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掌握弄堂的形成、特点、发展历史等知识。
2.通过阅读上海弄堂的相关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家乡、珍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城市文化特色》第一课的阅读与讲解。
三、教学重点1.掌握上海弄堂的形成、特点、发展历史等相关知识。
2.理解弄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弄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珍视。
五、教学方法1.课堂导读法:通过导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主题。
2.讲解阅读法: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讲解文化内涵及历史渊源。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弄堂的文化特色,丰富课堂互动。
六、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探讨弄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20分钟)1.听取学生对弄堂的认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注生字生词、主要观点。
3.小组合作讨论,对课文进行进一步探究。
梳理重点(10分钟)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做重点讲解。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弄堂的文化内涵、特点。
总结与归纳(5分钟)教师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收获本次学习的知识和感悟,并进行总结归纳。
七、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弄堂文化。
2.寻找身边的弄堂,记录下所见所闻。
3.用自己的话复述本节课关于上海弄堂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到了上海弄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合作讨论的不活跃、思考不深入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提高。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
(3)提高学生对上海方言的听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弄堂的面貌。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弄堂的定义与历史(1)介绍弄堂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2)讲解弄堂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弄堂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民国时期。
2. 第二课时:弄堂的建筑特点(1)通过图片和实例,分析弄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2)讲解弄堂的布局和建筑材料,让学生了解弄堂的建筑特色。
3. 第三课时:弄堂的生活环境(1)播放短视频,展示弄堂居民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生活设施和社区氛围。
4. 第四课时:上海方言与弄堂文化(1)教授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让学生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感受方言与弄堂文化的联系。
5. 第五课时:弄堂的保护与传承(1)讨论弄堂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2)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弄堂文化。
三、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有关上海弄堂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 视频:拍摄或收集有关弄堂生活的短视频。
3. 方言材料:整理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供学生学习使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弄堂的定义和历史。
2. 学生能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3. 学生能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
4. 学生对弄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五、教学建议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的弄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沪教版教案
上海的弄堂执教者戴毅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及上海人的特点;2.了解上海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以及弄堂生活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借助文中描写弄堂的词句品读,理解弄堂生活的特点,归纳上海人特点;2.难点:理解弄堂生活的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阐述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上海的一个途径;2通过欣赏一组图片直观了解上海的弄堂;2.合作探究,理解课文;1分组合作:圈划文中描写弄堂生活的句子,概括弄堂生活的特点;2深入探究:总结归纳弄堂里的上海人的特点;3.总结全文,归纳主题;弄堂文化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个缩影;5.课外延伸,拓展主题;1说说你眼中的上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对上海人的想法;针对外地学生2谈谈你认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是否还是和作者笔下以前那些生活在弄堂中的上海人区别;针对上海本地学生归纳: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人;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如今的上海人早已不再只是生活在弄堂里的那群人了;新上海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他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他们的努力下,相信上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4.布置作业1谈一谈你心目中的上海人的形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2探访或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上海的弄堂的说明性文字,3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参考弄堂生活的特点:安详实用弄堂人的特点:既注重面子、又讲究实惠上海城市文化上海的弄堂一、教学目标1.通过圈划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2.通过对弄堂生活特点的总结归纳,概括出生活在弄堂中的上海人的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借助文中描写弄堂的词句分析弄堂生活的特点;2.难点:从对弄堂生活的分析中品读出弄堂生活所代表的上海文化,并从中了解上海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现在世博会正在举办期间,上海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是在座各位同学有没有谁能说自己真正了解上海,了解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上海人作家陈丹燕就告诉了我们一种了解上海人的方法,那就是走进上海的弄堂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上海的弄堂,去看一看上海的弄堂究竟是怎样的;2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上海的弄堂学生有些看到过,有些没有那么下面我们就用最直观的方法,通过欣赏一组图片,来看一看上海的弄堂到底是怎样的;2.合作探究,理解课文1分组合作:圈划出文中描写弄堂生活的句子,并概括出弄堂生活的特点;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对课文进行过充分的预习,所以跳过默读环节2思考问题我们总结了弄堂生活的特点,那么生活在弄堂里的人又有什么特点呢以上环节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讲,教师做引导工作3.总结全文,归纳主题全体学生朗读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弄堂生活最真实地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本质,因此作者选用弄堂生活来展现上海这个特定地域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弄堂文化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个缩影;5.课外延伸,拓展主题1说说你眼中的上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对上海人有什么样的想法针对外地学生2 谈谈你认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是否还是和作者笔下以前那些生活在弄堂中的上海人一样,如果有变化,那么变化又在哪里针对上海本地学生归纳: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人;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如今的上海人早已不再只是生活在弄堂里的那群人了;新上海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他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他们的努力下,相信上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4.布置作业1学习完上海的弄堂后,谈一谈你心目中的上海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2探访或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上海的弄堂的说明性文字,3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弄堂生活的特点————安详实用弄堂人的特点————既注重面子、又讲究实惠上海的弄堂青浦区东方中学丁晓华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中的词句及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描写,理解作者所叙述的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深入了解上海,并激发学生对上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所叙述的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2、教学难点:从上海的弄堂生活中感受上海特有的弄堂文化,激发学生对上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三、教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熟读课文,圈划感兴趣的词句,并批注;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上海给了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师:刚才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对上海的印象,我们了解的大都是外在的、看得到的;但是我们真正了解上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女作家陈丹燕写的上海的弄堂,跟着作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弄堂生活的独特魅力;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请同学们边看一组图片,边仔细倾听录音,并思考作者陈丹燕主要在给我们读者介绍什么你听到的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个生活场景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然后交流三品读课文,理解分析1、再读课文,继续圈划出你感兴趣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上海的弄堂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上海人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找出相关语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的看法明确:弄堂里的生活安详实用、不卑不亢、实实在在等,上海人的精明能干、追求精致的生活态度等;2、可是,文中第9节中说:“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你们能否也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住在弄堂里的上海人的明确:精等3、小结:四拓展迁移、激发情感师:上海的弄堂到底是否要保留呢五布置家作在2010年世博会来临之际,请你就刚才的问题,给我们上海市的市长兼书记韩正写一封信来谈谈你的看法;。
[沪教版电子课本]沪教版六年级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教案范文
[沪教版电子课本]沪教版六年级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上海和上海人的精神状态。
能力目标: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文化的赞赏之情,培养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最近有个朋友来上海,如果让你做一回导游,你会带他去哪里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预设: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馆、外滩、城隍庙、上海弄堂。
看来大家都很热爱上海,对体现上海特色的地方如数家珍。
大家不仅说到繁华热闹的新上海,还想到了上海风情的老上海。
作家陈丹燕就选择了“怀旧”路线,推荐我们去看看上海老弄堂。
2、(展示上海弄堂照片)看完照片,你对上海弄堂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预设:上海的弄堂破旧、杂乱、狭小3、大家的这种第一印象,并不代表上海弄堂的全貌,这只是它的一面,上海弄堂的另一面要通过学习《上海的弄堂》这篇课文才能深入了解。
让我们起走进海派作家陈丹燕笔下的“上海弄堂”,跟着她一起去感受上海弄堂生活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强烈推荐”我们要“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明确:第2、4、14节中几句话,总而言之,弄堂能代表真实的上海人的生活。
用第7节的一句话来说,弄堂生活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上海弄堂的特点?明确:弄堂生活、弄堂历史、弄堂里的上海人。
其中详写弄堂生活。
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再读课文,圈划出你感兴趣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上海的弄堂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上海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找出相关语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的看法)预设;第3节“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不见怪的”——弄堂人们日常生活不拘小节;第5节“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出来炖鸡的香气”——追求生活情调和享受;第5节“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实在的底色上有对时尚的追求;第5节“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布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生活平实、要面子;第5节“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乒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生活要面子、实在中透着精致;第6节“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认识到弄堂在上海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上海弄堂的认知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海弄堂的特点和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变迁。
2. 弄堂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上海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弄堂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协调。
2. 如何保护和传承上海弄堂文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上海的弄堂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上海弄堂的定义、历史起源和发展变迁。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弄堂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上海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上海弄堂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弄堂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协调。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上海弄堂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弄堂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6. 成果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地考察心得,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上海弄堂文化。
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弄堂文化在上海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8. 课后作业9.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上海弄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10.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弄堂的文化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意识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学习弄堂中的故事,能够引导学生重视亲情、友情和勇气等品质的培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学习弄堂故事,理解弄堂中的生活文化和地方特色,对弄堂的价值与意义有初步认识。
2.学生能利用自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法理解故事、感悟故事,并具有一定的感知力、想象力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既向学生介绍异乡的文化背景,也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2.课前学生自主阅读故事,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和细节探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丰富学生表达的词语和句型,激发学生的生动想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知识点引入(1)口语交际:初次见面的礼仪(2)写作基础:地理环境和城市文化背景的介绍2.教学目标讲解介绍中国传统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弄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弄堂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和地方文化等,对弄堂的价值与意义有初步认识。
3.教学实践(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篇章《上海的弄堂》(2)教师导入:通过图片、语音等方式展示上海的弄堂,引导学生了解弄堂的起源和概括弄堂的建筑特征(3)故事解读:通过小说《弄堂》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弄堂中的生活文化、弄堂居民的处境和内心挣扎等,培养学生对弄堂的体验和感情。
(4)学生互动:学生自主分组进行对故事的理解、总结,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策略,并进行交流。
教师及时指导和倡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索性。
(5)书面表达: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弄堂或弄堂中的故事的描述性文章。
五、课堂反思本课堂通过弄堂故事的讲述和分析,深入了解弄堂的文化价值和生活特色,并通过学习,在课堂中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从而达到生动形象、引发兴趣的教学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让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下,将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并对弄堂文化的传承有所认识。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范例三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三篇篇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1)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一、从预习导入教师提问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
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
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小组活动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教师小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说课稿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海的弄堂〕是选自高中语文第—册读本的一篇写景散文,供学生在必修课文后的拓展阅读。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在整体把握的根底上,品味其言语,体会其感情。
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素养文学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教学目标实在立:高中阅读中筛选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且本文脉络条理较清楚;同时高中散文阅读中①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上海弄堂的特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给予弄堂人性化,言语生动形象的特点。
③3、教学重点、难点:依据学习目标及学生散文学习的能力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上海弄堂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全篇诵读。
但言语生动形象且感情深浓,又必须通过诵读来体会感受;同时筛选主要信息也需要阅读,所以我设计运用自读、速读,带感情地片段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有目的的、重点的朗读。
2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对言语进行赏析交流的环节。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导语设计:由旗袍和晚礼服的形象比喻导入,既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对陈旧旗袍价值的思考。
由此引导学生对上海弄堂这件旧旗袍的欣赏兴趣。
由形象思维导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整体感知,抓住景物特点: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快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于本文脉络清楚,因此学生应该可以较轻松把握。
首先,请学生快速扫瞄课文,粗线条的把握内容,抓住文中所描述的上海弄堂几方面的特点。
然后,细读课文,找出这些特点的具体表达。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让学生对上海弄堂有了一个较全面较细致较感性的认识,接下来解决对文章景物描写后表达的感情的感想就顺利成章了。
〔三〕通过欣赏言语体会深情: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景到言语再到感情,步步深刻、环环相扣的4个步骤:1、找一找文中哪些描写让我们觉察了上海弄堂的可亲可爱。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弄堂文化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引入、小组讨论。
1.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2)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弄堂生活的好奇心。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文化在上海历史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弄堂的建筑特点2.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建筑的外部特征、内部布局以及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比较分析、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
(2) 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弄堂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弄堂建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建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第三章: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3.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及其文化内涵。
3.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如茶馆、麻将、家长里短等。
3.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生活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民俗风情。
(2)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弄堂生活中的各种民俗风情。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民俗风情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民俗风情在上海弄堂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弄堂里的邻里关系4.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如互助、共享、关怀等。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了解上海的弄堂的由来、特点和价值; 2. 掌握描述弄堂的相关词汇和句子;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掌握描述弄堂的相关词汇和句子;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上海的弄堂》及相关教学材料;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教师与学生进行简要问答,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上海有什么特色建筑吗?–上海有很多弄堂,你们了解弄堂吗?2.引出本课的话题:“上海的弄堂”。
Step 2 预习导入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弄堂的印象是什么?”2.学生就问题进行交流,并记录自己的回答。
Step 3 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上海的弄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进行必要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
Step 4 理解课文1.教师以问题形式进行课文理解问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弄堂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弄堂有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弄堂现在的变化有什么?Step 5 课文写作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上海的弄堂”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弄堂的特点、历史和现状。
2.学生可以参考课文,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Step 6 课堂展示1.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进行展示,可以选择口头表达、朗读或与同学分享。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Step 7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2.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思,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写作目标。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文章写作,并检查自己的作品是否规范、准确;2.阅读其他与弄堂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弄堂的知识和故事;3.反思自己对城市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看法,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及原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1.3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感受课文中的地域特色。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来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上海弄堂的地域特色。
1.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地方方言和习俗。
2.2感受课文中的生活气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教师出示上海的弄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1.2学生分享对上海弄堂的了解。
2.熟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深入理解课文1.1学生针对课文中的地方方言和习俗进行讨论。
1.2教师解释方言和习俗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
2.课堂活动2.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上海弄堂的元素进行描绘。
2.2各组分享描绘成果,全班交流。
3.课文拓展3.1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弄堂文化。
4.作业布置4.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
4.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享,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地域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附:原文上海的弄堂上海的弄堂,是上海的一种独特景观。
弄堂,就是里弄的意思,是上海人居住的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
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及原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及原文教案:主题:探索上海的弄堂文化年级:六年级下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了解弄堂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能够描述上海的弄堂风貌和居民生活。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第十课《弄堂的生活》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与学生共同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2. 引入弄堂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弄堂是什么样的地方,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2:阅读与讨论(15分钟)1.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十课《弄堂的生活》的原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弄堂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弄堂里的生活有什么特点?弄堂居民是如何相互帮助的?- 弄堂的历史和文化有什么重要意义?Step 3:小组合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Step 4: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2. 教师总结整个课堂的讨论,总结弄堂的特点、居民的生活和弄堂文化的重要意义。
3. 鼓励学生思考他们对弄堂文化的看法和感受,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弄堂的调查和研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条弄堂,记录弄堂的风貌、居民生活、弄堂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并制作一份调查报告。
2.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调查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原文:弄堂的生活城市里有一种特别的街巷,叫做“弄堂”。
在弄堂中,房子紧紧贴在一起,小巷弯弯曲曲,显得特别狭窄。
人们在这儿走得蜗牛般地缓慢。
过去,这里住着很多的上海人。
弄堂里的房子一眼望去,很象是裂成好多小块的鸡蛋壳。
墙砖和木料已经磨得发白,门墩也因岁月的风吹雨打而发生了位移。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发展2. 弄堂的生活场景和风情3. 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三、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发展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四、教学难点:1. 弄堂文化内涵的理解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4. 观察法: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弄堂,发现美好。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2. 第二课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3. 第三课时:讨论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4. 第四课时:观察生活中的弄堂,发现美好。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测试。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的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上海的弄堂》2. 图片:上海的弄堂风光、生活场景等。
3. 视频:有关上海弄堂的纪录片、电影片段等。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上海的弄堂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4. 讨论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5. 总结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测试。
十、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的弄堂,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氛围。
2. 邀请上海本地居民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弄堂的故事和经验。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了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是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在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方面,是否有所收获和成长?八、教学建议:1. 在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时,可以结合更多具体的实例和故事,增加学生的兴趣。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感受弄堂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2. 通过阅读《上海的弄堂》,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上海的弄堂》内容概述:本文通过对上海弄堂的描绘,展现了弄堂的历史变迁、生活风貌和人文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弄堂生活的留恋和思考。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教学难点: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海的城市特点,引出课题《上海的弄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弄堂的历史变迁和生活风貌。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分享交流: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本土文化,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分析:评价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能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上海的弄堂》文本。
2. 上海弄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本土文化传承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 案例分析法:引入本土文化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八、作业布置2.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上海弄堂的文学作品,加深对弄堂文化的了解。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服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后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情况,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本土文化素养。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
引发学生对上海弄堂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的定义:狭窄的巷道、石库门建筑、共同的生活空间。
简述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至今。
1.3 教学活动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弄堂的氛围。
引导学生分享对上海弄堂的认知和印象。
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上海弄堂的建筑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建筑的主要特点。
2.2 教学内容讲解上海弄堂建筑的特点:石库门建筑、老虎窗、弄堂名称的来历。
2.3 教学活动展示上海弄堂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上海弄堂建筑的特点。
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上海弄堂的生活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3.2 教学内容讲解上海弄堂居民的生活方式:共同的生活空间、邻里关系、节日庆祝活动。
探讨上海弄堂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棋牌娱乐、搓麻将、摆摊小生意。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介绍上海弄堂的生活文化。
学生分享对上海弄堂生活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上海弄堂文化中的特色元素。
第四章:上海弄堂的变迁4.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
4.2 教学内容讲解上海弄堂的变迁:城市更新、石库门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新式弄堂的兴起。
4.3 教学活动展示上海弄堂变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变化。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上海弄堂的变迁原因和影响。
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五章:课程小结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上海弄堂的认识和理解。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上海弄堂的定义、建筑特点、生活文化和变迁。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学生分享对上海弄堂的感悟和思考。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结束本节课。
第六章:弄堂里的游戏与娱乐6.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里孩子们的传统游戏和娱乐方式。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弄堂的风貌和特点;2.理解“弄堂文化”对上海历史文化的影响;3.学习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地方文化;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弄堂文化”;2.听、读、理解、表达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上海弄堂的理解和想象;2.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上海的弄堂》教材、PPT课件;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课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上海弄堂的风貌和特点。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弄堂的特点,如窄巷、洗衣房、破旧房屋等。
2. 上课讲解(20分钟)教师在教材中选择“上海的弄堂”一篇文章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中讲述事情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并注意其中出现的上海方言。
3. 讨论交流(30分钟)1.教师利用PPT课件来讲解弄堂文化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弄堂文化对上海的影响和特殊意义,例如:弄堂里的邻里关系、风俗习惯等;2.引导学生针对弄堂文化的实际体验,展开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列出一些问题,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参与。
例如:“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弄堂文化’存在?”等。
4. 表达实践(40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文字表达对“上海的弄堂”的感悟和对弄堂特色文化的思考。
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弄堂文化的价值:如包括对邻里关系的体贴、关心和帮助等;2.弄堂文化的表达:如包括长辈与年轻人的交流、方言的运用等;3.弄堂文化的反思:如弄堂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刚需进行的改变。
5. 作业布置(10分钟)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发送到班级QQ群里,并在QQ群里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1.学生认知能力评价;2.学生表达能力评价。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分享:《上海的弄堂》阅读课
今天我来分享一下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课的教案,主要是关于《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2.初步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地理和文化3.感受上海弄堂文化的特点和魅力4.阅读并理解每段的内容,说出段落的中心思想5.读懂词语、句子和段落6.提高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学重点:1.弄堂文化的介绍和了解2.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构思3.理解文中分析的原因和依据教学难点:1.提高孩子的阅读和分析能力2.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弄堂文化的特点和魅力3.让孩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学步骤:一、导入1.引导孩子描述弄堂,让孩子了解弄堂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播放教学视频,让孩子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二、阅读文本1.小组阅读,每组圈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2.课堂齐读全文,理解每段的中心思想。
3.带领学生讨论文中所描述的具体细节和弄堂的特点以及文中的构思。
三、分析文本1.引导孩子发现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和文章中的方法。
2.让孩子归纳出带有语气的词语和句子,并理解词语和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3.引导孩子分析文中各段中的语言细节和作者的叙述方式。
四、延伸展示1.通过图片展示,让孩子更加形象地了解上海弄堂的文化特点。
2.让孩子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弄堂文化,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堂要点1.了解弄堂的概念,学习相关词语和知识点。
2.深入了解上海弄堂的生活和历史。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发展孩子的阅读技巧,尤其是理解段落中心思想的能力。
总结:通过《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的阅读,孩子们深入地了解了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并且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更好地了解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早上起来,一杯咖啡,眼前浮现出那些上海的弄堂,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上海的弄堂》文本解析2.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导入我会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上海弄堂的印象,引导他们发现弄堂里的生活细节。
比如,弄堂里的石库门、煤球炉、老式水龙头等,让学生感受到弄堂里的生活气息。
2.文本阅读接着,我会让学生们阅读《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对弄堂的描绘,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文本解析阅读完毕后,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文本解析。
从文章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a.结构分析: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如何过渡。
b.语言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c.情感分析:作者对弄堂的情感态度,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在文章中的。
4.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分析完文本后,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包括弄堂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弄堂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5.生活与文学的关系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要求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2.搜集关于上海弄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
这个教学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这个方案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1)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
一、从预习导入
教师提问
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
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
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小组活动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
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
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
)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朗读、感受。
写法的总结为练笔做铺垫。
五、拓展练笔
陈丹燕将视角落在弄堂里平民百姓的生活上,来解读了弄堂文化,其实在上海的弄堂生活里还有许多文化,还有许多视角,比如:弄堂游戏、弄堂小吃……(放照片)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弄堂离我们远去,如今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建社区里生活着的依然是上海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体会到的又是怎样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写法,写一段话,描摹一下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是小区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