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抗感染免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吞噬作用的后果
不完全吞噬: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有些 不能被杀灭,甚至可在其内存 活繁殖,这种细菌不能被杀灭 的现象称为不完全吞噬。
完全吞噬:彻底杀灭细菌的称为完全吞噬。
(注:吞噬现象可造成机体损伤。)
2.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获得性免疫在抗微生物感染中其关键作 用,强于先天免疫。
体液免疫——针对细胞外生长的病原微生物。
1.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抵抗原虫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由动物的遗传性状决定对原虫的抵抗 力。(镰刀状细胞贫血病研究较透彻。)
2.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
大多数寄生虫具有完全的抗原性。能 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针对细胞外寄生 虫)和细胞免疫(针对细胞内寄生虫,如 小泰勒焦虫和龚地弓形体)。
抗体对原虫的作用——体液免疫
抗感染免疫能使机体抵御、清除病原体 和有害物质,以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稳定和平 衡。
1. 先天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一、屏障结构
1.皮肤和粘膜 2.血脑屏障 3.血胎屏障 4.血睾屏障 5.血胸屏障
(一)皮肤和黏膜
1.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三
大
2.局部分泌液作用
作
用
3.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1.2.3超链接
(二)血脑屏障
1.遗传因素
2.激素
3.营养因素 4.化学因素:
溶菌酶、游离脂肪酸、 抗菌物质、铁结合蛋 白、活性氧和活性氮
5.控制天然抵抗力的基因
三、抗细菌的特异性免疫
(一)抗细胞外细菌感染免疫
1.抗毒素性免疫:依靠抗毒素中和外毒素作用。
2.溶菌杀菌作用:抗菌性抗体(IgG,IgM)与病 原菌结合,在补体参与下,损 伤或溶解细菌。
2.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脾、
肺、肝的巨噬细胞以及神经系统内小胶质 细胞。
(一)吞噬过程
1.趋化作用 2.识别与调理作用 3.吞入与脱颗粒 4.杀菌与消化作用
1.趋化作用:
指病原菌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再趋 化因子的作用下向病原体存在部位移动。
趋化因子——主要有补体活化因子片段 C3a、 C5a、C567等。此外, 还有细菌性趋化因子、白细 胞游出素等。
IgG——病毒感染2~3周达峰值,持续时间长,具 有免疫记忆,是抗病毒主要抗体。在中 和作用和K细胞街道的ADCC反应中占主 导地位。
IgA——分泌型IgA在局部组织合成,可阻止病毒 的局部入侵,在消化道和 呼吸道黏膜的 免疫中其主要作用。
2.中和作用: ——循环抗体( IgM、IgG )能有效地中和进入
2.致敏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或直接破坏病毒或增强 巨噬细胞吞噬、破坏病毒的能力或分泌干扰素抑制 病毒复制。
3.K细胞的ADCC作用。
4.在干扰素激活下,NK细胞能识别和破坏异常细胞。
在大多数情况下,机体抗病毒感染的免 疫反应需要干扰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共同参与,以阻止病毒复制,清除病毒感 染。
3.调理吞噬作用:主要针对化脓性细菌感染。
溶菌杀菌作用 调理吞噬作用
(二)抗细胞内细菌感染免疫
在这类免疫中,细胞免疫起决定作用。 主要以慢性细菌感染为主,如结核杆菌、 布氏杆菌等细胞内寄生菌。
主要免疫细胞包括:CD4+细胞亚群、 CD8+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NK细胞。
致敏T细胞释 放各种淋巴因 子,增强其吞 噬消化能力, 抑制病原菌。
4.防御素
亦称抗菌肽或肽抗生素。为一种多肽, 广泛分布于机体。其主要作用于病原微生物 细胞膜,使病原微生物不宜对其产生抗性, 并具有广谱性。
(五)干扰素
宿主细胞经病毒感染或受干扰素诱生 剂作用后,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 细胞等合成的一类糖蛋白。
其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 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合成,使细胞获 得抗病毒能力。此外,还有抑制体内寄生 虫增殖和肿瘤的作用。
血液的抗体。
3.促进病毒被吞噬: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有力病毒凝聚,使其易被
巨噬细胞吞噬。补体可增强这种作用。
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免疫溶解 作用。
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参与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主要有:
1.被抗原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的识别和感 染病毒,杀死病毒或裂解感染细胞。(CTL一般出 现于感染早期,早于K细胞迟于NK细胞。)
细胞免疫——针对细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主要是通过抗体实现的。
抗体在机体内作用:
中和作用、生长抑制 作用、局部粘膜免疫作用、 免疫溶解作用以及ADCC。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T细胞主要是 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感染靶细胞 )和迟 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依法 迟发型变态反应)。
血脑屏障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 的重要防卫结构。
血脑屏障是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 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构成。这些组织 结构致密,能阻止病原体及其它大分子物质 由血液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
阻止病原体及其它大分子物质由血液进入 脑组织和脑脊液
(三)血胎屏障
胎盘屏障是保护胎儿免受感染的一种防卫 结构,能防止母体病原微生物通过。
三、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包括: ——以中和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 ——以巨噬细胞和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对于预防再传染——主要依靠体液免疫。 对于疾病的恢复——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一)体液免疫
1.3种免疫球蛋白:IgM、IgG、分泌型IgA
IgM——首先出现,中和能力不强,补体参与可增强 其中和作用。
(注:有些病毒可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呈 持续感染状态,如牛白血病病毒;有些病毒可 在淋巴细胞(如白血病病毒)和巨噬细胞内生长 (如马传染性贫血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 毒),直接破坏免疫系统。
细胞免疫
5. 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一、对原虫的免疫
原虫是单细胞动物,其免疫原性取决 于侵入宿主组织的程度。
痢疾阿米巴原虫
3.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一、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1.侵袭力
定殖 繁殖扩散 抗吞噬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2.毒素
内毒素 外毒素
抗吞噬或逃避宿主防御机制:
(1)借助荚膜及类加膜物质抵抗吞噬细胞的吞 噬杀伤。
(2)通过细菌胞壁特殊结构抵抗吞噬细胞的吞 噬作用。
(3)通过分泌毒素和蛋白酶等物质,一直吞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或杀伤吞噬细胞。
第五节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动物机体抵抗病原体 感染的能力。
根据病原不同分为: 1.抗细菌免疫 2.抗病毒免疫 3.抗真菌免疫 4.抗寄生虫免疫
抗感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屏障结构 2.组织和体液中的
抗微生物物质 3.吞噬细胞 4.自然杀伤细胞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抗感染免疫能力强弱受动物种属、年龄、 营养状况及内分泌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 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干扰素作用机理
三、NK细胞
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有重要的作用。 其杀伤效应主要通过其分泌的杀伤介质(如穿 孔素/IFN-γ)介导。
病毒感染早期——通过自然杀伤控制感染。
产生特异性抗体后——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NK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和胞内病原感染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吞噬细胞
分为两大类: 1.小吞噬细胞 ——主要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二、对蠕虫的免疫
蠕虫是多细胞动物,不同发育阶段既可能 有共同抗体,也可能有该阶段的特异性抗体。 一般寄生蠕虫很少引起强烈免疫应答。
旋 毛 虫
(一)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
与宿主年龄、品种和性别有关;同时, 与宿主内其他寄生虫的产生有关,存在种 类和种间竞争。
(二)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
蠕虫在宿主内以两种形式存在: ——以幼虫形成存在于组织中。 ——以成虫形式寄生于胃肠道和呼吸道。
脱颗粒:吞噬体移至细胞中心,溶酶体颗粒靠 拢并与之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将含 溶菌酶、乳铁蛋白等的内容物倾于吞 噬体内,从而杀灭和消化细菌,这种现 象称为脱颗粒。
4.杀菌与消化作用
(1)非氧依赖杀菌系统 条件——A.酸性PH值:由糖酵解产生乳酸是吞噬
小体内PF值降至3.5~4.0. B.溶菌酶: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C.乳铁蛋白:螯合细菌生长所需铁。 (2)氧依赖杀菌系统 条件——通过氧化酶作用,使氧分子活化成活性 氧或氧化物,直接作用于微生物或通过 髓过氧化物酶和卤化物协同作用熄灭微 生物。
2.识别和调理作用
识别:吞噬细胞接触颗粒性物质,通过辨 别其表面特征而进行选择性的吞噬。
调理:病原菌经新鲜血清或含特异性抗体的 血清处理后,易被细胞吞噬,称为调理。
使细菌易被吞噬的物质称调理素,包括 IgG类特异性抗体和补体讲解片段C3b。
3.吞入与脱颗粒
吞入:经调理的病原与吞噬细胞接触后,后 者伸出伪足,接触部细胞膜内陷,将 病原包围并摄入细胞质内形成吞噬体。
抗体不能进入, 体液免
疫受限制。
四、抗真菌感染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进入机体前——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和 生殖道分泌物的抑制作用。
进入机体后——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引起中性 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行杀菌。
2.特异性免疫作用
——以细胞免疫较为重要,通过致敏淋巴细胞释 放细胞因子,刺激吞噬作用,杀灭真菌。
4.持续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于细胞内,不表现 临床症状,机体亦不能将其清除。
5.病毒抗原变异:可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攻击,如流 感病毒,可持续发生抗原改变。
6.抗病毒免疫反应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体液免疫损伤作用 ——循环免疫复合物损伤作用 ——细胞免疫损伤作用
二、抗病毒抵抗力的机制
病毒感染初期,主要以细胞因子和NK 细胞进行抗病毒作用。其中,干扰素是动 物机体抗病毒抵抗力的主要因子。
机体对寄生虫的抑制,主要是通过致敏T 淋巴细胞的两种机制来实现:
1.通过迟发型变态反应将单 核细胞吸引到幼虫侵袭的 部位,诱发局部炎症反应。
2.通过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作 用杀伤幼虫。
淋巴细胞吸附在线虫幼虫上。
皮肤和黏膜机体防御外物的第一道屏障,
通过体表上皮细胞的脱落更新,清除粘附细菌; 呼吸道通过粘膜纤毛有节律的上下摆动将异物 排至喉头咳出体外。还有泪液、唾液等也可排 除分泌物。
2.溶菌酶
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存在于血清、 泪液、唾液及乳汁等分泌液中。中性粒细 百度文库和巨噬细胞含有丰富的溶菌酶。
作用机理: 对G+——主要作用于G+细胞壁的肽聚糖。 对G- ——需经过抗体和补体作用,改变其
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才能发挥溶 菌作用。
3.乙型溶素
由血小板释放的一种碱性多肽,主要作 用于G+细胞。是血清中对热稳定的非特异 性杀菌物质。
3. 抗病毒的感染免疫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杀细胞效应:即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溶 解死亡。
2.细胞膜改变:非溶细胞型病毒在细胞内症状 后,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其成 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感染周围细 胞,引起宿主细胞膜改变。
3.细胞转化:病毒DNA或片段整合到宿主DNA, 引起遗传性状改变,形成肿瘤。
(4)通过抗原伪装或变异或分泌蛋白酶降解免 疫球蛋白,或通过脂多糖、外膜蛋白、荚 膜及S层作用等方式逃避机体免疫应答。
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 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作用的可溶 性蛋白。
内毒素:是G-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细菌死 亡破裂或人工裂解菌体后释放出来 的。
外毒素
内毒素
二、抗菌抵抗力的机制
在妊娠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由母体感染胎 儿称垂直感染。(禽类经卵传给下一代)
垂直感染与妊娠期有关,多数为病毒所致, 细菌感染常常因胎盘炎而导致胎儿感染,如布 氏杆菌。
二、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1.补体
补体激活后,产生多种免疫学效应,发 挥杀菌、溶菌、灭活病毒和溶解靶细胞等 功能。
在抗体和吞噬细胞参与下,发挥作用 更大。
皮肤阻挡
纤毛蠕动
皮肤和黏膜分泌物有杀菌作用,如皮 脂腺分泌的饱和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 和胃酸等。
分泌液清除
动物体内和体表的正常菌群也有一定屏障 作用,其作用有两方面: ——组织或限制外来微生物或毒力较强的微生
物的定居和繁殖。 ——刺激机体产生天然抗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