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最初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此外,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受到情境的影响,人们使用“第一系统”进行加工,理性在这里根本就未发挥作用。
20世纪40年代,西蒙详尽而深刻地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不现实之处,分析了它的两个致命弱点(1)假定目前状况与未来变化具有必然的一致性;(2)假定全部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和“策略”的可能结果都是已知的。
而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西蒙的分析结论使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西蒙指出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了一种“经济人”。
他们具有“经济”特征,具备所处环境的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至少也相当丰富和透彻;他们还具有一个很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靠此能计算出在他们的备选行动方案中,哪个可以达到尺寸上的最高点。
西蒙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
以稻草堆中寻针为例,西蒙提出以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代替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两者的差别在于:经济人企求找到最锋利的针,即寻求最优,从可为他所用的一切备选方案当中,择其最优者。
经济人的堂弟——管理人找到足可以缝衣服的针就满足了,即寻求满意,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动程序。
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准则这两个命题纠正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满意原则是针对“最优化”原则提出来的。
“最优化”的理论假设把决策者作为完全理性的人,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事。
但是,处于复杂多变环境中的企业和决策者,要对未来做出“绝对理性”的判断是不可能的.因此,决策者不可能做出“最优化”的决策,只能做到满意决策。
“满意”决策,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
它包括以下内容:
(1)决策目标追求的不是使企业及其期望值达到理想的要求,而是使它们能够得到切实的改善,实力得到增强。
(2)决策备选方案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达到能够满足分析对比和实现决策目标的要求,能够较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并能较好地利用内部资源。
(3)决策方案选择不是要避免一切风险,而是对可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进行权衡,作到“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
3.在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中,其知识构成应达到什么要求?
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包括政治,知识、能力和身体等方面。
其中,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领导干
部必备的条件。
(1)领导者应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既要掌握社会科学也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2)应具有专业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领导者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各自领导范围内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懂得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领导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领导者还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眼动仪
早在19世纪就有人通过考察人的眼球运动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分析记录到的眼动数据来探讨眼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眼动仪的问世为心理学家利用眼动技术(eye movement technique)探索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视觉信息加工机制,观察其与心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奇妙而有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
眼动技术先后经历了观察法,后像法,机械记录法,光学记录法,影像记录法等多种方法的演变。
眼动技术就是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从中提取诸如注视点,注视时间和次数,眼跳距离,瞳孔大小等数据,从而研究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摄像技术,红外技术(infrared technique)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极大地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国际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眼动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有用范型。
[1]
现代眼动仪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系统,即光学系统,瞳孔中心坐标提取系统,视景与瞳孔坐标迭加系统和图像与数据的记录分析系统。
[1]眼动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fixation),眼跳(saccades)和追随运动(pursuit movement)。
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研究报告看,利用眼动仪进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轨迹图,眼动时间,眼跳方向(DIRECTION)的平均速度(AVERAGE VELOCITY)时间和距离(或称幅度AMPLITUDE),瞳孔(PUPIL)大小(面积或直径,单位象素pixel)和眨眼(Blink)。
[2]
眼动的时空特征是视觉信息提取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眼动研究的原因所在。
[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改变。
目前主要是运用在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
中文名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外文名
functional MRI,fMRI
属于
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
运用在
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
技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1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 unctional m agnetic r esonance i maging)图片说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资料(黄到橘色)叠在数人平均而得的脑部解剖影像(灰阶)上方,显示出受外界刺激时的脑部活化区域。
2背景
自从1890年代开始,人们就知道血流与血氧的改变(两者合称为血液动力学)与神经元的活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神经细胞活化时会消耗氧气,而氧气要借由神经细胞附近的微血管以红血球中的血红素运送过来。
因此,当脑神经活化时,其附近的血流会增加来补充消耗掉的氧气。
从神经活化到引发血液动力学的改变,通常会有1-5秒的延迟,然后在4-5秒达到的高峰,再回到基线(通常伴随着些微的下冲)。
这使得不仅神经活化区域的脑血流会改变,局部血液中的去氧与带氧血红素的浓度,以及脑血容积都会随之改变。
血氧浓度相依对比(Blood oxygen-level dependent, BOLD)首先由小川诚二等人于1990年所提出,接着由邝健民等人于1992年发表在人身上的应用。
由于神经元本身并没有储存能量所需的葡萄糖与氧气,神经活化所消耗的能量必须快速地补充。
经由血液动力反应的过程,血液带来比神经所需更多的氧气,由于带氧血红素与去氧血红素之间磁导率不同,含氧血跟缺氧血量的变化使磁场产生扰动而能被磁振造影侦测出来。
借由重复进行某种思考、动作或经历,可以用统计方法判断哪些脑区在这个过程中有信号的变化,因而可以找出是哪些脑区在执行这些思考、动作或经历。
几乎大部分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都是用BOLD的方法来侦测[1]脑中的反应区域,但因为这个方法得到的信号是相对且非定量的,使得人们质疑它的可靠性。
因此,还有其他能更直接侦测神经活化的方法(像是氧抽取率(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 OEF)这种估算多少带氧血红素被转变成去氧血红素的方法)被提出来,但由于神经活化所造成的电磁场变化非常微弱,过低的信杂比使得至今仍无法可靠地统计定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分为三种情况:[2]
1、扩散成像,人体内的水分子存在布朗运动形式的随机扩散。
这种扩散信息与弛豫时
间T1、T2是无关的,它能在分子水平上提供功能性的信息。
2、灌注成像,在显微毛细血管层次上的血液动力学成像,传统上是用同位素成像的方
法来解决的。
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平面回波成像方法不仅能同样提供有关的区域脑血流及脑血流量的信息,而且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3、任务急活的图像,人体在做某项活动时,大脑皮层特殊的区域中会有相应的反映。
用fMRI测定大脑血液的氧合水平就能直接进行脑功能的研究。
3技术
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 scans),或称之为PET扫描技术的研究,给被试服用不同种放射活性物质(但是很安全),这些物质在脑内被活动的脑细胞吸收。
磁共振
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利用磁场和射频波脑内产生脉冲能量,因为脉冲可调谐到不同频段,使一些原子与磁场偶联。
当磁脉冲被关掉的瞬间,这些原子振动(共振)并返回到自己的初始态,特殊的射频接收器检测这些共振及其对于计算机的通道信息,据此而产生不同原子在脑区中的定位图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新技术,将上述两项技术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检验血流进入脑细胞的磁场变化而实现脑功能成像,它给出更精确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事件相关电位(ERP)
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基本概念
对大脑高级心理活动如认知过程作出客观评价,我们很难将意识或思维单纯归于大脑某一部位组织、细胞或神经递质的改变,因为仅采用具体、微观的自然科学手段如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学难以解决具体的心理活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Sutton提出了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大脑诱发电位来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因为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过程有密切关系,故被认为是“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
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大脑认知活动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经典的ERP主要成分包括P1、N1、P2、N2、P3,其中前三种称为外源性成分,而后两种称为内源性成分。
[1]这几种成分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不仅仅是大脑单纯生理活动的体现,而且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其次,它们的引出必须要有特殊的刺激安排,而且是两个以上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变化。
其中P3是ERP中最受关注和研究的一种内源性成分,也是用于测谎的最主要指标。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P3就成了ERP的代名词。
ERP与普通诱发电位不同的是:(1)要求受试者一般是清醒的; (2)所有的刺激不是单一的重复的闪光和短声刺激,而至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编成刺激序列(刺激信号不定,可以是视、听、数字、语言、图像);(3)构成除了易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的外源性成分外,还有不受物理特性影响的内源性成分;(4)内源性成分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