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合集下载

育人为本成就卓越高级人民教师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成就卓越高级人民教师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成就卓越高级人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育人为本是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始终将培养学生健全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才能真正成就卓越的高级人民教师。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实际案例来阐述其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育人为本意味着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探索。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育人为本意味着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楷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讲授优秀的人物事迹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同时,育人为本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和发展方面存在差异。

教师应该注重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和成长。

此外,育人为本还强调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关系建立。

教师应该对学生保持尊重和关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面谈、互动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

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

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体现。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而体育教育作为育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体育课中如何贯彻和落实育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将会有所成效。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道德教育为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

而在体育教学中关于道德教育的素材和案例非常之多,如:有关“公平”、“正义”、“合理竞争”等等。

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学生易于接受和耳熟能详的优秀运动员或是体育名人的事迹进行讲述,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道德教育内容。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除了要发动学校教师之外,再带动家长以及社会各团体的模范带头作用,效果会更佳。

因为学生时代正处于学习和模仿的年龄阶段,很多知识、思想、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处于不稳定阶段,但也是处于良好塑造的时期。

所以家长、社会团体或组织要身先士卒,一言一行都要走在道德示范的前列。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灌输法制教育思想目前,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还处于边缘境地,落实到位还有一段路要走。

即使个别学校有法律方面的知识讲授,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书本文字层面,学生很难从枯燥生硬的理论中吸取利用。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比赛中的规则、规章、体育法律知识等,通过生动的亲身比赛来讲解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违规的,要结合实例给学生讲通、讲透;另外,利用一定的体育理论课时间涉猎法律讲堂,讲座,法律知识宣传或者张贴法律宣传海报,并定期聘请法律专家或学者进行实例说教,使学生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再次,充分利用体育的身心健康功能进行心理疏导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首先要清楚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有思维、处于不断发展的人,凡事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一个愉悦、放松、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习,也只有在这种情景下学习的学生才能发展成一个心理上、生理上、社会良好适应等诸方面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尊师重道,育人为本——我的师风师德心得体会

尊师重道,育人为本——我的师风师德心得体会

尊师重道,育人为本——我的师风师德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拥有高尚的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石。

在我的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尊师重道、育人为本的重要性,下面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我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体会。

一、尊师重道,做好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如诚实守信、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尊重学生等。

在教学工作中,要求学生遵守纪律,首先自己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保持敬业精神和学习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二、关注学生,关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同时,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书育人,传播文化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使命,传授正确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四、认真负责,热爱教学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负责,热爱教学,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负责,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为每一个学生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同时,要热爱教学,享受教学的过程和成果,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五、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不仅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自己也要遵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保持高尚的师德师风,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中职教育工作者如何落实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中职教育工作者如何落实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中职教育工作者如何落实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中职教育工作者如何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从自己的工作体会入手,阐述教育教学中必须抓住德育为先、健康第一、学习为重三个方面,把育人为本落到实处。

标签:育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纲要》明确指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那么,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落实“育人为本”的方针,笔者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育人为本”的理解。

一、要把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关乎人的一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对社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试想:一个道德行为低下的人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吗?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其中蕴含着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目前素质教育推进缓慢的情况下,许多教师重“智”轻“德”,只教书,不育人,以学生的学习好坏判定一个学生的优劣,这是大错而特错的,“书呆子”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分数高低不等同于素质高低。

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时刻把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放在心上,这才算的上是称职的教师,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师。

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工作中落实“德育为先”的地位呢。

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道德品质养成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力争课堂上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思想也受到熏陶和感染。

育人为本教学实践(3篇)

育人为本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育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育人为本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育人为本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二、育人为本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1. 全面发展原则:育人为本教学实践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个性发展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育人为本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1. 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智育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育教育: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课、运动会、课外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

4. 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5. 劳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通过劳动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习惯。

四、育人为本教学实践的方法1. 课堂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2. 课外活动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讲座、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培养:育人为本,教学为要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培养:育人为本,教学为要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培养:育人为本,教学为要一、引言作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育人为本,教学为要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二、理念与素养的关系1. 育人为本的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育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培养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通过关爱、尊重、引导和激励,让每个孩子在快乐成长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教学为要的意义及实践教学为要是我们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培养方式1. 理论学习幼儿园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 实践锻炼实践是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鼓励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 学习交流学习交流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我们鼓励教师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交流,包括参加培训、听取同行意见、和家长交流等,以不断完善自己。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需要从育人为本、教学为要的理念出发,注重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学习交流。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育人和教学。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育人为本、教学为要的理念,更需要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学习交流的方式。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为孩子们的成长努力奉献。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在育人为本、教学为要的理念下,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一、概述“三全育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教育理念,旨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回应,又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有力践行。

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倡导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形成育人合力。

这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元化的教育场景,要求各类课程、活动、服务均蕴含育人功能,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环境,确保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

全过程育人:主张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周期,关注其成长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显性教育阶段实施育人,还要在新生引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隐性教育环节下功夫,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得到有机融入和深度融合。

全员育人:倡导所有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引路人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校友、企业导师等也都应承担起育人职责,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效性。

具体举措可能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明确育人目标、路径和评价机制,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确保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育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育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人均可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课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让我印象最深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本意是指以智力和体力为要素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即不能忽视或轻视人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方面;其二是发展的自由性,即个体能够按自己的意志与选择实现自身的发展;其三是发展的充分性,即让个体的各种潜在素质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其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三方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不同侧面和层次,体现了现代人科学、民主、平等的发展观,是人类的发展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决非要求人平均发展,而是包含了使人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

就单个个体而言,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的潜能本质存在差异,形成个体特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个性。

个性差别的客观存在性,要求全面发展既要对人整体素质有要求,达到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水准,又不能抹杀个体个别发展的需要,应允许人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个性。

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育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学生为中心 强化实践育人 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 强化实践育人 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育人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首届实践教学工作会议发言严国萍老师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文华学院首届实践教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院从十年建校向十年发展迈进之际,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新的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要认真总结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评建工作以来我院实践教学工作的经验,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我们应用型院校发展的重要性。

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和应用型本科学校办学对实践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新动态,认真分析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明确下一步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涵建设的目标和思路,积极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我院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扎实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分析了实践教学在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推进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强化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文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多科性、教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适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在培养方案中必须要突出实践环节。

我们这里指的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我院201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明确规定工科专业实践环节应该达到总学分的30%,文科专业实践环节应该达到总学分的20%,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1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的实践环节已经达到要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研修总结【6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研修总结【6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研修总结【6篇】第一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研修总结教育评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工具,还包括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育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

而在新时代下,需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不断创新育人模式。

本次研修课程就是为了探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措施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讨论,我收获颇丰,下面是我的总结。

首先,新时代下的教育评价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

在教育评价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水平,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养、心理素质、体魄素质等等。

因此,教育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尤其是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受到激励,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如何将教育评价和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让评价成为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动力。

其次,育人模式的创新应该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融合。

育人不是单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就可以完成,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作。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家校沟通,做好家长工作,与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而社会上,学校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用之才。

最后,我们还要注重教育制度创新,统计成绩不应该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需要学校教育制度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只有不断改革,学生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

只有在多方面协同合作之下,才能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孩子,培养更多的未来之星。

第二篇: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研修之我见教育评价和育人模式在新时代下愈发受到重视,这是推进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从过去模式向新模式转换的必须步骤之一。

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应该注重什么?我的看法如下。

教育评价改革需要注重多元化评价。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的评价方法,我们的评价必须具有多样性,在评价的维度上增加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内容,以让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变得更加准确、全面。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霞洞镇竹林小学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

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

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

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学校成立了以政教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学生会、团委等群众学生团体的三级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3篇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3篇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育人为本心得体会精选3篇(一)育人为本,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我认为育人为本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和观点:首先,育人为本强调尊重和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能。

育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激励。

其次,育人为本注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

育人为本的理念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也重视他们的体育和艺术发展,使他们成为有健康身心和精神富足的人。

再者,育人为本强调教育从生活中来,服务于生活。

教育应该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融合,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育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应该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等方式,让孩子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最后,育人为本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应该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育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支持和关爱,家长和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共同协作,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育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观念,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个体差异,注重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实践育人为本的理念,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精选3篇(二)获得育人奖是我个人教育事业中的一次重要的荣誉。

通过参与各种育人工作,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育人奖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育人实践成效总结范文

育人实践成效总结范文

一、前言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育人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现将我的育人实践成效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借鉴。

二、育人实践成效1.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在育人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德育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的力量,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开展各类兴趣小组、科技创新活动、文艺汇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 促进家校合作我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积极与家长沟通,搭建家校合作平台。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5.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育人实践中,我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提高学习效果。

三、总结与反思1. 成效总结通过育人实践,我取得了以下成效:学生品德良好,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效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 反思与展望在今后的育人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1)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深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4)不断创新育人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育人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阐述本人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实践创新、教书育人成效及产生的影响

阐述本人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实践创新、教书育人成效及产生的影响

阐述本人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实践创新、教书育人成效及产生的影响我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发展需求,作为教师,我应该关注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并创造一个积极、友好的学习环境。

在实践创新方面,我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我也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多媒体、互联网等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对于教书育人的成效,我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通过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他们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我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生对我的课程反馈良好,他们认为我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我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学习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一部分学生也获得了国家及省级的科研奖励。

此外,我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也得到了同行和家长的认可。

我曾多次参加教育教学交流会议,与其他教师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我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成为其他教师学习和参考的对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总体而言,我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的实践创新以及教书育人的成效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在学生身上,也在同行和家长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我将继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意识的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眼光到“育人为本”的实践探索

意识的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眼光到“育人为本”的实践探索

意识的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眼光到“育人为本”的实践探索意识的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眼光到“育人为本”的实践探索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既承载着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又关涉着青少年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长久以来,教育的本质一直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消化吸收。

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人们的意识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向着“育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这种转变,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同时也考验着教育者的承担和思考。

一、从“传道授业解惑”到“育人为本”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往往是将其视为一种传承文化积淀和知识的传递。

在这种教育理念中,教育的核心是教师,而学生只是一个被灌输知识的对象。

这种教育方式显得十分僵化,教育者只单一注重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既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让他们失去了自我的认同感,甚至出现了对知识的厌恶和逃学现象。

而“育人为本”则是指,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

从这种角度来看,教育者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掘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样,在教育中,学生才能获得探究、创新和发现的自由空间,也更有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从分层细化到综合平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往往被分成了不同的层次。

不同的层次之间通常会产生竞争和矛盾,学生往往会因此而焦虑、苦恼、抑郁等等。

这也是造成学生自主性不足,对未来缺乏信心的原因之一。

而在“育人为本”的新教育模式中,教育注重的不再是层次和分层,而是注重个性和发展。

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引导他们发展自身的潜力,在教育中,强调的是综合和平衡,并且反对单方面发展和一味追求竞争的零和思维。

三、从知识面向到技能面向“育人为本”是一种基于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技能的教育上,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更加适应和成长。

坚持育人为本,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坚持育人为本,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坚持育人为本,提升德育工作水平2023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尤其是在德育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坚持育人为本,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面对当前教育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德育工作,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现代价值的育人模式。

首先,我们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

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格塑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质、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其次,我们要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认知水平。

因此,我们要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德育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教师培训、研讨活动和德育成果展示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我们要注重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注重德育课程的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评估。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德育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德育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推进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最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德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数字化教育产品、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视频等手段,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管理、数据分析等方式,加强德育教育的精准化管理和评估,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总之,德育工作的提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精诚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富有活力和内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育人为本,贵在用心

育人为本,贵在用心

育人为本,贵在用心育人为本,贵在用心,这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方式。

在社会发展进步的今天,教育的意义愈发凸显,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人翁。

育人必须要以用心为前提,只有用心育人,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也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真才实学和高尚人格的优秀人才。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育人为本,贵在用心”这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实践方式。

育人为本的核心是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育人就是要培养人,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和有意识的主体,教育的任务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让他们在学习、思维、情感、品德等各个方面得到平衡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独立有尊严的人。

贵在用心是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用心是指教育者对待学生及教育事业的认真态度和行动。

用心育人就是要教育者要用自己的心来感受学生的心,从而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成长。

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压力,从而采取更加适宜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教育。

用心也意味着教育者要在教育过程中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情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在育人为本、贵在用心的理念下,教育的实践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者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从而实现个性发展的目标。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展现个性魅力。

第二,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也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教育者要用心去关怀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上得到滋养,从而形成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格。

我校育人理念、育人成效

我校育人理念、育人成效

我校育人理念、育人成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校育人理念、育人成效作为一所教育的殿堂,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校始终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秉承着“立德树人,德行于心”的育人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育人成效。

我校的育人理念可谓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品德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班会、举行德育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挑战,自信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在育人成效方面,我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我校始终以“学生成绩是最好的教育成绩”为原则,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水平。

我们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设置,组织专业齐全的师资团队,建立健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制度,全力支持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在学生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成绩的逐年提升,不断有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和奖项,为学校赢得荣誉。

其次,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我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们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通过多方位的活动和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开设了各种俱乐部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各类文体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无数的荣誉。

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演讲比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长学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最后,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我校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们着力建设和谐校园,为学生提供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我们通过举办德育讲座、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010年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发布。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纲要的重点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这“五个必须”是一个整体,即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

进入21世纪,社会变化越来越剧烈,前进速度越来越快,当今时代,全球化造就了“地球村”,知识经济带来了知识工人,终身教育营造了学习化社会,网络时代铺设了信息化高速公路,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

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新理念的凸现,这些都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生机,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追求“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科学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基层九年制学校的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践行这一理念。

一、“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培育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是学校的本质特征。

这一特征决定了学校必须以育人为目的,规定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物,而是为了人,为了教师、学生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学校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像学校这样凸现“人”的概念,“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当今社会,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各个场所,新的信息渠道,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

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有些现代信息,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

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和尖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地接受。

所以,教师有时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

同时,也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时,才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

1 教师应当跟学生一起去学习,化学生之所忧,乐学生之所乐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

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早已知晓,学生的困难在他看来并不是困难,学生的发现对他来说也并不新鲜。

这使教师与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而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

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有一样的渴求新知之心;他应当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忧愁和欢乐,但却不应以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他希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但却并不苛求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因为他知道,学习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尝试中的失败对学习来说是十分正常的;他应当对学生点滴的进步表现出莫大的喜悦,对学生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产生极大的新奇感,并加以赞赏。

因为他知道,激励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作为学习者,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更喜欢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哪种学习方式更为有效。

例如,在学习“等高线”知识时,有的教师只是给出一个模型,反复说明地图上的等高线的意义,它的凹部和凸部各表示什么,不同等高线重叠表示什么,等等,结果说得学生云里雾里。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教师没有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选择学习方式。

要知道,许多知识并不靠听教师反复的细讲而学会的。

如果让每个学生取半块马铃薯切成等厚的片(马铃薯事先最好作适当的雕刻处理),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各片的轮廓画在纸上,由此来模拟等高线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所欢迎,通过活动,学生不但对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的意义不讲自明,而且可以对等高线产生具体而丰富的联想。

2 教师有时应当故意“稚化”自己,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想初学者所想,像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
如果你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食盐和蔗糖溶解的能力(即在等量的水中,比较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的质量多少),学生常常会得出蔗糖比食盐溶解得快的结论。

即他们往往将物质的溶解能力跟溶解速率混为一谈。

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教学中屡屡发生,于是,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些学生是怎么搞的?”“他们怎么会这样去理解呢?”要知道,教师是专家,而学生则是初学者,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专家也是从初学者成长起来的,实际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许多错误,也是教师当初学习时经常犯的错误。

只是已经成长为专家的教师,忘了初学时的经历。

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暂时”稚化自己,将自己“退到”初学的状态,来思考学习的过程。

这样才能走近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

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知识时,学生有些错误的前概念常会妨碍他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教学时,教师不妨以反面的角色出现,假装糊涂,故意提出
初学者容易产生的种种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批判。

教师上课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我下面提出的一些观点是错误的,看谁能够推翻这些观点。

”接着,教师将一只空盘子放在桌面上,对学生说:“现在我不对它作用力,它处于静止状态。

”然后教师用力推动盘子,说:“现在我对盘子作用一个力,这个盘子就在桌面上运动起来了。

可见,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它将处于静止状态。

只有施加力,物体才会运动。

”教师再加大推力,使盘子运动得更快些,于是又提出:“所作用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学生一旦推翻了教师的错误认识,也就纠正了自己的认识,从而为正确认识的建构排除了障碍。

3 教师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向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所以,传统教育只有学生向教师学,而不存在教师向学生学。

但时至今天,这种单向的教与被教的关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动摇。

这是因为:
首先,我们今天生活其中的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的事物层出不穷,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急剧地增长。

教师在十几年的学校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由于遗忘和老化,所剩下的部分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而学生不但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知识,他们还可以从家长,从电视、报纸、书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中获得许多知识。

由于成人常因“有用”而学,而孩子常因“有趣”而学,这就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时会比教师的知识更丰富,知识面更宽阔。

其次,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是一种“独白”式的教学,课堂上授受的知识基本上来自教科书和教师的大脑,教师传递给学生的都是教师已知、学生未知的知识。

教师的任务是清晰地表达所传授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正确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在探究式学习中,师生之间构成的是一种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师生互动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机械运动知识时,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既然运动是相对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地球为参照物,那么,“地心说”不也就正确的吗?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深刻,它涉及到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而多数教师缺乏这一知识,很难对学生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

可见,师生互动可以为教师学习新知提供重要的源泉。

再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许多优良的品格和超常的智慧,教师除了予以充分的赞赏和肯定之外,也应善于从中进行学习。

例如,在一次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上,为了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了解磁体的基本性质和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师将全班每2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2根小磁棒、1个马蹄形磁铁、铁片、钢片、1元硬币、5角硬币、1角硬币,等等。

让学生自己去玩,看看能够发现什么现象,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活动之后,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一些学生说:磁铁能吸引铁片,不能吸引钢片。

能吸引1元硬币,不能吸引1角或5角硬币。

有的学生说:磁铁有的地方吸引铁的力特别大,有的地方吸引铁的力很小。

有的学生则说:两个磁体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同名的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的磁极相互吸引。

这时,突然有位学生说:“我发现书本上的结论是错的,两个同名的磁极能够相互吸引。

”教师对她说:“请你详细汇报一下你的发现。

”这位学生说:“老师,这不是我的发现,而是我们两个人的发现。

’然后,她一边在桌上做实验,一边说:“我们在两个条形磁铁的S极之间放一枚1元硬币。

当拖动一条磁铁时,发现另一条磁铁也跟着移动。

这个现象说明,同名磁极是可以相互吸引的。

”这时,另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能解释她的这个现象。

因为每一个磁极原来都能与1
元硬币相互吸引,当王者放在一起,硬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大于两个磁极之间的相互排斥力,所以,三者能够吸引在一块。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十分欣赏自己的学生能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发现,我们更应当欣赏学生那种敢于质疑科学结论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一直所要追求的科学精神吗?我们还应当欣赏这位学生所说的“这是我们两个人的发现”这句话,它这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精神、科学道德吗?应当承认,教师并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在许多方面,教师并不比学生高尚许多,所以,在给予学生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很有必要学习学生的优良品格。

4 教师作为学习者。

还应当是一名专家型的学习者,他应当善于运用学习的思维策略,并示范给学生
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而策略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进行思维,怎样进行决策的知识。

新手的学习往往关注陈述性知识和一部分程序性知识,而专家的学习则较多地关注策略性知识,这是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新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作为专家型学习者的教师,应当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你下一步应当做些什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你更坚信哪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倒过来想想?”“你见过与此相类似的问题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