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行动计划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发展成就显着,供应能力稳步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建成世界最大的能源供应体系,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能源供求关系深刻变化;我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整结构、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很大,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能源国际合作不断深化,能源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能源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必须加强全局谋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方略和行动纲领,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开源、节流、减排为重点,确保能源安全供应,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创新能源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能源效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着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切实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二战略方针与目标;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实施四大战略:1.节约优先战略;把节约优先贯穿于经济社会及能源发展的全过程,集约高效开发能源,科学合理使用能源,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节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2.立足国内战略;坚持立足国内,将国内供应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牢牢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发挥国内资源、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加强国内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完善能源替代和储备应急体系,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优质能源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油气战略进口通道建设,在开放格局中维护能源安全;到2020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2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5%左右,石油储采比提高到14-15,能源储备应急体系基本建成;3.绿色低碳战略;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4.创新驱动战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完善能源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的理念,坚持追赶与跨越并重,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重大工程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建设能源科技强国,能源科技总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二、主要任务一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立足国内,加强能源供应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主控制能源对外依存度的能力;1.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按照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快发展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清洁高效发展煤电;转变煤炭使用方式,着力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例;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新建燃煤发电机组供电煤耗低于每千瓦时300克标准煤,污染物排放接近燃气机组排放水平;推进煤电大基地大通道建设;依据区域水资源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煤矿环保和安全准入标准,推广充填、保水等绿色开采技术,重点建设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宁东、鲁西、两淮、云贵、冀中、河南、内蒙古东部、新疆等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到2020年,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5%;采用最先进节能节水环保发电技术,重点建设锡林郭勒、鄂尔多斯、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哈密、准东、宁东等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施北电南送工程;加强煤炭铁路运输通道建设,重点建设内蒙古西部至华中地区的铁路煤运通道,完善西煤东运通道;到2020年,全国煤炭铁路运输能力达到30亿吨;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制定和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规划,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加大煤炭洗选比重,鼓励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和劣质煤就地清洁转化利用;建立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煤炭开发、加工转化和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进口煤炭质量监管;大幅减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烧,鼓励农村地区使用洁净煤和型煤;2.稳步提高国内石油产量;坚持陆上和海上并重,巩固老油田,开发新油田,突破海上油田,大力支持低品位资源开发,建设大庆、辽河、新疆、塔里木、胜利、长庆、渤海、南海、延长等9个千万吨级大油田;稳定东部老油田产量;以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为重点,深化精细勘探开发,积极发展先进采油技术,努力增储挖潜,提高原油采收率,保持产量基本稳定;实现西部增储上产;以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为重点,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努力探明更多优质储量,提高石油产量;加大羌塘盆地等新区油气地质调查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力度,拓展新的储量和产量增长区域;加快海洋石油开发;按照以近养远、远近结合,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举的方针,加强渤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近海油气勘探开发,加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跟踪分析,积极推进深海对外招标和合作,尽快突破深海采油技术和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大力提升海洋油气产量;大力支持低品位资源开发;开展低品位资源开发示范工程建设,鼓励难动用储量和濒临枯竭油田的开发及市场化转让,支持采用技术服务、工程总承包等方式开发低品位资源;3.大力发展天然气;按照陆地与海域并举、常规与非常规并重的原则,加快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尽快突破非常规天然气发展瓶颈,促进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加快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南海为重点,加强西部低品位、东部深层、海域深水三大领域科技攻关,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力争获得大突破、大发现,努力建设8个年产量百亿立方米级以上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到2020年,累计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5万亿立方米,年产常规天然气1850亿立方米;重点突破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加强页岩气地质调查研究,加快“工厂化”、“成套化”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形成先进适用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培育自主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着力提高四川长宁-威远、重庆涪陵、云南昭通、陕西延安等国家级示范区储量和产量规模,同时争取在湘鄂、云贵和苏皖等地区实现突破;到2020年,页岩气产量力争超过300亿立方米;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煤层气勘探开采步伐;到2020年,煤层气产量力争达到300亿立方米;积极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评价;加大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推进试采工程;4.积极发展能源替代;坚持煤基替代、生物质替代和交通替代并举的方针,科学发展石油替代;到2020年,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000万吨以上;稳妥实施煤制油、煤制气示范工程;按照清洁高效、量水而行、科学布局、突出示范、自主创新的原则,以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为重点,稳妥推进煤制油、煤制气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升级示范工程,掌握核心技术,严格控制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形成适度规模的煤基燃料替代能力;积极发展交通燃油替代;加强先进生物质能技术攻关和示范,重点发展新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超前部署微藻制油技术研发和示范;加快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船舶、天然气汽车和船舶,扩大交通燃油替代规模;5.加强储备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能源储备制度,建立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储备与生产运行储备并举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国家能源应急保障体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扩大石油储备规模;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启动三期工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储备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储备;提高天然气储备能力;加快天然气储气库建设,鼓励发展企业商业储备,支持天然气生产企业参与调峰,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建立煤炭稀缺品种资源储备;鼓励优质、稀缺煤炭资源进口,支持企业在缺煤地区和煤炭集散地建设中转储运设施,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完善能源应急体系;加强能源安全信息化保障和决策支持能力建设,逐步建立重点能源品种和能源通道应急指挥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预测预警和防范应对水平;二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强化工业、交通、建筑节能和需求侧管理,重视生活节能,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切实扭转粗放用能方式,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1.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按照差别化原则,结合区域和行业用能特点,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切实转变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现有产能能效要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国内先进能效标准;推行区域差别化能源政策;在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根据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节水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前提下,合理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增强跨区调出能力;合理控制中部地区能源开发强度;大力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2.着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坚持节能优先,以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为重点,创新发展方式,形成节能型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煤电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实施老旧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工程,现役60万千瓦风冷机组除外及以上机组力争5年内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300克标准煤左右;实施工业节能行动计划;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利用;深入推进工业领域需求侧管理,积极发展高效锅炉和高效电机,推进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提升和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认真开展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加强建筑用能规划,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尽快推行7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既有建筑改造,推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绿色建筑评级与标识制度,大力推广节能电器和绿色照明,积极推进新能源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区,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新建建筑和经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实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汽车和船舶产业化步伐,提高车用燃油经济性标准和环保标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和水运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推进主要城市群内城际铁路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出行和非机动出行比例;3.推动城乡用能方式变革;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坚持集中与分散供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城乡供能设施,推进城乡用能方式转变,提高城乡用能水平和效率;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建设低碳智能城镇;制定城镇综合能源规划,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发展热电联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热电冷联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加快农村用能方式变革;抓紧研究制定长效政策措施,推进绿色能源县、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动非商品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农村节能工作;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使节约用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三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1.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清洁能源供应,控制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煤炭消费总量,推进减量替代,压减煤炭消费,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2%以内;削减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加大高耗能产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扩大外来电、天然气及非化石能源供应规模,耗煤项目实现煤炭减量替代;到2020年,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费比2012年净削减1亿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控制重点用煤领域煤炭消费;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重点,有序推进重点用煤领域“煤改气”工程,加强余热、余压利用,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到2017年,基本完成重点地区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等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结合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扩大城市无煤区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大幅减少城市煤炭分散使用;2.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坚持增加供应与提高能效相结合,加强供气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进口,有序拓展天然气城镇燃气应用;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实施气化城市民生工程;新增天然气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替代分散燃煤,组织实施城镇居民用能清洁化计划,到2020年,城镇居民基本用上天然气;稳步发展天然气交通运输;结合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布局,制定天然气交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天然气加气站设施建设,以城市出租车、公交车为重点,积极有序发展液化天然气汽车和压缩天然气汽车,稳妥发展天然气家庭轿车、城际客车、重型卡车和轮船;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结合热负荷需求适度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按照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供气格局,加快天然气管道及储气设施建设,形成进口通道、主要生产区和消费区相连接的全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到2020年,天然气主干管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扩大天然气进口规模;加大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进口力度;3.安全发展核电;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研究论证内陆核电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推进AP1000、CAP1400、高温气冷堆、快堆及后处理技术攻关;加快国内自主技术工程验证,重点建设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核电基础理论研究、核安全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工程建设,完善核燃料循环体系;积极推进核电“走出去”;加强核电科普和核安全知识宣传;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输出与就地消纳利用并重、集中式与分布式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积极开发水电;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以西南地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等河流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电站,开展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和建设,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大力发展风电;重点规划建设酒泉、内蒙古西部、内蒙古东部、冀北、吉林、黑龙江、山东、哈密、江苏等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以南方和中东部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分散式风电,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有序推进光伏基地建设,同步做好就地消纳利用和集中送出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稳步实施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加强太阳能发电并网服务;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到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方针,有序开展地热能、海洋能资源普查,制定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积极推动地热能、生物质和海洋能清洁高效利用,推广生物质能和地热供热,开展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示范工程;到2020年,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四拓展能源国际合作;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投资与贸易并举、陆海通道并举,加快制定利用海外能源资源中长期规划,着力拓展进口通道,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积极支持能源技术、装备和工程队伍“走出去”;加强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重点能源合作区域建设,深化国际能源双边多边合作,建立区域性能源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统筹协调,支持企业“走出去”;五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按照创新机制、夯实基础、超前部署、重点跨越的原则,加强科技自主创新,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能源科技创新升级版,建设能源科技强国;1.明确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方向和重点;抓住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战略方向,围绕保障安全、优化结构和节能减排等长期目标,确立非常规油气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新一代核电、先进可再生能源、节能节水、储能、基础材料等9个重点创新领域,明确页岩气、煤层气、页岩油、深海油气、煤炭深加工、高参数节能环保燃煤发电、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燃气轮机、现代电网、先进核电、光伏、太阳能热发电、风电、生物燃料、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发电、天然气水合物、大容量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基础材料等20个重点创新方向,相应开展页岩气、煤层气、深水油气开发等重大示范工程;2.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技术攻关,力争页岩气、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新一代核电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3.依托重大工程带动自主创新;依托海洋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先进核电、可再生能源开发、智能电网等重大能源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能源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先进能源技术装备“走出去”,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装备工业体系;4.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国家能源科技创新及能源装备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建立多元化的能源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强能源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引进高端人才,培育一批能源科技领军人才;三、保障措施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为建立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政企分开,分离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国有能源企业改革,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进原油期货市场建设;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由政府定价;。
省级预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级预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省级预算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2〕144号)和省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级预算专项资金,是由省级预算安排,专门用于支持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补助、贴息、奖励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第二章支持范围及原则第三条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工业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包括新材料及现代高载能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陇药产业、信息化产业发展及数字城市、军民结合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及淘汰落后产能、循环经济发展及资源综合利用、工业节水、工业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前期等。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安排要坚持符合规划、突出重点、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决策透明的原则,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第五条坚持管事与管资金相统一,各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主管领导是落实的第一责任人。
第六条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方式,按照方便项目实施单位申报、不增加基层单位负担、强化监督检查等,积极探索专项资金管理新模式。
第三章申报、审核程序第七条省工信委根据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于上年末或当年初公布专项资金组织申报总体方案,明确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企业申报条件、申报材料要求、工作程序等,及时发布项目申报信息,建立公开透明的申报、决策机制。
第八条各市州、中央在甘企业、省属企业要严格按照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组织申报项目,并在项目选择中注意发挥本地区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第九条申报专项资金项目必须是国家工信部、省、市州、县区工信委(局)、有审批权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核准、备案的工业和信息化项目。
第十条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程序。
专项资金项目一般按照属地化原则,采取逐级申报程序,由项目实施单位向当地工信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市州工信委,市州工信委在筛选、审核和综合平衡后上报省工信委。
云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云南省“产业建设年”3年行动计划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开展“产业建设年”活动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产业这一经济发展重中之重,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壮大实体经济,确保完成“产业建设年”活动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和加快服务业发展3年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部署,立足云南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云南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云南产品在国内及东南亚、南亚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改善环境等为保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准确定位、务求实效,狠抓高原特色农业、烟草、电力、有色、石化、装备制造、食品、承接产业转移的轻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新材料、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一批示范带动产业;狠抓一批千百亿龙头骨干带动企业;狠抓滇中产业新区、百千亿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一批示范带动园区。
以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大企业带动、大园区支撑,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从2013年起,连续3年每年滚动安排、动态调整实施5个100项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建设,迅速掀起产业项目建设新高潮,让产业兴省、产业强省、产业富省口号响彻云岭大地。
二、主要目标——发展实力增强。
在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做大做强13个示范带动产业,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
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产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双双提高至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
——创新能力提高。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1%;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0个。
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本规划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制定,是“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成倍增长,企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稳步发展。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顺利实现了规划目标。
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602.8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比200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5年累计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573亿元,年均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216.3亿元,年均增长29.5%;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原油产量达到382.1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1383.5万吨、乙烯达到69.5万吨、钢材产量达到699.2万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91.5万吨、水泥达到2414万吨。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围绕石油化工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原材料产业链不断延伸,马铃薯、酿酒原料、中药材等深加工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成效显著,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1.19•【字号】青政字〔2020〕30号•【施行日期】2020.11.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服务贸易正文关于印发青岛市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青岛市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青岛市人民政府2020年11月19日青岛市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新形势下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态,日益成为新常态下引领区域经济增长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
为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结合全市15个攻势,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争取到2022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数量、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基本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协同推进有力、产业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发展新格局。
空间更加集中。
争取省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5家以上,新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0家左右,同时引导各区(市)、经济功能区培育储备一批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产业更加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占比75%以上,市级及以上集聚区产业集聚度全部达到70%以上,平均营业收入和税收分别达到10000元/平方米和600元/平方米以上,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比较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特色服务业集群。
资源更加集合。
加快土地、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各类资源要素耦合提升,推动服务业改革创新政策在集聚区先行先试。
新培育省级以上服务业创新中心10个左右,服务业领域产业领军人才、省级以上专业人才20人左右。
服务更加集成。
新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20个以上,打造集高效政务服务、高端技术服务、高品质生活服务、高标准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体系。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7.28•【文号】国发〔2024〕17号•【施行日期】2024.07.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24〕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4年7月28日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为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
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充分尊重人的意愿,调动和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坚持遵循规律。
立足我国国情,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特别是城市发展规律,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1.20•【字号】甘政发[2012]11号•【施行日期】2012.01.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2]1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载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在区位、资源能源与原材料保障、土地与劳动力供应、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推进大开放、大开发,促进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园区集合共建,利益分成共享,高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进承接单一企业与产业集群并举,配件生产和总装生产联动,产业链前后双向延伸,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与实现互利共赢相协调,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示范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大开放大开发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坚持项目推动,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项目为抓手,注重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从各市州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工业产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工业产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六项行动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化工科技物资管理【发文字号】通政发[2008]53号【发布部门】南通市政府【发布日期】2008.09.01【实施日期】2008.09.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工业产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六项行动计划的通知(通政发〔2008〕5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抢抓南通迈入“桥港时代”的新机遇,推动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在高起点上跨越发展,根据《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当前新形势和新要求,市政府制定了《南通市工业产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南通市工业企业规模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南通市名牌打造三年行动计划》、《南通市企业上市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南通市外资攀高三年行动计划》、《南通市园区跨越三年行动计划》。
现将这六项行动计划予以印发,请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注重实效,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八年九月一日南通市工业产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为优化我市工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综合水平,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分别以32.08%、35.11%和32.87%的幅度高速递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
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018.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21%,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工业经济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调整也取得初步成果:一是重工业占比不断提高。
2007年,全市重工业增速达到41.95%,高出轻工业13.15个百分点。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2017年全市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的通知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2017年全市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7.14•【字号】兰政办发[2014]159号•【施行日期】2014.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2017年全市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的通知(兰政办发【2014】15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2013-2017年全市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经2014年6月18日市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7月14日2013-2017年全市工业倍增行动计划为贯彻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发挥兰州中心带动作用,突出工业强市战略地位,培育壮大区域首位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富民多元产业,通过构建企业培育体系,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打造三大千亿、七大百亿产业链,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业倍增发展目标为实现工业倍增目标,必须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倍增行动,突出发展大项目、大企业,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发展四大产业:突出石油化工区域首位产业,提升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建材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烟草等富民多元产业,增强内生增长动力,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到2017年,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三大千亿产业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建材、烟草、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环保产业七大百亿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4500亿元。
二、三大千亿产业链(一)石油化工产业链。
依托兰州新区石化产业园建设,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上下游关联发展,形成集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一体的国家战略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行动计划
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行动计划(省工信委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三日)为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特制订如下行动计划:一、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重大意义(一)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的现实选择。
我省是一个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储量非常丰富,截至目前,全省已查明储量矿种110种,其中10个矿种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34个矿种居全国前五位,60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资源储备综合排名全国第五位。
大力发展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电石、多晶硅、建材等现代高载能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省工业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就地消纳富余电力的有效途径。
我省能源优势明显,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用电成本较低,“十二五”全省规划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500万千瓦,电力能源产业综合优势仍将大幅度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最大程度就地消纳省内富余电力,变能源输出为产品输出,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落实国家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实际行动。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指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并允许“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
”因此,主动承接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积极布局现代高载能项目,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具体行动,又是推进我省经济内生性增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
(四)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实现工业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高载能产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2009年高载能产业总资产占全省工业的81%、主营业务收入占85%、工业增加值占77%、利润总额占80%、利税总额占81%。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5.27•【字号】豫政办〔2020〕20号•【施行日期】2020.05.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加快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5月27日河南省加快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为加快推动我省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一步促进网络强省建设,依据《河南省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年底,我省5G网络建设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5G基站数量达到4万个,5G网络实现县城以上城区全覆盖和垂直行业应用场景按需覆盖,5G用户突破1400万户;5G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5G应用场景试点示范项目。
到2021年,5G基站数量达到10.8万个,县城以上城区网络覆盖进一步优化,实现乡镇、农村热点区域覆盖,5G用户突破3600万户;5G研发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建设5个以上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平台);5G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培育10家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5G应用取得初步成效,应用场景试点示范项目突破70个。
到2022年,5G基础网络和研发创新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应用示范基地、信息安全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5G基站数量达到16.8万个,网络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基本满足应用场景需求,5G用户突破6200万户;5G研发创新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建设10个以上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平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明显成效;建成5G智能装备和手机精密机构件生产制造基地,创建国家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5G配套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5G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试点示范项目突破100个,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8.22•【字号】黑政办发〔2022〕41号•【施行日期】2022.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黑政办发〔2022〕41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8月22日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创新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科技振兴行动计划”,坚持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奋力跑出创新引领振兴发展的加速度。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创新作为龙江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基点,坚持科技“四个面向”,服务“六个龙江”建设,围绕“八个振兴”“九个坚定不移”重点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全社会协同联动为手段,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通过科学技术突破引领支撑振兴发展,实施“七大行动”实现优势转换,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提升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强化原创成果产出的导向,布局“补短板”和“扬长板”并重的创新链,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和供给能力,有效支撑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握创新和发展主动权。
《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2024年行动计划》
附件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2024年行动计划按照《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部署,为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和我省新型工业化推进暨制造业振兴升级大会精神,凝心聚力实施“1231”制造业升级计划,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细化发展路径,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汇聚。
着力强化产业链协作,持续推动产业链质效提升,全方位推动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目标以轨道交通、智能煤机、工程机械等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突破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瓶颈,培养一批“专新特精,,“小巨人,,企业,提升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供应链稳定性和配套能力,到2024年底,力争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950亿元,增速达到12%。
三、工作任务(一)持续提升产业链竞争水平。
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引导作用,推动产业链企业管理提升、市场开拓、优化产品,轨道交通细分产业链推进重点企业开发新装备产品力度,帮扶企业拓展应用场景;智能煤机细分产业链紧抓国内省内煤矿智能化契机,大力促进煤机产品成套化、智能化发展;工程机械细分产业链紧抓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做大全省工程机械产业整机及配套规模;做优产业链重点产品,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山西精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影响力;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增强产业链韧性,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
责任单位:省工信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间:一季度摸底企业产品;二季度形成产品清单;三季度前利用多种渠道宣传产业链重点产品;四季度推荐重点产品申报“山西精品”,争取更多产业链产品纳入“山西精品”名单。
(二)推进产业链多层次协作配套。
强化“政府-企业・联盟”良性互动,促进省内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组织3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协作配套推进活动,达成8亿元以上项目签约,2项校企合作签约;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重大问题,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技术研发、项目互动、产品配套、采购订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加快发展能源产业行动计划
附件4:加快发展能源产业行动计划(省发展改革委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三日)为加快我省能源产业发展,特制订如下行动计划:一、加快发展能源产业的重大意义(一)加快发展能源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能源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既是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保障因素,也是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还是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在我省都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为此,我们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以新能源和煤炭资源开发为重点,着力加快发展我省能源产业,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能源产业体系,切实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发展能源产业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贯彻落实“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必然要求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极,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无论地处“中心”的兰州—白银地区,还是作为“两翼”的酒泉—嘉峪关和平凉—庆阳地区,能源产业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努力推进能源产业跨越发展,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快发展能源产业是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
实践表明,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时期,我省实现工业跨越发展,希望在能源产业,潜力也在能源产业。
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能够不断增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还可以带动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拓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后劲。
二、加快发展能源产业的总体要求(四)指导思想。
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及节能减排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东煤、西风、南水、北光”的能源开发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积极推进酒泉新能源基地和陇东煤电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传统能源产业升级改造力度,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程度,开拓能源供应和输出渠道,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生产输出基地。
关于“大智造”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
关于“大智造”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为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全县工信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根据县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及《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特制定XX县“大智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X—X)。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认真落实“中国制造X”和“产业强县”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及“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把握杭州大湾区建设、中国制造X国家示范区建设和拥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聚焦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业,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大智造”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二)发展目标到X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及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基本形成。
全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力争实现“6953”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培育形成智慧安防、装备制造、针织、制笔、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5大产业集群,打造信息经济核心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时尚产业3个百亿级产业。
二、重点发展领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聚焦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为重点的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以针织、制笔、箱包、汽车零部件、建材、金属压延为重点的特色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创新、智造、品质、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智慧安防、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
发展目标:力争到X年,人工智能产业(信息经济核心制造业)规上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形成智慧安防产业集群。
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20条措施促进工业稳定运行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20条措施促进工业稳定运行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6.30•【字号】长政发[2016]25号•【施行日期】2016.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20条措施促进工业稳定运行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长政发[2016]2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20条措施促进工业稳定运行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79次常务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长治市人民政府2016年6月30日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20条措施”促进工业稳定运行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晋政发〔2016〕2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稳定运行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0条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应对经济下行,促进工业稳定运行、提质增效,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工作目标对“20条措施”中关于免缴、缓缴、暂停、降低的涉企收费项目,要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对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惠企措施,要逐项落实,切实创优企业发展环境。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解1、缓缴2016年度资源价款,缓缴期内,企业承担资金占用费。
牵头单位:市国土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2、市县属国有焦炭、钢铁企业免缴2015年度国有资本金收益。
已缴纳的一律退还企业。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国资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3、暂停提取2016年度煤炭开采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炭转产发展资金。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地税局4、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低1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低0.5个百分点,执行期两年。
困难企业可以结合实际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可以申请缓缴2016年度五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工作计划
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工作计划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都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对未来有一个好的计划,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工作计划的范文模板,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哦!今天的会议,既是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推进会,也是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
第一,一季度全市经济开局良好。
一是实现了发展预期目标。
GDP增长%,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个百分点,为江南片最高。
工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全省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居全省第6位。
工业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增长%和%,均居全省第3位。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居全省第4位。
二是指标的匹配度较好。
工业用电量和地税收入分别增长%、%,均居全省第1位;工业技改投资增长%,居全省第2位。
三是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均居全省第4位。
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增长19%。
四是创新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和%,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5位。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居全省第5位。
科创团队、研发投入、宛陵科创基地、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以及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融合对接工作正深入开展。
五是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新塘羽绒产业园和郎溪、广德与溧阳的苏皖合作示范园区,以及白茅岭、军天湖等“飞地经济”正加紧往前推进。
六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林长制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应该说,我市延续了往上走的一个非常好的增长曲线,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第二,要清醒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亳州、阜阳、滁州GDP增幅都过了9%,我市GDP总量由去年高于亳州亿元,转为今年一季度低于亳州20亿元。
财政收入增长%,低于全省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而六安财政收入增长26%,总量比我市多2亿元。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4.22•【字号】明政办〔2022〕31号•【施行日期】2022.04.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明政办〔2022〕3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现将《三明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4月22日三明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稳一优二进三”三次产业发展总体部署,加快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部署要求,聚焦我市第三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规划布局,着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旅康养、现代金融、房地产业、商务服务、养老服务,加快建设一批集聚载体,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实现第三产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切实增强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目标任务和重点方向从2022年起,全市每年培育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0家以上。
到2025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60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500家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80亿元,年均增长10.5%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21年的38.1%提升到45%左右。
(一)商贸流通业目标任务: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行动计划(省工信委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三日)为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特制订如下行动计划:一、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重大意义(一)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的现实选择。
我省是一个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储量非常丰富,截至目前,全省已查明储量矿种110种,其中10个矿种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34个矿种居全国前五位,60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资源储备综合排名全国第五位。
大力发展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电石、多晶硅、建材等现代高载能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省工业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就地消纳富余电力的有效途径。
我省能源优势明显,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用电成本较低,“十二五”全省规划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500万千瓦,电力能源产业综合优势仍将大幅度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最大程度就地消纳省内富余电力,变能源输出为产品输出,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落实国家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实际行动。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指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并允许“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
”因此,主动承接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积极布局现代高载能项目,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具体行动,又是推进我省经济内生性增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
(四)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实现工业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高载能产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2009年高载能产业总资产占全省工业的81%、主营业务收入占85%、工业增加值占77%、利润总额占80%、利税总额占81%。
因此,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经济总量,促进产业升级,是推动全省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总体要求(五)指导思想。
立足我省产业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源和资源优势为支撑,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省工业实现跨越发展。
(六)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高载能产业进行高起点、大规模的技术升级改造,支持现代高载能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
二是坚持节能减排。
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转换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有效减少污染排放。
三是坚持淘汰落后。
鼓励支持高载能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达到合理经济规模。
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为重点,对落后产能进行升级改造。
四是坚持集聚发展。
积极引导现代高载能产业向电力、能源等要素聚集区集中布局,建设现代高载能产业园区,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引导现代高载能企业和新上项目按照循环经济产业链集中布局,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
(七)总体目标。
通过努力,到“十二五”末,现代高载能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580亿元,年均增长18.9%,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利税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9.2%。
有色金属产品生产能力达到660万吨,年均增长22.9%,力争比2010年翻两番,有色金属深加工比例达到30%以上。
钢产量达到130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14%。
铁合金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均增长23.3%。
电石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均增长29.3%。
多晶硅产能达到1万吨。
水泥生产能力达到700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18.5%。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主要任务(八)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扩大电解铝、镍钴、铜、铅锌等优势高载能产品的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
铝:大力推广400千安、500千安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技术工艺改扩建电解铝项目,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电解铝、炭素生产系统的环保设施技术改造。
建设煤—电—铝一体化企业集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到“十二五”末,电解铝产能达到400万吨,年均增长32.3%。
重点实施中铝连城分公司、中铝兰州分公司、甘肃华鹭铝业有限公司扩能改造和铝深加工项目,建设酒嘉经济区百万吨电解铝、平庆经济区百万吨电解铝项目。
镍钴:扩大电解镍生产能力,发展镍、钴金属压延产品和镍盐、钴盐系列产品。
建立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力争金川公司电解镍产能达到20万吨,镍、钴等高端盐类产品6.2万吨,镍、钴等高性能粉体材料2.1万吨。
重点实施金川公司镍钴扩能改造和贵金属精深加工项目。
铜:以金昌、白银两个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依托,扩大电解铜生产规模,延伸铜合金新材料产业链,开发铜基多元合金材料。
提高铜矿资源保障能力,综合利用铜冶炼渣等废弃资源。
力争金川公司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白银公司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
铅锌:改造扩大铅锌冶炼产能,延伸铅锌合金材料及铅锌粉体材料产业链,开发铅基、锌基多元合金材料及超细氧化锌粉、无汞锌粉、超细锌粉、高纯锌等深加工产品。
力争全省锌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
重点实施白银公司铅锌冶炼系统改造,厂坝矿区资源整合及锌冶炼技术提升,宝徽集团10万吨锌冶炼扩能改造等项目。
(九)改造提升冶金产业。
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高载能企业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建设西部重要的不锈钢、铁合金产业基地、钨钼生产基地。
钢铁:重点实施酒钢集团不锈钢扩能改造及榆钢灾后重建等项目,扩大不锈钢、碳钢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特钢,进一步提升钢铁主业核心竞争力。
铁合金:鼓励现有铁合金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上大压小”,提高工艺装备水平,达到行业准入条件。
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低碳、低铝等高品质硅铁,支持发展铬系、锰系、硅铝等特种铁合金、复合铁合金产品。
进一步扩大兰炭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中低碳铬铁、中低碳锰铁、镍铁、金属镁产品。
加快建设陇南(文县)、临夏(永靖)、白银(景泰)、武威(天祝)、张掖铁合金产业园,实施酒钢集团百万吨铁合金项目,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百万吨扩能改造、甘肃海强冶金有限公司150万吨合金冶金新材料等项目。
炭素:优化炭素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大规格、高功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超微孔炭砖,高导、长寿命、耐腐蚀炭块,新型铝用炭砖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加快高级炭纤维、核石墨、特种石墨、炭炭复合材料等炭素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实施兰州方大炭素公司石墨材料生产线、内串石墨化炉生产线,光伏产业及核电用炭、特种石墨材料等项目。
(十)延伸电石产业链。
积极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上大压小”,使单个企业产能达到20万吨以上,达到行业准入条件。
新建电石企业产能规模要达到80万吨以上,新上生产装置单台电石炉容量必须达到25000千伏安以上,且采用大功率、密闭型电石炉。
鼓励上下游一体化、大型化和集约化发展,支持现有聚氯乙烯等电石下游加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电石企业联合重组,延伸电石产业链。
电石生产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配套建设电石渣生产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日产2000吨及以上。
重点实施古浪鑫淼精细化工公司100万吨电石,平凉崆峒区150万吨电石、100万吨聚氯乙烯,新川化工公司8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
(十一)有序发展多晶硅产业。
积极支持在能源和电力富集、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新建产能3000吨以上多晶硅项目,回收利用还原尾气中的四氯化硅、氯化氢和氢气,减少污染排放。
发展金属硅、有机硅等化学硅材料,形成从材料生产工艺、装备、自动控制、回收循环利用的多晶硅材料产业化生产体系。
重点实施蓝星集团公司1.5万吨多晶硅、6.5万吨金属硅项目。
(十二)积极发展新型建材。
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定西、陇南、临夏、甘南等市州单线最低规模不得小于日产2000吨级水泥熟料。
新型干法窑系统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日产25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都要配置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
支持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支持利用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
支持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建设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鼓励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将小水泥企业改造为年产60万吨及以上规模的水泥粉磨站。
积极发展太阳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及新型建材产品。
重点实施中材集团祁连山水泥公司、平凉海螺水泥公司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
四、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支持政策(十三)科技创新政策。
支持高载能产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壮大,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根据《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高载能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采取多种方式共建技术创新联盟和组建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省级技术创新资金重点向高载能企业重大创新项目研发倾斜,省内现代高载能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优先向使用财政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装备和产品采购项目推荐。
(十四)财税政策。
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对现代高载能产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全面落实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现代高载能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现代高载能企业自用开采的资源,免征资源税。
外商及外省企业或中央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我省企业后,被兼并重组前尚未弥补的亏损,按规定允许在合法弥补期限内用其后年度与被兼并重组企业资产相关的经营所得,在所得税前继续弥补。
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现代高载能中小企业,可依法申请在三个月内延期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