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德育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德育反思的途径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第九章 学校德育——方向、动力和保障

第九章  学校德育——方向、动力和保障
9、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之间的矛盾。△
10、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求。△
11、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5、道德教学是学校目的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1882年法国率先以法令的形式把“道德课”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
16、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知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17、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18、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2、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
答:1)了解学生当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第九章 学校德育——方向、动力和保障
1、德育即培养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2、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一定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的影响,并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健康心理的教育。△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 德育工作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依靠和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 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的内部 矛盾的积极转化。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及时诱导,给正 方向的品德素质的发展以扶持和助力。
最新课件
19
5.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
最新课件
27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仲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 得的情境或问题。
•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 的镭锭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 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 说: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 “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 它法,就破门而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
•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活动范围、交往空 间越来越大,市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 拓展,必然要求德育内容不仅要有私德成 分,而且不断扩大到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共 道德等方面。
最新课件
8
(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国家政 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教育,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 认知模式——重知 • 体谅模式——重情 •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 德育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们 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 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 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 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品 德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用个 别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集体。这一原则是由苏联教 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马卡连柯又将其称为“平行 教育”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 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不 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它 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体系, 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巩固和促进集体的发 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第九章 德育工作

第九章  德育工作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
德育功能指德育所能发挥的作用。 德育功能指德育所能发挥的作用。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育德” 育德” (一)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育德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德育对人的发展具 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育德” 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育德”,即对个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二)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 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 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 功能和文化功能。 功能和文化功能。
(二)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用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德育方法是指用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 培养 其道德品质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其道德品质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关于德育方法, 关于德育方法,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 指导思想:一种是疏导和教育,以理服人; 指导思想:一种是疏导和教育,以理服人; 另一种是强迫命令,以力服人。 另一种是强迫命令,以力服人。我们社会 主义学校德育必须采用以理服人。 主义学校德育必须采用以理服人。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 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 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
3、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以学校德育内容的不同为依据, 以学校德育内容的不同为依据 , 可以将 德育目标分为思想教育目标、 德育目标分为思想教育目标 、 政治教育 目标、法纪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目标、法纪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按层次结构来看, 按层次结构来看 , 思想教育目标处于最 高层次, 依次为政治教育目标、 高层次 , 依次为政治教育目标 、 法纪教 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1、德育的政治功能 它指的是德育对政治的稳定与发展能起到促 进作用。 进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 它指的是德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它指的是德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德育的文化功能 它表现为德育影响文化的发展。 它表现为德育影响文化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教育学笔记 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笔记 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笔记第九章德育核心提示:第九章第九章德育$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4.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b。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c。

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a。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b。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9章 德育

第9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 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 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 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和 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 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 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在古代并没有“德育”概念,几乎所有的 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到了18世纪后期,德 国哲学家康德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 曾使用过“德育”一词。19世纪中叶,英 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则 明确把教育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 以后教育界普遍使用此概念。 我国使用德育一词是在清末,严复翻译斯 宾塞的《教育论》中使用该词,梁启超在 1910年以《德育鉴》为题出版专著,1906 年王国维在论述教育宗旨时明确将德育、 智育、体育相并列使用,此后这一概念被 国人广泛使用。
初中阶段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4 .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 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1.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基本 要素。他们的内容不同、作用不同。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 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它是人们对待 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形成思想 品德的基础。 ②情—即道德情感,它是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原 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 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思 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情感是认识升华为信念, 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动力的作用。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9 10 德育与班级管理

9 10 德育与班级管理
5.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6.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联系上说,德育只有遵循人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对象的有限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认可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对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____、____和____,是学校办学思想的____,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____,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____。(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

第九章.德育doc

第九章.德育doc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内容1、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意义: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障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3、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地共产主义者。

4、中小学德育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团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2、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学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的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三、1、德育原则①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②知行统一原则③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④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⑤尊重信任原则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结合原则⑦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几种主要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榜样示范法(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树立榜样的力量)陶冶教育法(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实际锻炼法(参加实际活动,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自主的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品德评价法(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和抑制。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2、德育的途径学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教学(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组织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及时事政治学习(6)班主任工作三、我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1、社会主义方向性2、全民性和民主性3、变革性4、开放性。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0第九章 德育

10第九章 德育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 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矛 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的是受教育者 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 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不断 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发展上升的。因此, 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发展上升的。因此,学生 的德育,我们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 的德育,我们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 一、德育原则 •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 • 1、导向性原则 •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 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 德的德育原则。 德的德育原则。 •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 1.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以马列主义、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确 保德育的内容、方法、形式乃至德育过程的科学性、 保德育的内容、方法、形式乃至德育过程的科学性、 思想性。 思想性。 •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 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教育学第9章学校德育

教育学第9章学校德育

引言概述:教育学第9章学校德育着重探讨了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方面的作用和责任。

学校德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内外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构建社会和谐与稳定。

正文内容:一、学校德育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学生将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提升社会责任感。

2.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和自律等,这些习惯将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获得成功。

3.培养社会公民意识: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公民,具备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1.全员参与:学校德育需要全员参与,在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以示范为主导:教育者、教师和学长学姐等示范效应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他们应当依法公正、正直诚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学校德育的具体策略1.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致力于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课堂秩序、校园文化和师生关系等,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健康成长。

2.强化课程设置: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德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学校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

四、学校德育的评价方法1.多元评价体系:学校德育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行为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不仅注重成绩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2.让学生参与评价:学校德育评价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1.与社会的紧密关联: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学校应当关注社会变化和时代要求,及时调整德育目标和策略,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程中的动力条件。
• 行——德的行为,是人对思想品德的认
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
• 知易行难?
• 知难行易?
• 毛泽东: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 是一辈子做好事。
• 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仅要“听 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 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 外界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品德 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 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 合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方面是德育的 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多方面 活动和交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过程
• (五)自我修养法 • 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
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一种方 法。
•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 与锻炼、慎独、立志等。
• 注意:第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需要。 • 指导学生确立修养目标、方向、计划,积极进行
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品质、品德
二、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 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施加系统 影响,启发、引导其能动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 社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 想品德的过程。
• (二)生活教育
• 生活教育是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了解生活常 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 正确的生活观,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发展天赋的才能,培养健全的品格,促进 其个体生活与群体生活不断的革新与进步 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2、德育包括以下形式:(1)家庭德育;(3)社会德育(2)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3、具有特性: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P108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1、概念: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的内容1、概念: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标准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2、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上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

】(2)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

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约着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

】(4)道德教育。

【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和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并未社会生活服务。

我国现阶段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人们,同时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最进步的道德】(5)集体主义教育。

(6)劳动教育。

(7)自觉纪律教育。

(8)民主和法制教育。

【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史民主的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是立法、司法、守法三方面统一体】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1、概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区别:(1)联系: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的影响。

(2)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构建完善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1)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依据。

(2)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星期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3)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表现为用正确的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将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4)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

【(1)德育过程的基础: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2)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老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

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第三节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德育原则1、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具有指导作用。

2、主要的德育原则:(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统一原则;(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因材施教的原则;(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三、德育方法:1、概念: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2、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及文化发展水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个性差异。

3、主要的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

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非请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形式:具体形式、讲解和报告、谈话与讨论等。

(2)榜样示范法。

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情操法。

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方式: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自我意识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调动自觉主动地接受驾驭,增强地址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能力。

(6)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激励或抑制,促进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注意:目的明确;公正合理,符合实际;大多数学生公认;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三、德育途径1、概念:是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2、实施途径:(1)教学。

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第四节我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一、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的发展方向1、社会主义方向性。

2、全民性和民主性。

【全民性: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努力实现民主化。

】3、变革性。

是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4、开放性。

向国内社会开放;向国际社会开放。

二、德育目标应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三、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

第五节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一、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一)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1、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长期从事流浪儿和违法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

2、德育思想理论(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①基本教育原则: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②首先要尊重儿童,即尊重儿童的人格。

③相信通过教育,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⑤2、集体教育的思想【①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

②教育体系: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③德育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原则。

前景,通过经常在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保持旺盛力量;平行,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3)劳动教育的思想【①重视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认为劳动最大的益处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

②应和生产教育结合,认为不注意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会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

】4、纪律教育的思想【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

教育谈话和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方法。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卡连柯的思想。

2、德育思想主要内容(1)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①任务:培养意识,形成世界观、道德方面的概念、观点、信念、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

②内容: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念、道德、劳动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觉纪律等】(2)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①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

②“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处伪君子。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①主张:正面教育、启发疏导。

②和马卡连柯一样重视集体教育,不同是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

】(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①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三)合作教育学的德育思想是前苏联80年代普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

由长期从事教育实验的教师和学者提出。

思想早在50年底就存在。

核心思想: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

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一)涂尔干的德育思想1、法国、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创始人、用社会学观点研究教育问题和德育问题。

1925年《道德教育论》。

(1)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①认为: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作用。

②认为:德性,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组成。

③道德内化: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他律到自律。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①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②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③奖惩结合,切忌体罚;④学校教育力量药协调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