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德育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德育反思的途径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育学 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 第九章 德育

场景四:陕西一伙中学生将一个女乞丐活活打死;一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 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已15岁的同学。
Company Logo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 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 年健康成长 的条件和保 证。
德育实现 教育目的 的条件和 保证。
德育的意义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 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 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品德的活动。
Company Logo
智育不合格出次品,体育不合格出废品,德育不合格出危险品。
场景一: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墙壁上有鞋印,地板上有打倒的牛 奶,寝室里有胡乱堆放的鞋袜,但学生却一个顶一个的干净。学生不是不 讲卫生,而是只讲个人卫生不讲公共卫生,只在乎自己不在乎集体和他 人; 场景二:2008年5月19至5月21号,全国哀悼日,每天默哀三分钟,有些孩子 在这三分钟里故意发出声响,随意走动,看的老师心里阵阵发凉; 场景三:河南省信阳市358厂高级中学的高三女生马娟为了不在考试竞争中失 败,居然买来硫酸,半夜泼向熟睡的同学张静。泼硫酸的马娟一审被判处死 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ompany Logo
第二节 德育过程
情:正如《孟子· 公孙丑上》所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 心。” 很多古人相信:高尚情感是促使人们产生道德行为 的动力。如,《老子· 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 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 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德育主体用以影响、 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德育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 者的中介或手段。 者的中介或手段。 总之, 总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是受教育者的双方借助德 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的统一活动过程, 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 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过程。
第九章 德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识记:德育,德育原则,德育途径, 识记:德育,德育原则,德育途径, 德育方法 理解:德育功能, 理解:德育功能,德育过程的规律 和原则, 和原则,德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掌握:德育任务与内容, 掌握:德育任务与内容,德育原则 的应用与要求, 的应用与要求,德育过程与品德发 展过程的联系与 区别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即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的是指 即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的施加系统 的影响, 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 质的过程,也是使受教育者知、 质的过程,也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第二节 德育原则 第三节 德育途径 第四节 德育方法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 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 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 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注意:目的性是学校德育区别于一般社会影响的根本 注意: 标志。 标志。 德育的内容范围:道德教育;思想教育; (二)德育的内容范围: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 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 德育工作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依靠和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 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的内部 矛盾的积极转化。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及时诱导,给正 方向的品德素质的发展以扶持和助力。
最新课件
19
5.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
最新课件
27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仲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 得的情境或问题。
•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 的镭锭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 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 说: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 “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 它法,就破门而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
•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活动范围、交往空 间越来越大,市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 拓展,必然要求德育内容不仅要有私德成 分,而且不断扩大到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共 道德等方面。
最新课件
8
(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国家政 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教育,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 认知模式——重知 • 体谅模式——重情 •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9.第九章 德育(3.3)

9.第九章 德育(3.3)

第八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德育是什么?由于人们对德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而带来不同的德育实践。

如果对德育概念含混不清,就会在德育实践上造成混乱。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有必要对德育的内涵、本质、功能、目标、内容等进行表述。

一、德育的内涵与本质(一)德育的内涵德育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我国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即便在我国理论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依据其共性的认识,对德育的内涵进行阐释。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均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来说的,它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大德育”的概念,把生态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等也都纳入了德育的范畴,使德育成为一个越来越宽泛的概念。

对德育内涵的理解,我们倾向于从两个层面上去把握。

一是政策层面,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来界定德育的内涵;二是德育论层面,依据德育的本质属性来界定德育的内涵。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校的德育实践,有利于抓深抓实德育的核心或基础。

1.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德育的“德”是指品德。

品德的社会内容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社会规范。

因此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可见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是促进个体的德性社会化的活动。

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这是德育区别于智育、体育、美育的主要标志。

推动个体品德社会化活动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教育者不断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

因此教育者将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个体品德的活动,即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就是德育的本质特征。

德育的实质就是育德,培养人的品德。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 德育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们 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 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 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 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品 德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用个 别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集体。这一原则是由苏联教 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马卡连柯又将其称为“平行 教育”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 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不 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它 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体系, 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巩固和促进集体的发 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小学教育学》 - 第九章

《小学教育学》 - 第九章

《小学教育学》第九章德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内涵与本质(一)德育的内涵广义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本质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职能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它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的道德。

德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把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并促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德育的功能(两大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儿童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变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中形成、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是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过程。

而德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体系。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和重要条件。

德育则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具有心理保健的功能。

一方面,通过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于德育进行思想疏导,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1)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政治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发挥作用。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初中教育第九章德育

初中教育第九章德育
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 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 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道德认识——知——晓之以理 道德情感——情——动之以情 道德意志——意——持之以衡 道德行为——行——导之以行
•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 开展的 。
• 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 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 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 •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堂稳固*题目精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
A.集体主义教育 B.纪律教育
C劳动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2000]
怎样理解在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
[2000]
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说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典 范对儿童具有 ( )
A替代强化作用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鼓
道德两难故事1
• 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 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创造并 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 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 海因茨为挽救妻子,假设偷取药品就违背 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那么;假设遵守 社会规那么,就使妻子等死。
道德两难故事2
• 乔的父亲向他许诺:如果乔可以挣到外出 野营的50美元,就可以去野营。后来父亲 改变主意,要乔把挣得的钱给他。乔撒谎 说他仅挣了10美元,并用剩下的40美元去 野营。在他去野营之前,他把有关钱和对 父亲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莱克斯。 阿莱克斯该不该告诉他父亲?
• 阶段5名为“社会契约定向〞,这个阶段的青年人 认为正确的行为从根本上说,不是按照法律条文, 而是按社会公认的标准行动。因此如果感到现有 的法律不好,那么可以修改,但必须以有秩序的 方式进行。所以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反而变得难以 判定道德两难问题的是非了,表现为一方面认为 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另一方面又模糊地意识到维 护生命是更高的原那么,因为法律应该维护生命。 所以青年人在一开始说明不赞成海因兹偷药的观 点后,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就有些混乱了。

第9章 德育

第9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 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 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 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和 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 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 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在古代并没有“德育”概念,几乎所有的 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到了18世纪后期,德 国哲学家康德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 曾使用过“德育”一词。19世纪中叶,英 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则 明确把教育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 以后教育界普遍使用此概念。 我国使用德育一词是在清末,严复翻译斯 宾塞的《教育论》中使用该词,梁启超在 1910年以《德育鉴》为题出版专著,1906 年王国维在论述教育宗旨时明确将德育、 智育、体育相并列使用,此后这一概念被 国人广泛使用。
初中阶段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4 .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 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1.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基本 要素。他们的内容不同、作用不同。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 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它是人们对待 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形成思想 品德的基础。 ②情—即道德情感,它是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原 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 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思 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情感是认识升华为信念, 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动力的作用。

第九章 德育论

第九章  德育论

首先,德育作为一种学校有组织、 首先,德育作为一种学校有组织、有系统地影响学 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活动, 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活动,学校必须积极施加各种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将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 育要求, 育要求,并引导学生内部的矛盾斗争朝着与社会要求相 统一的方向发展。 统一的方向发展。 其次,外部的道德要求只有被学生所接受, 其次,外部的道德要求只有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内 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才能与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平构成 矛盾斗争,并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矛盾斗争,并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在德育过程中,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在德育过程中,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 自我教育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我教育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离开了学校的教育,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离开了学校的教育,学生的 自我教育就会偏离社会要求的方向, 自我教育就会偏离社会要求的方向,而缺少学生的自我 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也难以实现。 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也难以实现。
(四)集体教育原理
1、基本含义 集体教育原理即要求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 集体教育原理即要求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要依靠集 通过集体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通过集体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 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282) 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P282) 为什么? 2、为什么? 首先,集体主义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集体主义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内容, 而通过集体、 而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品德 的重要手段。 的重要手段。 其次, 其次,活动和交往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 要途径。在学校中, 要途径。在学校中,学生有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活动和 交往大多以班级、团队、学生会等为单位进行,这些集体 交往大多以班级、团队、学生会等为单位进行,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 们必须利用这些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们必须利用这些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

二、平行管理 • 概念: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 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 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 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 要求: •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 真正的教育力量;通过转化个别学生, 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三、民主管理
• 概念: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集体的 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 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 要求: • 组织全体同学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 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三)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我国中学的德育目标:
一、思想品德规范方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 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遵守公民道德,有基 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思想品德方面: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良 好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自尊乐观 ,具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思想道德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能 力,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道德选择 、判断和行为能力。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 的规律; •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 律; •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 律。
•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
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 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 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 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 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 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 和意志。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第九章 德育原则

第九章 德育原则

第九章德育原则四、德育原则(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是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依靠集体,通过集体去教育学生个人,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进而影响集体,其基本要求如下:①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建设良好的集体;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影响集体;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实际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以达到言行一致,其基本要求如下:①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③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事实、道理、榜样等进行启发诱导,同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其基本要求如下:①讲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长善救失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基本要求如下: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其基本要求如下: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严格要求学生;③教育者的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力所能及,不能苛刻,不能过高。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第9章学校德育

教育学第9章学校德育

引言概述:教育学第9章学校德育着重探讨了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方面的作用和责任。

学校德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内外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构建社会和谐与稳定。

正文内容:一、学校德育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学生将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提升社会责任感。

2.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和自律等,这些习惯将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获得成功。

3.培养社会公民意识: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公民,具备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1.全员参与:学校德育需要全员参与,在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以示范为主导:教育者、教师和学长学姐等示范效应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他们应当依法公正、正直诚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学校德育的具体策略1.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致力于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课堂秩序、校园文化和师生关系等,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健康成长。

2.强化课程设置: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德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学校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

四、学校德育的评价方法1.多元评价体系:学校德育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行为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不仅注重成绩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2.让学生参与评价:学校德育评价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1.与社会的紧密关联: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学校应当关注社会变化和时代要求,及时调整德育目标和策略,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程中的动力条件。
• 行——德的行为,是人对思想品德的认
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
• 知易行难?
• 知难行易?
• 毛泽东: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 是一辈子做好事。
• 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仅要“听 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 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 外界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品德 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 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 合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方面是德育的 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多方面 活动和交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过程
• (五)自我修养法 • 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
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一种方 法。
•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 与锻炼、慎独、立志等。
• 注意:第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需要。 • 指导学生确立修养目标、方向、计划,积极进行
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品质、品德
二、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 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施加系统 影响,启发、引导其能动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 社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 想品德的过程。
• (二)生活教育
• 生活教育是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了解生活常 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 正确的生活观,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发展天赋的才能,培养健全的品格,促进 其个体生活与群体生活不断的革新与进步 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辨析:德育就是道德品质教育?答:此题错误,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组成包括四个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填空: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填空:德育是每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

填空:每个国家德育都有历史性、继承性。

德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德育主要以善恶作为判断标准,心理健康主要以正常不正常作为判断标准。

德育更多的是行为和动机一直的表现。

心里不健康则常常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期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张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德育任务?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初步梳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的能力和品德心理。

品的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品的活动的本领,主要包括品德的认识能力、情感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

品的心理一般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

填空:1993年和1995年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道德教育大纲》。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十条?1.热爱祖国的教育;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3.热爱人民的教育;4.热爱集体的教育、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8.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的教育;9.良好的意志、品德的教育;10.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中学生德育大纲》主要内容如下?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主义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二节德育过程填空:德育过程的四个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教育过程是三个方面的矛盾?1.学校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品之间的矛盾;3.受教育者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填空: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品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品德过程要素?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评价。

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的水平的重要标志。

填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辨析:品的发展多段性?答:此题正确,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但由于社会生活得复杂性,道德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相互独立性。

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变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品的发展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情即道德感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品的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负载型,道德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相互独立性,因此,知、情、意、行在发展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

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品的发展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德育过程还应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

论述: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

在得月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

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论述: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象出来的。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认识规律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亲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现代社会影响因素日益复杂化,因此在品德发展中会出现时高时低,甚至出现倒退的反复现象。

辨析:德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答:此题正确,德育过程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德育要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论述: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认识规律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亲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现代社会影响因素日益复杂化,因此在品德发展中会出现时高时低,甚至出现倒退的反复现象。

由于德育过程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德育要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第三节德育原则填空: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贯彻方向性原则的要求是?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

2.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想、新观念。

3.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贯彻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是?1.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育者因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填空: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要求是?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配合。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贯彻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的要求是?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第四节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填空: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的组织形式。

我国常用的德育途径?1.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活动;4.团队活动与集体活动;5.班主任工作;6.志愿者工作。

填空: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辨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答:此题正确,教学内容本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可供教师挖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亦可实现与人的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社会生产劳动;二是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三是社会调查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考察等。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3.指导实践;4.陶冶教育;5.品德评价填空: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第一,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第三,态度真诚、热情。

第四,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运用榜样示范法?第一,要选好示范的榜样。

第二,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第三,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

第四,要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填空:榜样一般有三种:一是教育者的示范;二是伟人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典范;三是优秀学生的典型。

运用指导实践法要注意?第一,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规章制度的常规训练;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第二,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

第三,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有序有恒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

第四,要不断的督促检查,使之坚持。

第五,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填空: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运用陶冶教育法要注意?第一,是创建良好的教育情境。

第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第三,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填空: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

运用品德评价法应遵循以下要求?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

二是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三是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四是把奖惩和教育集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填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示范。

填空:给孩子小红花:品德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