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饵料培养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饵料培养学备课讲义

绪论

一、基本概念:

饲料:特指饲养陆生动物(家畜、家禽等)的食物。

饵料指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的食物,水产上应用的所谓配合饲料严格称为配合饵料或人工饵料。

饵料生物和生物饵料

饵料生物(prey food )是指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各种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如:细菌、酵母、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等。

生物饵料(living food)特指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的、适合养殖对象食用的优质的饵料生物。生物饵料可分为植物性生物饵料(光合细菌及单细胞藻类)和动物性生物饵料(轮虫、卤虫、枝角类等)两类。

生物饵料培养学(live food cultivatology):主要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内容和任务:1)生物饵料的筛选;2)生物饵料规模化或大量培养技术研究;3)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二、优良生物饵料所应具备的条件

1、优良生物饵料所应具备的条件

饵料生物要成为优良的生物饵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生物饵料的个体大小必须适合养殖对象的摄食。不同的动物及动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其

口径的大小不一样,所要求的饵料的大小也不一样,饵料过大,养殖对象不能吞咽;饵料过小,养殖对象不摄食或摄食效率低,从而引起养殖对象生长停滞或死亡。如,暗纹东方豚开口饵料为轮虫(大小150—250微米),用卤虫无节幼体(500微米左右)或单细胞藻类皆不适口。

2、生物饵料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与在水层中的分布情况,应便与养殖动物的摄食。

3、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高,容易被养殖对象消化吸收。

4、生物饵料及其代谢产物无毒或毒性小,不危及养殖对象的健康。

5、生物饵料的生命周期短,生长繁殖迅速。

6、生物饵料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

三、生物饵料的优点及水产上的地位

生物饵料作为养殖水产动物(主要是苗种培育阶段)的饵料,与人工配合饵料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对水环境的影响:使用生物饵料,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影响较小。微生物及植物性生物饵

料,同时有改善水质的作用,动物性的生物饵料是活的生物,一般不会影响到养殖水体的水质,而使用人工配合饵料对水质的影响则不同。

2、营养组成:生物饵料的营养丰富,能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生物饵料大多含未知的

生物活性物质,对养殖对象的生长有利;可筛选特定的生物饵料,满足特定培养对象的营养需求;可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来改善或强化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

3、规格:生物饵料的大小可满足养殖对象的需求,不同生物饵料可组合成系列饵料,满足

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而人工微粒子配合饵料(小于300微米)的研究还有待提高。

4、可消化性:大多数水产动物喜食生物饵料,而且容易消化。自身含消化酶,可弥补幼体

消化能力的不足。

5、可获得性:大多数水产动物能方便的摄食生物饵料,可针对养殖对象的运动和栖息习性,

选择运动能力和分布水层都适合培养对象的种类。

鉴于生物饵料具有以上优点,其对水产动物养殖(尤其在苗种培育阶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许多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中,都离不开生物饵料。近十几年,尽管微粒子配合饵料的生产有很大的发展,但是,85%以上的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都需要卤虫无节幼体。生物饵料的培养情况,生物饵料的供应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苗种生产的成败及经济效益。因此,一个水产动物育苗技术员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该技术员在生物饵料的生产上的水平。

四、生物饵料培养未来发展方向

(一)、生物饵料培养的中长期目标

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生物饵料规模化、稳定性培养技术,饵料的营养强化,新型生物饵料的筛选(主要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筛选优良品系)仍然是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藻类是自然界中能合成HUFA的主要生物,且其合成的HUFA 与鱼油相比,氧化稳定性好,没有腥臭味。因此,今后在微藻培养方面,通过研究藻类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合成机制,最终选择富含HUFA的藻种和藻种品系,以满足经济动物幼体发育和饵料营养强化所需,被公认是替代鱼油生产EPA和DHA的最有效途径。

在生物饵料培养过程中,由于是高密度培养,其水环境无疑会存在大量的细菌(水质条件比水产动物幼体培育水质差),这些细菌极易被生物饵料摄取,如Minkoff & Broadhurst (1994) 发现培养轮虫的水体中,细菌含量通常在为1×104~1×107 CFU (colony-forming units)/ml,而轮虫体内的好氧性细菌一般在1×107~1×1010 CFU/g, 在单个轮虫的肠道中积聚的细菌可达1×105 CFU。这些细菌绝大部分不会造成生物饵料病害,但有些细菌可能对水产经济动物幼体是有害的或就是其病原菌,在生物饵料培养过程中,也同样会被生物饵料摄取和携带,如Makridis et al(2000)将轮虫和卤虫培养于从水产动物体中分离出病原微生物悬

液中,这些病原微生物群落很快被摄取并可在这些生物饵料中存活4~24 h,这些致病菌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培育的水产动物幼体,必将造成病害(Dhert 1996,2001)。对此问题当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很多人尝试用消毒的方法或通过冲洗方法,来减少生物饵料携带的细菌数量,但实际的效果都不好。Gatesoupe(1991)用抗生素处理培养轮虫,然后投喂海水鱼幼体,可显著提高幼体的成活率。但抗生素的应用也存在争议,如携带抗生素的饵料生物会引起水产动物幼体正常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产生其它环境问题等。微生态制剂在生物饵料培养的应用可能会成为解决生物饵料培养卫生性问题的关键途径,它不仅可以提高生物饵料的生长和繁殖,而且能抑制有害细菌的繁育,降低水质污染(Lee et al,1997),更重要的是生物饵料可以作为微生态制剂的载体生物,当被培育的水产动物幼体摄取后,不仅作为饵料消化吸收,而且能够提高幼体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今后要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

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另一动向也应引起注意,就是生物饵料在自然条件下(主要在池塘)的人工培养和增殖。其实我国在育苗培育过程中,很早就注意和利用了这种方法,即向池塘施放有机肥料,以繁殖适量的饵料生物(轮虫,枝角类),待生物饵料高峰期再下塘育苗的方法。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鱼虾蟹的人工繁殖中,特别在蟹的育苗过程中,因地制宜选择池塘进行人工生态育苗,同时相应促进了池塘生物饵料的规模化培养。比如轮虫的池塘规模化培养,这方面还需进行一些基础研究,以便稳定和提高池塘人工生物饵料培养的产量。

其他有关生物饵料的研究展望如下:

1.优质、低廉的光生物反应器的研制。

2.单胞藻螯合微量元素(碘、硒、锗等)技术及其在保健制剂中的应用

3.高浓度硅藻抑制桡足类繁殖的生理机制

4.营养强化(HUFA)技术与营养需求的生理生化机制

5.休眠(卵)在生物饵料培养生产中的作用

6.低等甲壳动物生殖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7.产业化的生物饵料精养系统的建立

8.养殖动物对饵料生物利用的行为生态研究

9.低温冷藏生物饵料的研究

(二)、生物饵料培养的终极目标:微粒饲料的完全取代

水产动物苗种生产过程中的饵料环节是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苗种幼小、摄食能力低、食料范围窄、营养要求高、生长快、变态周期短、对外界环境变化和敌害侵袭的应付能力差等原因, 对苗种生物饵料的生产和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传统的人工繁育苗种领域内,一般采用天然饵料(如微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和一些代用饵料(如鸡蛋黄、豆浆等)。此外,通过池塘施肥所培育的生物饵料有时带有病原微生物或在营养上不全价,常引起苗种大量死亡或生长畸形。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育苗规模的扩大,生产中生物饵料时常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