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修订)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写照,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标志性事件。
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从古代到现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课程中所学的各个时期,分析其主要特点。
1.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封建等级制度,统治者通过颁布法律和征税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农业依然是社会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社会注重礼仪与道德,儒家思想逐渐兴起。
2.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家的分裂和战争,诸子百家思想逐渐兴起,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纷争激烈。
统一中国的理想逐渐出现,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时期。
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法律和文字,对军事和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汉朝时期也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期,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和商品。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和南部被分裂为多个政权,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出现了分化和多样化的现象。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唐宋元时期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和商业繁荣的时期。
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对外交往频繁,丝绸、茶叶和陶瓷等商品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
佛教、道教和儒教并存,文学、艺术和科技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末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侵略和国内动乱的威胁。
丝绸之路逐渐式微,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却日益频繁。
明朝时期的航海家郑和远航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实力。
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封闭状态,科技和经济相对滞后。
7.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阶段特征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年~1368 年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 政治:从分裂割据到逐步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加强 。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南方 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思想:程朱理学 文化: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频繁
海上丝路、文化交流
六、明清时期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 (907年~1368年 )社会经 济的缓慢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 。 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经济:社会经济缓慢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 思想:陆王心学 文化: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同时又具有新的时代 特征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对外关系:对外政策趋向保守
农业、手工业、商业、 “相地而衰征”“初税 亩”“重农抑商”“小 农经济” 商鞅变法
政治:分封制破坏,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 步形成
思想:学在民间,百家争 鸣 文化:天文、科技、文学、 绘画、戏曲
百家争鸣
《石氏星表》、司南、 《诗经》、楚辞等
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 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 。 政治: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初步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发展 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汉代通过“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文化:科技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 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关系: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影响不断扩 大。
政治:政治上实现了“大一 统”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和初步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发展 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汉 代通过“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儒家思想成 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文化:科技文化得到迅速的发 展,科学技术方面有许 多发明创造在当时世界 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关系:开展了积极的对外 交往,影响不断扩大。
中国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先秦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秦汉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是悠久而丰富多彩的,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中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每个时期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被称为封建时代。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诞生。
商朝期间,奴隶制度和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周朝时期,分封制度的引入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事件,如《尚书》和《易经》的形成和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和割据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分封制度的破裂和百家争鸣的兴起。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尤其是齐、楚、秦等国家的崛起和争斗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交锋成为主导,儒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交替的特殊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统一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分裂,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事件,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繁荣和相对稳定。
隋朝的统一为唐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唐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开元盛世”。
宋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外族王朝,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阶段特征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初步建立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初步确立,手工业三种类型出现,商业打破“工商食官”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文艺百花竞艳;科技领先世界。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秦汉时期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严格限制思想文化思想统一,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科技领先,文化气度恢宏对外关系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隋唐时期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经济封建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思想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包,科技领先对外关系对外交往进一步发展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宋元时期政治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和新发展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思想文化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高峰;文艺通俗化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总体特征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明清时期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承古萌新。
理学的藩篱里产生了早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向总结性发展,出现西学东渐;文艺具有反封建色彩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外差距拉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古代希腊罗马史——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政治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全整理
中国古代史重要提示: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
(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阶段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1)原始民主制。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分封制和井田制。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阶段特点:奴隶制国家产生、发展和繁荣。
1.政治:商:王权与神权结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手工业: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业: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官府垄断。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商业: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家主张、法家与中央集权、民本思潮;文化成就辉煌(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离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阶段特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代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刺史等)。
2.经济:农业:奖励耕织和垦荒;汉推广犁耕;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东汉造纸术);文化发展(秦统一文字:小篆。
隶书秦朝出现,汉代成熟。
汉赋)(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阶段特点: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
草市。
3.文化:书法隶变——楷、草、行。
信仰多样——儒、佛、道。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朝代阶段特征
经济上
1.实行休养生息, 轻徭薄赋,社会经 济恢复发展;2.土 地兼并严重。
政治上
1.汉承秦制,逐渐 稳定;2.推行郡国 并行制,造成王国 问题、边境问题严 重;
思想上
推行黄老之学,主 张无为而治。
经济上:1.土地兼并严重;2.田庄经济大 量涌现 政治上:1.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 2.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 文化上:1.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
据如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商周的重要铜矿以南方居多,而主要的政治中 心和诸侯国则以北方居多,因此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体现了南北方联 系的加强,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于制作兵器和礼器,很少 用于农业,排除A项;商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和商业都被政府 垄断和控制,因此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和商业活动开展没有必然联系, 排除B项;夏朝的统治区域就已经扩大到了江南,而且青铜器铸造的繁荣依 靠的是技术,D项“缘于”的说法不准确,排除。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学问,比较、分析,并作出精确推断的实力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 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 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力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 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夏商周时期(前2070C—前8C)1.经济上:①井田制盛行,实行集体劳作②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政治上: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3.文化上:①“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文化②人文意识增强③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④敬天保民思想,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⑤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二、春秋战国(前8C—前221年):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上: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③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⑤商业有所发展,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⑥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列国纷争,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③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君权威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3.思想上: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局面4.阶级上: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②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③民族交流与融合三、秦朝(前221年—前207年)1.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④修筑驰道,交通便利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3.思想上:①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③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④统一文字4.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②民族交流与融合四、(西汉建立—汉景帝时期)1.经济上:①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②土地兼并严重2.政治上:①汉承秦制,逐渐稳定②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边境问题严重3.思想上: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五、汉武帝时期(前156年一前87年)1.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2.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②实行察举制,注重官员品行考核3.思想上: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4.民族关系:①民族交流与融合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特征里好多专业名词看不懂、不理解?没关系,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供大家背诵!快点击下方《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六、东汉(公元25年—220年)1.经济上: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②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3.文化上: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七、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1.经济上:①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②均田制推行,缓和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③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②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创新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⑤社会矛盾尖锐3.文化上:①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②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③玄学产生④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4.民族关系:①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②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八、隋唐(581年—907年)1.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③商品经济发展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2.政治上: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策开明③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文化上:①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本土化②三教并立、三教合一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民族关系: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民族交流与融合③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5.军事上: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九、宋元(960年-1368年)【1】进步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②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③国家由分裂到统一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不抑兼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⑤对外贸易繁荣⑥经济重心南移3.阶级上:市民阶级壮大4.文化上①宋明理学的影响②印刷术,推动文化世俗化、平民化③指南针的运用④重文轻武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民族交流与融合6.社会生活:①市民阶层壮大②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弱化③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专政,社会动荡②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战乱频繁③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3.文化上:①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②功利思想盛行③推行重文轻武,导致积贫积弱④门阀观念仍存在影响十、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1】进步现象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发达②高产作物的引进③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⑤税制度改革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3.外交上:①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推行闭关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逐渐走向封闭4.文化上:①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②呈现出文艺繁盛和科技停滞的双重特征③西学东渐出现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②民族交流与融合【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仍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②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3.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5、文化:加强文化专制,儒学在汉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士人群体发展;佛教、道教传播,三教并立;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2、经济: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格局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现在已经更新完毕,我可是辛苦了一周啊,给自己鼓鼓掌,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这个含金量绝对高。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及秦汉一,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附A. 远古禅让制、公天下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原始文字、绘画B. 夏商西周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土地制度:井田制;耕作方式:奴隶集体耕作;生产工具:金石并用;手工业:青铜;商业“工商食官” 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
C.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郡县制雏形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重农抑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诗经》、《离骚》、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孔子、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一)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一)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不同阶段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不同阶段时代特征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前221年)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政治:夏商西周的国家体制,由部落联盟向方国联盟演进,到西周时,周王成为天下大宗,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春秋战国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夏商周时期,土地氏族公有制瓦解,土地国有制确立。
商周时期,工商业由政府经营管理,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并逐渐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业出现。
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思想文化:商朝“以神为本”,西周“以人为本”,春秋战国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商周时期,用礼乐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思想文化多元,道、儒、法、墨成为主要的流派;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秦汉到宋元时期(前221年~1368年)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上升时期,中国古代文明从曲折发展到极度繁荣。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创建、巩固、失控,到重新整合完善和加强发展的演进。
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君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
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高中历史阶段是中国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阶段,该阶段主要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当代中国的历史。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会学习到大量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国家的发展历程。
下面是对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
首先,高中历史阶段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相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介绍和事实记忆,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需要通过细致的研读各种史料和历史文献,以及参观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
其次,高中历史阶段关注历史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高中历史教育注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反思,突出历史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生需要理清历史事件的价值观取向,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历史的人文关怀,学习历史背景下的人民生活和社会风俗,了解历史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高中历史阶段注重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历史问题和历史争议,需要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中历史阶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还需要了解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精髓。
学生需要研读经典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探索历史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
最后,高中历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文献查找和资料整理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历史写作的技巧,掌握历史论述的逻辑和结构,提高历史写作的表达能力和批判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明显。
它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关注历史事件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高中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主要时期历史阶段特征(适用背景原因等类型题)1.春秋战国:政治: 诸侯争霸混战宗法分封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各国纷纷变法经济: 生产力水平提高,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文: 百家争鸣总体: 社会大变革2.魏晋南北朝: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均田制思文:儒学受到冲击,佛道盛行士人群体出现,个性意识萌发(重意)3.宋朝:政治:北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国家局部实现统一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未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出现发展思文:理学兴起(有意无法)市民文化4.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背景)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文:宋明理学仍占主导,明清进步思想出现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对外政策:闭关锁国西学东渐5.近代: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加深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西方列强不断侵略经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思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19c60 中体西用19c90 维新思潮20c初民主共和1915 民主科学西学东渐,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6.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巩固政权的需要(国内反动势力反扑,国际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胁)<<共同纲领>>的颁布经济:国民经济有待恢复重工业基础薄弱思文:毛泽东思想7.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政治:”两个凡是”思想盛行,实质是”左”倾错误经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思文:1978年政治思想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恢复高考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政治: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经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瓶颈时期9.世界近代14c-1917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确立并完善(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经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世界市场不断扩大思文: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思想不断解放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不断发展10.世界现代1917-今(1)二战后初期政治:二战结束,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经济: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战后资本主义调整(2)70年代政治:两极格局仍然存在:苏攻美守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霸主地位衰落,美日欧三足鼎立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出现“滞涨”(3)90年代政治: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区域化,集团化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缓和与动荡并存。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古代中国(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人物:孔子。
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比较繁荣。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重大史实选修秦始皇。
时段特征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开始。
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重大史实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段特征1.政治上,国家分裂动荡,门阀政治盛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相对削弱。
2.经济上,小农经济受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
3.思想文化上,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流行清谈(以老庄之学为基础),佛教、道教盛行。
四、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选修唐太宗时段特征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选修王安石变法时段特征1.宋代(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矛盾中占据绝对上风,君主专制加强。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引言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高中阶段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特点。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
1. 知识理论深入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深入进入历史知识的理论层面。
学生需要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原因、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和行动。
这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理论基础,以便深入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
2. 历史史实与历史观念的交融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历史史实和历史观念,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
学习历史史实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记忆,而理解历史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观念的研究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和观点。
3. 多元文化的历史视角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多元文化的历史视角被越来越重视。
学生将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历史,从而开阔眼界,拓宽思维。
通过学习多元文化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培养尊重和包容的价值观。
4. 立体化的历史学习高中历史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进行更加立体化的历史学习。
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文献分析等方式,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理解。
这种立体化的历史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5. 创新精神的培养高中历史学习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6. 考试应试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考试应试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需要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同时还需要学会快速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了应对高中历史考试,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历史习题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070年)一一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原始人类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2)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和鼎盛时期。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
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一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战国治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泰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一封建大一统时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推恩令”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高中历史阶段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验。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习,逐渐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因此,高中历史阶段具有一些特征,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之一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与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更为深入和广泛,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
同时,高中历史还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和梳理,形成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清晰认识。
其次,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通过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
同时,高中历史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再次,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之三是能力的综合和提升。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这包括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阅读和历史事件分析,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同时,他们还需要通过历史论文写作和历史演讲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最后,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之四是情感的体验和认知。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体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形成对历史的情感认知。
他们需要通过历史文学作品和历史影视作品,感受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历史事件的悲壮,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念。
这种情感的体验和认知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的珍爱和尊重。
新版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汇编
新版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汇编一、史前历史:史前历史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可以追溯至约2.3-2.5万年前,此时部分区域开始出现文明的征兆,开始有了人类记录的历史。
在此期间,文明的演进主要分为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这四个时期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又有了新的进展。
二、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时期,它从周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文明特色相当显著,它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它的宗教形式也以儒家主义为主导。
封建时期有许多传统文化特征:诗词文学的流行,“五经”的重要性,家族文化的发展,礼仪和习俗的繁衍等等。
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进入世界社会经济史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特点是有限财产所有者拥有工厂和生产资料,享有在竞争中取胜的权力。
此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外,新的文化特征也开始萌生,其中包括科技发明的大量出现,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道德纲领也日益完善等。
四、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解决了资本主义问题的新社会,它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竞争改为合作,以效率改为平等。
其特征有:社会公平、家庭幸福、尊重劳动、人人进步等。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成果,比如科技进步,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最大程度和谐共处,强调文化多样性等。
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又称“现代化时期”,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孕育出来的,特征是实现了科技介入社会,经济发展丰厚,社会民主主义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明型社会的大势正在形成。
它的特征有:科技的快速进步、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新经济体制、社会多元化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一):夏商周奴隶制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770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度盛行;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
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
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思想:商周时期,礼乐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私有制出现。
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个体商业出现。
政治: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
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经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220-589年和581-907年)【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经济: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平衡。
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科技:科技进步,世界领先。
第四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907-1271年)【阶段特征】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政治: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科技: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文明的转型(14—19世纪中期)(1368-1840)【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伴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阶段特征】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基本历史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要通过中外各方面对比分析巨变原因。
经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外资企业出现。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加深,也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901)【阶段特征】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这一阶段,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两大矛盾中,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政治:西方列强从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向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过渡。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
清政府从抵抗到彻底投降,成为列强工具,镇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先后开展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思想: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革命思潮,民主共和。
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了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
民主革命思想开始传播。
农民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经济:洋务派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随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诞生,并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育了先进的因素。
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901~1927年)【阶段特征】这一时期(一般指20世纪初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1901——191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政治上:《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以华治华”,使中国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矛盾。
民族资产阶级在改良失败以后,转而通过革命道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北洋军阀继续推行专制独裁,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
思想文化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各种新思潮兴起。
立宪思潮、革命思潮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环境:(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问题上产生新矛盾,最终引发一战;(2)、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发展,列宁主义诞生,十月革命胜利(3)、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1915—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政治上:中华民国建立后,列强扶植北洋军阀,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革命由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二七惨案促使国共合作形成,掀起国民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
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衰落下去。
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席卷全国的国民大革命使普通民众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世界环境:(1)、世界格局:一战后列强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关系,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资本主义: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3)、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许多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高涨的形势下成立共产国际。
(4)、民族主义: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始终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