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探究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与原济(石涛)、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并称清初画坛“四僧”。
八大山人生活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至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之间,一生深受儒释道多家影响,诗文晦涩奇奥,书法遒健秀润,绘画精妙,尤其擅长花鸟、山水画,生动奇特。
他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合一的传统运用的淋漓尽致,并且将大写意的文人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峰,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根据八大山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绘画风格的变化,八大山人花鸟画分为初期的“塑形阶段”、中期的“象征阶段”和晚期的“成熟阶段”三个阶段。
一、“塑形阶段”的花鸟画八大山人作为明宗室后裔在明亡以前一直居南昌王府,过着虽不奢华、却也安定的王孙生活。
明亡后削发为僧,法号传綮,号雪个、忍庵。
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外出云游。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十五岁时又突发狂疾,并把僧袍撕裂焚烧,第二年还俗。
八大山人度过了三十三年的和尚生涯。
其间,可分为二十五年的寺院生活和八年的云游画僧两个阶段。
他的花鸟画在寺院生活和云游画僧两个时期受个人经历、思想影响,从造型、画法到立意、情感,都有所变化,呈现早期花鸟画塑形且追求简化的风格特征。
(一)寺院生活阶段《传綮写生册》是八大山人存世最早的花鸟画作品集,从中可以看到八大山人受明代大家的水墨花鸟画传统影响较大,并有很多摹仿的痕迹。
比如“石榴”、“芭蕉”、“牡丹”等册页,用墨类似徐渭的简笔泼墨;“梅花”、“菊花”、“芋头”等画又与陈淳的折枝花卉相仿;“荷花”画法多采用周之冕的勾花点叶体,“松树”又有沈周的勾皴之风。
从整套画册来看,八大还处于花鸟画的探索阶段,在笔墨上尚欠功力,缺乏变化,用线力道不够,从“水仙”、“奇石”页的勾线和皴染,或断裂,或紊乱来看,显得力不从心;造型也不生动,缺乏质感和变化,结构虽简化,却未凸现形态特征,还属于写生的“塑形”阶段。
元代花鸟画论文八大山人花鸟画论文
元代花鸟画论文八大山人花鸟画论文一、元代以前的花鸟画元代花鸟画可以说是宋代花鸟画某些方面特征的进一步提炼和深化。
元代花鸟画的种种迹象,在两宋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初显端倪,元代将其突出和发展渐至程式和成熟,从而形成了有异于宋代以及后来明清时期花鸟画的独特风貌。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运不足百年的元代,其花鸟画艺术具有鲜明的上承两宋下开明清的过渡性质。
具体来说,她实现了中国花鸟画从严谨工致到潇洒自如的过渡,实现了花鸟画从绘画性绘画到书法性绘画的过渡。
中国花鸟画的成熟要晚于人物画和山水画。
如果说山水画在魏晋至隋唐已渐趋成熟并于唐末五代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作繁荣期的话,花鸟画则滞后一个时代,在隋唐至五代渐趋成熟而于北宋末年形成了第一个繁荣期。
以赵估为首的宣和画院创造了这个时期花鸟画艺术的突出风貌:法度严谨、崇尚写实而形神俱现,同时注重绘画的诗意表现。
一种艺术达到高峰就要求“变”,否则就势必会出现僵化、板滞、概念化、了无生气等弊病。
“绘画性绘画的‘画之本法’即以造型为标准,但发展成为‘工笔画’,便可能窒息艺术的活力,张彦远称之为虽具形似而不得笔法,郭若虚称之为形象的严谨窒碍了用笔沦于板结。
”受时代和文人思想影响,院体花鸟画内部出现数次之“变”。
第一次是宋初徐崇嗣,他用家传没骨画法表现黄筌画派富丽华贵的作风,“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
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院品。
”严格来说,其是由异趋同,奠定院体花鸟富贵风格。
北宋中期,院外出身的崔白,从题材到立意、用笔、用色,都表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院体的审美情趣。
这种“变格”,少了几分黄家富贵,多了几分徐熙野逸,而倾向于文人审美追求。
北宋末年,赵估设画学,在传统的强调造型真实、法度严谨的基础上,更突出了绘画的诗意表现和文学情趣。
以诗入画,诗画一律。
它的意义在于,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为创作主体在画中表现情思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后期(嘉靖、万历以后到崇祯),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变化。
派系纷繁,各有不同的风格。
这里主要介绍朱耷、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和张宏。
首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朱耷绘画作品。
朱耷(号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
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
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号八大山人)的画作在世界画坛有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荷叶翠鸟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浅绛山水》、《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山水书画图》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一花一世界一鱼一欣喜——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风格的研究(可编辑)
一花一世界一鱼一欣喜——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风格的研究分类号单位代码:密级学号:⑧/东,孳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花,毖舄一,亟,了罐一八犬山/鸭绷易易验厘。
用犯干馁作者姓名幽筮血学院名称立盎』苤包:Ⅵ、一专业名称袅盈』指导教师勉么型避合作导师圳‖年月Ⅸ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日论文作者签名: 期:垃、压础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廷隧导师签名:敞日期:垃础■■.■■■■■■■■●二●■●●●.■■■■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引言??‘‘第一章八大山人生平及其晚期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叫第~甘八大山人的生平第二节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格的;成过程?第阶段从塑性到简化一一早期“模仿”绘耐风格的形成?第二阶段从简化到夸张一一中期“夸张”绘画札格的雏形?第二阶段夸张与变形??晚期“象征性”绘画风格的形成?笫四阶段圆熟老辣与纵横含蔷一晚期“返朴归真”绘画风格确立?一第二章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风格的特点”第一肖耩泼生意气韵生动第.节变中寻幻幻中得真第三常愈简愈远愈淡愈真??”第三章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第一壮遗民情感的融合和化解第■节禅宗思想对八大山人晚薛花鸟绘厕特点的影响“一禅宗“平实”思想的影响?二禅宗“鸟道”思想的影响三禅宗“实相无相”思想的影响??”第一节立人画表现性特征的影瞻和笔墨技法的成熟?“第四章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艺术的地位及影响”第。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摘要: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最擅长的花鸟画,常选择水墨形式,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笔下寥寥几划,甚至奇特浮夸,但仔细一看,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形象生动。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特进行以下论述,供给参考。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八大山人擅长水墨书画,尤其是擅长描绘花鸟,常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寥寥几笔,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或振翅欲飞,或歪头眦目,奇特浮夸却又形象生动。
作为中国绘画史一大名人,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通过对八大山人的生平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对其花鸟绘画在构图、意境等方面的独特艺术风格及轮廓特点进行赏析论述,供给分析参考。
1八大山人生平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朱雪个、朱统鉴,生于公元1626年,即明末清初年间,是明朝王侯子孙,自幼接触绘画较多,受其父辈的文化熏陶。
相传,八大山人8岁作诗,11岁绘山画水,少年时期就能将小楷体写的工整流畅。
公元1644年,明朝的衰亡同时也预示着八大山人家族的衰败灭亡,时年23岁的他不满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气之下剃发出家,成了奉新县耕香庵的一名僧人。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字量叔,号八大山人。
他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构图的特色也是八大山人画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一、虚实结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虚实结合。
他善于利用虚实关系,运用淡墨和破墨的技法,将花鸟的形态和神态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整个画面中,实物的描绘细节非常丰富,呈现出逼真的效果,而虚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和神秘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以画意统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画意统领。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精神,通过构图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在画面的安排上,他善于运用对比、变化和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而在花鸟的描绘上,则更加注重画意的表达,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以画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神态。
这种以画意统领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形神兼备四、留白求新五、情景交融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的构图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以画意统领、形神兼备、留白求新和情景交融等方面。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美的享受。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构图特色并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这也是他的花鸟画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通过对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特色的探析,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花鸟画传统。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约而深邃:八大山人的画作往往以简约的笔墨和形象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的画往往只有几个简单的元素,如山水、飞鸟、孤禽等,但这些元素却能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2. 变形而奇特:八大山人的画作中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变形和奇特之处,如他的荷花形象,与其他画家的表现形式不同,他的荷花通常是以孤傲、清冷、高傲的形象出现,具有强烈的个性。
3. 苍劲而古朴:八大山人的笔墨风格苍劲有力,富有古朴的气息。
他的画线条简练流畅,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真、自然的情趣。
4. 高雅而孤傲:八大山人的作品蕴含着高雅、孤傲的气节和精神追求,他的画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简约、变形、苍劲、高雅和孤傲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使他成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朱耷是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下面是百分我给大家整理的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个性八大山人的诗文因其古怪幽涩的格调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向来为人所费解。
总的来说,八大57岁以前所有书画作品上的题画诗文,总体特征和倾向是借书画抒发自己的遗民思想、人品气节,往往将禅家遏语和历史典故杂糅在诗文之中,因而诗文隐晦曲涩。
如《传綮写生册》中的《题画湖石》:击碎需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鬼神。
又如52岁作的《梅花图册》中的《题折枝梅》:三十年来处士家,酒旗风里一枝抖。
断桥荒藓无人间,颜色于今似杏花。
这首诗,几乎像作自似的描述了诗人的人品和气节。
而八大57岁还俗后,其诗文的风格特点则呈现出以"无惧为胜',大胆超越前人和自我的面貌。
这一时期八大有许多真知灼见的诗文涌现,如《书法山水册》的题识之中,就有"画法兼之画法'两节题文,而"书法兼之画法'的明确提出,则是前无古人的。
可以认为八大晚年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与后期诗文风格特点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
正如八大在《书法山水册》中一节题识反问:"文章非人间世之书画也耶?'八大晚年诗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建立在其艺术观与人生观相互统一的基础上,这也正是八大晚年诗文的精髓。
艺术特色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花鸟画以雄浑自然、赋有生气、用笔遒劲、气势磅礴而著称于世。
其中,他的构图特色更是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韵味。
首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突出重点,以生动的形象及配合的背景,传达出画家情
感倾向。
比如说,八大山人的一幅《赛鸟图》中,虽然画了五只鸟,但是通过梧桐、石碾、瓢虫的配合,更突出了画家对胜败的关注,突出了画面的主题。
其次,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采用分层叠置的手法,以形成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在他的《台阁鸟花图》中,将前景的花卉与后面的鸟类巧妙地交错放置,使画面深具立体
感和空间感。
另外,八大山人的画中元素之间,尽管没有导向线的出现,但其构图布局精妙,线条
分明,在画面中也显得流畅自然,有游走之感。
他的《春稻园图》中,几只鸟和几朵花构
成的图案,看起来虽然十分杂乱,但是在形式点线的处理上却非常和谐,并不显得拥挤。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独具匠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通过他深切的感触、精细的描绘和随意的布局带着自然的姿态,诠释了他的绘画思想,传达了其独特的艺术观念。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花鸟画备受称赞,每幅画都传递着清新自然的风格。
在花鸟画中,八大山人偏爱小鸟和小花,他用细腻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了这些生物的灵性,令人为之惊叹。
在构图上,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也有独特的特点,本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首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常常采用单物写实的构图方式。
所谓单物写实,指的是画面中只有一种主体物,其他背景都被简化或省略,这种构图方式很好地表现了主体物的特点,让人的视线更加集中在主体物上。
例如他的《红花朵朵图》中,只有一个耐看的红花,画面非常简洁明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在这幅画中,八大山人的构图非常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线条和色彩,这种少即是多的效果正是单物写实的构图方式所能达到的。
其次,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不乏采用倾斜和对角线的构图方式。
倾斜和对角线在构图中是用来增强画面的动感和活力的,它们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画面看起来更加有趣。
在八大山人的《鸟雀图》中,鸟儿的倾斜和对角线给人以一种灵动、自由的感觉,好像随时可以飞走一样。
这种构图方式表现了鸟的自由和活泼,令人顿生亲近之感,这也是八大山人的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之一。
再次,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不乏采用单线条的构图方式。
单线条是指仅仅使用一条线条来表现画面的物体,这种构图方式能够凸显出主体物的特点,使画面更加简洁自然。
例如八大山人的《雏鹤图》中,画家只用一笔就勾勒出鹤的轮廓,在没有任何细节的情况下,这只鹤立即跃然纸上,仿佛长着灵魂一样。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可以凸显出主体物的特点,还能够让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不会让人感到繁琐和复杂。
最后,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常常采用贴边构图的方式。
所谓贴边构图,就是将主体物贴在画面的一侧,并让其他元素退到画面的边缘,这种构图方式能够让视线更加集中在主体物上,并且还能够营造出一种异于常人的效果。
例如八大山人的《桂花图》中,桂花被贴在画面的右侧,让人不由自主地往右看,这种效果非常神奇,也让人惊叹不已。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绘画艺术赏析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绘画艺术赏析八大山人的绘画是贵族意识之下的艺术,作品中的虚静中和之美、清高孤傲之美、奇古怪诞之美是他贵族意识的集中体现。
——题记八大山人是清代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原名朱耷,他出生在明代王孙世家,家学渊博,祖辈和父辈都擅长诗文书画。
家境的殷实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八大山人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看到过历代绘画精品,也认真地临摹和细细地揣摩过,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
当时明代绘画模古一度成风。
八大山人少年时期的作品也是遵从模古一路,临摹董其昌的作品几乎可以乱真,他后来的山水画作品在用笔用墨上也带有董其昌的痕迹。
明朝的灭亡是八大山人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由一个王孙贵族变成了一个僧人、道士,政治的变乱使他失去了一切,国破家亡之痛影响了他的终生。
他如果不是有这段惨痛的经历,也不会遁入空门;他如果不是遁入空门,也就不会潜心学道;他如果不是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杀,也不会隐姓埋名;他如果不是受封建礼教思想中的“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也就不会由佛转道,取妻生子;他如果不是在思想、感情极度压抑,悲愤、抑郁到极致,他的作品也不会如此的怪诞、冷清。
设想一下,如果明朝不亡,他的绘画艺术也许会是清初“正统画派”四王一路,作为一个王孙贵族,他也许会忙于迎来送往,应酬宾客。
或者是忙于四书五经,做八股文章,图举子之业,历史上就会多一个姓朱的朝廷命官,他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种状况。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时势将一个聪明敏慧之人逼进寺院,使他只可能将时间用在学禅习艺上,从而造就了一个画坛上颇具传奇色彩的、独特的、怪诞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早年的贵族生活使他一直把自己摆在一个王孙的位置,虽然地位变了,生活变了,但是贵族意识却一直影响着他,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到以前,从他的名号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早年用的“个山”名号,源于“⊙”,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圆中一点。
将符号“⊙”分成上下两半,上半部成“个”字,下半部成“山”字,符号“⊙”即一个“日”字,“日”即太阳,象征光明,亦即明朝。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中国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构图,构图是指画面的安排和组合方式。
八大山人是
中国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画作具有独特的构图特色,下面我们来探析一下。
1. 动静结合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往往会采用动静结合的构图方式。
画面上的花鸟虽然是静态的,但是画面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是因为八大山人巧妙地利用了线条和色彩的变化,让画
面看起来非常有动感和变化。
2. 以点带面
八大山人的画作中,常常采用以点带面的构图方式。
他会用简洁的点线条勾勒出花鸟
的轮廓和特征,然后再用丰富的色彩填充和描绘细节,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
质感。
3. 空灵寂静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特别注重画面的空灵寂静感。
他善于运用留白和虚实,将画面
中不必要的细节去掉,让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高雅、深邃的美感。
4. 远近呼应
八大山人的画作中,常常采用远近呼应的构图方式。
他会用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的线条
贯穿整个画面,同时在画面的前景、中心、背景等不同的位置安排花鸟,形成空间上的远
近层次感和立体感。
5. 情境设定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常常通过情境设定来营造画面的气氛和主题。
他会根据花鸟的
特征和背景来设计画面中的情境,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花鸟与人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特色鲜明,独具品味。
他善于用线条、色彩、空间、情境等元素来表现花鸟的特征和情感,营造出充满生命力和灵动感的画面。
他的画作不仅
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著名画家,以花鸟画而闻名于世。
他的花鸟画作品以构图独特而著称,下面将对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进行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突破了传统,更加注重画面整体布局的美感。
他善于利用画面的对称与平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八大山人在构图中往往采用对角线和三分法的布局,使画面的构图线条流畅而有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他在构图中注重画面的主次分明。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常常将主体物放在画面的正中央或焦点位置,使主体物成为画面的重点。
他通过精心的构图设计,使主题清晰明确,给人一种突出感和冲击力。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中注重运用对比手法。
他善于利用颜色、形状和质感的对比,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通过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形状的丰富变化,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观众的目光。
第四,他在构图中注重运用空间的处理。
八大山人善于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注重画面中的空间布局和层次感。
他常常将画面分成前景、中景和背景三个部分,通过对不同部分的处理,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和深度感。
第五,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中注重运用对比的表现力。
他在构图中常常利用大小对比、明暗对比和纹理对比等手法,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张力。
通过对比的运用,他能够凸显画面中的重点和主题,使画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八大山人花鸟画在构图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突破传统、注重整体布局美感、主次分明、对比运用和空间处理等方面。
他的构图独特、形式多样,并且注重画面的美感和表现力,使他的花鸟画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古代著名十大画家之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著名十大画家之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八大山人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其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启迪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谓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是传统与现代意味的完美整合,正合乎所谓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物我两忘的境界。
八大山人的作品可分为书法、山水、花鸟三大类,存世大约有两千多件。
一个书画家一辈子能有如此多数量的作品,而且又如此完美精湛、神全气整、情趣无限,令人感佩不已。
八大山人,名朱耷,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大高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桃实千秋图水墨纸本立轴 1699年作按风格和署款不同,八大山人的绘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659--1684年为僧号期,1684--1694为八大前期,1695--1705为八大后期,不同时期有明显可辨别的署款。
试论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绘画风格
试论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绘画风格作者:纪学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8期摘要:八大山人花鸟画在笔墨上笔简墨精、体形凝意、拙朴劲健,章法上简约空阔、奇崛开张、气势博大,意境上空灵冷逸、平淡天真,形成了简约含蓄、空灵冷逸、返朴归真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画;绘画风格[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120-02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笔极为光辉的记录。
他早期的花鸟画作品,带有徐渭的影子,晚期的绘画在南宗的影响下,崇尚淡雅,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进入了一个更深的或更为基本的层次。
儒家讲“内敛”,道家讲“超越”,八大山人焚服还俗,以大智慧化解困境,正是他释、道、儒三教合一的体现。
其花鸟画在笔墨上笔简墨精、体形凝意、拙朴劲健,章法上简约空阔、奇崛开张、气势博大,意境上空灵冷逸、平淡天真,在继承前辈的传统的基础上,高视阔步,独辟蹊径,创造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作品。
一简约含蓄简约是八大山人创造的理想,他采用简化、变形、夸张一系列的手法来表现他的对象,他的作品中鱼和鸟的简约形式蕴含着无限的生机。
何绍基题八大山人的《双鸟图》:“愈简愈远,愈淡愈真。
天空壑古,雪个精神。
”简者删繁,远者离俗,淡者忌艳,真者归璞,八大山人的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
他的简约是他对作品中的“形”有独特的理解,他的“形”突破了传统的樊笼,架起了传统与自我感觉的桥梁。
如八大的《八哥》,形态洗练,寥寥几笔,浓淡相生的几团墨将八哥的憨态活脱脱的表现了出来,八大山人把经过夸张、简化了的鹰的眼睛赋予八哥,使他的物象更具独特。
相对那种力求形似与造型工整的绘画,他的画面更显空灵和疏宕,它的魅力既在画中也在画外。
八大山人的“简”不仅体现在他的构图和造型上,也体现在他的笔墨上。
“笔墨简洁处,用意最微。
”如八大山人的《葡萄》,这幅作品中的葡萄藤和叶集中在上半部,下半部虚空,使其有凌空之感。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山水)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画家,他的花鸟画尤其出色,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在传统的绘画中有着独特的构图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之一是其注重画面的层次感。
在他的花鸟画中,经常能够看到画面中有多个层次,让人感到画面的立体感十分强烈。
这种层次感的形成往往通过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巧妙安排来实现,如画面中的花鸟尺寸层次分明,前后景的深浅明显区分,使得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跳跃感。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还表现在其对画面的布局构思上。
他在构图时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如通过对比大小、颜色、形态等来形成画面中的秩序和平衡。
八大山人善于利用对比的方式,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人的眼球,同时也让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在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还能看到其对画面的线条运用得当。
他擅长运用流畅的线条来勾勒花鸟的姿态和动态,让画面更加生动。
他还擅长利用线条的流畅来营造画面的动感和韵律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有魅力。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还有一个显著的构图特色就是其注重画面的空间感。
他善于利用透视和远近处的对比来创造画面的空间感,使得画面更加开阔和深邃。
他在画面中运用了巧妙的透视关系和远近大小来构建画面的空间感,让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和有深度。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还有一个独特的构图特色就是其对画面的采用精细的描绘。
在他的花鸟画中,常常能够看到画面中对花鸟的描绘十分细致,用笔细腻而不失生动,从而使得画面更加细腻而不失真实。
这种精细的描绘手法也为画面增添了更多的符号意义和审美趣味。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对层次感、对比、线条、空间感和精细描绘的运用上。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样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希望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花鸟画作品,为中华绘画艺术增添新的光彩。
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对后世影响
统计与管理 二○一五·二百家争鸣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对后世影响焦 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打分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每一章作为一个单元,将每章节的知识点提炼成一套试题,让学生进行抢答,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理论结合实践,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同时以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并最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学校可以通过假期时间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的经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性。
教师也可以将社会热点或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建议,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正误,让学生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对所讲知识的认知度,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师生进行交流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
为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应当强化对学生参与度的重视,鼓励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例如,在讲解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配任务,让学生主动进行资料的搜集,并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每一组都需要推荐一名学生通过对小组制作课件的讲解,提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学生要对其他小组的资料搜集情况、课件制作情况与讲解分析情况进行评价。
最后还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交流做出小组任务总结,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
通过小组合作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强化小组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意识。
六、结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就应当加强对教学现状的改革,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解决学生学习兴致低下的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对话教学、座谈会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摘要:特殊的身世、特殊的经历,加之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八大山人独特的人格性情。
又因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造成其人格性情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从而使他的花鸟画作品在随着社会环境和人格性情变化的同时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八大山人时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八大山人,又名朱耷(约1626-约1705),江西南昌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与髡残、弘仁、石涛三人并称为“清初四僧”。
“八大山人”为他晚年弃僧还俗后所取谥号,含义深刻。
他常将“八大”与“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既似“笑”字又似“哭”字,而后二字则似“之”字,于是便有“笑之”、“哭之”之意,隐喻他亲眼目睹国家壮美山河遭外族践踏、蹂躏却无能为力的惋惜心态,愤怒与无奈之情溢于纸上,游于墨间。
高贵的出身与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八大山人日后的艺术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花鸟画,成为中国花鸟画史上的绝唱。
然而,受八大山人本身特殊身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无法像当时其他画家那样畅快淋漓地挥洒笔墨,直抒胸臆,而只能借以隐晦幽涩的诗文与造型奇异并带有隐喻的物象来抒发心中感慨。
因此,他的花鸟画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并常借用缘物抒情及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寓意,寄托自己的感情。
其花鸟画的风格可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时期:一、萌芽期萌芽期花鸟画为54岁以前,绘画题材多为蔬果、花卉、松梅一类。
这一时期主要传承周之冕、陈淳、徐渭等人的写生传统,采用勾花点叶和勾叶墨花的表现技法,真实地描绘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等物象。
画面精谨细致,自然疏朗。
这一时期八大山人用笔含蓄温雅,墨色纯净悠扬,风格稳健深沉,构图质朴天真。
如早期作品《花果图》,画中佛手、石榴、梅花自画面左侧向右依次排列,互不连接。
与其成熟期的作品相比,在构图上虽有些平板,但由于笔墨功底扎实。
以简率的笔触将各个物象塑造得具体到位、生动形象。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1. 引言1.1 八大山人简介八大山人,原名张大千,字少卿,号八大山人。
他是清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史学家。
八大山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近现代山水花卉画之宗与神”。
八大山人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荣昌县,自幼喜爱绘画,师法王时敏、八大金刚,潜心于画艺的练习与研究。
他擅长山水花鸟画,尤以花鸟画见长。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被誉为“花鸟名家”。
八大山人画风独特,擅长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生动的花鸟形象,其作品具有浓重的传统文人气质,又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强调轻灵秀雅,墨色淋漓,意境深远。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广受欢迎,为后人所推崇。
八大山人不仅在绘画领域有出色表现,还涉足书法、诗词等领域。
他以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文史翰林、艺坛泰斗。
八大山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传世大师。
1.2 花鸟画的背景八大山人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擅长绘制花鸟画,被誉为“花鸟画宗师”。
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画的传统门类之一。
花鸟画起源于古代宫廷绘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门类。
八大山人在花鸟画领域的成就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他独特的构图手法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它以描绘花卉、鸟兽为主要内容,注重形神兼备、写实并具有审美价值。
在中国文人画中,花鸟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文人雅好之一,也是中国绘画大家们争相涉猎的领域。
八大山人在花鸟画中的创作,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独特见解,更展现了他对艺术的高超造诣。
在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通过深入研究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特色,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独特魅力。
2. 正文2.1 构图特点一:布局简洁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以其独特的构图特色闻名于世。
八大山人的作品在布局上都能体现出简洁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摘要:特殊的身世、特殊的经历,加之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八大山人独特的人格性情。
又因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造成其人格性情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从而使他的花鸟画作品在随着社会环境和人格性情变化的同时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八大山人时期花鸟画风格特征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约1626-约1705),江西南昌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与髡残、弘仁、石涛三人并称为“清初四僧”。
“八大山人”为他晚年弃僧还俗后所取谥号,含义深刻。
他常将“八大”与“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既似“笑”字又似“哭”字,而后二字则似“之”字,于是便有“笑之”、“哭之”之意,隐喻他亲眼目睹国家壮美山河遭外族践踏、蹂躏却无能为力的惋惜心态,愤怒与无奈之情溢于纸上,游于墨间。
高贵的出身与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八大山人日后的艺术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花鸟画,成为中国花鸟画史上的绝唱。
然而,受八大山人本身特殊身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无法像当时其他画家那样畅快淋漓地挥洒笔墨,直抒胸臆,而只能借以隐晦幽涩的诗文与造型奇异并带有隐喻的物象来抒发心中感慨。
因此,他的花鸟画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并常借用缘物抒情及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寓意,寄托自己的感情。
其花鸟画的风格可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时期:
一、萌芽期
萌芽期花鸟画为54岁以前,绘画题材多为蔬果、花卉、松梅一类。
这一时期主要传承周之冕、陈淳、徐渭等人的写生传统,采用勾花点叶和勾叶墨花的表现技法,真实地描绘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等物象。
画面精谨细致,自然疏朗。
这一时期八大山人用笔含蓄温雅,墨色纯净悠扬,风格稳健深沉,构图质朴天真。
如早期作品《花果图》,画中佛手、石榴、梅花自画面左侧向右依次排列,互不连接。
与其成熟期的作品相比,在构图上虽有些平板,但由于笔墨功底扎实。
以简率的笔触将各个物象塑造得具体到位、生动形象。
因此,在这种平淡简率、稚嫩古拙的整体意蕴中也平添了一种温和沉静的气韵,并从中显露出一派中和雍容的大家气象。
画面中对石榴的塑造绘声绘色,八大山人以柔和清润的水墨晕染,中锋运笔,舒缓得当,使石榴那种饱满厚重的自然质感跃然纸上。
同时以小笔触在石榴中间随手点染出石榴籽,显得晶莹剔透,明如钻石。
而对枝叶的塑造则采用活泼的笔法,运笔轻柔,用墨淡雅。
从而与用墨厚实、笔力沉稳的石榴形成了强烈的浓淡对比。
画面右侧梅花的塑造同样精致巧妙,八大以具象写实的艺术手法刻画出了梅花那种特有的高贵神态和傲骨风气。
梅花的塑造用润泽饱和的水墨画出,在运笔过程中笔触阴阳顿挫,轻重缓急,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
八大山人在笔端蘸以清淡的墨色,以迅疾遒劲且富有弹性的线条勾勒花朵,花蕊同样用小笔触以浓墨任意点染,清秀典雅之态跃然纸上。
石榴与梅花的天然灵气与生命气息就借笔墨的晕染在墨色的浓与淡、虚与实的对比中油然而生。
从这幅作品及其他早期花鸟画作品,如《传綮写生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画面中含有古人的笔法,在笔墨的运作上有刻意模仿的痕迹而未完全超越前人所创下的规范。
这一时期的作品与他成熟期的作品相比,在画面结构上乃至物象的造型上比较单一、平板而缺乏变化。
但这也从另一方面透露出此时八大山人内心的安宁与沉寂,这主要缘于他早年因身世和政治原因被迫出家为僧,内心忧郁孤怨之情无处排泄,只能借绘画来寻找心灵的寄托。
二、突破期
54-64岁是八大山人花鸟画风格的突破期。
这一时期他对佛门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漠,
并对世道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在饱受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变故之后,他无法再安心潜修于静寂的佛门,因而他开始重新选择人生道路。
早期作品时的那种沉稳安逸的风格已不能够恰当地表现出此时期他内心愤慨的情绪,因而开始突破萌芽期的写生风格而采用夸张的造型、大胆的构图、雄奇的笔墨、豪放的风格来抒发内心的波动。
这一时期他的花鸟画特征多为运笔放纵、墨色淋漓、构图洗练、气势开阔、意境深远。
他常将笔下的物象人格化,赋予象征意义,个性鲜明。
主题突出,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凋花枯草、残枝败叶、鼓腹之鸟、瞪眼之鱼来比喻自己凄凉潦倒的人生、愤世嫉俗的心态和傲岸不屈的性格。
薛永年先生曾在《论八大山人》一书中将八大山人在此时期的花鸟画特征总结为三点:一是在物象的描绘上,既精妙入微地刻画了昆虫的生动情态,又适应了强烈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大胆使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树如T形,鸟为方眼,造型奇古,出人意表。
二是在笔墨表现上,尽管仍不无取法前人的蛛丝马迹,但更加奔放有力,简洁淋漓,已有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效能,即所谓“笔情纵恣,不泥成法,而苍劲圆浑,时有逸气”。
三是布局上大胆剪裁与分割空间相结合,画内与画外相联系,无骨开张,气势博大。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古梅图》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由“孤怨”向“孤愤”的转化,整幅画面透漏着一种苍劲古朴、荒率冷峭之感。
此画只绘一株断枝露根的苍老古梅,树桩的断口处参差不齐,干裂苍古。
好像遭受过严重的暴力摧残。
八大山人对枝干与树桩的刻画采用秃笔渴墨的手法皴擦而成,这一表现方法更加突显出这株梅花那“铁干铜皮”的沧桑古老之感,这一切都象征着自己的家园遭外族践踏、蹂躏而心中愤愤不平的愤懑心态。
然而让人诧异的是,在树桩上方的虬枝上却零星绽放着几朵像是饱经风霜雨打过的梅花,铁骨铮铮,浩气凌然。
其实这恰恰是八大山人内心情愫的外露,虽国破家亡历经数载,却仍然怀念故土,不肯屈服于新王朝,但终复国无望,只能使他“哭泪交千点”了。
三、成熟期
64岁以后是八大山人花鸟画风格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风格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及
个人内心世界的升华密切相关。
进入十七世纪九十年代后,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已经相当稳定,并且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缓解满汉民族矛盾的政策,放松了对明朝宗室后裔的追查。
这一时期八大山人将“胸次汩淳郁结。
别有不能自解”的苦闷断然抛开,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在领悟大自然无限魅力与永恒活力后,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个人的思想世界中挣脱出来,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实现了“物我合一,超以象外”,并获得了精神上的高度自由。
另外,八大山人的书法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能够熟练的以书法用笔进行绘画,因此,这一时期其花鸟画风格在造型上更加凝练、简洁,造型更为奇特、夸张,用笔更为雄奇、朴茂,笔墨也更为酣畅、淋漓,甚至有些恣肆放纵。
最值得品味的是八大山人借助书法中圆浑含蓄的用笔及夸张奇趣的造型将笔下的物象塑造得意味深长、含意深远。
如这一时期的作品《双鸟图轴》,这是一幅典型的以书法用笔进行创作的作品,作者用笔含蓄婉转,狂而不躁,雄而不肆。
墨色清润不失厚度,格调秀畅又不失稳健,清爽雅逸,妙趣横生。
山石以中锋用笔,含蓄不失力度,圆劲中略显沉稳。
同时,对水墨的运用也极富韵味,干湿浓淡、阴阳虚实相结合,篆书的笔法蕴含其中。
而对小鸟的刻画则更具神采,笔酣墨饱、色墨清新,寥寥数笔、形神毕具,所谓是“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这一神奇的艺术效果要得益于其隶书的用笔。
纵观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不管是萌芽期还是突破期,乃至是成熟期,都有一个共同的风格特征,那就是“少”。
清秦祖永评之为“八大画以简略性”,郑板桥则称之为“减笔画”。
这里所说的“少”一是指画面中所描绘的对象在数量上少;二是指塑造对象时所用笔在次数上少。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一条鱼、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一株草便可以成为一幅画,不做过多的刻画与修饰,而是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化繁为简,几乎到了少而不能再少的地步。
然而在那简练的笔触与洁净的画面中,我们并未感到空洞与贫乏,笔墨所掩盖不住的那种“清明中的冷逸、残缺中的圆满、虚灵中的充实”之气在纸面上回荡,摄人心魄,一种肃穆与崇高之感冲击着视觉,震撼着心灵。
那看似随处拾掇、无心经营的画面的背后却藏匿着八大山人深邃的人生思想与高深的哲学思考,可谓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如《孤禽图》,偌大的画面上只绘有一只造型奇特、形象简练的禽鸟,构图奇妙,大胆留白,意境疏淡空旷,甚至显得这只鸟有些孤寂。
其实,这哪里是只鸟,这分明是作者现实生活中自我的真实写照,孤鸟那冷酷逼人的表情透漏出作者心高气傲而又洒脱超迈的凌然气概,同时也流露出八大山人对现实生活冷漠与蔑视的精神状态和孤愤的心境。
作者饱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之变化,这使他更加的孤僻与忧伤,加之离群索居。
隐蔽世外,心中难以解脱的情怀无处倾诉与宣泄,只能将之付诸于笔墨之中,正所谓“愤慨悲歌,忧愤于世,——寄情于笔墨”。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神奇而微妙,平凡而伟大,笔墨多变,寓意深刻,但不管他采用何种艺术形式与语言,都是他内心情怀与精神状态的一种外在流露。
他的花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画坛,并开创了中国画史上一个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