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
这份文档总结了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知识点。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述:
第一章人体与健康
- 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身体的三大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 常见的疾病和预防方法:感冒、结核、肝炎等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 强弱酸碱的判定方法:指示剂、试纸等
- 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溶解、燃烧、反应等
第三章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 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 氧气的制取和运用:电解水、植物光合作用等
第四章饮食营养与消化
- 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 消化过程及器官:口腔、食道、胃、肠等
第五章植物的养分以及光合作用
- 植物的养分需求:无机盐、水分、二氧化碳等
-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制造有机物等
第六章生物圈中的能量
- 能量在生物圈中的流动和转化:食物链、食物网等
-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
第七章声的传播
-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引起
-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声的干扰等
这些知识点是七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们可以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来提高科学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概述科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在九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第二章的知识点。

本章主要涵盖了物质和分子的相关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运动与热以及溶液的特性等内容。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它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变化方式。

我们会学习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自身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硬度等,它们在变化过程中并不改变物质的本质。

而化学性质则描述了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变化时的性质,例如物质的燃烧、腐蚀等。

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物质。

二、分子运动与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小颗粒,它们以不断的运动表现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我们将学习到分子运动的规律以及它们与热的关系。

分子的运动包括热运动和动能转化,并且分子的速度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联。

热是表征物体温度变化的物理量,它是分子热运动能量的体现。

我们将通过实验和模型来理解分子运动和热的本质,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奥妙。

三、溶液的特性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混合物,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物质状态。

我们将学习到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溶液的特性。

溶解度是指单位体积溶剂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属性。

溶解热是指溶解过程中溶剂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它与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溶液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它直接影响到溶液的性质和用途。

了解溶液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形成和运用。

总结起来,九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程中的第二章知识点涵盖了物质和分子的性质、变化、运动和热以及溶液的特性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处理物质。

分子运动和热的认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温度和能量的传递方式,从而学习到热的影响和应用。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二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等内容。

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以及常见的纯物质和混合物的
例子。

在第二节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三节中,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密度和比重等概念。

以下为具体讲解:
一、纯物质和混合物
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种。

纯物质指只由一种化学物质组成的物质,例如纯水、纯金属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而成的物质,例如
空气、碘盐混合物等。

混合物又分为均匀混合物和不均匀混合物。

二、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形态、颜色、硬度、溶解
性等方面来判断。

例如,水的物理性质有透明、无味、流动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铁制品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在高温下能够反应等。

三、物质的密度和比重
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通常使用公式p=m/V 来表示。

物质的比重是指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

密度和比重的测量可以通过水银压力计来进行测量。

总之,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密度和比重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学习科学知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并掌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各章节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各章节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
本章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包括天气的
变化、日常物体的性质和使用等内容。

第二章:人体的健康与运动
本章介绍关于人体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卫生惯、身体部位和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物质变化
本章主要讲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包括溶解、固体的变化和火的
使用等。

第四章:植物的一生
本章介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包括植物的种子、茎、根和
花等。

第五章:动物的生存
本章主要介绍不同动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法,包括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第六章:能源与资源
本章讲解了能源和资源的概念及其应用,包括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利用和资源的保护等。

第七章:物体与材料
本章主要介绍物体的性质和材料的分类,包括颜色、形状和材料的使用等内容。

第八章:常见运动
本章介绍了常见的运动项目和运动的技巧,包括赛跑、跳远和投掷等运动。

第九章:科学实验
本章主要介绍科学实验的步骤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第十章:科学家与发明家
本章介绍了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贡献和发明的重要性。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二章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二章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特征(如蜗牛)非生物(如木茶几)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能生长不能生长需要摄取营养物质不需要营养物质能进行呼吸不能进行呼吸能进行新陈代谢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具有繁殖、遗传、变异等特性不具有繁殖、遗传、变异等特性二、观察蜗牛:1.蜗牛是一种常见的软体动物,使用放大镜是为了能观察得更清楚。

2.蜗牛的结构:蜗牛的身体包括眼、壳、口、足、触角等部分,如图所示。

(1)蜗牛的壳呈螺旋状,壳内紧贴外套膜,里面有柔软的身体。

(2)蜗牛的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短,后一对较长。

(3)蜗牛的眼睛长在较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

(4)蜗牛的口位于头部的腹面,口里有颚片和齿舌,齿舌上长有小齿,齿舌前端可伸出口外刮取食物。

(5)蜗牛的足是运动器官,足的下面有足腺,能分泌黏液,起到减小摩擦的作用。

所以蜗牛爬过的玻璃上会留下痕迹。

3.蜗牛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但没有听觉。

4.蜗牛的感觉(1)视觉:蜗牛的眼位于后一对触角的顶端,能感受光线的强弱。

(2)触觉:蜗牛有两对触角,前一对短,后一对长,触角的触觉最灵敏,其次是足和壳。

(3)嗅觉和味觉:蜗牛的后一对触角有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4)听觉:蜗牛没有听觉,实验时用力鼓掌它也没有反应。

题型生物与非生物的识别判断5.蜗牛的活动和生存环境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第2节:细胞一、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1、胡克发现了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_细胞壁__,细胞的大小一般是几微米~几十微米。

2、_显微镜__的发明让发现细胞成为可能。

3、德国科学家_施旺_和施莱登_在总结前人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细胞学说,其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__细胞_所构成;4、细胞学说主要内容:①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_细胞_构成的;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_的单位;③细胞是由_细胞分裂_产生的。

科学八下第二章知识点 (1)

科学八下第二章知识点 (1)

第二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还有甲烷、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气、氢气、氮气、过氧化氢等原子构成的物质: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还有:金属单质(如:铁、钠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氩气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磷、硫、硅等)。

离子构成的物质:食盐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还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等2、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如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4、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水的电解:水分子分解成了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和氢分子,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所以是化学变化5、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1 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千克。

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汤姆森、卢瑟福、玻尔等2、原子结构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带正电)原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注: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为核电荷数。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中子数可以为零,如氢原子(5)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6)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科学九上第二章知识点配套习题整理

科学九上第二章知识点配套习题整理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O2、N2、Fe、S等。

A.特征:①同种元素组成②是纯净物B.判别依据:①先确定是不是纯净物②是否由一种元素组成C.分类:按性质不同金属Cu Fe Mg等非金属O2 C S等D.注意点: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O2和O3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Ag>Cu>Al>Fe。

注意点:(1)金属一定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

如非金属石墨也能导电,也能导热。

(2)金属在常温下,除汞是液态外,一般都是固态。

非金属在常温,除溴是液态外,一般都是气态或固态。

【讨论】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1)放在光照处,根据颜色可分辨,具有特殊金属光泽的是金属单质,反之是非金属单质。

(2)手拿单质在火边烤,根据导热性可分辩,手感到单质发烫的,具有导热性是金属,反之是非金属。

(3)用硬物单击单质,可根据可锻性来分辨,可锻的是金属,重击后碎裂的是非金属。

(4)用力拉单质,可根据延展性来分辨,伸长的是金属,发生折断的是非金属。

【讨论】1、银是最佳的导热体,为什么银不宜用来制造煮食器皿?试举出二种原因。

①银器煮食回产生Ag+,Ag+会对人体有害,②银太贵,银太软。

2、为什么装食品的罐头一般用镀锡的铁制造,而不用锡制造?锡太软不能制造罐头壳,而镀锡的铁片却能防止铁生锈。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

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的组成:✧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地球表面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六块大陆。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是由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火山活动、侵蚀和沉积等多种自然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形地貌的分类:✧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通常用于表示不同的地形和地貌,例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棕色和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地形地貌的特点:✧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不同的地形地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山脉的形成可能与板块碰撞有关,平原可能是由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显著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农业耕作可能导致土壤侵蚀,采矿活动可能形成矿坑或尾矿坝等。

地球表面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地球表面的脆弱性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在保护地球表面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分层:✧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由岩石组成,其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和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由固态岩石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部分熔化形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幔之下,一直延伸到地球的中心。

地壳的特点:✧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约为15公里,但在海洋地区可能更薄,而在山脉等隆起地区可能更厚。

✧地壳由多种岩石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初二科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初二科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第1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2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第3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A、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2.2、蚕吐丝前的特征:粪便变软,变成叶绿色;停食;身体透明。
2.3、蚕蛹的体形粗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长有黑色的眼睛,体色呈褐色。一对触角的雏形。胸部长有胸足。腹足、尾足消失。胸部、腹部都有环节。有气门。胸部背面长出两对翅。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2.3、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
变态:蜜蜂、蚂蚁、苍蝇、青蛙、蚊子、蝴蝶、蟋蟀、螳螂、蜻蜓等。
不变态:蝗虫、鱼、狗、猪、猫等。
从卵孵化而来:蚊子、苍蝇、蝗虫、鱼、青蛙、鸡、蜻蜓、蚕等。
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猫、狗、人、羊、大熊猫等。
2.6、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
2.6、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2.7、在人的一生中,出生前后和青春发育期长的最快。身高和体重变化很大。
2.6、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2.6、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蝴蝶等属于完全变态。
2.6、不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等属于不完全变态。
2.6、动物分类方法2种,一种按变态和不变态分类;另一种按卵生和胎生分类。
2.4、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眼睛和1对触角。胸部长着两对翅和三对足。
2.4、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
三对足。
2.5、蚕的一生是从卵开始的。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
2.5、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2.1、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结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类。

根据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可以将它们各自分为多种类型。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循环、增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生物多样性也享有一定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二、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概括地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质体、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

3.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是细胞的“工厂”,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命活动功能。

三、物质的分子构成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物质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不同状态和性质。

了解物质分子构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1.物质的基本构成:物质主要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构成。

2.物质分子的结构:分子由原子组成,根据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分子的种类和性质也不同。

3.物质分子构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物质分子的不同构成方式决定了物质的各种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化学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连接构成的。

了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1.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化学元素是一种物质,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化性质。

2.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学元素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有固定的组成比例和分子式。

3.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不同化学元素和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关键信息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等。

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

2、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3、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4、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特有)。

液泡:内含细胞液(植物细胞特有)。

5、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和存放。

6、细胞分裂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过程:细胞核先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结果:细胞数目增多。

7、细胞生长概念: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8、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9、组织概念: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人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科学探究1.1 科学探究的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比较法- 文献法- 假设法1.2 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制定计划-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和结论- 反思和评价- 表达和交流第二章物质及其变化2.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元素- 化合物- 混合物- 纯净物- 有机物- 无机物2.2 原子和分子- 原子- 分子- 离子- 元素符号- 化学式2.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催化剂- 反应速率第三章能量与生活3.1 能量的种类和转化- 机械能- 热能- 光能- 电能- 核能- 生物能3.2 生活中的能量转化- 摩擦生热- 燃烧- 太阳能电池- 风力发电- 食物链第四章生物与环境4.1 生物的特征- 生命活动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出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能生长和繁殖- 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由细胞构成4.2 生物的分类- 植物- 动物- 微生物4.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五章地球与宇宙5.1 地球的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5.2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5.3 宇宙的探索- 恒星- 行星- 星系- 宇宙大爆炸- 黑洞第六章技术与发明6.1 技术的种类和作用- 机械技术- 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新材料技术6.2 重要的发明和发现- 轮子的发明- 火的发现和利用- 电灯的发明- 计算机的发明- 互联网的发明- 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份人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涵盖了主要的学科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观察生物知识点1、蜗牛是一种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观察蜗牛有放大镜,它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但无听觉。

2、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六点,它们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生物体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3、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的最根本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需摄食。

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靠摄食获取营养物质。

动物的分类:根据身体上有无脊椎骨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4、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最先发现细胞的人是罗伯特·胡克,其实他也只是看到细胞壁,布朗发现细胞核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三部分:(1)细胞膜:主要起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作用(2)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3)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2)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只有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才有。

(3)液泡含有大量的细胞液。

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施来登和施旺,(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细胞学说的内容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5、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分化的结果。

(1)细胞分裂是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最引人注目的是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进行复制,最终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细胞生长是子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能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

(3)细胞分化是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组织。

6、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一、物质的颗粒运动
1.物质由微观颗粒构成,包括原子、分子以及离子。

2.微观颗粒不断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在低温下,颗粒运动缓慢,而在高温下,颗粒运动加快。

3.固体物质中的颗粒排列紧密,有固定的位置,仅有微小的振动;液
体物质中的颗粒紧密排列,无固定位置,有自由流动;气体物质中的颗粒
间距较大,无固定位置,自由运动。

二、固体的性质和变化
1.固体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固体物质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固体物质可以经过熔化、凝固、升华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三、液体的性质和变化
1.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2.液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液体物质可以经过汽化、凝结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四、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1.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2.气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气体物质可以经过液化、气化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五、物质的三态转化
1.固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熔化变成液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固变成固体。

2.液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汽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结变成液体。

3.气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气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液化变成液体。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并且对物质的相变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年级科学上册每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每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每章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天体、地球、生命、物质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主要涉及了光学、热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一章:光的传播和反射本章主要介绍了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和规律。

通过实验,发现光线在真空和同种介质中呈直线传播,同时介绍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规律。

第二章:光的成像在这章主要学习了光的成像,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以及成像公式的推导。

同时,通过实验和计算,可以对于物体的位置、凹凸度及镜片的焦距进行测量和计算。

第三章:声的传播和反射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和规律。

同时讲解了声音的特性,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第四章:声的基本特性本章详细讲解了声的基本特性,包括频率、波长、振幅等。

同时介绍了声音与物体产生共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利用声音来产生保健效果。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在这一章中,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重点介绍了液体和固体两种常见状态的特征和性质。

特别是对于固体状态的表面张力和物态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讲解。

第六章:水的四种状态本章主要介绍了水的四种状态,即液态、气态、冰态和水蒸气态。

课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冰的晶体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原理。

第七章:溶解和过滤这一章着重介绍了溶解和过滤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并且介绍了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

第八章:热的传递在这一章中,学生将会学习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即导热、对流和辐射。

同时,引导学生探究热传递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如何对于材料的导热性进行测量和计算。

第九章:热的效应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热的效应,包括固体的热胀冷缩、液体的沸腾与结晶、气体的压缩和膨胀等方面。

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探究热的效应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章:元素与化合物本章将学生带入到化学的门槛之中,介绍了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能繁殖后代、能生长,发育、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对外界环境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2、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单细胞层次例:草履虫多细胞层次例:鱼、狗、鸭)初中阶段特别注意:病毒是生物,但其不具有细胞结构二、蜗牛习性特征1、蜗牛常栖息于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足腺上分泌黏液,为害虫2、蜗牛有四种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但没有听觉第2节细胞一、细胞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

从软木塞上切下的薄片,制成裝片观察到的细胞实则为细胞壁19世纪40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内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结构单位--细胞构成的二、细胞结构动植物的细胞结构有较大差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 (书本P39页,划出即可)1、细胞膜:主要作用: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保持细胞独立性2、细胞质:能流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相当于人的大脑植物细胞特有结构1、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作用 ,使细胞具有一定形状 动物细胞胞 细胞质 细胞核细胞膜 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细胞 胞2、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植物不需要摄食,直接自身产生能量物质)3、液泡:成熟植物细胞有较大液泡,内含细胞液,西瓜,苹果的汁液来自于细胞液关于植物细胞除了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外,不一定同时具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比如一般植物的根细胞不具有叶绿体,比如洋葱表皮细胞不具有叶绿体三、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有关结构注意点(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低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注意区别目镜和物镜有螺纹的是物镜)(2)反光镜作用:反射光线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遮光器作用:调节光线强弱大光圈小光圈(3)粗准焦螺旋向内(后)(逆时针)旋转时镜筒大幅度上升细准焦螺旋向外(前)(顺时针)旋转时镜筒小幅度下降粗准焦螺旋与细准焦螺旋区别在于调焦步骤时找物像用粗准焦螺旋,要使找到的物像更加清晰用细准焦螺旋。

二年级上学期所有科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学期所有科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学期所有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关于空气
1. 空气的重要性
- 没有空气,动物和人就无法生存
- 植物需要空气进行呼吸,制造食物
2. 空气的组成
-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组成
3. 空气的性质
- 空气有重量,可以施加压力
- 空气可以膨胀和收缩
第二章:动物和人类
1. 动物的特征
- 动物是多细胞的有机体
- 动物可以移动,不像植物是固定生长的
2. 人体结构和器官
- 人体包括头、躯干和四肢
- 人体内部有骨骼、肌肉、器官和系统,如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
第三章:植物
1. 植物的特征
- 植物是多细胞的有机体
- 植物是固定生长的,通常由根、茎和叶组成
2. 植物的生长条件
- 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和水分进行生长
- 植物需要土壤和养分
第四章:天气和季节
1. 天气的描述
- 天气可以是晴朗、多云、下雨、刮风等等
- 天气可以变化很快,所以需要经常检查天气预报
2. 季节的描述
- 四季分别是春、夏、秋、冬
- 每个季节有不同的气温、天气和植物生长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八上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作用(1)保护地球。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3)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

(4)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

(5)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6)大气层提供资源。

4、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从下到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层序高度气温分布特点对流层0—17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17—55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中间层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暖层85—5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外层> 5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5、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平流层:下部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中间层:流星体大部分在这燃尽,是气象研究的上界。

暖层:又称电离层,完成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外层:电话信息和电视图象通过卫星来传送。

6、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_上升___,冷空气__下降___,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__冷_的地方流向_热__的地方。

7、对流层的气温特点有利于对流的形成: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密度小),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密度大),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地面热空气上升,在高空遇冷下降,容易发生空气对流运动。

8、对流层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会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北方的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下边?暖气(密度小)上升,装在下方容易形成对流,有利于达到制热效果。

如果只有一块冰块,请你想一想放在鱼的上方还是下方效果好?冰块放在上方,便于空气对流,冷却效果好。

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热空气上升在冷凝管上遇冷下降,有利于对流的产生,使冷藏室内温度较均匀。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例:*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电闪雷鸣2、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有关:蜻蜓会飞得很低要下雨:在气压低、湿度大的天气下翅膀变软。

蚂蚁搬家要下雨:主要是空气湿度因素所致。

3、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五要素)等。

4、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更好地防止太阳光的辐射。

百叶箱朝向哪个方向开着?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一般是多少?为什么?1.5--2米左右,这个高度空气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这一高度,更具有实用价值。

为什么最高温度计与最低温度计水平放置?为了防止重力作用影响读数。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覆杯实验)说明: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1)用吸管吸牛奶盒内的牛奶,当牛奶吸完后继续吸,牛奶盒变瘪了?因为用嘴吸完后,盒内的压强减少,盒外的大气压作用,使牛奶盒变瘪了。

(2)将一只薄膜塑料袋放入广口瓶内,使塑料袋尽可能贴近瓶壁。

将袋口沿瓶口翻过来,用橡皮筋紧紧扎在瓶口上(如图2-13)。

不能将塑料袋从瓶内拉出来?因为塑料袋贴近瓶壁,之间气体很少,压强小,塑料袋外存在大气压作用,压强大,所以不能将袋从瓶内拉出来。

(3)杯中的饮料为什么能够通过吸管进入口中?当口含吸管吸气时,吸管内空气的压强变小,于是外界大气压就将杯内的饮料压入吸管,进入人的口中。

(4)带有挂钩的吸盘为什么能牢牢地贴在瓷砖表面?吸盘紧压在瓷砖表面时,挤出了里面的空气,吸盘就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牢牢地贴在瓷砖的表面。

(5)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时,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一根针头软管?一般称之为排气针头。

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6)瓶吞鸡蛋实验:纸条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部压强),鸡蛋就被大气压压进瓶子了。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1)大气压强的存在(2)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A、1标准大气压 = 1.01×105帕=760毫米水银柱= 76厘米水银柱= 10.3米水柱(约10米水柱)1毫米汞柱约为133帕。

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

低压区:由于空气的上升,使地表面的气压下降,形成;而上升的空气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水汽逐渐,在高空形成云,云积聚后可能形成。

高压区:空气下沉,地表面气压加大形成,由于高空气体下沉遇热不会出现水汽的,也就不会出现结云,故是。

天气心情舒畅,天气感到疲倦和心情不宁。

4、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A、高山反应高原反应:初次进入高原,空气稀薄,吸进来的空气中含氧量减少,造成缺氧,使人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产生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

B、拔火罐原理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

5、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高压锅的使用原理:高压锅内的水蒸气在顶开限压阀之前不能“跑”出去,使得锅内的气压不断增大,引起水的沸点升高。

6、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人与列车之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人外侧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会把人向列车方向压去(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两船彼此接近平行行驶时,两船之间的水由于被挤在一起,水相对于船的流速要比外部大,压强就要比外部小。

外部压强较大的水就把两船挤在一起了。

(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当对着漏斗使劲吹气时,产生一股向下的气流,因为漏斗上小下大,因此上方的流速较大,下方的流速较小,这样乒乓球上部的气压小于下部的气压,所以乒乓球掉不下来。

(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相同时间内上侧气流通过的路程大),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

第四节风和降水1、风是怎样形成的?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风速A、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常用的风向有八种气象观测中常用风向标观测风向观察纸飞机的机头和尾翼的指向:机头指示风向B、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米/秒、千米/时风速常用风级表示,有0—12级,气象观测中常用风速仪观测风速。

3、风与人类的关系:A、有利----风是一种资源,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等;B、不利-----破坏性风会对人类产生危4、空气的湿度:大气中水蒸气的多少。

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1)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

(2)空气湿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所能含有的水汽越多。

所以空气湿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观测湿度的仪器是:湿度计;最常用的湿度计是:干湿球湿度计,它实质上是两支特殊的温度计。

湿球温度计下端的湿纱布由于蒸发吸热,使湿球温度计上的读数比干球温度计上的读数小,产生温度差。

温度差越小,表明水的蒸发越小。

说明空气中的水汽量接近饱和,则相对湿度大。

(4)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然后计算出它们的温度差;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5)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

(6)天气谚语:“燕子低飞要下雨”大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翅膀变软,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5、降水(1)降水的形成条件:A、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B、气温继续下降C、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2)降水的过程:水汽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小水珠或小冰晶增多增大,形成雨滴. (3)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4)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毫米;测量仪器---雨量筒.第五节天气预报1、怎样看天气预报(1)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少云”指天空的总云量在5/10到3/10,“晴”指天空总云量在3/10 以下(2)小雨: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中雨:12小时内降水5-15毫米大雨: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

(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2、天气图天气形势常用天气图表示。

天气图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1)等压线:天气图上气压相等地方的连线(2)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系统、暖锋系统、台风。

(3)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A、高压系统:天气晴好 B、低压系统:阴雨天气C、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升温天气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冷锋气温高、气压低出现较大风、雨、雪天气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暖锋气温低、气压高多连续性降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锋面雨区主要位于锋线靠冷空气一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