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即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即中国近(现)代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56912f2f60ddccda38a011.png)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即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一、阶段特征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
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中考专题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
![中考专题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a04544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1.png)
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现代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考点梳理】一、中国近代化开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年——1949年〕〔1〕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翻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开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1927年大革命失败〕: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开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中考历史专题梳理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pdf)
![中考历史专题梳理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pdf)](https://img.taocdn.com/s3/m/5c78c5c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6.png)
专题4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导图❆专题梳理1.阶段特征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在经济上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阶段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
从整体上看,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趁热打铁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开始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艰难迈进的历史画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公车上书记》书影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材料四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问题一:请分别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共同影响。
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共同影响: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问题二:上述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过程的什么特点?答:曲折、艰难;都向西方学习;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等(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三:请你全面的评价第三个历史事件。
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问题四:请你根据上面提供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化的起步、探索救国之路等。
2015中考复习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015中考复习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a0ede6625c52cc58bd6be86.png)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向 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 路的过程.
知 识 网 络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要 点 整 合
一、近代化的探索 阶段特征: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和辛亥 革命; 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 从整体上看,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技术到制度 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从经济 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 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三)┃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 新民主主义革命 ⑤失败——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 光绪帝,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 ⑥失败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顽固派势力 强大、光绪帝有名无实、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 ⑦历史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 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 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三)┃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 新民主主义革命 ③发展: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启蒙 思想家严复译著《天演论》,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只有实行维新变法,才能“自强保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 动的发展。 ④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年6月,光绪帝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 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 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 和无用的官职。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攻略:专题二 近代化的探索(含解析).doc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攻略:专题二 近代化的探索(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63c71d1fa5e9856a57126035.png)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攻略: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含解析) 1.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2.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和废除缠足等法令。
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3.对四次近代化探索联系和区别的理解(1)联系:都是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中国近代化中的努力。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而新文化运动是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后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即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2)区别: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但戊戌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方式,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辛亥革命是采用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探索的经历: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观点1: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1)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2)中国近代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
新中国成立后,近代化(又称现代化)继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国家真正独立了;改革开放,国家富强起来。
(3)要实现国家富强,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
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强国富民。
观点2: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
它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为培养翻译人员兴办的最早的学堂是()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C.黄埔军校D.清华学堂2.他,历史上褒贬不一。
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留下千古骂名。
他在近代中国兴办洋务,创海军建企业,为探索自强道路而不懈努力,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_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_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d106f767e21af45b307a870.png)
为代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1、回首中国近代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⑴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⑵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⑶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
通。
2、概括中国近代探索历程的特点。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近代化道路失败的原因。
⑴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原因)⑵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⑶反动势力干涉。
⑷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4、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⑴腐朽的封建制度。
⑵列强的侵略。
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5、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那些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追求进步和民主的精神。
6、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⑴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证。
⑵中国人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第八专题:中国近代化探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第八专题:中国近代化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549e7249c850ad02de804147.png)
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中国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三步走)
①学习西方技术:封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中央:奕 ;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自救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戊戌变法(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维护清朝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孙中山;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义)
③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南陈北李);民主和科学。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由学习西方科技到效仿政治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
中考历史复习 近代化探索总结。
![中考历史复习 近代化探索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6280eb524de518964b7dc7.png)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化探索(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鸦片战争而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开国大典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目的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因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
),其中,戊戌变法是政治民主化的开始。
(3)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继续。
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1.思想主张:洋务运动——“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维新运动——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或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2.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1.特点: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经济变革(洋务运动)—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世界近代化的步伐:思想领域(文艺复兴)—政治领域(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经济领域(三次工业革命)2.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专题05近代化的探索-2022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梳理课件(完整版)4
![专题05近代化的探索-2022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梳理课件(完整版)4](https://img.taocdn.com/s3/m/a43ee87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6.png)
中考链接
(2021·北京)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
C 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世界近代化进程
重要人物及方案
领域 思想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经济近代化
概况
(1)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资 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理性,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 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辛亥革命一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 (1)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界人士对清政府不再抱有 太多的幻想,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越来越多。 (2)代表人物:孙中山。 (3)实践: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 进步意义。 (4)影响:推翻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 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俄国农奴制改革
中考链接
(2021·攀枝花)“以前日本是个典型的封建国家,到19世纪末它的国力不断上升,成为西方一个可怕
D 的竞争对手。”促使日本实现跨越的根本因素是( )
A.倒幕运动,结束幕府统治 B.天皇亲政,重掌国家实权 C.对外扩张,推行军国主义 D.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27bf86258fafab069dc0274.png)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辛亥 革命 新文化 运动
中考考点: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企 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 用。 2、知道“百日维新” 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 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了 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 作用 。
看 图 说 史
四、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P43-P47
开始标志
1915年《新青年》的诞生(上海)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民主和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 旗 帜 内 容
历史意义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宣传民 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条件
一、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P28-P31
性质: 是一场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 目的的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 进步性: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 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 失败的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
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由此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创造的一些民用工业,有利于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打击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 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 两;湖北织布局开办后, 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 少10万匹。
筹建海军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2023年中考历史必考考点专题复习汇编: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023年中考历史必考考点专题复习汇编:中国近代化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5ebc9b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1.png)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阶段特征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实现中国的近代化,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3)实行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知识精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近代化的探索1、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写成《海国图志》一书。
2、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4)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5)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6)内容:(7)性质: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8)评价:3、资产阶级(1)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①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②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③作用: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论述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论述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94ada3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1.png)
论述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是一个历程,它不仅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更是中国人民摆脱封建社会、追求自由、繁荣昌盛的精神奋斗之路,更是中华民族发展新时期的发端。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包括:一、启蒙运动这是打破封建社会秩序的起点,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的开端。
它最早始于19世纪初洋务运动,同时也受到传播英法文化、思想的影响,更替了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社会思想,标志着中国发展的新起点。
二、改良派运动主要是以改革现实制度,开拓时代,创造新生活为目的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事衣食住行到学术思想,从反抗宋元政治腐敗到义务教育普及,从文学创作到新闻自由宣传,都有改良派运动体现。
三、开明时代是从1840年的洋务运动的瓶颈产生,到1860年“太平天国”的灭亡,在“坚守尊严”与“顺应国情”政策中形成的一个阶段,使得中国山河拨乱,一切返老还童,国家财力严重恶化,却井然也,是现代化转折点之前的一段重要时期。
四、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转折点,它象征着中国从共和政体走向帝制君主主义政体的变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变化,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五、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人民革命的政治力量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更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格局,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是沿本中国近代化发展最完结的一步。
它是中国社会制度上的根本性变革,是中国从共和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转抩,使中国进入到市场经济,从而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总之,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是一段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历史进程,在洋务动派的开明、改革派的改良、辛亥革命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实施等历史使命的任务完成下,中国从“旧中国”走向“新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跨越,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98155f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f.png)
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始于19世纪,当时中国正处在封闭和思想上的僵局之中。
一位英国传教士马克思·毛斯说:“中国人以前没有任何概念,也没有对自己和外界的认识,而是一种被动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文明的强势扩张成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一种动力。
19世纪初,随着外国企业的进入,西方文明开始侵入中国,并把外来文明带入中国,中国近代化探索就此开始。
同时,西方宗教和政治思想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使得许多中国人意识到西方文明的优势,并开始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化、科学和技术。
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及大清政府的改革给中国近代化探索增添了新的力量。
1860年,洋务运动正式启动,目的是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政策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改革。
随着新的政策的实施,西方文明的影响加深了,中国开始尝试现代化,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加强科技教育,开展现代农业,实施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行政机构,改善道路交通,建设火车等。
继洋务运动后,清朝末期的改革也为中国近代化探索提供了机会。
1911年,清朝宣告灭亡,民族解放运动也开始了,革命党人开始推行民主政治,尊重人权,改善民
生,推进社会进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基本框架。
从18世纪到21世纪,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最根本的特征没有改变。
中国始终坚持将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和拓展,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
这一历程,也让中国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中考专题复习之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专题复习之近代化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8d8103650e2524de4187eb6.png)
中考专题复习之近代化的探索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比如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比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比如新文化运动。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②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建南洋、北洋、福建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6、洋务运动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7、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8、评价(意义):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1898年)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4、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5、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实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化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ff7bb22ed630b1c59eeb529.png)
专题六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导语:鸦片战争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开端。
自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0多年来,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前赴后继的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近代化的概念:所谓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的工业文明转变,它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科学化、社会层面的城市化等。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学习西方分三步走领导阶级:地主阶级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目的:利用西方技术和练兵方法,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主要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开办民用工业;创办近代陆海军。
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实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评价: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引进西方技术,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或改良派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目的: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2、辛亥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孙中山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事件与文件: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斗争矛头:儒家传统思想开始的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主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思想革命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主要内容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的新出路,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风暴。
中考历史热点: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历史热点:近代化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072000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5.png)
中考历史热点:近代化的探索一.洋务运动: 19 世纪60 ― 90 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1 .内容:( 1 ) 60 年代:"自强" 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
(2 ) 70 年代:"求富" 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创办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2 .评价: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 、公车上书: 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标志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 、百日维新: 1898 年 6 月 11 日 -9 月 21 日(1 )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2 )影响: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辛亥革命1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894 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2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3 、武昌起义: 1911 年 10 月 10 日爆发;后全国有 14 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史称辛亥革命4 .历史意义(1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思想上获得大解放,促使人们继续探索救国救道路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口号是民主、科学1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专题三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部编)
![专题三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部编)](https://img.taocdn.com/s3/m/f39309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f.png)
影响
人民最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线索二 教育、外交、社会生活近代化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教育
(2)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
表现
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近代化
(3)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通令兴办学堂,颁布
5. “一些先进中国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
亥革命失败的思考,决心发动的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
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这场运动指的是( D )
A. 二次革命
B. 袁世凯复辟
C. 护国战争
D. 新文化运动
6.清末民初,状元实业家张謇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造福
一方,影响全国。这反映了张謇( B )
A.变法图强的理念
B.“实业救国”的思想
C.民主共和的观念
D.“扶清灭洋”的主张
7.民国初年,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论战。一方认为,用“粗俗”的白话文
代替优雅文言文是一种倒退: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死气沉沉,白话文更
有活力。这场论战发生在( D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制的正式确立
(4)1915年,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
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5)1945年,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 屈辱、不平等、无自主权→逐步得到提高
外交
带来了全新的外交模式——条约制度(战后通过签订条
近代化 影响 约的方式处理中外关系);建立专职外交官制度,清朝
外交官懂得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
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
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
1.北京
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
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
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
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庆
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拓展延伸】
1.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何感悟?
特点:
(1)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在西方侵略的刺激下被迫进行的,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3)中国近代化主要移植西方文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发展缓慢且曲折。
感悟:
(1)在近代中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2. 如何理解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在政治方面,攫取大量特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还干涉中国革命,阻挠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经济方面,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了近代中国长期贫穷和落后。
(2)建设性:列强对华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3.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我国近代化有何作用?
(1)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成分,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其产生和发展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2)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为无产阶级的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3)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奠定了社会基础。
【易错易混】
1.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因此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3.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统治.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青年杂志》的创办,不是《新青年》的创办。
5.百日维新内容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鼓励兴办工矿企业。
6.福州船政局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为了“自强”。
7.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为了“求富”。
8.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