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为动力 新
3.行为动力.
海德: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归 因和环境归因两种;
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 型”和“外控型”
韦纳:增加稳定性维度,即三个维度。
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见P72)
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韦纳归因理论在教育应用中的价值(见P73)
1.了解心理和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3.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提出者:塞利格曼 含 义:当有机体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 控制”的经验之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 现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这种后天获得 的应对性的消极心态称为习得性无助感。 表 现:1.动机降低——对什么都无所谓
2.认知出现障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 3.情绪失调。——哀莫大于心死
14.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提出者:班杜拉 含 义:当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 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自我效能感。 影响因素:
1.个体成败的经验: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 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15.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提出者: 奥苏伯尔
构 成: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
强化练习
一、填空
1、需要一般都有如下三个特征____、____、 ____。
2、需要按照起源的角度可以分为二类____、__ __。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 ____、 ___、____。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非主导动机得影响力较小,但其作用也 就是不可忽视得。非主导动机可以增 强或削弱这种动机联合得强度。
(二)动机得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得几种动机在最终 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 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通常,动机冲突就是专指较为明显 得两种动机之间得冲突。常见得动 机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 避冲突。
3、强度:动机因素在决定启 动性和方向性得同时,也决定 了行为得强度
4、持久性:个体在某项活动 上能保持多长时间与其动机 有关。
(二)行为动机理论
1、动机得本能理论 代表人物:达尔文、詹姆斯、麦独 孤、弗洛伊德 基本观点:人得行为主要就是受人 体内在得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 支配。 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 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3、认知
一项活动就是否值得做?成功得把握有多 大?对这些问题得认知直接影响着个体得 动机。
J·W·阿特金森(1964)认为,诱因能否引起个 体得行为动机,关键在于个体对行为得价值 和成功得概率得估计。
B·韦纳(1972,1980)认为,个体对成败得归因 直接影响行为动机得强度。
A·班杜拉(1982)提出,个体得期望大小与其 自我效能感有关。
3、动机得强化理论
强化行为得原则: (1)经过强化得行为趋向于重复发 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得不同采用不 同得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 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果。
评价:强化论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 调个体本能得不足,但把所有人类 行为得原因归结为外部强化,否定 了人得主动性和自觉性,就是机械 论得观点。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复习范围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第一节行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人和动物的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它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和动机。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1.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指人类个体可以事先确定行为的目标,通过对行为的选择和组织实现预定的目标。
2.规范性人的行为与普通动物的行为本质区别还表现在,人类的行为受规范调节,而普通动物的行为则自发的。
3.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就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征。
人类的个体行为不是独立受其自己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广泛受到其他人的思想、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互动性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活动。
4.戏剧性人类的行为还具有戏剧性。
所谓戏剧性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不是对其个体意愿的直接表达,而具有一定的表演成份。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1.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2.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3.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至少有四个,即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情势因素。
五、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
通过对行为表现的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行为动力的基本特点:1.启动性。
2.方向性。
3.强度。
4.持久性(二)行为动力的理论1.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地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
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2.动机的驱力理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
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
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
3.动机的强化理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三章行为动力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需要的含义;需要的功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含义;动机的基本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问的关系;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识记:(1)需要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2)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动机的分类;(3)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4)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5)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6)强化动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7)奥苏伯尔对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8)学习动机及其赫本结构。
3.应用:(1)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2)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知识点讲解一、需要1.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需要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需要按照起源不同可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
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
他还概括地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l5项优良的人格特征,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第三章行为动力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
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
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
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
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
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
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需要就是我们主观体验到的缺乏感,并且想要保持平衡。
比如,血液中血糖成分下降,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孤单的时候就有交往的需要。
一旦我们的某种缺乏感或者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
也就是我们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中。
3第三章 行为动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脑与心理 行为动力 认知过程 情绪 智力与创造力 人格
心 理 学
2
第三章 行为动力
第一节 需要 第二节 动机 第三节 主要动机理论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心 理 学
3
第一节 需要
第 三 章 行 为 动 力
需要的概念
需要的种类
16
17
基本需要包括: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指维持个体生 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如对食物、水、氧气、 性、排泄和睡眠等方面的需要。 安全需要(safety need):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 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 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职业安全。 归属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 励及支持的需要。例如需要朋友、爱人,希望 归属于某一团体。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追求自己的尊严 和价值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他尊。 18
55
经典条件反射的事件序列: 中性刺激—强化—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事件序列: 试误—操作性行为—强化
强化:reinforcement,通过呈现或撤 销相应刺激以增加反应频率或可能性的程序。
57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通过呈现奖 励性刺激以增加反应频率或可能性的程序。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通过撤销 厌恶性刺激以增加反应频率或可能性的程序。
24
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贡献: 注重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 建立了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
25
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局限: 首先,他把人类的各种需要看作类似本能 的固有倾向,使他的理论带有生物决定论的色 彩,也忽视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 展中的作用。 其次,他强调个人价值、潜能的自我实现, 而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 的发展对立起来,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第三章行为动力(需要、动机、价值观)
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述(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需要的广泛性;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的动力性;需要的周期性。
(三)需要与人的心理1、需要与心理过程的关系:需要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本条件,具有中介作用。
需要可以推动意志的发展。
2、需要与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需要的种类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来源)(1)自然性需要也称为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需要。
很多自然性需要是本能的,如饮食、睡眠、运动等,而且生理需要具有周期性。
自然性需要虽然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有本质区别。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都与动物不同。
(2)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是指后天习得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象)(1)物质需要: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2)精神需要:指对认知和美的享受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人类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组成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需要层次理论的内涵1、需要的发展具有一定次序性,只有低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级别的需要。
2、不同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推动强度不同,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
但对于个人而言,那种需要的强度最大,取决于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3、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彼此重叠,相互交织。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1、贡献:推进了心理学对于需要的认识和研究,提出了需要的层次与结构关系。
3 行为动力理论
3、美感
美感是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 行为以及艺术作品予以评价产生的精神愉悦的情 感体验。 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种。 从内心体验的角度分析,美感首先是一种愉悦的 体验。其次美感是一种带有好恶倾向的主观体验。
第四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动机的种类 三、动机理论
亚伯拉罕·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创始人,提出了著 名的层次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 来的。
1、生理需要
维持有机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需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往往是由个体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的事件所引起的。另外,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 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情发生时一般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 减弱,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评估, 容易出现轻率的举动。但激情是完全有可能控制 的。 激情并非都是消极的,它也可以成为激励个体积 极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
(一)情绪的种类 (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 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各 种事物的态度体验。 心境的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小时,也可能是几周、 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某种心境持续的时间依赖于 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 影响。因此,学会对心境的调节控制非常重要。
行为动力理论
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
烈的情绪体验。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能力)时 是最大的障碍。
需要
了解你的需要
当前:你感到最缺乏的是什么? 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你通过努力已得到了什 么? 你有哪些不满?
你还想得到什么?
有这样的假设:
•一个人在付出努力之前,必须知道自己 想得到什么。 •一个人在体会生活的意义的时候,应该 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什么。 •一个人在向往未来的时候,必须清楚自己 的有限与目标的关系。 •基于这个假设,了解你的需要显得特别重 要,同时也是你提高生活质量、全面造就 自己的第一步。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外部 控 制 性
任务难度
运气
内部
能力 稳定 稳定性
努力
不稳定
请注意: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对成功或失败的预期;控制性维度影响个体付出努 力的程度。
• 心理学家维纳认为,我们一般把成败的原因归结
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等。
• 他把人们归纳的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 一、行为的含义 • (一)行为的概念 • 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
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所做出的各 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 原因与动机--活动目标的导
向--活动--实现目标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 目的性 • 规范性 • 互动性 • 戏剧性
(二)需要的特点
• 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 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 • 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 • 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
二、需要的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性需 要和社会性需要 (二)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 需要和精神需要
行为动力专业知识讲座
第一节 需要
• 一、需要旳含义
• (一)什么是需要
•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取 得满足旳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本身和 外部生活条件旳要求在头脑中旳反应。
• 动机是在需要旳基础上产生旳。当需 要推感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 目旳时,需要就成为人旳动机。需要是 动机产生旳内部条件。
• 奥苏贝尔以为,课堂学习中成就动机 主要由三个成份构成:
• 1 .认知内驱力 • 2 .自我提升内驱力 • 3 .附属内驱力
• 成就动机旳训练(Kol 1965)
• 阶段1:意识化。经过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 有关旳行为。
• 阶段2: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 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旳与成败旳关系、成败与感情上旳联络, 尤其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必须掌握旳行为策略。
人偏好中档强度旳刺激水平,所以中档强 度旳刺激也最能使人产生行为动力。
需要层次 理论
马斯洛
需要是人旳行为旳源泉和动力,人类需要 是有层次旳,自我实现旳需要居最高层次。
归因理论
海德、罗 特、维纳
人旳行为动力取决于三个维度旳归因与行 为责任旳四个主要原因。
成就动机 理论
麦克利兰、 阿特金森
人旳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望 和诱因旳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 功旳动机和防止失败旳动机。
• 行为出现旳原因,不是随即出现旳强化,而是人在 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旳相倚关系之后产生旳对下 一步强化旳期待。
• 成果期待与效能期待
• 班杜拉区别了两种期待
• 成果期待:个人对自己旳某一行为会造成某一 成果旳推测。
• 效能期待:个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行为旳能 力判断,它意味着个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 地进行带来某一成果旳行为。
3第三章 行为动力
马斯洛
海德、罗 特、维纳
人的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 成就动机 麦克利兰、 望和诱因的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分为力 理论 阿特金森 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正向一致 负向一致
正向 不一致
负向 不一致
M L E
+ + +
- - -
- + +
+ - -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
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动机 过分强烈,活动效率都不高。(倒U型曲线)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活动难度的不同而不同。比较 容易的任务中,要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要求有较强 的动机;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 渐下降的趋势,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 平工作效率最高。——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Yerkes-Dodson Law)。
成就动机的训练(Kolb,1965)
意识化。通过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 行为。 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 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感情上的联系,特 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 概念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 概念,如“成功” “失败”“目标”,尤其是“成就动 机”。 练习。对前两个阶段的重复。 迁移。使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往往 是教师有意安排的特殊场合,它要具备学生可以自选目标、 自己评价、体验成败等条件)。 内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 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
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 的乘积来决定的。用公式表示:
Ts=Ms×Ps×Is
成就动机的两种心理成分:希望成功和害怕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二)需要的其它理论 1.勒温的需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假定个人与环境之 ) 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 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 就会引起一种紧张, 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 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 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 勒温(K.Lewin) 勒温(K.Lewin)的需要理论 紧张——移动——平衡 (需要——活动——缓和) 需要分为两种 : 需要——客观的生理需要 准需要——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 起实际影响的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二、
按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 性需要。 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 神需要。
三、需要的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 而且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须优先满 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 的需要。 人的需要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如下图
3.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 三种基本需要是: 生存需要 关系需要 成长需要 阿尔德夫认为,人类的三种需要并不 是完全生来就有的,有的需要是通过后天 的学习产生的。这三种需要之间并没有明 显的界线,它们是一个连续体,并不是层 次等级。他指出,各种需要获得满足越少, 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越强烈。
4.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当人在生理需要满足后基本需要有: 成就需要 权力需要 合群需要 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排列层次和重要性是因 人而异的。例如,资历高的经理成就需要 强烈,对合群的需要相对较低。他认为, 高成就需要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并且组织 了训练班,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本能行为 根据来源分 社会行为 内隐行为 根据表现形式分 外显行为 理性行为 根据意识对行为的作用分 非理性行为
教案_《心理学》(第3章-行为动力)
单元三行为动力授课内容:需要与动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需要与动机的含义和分类(2)学会区分需要与动机(3)理解各种需要理论和动机理论对需要、动机的解释(4)理解并掌握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规律2.能力目标:(1)能运用需要、动机理论解释一些人类生活学习行为(2)学会激发动机的措施和方法并解决学生动机缺乏问题3.素质目标:(1)体会行为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意义(2)培养尊重学生不同学习动机的意识(3)保持对学习的持久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学重点:需要层次理论;需要与动机基本概念;动机与效率教学难点: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问题导入:你最近有什么需要?引出每个人都有需要,古代现代人都有各自行为的动力,即各自不同的需要。
二、讲授新课(一)需要与动机1.需要(1)需要的含义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考:笑、哭是需要吗?通过简介婴幼儿的无差别微笑、社会性微笑及成人的开怀大笑、苦笑,指出哭与笑是行为而非需要。
需要是“心理倾向”而非实际行为。
需要也是自身和外部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既可以来自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
例:渴了喝水(内部要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外部要求)。
——总结:需要是一种对缺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可以来自自身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
如神经性厌食症,个体感受到对“苗条”形象的极度缺乏,这种主观感受导致产生“瘦身”的动力。
(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
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因为有机体的“缺乏”总是特定对象的缺乏,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
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
没有客体、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行为动力理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二)人类行为的特征(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二、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二)行为动力的理论第二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特点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需要的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其他理论第三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功能(三)动机的形成二、动机的种类(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三、动机的相互作用(一)动机的联合(二)动机的冲突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的两极性(三)情绪的功能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一)表情(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情绪的发展(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五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一)意志的概念(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一)意志的过程(二)意志心理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四)意志的自制力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意志的发展(二)学生意志的培养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
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
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
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 是不容置疑的,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研究表 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 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取决于个体行为 的质量。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 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人们往往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 大,工作效率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 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 线性关系,而是倒∪型曲线关系。一般来说,当 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漠然的态度,行为 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 有机体处于高度的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知 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 而使行为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 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 行为效率最高。
第三章 行为动力
●行为动力: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 目的的行为一定是有某些动力的推动下完 成的。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 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必须从了解 需要入手。
第一节 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什么是需要 1、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 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下面就需要的概念作一些具体解释: ①需要是有机构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②需要是人类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③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 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 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行为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 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 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 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 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 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 面: 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 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自 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 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 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 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因为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 没有获得基本的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 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 现实社会内容。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二)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三)主要观点 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 行为的主观判断。 (四)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个体成败的经验 ①直接经验 ②替代性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
稳定性
稳 定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内外在性
不稳定 内 在 外 在
可控制性
可 控 不可控
√ √ √
√ √ √ √
√
√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 √
√
√ √
√
√ √
√
(三)在教育中的启示(价值)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们以后的动机 3.长期消极归因心态有碍于学生人格成长 ●求成型学生:积极归因的学生 ●避败型学生:消极归因的学生 ●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面对挑战情境时的一种绝望心态 ●习得性无助感的表现: (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 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的需要层次理论举例
忙碌为充肚子饥, 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得衣食两足分, 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 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 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 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 又想面南坐皇帝。
第二节 动机
2、需要的特征 ①对象性 ②动力性 ③社会性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的角度划分) ●生物需要:指保持和维护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 的需要。 ●社会需要: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需要所指向的对象来划 分) ●物质需要:维护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 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慎重使用惩罚
并非所有形式的惩罚都同等有效,惩罚 的效果取决于适当的惩罚策略: (1)惩罚的发生时间。 (2)惩罚的强度。 。 (3)惩罚的连贯性。 (4)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 (5)语词惩罚的效果。
(五)理论评价: 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 否定人的学习行为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 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成就动机在教育中的启示 在教育活动中,对于力求成功者 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
三、归因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 海德、罗特、韦纳 (二)归因理论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 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难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 因,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 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 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三维度与六因素的结合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 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正向一致 负向一致 正向不一致 负向不一致
动机 行为 效果
+
-
-
+
-
-
+
+
-
-
+
+
第三节 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一)理论基础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一反 应(R)构成的,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 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 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 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 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强化。
二、成就动机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 默瑞 麦克兰德 阿特金森 (二)动机模型 阿特金森于1963年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 机模型。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 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可用下述公 式表示: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 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 诱因是成功时得到满足感。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 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马斯洛 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 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 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 长需要。
一、动机的含义 (一)什么是动机 1、概念: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 进行的内在推动力。 2、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需要和诱因 ●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 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称为诱因。 诱因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正诱因和负诱因; 正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者. 负诱因:凡是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者.
3、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 ②引导(指向)功能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来 划分) 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 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饥饿、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 理性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兴趣、成就动机、 动机和权力动机
阿特金森1964年进一步把动机分成希望成 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并提出动机 的强度(Ta)等于希望成功的动机(Ts)与避 免失败的动机(Tf)的强度之和。 即:Ta=Ts+Tf
Ta=Ts+Tf
其中Ts指希望成功的动机,它的强度取决于: ①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Ms); ②成功的主观性概率(期望值)(Ps) ③成功的诱因值(成功带来的满意程度)(Is)用公式表示: Ts=MS×Ps×Is=MS×Ps×(1—Ps) Tf指避免失败的动机,它的强度也取决于: ①避免失败的动机强度(Mf) ②失败的主观性概率(Pf) ③避免失败的诱因值(失败所带来的不满意程度)的强度(—If)用 公式表示: Tf=Mf×Pf×(—If) =Mf×(1—Ps) ×(—Ps) 由后面的两个公式得出: Ta=[Ms×Ps×(1-PS)]+[Mf×(1—PS) ×(-PS)] =(MS-Mf)[PS×(1—PS)]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相结合 二、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三、运用适当的强化方式 四、以正面表扬为主 五、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 六、合理开展学习竞赛的活动 七、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八 重视和充分利用儿童的各种需要 九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十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动机作用 十一 帮助学生实现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 十二 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
(二)强化动机作用模型 S……………R 强化物 (刺激) (反应) (有机体需要满足后的愉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