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PPT课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35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21
21
(二)阶级的本质
“所谓阶级,就是 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 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 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 一个集团的劳动。”
22
22
(二)阶级的本质
•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相互斗争的社 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 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的产物,一句话, 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 关系的产物。”
20
20
(二)阶级的本质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还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
• “同样,也不应该认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 主或小店主的崇拜人。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 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 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 小资产者的社会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 的任务和作出的界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 在实际社会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
•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并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 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作为研究的 出发点。
19
19
(一)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 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 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 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 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 段相联系:〈二〉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 专政;〈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 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四、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历史进程中的个人 2、个人的分类 3、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1)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2)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3)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4、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1)历史人物的产生,及其历 史作用的发挥,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结果。
(2)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 用的所有条件,对于历史人物同 样具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辨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辨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的性质和形式。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
变化和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一规律,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方 面构成的。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形式和发展变化的方向。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 反作用,即推动或阻碍作用,归根 结底也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
(2)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规律?
A、这一规律,表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 间的稳定联系。因而,其中的一定要适应, 并非人们的主观愿望的要求,而是生产力对 于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消灭 和国家消亡命题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 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涵义 2、社会革命的基本标志 3、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 4、社会革命的根源
二、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1、社会革命能够以巨大的 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 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马原》精品课课件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精品课课件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十八页,共108页。
第二节 社会 发展(fāzhǎn)的动力
一、社会(shèhuì)基本矛盾是社会(shèhuì)发展 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fāzhǎn)的直 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十九页,共108页。
生产力的最 终(zuì zhōnɡ) 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决shàngcé反作n g定jiànzhù用)
经济基础
(决shēngch反 作ǎ n定guānxì用)
生产力
社会三层次 结构的动态 系统
第三十二页,共108页。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标准的基本含义:是否有利于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héng liáng)社会进 步、检验各项 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shàngcéngjiànzhù)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本动力。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两对矛盾辩证 运动(yùndòng)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
C.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 力是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十一页,共108页。
四、社会形态
(二)社会形态(shèhuìxíngtài) 的划分
社会形态基本的划分法
经济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第二十三页,共108页。
(二)社会形态(shèhuìxíngtài)的 划分
1.经济(jīngjì)社会形态
(1)五种(wǔ zhǒnɡ)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为: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 阶段)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五章唯物史观一、授课内容: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二、授课思路(一)课程导入网上有人说,李世民真傻,如果当时他不安排唐僧去取经,而是把他吃了,那咱们现在都还活在大唐盛世呢,咱今天也不用去奋力拼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

同学们怎么看呢?你们愿意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大唐盛世呢?(引导学生回答后)很好,咱今天好歹可以坐着飞机环游全球,可以在房间吹着空调玩着手机吃着西瓜,顺便再淘个宝。

还是咱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活好。

那大家想过没有,是什么推动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不断朝前发展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回答的问题。

(二)核心内容讲解思路前面辩证法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对,也是靠矛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吧?(引导学生回答后)。

很好,这里提到的是基本矛盾,它对应的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跟学生说明,这里可以说成根本动力,在这里,“基本”和“根本”可以不做区分。

而别的一些地方,比如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根本原则,就是需要进行区分的。

)(一)根本/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单选、判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单选、判断。

2.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向学生解释为什么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

3. 帮助学生继续回忆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就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各种动力又内在相互关联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革命与科学则都就是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代表者则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与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关于这两对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许多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就是市民社会”,它“在一切时代都过程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她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这里,“交往形式”与“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

这段话涉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就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顾她与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时说:“迄今为至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

4、列宁在《什么就是“人民之友”以及她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所用的方法,就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十章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前提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而且还深刻阐明了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

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才能使我们认清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线索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坚定我们对社会历史大方向、大趋势的信念,进一步增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节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社会形态在分别考察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和其他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完整地把握社会形态这一唯物史观所特有的基本范畴了。

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有机体。

这一范畴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它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政治、思想条件。

正如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上层建筑是如同包裹在“骨骼”上面的“血肉”那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

如,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同社会经济形态意义相近而又有区别的范畴。

社会经济形态专指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而社会形态除主要是指经济形态外,还包括政治形态和思想意识形态,即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极其复杂的。

构成一定社会有机体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不可能是单一的,纯粹的,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外,往往还保留有旧社会的制度、设施和思想的残余,也会在自身中孕育、萌发出未来社会的胚芽。

列宁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而且也不会有‘纯粹的’资本主义,而总是有封建主义、小市民意识或其他某种东西掺杂其间。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 作用,即服务作用,归根结底也取决于 经济基础的状况。
(2)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规律
A、这一规律,表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稳定的客观联系,因而,其中的 一定要适应,并非人的主观愿望的要求, 而是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客观要求。
B、不能将一定要适应理解为绝对相适应, 或绝对不相适应,而应理解为基本相适应。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 相互作用,构成它们的矛盾 运动,由此推动社会形态不 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历史发展。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
(1)这一规律的内容:
这一规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方面构 成的。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性质及发展变化的方向。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 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 始终是决定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 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 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 产力的状况。二者之间这种稳定的联系, 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
(1)这一规律的内容
这一规律,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方 面构成的。
第三节 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 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涵义 2、社会革命的基本标志 3、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 4、社会革命的根源
二、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1、社会革命能够以巨大的 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革命能够激发人们 群众的热情和创造力。
第四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 重要力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形式和发展变化的方向。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 反作用,即推动或阻碍作用,归根 结底也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

专题八_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专题八_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 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 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 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更突 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 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观念结构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结构
经济结构 广义指生产方式 狭义指经济关系
*社 会 基 本 结 构 图 示 *
返回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 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 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 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 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一是要了解各阶级的客观经济、政治
情况 二是要了解各阶级的现实关系 三是要了解各阶级的历史变化和动向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ຫໍສະໝຸດ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
专题八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改革以及科学技术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 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们规定并反映了社 会的基本结构(见下图)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 面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及其不断循环发展的最终发动力。 (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使人 类去改造自然界,从而形成人类的生 产力及其发展。 (2)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总体 运动及其不断循环发展中,生产力是
最终的发动力。 (3)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大体已经过手
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三 个阶段(P262) (4)在最终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下,社会形态相应地不断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P261) 2、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 动力的方法论(P263) (1)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出经
律及其意义(P260—261)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 质和变化(P260)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 层建筑服务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 础时,就促进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 和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服务于阻碍生 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时,就阻碍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进步(同上)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 1、社会改革及其同社会革命的本质区
别(P269—270) (1)社会改革定义(P269) (2)本质区别:改革不改变社会根本 制度,社会革命有改变社会根本制度; 社会改革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发动和 展开,社会革命由革命阶级自下而上 发动和展开;受到的阻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
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一切关系 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2)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 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 做自然历史过程。(P263)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思想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P264) (1)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
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一切关系 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2)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 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 做自然历史过程。(P263)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思想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P264) (1)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意义(P272) (1)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和优
越性的发挥 (4)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条件和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共产党领导、 安定团结政治环境、深厚群众基础。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 1、社会改革及其同社会革命的本质区
别(P269—270) (1)社会改革定义(P269) (2)本质区别:改革不改变社会根本 制度,社会革命有改变社会根本制度; 社会改革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发动和 展开,社会革命由革命阶级自下而上 发动和展开;受到的阻
及其不断循环发展的最终发动力。 (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使人 类去改造自然界,从而形成人类的生 产力及其发展。 (2)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总体 运动及其不断循环发展中,生产力是
最终的发动力。 (3)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大体已经过手
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三 个阶段(P262) (4)在最终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下,社会形态相应地不断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P261) 2、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 动力的方法论(P263) (1)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出经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PPT课件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PPT课件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 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 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 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力的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劳动者
(三)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 的客观性
1、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 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
2、个人愿望与个人行动的冲突构成社会发展的 “合力”,并形成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因为:
A 他人活动制约某人活动,他人活动是制约某人 活动的客观条件;生产关系对个人活动的制约。
(4)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 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工业
科技
商业
农业
军事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工业
科技
商业
农业
军事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产关系的制约。 (3)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
用。
人口决定论
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 的根本原因。

斯尔
人口是按几何

级数增长,生活
资料是按算术级
数增长。
点评: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
人口因素的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6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第6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不坚持社会 主义,不搞改革开 放、发展经济,不 改善人民生活,只 能 是 死 路 一 条。”——邓小平
•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 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 思想观念等。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 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 场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恩格斯指出:‚我认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 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 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 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 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 重要动力。
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改革
A.具体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具 有各自的特殊性 B.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 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 的历史选择性
1、必然性:
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 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改革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 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 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商鞅变法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比较
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 社会形态的质变,新旧 中的部分质变 ,社会制度根 社会变化的性质 社会制度的更迭 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 制度所作的调整 一般由被统治阶级发动, 一般由统治阶级内部发 旨在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统 起,旨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 发起阶级与目的 治地位而建立新的革命阶级 级的统治地位 政权 一般形式是暴力革命, 虽然也会引起利益冲突, 社会变化的程度 往往会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 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 武装斗争的形式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马克思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既然社会历史是发展的,那么作为揭示社会历史本质的社会历史观就必须揭示什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事实上,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些动力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各自不同的、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然而这些动力在发挥其作用时又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一个内容复杂的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要深刻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含义;要深刻认识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同时,这两对矛盾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解决的矛盾,或说解决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定的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必将被消灭,而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将走向消亡。

本节分别从阶级产生和实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就阶级的产生而言,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第九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九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次科技革命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
思考: 什么是历史之迷?学了唯物史观对历史 之迷的揭示有何启发?
参考书:
l.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第一卷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3.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5.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强大杠杆 人类社会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的影响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 进步。 (二)对科学技术的思考
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力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蒸汽机
比尔盖茨的童年

图1
一 攻七 占八 巴九 士年 底年 狱法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图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同社会革命的区别 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 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 式。 俄国改革 社会主义的改革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独立报:中国人为什么有 理由感到骄傲



英国《独立报》刊登一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有理由感到 骄傲》的署名文章,文章作者克里斯蒂娜· 帕特森在篇首这 样描述:“上周,在天安门广场,我感动得流了泪。我看 到了数以千计的人默立观看降旗仪式的场景 。” 在这个巨型广场,毛(泽东)曾经举行过集会,人们来这 里打太极拳、放风筝,游客们(几乎全部是中国人)互相拍照, 并且排队观看腰细如蜂的纤瘦军人围着旗杆行进,然后取 下红旗拿走。很多人面带微笑。如果他们不是在休假,那 就是在晚间散步。看着他们,看着他们望着我,我发现了 我以前很少见过的某种东西:一种从容的民族自豪感。 甫抵北京机场新航站楼,你立刻就能感受到这种自豪。 像天安门广场、紫禁城、长城以及中国本身一样,它是一 个庞然大物,是新中国光彩夺目的象征:它挤满了身着漂 亮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争先恐后表示欢迎。甚至连移民 办公桌都在按钮上方摆放了"欢迎您评价我的工作"的标牌, 你可以选择按钮,从笑脸到皱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三章

谁是笫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两种 历史观的标准,是长期斗争的焦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 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坚持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社会基本 矛盾规律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创造 历史的主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份,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哲学历史观的演变 社会存在 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 定义 唯物史观 基本原理 社会有机体 社会基本矛盾 (内因) 社会动力系统 (外因)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人类社 会的起源和本质,对历史发展 动力和一般规律的根本看法。 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铭 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 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 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 在、正确创造未来。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狭义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动态的生产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静态的生产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生产力力的发展变化机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促进作用第二阻碍作用两者的矛盾运动第一矛盾运动的根源生产力具有变动性生产力具有变动性生产关系具有稳定性第二矛盾运动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第三矛盾运动的过程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理论意义生产关系具有稳定性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p105定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 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 性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2
1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服务的方向;(2)服务的方式; (3)服务的效果;
14
(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 动力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1、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 3、是其它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着其它
11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相适应/不相适应----推进/阻碍
恩格斯:“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 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 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 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 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 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 也就没有现在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 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 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样又为人所必需的 这种状况为前提的。”
上课了 请安静
1
第八章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教材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一 、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一)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特殊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处于发展变化中 (三)人类社会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6
(接上页)
“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 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 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 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 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 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 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 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 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 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 面的。”
3
二、社会发展是人的活动过程
(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社会发展规律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有意识、
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之中 (三)人可以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
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和机械决定论;
4
三、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决定性 与选择性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决定论:经济领域 决定着政治的和思想的领域,社会的物质 关系决定着政治的和思想的关系,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 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10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 家为首的社会。”
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有限和无
限的统一。
19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 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 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 继承下来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20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含义
(1)群众观点: 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第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第四,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起作用
17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1、含义 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多数
社会成员的总和,劳动人民是人民群 众的主体。
2、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 历史时期, 人民群众的概念有不同的内 容
18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6
问题:如何认识腐败现象?
1、腐败最集中的表现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 2、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 (社会基本矛盾各要素的不相适合) (1)机制、体制上存在问题: 第一,产权不明晰, 公共财产缺乏明确的界定; (政府的
权力过大; 公共财产的范围极大) 第二, 行政权力干预市场交换; (2)腐败是社会结构和个人素质相结合的产物 (3) “高薪养廉”要和完善监督、严厉惩治相结合才能
7
(三)反对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把人的思想动机看作 社会变化和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动 力和决定性力量;
唯物史观则考察人们思想动机 背后,选择行为背后的更深层平均主义和 “大锅饭”现象? 2、如何认识腐败现象?
9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选择性—主体能动性:人们的意志、需要 和目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速度。
“剧中人”与“剧作者”
5
(二)“相互作用论” 与“合力
论”
恩格斯:“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 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 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 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 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 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 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 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 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 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 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15
(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 力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从而使 社会发展进程从量变到质变,又从 质变到新的量变,促使社会从低级 向高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