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间日疟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间日疟的研究进展
ma i n a l t e r n a iv t e me d i c i n e .T r e a t me n t o fP l a s mo d i u m v i v a xma la r i a i s v e r y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P I a s mo d i u mf a l e i p a r u m ma la r i a ,a n d
徐馨 , 赵 书仙 , L i w a n g C u i , 杨照青 ”
・ 研究进展・
1 . 昆明医科大学寄生虫教研室 ,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2 . 德宏州盈江县人民医院 , 云南 昆明 6 7 9 3 0 0
3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E n t o m o l o g y , T h e P e n n s  ̄ v a n i a 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 5 0 1 A S I B l d g . U n i v e r s i t y P a r k , P A 1 6 8 0 2 , U S A
中国热带医学 2 0 1 4 年第 1 4 卷第 l 2 期
C h i n a T r o p i c a l M e d i c i n e , D e c e m b e r 2 0 1 4 , V o 1 . 1 4 , N o . 1 2
・1 5 3 3 ・
青蒿素类药 物治疗 间 日疟 的研究进展
疟 的青蒿素治疗现状及进展情况进行 了综述 。 关键词 : 间 日疟原虫 ; 青蒿素 ; 治疗
中图分类号 : 1 1 5 1 2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9 7 2 7 ( 2 0 1 3 ) 9 - 1 5 3 3 - 0 3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

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篇一: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央视记者王薇薇)“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青蒿素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发现与研究进展卢义钦中南大学 湘雅医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化学系,中国湖南长沙410013摘要:1967年北京《5・23抗疟计划》付诸实施,在全国多个研究单位协作下,组织植物化学与药理学等专业200多人,搜寻对抗耐氯喹恶性疟疾的新药.他们追索我国历代抗疟方剂,用约200种草药制成380多种抽提物,再筛查其时小鼠疟疾模型的疗效.最后确定,在60℃用乙醚萃取中药青蒿的黄花蒿所得第191号中性抽提物,对感染鼠疟和猴疟的小鼠与猴以及21例恶性疟、间日疟患者均能奏效.1972年11月,从该抽提物分离出相对分子质量0.282 kD的无色结晶,命名为青蒿素.它属于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继后青蒿素纯品的胶囊被用于临床数千例疟疾患者.2006年以来,为克服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改用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挽救了80个国家100多万人的生命.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本文对青蒿素发现的争议,如何恰当评价其他科学家的贡献,以及开发植物界以外青蒿素新药源的近况,均作了简要报道.黄花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疟疾;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R531.3;R382.3+.1;Q949.96A1007-7847(2012)03-0260-06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and Advances in Related ResearchLU Yi-qin 2012-04-25 2012-05-21作者简介:卢义钦(I928-),男,湖北宜昌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红细胞膜与红细胞代谢研究,E-mail: yqlu200@yahoo.com.cn.万方数据过氧化物基团二异丁基铝氢圣基又可恢复研究成果正万方数据在北京召开.”作第1位发衍生物的制万方数据川州、个提物有效外,还要床试验等环节,北重要贡献,但也不万方数据@@[1] 饶毅,黎润红,张大庆.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J].科学文化评 论(RAO Yi,LI Run-hong, ZHANG Da-qing.A monumental landma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Science and Culture Review), 2011, 8(4): 27-44.@@[2] 刘春朝,王玉春,欧阳藩,等.青蒿素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 (LIU Chun-chao, WANG Yu-chun, OU YANG Fan, et al. Ad vances in artemisinin research[J]. Progress in Chemistry), 1999, 11(1): 41-48.@@[3] TU You-you.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J]. Nature Medicne, 2011, 17 (10): 1217- 1220.@@[4] GOLDSTEIN J L. The card players of Caravaggio, Ce'zanne and Mark Twain: tips for getting lucky in high-stakes research[J]. Nature Medicine, 2011, 17(10): 1201-1205.@@[5] 饶毅的个人空间.青蒿作用发现的先后:余亚纲、顾国明和 屠呦呦[EB-OL].财经网博客(PERSONAL COMMENTS FROM RAO Yi. The order of precedence in finding of artemisinin function[EB/OL]. YU Ya-gang, GU Guo-ming, TU You-you.Caijing.com.cn), 2011-12-15.@@[6] 网易新闻.发现者[EB/OL].(NETEASE NEWS.Discoverer[EB/ OL]. No.150),, 2011-09-15.@@[7] 青蒿索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J]. 科学通报(Collaboration Research Group for Qinghaosu.A novel kind of sesquiterpene lactone-artemisinin[J]. Chinese Sci ence BulLetin), 1977, 22(3): 142.@@[8] 刘静明,倪慕云,周维善,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 反应[J].化学学报(LIU Jing-ming, NI Mu-yun, ZHOU Wei shan, et al. Structure and reaction of qinghaosu(Arteannuin)[J]. Acta Chimica Sinica), 1979, 37(2): 129-141.@@[9] STRAUSS E. Tu Youyou 2011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 ical Research Award[EB/OL]. AMLF's brief remark of scientif ic contribution made by Tu Youyou,2011.@@[10] GOLDSTEIN J L. Creation and revelation: Two different routes to advancement in the biomedical sciences[J]. Nature Medicine, 2007, 13: 1151-1154.@@[11]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疟药研究协作组.青蒿素的化学研究[J]. 中医杂志(Collaboration Research Group on O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 Chemical studies on qinghaosu (artemisinin)[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2, (2): 3-8.@@[1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疟药研究协作组.用青蒿索及其衍生 物治疗疟疾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Collaboration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 Clinical studies on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with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82, (2): 45-50.@@[13] KLAYMAN D L. Qinghaosu (artemisinin): an antimalarial drug from China[J]. Science, 1985, 228 (4703): 1049-1055.@@[14] CHAWIRA A N, WARHURST D C, ROBINSON B L, et al.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qinghaosu (artemisinin) with stan dard antimalarial drugs in the suppressive treatment of malaria  in mice[J].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 ine and Hygiene, 1987, 81(4): 554-558.@@[15]屠呦呦.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TU You-you. 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M]. Beijing: Publisher of Chemical Industry), 2009.@@[16] XU Xing-xiang, ZHU Jie, HUANG Da-zhong, et al. Total syn thesis of artemisinin and deoxyartemisinin[J]. Tetrahedron, 1986,万方数据 42 (3): 819-828.@@[17]汪猷,夏志强,周凤仪,等.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Ⅲ.青蒿 素和青蒿素B生物合成中的关键性中间体青蒿酸[J].化学 学报(WANG You,XIA Zhi-qiang, ZHOU Feng-yi,et al.Studies on the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Ⅲ. A key intennediatearteannuic acid during the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and artemisinin B[J]. Acta Chimica Sinica), 1988, 46 (11): 1152-1153.@@[18]黄敬坚,周凤仪,吴莲芬,等.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Ⅰ.青 蒿素体内青蒿酸的生物合成[J].化学学报(HUANG Jing-jian,ZHOU Feng-yi, WU Lian-fen, et al. Studies on the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Ⅰ. The in vivo biosythesis of artearnuic acid of artemisia annua[J]. Acta Chimica Sinica), 1990, 48 (3): 275- 279.@@[19] FARHI M, MARHEVKA E, BEN-ARI J, et al. Generation of the potent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 in tabacco[J]. Nature Biotechnol, 2011,29 (12): 1072-1074.@@[20]张功耀.将科学成就的荣誉归功于科学[第一部分][EB/OL]. 新语丝(ZHANG Gong-yao.Attributing the honour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o science [Part Ⅰ ] [EB/OL].XYS) , 2011, 1026.@@[2口1][转载]专访饶毅:青蒿索科学史最有价值的告诫.董志刚101 的个人博客[EB/OL].科学网([Quoted Reprint]A SPECIAL INTERVIEW with RAO Yi: The most valuable advice in the scientific history of artemisinin. Personal blog from DONG Zhi-gang 101, http: //blog.sciencenet.c/u/dongzg 101 [EB/OL].Sciencenet), 2012-02-15.万方数据。

近年来对青蒿素的研究

近年来对青蒿素的研究

中药青蒿近年来的研究(综述)摘要: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上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近年来中外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越来越热,从其分子结构研究到它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它的应用等等。

国内外已有千余篇论文报道该类化合物的化学,药学,药理和临床的研究结果。

本文汇总近年来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青蒿素衍生物研究作用青蒿素。

青蒿是一种菊科植物,长久以来以其退烧的能力而闻名。

因为现阶段疟疾寄生虫对大多数抗疟疾药物都产生了抵抗力,青蒿素以及青蒿的其他几种衍生物最近很受欢迎,如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等等。

青蒿药物,是抗击疟疾的关键,青蒿类药物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其原料是我国西南山区的青蒿草中提取的青蒿素,我国研发的青蒿类药物在治疗疟疾等疾病中效果显著,当前已经成为国际抗疟疾首选药。

而且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已将其纳入抗癌药物筛选与抗癌活性研究计划。

中医中青蒿的功效及作用:功效:清热解暑、退虚热、宣化湿热。

作用:临床常用于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温热病发热恶寒等证,还可用于治疗疟疾。

因青蒿能退虚热,故还可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

临床常用的蒿芩清胆汤、青蒿鳖甲汤、清骨散都是以青蒿为主药而制成的。

其主治阴虚潮热骨蒸,外感温热暑湿,头目昏晕,疟疾,黄疸,泻痢,疥癣,皮肤瘙痒。

近年来青蒿的研究1.青蒿资源的研究(包括野生、引种、杂交培育以及生物合成青蒿素)(1)青蒿野生植物资源:据相关人士对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与气候、土壤诸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的研究。

结果表明,华中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武陵山地区内的黄花蒿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在4.847%。

~8.853%0之间,最高可达10.221‰。

(2)生物合成:据报道的生物合成青蒿素的研究:a.组织器官培养:通过愈伤组织和细胞培养;青蒿发根培养;青蒿芽培养,结果发现青蒿发根及转基因丛生芽培养有较好的前景。

有关青蒿素近年研究综述

有关青蒿素近年研究综述

有关青蒿素近年研究综述【摘要】:青蒿素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得到国际承认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疟新药。

因此在我国的研究领域占有很特别的地位。

近些年,随着青蒿素的发现,国内外的各个研究组织分别对其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与实验。

本文便是对有关青蒿素的分离提取,合成制备,作用用途等方面的研究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青蒿素,提取,制备。

【正文】青蒿素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得到国际承认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疟新药。

因此在我国的研究领域占有很特别的地位。

青蒿入药最先现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方书》上,大约是在公元前168年左右。

后发现在《神农本草经》、《大观本草》、《本草纲目》等均有记录。

青蒿素最先是于1972年在研究青蒿治疗疟疾等病特性时从青蒿中分离出来的活性物资。

近些年,随着青蒿素的发现,国内外的各个研究组织分别对其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与实验。

现便对有关青蒿素的分离提取,合成制备,作用用途等方面的研究作简要说明。

1、青蒿素的理化性质简要介绍青蒿素的分子式是C5H22O5,有7个手性中心,分子量为282.34,化学名称为(3R,5As,6R,8As,9R,12S,12aS)八氢-3,6,9-三甲基-3,12-桥氧-12H-吡喃{4,3-J}-1,2-苯并二塞平-10-酮。

它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熔点为156~157`C。

它是一种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菇内酯。

所以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其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它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和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

2、青蒿素的分离提取与合成制备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从各个方面萌生出了各种制备青蒿素的方法,以下简要介绍一下获得青蒿素的传统与新型方法。

2.1分离提取方法2.2.1传统提取方法所谓提取对象主要是针对天然药用成分比如青蒿等植物。

一般是用试剂以浸渍,渗滤,煎煮等方法对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抽提。

青蒿的研究进展

青蒿的研究进展

青蒿的研究进展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廖凯摘要:青蒿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青蒿素的研究和发展对人类对抗疟疾等寄生虫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今年来青蒿的研究进展,并对青蒿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青蒿,青蒿素,研究,提取工艺前言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为菊科蒿属植物,又名臭蒿,苦蒿,黄花蒿。

青蒿入药现存最早的记载为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五十二病方》。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也是现存最早的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

明代李时珍将青蒿分为青蒿和黄花蒿两种。

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入药部分为干燥的地上部分,性寒味苦、辛,归肝、肾经。

具抗菌、解热、止咳、平喘之功效。

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疽等症。

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了的青蒿素是其主要截疟成分。

随着疟原虫对奎宁等众多治疟药产生抗药性,青蒿素这类新型抗疟药被广泛应用与临床。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疟疾,急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神经性皮炎和皮肤真菌等多种疾病。

青蒿为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为9,即2n=18。

青蒿适应能力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在我过从海拔50米的沿海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均有分布。

青蒿的生育期大约240天左右,10月下旬到次年5月均可播种。

1成分的研究1.1挥发油成分的研究青蒿入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主要作为解表药。

青蒿作为解表药,其主要作用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密切相关。

其挥发油成分随产地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的生长时期起成分也是变化的。

尽管如此,但其主要成分大致相同。

陈伟民报道了青海产青蒿的挥发油主要含樟脑、蒿酮、龙脑、松油醇、桉叶油素和蒎烯等成分。

具文献报道,青蒿挥发油的得率一般为0.2%-0.25%。

青蒿挥发油的提取方法较多,主要有水蒸气蒸馏法和萃取法等。

董岩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比黄花蒿(A. annul)和青蒿(A. apiacea)挥发油成分做分析发现,青蒿和黄花蒿在挥发油成分上有较大差异。

青蒿素类药物的主要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药物的主要研究进展
虫病 有较 好 地 预 防 和 治 疗 效 果 。 近年 来 , 国 内外
的特效 性 。经 过 多 年 临床 实 践 证 明 , 青 蒿 素类 药 对 各种疟 疾 均 有 效 。青 蒿 素及 其 衍 生 物具 有 高 效 、 快 速、 低毒 、 安 全 等特 点 , 是 一种 安 全 有 效 的新 型 抗 疟 药 。而且 , 青蒿 素类 药对 配 子体 的 这 种 抑 制作 用 是
青 蒿 素作 为从 我 国 中草 药 成分 里 通过 化 学提 炼
基 础 。在 “ 5 2 3任 务 ” 中, 这 些 成 功 的 临床 成 果 , 最 终
开 发 出的有 价 值 药 物 成 分 , 自从 它 的 抗 疟 价 值 被 开
发 以来该 类化 合 物受 到 了世界 的广 泛关 注 。虽 然 时 至今 日抗 疟 仍 是 青 蒿 素 类 药 物 最 原 始 的 药 理 作 用 ,
S O o n. I n t he f u t u r e. t he d e v e l o p me nt pr o s p e c t s o f n e w i d e a s c a n b e f 0 un 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Ke y Wo r d s ] A r t e mi s i n i n ; Ma l a r i a ; T h e r a p y
肯定 了青蒿 素对 治 疗抗 氯 喹 株有 特 效 的结 论 。 自我
国开展 有关 青 蒿 素 的研 究 后 , 世 界 各 国相 继 开 展 此 方 面 的重复 性 研 究 , 获 得 的 结 果 同样 显 示 了其 抗 疟
但其 药效 研 究 已经 不 仅 针 对 疟 原 虫 , 还 对 各 种 寄 生

新一代来自中药的抗疟药物

新一代来自中药的抗疟药物

新一代来自中药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南方医科大学中药学麦少瑜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在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它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

从中国传统药物这一宝库中研发成功,促进了和正在促进着中药和中药化学研究的发展。

1、中医药文献与中药青蒿的小插曲屠呦呦在公元340年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改变了原来的提取方法,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其有效成份,并去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在明显提高青蒿防治疟疾效果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

1971年提取的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青蒿素发现历史上有一个小插曲。

1979年青蒿素的结构公开报道后,当年从Artemisia annua L.(黄花蒿)中分离出青蒿乙素的南斯拉夫化学家曾一再声称,他们当时除青蒿乙素外也已分离得到了青蒿素,只是因没有确切地定下结构才未正式报道。

对此他们很遗憾,错失了这一重大发现。

其实,他们从贝尔格莱德地区所采集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很低,分离的难度较高;更重要的他们是从事纯天然产物方面的分离与结构分析,即便发现了青蒿素,也不可能知道它是新一代的抗疟活性化合物。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现代个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和指导性。

2、青蒿素抗疟作用青蒿素对疟原虫敏感株和抗药株有很高的杀灭活性,半数抑制所需的浓度(Ic 加)仅为1~10nmoL/L;对鼠疟抗氯喹虫株模型上,90%抑制剂量(SD粥)为6rag /kg,杀灭疟原虫的速度快于氯喹;在临床试验中,病人平均退烧时间和疟原虫平均清除时间均小于48小时,而且对于抗药性恶性疟病人也显示良好的疗效。

青蒿素主要作用

青蒿素主要作用

青蒿素的研究报告青蒿素研究进展青蒿素(artemisinin)是继氯喹、乙氨嘧啶、伯喹和磺胺后最热的抗疟特效药,尤其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品。

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与其它抗疟药不同,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干扰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功能,而非干扰叶酸代谢,从而导致虫体结构全部瓦解。

目前药用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即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蕾(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获得的。

由于青蒿的采购、收获,直至工厂加工提取,环节较多,费时费力,且不同采集地和不同采集期青蒿品质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大量采集自然资源,必然会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资源枯竭。

因此,为增加青蒿素的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研究,长期稳定地和大量地供应青蒿素成为各国科学家面临的严峻考验。

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在青蒿素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多种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均有抗疟、抗孕、抗纤维化、抗血吸虫、抗弓形虫、抗心律失常和肿瘤细胞毒性等作用。

青蒿素类药作用广泛,其作用机制、特点、应用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开发。

现就青蒿素近年在上述各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青蒿素类药均有抗疟活性,对各种疟疾有效。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新型抗疟药,具有高效、快速、低毒、安全等特点。

研究表明,青蒿素对疟原虫配子体有杀灭作用,其强度和剂量与配子体成熟度相关。

青蒿素类药能快速杀灭疟原虫早期配子体,并能抑制各期配子体,对未成熟配子体可中断其发育。

青蒿素对配子体的这种抑制作用是其它抗疟药所不具备的,其对配子体的杀灭有利于控制疟疾流行。

早期的研究表明,青蒿素选择性杀灭红内期疟原虫的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食物泡膜、核膜、质膜破坏,线粒体肿胀皱缩,内外膜剥离,对核内染色物质也有一定影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影响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疟原虫营养的供应,从而达到抗疟目的。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1.TLC法 法
采用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 照并用法
2.HPLC法 分离效能高、专属性强、检测灵敏性好,可 法
以准确的测定各组分的峰面积。分为外标法、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测定法、不加 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面积归一法。
有关青蒿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薄层扫描法、HPLC等。 薄层扫描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测定实际样品时,色谱柱易被污染, 并且对前处理要求严格,分析时间长;毛细管电泳法测 定青蒿素的应用较少,且都为紫外吸收检测。由于青蒿 素没有紫外吸收,需要对青蒿素进行一定的处理。
现场快速检测青蒿药材质量的方法
方法:以索氏提取一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对照,采用超声 波提取一紫外分光度法进行现场快速检测青蒿药材质量 结果:得出现场快速检测青蒿素的含量关系式为: MRD(mg / g)=(AXVX2.2984)/(As×3)+1.2067。结论:超 声波提取一紫外分光度法测定青蒿质量,简化了操作程 序,缩短了提取时间,在1.5h内就可完成青蒿素的含量 测定,是目前快检速测青蒿药材质量较理想的方法。
(三)色谱法
利用比较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tR)是否一致或比 较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与对照品溶液主斑点的 位置和颜色是否相同进行鉴别。 青蒿素类抗疟原料药在ChP2010中均采用HPLC法进行鉴 别,但部分制剂中也采用TLC进行鉴别。 HPLC法一般都规定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 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碘量法、滴定分析法、高效毛细管电泳一电导法、 HPLC—ELSD法、 SFE—HPLC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一电导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一电导法
以Tris-H3BO3(H3BO3,浓度为1.5 mmol/L) 为电泳介 质,乙醇为有机添加剂,在15 kV高压,pH 9 .0的碱性条 件下柱端电导法检测了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着重探讨了 缓冲溶液种类、浓度、酸碱度及其操作电压、进样时间对 检测的影响。该法的线性范围为 20~280 mg/L,检出限 为3.2 mg/L

青蒿素抗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青蒿素抗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青蒿素抗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王宇彤;邵钰柔;陈利娜;朱永平;王继刚【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8(020)008【摘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在疟疾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致使青蒿素在多年之后又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关注.虽然自青蒿素发现之后,人们对于青蒿素抗疟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但是直到现在,青蒿素作用于恶性疟原虫的分子机理仍然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青蒿素的激活剂来源以及青蒿素在疟原虫中的蛋白靶点.另外,2008年以来,陆续有报导表明出现了具有青蒿素耐药性的疟原虫株,基于临床上对于青蒿素的依赖性,青蒿素耐药疟原虫株的传播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快青蒿素作用机制研究以及进一步研究疟原虫青蒿素耐药因素变得迫在眉睫.在本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青蒿素机制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包括青蒿素激活剂来源的研究、青蒿素作用靶点的研究以及青蒿素耐药机制的研究.【总页数】7页(P1357-1363)【作者】王宇彤;邵钰柔;陈利娜;朱永平;王继刚【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210023;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王红;王京燕2.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罗丹;刘伟光;杨亚明3.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疟机制及耐药性产生研究进展 [J], 杨美君;于家瀛;郄舒楠;罗薇;李学强;魏梦雪4.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 [J], 翟自立;肖树华5.新加坡揭示抗疟药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可对100多种蛋白质发生作用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

确定该过氧键所处的位置, 是中国科学院生物 物理研究所的 523 组经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 进而经 旋光色散 (ORD) 分析, 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 构和绝对构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抗疟药青蒿 素协作组. 青蒿素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 中国科 学, 1979, (11): 1114−1128; 刘静明, 倪慕云, 樊菊芬等. 青蒿素 (arteannuin) 的结构和反应. 化学学报, 1979, 37: 129−142;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 一种新型的倍 半萜内酯——青蒿素. 科学通报, 1977, 22: 142)。
1 青蒿素的研究背景 1.1 举国体制研究抗疟药物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 当地疟 疾肆虐, 疟原虫对已有药物产生耐药, 使战斗力严重 减弱。应越南要求中国提供有效抗疟药物, 我国政府 决定全国范围研究新型抗疟药, 遂于 1967 年 5 月 23 日成立了研究协作组, 简称“523 任务”, 涵盖 60 多 个研究单位, 500 多位研究人员。在由启动研究到临 床实验和应用的整个研发过程, 统一由“523 任务” 调度, 并非固定在一个研究单位中 (张文虎. 创新中 的社会关系: 围绕青蒿素的几个争论. 自然辩证法通 讯. 2009, 31: 32−39)。 1.2 从中药和民间药寻找药物或先导物
· 159 ·
成以半缩醛形式存在的羟基化合物 (9), 称作二氢青 蒿素。但在 Lewis 酸存在下, 用 NaBH4 处理, C10 羰基 还原成亚甲基化合物 (10); 在乙酸−硫酸作用下, 发 生失碳和重排, 生成化合物 11。生成 11 的反应历程 如图 2 所示。
2.4 青蒿素的全合成: 结构的确证 我国首先实现青蒿素全合成的是上海有机化学

抗疟药青蒿素类的研发与屠呦呦获拉斯克奖的启示

抗疟药青蒿素类的研发与屠呦呦获拉斯克奖的启示

科学荣誉是科学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获得诺贝尔奖等国际知名荣誉,对于 科学家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地位无疑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屠呦呦获奖后, 她的名字和成就更是为全球所熟知,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屠呦呦的贡献具有特殊意义。在过去几十年里, 中国的科学研究逐渐走上世界舞台。屠呦呦的获奖,不仅体现了中国本土科学 家的实力和成就,更为中国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国际认可。
科学社会学是一门探讨科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以及科学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这个视野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屠呦呦获奖 的深远意义。
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的出 现为全球抗击疟疾事业提供了强大武器,尤其在非洲等地的重症疟疾患者中拯 救了无数生命。因此,她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不仅为中药研 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也提升了中国医药的国际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青蒿素的 推广应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于控制和消除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的科研成就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实力。在屠呦呦之后,中国 科学界不断涌现出众多优秀科学家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的科研实力正在不断 提升。
首先,科学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抗疟药的研发过程中,科 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将青蒿素从一种中草药中提炼出来,并对其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这充分展示了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次,跨学科的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药学家、 生物学家、化学家、医学家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共享资源,互相信任, 共同推动了这一项目的成功。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复杂 问题的新思路。

青蒿素综述

青蒿素综述

青蒿素抗肿瘤一、立体依据1.基础研究青蒿素为传统的抗疟疾药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已经证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目前,它们比较明确的抗肿瘤机制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抗血管形成;诱导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间的平衡等等。

同时,青蒿素类药物可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且与传统化疗药不存在交叉耐药,并能逆转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现象。

2.应用研究数十年来,青蒿素类药物长期用于对抗疟疾并未产生耐药,而且还证明了它在人体良好的耐受性,其相对于肿瘤化疗药物来说优势明显,极具研究价值。

因此,人们对青蒿素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青蒿素不仅是来自古老中国的优秀的抗疟药,而且在抗肿瘤领域也极具价值,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肿瘤治疗。

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内容青蒿素(Artemisinin)抗肿瘤, 青蒿素为基础的药剂为目前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研究发现青蒿素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肿瘤血管新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调控癌基因/抑癌基因和逆转多药耐药等机制抗肿瘤。

2 研究目标双氢青蒿素(DHA)抗肿瘤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研究方案(1)实验方法及手段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将液氮中保存的B16-BL6黑色素瘤株、H22肝癌细胞株、Lewis肺癌细胞株、S180肉瘤细胞株进行肿瘤细胞株复苏,在3-5只18-22克昆明小鼠或C57小鼠腋窝皮下接种,肿瘤生长达到直径2cm左右时,将小鼠颈椎脱臼处死。

取出瘤块,按每克肿瘤组织3mL生理盐水的比例,制成肿瘤细胞匀浆,用匀浆给18-22克昆明小鼠腋窝皮下接种,每鼠接种瘤液0.2mL。

接种次日,将动物随机分组、称重,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

药物以不同浓度给动物灌喂,每天2次,连续8d。

9d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分别称体重、瘤重:计算肿瘤抑制率,并将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

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
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
• 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传统中药中发现了青蒿素,开 始了我国抗疟药创新历程。在1967年制订的3年 研究规划中,建议作为重点研究的7种中草药中就 有青蒿。当年有的单位也对青蒿做过初筛,但未 发现其抗疟作用,这可能和青蒿植物产地、品种 不同,提取方法各异等因素有关。
后来证实,只有来源为菊科 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中药青 蒿才有抗疟作用;有效成分青 蒿素的含量因南北产地、采收 时间不同而差别很大;青蒿素 在黄花蒿的花蕾前盛叶期的叶 子中含量最高。这些关键因素 也是在后来科研实践中被认识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青蒿素的研究过程
•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于1972年首先分离到 有效单体青蒿结晶Ⅱ,1973年的青蒿素Ⅱ临床试 验初步看到对间日疟有一定效果,但未能确证对 恶性疟的疗效;1974年云南、山东两地对14例恶 性疟、23例间日疟的临床观察,初步证实青蒿素 治疗疟疾尤其是恶性疟和救治凶险型疟疾的速效 远超氯喹和低毒性的优点。全国523办公室认为 云南、山东的临床试验结果“对深入开展青蒿研 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在全国开展更大范 围合作研究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相互作用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相互作用
氢青蒿素的消除依赖于青蒿素的血 药浓度.这暗示青蒿素与双氢青蒿素之间存在竞争 性药物相互作用[H]。 3发展前景
青蒿素的自身诱导代谢不仅可引起自身药代动 力学的变化,很可能是其药代动力学呈现时间依赖 性的原因之一,此外还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及 动力学.因此也更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这种自身诱 导代谢现象是否为该类药物的普遍共性及其与时间 依赖性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peroxidie antimalarials.Redox Rep,2003,8:284-288.
4 Yang H,Liu D,Yang Y,et a1.Changes in susceptibility of
Plasmodium falciparam to artesunate in vitro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3,97:226—228. 5 White NJ.Prevention antimalarial drug resistance through
高了约5倍(186~1031 m),曲线下面积(AUC)下
降到20%。Zhang等[143研究发现,给予单剂量青蒿 素.间隔4 d后再给药,青蒿素的总体清除率仍可提 高1.6倍,AUC则可下降约40%。这种时间依赖性的 动力学特征,可能是导致青蒿素预后复发率高的原 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药物的自身诱导代谢(auto— induction metabolism)有关。Gupta等[15]的体外代谢 研究表明,青蒿素在大鼠体内存在自身诱导代谢现 象.即多剂量给药后可使自身代谢加速;Simonsson 等[161报道。青蒿素的自身诱导代谢可能或部分与 CYP286有关。Zhang等E14]研究还发现,青蒿素可显 著提高青蒿琥酯活性代谢物双氢青蒿素的血药浓度 并延长其生物半衰期.两者合用可改善青蒿琥酯的 药代动力学性质,可望产生较好的I艋床效果,但其相 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由于该类药物的体内消除以 代谢过程为主导,若合用药物之间对代谢酶存在底 物交叉性而产生竞争或抑制现象、或对CYP450有 诱导或抑制作用,均可能引起药物相互作用。 2.2.2青蒿琥酯: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的衍生物之一, 一般为静脉注射给药。在动物体内静脉注射后,迅速 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双氢青蒿素。不同动物,青蒿琥酯 动力学性质不尽相同。李锐等[订]报道青蒿琥酯在大 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属于单室模型,血中半衰期为 15.6 min;在犬体内动力学为一级速率过程,具有单 室模型特征。半衰期10 min.而且青蒿琥酯具有诱导 肝药酶的作用,首过效应明显。在健康人体内,青蒿琥 酯的药代动力学属于双室开放模型,消除速度快,平 均血浆清除半衰期(t邺)为34.2 rain,但高剂量组比 中、低剂量组消除要慢,其消除速率可能与剂量有关, 因此。建议临床适当增加给药次数。以维持血中有效 浓度。另外还发现静脉注射青蒿琥酯后经尿排出的药 量很少,7 h累积排泄量只有剂量的1.8%,说明青蒿 琥酯从人体内消除的主要途径是代谢转化[18]。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d 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s p e c t a r e s u mma r i z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 Ke y w o r d s 】A r t e m i s i n i n ; A n t i m a l a r i a l ; 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 R e s i s t a n c e m e c h a n i s m
1 3 4
【 A b s t r a c t 】A r t e m i s i n i n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a n t i m a l a r i a l d r u g , b e c a u s e o f i t s a n t i m l a a r i l a a c t i o n q u i c k l y ,h i g h e f f i c i e n c y ,
l o w t o x i c i t y a n d wi t h mo s t o f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a n t i ma la r i a l d r ug s wi t h o u t c r o s s r e s i s t a n c e, b e c o me t h e ma i n c u r r e n t g l o b l a a n t i ma l a r i a l dr ug s . Al t ho u g h i n t h e t h a i -c a mb o d i a n b o r d e r r e g i o n h a s b e e n t he e me r g e n c e o f a r t e mi s i n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b u t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新进展摘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抗疟药,因其抗疟作用迅速、高效、低毒且与大多数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特点而成为目前全球抗疟的主要药物。

近年来已有青蒿素类药物治疗失败的临床疟疾病例报道,最近的资料显示局部地区有青蒿抗性疟蔓延扩展的趋势,青蒿素类抗疟药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已然担负起延长青蒿素类药物使用寿命的重任。

本文章就近期有关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抗疟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新药研发做出讨论并寻找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药抗疟机制耐药青蒿素(Artemisinin)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从青蒿植物中分离并鉴定的一种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是继氯喹、乙氨嘧啶、伯胺喹后最热的抗疟特效药,尤其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

青蒿素类药物因其具有抗疟作用迅速、高效、低毒且与大多数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特点,逐渐在全球抗疟疾斗争中扮演主角,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品。

近年已有青蒿素治疗失败的临床疟疾病例报道,最近的资料显示局部地区有青蒿抗性疟蔓延扩展的趋势,因此青蒿素类抗疟药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将担负起延长青蒿素类药物的使用寿命的重任。

本文就近期有关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及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抗疟机制下一步研究及新药研发做出讨论并寻找新的突破口。

1 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早期观点认为青蒿素类化合物抗疟作用属于氧化性机制,分子中必须有过氧基团[1,2]。

迄今证实,自由基与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活性之间的重要关系,亚铁血红素或其他的生物大分子络合的亚铁,在药物活化中起了关键作用[3-6]。

学者们通过对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桥的详细研究,将青蒿素的抗疟原理归纳为两个步骤:青蒿素的过氧桥在低价过渡态的金属离子介导下还原分解形成自由基,继而和疟蛋白结合。

1.1亚铁离子介导的过氧桥裂解1992年工作者首次提出亚铁离子介导的过氧桥裂解产生一对氧阴离子自由基,两者分别经过β裂解和1,5-H迁移重排为C4位的伯碳自由基和仲碳自由基,并进一步转化为不同的产物[7]。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青蒿素是我国科研人员从传统中医药黄花蒿中提取出来并自主研发的一种抗疟疾特效药[1]。

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从黄花蒿中分离提纯出一种抗疟活性单体——青蒿素,以后又确定了它的分子结构和构型。

198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蒿甲醚油针剂、青蒿琥酯钠盐的水针剂以及青蒿素栓剂等抗疟疾药作为一类新药在我国批准生产。

1995年蒿甲醚率先被收入国际药典,这是我国首次得到国际认可的自主研发新药。

目前,青蒿素系列抗疟药已有5种新药(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共9种剂型上市并在世界各国销售,每年挽救了数百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

除了独特的抗疟作用外,青蒿素系列药物还具有抗血吸虫、肺吸虫、红斑狼疮、皮炎以及免疫调节,抗流感等多种疗效[2]。

但是,目前国际抗疟药市场上青蒿素类药物只占有很少的份额,其原因主要在于青蒿素原料缺乏。

1植物提取现在,药用青蒿素基本来自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

多年来,野生黄花蒿资源分布零散,其中青蒿素含量非常低,仅为0.4%~1.0%,且产量和品质也不稳定,影响生产工艺和成本[3]。

人们在其近缘植物中至今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植物。

在已探明有利用价值的野生黄花蒿资源中,每年仅可提取青蒿素为10至20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每年近200吨的需求。

另外,由于作为原料的黄花蒿要求在花前收获,这将导致野生黄花蒿种子逐年减少,进而引发资源枯竭。

况且从黄花蒿叶和花蕾等部分中提取,但环节较多,费时又费力。

2化学全合成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其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为282.33[4]。

青蒿素虽已能人工合成,但由于合成难度大、成本高、毒性较大,未能投入工业化生产[5]。

3生物合成鉴于此,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对于有效提高青蒿素的生物产量、青蒿素生物工程应用和黄花蒿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均有较重要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3.1青蒿素前体化合物与青蒿素生物合成有关的中间体有十几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青蒿酸、青蒿素B、青蒿烯、二氢青蒿素等[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究进展【摘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抗疟药,具有抗疟作用迅速、高效、低毒,且与大多数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特点。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作用机制。

Abstract: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 with endoperoxide function are new and important antimalarial drugs,and their antimalarial action is quick,efficient and without cross resistance. key words:artemisinins;antimalarial;action mechanism.疟疾是目前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每年有大约5亿人患疟疾,死亡人口数达275万之多【1】。

在众多的抗疟药物中,青篙素类药物独树一帜。

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作用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中国的传统中草药中发现的。

它们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抗疟效果非常明显,作用快,毒性低,而且价格便宜,因此颇受全球医药工作者和广大疟疾患者的青睐。

从七十年代始,国内外己有卜千篇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研究报道,本文拟就青篙素类药物抗疟作用机制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细胞水平的研究1.青篙素类药物与血细胞结合青篙素及其衍生物通过与尚未确定的受体结合而选择性地集中在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被感染的红细胞中的青篙素浓度是末被感染红细胞中的青篙素浓度的100多倍【2】。

Asawamahasakda和他的同事们【3】发现用3H标记的青篙素被分离的红细胞膜吸收,但却不能被末感染的红细胞吸收。

超过一半的膜关联药物能被乙酸乙醋抽提的磷脂酶A:所分解.41-42%的残留药物似乎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

2.引起疟原虫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青篙素及其衍生物能较其它抗疟疾药物更具抗疟效果,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为探明其作用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直有成效的工作。

早期通过光学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观察到青篙素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

在红细胞内期,青篙素及其衍生物能引起疟原虫膜结构发生变化,如由胞膜部分形成食物泡、核质,线粒体、内质网、核膜等也相应地出现相关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自噬泡形成并使细胞质减少,从而致死疟原虫【4】。

3.影响营养物质运输红细咆内期原,虫被纳虫泡包.裹,许多管状饱从泡膜上突出出来、形成复杂的网络,伸向红细胞周边,是疟原虫获得外源性营养物质的通道,同时可运输包括青篙素类小分子药物通过,因此管状泡网被认为是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内能聚集大量青蒿素类药物的前提【5】。

有人研究发现,青篙素类药物可破坏管状泡网的组成及膜结构,从而破坏其转运营养物质功能力。

二、生物化学及分子水平的研究1.过氧桥与抗疟作用为阐明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疟机制,很多学者对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桥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将青蒿素的抗疟原理归纳为两个步骤【6】,即青蒿素被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继而和疟蛋白结合。

过氧桥还原分解形成自由基时需要低价过渡态金属离子的存在,目前公认的与自由基产生有关的金属离子是亚铁离子(Fe2+),包括亚铁血红素和游离Fe2+【7】。

过氧桥被Fe2+催化断裂后首先产生氧自由基,后经分子重排转化为更具活性的碳自由基【8】,这两种自由基对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和功能都有破坏作用【9】,但因碳自由基可以直接将许多生物体的大分子烷基化,故现认为青蒿素更有可能通过碳自由基起活性作用。

青蒿素转化为自由基后,在烷化底物存在时以共价键的方式与疟原虫蛋白质结合,使疟蛋白烷基化【10】。

当用10-[3H]双氢青蒿素和被感染的红细胞作用时,一些特别的疟蛋白被识别,其中一种是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的类似物。

体外实验已证明,有血红素存在时,TCTP可与双氢青蒿素发生共价结合。

进一步研究发现,TCTP上有间距约18μm的两个血红素结合位点,它与血红素的亲和力与人的血清清蛋白类似【11】。

TCTP上单个半胱氨酸部分被阻断时,其与血红素的连接不受影响,与药物的结合却减少了1/3【12】。

因此,半胱氨酸很可能是双氢青蒿素和TCTP反应的桥梁,而TCTP很可能就是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2.PfA TP6酶与抗疟作用近来,又有很多学者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认为青蒿素可能通过作用于疟原虫的PfATP6酶而发挥抗疟作用。

PfA TP6酶是疟原虫体内的一种6型ATP酶——Plasmodium falciparum Ca2+-ATPase,其表达产物是一种膜转运蛋白,是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唯一属于肌浆-内质网膜钙离子ATP酶(SERCA)型钙-三磷酸腺苷酶序列(SERCA-type Ca2+-ATPase sequence)的转运蛋白。

人体内的SERCA将Ca2+排出细胞从而调节人体的Ca2+水平,当它停止工作时,会导致细胞内Ca2+水平升高,细胞也随之凋亡。

由于SERCA的基因与PfATP6酶的基因具有40% 左右的同源性,因此Jung等【13】参考SERCA的空间结构利用计算机模拟出PfATP6酶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证明青蒿素在空间结构上与PfATP酶结合的可能性。

Eckstein-Ludwig等【6】也通过荧光实验证明,青蒿素在不影响其他正常细胞Ca2+排出的情况下,通过阻断疟原虫所在细胞PfATP6酶的活动,引起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疟疾的作用。

三、结语目前,有关青篙素类药物抗疟作用机制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青篙素类药物作用二步机制假说:首先,疟原虫体内的降解产物-亚铁血红素与青篙素结合,激活青篙素,催化内过氧化物桥裂解形成一个以碳原子为中心的自由基;然后,自出基与亚铁血‘红素及虫体内的一些特异性蛋白结合而起作用。

这一作用机制在相关学科学者中已达成共识。

但有些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如对有关青篙素类自由基产物的认识,自由基的产生机制,自由基的攻击靶标及其作用机制等己进行过研究,但仍未能完全予以阐明。

大量实验证明,青篙素类药物具有选择性烷化蛋白质的作用,认为这是虫体致死的主要原因,但这一观点主要源于对红细胞膜蛋白的观察,很少有对疟原虫蛋白质的直接观察结果,因此,加强青篙素类药物受体蛋白方面的研究,分离能与青篙素类药物结合的所有蛋白质,搞清此类特异性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将是青篙素类药物抗疟机制研究的重点。

总之,有关青篙素类药物抗疟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Fighting Sisease,Fastening Development. Geneva: WHO, Switzerland.[J] 996:29[2] Gu HM,Warhurst DC,Peters W.Uptaed of [3 H] dihydra-artemisinin by erythrocytes infected with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vitro.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1984; 78(2):265-70[3] Asawamahasakda WBenakis A,Meshnick SR.The interaction of artemisinin with red cell membranes.J,lab Clin Med.1994;123(5):757-62[4] Yoshimasa M,Tetsuhiko,Hisashi F,et al.orphologic Effects of Artem- isinin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 Am.J.Trop.Mcd.Hyg.1993;9(4):845-491[5] Lauer SA,Rathod PK,Ghori N,et a1.A membrane network for nutrient import in red cells infected with the malaria parasite. Science. 1997;276:1122-1125[6] Eckstein—Ludwing U,Webb RJ,van Goethem ID,et a1.Artemisinins target the SERCA of Plasmodium lciparum[J].ture,2003,424(6951):957—960.[7] Olliaro PL,Haynes RK,MeunierB,et a1.Possible modes of astion of the artemisinin—type compounds[J].Trends Parasitol,2001,17(3):122—126.[8] 徐振海.青蒿素药物作用研究简介[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10(3):181—182.[9] Taranto AG,de Mesquita Carueiro JW,de Oliveira FG,et a1.The role of C—centered radical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rtemisinin[J].JMol Struct(THEOCHEM),2002(580):207—2l5.[10] Selmeczi K,Robert A,Claparols C,et a1.A1kylation of human hemoglobin Ao by the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J].FEBS Lett,2004,556(1—3):245—248.[11] 李国栋,周全,赵长文,等.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现状[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7):385—389.[12] 徐进,郑莹,张睿,等.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J].药学进展,2002,26(5):274—278.[13] Jung M,Kim H,Nam KY,et a1.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Ca“ 一ATPase(PfA TP6)and docking of artemisinin derivatives to PfATP6[J].Bioorg Med Chem Lett,2005,15(12):2994—2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