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脉法

合集下载

论张锡纯对“肝脉左 脾脉右”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论张锡纯对“肝脉左 脾脉右”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论张锡纯对“肝脉左脾脉右”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傅文录;石显方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5(32)10
【摘要】自《内经》降世以来,寸口之脉“肝脉左,脾脉右”之分配脏腑方法沿用已久,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此问题有深入之研究,并认为“肝体居于右,而其气化之用实先行于左,故肝脉见于左关。

脾之体居左,而其气化之用实先行于右,故脾脉见于右关”,这是《内经》时代重视体与用的关系的体现,张锡纯并通过自己的理解与临床实践,证明了上述“肝左脾右”合理性与临床意义。

【总页数】2页(P1017-1018)
【关键词】脉学;肝左脾右;张锡纯;中医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
【作者】傅文录;石显方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河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1
【相关文献】
1.经颈静脉肝内门脉左支-体静脉分流术的临床意义 [J], 褚建国;孙晓丽;陈肇一;朴龙松;陈学忠;吕春燕;徐晓明;黄鹤;徐家兴
2.经皮肝穿胃左静脉栓塞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 [J], 刘小玲;裴高猷;宋静;冯广森
3.试论张锡纯对一些脉证的认识与研究 [J], 石显方;傅文录
4.谈脉诊中的“左肝右脾” [J], 庄建西
5.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实验研究——正常人左右关脉与肝脾内在联系的探讨 [J], 丘瑞香;罗致强;朱雅宜;吴少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锡纯医法

张锡纯医法

张锡纯医法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脾胃与阴血:张锡纯本《黄帝内经》、仲景之学,融丹溪、东垣之说,倡“阴常不足”而重在脾胃,以肝脾为中枢而重在阴血。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张锡纯阴血医学思想之中心。

阳常有余指阳邪盛,指病邪;阴常不足指阴血虚,指人体正气。

宗《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已病恒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当调其阴阳;或滋阴以化阳,或泻阳以保阴,宜此治者,十之八九。

以外感言:伤寒、温病多阳余之患。

伤寒中于阴经宜热药者甚少,而温病多为温热。

以内伤言:多阴虚阳盛。

吐衄、淋痢、黄疸、肿胀、喘嗽等阴虚阳盛者,亦十之八九。

张锡纯临证,首重阴血盛衰,以滋阴、养阴、保阴为先。

滋阴:重在滋补胃阴。

阴血乃生化之源,即其病确属阳虚为本,而当用补阳之药者,亦少佐滋阴,以“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芪,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为所常用,认为其主证之烦与渴,多由阴虚,而人参虽非滋阴,于白虎汤中,能在邪火炽盛之时,立复其真阴,并“愿世之用白虎汤者,宜常有一加人参之想,而不必其脉现虚弱之象”,亦意在复阴。

用药,著中所见:张锡纯用药以根类、籽实类为主,并多用调肝脾之品:根类药占首位,53种;籽实类为次,46种。

意在以其富浆汁之品,滋脏腑之阴。

余为:矿物类27种,动物类22种,花叶类所用最少。

根类药中,用次最多、占首位的是生山药,58次;其次为甘草52次,白芍50次;另为黄芪、白术等。

张锡纯滋阴,不在寒凉清润,而多用生山药,取其汁液浓稠,色白味甘,滋润阴血而补肺肾脾胃,通而敛,滑而涩,阴中有阳。

在临证实践中表明了他的“阴血”医学思想。

临证重保阴,实由仲景一脉相承。

他治寒温,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旬日之间常用数次,而承气汤恒终岁未尝一用,即证之宜重用寒凉者,亦必防泻。

他慎于汗法,以出汗之道,在调济其阴阳,听其自汗。

强发其汗,无论汗出与否,病皆难愈。

若病虽宜汗解,而当阴血虚时,则先育其阴,而后顾外感。

二、肝脾相助,生化中枢张锡纯以肝脾为阴血生化之中枢,其气化敷布,以溉周身;临证多从肝脾,以调治生化中枢。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尝读《伤寒论》大承气汤证,其首句为阳明病脉迟,此见阳明病脉迟为当下之第一明征也,而愚初度此句之义,以为凡伤寒阳明之当下者,若其脉数,下后恒至不解,此言脉迟,未必迟于常脉,特表明其脉不数,无虑其下后不解耳。

迨至阅历既久,乃知阳明病当下之脉原有迟者,然其脉非为迟缓之象,竟若蓄极而通,有迟而突出之象。

盖其脉之迟,因肠中有阻塞也。

其迟而转能突出者,因阳明火盛,脉原有力,有阻其脉之力而使之迟者,正所以激其脉之力而使有跳跃之势也。

如此以解脉迟,则脉迟之当下之理自明也。

然愚临证实验以来,知阳明病既当下,其脉迟者固可下,即其脉不迟而亦不数者亦可下。

惟脉数及六至则不可下,即强下之病必不解,或病更加剧。

而愚对于此等证,原有变通之下法,即白虎加人参汤,将石膏不煎入汤中,而以所煎之汤将石膏送服者是也。

愚因屡次用此方奏效,遂名之为白虎承气汤,爰详录之于下,以备医界采用。

生石膏八钱(捣细),大潞党参三钱,知母八钱,甘草二钱,粳米二钱药共五味,将后四味煎汤一盅半,分两次将生石膏细末用温药汤送下,服初次药后,迟两点钟,若腹中不见行动,再服第二次,若腹中已见行动,再迟点半钟大便已下者,停后服,若仍未下者,再将第二次药服下,至若其脉虽数而洪滑有力者,用此方时亦可不加党参。

愚从前遇寒温证之当下而脉象数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其大便亦可通下,然生石膏必须用至四五两,煎一大碗,分数次温服,大便始可通下,间有服数剂后大便仍不通下者,其人亦恒脉净身凉,少用玄明粉二三钱和蜜冲服,大便即可通下,然终不若白虎承气汤用之较便也。

按:生石膏若服其研细之末,其退热之力一钱可抵煎汤者半两,若以之通其大便,一钱可抵煎汤者一两,是以方中只用生石膏八钱,而又慎重用之,必分两次服下也。

寒温阳明病,其热甚盛者,投以大剂白虎汤,其热稍退,翌日恒病仍如故。

如此反复数次,病家遂疑药不对证,而转延他医,因致病不起者多矣。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

汗止后再服原方。

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4.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

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5.参麦汤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6.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

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

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

张锡纯辨脉论治中风特色

张锡纯辨脉论治中风特色

调脉诊在 中风诊治过程 中的重要性 。
关 键词 :张锡 纯 中风 脉诊
或 引 血 下 行 ,或 补 气 升 血 ,是 张 氏 治 疗 中 风 证 的 一
大 特点 。 3 辨 证慎 用药 张 氏 强 调 内 中风 证 有 虚 实 之 分 因 此 ,在 用 药
近 代 名 医 张 锡 纯 ,注 重 实 践 ,倡 衷 中参 西 ,对 内 中 风 的 诊 治 颇 有 卓 见 , 临 证 之 际 .重 视 脉 诊 .并 且 贯 穿 于 内 中 风 证 治 疗 过 程 的 始 终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祖 国 医 学 诊 治 中风 的 内 容 。兹 加 以 探 讨 . 以 资 临 证
上 冲之脑 充 血 实 证 ,脉 弦 长 有 力 ,恒 用 大 剂 代 赭
张 氏认 为 内 中 风 证 分 为 虚 实 两 端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一 虚 一 实 .迥 不 同 也 。 其 实 者 , 即 《内 经 》 所 谓 诸 厥 证 , “ 之 与 气 , 并 走 于 上 ,则 为 大 厥 ” 血 。 其 虚 者 , 属 《 经 》 “ 气 不 足 ” 脑 充 血 证 ,按 轻 内 上 。 重 程 度 又 分 为 脑 充 血 、 脑 溢 血 、 脑 出 血 三 种 。 因 此 .在 内 中 风 证 诊 断 方 面 .宜 首 先 分 清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而 脉 象 在 诊 断 中 占 有 极 重 要 的 地 位 。对 于 大 气 下 陷 ,脑 中 气 血 不 足 之 脑 贫 血 证 , 强 调 其 脉 必 “ 微 细 无 力 ”,或 “ 徽 ”,微 脉 为 无 力 之 象 而 投 沉
维普资讯
四 川



20 年 第 2 02 0卷第 5期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零九中医七2009012033 卢进杰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公元前五世纪著名依家扁鹊发明脉诊以来,脉诊已经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成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

”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因此,脉取寸口便可决病之阴阳深浅,正如《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然而,这样一门对于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在心易了,之下难明”的学问,在现代越来越得不到医者的重视,或责其玄奇难了,或则其可有可无,实在是杏林的一个悲剧。

请恕我急进,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我也广泛涉猎了涉及中药和方剂的书,尤其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我启发很深。

在里面的每一个案例中,脉诊都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角色。

下面请允许我就书中的几个案例说说脉诊对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性。

案例一盐山南门里王致祥,年近六旬,自孟夏患痢,延医服药五十余剂,痢已愈而病转加剧。

卧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

此际适余自沧回籍,为求诊治。

其脉左右皆洪实,一息五至,表里俱觉发热,胁下连腹疼痛异常。

其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二三日一行。

按:这个案例是一个阳明热盛的典型病案,但案例中患者又出现“胁下连腹疼痛异常”的症状——既为温病,为何腹胁疼痛?这是让我们来看看患者的脉象:其脉左右皆洪实。

以脉言之,凡是温病壮热,洪脉显现于右关,可是如今左部脉也见洪实之象,可见肝胆之火亦盛,“肝木之气,即乘火之炽盛而施其横恣”,于是可见腹胁疼痛。

《伤寒论》脉法心得与分享

《伤寒论》脉法心得与分享

!-《伤寒论》脉法心得(2011-11-04 19:52:11)转载▼标签:杂谈对于张仲景的脉法心得,我感觉不过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自己曾整理了一点,今日在找书时,忽然看到了,已经放置了很长时间了,今日有点时间,趁便整理一下,即可作为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防备丢掉,特记于此。

内容好多,需要逐渐整理,所以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入。

学习伤寒论的脉法,主要还得要联合我编写的“伤寒论本意新解”总结一篇,以及我画出的哪个图,否则到后边不简单理解了。

1.脉象的阴阳定位我们都知道,人的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左右手两个,那么是怎样来分阴阳,分部位的。

在这里就用到我画的那个图了,至于在这个图上的理解方式,与我们平时教科书上的是同样的,不过在理解思路上有点不同。

那个图上画的是个圆形的,而在我们身体上表现确实是分开的,分就分在左右手上,为何左右手分阴阳,我们先把定位明确了,在说阴阳。

左手 -----肾==肝==心从下向上,肾位于下,肝位于中,心位于上,从中基上来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形成了从下向上的生长关系。

他的运转也符合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完满联合。

自然界中,水在地下,肝木输运水液上涨而布散,上达与心包,限制了心阳之热,在这输运过程中,表现了人体津液由下向上涨发的过程。

也就是表现了人体阴的升发,或许说,莫非只有阴的升发,没有阳的生长,那一定是有的,只可是阳的生长时由少到多的,所以脉外的气又称为少阳。

右手 ------肺==胃==肾(命门)右手的定位则是从上向下,肺位于上,胃位于中,肾位于下,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由上而下,由上而外,最后抵达于肾。

这再看我画的那个图,肺卫运转从上下达于肾,行家于阳明之里。

在右手的脉象中,表现了人体心阳的布散运转状况,表现了阳气从心肺出,布散于浑身,最后抵达于肾的整个过程。

注:在这里没有提到脾,那是因为脾的作用表此刻左手的功能上。

我们在后边再说。

以上是我对脉象的大概定位,可能与教科书上不同样。

不这样理解,那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提到的脉象就不会很好的来剖析与理解了。

张锡纯脉法

张锡纯脉法

张锡纯脉法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

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

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

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

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

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

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周唯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2
【摘要】张锡纯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多种常见病脉具有深刻独到见解,提出迟脉非皆属寒;数脉亦常主虚;促脉实非歇止;弦脉更见脾虚。

这些认识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109-110)
【关键词】张锡纯;脉诊;经验
【作者】周唯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1
【相关文献】
1.褚玉槐主任医师脉诊经验撷英——高血压脉诊 [J], 王洪涛
2.张锡纯治疗内中风脉诊运用规律的探讨 [J], 李恩庆
3.张锡纯学术经验拾珠之肾系病治法方药特色探略 [J], 裴明;杨洪涛
4.张锡纯诊识弦脉探析 [J], 严序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锡纯汗法治疗温病

张锡纯汗法治疗温病

张锡纯汗法治疗温病
1,提出阴阳合而后汗的理论。

2,提出汗解的原则和方法:出汗之道,在于调剂阴阳。

3,针对温病的不同病机,活用方药,调剂阴阳,因势利导,使邪从汗出。

如:轻解透汗法:温病初起,往往有头痛,周身骨节酸痛,肌肤壮热,无汗等肺卫表证,常用连翘,薄荷,蝉蜕等轻清之药,解表透热汗出。

养阴透汗法:适用于素体阴虚内热或冬不藏精,症见周身壮热,心中烦热,口干渴,头痛,周身拘紧,舌苔白,脉洪滑者,常用连翘,薄荷,蝉蜕,菊花辛凉透汗,并配以麦冬,生地,玄参,天花粉等滋阴助汗,使汗出有源。

辛汗达热法:适用于阳明病,症见表里壮热,心烦,喜冷饮,或时有背微恶寒,脉洪滑等,多用白虎汤加减治之。

益气助汗法:适用于素体气虚,用补气之药助汗,曾治一老,素有劳疾,薄受外感,热入阳明腑,脉象弦长浮数,按之有力,无洪滑之象,认为是外感兼内伤,投寒解汤,加党参三钱益气助汗。

和解透汗法:适用于少阳证寒热往来,热甚于寒者,多用小柴胡汤加玄参,润阳明之燥,自然能还太阳而作汗,少阳之邪也可随汗而解。

若寒甚于热者,则用小柴胡加薄荷,使病由足少阳引入手少阳随汗而解。

通下解表法:适用于阳明腑实,大便燥结,本当用大承气汤而呕吐不能受药者,用芒硝,代赭石,石膏,党参组成镇逆承气汤治之。

攻下而汗出。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
也就是说,让呼吸的气息沿着任脉、督脉所构成的一个圆环进行流动,就可以了。
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 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 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 《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呼降吸 升”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 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 用。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 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 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
虽说西医暂时无法通过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明确指出经络对应的实体,但是也不能就此磨灭它 在中国数千年的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出的巨大贡献。
最近CCTV1正在热播的《老中医》,就是国家为了推广普及中医文化而专门拍摄的,还特意在 黄金档播放。这部剧制作精良、演技在线、剧情精彩、底蕴深厚,绝对值得仔细品味
毕竟,虽然有很多中医黑、传统文化黑,通过各种手段不停地打压、抹黑中医,但是国家,尤 其是中央对于传统养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都是非常明确而大力的。
2 如何正确认识“打通” 从中医角度讲,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所谓的“通”,一般是指的是气血通畅。 但随着人体生长及外界因素的作用,身体会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阻塞经脉,使得气血通畅程 度下降,导致任督二脉不“通”,从而发生疼痛及其他疾病。 而“打通”,则是指通过锻炼能使任督二脉气血更通畅。因任督二脉是全身阴阳诸经的纲领,故任 督二脉通则百脉通,具有改善体质、强筋健骨的作用。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张锡纯于女科重视冲脉,所拟调冲五方,组方缜密,疗效显著。

兹不揣谫陋,就调冲五方之组方特点,略述于次,以就正同道。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乃气血汇聚之所。

《内经》有“任脉通,太冲脉盛”、“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及王冰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等论。

张氏于该书“论女子癥瘕治法”等章节,亦多次冲任并称,而独于五冲汤及其诠解中,仅言冲脉。

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在女子则冲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诸说。

认为任脉之功能,只为冲脉司其担任之职。

与《临证指南医案·崩漏·某案》“任脉为之担任”及“冲脉动,斯诸脉交动”之说一致。

张氏所拟调冲五方,旨在调理人身阴阳气血之偏胜,补不足,损有余,正合《内经》“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乘,以平为期”之治则。

调冲五方,依主治症与药物配伍,可分为补破理冲,补敛固冲、补火温冲三类。

1.理冲审补破理冲汤(黄芪、党参、于术、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醋)、理冲丸(生水蛭、黄芪、三棱、莪术、当归、知母、桃仁、蜜)皆“补破之药并用”,主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室女月闭血枯。

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癥瘕、积聚等。

理冲汤以“三棱、莪术消冲中瘀血,而从参、芪(于术、山药)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

”张氏谓“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癥瘕。

”鸡内金“为通月信最要之药”,无论脏腑何处之积皆能消之,因其“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为方中必用之药。

三棱、莪术究属开破之品,张氏有“病人身体羸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加量)”之变通。

而天花粉、知母,取其凉润之性,以济黄芪之温热。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方法,指的是指压舌根或肛门,感受脉象传导后的深部搏动,从而判断病情。

在张锡纯病案中,医生运用沉脉辨证,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张锡纯,字颐如,号圣君,明朝中医学家,被誉为“四先生”之一。

他经常用沉脉进
行辨证,一次常常可以感受出20多脉次,对于病情的判断非常准确,被后人称为“沉脉
领袖”。

在张锡纯病案中,他详细记述了病史、病情、治疗手段及疗效等情况,并配以图表,
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以下以张锡纯病案中“小儿麻痹症”一例为例,介绍沉脉在病案中的运用。

该病案中,该患儿脉象树皮样,身体肌肉无力,不能站立行走。

张锡纯先对观察病人
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病人患有麻痹症,并判定为肾虚、阴阳失衡等症。

接着,张锡纯运用沉脉技术,对该患儿进行脉诊,发现其气脉不畅,血脉微弱,脉象
深而细,且没有跳动感。

经过仔细观察后,张锡纯认为该病人患有“寒性脉瘫”,而该病
的治疗方法依据病情而定。

在治疗方法上,张锡纯采取了针刺和食疗法的结合治疗,以温经通脉,扶正固本为主
要治疗目的。

经过一个较长的治疗周期,该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身体肌肉逐渐
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可以明确患者的体质状况,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中医医生应该掌握良好的脉诊技巧,结
合病人的病情、体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摘要】探讨著名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对沉脉的认识.张锡纯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大家,其著作记载医案颇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学者对其研究多局限于学术观点及诊病用药经验等方面,关于其脉诊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分析了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沉脉的病案,探讨脉诊张氏医案中对脉诊的运用,以期对中医脉诊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2【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沉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汇通【作者】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历代医家皆重视脉诊在诊察疾病中的作用,对沉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同时还指出沉脉病位在里,主脏病、久病、少阴病以及石水等。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肥人当沉”,说明沉脉亦可为平人脉象。

及至脉学专著《脉经》,对于沉脉又有了具体的认识,王叔和指出“举之不足,重按乃得,沉脉主里证”[1]。

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中是这样描述沉脉的“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指出沉脉需辨沉而有力无力[2]。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张锡纯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脉分部位,实大致不分部位”,注重以脉测证,脉诊合参往往药到病除,本篇总结了张氏临证中对于沉脉的理解运用,简单概括如下。

1 水肿水肿虽是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散在的论述,认为水肿的病机和阴阳不和、脏腑失调以及痰饮等因素有关[3]。

对于脉象沉迟无力的水肿,张氏创立加味苓桂术甘汤,依据脉象沉迟无力,结合水肿,自觉寒凉的症状,诊断为阳气不能宣通所致。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中医沉脉是中国古老的医学艺术,它产生于唐代,主要用于诊断疾病和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并在治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沉脉在张锡纯的病案中的运用,以此来说明沉脉的实际作用。

张锡纯是一位中国传统中医,他的病案中涉及到对患者沉脉的记录和分析。

他所说的沉脉“弹性”是指沉脉的弹性。

弹性的沉脉表明病人的血液循环很好,血液循环与身体的营养有关。

如果血液循环不良,沉脉就会变得无弹性,病人也会出现其他症状。

张锡纯也注意到沉脉的“深浅”,这是指沉脉的深浅程度。

沉脉的深浅可以反映出病人的状态。

深的沉脉表明病人只是患病,而浅的沉脉表明他们的状况较轻,并且可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恢复正常。

此外,张锡纯注意到沉脉的“活动性”,即沉脉在脉型上的变化。

一般来说,活动性沉脉表明病人可能需要中药来帮助治疗他们的疾病;反之,如果沉脉非常平缓,就可以不吃中药,用补益的食物来治疗疾病。

另外,张锡纯还提到了沉脉的“凉性”,即沉脉的凉热程度。

如果沉脉变凉,表明病人的脏腑机能活性较差,而且很多隐性病变潜伏在身体内,因此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而如果沉脉变热,则表明病人脏腑机能较强,可以服用补充营养的药物而不需要中药。

最后,张锡纯还提出沉脉的“气性”,即沉脉的气量。

高气性沉脉表明病人的气血循环良好,因此可以使用补益的中药来治疗病人。

通过对张锡纯的病案的分析,可以看出沉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病人。

因此,沉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表明,它可以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帮助我们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可以说,沉脉是中国传统中医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患者达到期望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白虎汤四禁

白虎汤四禁

01 太阳
02 阳明
03 少阳
身重
腹满,口不仁面垢, 谵语遗尿
难以转侧
LOGO
伤寒, 脉滑而厥者, 里有热, 白虎汤主之。
里有热 脉
白虎汤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 也。
热 郁热闭塞于里,阳明在经之 热,未传与腑,而传入少阳, 再由少阳腑脏相传,传入厥 阴肝。
02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 重剂白虎汤主之。
LOGO
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脉沉者,不可与也
不渴者,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LOGO
仅凭一症或脉象是否过于片面? 对比: 《伤寒论》中白虎汤禁忌:伤寒,脉浮, 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一、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LOGO
浮脉浮主表,弦为寒饮之脉,
脉象
细为正虚气血不足之象
二是热入营血,营血被邪热煎灼反无口渴之象,治疗应该采用清热凉血或透热转 气之法。如果使用白虎汤,可能会导致邪热郁闭营血之分而不能透 达气分。
四、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LOGO
1.《伤寒论》仅三阳合病提到自汗出,太阳与厥阴均未提到,因此以汗不出而作为禁 忌,显然与仲景相悖。
2.汗不出何也:一是温病初期外感寒邪卫气被遏,汗不得出。宜辛温解表。一是温病 后期津液过度耗损,无源作汗,治宜养阴生津或甘寒生津。两者皆不可与白虎,故应 视兼证而定。
2021
组会汇报
汇报人:
白虎汤之四禁
01
伤寒, 脉浮滑, 此为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太阳病篇
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 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 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阳明病篇

张锡纯山萸肉用药

张锡纯山萸肉用药

张锡纯山萸肉用药【说药】张锡纯山萸肉用药整理|导言:“张锡纯先生为近现代中医学界泰斗,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学东渐,西医对传统中医的大冲击时代中,立中参西,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人淡泊名利,专精医学,其组方药味少,用量大,经常以一、二剂药而力挽狂澜,其中山萸肉为张锡纯善用药物之一,本文对张锡纯先生运用山萸肉的经验进行了精简整理,主要分为用药指征、用法用量、附录医案三个部分来解说,旨在传承并发扬中医,让中医更精彩!”张锡纯先生运用山萸肉的经验(作者/彭盛)【用药指征】1. 肝虚自汗2. 肝虚胁疼腰疼腿疼3. 肝虚内风萌动4. 左关脉微弱或左脉按之无力5. 或轻取浮、数重按几无6. 或寸部摇摇,尺部无根【用法用量】12g~80g,常用量为40g,以治脉微欲脱,汗出涔涔之象。

【附录医案】案一某患,20余岁,主症:大汗欲脱2日伤寒解后,忽遍身发热,顿饭顷,汗出淋漓热顿解,须臾又热又汗,若是两昼夜,势近垂危,医治时已汗出浑身如洗,目上窜不漏黑睛,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几无,此为肝胆虚极,元气欲脱。

处山萸肉80g,生龙牡各40g,生杭芍25g,野台参15g,炙甘草8g(来复汤),连服两剂病若失。

案二某患,40余岁,主症:喘逆欲脱半日外感痰喘愈后,脉浮力微,按之即无。

忽喘逆,似无气息,汗出遍体,四肢逆冷,身躯后挺,危在顷刻。

急用山萸肉160g爆火煎一沸饮下,汗喘皆止,后复添水再煎数沸饮下,遂渐安。

案三某患,50余岁,主症:骤然眩晕不起忽眩晕不起,周身颤动,头上汗出,言语错乱,怔忡不能支持,脉上盛下虚,此为元气暴脱,急投山萸肉50g,生龙牡、野台参、赭石各20g。

一剂即愈,继将山萸肉改为40g,生山药30g,连服数剂,脉复常。

案四李某,20余岁,主症:间日怔忡汗出素伤烟色,忽遍身冷汗,怔忡异常,自言气息将断,脉浮弱无根,左右皆然。

处山萸肉80g急煎服,心定汗止后气亦接续,又以人参20g,山萸肉80g煎浓汤送服,病若失。

脉多左关弦右关弱。此乃脾胃虚弱不运,

脉多左关弦右关弱。此乃脾胃虚弱不运,

脉多左关弦右关弱。

此乃脾胃虚弱不运,698-脉诀阐微脉学阐微半佛半神仙2.再生障碍性贫血脉象演变规律:初期右手脉象多现浮大弦滑,常发热恶寒,或高热头眩鼻衄、齿龈出血。

脉象由阴虚到阴阳平衡,阴虚脉初期为虚大,即浮取为4-5个脉力单位而重按1-2单位,为阴气虚损,不能维系阳气,故脉象偏浮而重按无力,如阴虚较重则脉现虚数,如阴虚甚而阳亦伤,则脉多现细数,及阴气渐复则数象渐减,即由每分钟100而95、90、85至,浮象亦见沉敛,沉取逐渐有力,迨浮沉适中,脉象缓和,重按有力,为阴阳暂时平衡。

证脉不可偏废传播中医馆证脉不可偏废证脉不可偏废。

徐春甫谓:“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

”《玉函经》言:“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于脉不可偏废。

”笔者从医40余年,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笔者在1972年7月曾诊治一汤姓8岁男童,被西医诊断为流脑,曾注射过多种抗生素无效,时患童四肢厥冷,牙关紧闭,重度昏迷,表面看是寒极之证。

此证的关键是据脉断证,用附子、人参益气扶阳。

中医之号脉红景天(3)根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反映于脉象必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若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的:"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6)情志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文魁脉学【读】事不宜急缓则...再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

如伤寒病初起病在太阳为表,温病则为病在卫分亦为表,按部取脉一般反映在里之病,如伤寒病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等,杂病反映肝、肌。

如伤寒病的少阴证、厥阴证,少。

在杂病中说明病。

病实质的病变。

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

张锡纯治疗冲脉病证的探讨

张锡纯治疗冲脉病证的探讨

张锡纯治疗冲脉病证的探讨
贾建义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006)007
【摘要】张锡纯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医家,代表性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详细的记载了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其毕生研究中医学的结晶。

张锡纯对冲脉病证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上颇多独到之处,但散见于该书的各个章节之中。

笔者在学习张氏著作的基础上,对张氏有关“冲脉病证”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梳理,以展示张氏治疗冲脉病证的特色,也便于同道在学习与临床时参考。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贾建义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1
【相关文献】
1.张锡纯冲脉思想探析 [J], 杨春华;吕丽
2.张锡纯"冲脉理论"探析 [J], 张玉辉;于峥;杜松
3.从《内经》中冲脉的功能和循行特点探讨冲脉实质——论冲脉与内分泌性腺轴的关系 [J], 杜元灏
4.冲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二 [J], 刘绪银;石海澄;周霖
5.张锡纯诊疗“冲脉上逆证”探微 [J], 邵长威;杨志刚;宋立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

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

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

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

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

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

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

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

常见:(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

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

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

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

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

常见:(1)左右脉数。

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

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

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

常见:(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

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

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

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

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

常见:(1)左脉细弱。

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

胸中大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

气血两亏,噎膈。

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主心肺阳虚。

常见:(1)左脉沉弦。

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

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

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

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

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脉沉弦迟。

肠中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

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

常见:(1)左右脉迟。

寒饮,咳吐痰涎。

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

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主热。

常见:(1)右脉洪长有力。

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

热迫胃气不降,吐衄。

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热上攻。

或实热痢。

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

常见:(1)右脉滑实。

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

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

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

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

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

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

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

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

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

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

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

阳热实证。

此即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

(张锡纯有这样的医论?本人待查)(二)三部二候1.肝肾之阴为根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

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

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

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

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

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

又浮数者,经虚热。

沉者,实热郁于下焦。

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脉之“有力”,当辨真假。

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

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

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

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

即有神也。

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三)结语脉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

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余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

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

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