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脉药

合集下载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尝读《伤寒论》大承气汤证,其首句为阳明病脉迟,此见阳明病脉迟为当下之第一明征也,而愚初度此句之义,以为凡伤寒阳明之当下者,若其脉数,下后恒至不解,此言脉迟,未必迟于常脉,特表明其脉不数,无虑其下后不解耳。

迨至阅历既久,乃知阳明病当下之脉原有迟者,然其脉非为迟缓之象,竟若蓄极而通,有迟而突出之象。

盖其脉之迟,因肠中有阻塞也。

其迟而转能突出者,因阳明火盛,脉原有力,有阻其脉之力而使之迟者,正所以激其脉之力而使有跳跃之势也。

如此以解脉迟,则脉迟之当下之理自明也。

然愚临证实验以来,知阳明病既当下,其脉迟者固可下,即其脉不迟而亦不数者亦可下。

惟脉数及六至则不可下,即强下之病必不解,或病更加剧。

而愚对于此等证,原有变通之下法,即白虎加人参汤,将石膏不煎入汤中,而以所煎之汤将石膏送服者是也。

愚因屡次用此方奏效,遂名之为白虎承气汤,爰详录之于下,以备医界采用。

生石膏八钱(捣细),大潞党参三钱,知母八钱,甘草二钱,粳米二钱药共五味,将后四味煎汤一盅半,分两次将生石膏细末用温药汤送下,服初次药后,迟两点钟,若腹中不见行动,再服第二次,若腹中已见行动,再迟点半钟大便已下者,停后服,若仍未下者,再将第二次药服下,至若其脉虽数而洪滑有力者,用此方时亦可不加党参。

愚从前遇寒温证之当下而脉象数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其大便亦可通下,然生石膏必须用至四五两,煎一大碗,分数次温服,大便始可通下,间有服数剂后大便仍不通下者,其人亦恒脉净身凉,少用玄明粉二三钱和蜜冲服,大便即可通下,然终不若白虎承气汤用之较便也。

按:生石膏若服其研细之末,其退热之力一钱可抵煎汤者半两,若以之通其大便,一钱可抵煎汤者一两,是以方中只用生石膏八钱,而又慎重用之,必分两次服下也。

寒温阳明病,其热甚盛者,投以大剂白虎汤,其热稍退,翌日恒病仍如故。

如此反复数次,病家遂疑药不对证,而转延他医,因致病不起者多矣。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

汗止后再服原方。

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4.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

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5.参麦汤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6.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

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

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

张锡纯治疗心阳虚的案例

张锡纯治疗心阳虚的案例

张锡纯治疗心阳虚的案例天津南门外升安大街张媪,年九十二岁,得上焦烦热病。

【病因】平素身体康强,所禀元阳独旺,是以能享高年。

至八旬后阴分浸衰,阳分偏盛,胸间恒觉烦热,延医服药多用滋阴之品始愈。

迨至年过九旬,阴愈衰而阳愈亢,仲春阳气发生,烦热旧病反复甚剧。

其哲嗣馨山君,原任哈尔滨税捐局局长,因慈亲年高,于民纪十年辞差归侍温清。

见愚所著《衷中参西录》深相推许,延为诊视。

【证候】胸中烦热异常,剧时若屋中莫能容,恒至堂中,当户久坐以翕收庭中空气。

有时觉心为热迫怔忪不宁,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药始通。

其脉左右皆弦硬,间现结脉,至数如常。

【诊断】即此证脉细参,纯系阳分偏盛阴分不足之象。

然所以享此大年,实赖元阳充足。

此时阳虽偏盛,当大滋真阴以潜其阳,实不可以苦寒泻之。

至脉有结象,高年者虽在所不忌,而究系气分有不足之处,宜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而少加补气之品以调其脉。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玄参一两,熟怀地黄一两,生怀地黄八钱,天冬八钱,甘草二钱,大甘枸杞八钱,生杭芍五钱,野台参三钱,赭石轧细六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二钱。

共煎汤三大盅,为一日之量,徐徐分多次温饮下。

【方解】方中之义,重用凉润之品以滋真阴,少用野台参三钱以调其脉。

犹恐参性温升不宜于上焦之烦热,又倍用生赭石以引之下行,且此证原艰于大便,赭石又能降胃气以通大便也。

用鸡内金者,欲其助胃气以运化药力也;用甘草者,以其能缓脉象之弦硬,且以调和诸凉药之性也。

【效果】每日服药一剂至三剂,烦热大减,脉已不结,且较前柔和。

遂将方中玄参、生地黄皆改用六钱,又加龙眼肉五钱,连服五剂诸病皆愈|医家简介|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他曾在沈阳创建“立达中医院”,疗效卓著;在天津开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后继人才;在当时各地医学刊物上,发表了很多具有创见的论文,在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超好记的张锡纯方歌括,拿走不谢!

超好记的张锡纯方歌括,拿走不谢!

超好记的张锡纯方歌括,拿走不谢!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医学大家,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20世纪中医学界一部重要的临床著作,被誉为“中医第一可法之书”。

其用药之精,组方之巧,胆大心细,神仙手眼!那么快随小编一起来见识见识吧~1回阳升陷汤歌诀回阳升陷芪当归,干姜甘草桂枝随心肺阳虚气下陷,心冷背寒短气为主治:心肺阳虚,大气又下陷者。

其人心冷、背紧、恶寒,常觉短气。

组成:生黄芪八钱干姜六钱当归身四钱桂枝尖三钱甘草一钱张锡纯认为:周身之热力,借心肺之阳,为之宣通,心肺之阳,尤赖胸中大气,为之保护。

大气一陷,则心肺阳分素虚者,至此而益虚,欲助心肺之阳,不知升下陷之大气,虽日服热药无功也。

喻嘉言《医门法律》最推重心肺之阳,谓心肺阳旺,则阴分之火自然潜伏。

至陈修园推广其说,谓心肺之阳下济,大能温暖脾胃消化痰饮。

皆确论也。

小郎中体会:全方皆为阳药,以黄芪生气补气,锡纯常用此药治疗胸中大气下陷。

配以桂枝,温助黄芪升气。

干姜、甘草二药法仲景甘草干姜汤之意,奏寒因热用之功。

当归性温能通气分。

锡纯医案选读:一童子,年十三四,心身俱觉寒凉,饮食不化,常常短气,无论服何热药,皆分毫不觉热。

其脉微弱而迟,右部兼沉。

知其心肺阳分虚损,大气又下陷也。

为制此汤,服五剂,短气已愈,身心亦不若从前之寒凉。

遂减桂枝之半,又服数剂痊愈。

俾停药,日服生硫黄分许,以善其后。

2镇逆白虎汤歌诀镇逆白虎邪传腑,热炽燎原胃津枯两半知母膏三两,八钱半夏六竹茹主治: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俱。

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组成:生石膏三两,捣细知母两半清半夏八钱竹茹粉六钱煎服法:用水五盅,煎汁三盅,先温服一盅。

病已愈者,停后服。

若未痊愈者,过两点钟,再温服一盅。

张锡纯认为:《伤寒论》白虎汤,治阳明腑热之圣药也。

盖外邪炽盛,势若燎原,胃中津液,立就枯涸,故用石膏之辛寒以祛外感之邪,知母之凉润以滋内耗之阴。

特是石膏质重(虽煎作汤性亦下坠),知母味苦,苦降与重坠相并,下行之力速,胃腑之热或难尽消。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零九中医七2009012033 卢进杰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公元前五世纪著名依家扁鹊发明脉诊以来,脉诊已经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成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

”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因此,脉取寸口便可决病之阴阳深浅,正如《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然而,这样一门对于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在心易了,之下难明”的学问,在现代越来越得不到医者的重视,或责其玄奇难了,或则其可有可无,实在是杏林的一个悲剧。

请恕我急进,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我也广泛涉猎了涉及中药和方剂的书,尤其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我启发很深。

在里面的每一个案例中,脉诊都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角色。

下面请允许我就书中的几个案例说说脉诊对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性。

案例一盐山南门里王致祥,年近六旬,自孟夏患痢,延医服药五十余剂,痢已愈而病转加剧。

卧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

此际适余自沧回籍,为求诊治。

其脉左右皆洪实,一息五至,表里俱觉发热,胁下连腹疼痛异常。

其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二三日一行。

按:这个案例是一个阳明热盛的典型病案,但案例中患者又出现“胁下连腹疼痛异常”的症状——既为温病,为何腹胁疼痛?这是让我们来看看患者的脉象:其脉左右皆洪实。

以脉言之,凡是温病壮热,洪脉显现于右关,可是如今左部脉也见洪实之象,可见肝胆之火亦盛,“肝木之气,即乘火之炽盛而施其横恣”,于是可见腹胁疼痛。

张锡纯论《炙甘草汤》

张锡纯论《炙甘草汤》

张锡纯论《炙甘草汤》太阳病炙甘草汤证陷胸、泻心诸方,大抵皆治外感之实证,乃有其证虽属外感,而其人内亏实甚者,则《伤寒论》中炙甘草汤所主之证是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之跳动,偶有止时,其止无定数者为结,言其脉结而不行,是以中止也;止有定数者曰代,言其脉至此即少一跳动,必需他脉代之也。

二脉虽皆为特别病脉,然实有轻重之分,盖结脉止无定数,不过其脉偶阻于气血凝滞之处,而有时一止,是以为病犹轻;至代脉则止有定数,是脏腑中有一脏之气内亏,不能外达于脉之部位,是以为病甚重也。

其心动悸者,正其结代脉之所由来也。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化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炙甘草汤之用意甚深,而注疏家则谓,方中多用富有汁浆之药。

为其心血亏少,是以心中动悸以致脉象结代,故重用富有汁浆之药,以滋补心血,为此方中之宗旨,不知如此以论此方,则浅之乎视此方矣。

试观方中诸药,惟生地黄(即干地黄)重用一斤,地黄原补肾药也,惟当时无熟地黄,多用又恐其失于寒凉,故煮之以酒七升、水八升,且酒水共十五升,而煮之减去十二升,是酒性原热,而又复久煮,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者,欲其温补肾脏也。

盖脉之跳动在心,而脉之所以跳动有力者,实赖肾气上升与心气相济,是以伤寒少阴病,因肾为病伤,遏抑肾中气化不能上与心交,无论其病为凉为热,而脉皆微弱无力,是明征也。

由斯观之,是炙甘草汤之用意,原以补助肾中之气化,俾其壮旺上升,与心中之气化相济救为要着也。

至其滋补心血,则犹方中兼治之副作用也,犹此方中所缓图者也。

方中人参原能助心脉跳动,实为方中要药,而只用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再三分之一,剂中只有人参二钱,此恐分量有误,拟加倍为四钱则奏效当速也。

然人参必用党参,而不用辽参,盖辽参有热性也。

民国中医界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民国中医界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张锡纯简介 张锡纯,字寿甫(1860~1933),河北盐山人。

以济世活人为宏愿,遂广求方书,孜孜研究有年,自是临证几无虚日。

晚年悬壶于天津,术精验宏,极著盛誉。

张氏治学极为严谨,每以“学问之道,贵与年进”而自强不息。

临床家所凭借者,方药也。

故张氏“不惜脑力心血,以精研药性于居恒,更审机察变于临证”。

在药物学的认识和研究上多有独到见解,而且非常可贵的是,他对药物的性味和功效的认识,非常重视实践体察和实际经验,或取法于先哲,或博采于民间,或体验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如对甘遂、巴豆等药性峻猛之药,皆亲口尝验以试其毒性。

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1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

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 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 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

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

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 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 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 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

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

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 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

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 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

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

张锡纯的来复汤、定心汤和安魂汤

张锡纯的来复汤、定心汤和安魂汤

张锡纯的来复汤、定心汤和安魂汤本文仍讨论张锡纯方剂在心系疾患(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以强调中医中药在治疗疑难杂症中的广泛应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来复汤”可补益元气,回阳救逆,敛汗固脱。

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

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

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

方为:山萸肉(去净核)60克,生龙骨(捣细)、生牡蛎(捣细)各30克,生白芍18克,野台参12克,甘草(蜜炙)6克。

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方中以山萸肉为主药,萸肉较参、术、耆更有救脱之功。

萸肉之性不独补肝,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生龙骨、生牡蛎敛正气不敛邪气,若煅之则其性过涩,亦必于外感有碍,故生用。

白芍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合以野台参共奏补益元气、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来复汤”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心脏虽有足量的前负荷,但心排血量仍不能维持人体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又称慢性心衰。

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心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或细涩等,严重者可致昏迷。

此病临床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种,左心衰竭主要是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瘀血所致,以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及紫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心肾阳虚,气虚血瘀,致肺循环瘀血)。

右心衰竭主要是体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脏器瘀血及缺氧所致,以尿量减少、右胁肋不适、食欲不振或伴有呕恶为主要表现(阳虚水泛,气阴两虚,致体循环瘀血)。

全心衰竭是左、右心衰临床表现的综合。

西医对一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防治主要是休息,限制钠盐的摄人,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和辅助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等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咳喘”、“水肿”、“心悸”等范畴,是气血不足,血液运化不畅,不能满足人体生理功能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张锡纯有关活络效灵丹的文章

张锡纯有关活络效灵丹的文章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细介绍了活络效灵丹。

他认为,活络效灵丹主要用于治疗气血郁滞,肢体疼痛,主治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全方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各三钱(各15克)组成,水煎服,每日2次,或研细末为散,1剂分作4次服,每日2次,用温酒送下。

此方能活血舒筋,通络止痛,善治各种瘀血痹阻的疼痛。

此外,张锡纯在文章中也提到,此方对心腹疼痛、腿疼臂疼、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等都有良好疗效。

若需临证加减,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
也就是说,让呼吸的气息沿着任脉、督脉所构成的一个圆环进行流动,就可以了。
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 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 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 《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呼降吸 升”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 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 用。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 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 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
虽说西医暂时无法通过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明确指出经络对应的实体,但是也不能就此磨灭它 在中国数千年的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出的巨大贡献。
最近CCTV1正在热播的《老中医》,就是国家为了推广普及中医文化而专门拍摄的,还特意在 黄金档播放。这部剧制作精良、演技在线、剧情精彩、底蕴深厚,绝对值得仔细品味
毕竟,虽然有很多中医黑、传统文化黑,通过各种手段不停地打压、抹黑中医,但是国家,尤 其是中央对于传统养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都是非常明确而大力的。
2 如何正确认识“打通” 从中医角度讲,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所谓的“通”,一般是指的是气血通畅。 但随着人体生长及外界因素的作用,身体会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阻塞经脉,使得气血通畅程 度下降,导致任督二脉不“通”,从而发生疼痛及其他疾病。 而“打通”,则是指通过锻炼能使任督二脉气血更通畅。因任督二脉是全身阴阳诸经的纲领,故任 督二脉通则百脉通,具有改善体质、强筋健骨的作用。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张锡纯于女科重视冲脉,所拟调冲五方,组方缜密,疗效显著。

兹不揣谫陋,就调冲五方之组方特点,略述于次,以就正同道。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乃气血汇聚之所。

《内经》有“任脉通,太冲脉盛”、“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及王冰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等论。

张氏于该书“论女子癥瘕治法”等章节,亦多次冲任并称,而独于五冲汤及其诠解中,仅言冲脉。

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在女子则冲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诸说。

认为任脉之功能,只为冲脉司其担任之职。

与《临证指南医案·崩漏·某案》“任脉为之担任”及“冲脉动,斯诸脉交动”之说一致。

张氏所拟调冲五方,旨在调理人身阴阳气血之偏胜,补不足,损有余,正合《内经》“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乘,以平为期”之治则。

调冲五方,依主治症与药物配伍,可分为补破理冲,补敛固冲、补火温冲三类。

1.理冲审补破理冲汤(黄芪、党参、于术、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醋)、理冲丸(生水蛭、黄芪、三棱、莪术、当归、知母、桃仁、蜜)皆“补破之药并用”,主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室女月闭血枯。

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癥瘕、积聚等。

理冲汤以“三棱、莪术消冲中瘀血,而从参、芪(于术、山药)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

”张氏谓“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癥瘕。

”鸡内金“为通月信最要之药”,无论脏腑何处之积皆能消之,因其“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为方中必用之药。

三棱、莪术究属开破之品,张氏有“病人身体羸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加量)”之变通。

而天花粉、知母,取其凉润之性,以济黄芪之温热。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方法,指的是指压舌根或肛门,感受脉象传导后的深部搏动,从而判断病情。

在张锡纯病案中,医生运用沉脉辨证,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张锡纯,字颐如,号圣君,明朝中医学家,被誉为“四先生”之一。

他经常用沉脉进
行辨证,一次常常可以感受出20多脉次,对于病情的判断非常准确,被后人称为“沉脉
领袖”。

在张锡纯病案中,他详细记述了病史、病情、治疗手段及疗效等情况,并配以图表,
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以下以张锡纯病案中“小儿麻痹症”一例为例,介绍沉脉在病案中的运用。

该病案中,该患儿脉象树皮样,身体肌肉无力,不能站立行走。

张锡纯先对观察病人
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病人患有麻痹症,并判定为肾虚、阴阳失衡等症。

接着,张锡纯运用沉脉技术,对该患儿进行脉诊,发现其气脉不畅,血脉微弱,脉象
深而细,且没有跳动感。

经过仔细观察后,张锡纯认为该病人患有“寒性脉瘫”,而该病
的治疗方法依据病情而定。

在治疗方法上,张锡纯采取了针刺和食疗法的结合治疗,以温经通脉,扶正固本为主
要治疗目的。

经过一个较长的治疗周期,该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身体肌肉逐渐
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可以明确患者的体质状况,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中医医生应该掌握良好的脉诊技巧,结
合病人的病情、体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张锡纯的经典名方: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可治阴虚阳亢型高血压

张锡纯的经典名方: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可治阴虚阳亢型高血压

张锡纯的经典名方: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可治阴虚阳亢型高血压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大家聊一聊张锡纯的经典名方:镇肝熄风汤。

原方:白芍、天冬、玄参、龟板各15,代赭石30、茵陈10、龙骨30、牡蛎30、麦芽10、怀牛膝30、川楝子6、炙甘草6。

镇肝熄风汤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方子,它来自张锡纯先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作者这个人很坦荡,很无私,他跟其他的医家不一样,他写的东西直击临床,随手拈来使用效果都很好。

先看下原文是怎么写的:“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且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舌红少苔,脉弦长而有力。

“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痰多者,加胆星,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大便不实者。

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谓石脂可代赭石)。

”适合镇肝熄风汤的人的体质往往“外强中干”,不知道什么时候内风就呼得起来了,血压也会高,脸红,脉率快且有力气。

肝为将军之官,大将军性子脾气火爆,已经发脾气了,还不来镇压,想让它造反于君主?所以用代赭石,碾细。

代赭石是红色的矿物质药材,入肝经血分,质重能引血下行,滋补肝肾之阴,走肝经镇肝之气。

怀牛膝,质地也比较重,你用手颠一颠感觉就很敦实,能引血下行补肾,还降经络脏腑之气血。

川牛膝比较轻,活血化瘀能力强。

肝气旺盛,阳气跟随它一起上升,但上升太过了的话就越级了,所以用五钱龙骨和五钱牡蛎来镇压并收摄往上跑太过的阳气以及镇压肝风。

龙骨降身体气血的左路,牡蛎降身体气血的右路,左右逢源来使气血畅通。

再用龟板来滋阴,大补真阴和降冲脉之气。

其实应该只用河里乌龟的底板才可以,腹为阴嘛。

然而现在药材比较缺乏,有的也用龟甲。

现代分析龟板和龟甲成分差不多所以就都选用了。

衷中参西之张锡纯治痹症医案分享

衷中参西之张锡纯治痹症医案分享

衷中参西之张锡纯治痹症医案分享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张氏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经书,其后改习医道,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民国医家运用经方治疗痹症临床研究历代各家之学说,均潜心研读。

同时,张氏受到时代的影响,接触到西医及其他西方科学,从而萌发了中西医相结合的思想。

他结合中医的理论,融会中西医学,创出众多的中西药结合方。

如石膏与西药阿司匹林并用。

用醴泉饮送服阿司匹林治疗肺痨;以安替匹林代替石膏发汗,治肺病发热;以西药镇静剂配伍清火、驱痰、理气之中药等治疗癫痫。

中西合参之大家——张锡纯张锡纯开创了我国近现代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在痹症的治疗中,张氏运用六经辨证,活用经方药物,结合时证时药,创制了一批新方,并运用西药阿司匹林与急性热痹中,取得了独特的疗效,为现代运用经方治疗痹证开拓了新的思路。

气血凝滞生痹痛,养血活血除顽疾张氏治高某肢痹案,患者年逾五旬,素体羸弱,因宴饮彻夜未眠,复感冬晨之寒,又步行数里之遥。

行至途中,汗出腿麻,坐凉地歇息,至家始觉腿痛,其人自以热砖慰之,后自服汗剂以期驱寒外出,然病不减反增。

张氏视之,其人仰卧屈膝,痛状万千,脉弦细,至数微数。

分析其症乃因虚人外感风寒,外用热砖使寒邪内陷,后汗出伤及气血,病更不解,遂以养血活血散寒之剂活络效灵丹(当归5钱,丹参5钱,生明乳香5钱,生明没药5钱,佐以血肉有情之品,以透筋骨之寒,二剂而病愈。

脾虚肝郁伤镇肉,健脾疏肝痹自除张氏治女肢痹案二则。

其一,某室女腿疼,步履艰难,以健运汤(生黄芪6钱,野台参3钱,当归3钱,寸麦冬(带心)3钱,知母3钱,生明乳香3钱,生明没药3钱,莪术1钱,三棱1钱)而愈,后又腰疼,以前方无效,其脉右关甚儒弱,纳食减少,制以健脾养血,行气化湿之振中汤,纳食渐增,二十剂后而愈;其二,某七旬老妇,腿疼突发,痛不能行,夜不能寐,脉象大而弦,心中无热。

张氏认为,其人脉大非有内火,乃因脾胃至虚,真气外泄,其弦乃肝胆木盛,侮脾土之故,治以振中汤(于白术6钱,当归身2钱,陈皮2钱,厚朴钱半,生明乳香钱半,生明没药钱半,配伍人参、白苟、山萸肉,数剂而愈。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2.十全育真汤3.醴泉饮4.一味薯蓣饮5.参麦汤6.珠玉二宝粥7.沃雪汤8.水晶桃9.既济汤10.来复汤11.镇摄汤(二)治阳虚方.敦复汤(三)治大气下陷方1.升陷汤2.回阳升陷汤3.理郁升陷汤4.醒脾升陷汤(四)治喘息方1.参赭镇气汤2.薯蓣纳气汤3.滋培汤(五)治痰饮方1.理饮汤2.理痰汤3.龙理痰汤4.健脾化痰丸5.期颐饼6.治痰点天突穴法(六)治肺病方1.黄膏2.清金益气汤3.清金解毒汤4.安肺宁嗽丸5.清凉华盖饮(七)治吐衄方1.寒降汤2.温降汤3.清降汤4.保元寒降汤5.保元清降汤6.秘红丹7.二鲜饮8.三鲜饮9.化血丹1 0.补络补管汤11.化瘀理膈丹(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2.安魂汤(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2.荡痰加甘遂汤3.调气养神汤(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2.通变黑锡丹3.一味铁养汤(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2.镇风汤3.加味理中地黄汤(十二)治内外中风方1.搜风汤2.逐风汤3.加味黄五物汤4.加味玉屏风散5.镇肝熄风汤6.加味补血汤(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2.振颓丸3.姜胶膏(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2.薯蓣半夏粥(十六)治霍乱方1.急救回生丹2.卫生防疫宝丹3.急救回阳汤(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2.扶中汤3.薯蓣粥4.薯蓣鸡子黄粥5.薯蓣苜汤6.加味天水散7.加味四神丸(十八)治痢方1.化滞汤2.燮理汤3.解毒生化丹4.天水涤肠汤5.通变白头翁汤6.三宝粥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2.赭遂攻结汤3.通结用葱白熨法附∶(1)猪胆汁导法附∶(2)葱白炙法(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二十一)治癃闭方1.宣阳汤2.济阴汤3.白茅根汤4.温通汤5.加味苓桂术甘汤6.寒通汤7.升麻黄汤【附方】8.鸡汤9.鸡茅根汤(二十二)治淋浊方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二十三)治伤寒方1.麻黄加知母汤2.加味桂枝代粥汤3.从龙汤4.馏水石膏饮5.通变大柴胡汤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二十四)治温病方1.清解汤2.凉解汤3.寒解汤4.石膏阿斯匹林汤5.和解汤6.宣解汤7.滋阴宣解汤8.滋阴清燥汤9.滋阴固下汤10.犹龙汤(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菔子汤8.镇逆承气汤(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1.青盂汤2.护心至宝丹3.清疹汤(二十七)治疟疾方加味小柴胡汤(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1.升降汤2.培脾舒肝汤3.金铃泻肝汤4.活络效灵丹5.活络祛寒汤6.健运汤7.振中汤8.曲直汤(二十九)治女科方1.玉烛汤2.理冲汤3.理冲丸4.安冲汤5.固冲汤6.温冲汤7.清带汤8.加味麦门冬汤9.寿胎丸10.安胃饮11.大顺汤12.和血熄风汤13.滋阴清胃汤14.滋乳汤15.消乳汤16.升肝舒郁汤17.资生通脉汤(三十)治眼科方1.蒲公英汤2.磨翳水3.磨翳散4.明目蓬硝水5.清脑黄连膏6.益瞳丸7.羊肝猪胆丸(三十一)治咽喉方咀华清喉丹(三十二)治牙疳方1.古方马乳饮2.牙疳散3.牙疳敷藤黄法(三十三)治疮科方1.消瘰丸2.消瘰膏3.化腐生肌散4.内托生肌散5.洗髓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张锡纯常用方剂

张锡纯常用方剂

张锡纯常用方剂理饮汤:心肺阳虚,脾湿不开,胃郁不降,饮食不化【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于术12克干姜15克桂枝尖6克炙甘草6克茯苓片6克生杭芍6克橘红4.5克川厚朴4.5克【用法】水煎服。

【主治】心肺阳虚,脾湿不开,胃郁不降,饮食不化,变为饮邪。

脘腹满闷,短气喘促,咳吐粘涎,脉弦迟细弱。

【方论】方中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湿;厚朴通胃中阳气;橘红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白芍酸敛,可防热药之上窜,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旭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

理冲汤:治疗腹中结块,【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生黄耆9克;党参6克;于术6克;生山药15克;天花粉12克;知母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生鸡内金9克(黄者)。

【用法】用水600毫升,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

【主治】益气行血,调经祛瘀。

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室女月闭血枯,男子劳瘵,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温降汤:【处方】白术9克、清半夏9克、生山药18克、干姜9克、生赭石(轧细)18克、生杭芍6克、川厚朴4.5克、生姜6克。

【原方】白术(三钱)清半夏(三钱)生山药(六钱)干姜(三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生杭芍(二钱)川厚朴(钱半)生姜(二钱)【功用】温胃降逆。

珠玉二宝粥:【组成】生山药、生薏苡仁各60克。

【功效】补肺健脾养胃。

【主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一切阴虚之证。

【制法】上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

【用法】随意服之。

十全育真汤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山药12克,知母12克,玄参12克,龙骨12克(生),牡蛎 12克(生),丹参 9克,三棱 6克,莪术 6克用法:水煎服。

功效与作用,补气养阴,活血,固涩。

主治气阴两虚,兼有血瘀证。

张锡纯用的活血药:鸡内金、三七、茅草根......

张锡纯用的活血药:鸡内金、三七、茅草根......

张锡纯用的活血药:鸡内金、三七、茅草根......张锡纯不仅因审病洞见隔垣、用药专而量重著称,且以其善用活血化瘀药在医林中尤擅盛名。

据初步统计,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活血化瘀方剂达50余首,所治病证不下百余种。

现将他运用活血化瘀药的主要经验归纳如下1、治劳瘵、虚劳喜用鸡内金、三棱、莪术张氏指出:“人身经络,皆有血融贯其间,内通脏腑,外溉周身,血一停滞,气化即不能健运,劳瘵恒因之而成。

”认为瘀血内停,阻碍人身气化,是形成劳瘵的重要原因。

在治疗上提出治虚劳必先治血痹,治血痹亦即所以治虚劳”。

治虚劳,张仲景有大黄蛰虫丸、百劳丸等方,张锡纯师其意而不用其方,独喜用鸡内金、三棱、莪术。

鸡内金,《本经》谓:“治泄利”,《本草纲目》言:“治小儿食疟,疗大人淋漓、反胃,消酒积”,张氏却提出,鸡内金是活血化瘀之妙品,治疗虚劳之要药。

其功用有三:一是善化有形郁积,其味酸而性微温;二是鸡内金为鸡之脾,有以脾补脾之妙,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中血液瘀滞,不能助胃消食,精微不化,脏腑肌肉失养,劳瘵因成,鸡内金善消脾胃血滞,促进脾胃消化,故治虚劳非他药所能比;三是鸡内金常与山药、白术同用,以白术健脾之阳,山药滋胃之阴,内金性和平,久服之,能使新血活泼滋长,生新自能化瘀。

故治劳瘵无论男女,眼之皆有捷效。

展开剩余69%三棱、莪术,《开宝本草》虽载“治妇女血气结积”,而医者皆畏其猛烈而不用。

张氏经过反复临床验证,认为该药治虚劳、劳瘵有三大优点:一是三棱、莪术性缓且善化瘀。

他说:“三棱、莪术性近和平,而以治女子瘀血,虽坚如铁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开破之品转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术独具之良能也”;二是三棱、莪术既善破血,尤善调气,有瘀血者瘀可徐消,无瘀血者亦可流通气血,且善理肝;三是常与参、芪同用,三棱、莪术佐于补药之中,能行补药之滞,而补药之力愈大,兼有开胃进食之功,补药倍于三棱、莪术,则气血不破,瘀血之化亦较速,故久服亦无弊…2、治吐衄善用鲜茅根、花蕊石、三七唐容川论血证治法有“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张氏则将四法合而为一,选药善用鲜茅根、花蕊石、三七。

张锡纯“大青龙汤中之麻黄当以薄荷代之”探析

张锡纯“大青龙汤中之麻黄当以薄荷代之”探析

·医籍研析·张锡纯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中医大家,也是中西医汇通派的杰出代表。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收录了其丰富而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后世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张锡纯用药的独特见解,值得后辈研究探讨。

笔者拟从张锡纯“论大青龙汤中之麻黄当以薄荷代之”的理论出发,略陈管见,请同道指正。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于“论大青龙汤中之麻黄当以薄荷代之”的记载,张锡纯认为,仲景时代薄荷用以调味,尚未入药,因此《伤寒论》里没有薄荷入药的记载。

张锡纯列举医案1例“曾治邻村武生夏彭龄,年过三旬,冬令感冒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中则甚觉烦躁,原是大青龙汤证,医者误投以麻黄汤,服后汗无分毫而烦躁益甚,几至疯狂,其脉洪滑而浮。

投以大青龙汤,以薄荷叶代麻黄,且因曾误服麻黄汤,方中原有桂枝,并桂枝亦权为减去。

煎服后,覆杯之顷,汗出如洗,病若失”[1]。

患者本为大青龙汤证,误投以麻黄汤后烦躁如狂,又投以大青龙汤以薄荷叶代麻黄并去桂枝,患者汗出如洗而愈。

张锡纯总结“此证当系先有蕴热,因为外寒所束,则蕴热益深,是以烦躁。

方中重用石膏以化其蕴热,其热化而欲散,自有外越之机,再用辛凉解肌之薄荷以利导之,是以汗出至易也。

若从前未误服麻黄汤者,用此方时不可去桂枝,盖大青龙之原方所用桂枝原无多也”[1]。

读此医案发现,此病例予大青龙汤以薄荷易麻黄效果更佳。

然大青龙汤中本以麻黄外散风寒,开郁闭之表为君,故张锡纯在此以薄荷代麻黄的用法与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大青龙汤证1.1《伤寒论》应用大青龙汤的思路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中有关大青龙汤论述有二,一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

二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2]。

大青龙汤方由7味药物组成: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名医张锡纯名方

名医张锡纯名方

汗出
• 用肾气丸治汗出,书中也没有给你明说,倒是虚劳篇有这么多一 段话,“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这一条只给了 脉,也没有给方,但是这里也是用肾气丸的指征,有人就要问了, 你怎么知道要用肾气丸,仲景书中还讲了,“夫男子平人,脉大 为劳,极虚亦为劳。”这里给出了虚劳的脉,脉大,或者极虚, 也正是肾气丸的脉,临床上就是这样,肾气丸的脉呢,或者脉弦 滑而大,或者虚弱细微。所以根据“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 善盗汗也。”这条,就可以用肾气丸。临床上就治过不少这样的 病号,出汗多的厉害,动不动就出汗,面色还黧黑,脉摸上去细 微的,这些都是可以用肾气丸的指征。
国医张锡纯医用名方
张锡纯先辈的气淋汤
气淋之证,少腹常常下坠作疼,小便频数,淋涩疼痛。因其人下焦本虚,素 蕴内热,而上焦之气化又复下陷,郁而生热,则虚热与湿热,互相结于太阳 之腑,滞其升降之机,而气淋之证成,故以升补气化之药为主,而以滋阴利 便通气化之药佐之。
附此方:生黄芪15克、知母12克、生杭芍9克、柴胡6克、生明乳香3克、生 明没药3克。
水肿
• 《内经·水热穴论》中讲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 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 也。”这里的胃之关也,应该是谓之关,“胃”通“谓”。主要 讲的肾是司开阖的,关门不利就是这个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后就 出现溢于皮肤的水肿了。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可以从肾的开 阖入手。肾气丸就是非常符合这个病机,所以临床上见到的下肢 水肿,或全身水肿的,同时还见有小便不利,或者口渴的,都可 以用到这个方。
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 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手足烦热
• 手足烦热这个也是肾气丸的证,不光书上有讲,临床也就是这么 回事。妇人杂病篇讲“烦热不得卧”,这个烦热多是手足烦热, 病人表现为手足心似火烧一样。这个见的也多,都是可以用肾气 丸的,还有遇到一些口腔溃疡的,把肾气丸里面的桂枝换成肉桂, 来引这个虚火,用起来效果也很好。

(3)张锡纯脉药

(3)张锡纯脉药

(3)张锡纯脉药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

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

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

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

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

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

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

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

常见:
(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

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

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

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

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

常见:
(1)左右脉数。

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

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

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

常见:
(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

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

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

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

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

常见:
(1)左脉细弱。

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

胸中大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

气血两亏,噎膈。

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主心肺阳虚。

常见:
(1)左脉沉弦。

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

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

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

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

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脉沉弦迟。

肠中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

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

常见:
(1)左右脉迟。

寒饮,咳吐痰涎。

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

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主热。

常见:
(1)右脉洪长有力。

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

热迫胃气不降,吐衄。

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热上攻。

或实热痢。

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

常见:
(1)右脉滑实。

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

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

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

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

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
(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

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

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

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

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

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

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

阳热实证。

此即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

(张锡纯有这样的医论?本人待查)
(二)三部二候
1.肝肾之阴为根
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

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

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

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

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

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
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

又浮数者,经虚热。

沉者,实热郁于下焦。

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脉之“有力”,当辨真假。

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

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

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

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

即有神也。

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