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教育生态视域下幼儿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

教育生态视域下幼儿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

教育生态视域下幼儿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幼儿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生态学作为一种研究教育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

本文旨在从教育生态的视角出发,审视幼儿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价值观、文化认同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单形式僵化、忽视幼儿主体性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限制了幼儿全面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接着,通过对幼儿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改进策略,包括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尊重幼儿主体性等,旨在为幼儿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教育生态视域下幼儿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现状分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幼儿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内容逐渐丰富。

除了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习俗和文化内涵,还包括了节日的艺术表现、环保意识、社会交往等方面。

这种内容的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了适应教育生态的理念,幼儿园在传统节日教学活动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游戏、故事、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资源的整合:幼儿园在传统节日教学活动中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家长、社区和媒体资源。

这种资源的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还促进了家园合作和社区参与,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教育生态的视域下,幼儿园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还包括了幼儿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

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

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一、简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师生成关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本文将围绕生态型师生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建立良好的生态型师生关系。

生态型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提高。

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重和信任,双方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互动。

1. 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提出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型师生关系应运而生,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提出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一种反思和改进。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这种关系往往导致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而生态型师生关系则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共同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提出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由于家庭背景、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和教育资源。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因为缺乏资源和支持而无法获得与其他学生相同的发展机会。

而生态型师生关系则注重班级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提供均等的教育资源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施。

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提出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在生态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生态型师生关系还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心理、情感和社会等方面,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提出背景与意义在于弥补传统师生关系的不足,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变革的生态分析

学校变革的生态分析

学校变革的生态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政策与改革实践推进,学校变革愈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学校变革研究的数量愈益增多,质量不断提升,内容逐渐丰富。

为更好推动我国学校变革实践进程,提高学校变革研究效度,本论文化生态学理论为教育研究方式和方法,以此从理论层面研究了“什么是学校变革?”、“学校为什么变革?”和“学校怎么变革?”三个学校变革基本问题。

“学校变革的生态分析”属于教育学与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

故论文从国内外教育生态研究综述入手。

梳理国内外教育生态研究进展后,论文指出,既有教育生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的整合程度较低。

为提高两者整合程度,为给后继学校变革研究奠定坚实方法论基础,论文在综述相关生态学学科的生态研究方式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生态分析”研究方式和“教育生态分类”、“教育生态比较”研究方法。

“教育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和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研究方式。

“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是指教育生态分析以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研究教育生态主体与教育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并且赋予由这种关系联结起来的教育生态整体以积极价值。

“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是指教育生态分析以动态发展的思维方式研究教育生态的动态演化过程,即教育生态主体与教育生态环境之间以彼此联系为基础的协同进化过程,并且赋予教育生态的长期持续发展以积极价值。

“教育生态分类”是基于教育生态分析研究方式而形成的注重分类结果之间以及分类结果与其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整体性、功能性教育生态研究方法。

“教育生态比较”是正视研究对象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系和互动,关注研究对象与生态环境历史与未来的比较方法。

关于“什么是学校变革?”论文认为,基于教育生态分析“动态—联系”视角,回答这个问题不止于界定“学校变革”定义,而需把学校变革视为学校生态过程的类型之一,从其与其它学校生态过程的比较中把握学校变革特征以及与其它学校生态过程之间关系。

环境保护研究过程综述1000

环境保护研究过程综述1000

环境保护研究过程综述1000一、调查的目的和出发点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贯彻党中央“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目标,把我国建立成绿色节约型社会,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在学校的动员和鼓励下,我们参加了环境保护行动。

二、调查时间、对象、方法2021年8月,我和几个同学来到德州市的一些小区进行了调查。

我们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访问过往路人并做了问卷调查,回去后又上网查找许多资料。

我们主要的调查对象为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大气污染,水污染,树木的砍伐等。

三、调查过程首先我们来到小区,看到清洁阿姨在扫垃圾,就前去访问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虽然人们的素质有所提高,但仍有很多人在人行路上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

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值得关注。

旁边来了一位刚买菜回来的大姐,我们向前询问了一些生活方式,我们心里得到一丝安慰。

大姐告诉我们:少扔垃圾,把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多骑自行车,少开车,节约用水,把洗澡水洗脸水用来冲厕所,淘米水可以用来洗脸,洗头发,洗碗。

一眼望去,小区绿化水平还可以,数目较少,草坪较多,但空气并不新鲜,总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着,我们老到物业处进行了交流,造成环境污染源是1公测所排出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2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漂浮着一些秽物3工厂排出的废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登对身体有害的物质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垃圾,及不讲卫生有影响市容,这些污染是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

通过几天的调查,我们做了一份调查问卷。

一.调查的内容及方法:通过对路人以及对环卫工人的提问,了解他们对各路段的环境的看法。

并将事先打印好的自制问卷调查表发给他们填写,为接下来我的分析及整理做出铺垫。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通过对路人及环卫工人的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表的整理分析发现,人们普遍对当前环境表示不满,只有在极个别地段人们表示差强人意,针对这些方面人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简析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实施幼小衔接的研究

简析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实施幼小衔接的研究

【 摘要 】 幼小衔接在儿童成长过程 中具有重要意义 , 会 受到 多方面环境 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 文概要 阐述 了教育 生态学理 论, 以教 育 生 态 学视 角分 析 幼 小衔 接 的 必要 性 , 提 出 了建 立在 教 育生 态学 理 论 上 的 幼 小衔 接 初 步思 路 。
【 关键词 】 教 育生 态学 幼小衔接 必要 性 【 基金项 目】 本文是黑龙江省教 育厅 高职 高专院校 科研 项 目的研 究论文 , 项 目编号 : 1 2 5 1 5 2 3 7 。 【 中图分类号 】 G4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O 9 5 — 3 0 8 9 ( 2 0 1 3 ) 1 1 — 0 0 2 4 - 0 1
的 健 康 成 长 奠 定基 础 。 教 育 生 态 学认 为 教 育 活 动 与 学 校 、 社会 、 家庭 等 环 境 紧 密
下是 互补 的 , 可 能 是 一致 的 , 也 可能是不 一致的 , 但 对 儿 童 的 联 系 . 幼 小衔 接 工作 既要 重视 单 个 因素 的作 用 , 又要 对 相 关 因 影 响 无 疑 是 重 大的 。教 育生 态 学的 主 旨就 在 于揭 示 各 种 教 育 素 进 行 综 合 考 察 .更 要 重 视 多种 因素 之 间的 相 互 作 用 对衔 接 情 境 的复 杂性 及 其 对 儿 童 的影 响 .从 而打 破 以往 的 教 育模 式 工 作 产 生 的 影 响 。只 有教 师 的培 养 与 家庭 教 育 紧 密 结 合起 来 , 与方 法. 促 进 学前 教 育 的 改 革 , 不 断提 高教 育 的质 量 。 才 能 综 合把 握 儿 童 的发 展 趋 势 , 掌 握 儿 童 的 发展 脉 络 。 二、 运 用教 育 生态 学 原 理 实 施 幼 小衔 接 的 必 要 性 其 次, 教 师要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 开放性地思考 问题。幼 小衔 接 工作 离不 开 家庭 、社 会 、学 校 等 多方 面 因 素 的 共 同协 f 一) 现 实 需要 幼 小衔 接 的 必 然性 和 必要 性 已经被 教 师 广 泛接 受 ,但 他 作 。 教 育部 门要 构 建 有 利 于 幼 小 衔 接 的 体 制 和 机 制 。 根 据 教 育 们 缺 乏科 学有 效 的教 育 生 态 学理 论 的培 训 。 幼 儿教 师和 小 学 生 态 学 的要 求 , 制 定 详 细 的 幼 小衔 接教 育 指 南 ; 社会机 构可 以 老 师 虽 然认 识 到各 种 环 境 因 素在 儿 童 的 学 习和 生 活 中存 在 很 举 行 各 种 宣讲 活 动 .增 进 人 们 对 教 育 生 态 学 以及 幼 小衔 接 的 大影响 。 也 认 同培养 儿童的 良好 习惯、 自理能 力、 规则与任务 科 学认 识 ; 家长、 幼儿 园、 小 学要 为 儿 童 适 应 学 校 生 活 做 全 方 意识 、 心 理 与 身 体 健 康 等 多方 面 素 质 的 重 要 性 , 但 在 实 际 的教 位 准备 。保 证 儿 童 顺 利 实现 由 幼 儿 园到 小 学 的过 渡 。 只 有 家 育教 学 活 动 中仍 以 知 识 传授 为 主 ,很 难践 行 教 育 生 态 学 的 理 庭 、 社会 、 学校 加 强 配 合 , 才 能 为 儿 童 提 供 健 康 的 生 活 学 习环 才 能 有 效提 高 幼 小衔 接 的 质 量 。 念 多数 小学教 师普遍缺乏幼小衔接 意识 , 他们 与幼儿老师之 境 , 间 没 有 必要 的 沟 通 . 只 是 运 用 小学 教 育 教 学 理 论 指 导 学 生 , 对 幼小衔接在 儿童成长过程 中具有重要 意义 ,受到 多方 面 幼 儿 园 的情 况 根 本 不 了解 。 环 境 因 素 的影 响 与 制 约 .运 用教 育 生 态 学原 理 进 行 幼 小衔 接 学 者们 关 于幼 小 衔接 工作 的 责任 方说 法 不 一 , 有 学者 认 为 研 究 为教 育 工 作 者提 供 了一 个 全 新 的视 角。教 育 工 作 者 有 必 应 由教 师 和 学 校 负责 幼 小衔 接 工 作 ,有 学 者认 为要 重视 家长 要 将教 育 生 态 学 理 论 纳入 到 幼 小衔 接 的 知识 体 系 中 ,科 学地 促进 儿 童健 康 发 展 。 在 幼 小衔 接 工 作 中 的作 用 ,也 有 学者 认 为 幼 小衔 接 工 作 应 由 实施 幼 小衔 接 . 学校 、 家庭 、 社 会 共 同 负责 。可 以看 出 , 学者 对教 育 生 态 学 的认 参考文献 : 识还有一定偏差 , 幼 小衔 接 只研 究 了学校 、 家庭 与 幼 儿 园三 个 『 1 1 杨 晓萍, 伍叶琴. 教 育的张力: 基 于 幼 小课 程 衔 接 的视 角 微观 系统 , 比较 少 涉及 教 育 生 态 的宏 观 系统 、 外 层 系统 、 中观 m. 学前 教 育 研 究 . 2 0 0 7 f Z 1 ) 系统 理 论研 究 的缺 失 导致 在 教 育 实践 中 . 教 师 对教 育 生 态 学 『 2 1 郑立华. 家 长 在 幼 儿 园和 小 学 衔 接 中的 作 用 m. 教 育 评 在 幼 小衔 接 中作 用 的 认 识 存 在 一 定 误 区 ,影 响 了幼 小衔 接 的 论. 2 0 0 7  ̄3 1 质量 。 [ 3 】 霍力岩 , 木全晃子. 日本“ 幼 小衔接” 热湖剖析Ⅱ 】 . 比较教 ) 课 程 改 革 的 需要 育研究. 2 0 0 6  ̄5 ) 课 程 改革 始终 是 基 础 教 育 重要 的 内容 ,运 用 多种 教 学理 [ 4 ] 秦振 飙 , 候 莉敏 . 幼 小衔接课程现 状的调查 与反 思—— 论 开 展 教 学 活动 已 经成 为教 师 的 工作 常 态 。课 程 改革 要 秉持 对 广 西 幼 儿 园教 师 和 小 学教 师 的 比较 研 究 o 】 . 学前教 育研 究. 包括 建 立在 教 育 生 态 学基 础 上 的 多种 教 学理 念 .努 力探 索 多 2 o o 5  ̄5 ) 种教 学模 式 。但 在 实际 工作 中 , 幼 儿 因 与 小 学分 处 不 同的教 学 作者简介 : 吴晓丹 ,

课题开题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的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的实践研究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原大丰市实验小学)杭斌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从教育发展宏观背景来看,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势在必行。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以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索能力就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从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大有可为。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开展自主创新学习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创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氛围,努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已然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

从学校发展的趋势来看,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迫在眉睫。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等问题亟待解决。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范文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范文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范文
生态教育综述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

因此,生态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生态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和保护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实践中,生态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层面。

学校教育是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中,生态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来开展。

首先,生态教育可以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其次,学校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感知。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植树、种菜、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社会教育也是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教育主要通过社会组织、社区、媒体等平台来进行。

首先,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类环保宣传活动,如环境讲座、展览等,让社会大众了解环境问题,并提供相关知识。

其次,社区可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如清洁环境、节约资源等,鼓励居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此外,媒体的宣传也很重要,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等渠道,向公众传递生态环境的信息。

总体而言,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和保护能力。

生态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层
面来进行。

学校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进行,而社会教育则通过社会组织、社区和媒体等平台来进行。

通过生态教育的实施,人们的环保意识将得到提高,环境保护行动也将得到积极推进。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二篇)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二篇)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课题名称: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研究目标:通过实践让学生热爱绿色,创造绿色;让学生了解身边环境的现状,学会怎么样去保护环境;了解地球生态状况,用行动去让身边的生物变得更多姿多彩;从用水用电开始,学会如何节约能源,并有良好利用能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综合实践等能力;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本学期研究内容:1、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及环保现状,产生对环境的尊重和热爱感,及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生态平衡的教育,让小学生懂得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把学生的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学生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促进他们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转变为一个善待自然的伙伴。

3、引导学生生活中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形成充分利用资源的意识。

4、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渗透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绿色生态的知识,并能初步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良好品质。

并达到教育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将学校的德育扩展到家庭、社会。

本期具体措施:1、打好课题研究的基础。

认真组织好固定的研究人员及课题组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品社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并制定严密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

2、从小处入手,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坚持“每周大扫除,时时有值日生”的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学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

3、用课堂和活动全方位开展环境教育。

课堂渗透是我校生态教育的主要方式。

结合本校实际,学校开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常见植物的认识、各种植物的认识和保护实践、植物的保护实践活动开展的教育和指导。

学校教育的“不变”与“变”——湖北省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综述

学校教育的“不变”与“变”——湖北省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综述

大家谈ZHIKU 智库会议以“后疫情时代的学校变革与教育改进”为主题,收到年会论文370余篇、教育故事210余篇,到会代表近260人。

围绕会议主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涂艳国、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沙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焦超、荆州区教育局党组副书记李大春、武汉大学教授程斯辉等就疫情防控时期学校教育变革进行了热烈讨论,展示了有关理论思考成果、传递了实践探索经验。

学校教育的“不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涂艳国基于教育现代化背景,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基础教育的“变”与“不变”。

他认为,教育发展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当前基础教育发展改革最重要的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同时,涂艳国教授从教育本质、性质、任务、规律不变的角度分析了基础教育的不变,基础教育要把握基础教育的底线、底色和底蕴,要坚持培养人的本质目标不变。

“教育应该像教育的样子,学校应该像学校的样子。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描绘教育应有的模样:一是顺应天性;二是立德树人。

通过案例展示,张校长点明过度教育对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消极影响。

同时,学校要发展体育,避免把学生当白板、课堂去问号、课堂基本面向中等生等问题,教育最关注的“人生起跑线”应是身体发展和社会担当的“底线”。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爱国指出,学校和家庭教育缺位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空心病”、缺乏目标、丧失动力、心胸狭窄等成长问题。

后疫情时代教育要培养有格局的人,首先要以价值塑造滋养精神,培育内心信念;其次要以生涯规划树立理想,确立人生目标;再次要以内心修炼开阔心胸,涵养胸襟气度;最后要以生活实践砥砺责任,培育担当精神。

南漳县徐庶学校教师邓玉梅从4个角度阐述了教育如何培育学生的“中国心”:倡导“身、家、国、天下”一体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达德之才,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植入学生内心;注重个体自觉,以“学生乐学”作为评教标准之一;面对疫情,因势利导、变危为机,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强国意识、奉献意识。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作者:赵良辉,肖健华,王天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6期赵良辉,肖健华,王天擎(五邑大学经管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摘要]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项目化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解决思路。

秉承生态学理论强调联系、强调多样性、重视生态位影响的原则对常规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改进,并以电子商务项目教学为例展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项目化教学;联系;多样性;生态位[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16-0058-03一、引言项目化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完成学习,其最大的特色是自主性、综合性和过程中心。

其中,自主性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项目和完成手段,利于培养创造能力;综合性指项目的完成需要利用多学科知识,具有学科交叉性,还需要用到多方面的能力,具有能力交叉性;过程中心指的是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注重学生在项目各环节的表现、项目阶段成果的完成质量等等。

(一)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在当前教学环境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

不过,我们在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合作难以实现,搭便车现象较多。

学生团队组成之后,通常真正关心项目的只有组长和一两个活跃组员,其他组员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且对待自己的工作也是能推就推。

而在课程考核时一般依据总体任务完成情况给每名队员同样的分数,因此未出力的队员也可以拿高分,分享别人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

“搭便车”队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对项目不感兴趣或动手能力较差,另一种是意见和其他队员相左,因此采取消极态度。

(二)未能真正引发学生兴趣,学生为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

很多学生将项目视为一种负担,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负责任的学生会认真完成项目,但只是中规中矩,没有创新和细节设计;不负责任的学生则只是“形式上”完成了项目,项目框架齐全,但内容空洞,不知所云。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进行了综述。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接着介绍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随后,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

探讨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在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现状、影响因素、国内外比较分析、探索与实践、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进行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使他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手段陈旧等,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

有必要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习惯,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全面发展能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

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135°05′,北纬 43°25′~53°33′。该省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也是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地 区。本次演示将综述黑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黑龙江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夏季。由于黑龙江省 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每年夏季降雨量集中,易导致江河水位上涨,从而引发洪 涝灾害。洪涝灾害会对农业、林业和渔业造成严重影响,破坏基础设施,影响居 民生活。
黑龙江省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自然 灾害带来的损失。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对自 然灾害的能力。
感谢观看
3、自然灾害教育的实施现状和 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自然灾害教育工作,如设立 专门的教育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等。然而,自然灾害教 育的实施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重视程度、教育资源投入、公众参与 程度等。
4、自然灾害教育的实践效果及 其启示
二、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也是黑龙江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黑龙江省气候干燥,降水 分布不均,加上农业用水需求量大,易导致干旱灾害的发生。干旱灾害会对农业 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土地沙化等问题。
三、森林火灾
黑龙江省拥有大片森林资源,森林火灾是该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 气候干燥、草木干燥等原因,森林火灾常常发生。森林火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影响,破坏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同时也会威胁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研究应结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的广泛应用,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 题。智慧教育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化、个性化、高效 化,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本次演示将对国内外智慧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幼儿园自然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教育研究

幼儿园自然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教育研究

幼儿园自然教育文献综述1. 引言在当今社会,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与自然的联系日益疏远。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是处于认知和感知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自然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对自然的关爱与保护意识。

幼儿园自然教育备受重视,有关幼儿园自然教育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2. 幼儿园自然教育的重要性(1)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自然环境是幼儿学习、游戏、探索的天然场所,通过接触自然,幼儿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获得愉悦和充实的体验,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关爱与保护意识通过自然教育,幼儿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美丽,激发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3)促进幼儿的认知与感知发展自然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促进幼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自然环境中孕育着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可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观察、发现、探索能力。

3. 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实施策略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1)提供自然环境幼儿园应该有一个开放且具有丰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包括花草树木、水池、草坪等,让幼儿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地玩耍和探索。

(2)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如野外郊游、观察昆虫、种植小花园等,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自然的魅力,激发其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引入自然教育资源幼儿园可以引入一些自然教育资源,如自然教育图书、动植物标本、自然教育玩具等,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然教育,丰富幼儿的自然知识。

4. 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效果评价对于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效果评价,主要从幼儿的身心健康、自然保护意识、认知与感知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评价,多角度地全面了解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效果,并对其进行改进。

5. 结语幼儿园自然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直接取决于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加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育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基础。

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

因此,加强对定量研究法自身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研究;定量研究教育研究就是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教育现象,并且尝试改变现有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主体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二十世纪末期,教育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繁荣与兴盛.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处理、使用数据时,应实事求是,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应客观看待其局限,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一、定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讲起源于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的发展,使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熟。

“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是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定量研究就是要找到和确定、验证这些关系。

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要求教育研究追随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思想。

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孔德反对任何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绝对的观念,拒绝研究本体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的本质进行探索,因为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

科学的方法必须遵循自然科学家在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不论它研究的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也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再次起决定作用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在批判现象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象主义推崇个人的、主观的,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一种来自于人类感官获取信息的经验,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

《幼儿园环保实践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幼儿园环保实践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幼儿园环保实践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深入,幼儿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前幼儿家庭和学校关注的话题之一。

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

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对中文期刊资料和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以“幼儿环保实践活动”为主题词,选取了以此主题相关的内容,最终为35篇的研究进行综述。

本文根据获得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将从“概念”“必要性”“研究现状”“教育策略”以及“研究空间”五个方面综述。

(一)关于幼儿环保实践活动的概念研究不同研究者对“什么是幼儿环保实践活动”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总体来说,关于幼儿环保意识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幼儿环保实践活动即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例如杨淑丽于2011年在《3-6岁幼儿环境保护意识的研究》中提出:“热爱自然、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类:幼儿环保实践活动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定,例如赵瑞桃于2014年在《幼儿园环保教育研究》中将幼儿环保实践活动定义为:“幼儿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形成环保意识后产生的行为。

”综上,幼儿环保实践活动是幼儿形成环保意识后对环境的认识以及保护环境所采取的行为措施,它的构成部分是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其中,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产生的基础。

1(二)关于培养大班幼儿环保意识的必要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中国打造成为美丽中国。

习总书记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只有尊重和适应自然,从多个方面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保护,才能构建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范天森、陈昌春、赵巧华.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2,可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0引言通过对国内外与教学环境有关的文献检索,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环境进行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环境的概念、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因素、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环境改善的策略等几个方面。

以引起人们对农村英语教学的充分关注,使农村英语教学这一普遍性的社会课题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进而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1 教学环境和英语教学环境的概念关于教学环境研究的理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勒温(Lewin) 的场理论和莫里(Murray)的需要-压力理论(Need-Press theory)。

勒温认为:“凡属科学的心理学都必须讨论整个情景,即人和环境的状态。

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 B = f (P ,E) ,其中B 代表行为,P 代表人,E 代表环境。

这里的环境并非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环境”,它包括了对个体行为有影响的一切事实”[1]。

莫瑞的需要-压力理论也强调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与勒温不同的是,莫瑞把个体因素( P) 称为需要,把环境因素( E) 称为压力。

莫瑞的理论认为,需要是指为个体行为提供方向和动力的组织倾向,压力是支持或阻碍个体表达或满足需要的外部环境。

需要与压力是两个相互补充但不一定是相互支持的概念,它们之间可以说是一种同型关系,比如一个人有合群的需要,他就会最大程度的利用能建立亲密友好关系的机会,而合作的环境本身又会优化这些机会。

但是并不能认为有高合群需要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会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同样也不能认为高合群压力的环境会使每一个人表现出合群行为。

在莫瑞的理论的基础上,斯腾(Stern) 在1920 年提出了个人与环境的适合理论(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theory) ,认为个人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积极作用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张正东、杜培俸指出:“外语立体教学法的环境是能稳定教学结构、制约教学运作、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因素”“环境就是外语教学赖以进行的实际”[2]。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文献研究综述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针对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过度开展的校外培训(以下简称“双减”)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范。

此次“减负”政策的出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校内作业减少,校外培训机构或关门歇业、或寻求转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教育内卷”,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称得上是我国教育史上最高等级的“减负令”。

为深化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双减”政策有效匹配,结合实际,制定了包括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制等五个方面在内的“五项管理”规定方案。

一、研究方法与文献样本(一)研究方法笔者采用文献内容分析、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

对现有文献内容进行分类、归纳,通过经验总结,把握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研究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理性思考和研究展望。

(二)文献样本为了解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研究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总库中,以“主题”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方式,分别以“学生减负”“双减”“课业负担”“学业负担”为关键词,搜索日期截至2023年4月3日进行查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多样化研究”(课题编号:2205443)研究成果。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文献研究综述刘晓晓(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顽疾。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5年教育部发布第一道“减负令”以来,国家层面的“减负”政策就有近10项。

2021年,随着国家打出“双减”政策组合拳,又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

许多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对学生减负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相应的生态承载力,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会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

在这些因子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高等教育的急剧发展可能使高等教育系统超越自身的生态承载力Ifn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

同时,由十超负荷的运行Ifn导致教育质量下降Ifn生产出大量文凭型人才不能就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生态承载力基础之上。

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的大力扩招和步入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的超速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对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形成极大威胁和破坏,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笔者认为应从影响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复杂因子着手以达到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首次分析了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在不同演替阶段的表现,最简明Ifn 准确地界定了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得出了影响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即资源(Resource)一一环境(Environment)一一结构(Structure)一一人口C Population,简称为RESP因素。

要提升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维护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就必须从这四个因子着眼,保证每个环节不出问题,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上不能迷失方向,必须坚持全面的思考、公开的思考、联系的思考,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达到RESP的合理、优化配置,哪方面出问题,就在哪方面找对策,做到对症下药。

实现资源一一环境一一结构一一人口的动态平衡,为此,该文通过模型的建构,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原则措施:一是加大投入,稳定教育资源的输入,保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外界循环的能量流,二是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优化和稳定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外界循环的物质流,二是坚持开放办学、走出象牙塔,畅通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外界循环的信息流,四是优化教育资源组合,形成多样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最大化,五是改善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创造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其它社会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良性互动。

笔者希一望此项研究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限制因子;演替相关文献综述(一)国外的教育生态研究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早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但不少学者认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十1976年首先提出。

20世纪70年代是国外研究的兴旺时期,除克雷明的贡献外,英国学者埃格儿斯顿的《学校生态学》独树一帜,以研究教育资源的分布为主。

另外一些学者则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入手来探讨问题,如费恩的《公立学校的生态学》、坦纳的《生态学、环境与教育》、沙利文的《未来:人类生态学与教育》等。

80年代和90年代,教育生态学研究范围更加拓宽,血目_向纵深发展。

一些学者把教育放在当代世人瞩目的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如莱西和威廉斯合编的《教育、生态学与发展》;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则侧重十微观的学校生态学研究,首次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目的在十从管理的角度入手,统筹各种生态因子,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

鲍尔斯对微观的课堂生态和宏观的教育、文化、生态危机等教育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对象认识颇不一致,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综合、联系、平衡;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十微观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因子生态学、宏观教育生态学这二个方面。

1976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中列专章讨了教育生态学问题。

1978年9月克雷明发表了题为“教育生态学中的变革:学校和其它教育者”的论文,进一步阐明了他的教育生态学见解。

克雷明认为“生态学的概念是有用的,因为它强调联系”,教育生态学的方法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十十彼此联系中,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来加以审视”。

贯穿克雷明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是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子都有机的联系着,这种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一致与矛屑、平衡与不平衡。

运用生态学的联系观、平衡观、动态观来考察教育问题是较好的视角。

阿什比在他著名的《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育生态学研究》中首次提出并应用“高等教育生态”这个概念。

他运用生物学的“遗传”的内涵,对中世纪大学的世界主义理想、19世纪欧洲大学的主要区别以及欧洲大学早期向外移植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发现英国的高等教育输出到印度、非洲后,最初在教育体制、文化差异、观念冲突、课程设置等方面遭到了本土文化和观念的抵制。

但随着引进的高等教育与植根十本土文化教育环境的不断适应、改进,以及新的政策的不断推出,欧洲的高等教育模式结合印度和非洲的环境不断的地发展和壮大。

他认为“大学构造必须继续使它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

阿什比经过对欧洲高等教育在印度和非洲国家的移植和发展的研究,得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

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将生态观引入课程研究是}o年代中期以后课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如高夫从生态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课程范式的更新”问题,奥尔在探索现代教育观点与生态危机关系的基础上,呼吁加强“生态素养”。

约翰。

米勒以整体观和内外联系观,建构起“整体课程”。

(二)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方炳林率先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著《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so年代后期,台湾出版了李聪明所著《教育生态学导论》,该著作针对台湾教育的现实,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各种问题进行反思。

我国大陆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始十so年代末90年代初。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学者出版了四本教育生态学专注。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吴鼎福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作者借用了不少生态学理论、概念、术语,生态学的色彩较浓厚。

任凯等人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希一望借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较深入的分析教育现象,但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仍需加强。

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在前两位学者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在学科体系建构方面,该书力图从文化、人口、资源以及环境角度来阐述教育生态;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引用了大量国外研究成果进行类比。

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的研究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其研究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关十高等教育生态观与学术生态。

国内学者从大学教育生态化、高等教育生态发展战略等几个方面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生态观的宏观层面。

生态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一般认为,所谓大学教育的生态化,是指大学教育按照生态学原理,致力十解决大学教育过程中“本体自然”发展的时代性矛屑和人类与“体外自然”的对抗性矛屑,以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的大学理念,通过对“本体自然”和“体外自然”的调适与超越,推动世界向生态文明过度和发展。

另外,学术生态是高等教育特有的形态,有学者认为,权威的构成和学术民主的状况、等级职位的流动性、信息资料的占有方式、知识传播的通路、研究组织的构造、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资源的配给方式、评价机制的完善等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学术生态。

第二,关十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

卢君臻认为,教育生态环境是指影响这项教育活动的一切外界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一些学者从物理空间来研究高等教育生态环境,认为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分为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个体生态环境二个层次,并由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二个因子组成。

不同的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并从自然生态系统出发,对高等教育生态环境进行探索。

第二,关十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到高等教育中,如潘愈兀教授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以及持续性、整体性、公平性、协调性诸原则,来探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以站得更高、更全面与长远。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代人类为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fn采取的一种对应抉择。

其哲学基础应该是生态哲学,它广泛适用十一切由生物环境构成的系统中的联系问题,尤其是人类生态学界的发展问题。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解决各种生态危机的问题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整个社会通向生态文明的“瓶颈”。

关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如何为经济与社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如何根据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进行改革。

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ifu}_不够深入,在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到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在贺祖斌的《高等教育生态论》中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的问题,并认为高等教育教育生态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可变形和多层次性等特征,它包含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调节能力、子系统教育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等。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生态承载力基础之上。

高等教育短时间内的激剧发展可能使高等教育系统超越自身的生态承载力}fn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高等教育的生态危机。

贺祖斌在其研究里主要讨论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相应的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状况。

讨论结果表明,发展所需的生态承载力已接近甚至部分超出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限值。

研究提出应通过提高办学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来提升我过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并对高等教育规模和速度过大过快的发展进行适当控制,以寻求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接受限值之间的动态平衡点,从}fn不对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但该研究讨论并不深入,特别是对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具体因子分析不够全面,另外其研究没具体讨论高等教育在历史的演替过程中生态承载力的表现问题。

同时,笔者认为贺祖斌先生对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太过借鉴生态学的术语,概念显得晦涩难懂,让普通读者很难搞清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究竟是什么。

从以上所涉及的文献来看,我认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大多都是从宏观上对教育生态系统、教育与与环境关系等问题作一般性探讨,}fn较少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成果。

第二,借用不少生态学理论、概念、术语。

不可避免的带有生态学原理的类比和演绎的特征。

第二,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与教育学的的相关理论融合,用十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研究方面还有待突破。

理论依据(一)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