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共10页文档
轴类零件的技术条件规范
镀铬轴设计技术规范目的: 为了统一镀铬轴的设计和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一、哥林柱图一1、常用材料:40Cr,其化学成分应符合GB/T3077-1999的规定; 哥林柱直径≥Φ160,采用锻件,整体调质后机械性能符合探伤要求见CM/HC17-2006 注塑机用哥林柱检验技术规范 哥林柱直径<Φ160,采用40Cr 热轧圆钢,热处理方式:调质;2、表面处理镀硬铬厚度: d<Φ120 时为0.03~0.05;d≥Φ120时为0.05~0.07;3、杆径d的公差采用f7(镀铬后尺寸),未注表面粗糙度Ra 6.3;4、形位公差见图一规定;5、两端中心孔标注见图二。
图二采用C型(带螺纹)的型式当哥林柱直径d<Φ120时,采用CM10L20/16.3;当哥林柱直径Φ120≤d<Φ180时采用CM16L30/25.3;当d>Φ180时,采用CM24L50/38;标注示例:GB/T 4459.5-CM24L50/38标注说明:D=M24,L=50,D2=Φ38;(L为螺纹长度)6、退刀槽宽度L1参照下表7、卸载槽宽L2约为哥林柱直径的0.9倍,直径d2约为哥林柱直径的0.85~0.9倍。
8、不同截面过渡处的R1、R2值:建议取过渡处较小直径的0.2倍左右9、两端倒角应大于或等于1/2螺距10、两端螺纹(见图三)图三(1)普通螺纹M1、M2公差等级采用g6,大径f6,并参照以下标准: GB/T 193《普通螺纹直径与螺距系列》GB/T 196《普通螺纹基本尺寸》GB/T 197《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GB/T 197-1981 内外螺纹的基本偏差(2)梯形螺纹Tr1、Tr2参照以下标准:GB/T5796.1 梯形基本牙型尺寸GB/T5796.2 梯形直径和螺距GB/T5796.3 梯形螺距基本尺寸GB/T5796.4 梯形螺纹公差(3)调模端一般用梯形螺纹;当d≥Φ125时用梯形螺纹,d<Φ125时用普通螺纹,但与头部螺距不能相等。
电镀件工艺技术规范
电镀件工艺技术规范(总1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电镀件工艺技术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零部件电镀层的选择和各镀种及化学处理的标注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产品零部件设计时电镀层种类的选择、厚度和标注方法。
2 引用标准GB1238-76JB/288-753 电镀层的主要目的3.1保护金属零件表面,防止腐蚀。
3.2装饰零件外表,使外表美观。
3.3提高零件的工作性能。
如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导电性、导磁性、耐热性、钎焊性、反光能力;节约及代替有色金属或贵金属;提高轴承使用寿命;修复磨损零件;热处理时的局部保护以及其它特殊性能。
4 决定电镀层种类和厚度的因素a.零件的工作环境;b.被镀零件的种类、材料和性质;c.电镀层的性质和用途;d.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的公差;e.镀层与其互相接触金属的材料、性质;f.零件的要求使用期限。
5 镀层使用条件的分类从保护金属零件使它不受腐蚀的观点出发,必须根据零件在使用时的工作环境来选择镀层的种类和厚度。
镀层的使用条件,按照气候环境的严重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腐蚀性比较严重的工作环境:大气中含有较多的工业气体、燃料废气、灰尘和盐分以及相对湿度较大的地区。
例如工业城市、离海较近的地区和湿热带地区等。
或具有大量燃料废气和二氧化硫的室内,以及经常接触手汗的工作条件。
第二类腐蚀性中等的工作环境:大气中含有少量的工业气体、燃料废气、灰尘和盐分以及相对湿度中等的地区。
例如离海较远的一般城市和一般室内环境。
第三类腐蚀性轻微的工作环境:大气中工业气体、燃料废气、灰尘和盐分的含量很少,而且气候比较干燥。
例如干热带地区、密封良好的设备的内部。
从防腐蚀的要求来看,有些金属在腐蚀性轻微的条件下可以不加保护层而应用。
在比较严重的工作环境下,大部分金属要求有一定形式的防护,而有些金属则不能使用。
从保护基体金属免受腐蚀的要求来看,一般可考虑:a.贵金属(金、铂)、含铬18%以上的不锈钢、轧制的磁性合金材料、以及镍铜合金等,一般不需再加防护层。
镀铬工艺技术要求
镀铬工艺技术要求镀铬工艺技术要求镀铬是一种将铬涂覆在金属表面以增加其耐腐蚀性和装饰性的工艺。
镀铬的品质和效果取决于工艺技术的要求。
以下是一些关于镀铬工艺技术的要求。
1. 表面准备:在进行镀铬之前,金属表面必须充分准备。
这包括将金属表面清洁干净,并除去任何污垢和铁锈。
必要时,可以使用研磨和抛光等手段来平整和光滑表面。
2. 去油处理:在镀铬之前,金属表面必须进行去油处理。
这可以通过使用化学溶剂或碱溶液来完成。
去油处理的目的是去除表面的油脂和污垢,以确保镀铬的质量和附着力。
3. 镀铬溶液:选择合适的镀铬溶液非常重要。
镀铬溶液必须具有适当的化学配方,以确保镀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含有适量的铬酸铜和二价铬离子的镀铬溶液是常用的配方。
4. 镀铬时间和温度:镀铬时间和温度对镀层的质量和厚度有很大的影响。
镀铬时间必须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获得所需的镀层厚度。
镀铬温度应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以确保溶液和金属表面反应的速度和质量。
5. 电流密度:电流密度是镀铬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电流密度必须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控制镀铬的速度和质量。
过高或过低的电流密度可能会导致镀层的不均匀性和质量问题。
6. 镀铬质量检测:镀铬后,需要对镀层进行质量检测。
这可以通过使用显微镜来检查镀层的均匀性和光滑度。
还可以使用重量和厚度测试来确定镀层的质量和厚度。
7. 表面保护:在完成镀铬后,金属表面需要进行保护以防止腐蚀和损伤。
这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清漆或涂层来完成。
这些涂层可以提供额外的耐腐蚀性和保护性,同时也可以增加镀铬层的装饰效果。
综上所述,镀铬工艺技术的要求包括表面准备、去油处理、选择合适的镀铬溶液、控制镀铬时间和温度、调整电流密度、镀铬质量检测和表面保护等。
只有在满足这些要求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质量的镀铬层。
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
编制: 校对: 标准检查: 审定: 批准: 受控标识:镀铬技术条件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主要零部件镀铬前后的质量要求,电镀后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金属和塑料零部件防护装饰性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2 GB/T 4955-1997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2.3 GB/T 4956-2003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2.4 GB/T 5270-19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层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2.5 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样的评级2.6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2.7 GB/T 13911-19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3. 电镀件外观类别及镀层体系表示方法3.1 电镀件外观类别A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十分容易看见,装饰价值很高的部位。
包括:方向把管、后货架、保险杠、前照灯、转向灯、后视镜、仪表、装饰件、减震器、刹把等零部件主视面。
B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容易看见,装饰价值较a级稍低的部位。
包括:标牌、平叉护板装饰件等零部件。
C类对成车自然观察不容易看见,装饰价值低或无装饰价值的零部件。
3.2 镀层体系分类及表示方法3.2.1常用镀层的种类及简化表示的含义见表1。
表13. 零部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3.1 金属零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3.1.1 有配合公差要求的零件,应留有适当的加工余量。
3.1.2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经电镀前处理和进行抛磨都无法除去的缺陷,如明显的凹坑,难以抛磨掉的腐蚀点,砂轮打磨伤痕及模具拉伤痕迹等。
4镀铬层的技术要求
.
.
镀铬技术协议
甲方:沧州华海风电设备科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乙方:泰州市海陵区鹏程甲方委托乙方对产品的零件进行电镀,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1、甲方负责向乙方提供加工零件图纸,乙方需按照甲方的图纸要求进行镀
铬加工,并按时向甲方交付。
2、乙方镀铬工件应该到以下要求:
2. 1外观所有镀铬的工件,用肉眼观察时,表面应光亮、光泽、不应有麻点、起泡、剥落、露底、变色和结晶粗大或任何对产品有不良影响的缺陷。
在电镀后直接使用或电镀后磨光的产品表面上,不得有铬瘤。
如果电镀后由供方进行热处理或磨光过程中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气泡或裂纹。
2.2表面粗糙度按(GB3505)中的规定方法进行测量,结果应达到设计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值。
2.3结合强度按(GB5270)中规定的弯曲、磨损、热震等试验方法进行弯曲试验时(将受检验的试件用钳子夹紧,反复弯曲180度(向两面各弯曲90度)直到断裂),底层与基体,底层与铬层之间不允许有任何分离、起层。
2.4铬层的硬度镀铬层的硬度符合设计要求,若没有规定,铬层的显微硬度值HV≥750(试验方法:GB/T9790)
3、产品到厂后,甲方对其进行验证,若验证不合格,乙方需及时返工,若影响甲方交付所造成甲方的损失由乙方负责。
4、此技术协议若有未尽事宜,由甲方双方共同商讨解决,且结果列入协议备忘录。
5、此技术协议经双方单位领导签名,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6、协议一式两份,正本由归甲方所有,副本则由乙方保存。
正副本均有同等法律效应。
甲方:泰州市永大阀业制造有限公司乙方:泰州市海陵区鹏程车件厂
日期:日期:
签章:签章:。
汽车用装饰性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的技术条件(共4页)
使用条件号
使用环境恶劣程度
事例
4
特别恶劣环境
汽车外部零件,如散热器格栅等
3
恶劣环境
汽车外部零件,如装饰条、天线等
2
一般环境
汽车内部零件,如座椅头枕支杆等
注:
装饰性电镀层分级号按GB 12600-90和QC/T 625-1999。钢铁基体与塑料基体的分级号见表2。
表2 装饰性电镀层的分级号
微裂纹可以不经预处理直接用100倍的金属显微镜以反射光或斜射光观察,如果有争议则要先用铜沉积法显示裂纹,微孔一定要用铜沉积预处理。铜沉积预处理的方法参见GB 9797的规定。
镀层的结合强度
按GB 5270-85的热震试验或磨、锯试验进行镀层结合强度的测定(或双方协商确定),经试验后,镀层与基体、镀层与镀层之间不应出现分离。
GB 4955-97 金属覆盖层厚度测定 阳极溶解库仑方法
GB 5270-85 金属基体上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
GB 6460-86 金属覆盖层 铜加速醋酸盐雾试验(CASS试验)
GB 6461-86 金属覆盖层 对底材为阴极的覆盖层 腐蚀试验后的电镀试样的评级
GB 6462-86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 横截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方法
13
主要表面 汽车用装饰性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以下简称汽车用装饰性电镀层)镀覆前后的规定表面,此表面对镀件的外观和(或)使用性极为重要。
最小厚度 在镀件的主要表面上所测得的局部厚度的最小值。
14
本技术条件号
基体材料和表明镀层服役环境的使用条件号或所需特定镀层的分级号
如果只提供基体材料号和使用条件号,而未提供镀层分级号,供方可以在满足产品要求的前题下确定。
汽车产品 零部件电镀铬层技术条件
恶劣环境
雨雪不直接接触;离地面较高
如汽车外部零件:防撞条等
2
一般环境
比较干燥;封闭总成内部
如汽车内部零件:头枕支杆等
5.2.2电镀铬层的分级号
铜+镍+铬和镍+铬电镀层的分级号见表4。
表4 铜+镍+铬和镍+铬电镀层的分级号
基体材料
使用条件号
分 级 号
钢 铁
4
Fe/Ep·Cu20Ni30dCr0.5
4
GB/T 5267.1 紧固件电镀层
GB/T 5270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沉积层) 附着强度试验方法
GB/T6462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 横断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方法
GB/T 9797—1997金属覆盖层 镍+铬和铜+镍+铬电沉积层
GB/T 9798-1997金属覆盖层 镍电沉积层
GB/T 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5.2.1电镀铬层的使用条件号
铜+镍+铬和镍+铬电镀层的使用条件号见表3。
表3 铜+镍+铬和镍+铬电镀层的使用条件号
使 用
条件号
使用环境恶劣程度
示 例
分类
环境特点
4
特别恶劣环境
离地面近,容易受污泥侵蚀或擦伤;常受手汗腐蚀;风雨直接侵害;高温或高湿;容易受到机械磨损
如汽车外部零件:保险杠、装饰条、铭牌等
4
Fe/Ep·Ni35dCrmp(mc)0.5
3
Fe/Ep·Ni35dCr0.5
2
Fe/Ep·Ni20dCr0.5
锌合金
4
Zn/Ep·Cu20Ni30dCr0.5
镀铬试验要求
镀铬试验要求镍-铬与铜-镍-铬装饰电镀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零件(钢铁基体或塑料基体)上镍-铬与铜-镍-铬装饰电镀层得要求。
规定了汽车上使用得镍-铬与铜-镍-铬装饰电镀层得厚度、外观、结合强度、防腐性能等得检测及评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内外饰件表面得装饰性镍-铬与铜-镍-铬电镀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得条款通过本标准得引用而成为本标准得条款。
凡就是注日期得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得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得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得各方研究就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得最新版本。
GB 4955-97 金属覆盖层厚度测定阳极溶解库仑方法GB 5270-85 金属基体上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与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GB 6460-86 金属覆盖层铜加速醋酸盐雾试验(CASS试验)GB 6461-86 金属覆盖层对底材为阴极得覆盖层腐蚀试验后得电镀试样得评级GB 6462-86 金属与氧化物覆盖层横截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方法GB 12600-90 塑料上铜+镍+铬电镀层GB/T 9797-97 金属覆盖层镍+铬与铜+镍+铬电沉积层GB/T 12610-90 塑料上电镀层热循环试验GB/T 12611-90 金属零(部)件镀覆前质量控制技术要求GB/T 13911-92 金属镀覆与化学处理表示方法QC/T 625-99 汽车用涂镀层与化学处理层DIN 50017 Condensation water test atmospheres3 术语3、1主要表面汽车用装饰性镍-铬与铜-镍-铬电镀层(以下简称装饰性电镀层)镀覆前后得规定表面,此表面对镀件得外观与(或)使用性极为重要。
3、2最小厚度在镀件得主要表面上所测得得局部厚度得最小值。
4 需提供给供方得信息4.1 本标准规定得相关技术参数等必要信息。
4.2 基体材料与表明镀层服役环境得使用条件号或所需特定镀层得分级号如果只提供基体材料号与使用条件号,而未提供镀层分级号,供方可以在满足产品要求得前题下确定。
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
Q/ZS 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企业标准Q/ZSJY 38-2003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2003-09-10发布2003-09-15实施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发布Q/ZSJY 38-2003前言本标准由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标准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化由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标准认证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备案号:Q/ZSJY 38-2003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金属零部件的镀覆层体系分类和标注方法、电镀前和电镀后的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以下简称“摩托车”)金属零部件(以下简称“零部件”)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4955-1997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3镀覆层体系分类、要求及标注方法3.1 外观等级分类外观等级分类及区域划分见表1。
3.2 零部件镀覆层体系分类和镀覆层要求见表2。
3.2 标注方法3.2.1 基体材料金属材料用其化学符号表示,合金材料用其主要成分的化学符号表示(见表3)。
3.2.2 镀覆方法电镀用“EP”(及electro plating)表示。
3.2.3 镀覆层名称3.2.3.1 镀覆层名称用镀覆层的化学元素符号表示。
3.2.3.2 如需表示金属镀覆层的金属纯度时,可在该金属的元素符号后用括号“( )”列出质量百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2.3.3 当采用多层镀覆时,应按镀覆的先后,至左向右依次标出每层的名称、厚度和特征符号;每层的标记之间应空出一个字母的宽度。
镀铬标准文档
镀铬标准引言镀铬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通过给物体的表面涂覆一层铬层,以达到提高物体的耐腐蚀性和装饰性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镀铬的质量和一致性,通常会制定一些标准来规范镀铬的过程和要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镀铬标准,以帮助读者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1. 镀铬层厚度镀铬层的厚度是评估镀铬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镀层的厚度应该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以确保表面的装饰性和耐腐蚀性能。
标准一般会规定镀铬层的最小厚度和最大厚度范围,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 镀铬层硬度镀铬层的硬度是评估镀铬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硬度越大,镀铬层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就越好。
标准一般会规定镀铬层硬度的最小要求,以保证其能够满足预期的使用寿命。
3. 镀铬层的光洁度镀铬层的光洁度对于提高物体的装饰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光洁度高的镀铬层可以提供良好的光反射性能,并且增强物体的外观效果。
标准一般会规定镀铬层表面的毛刺、气泡和缺陷的数量和尺寸要求,以确保镀铬层的光洁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4. 镀铬过程控制为了保证镀铬质量的一致性,镀铬过程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标准会规定镀铬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参数,如镀液的温度、镀液的pH值、镀液中的添加剂等。
通过控制这些参数,可以达到更好的镀铬效果,并避免一些质量问题的发生。
5. 镀铬质量检验镀铬完成后,需要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
常见的镀铬质量检验方法包括外观检查、厚度测量、硬度测量等。
标准会规定这些检验方法的具体步骤和要求,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镀铬标准对于保证镀铬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通过制定和遵守镀铬标准,可以确保镀铬质量符合要求,并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镀铬层厚度、硬度、光洁度、镀铬过程控制和镀铬质量检验等方面的标准,希望读者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这些标准,提高镀铬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
(整理)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
编制:校对:标准检查:审定:批准:受控标识:镀铬技术条件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主要零部件镀铬前后的质量要求,电镀后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金属和塑料零部件防护装饰性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2 GB/T 4955-1997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2.3 GB/T 4956-2003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2.4 GB/T 5270-19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层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2.5 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样的评级2.6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2.7 GB/T 13911-19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3. 电镀件外观类别及镀层体系表示方法3.1 电镀件外观类别A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十分容易看见,装饰价值很高的部位。
包括:方向把管、后货架、保险杠、前照灯、转向灯、后视镜、仪表、装饰件、减震器、刹把等零部件主视面。
B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容易看见,装饰价值较a级稍低的部位。
包括:标牌、平叉护板装饰件等零部件。
C类对成车自然观察不容易看见,装饰价值低或无装饰价值的零部件。
3.2 镀层体系分类及表示方法3.2.1常用镀层的种类及简化表示的含义见表1。
表13. 零部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3.1 金属零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3.1.1 有配合公差要求的零件,应留有适当的加工余量。
3.1.2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经电镀前处理和进行抛磨都无法除去的缺陷,如明显的凹坑,难以抛磨掉的腐蚀点,砂轮打磨伤痕及模具拉伤痕迹等。
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
三轮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三轮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轮摩托车金属零部件的外观等级分类和标注方法、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三轮摩托车金属零部件(以下简称“零部件” )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911-2008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GB/T 4955-2005 金属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阳极溶解库仑法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 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JB/T 6986-1993 铝及铝合金电镀前表面准备方法 Q/PLX 101-2009 摩托车零部件焊接技术条件 3 外观等级分类及标注方法 3.1 外观等级分类外观等级分类及区域划分见表1。
3.2 标注方法镀覆标注方法由基体材料、镀覆方法、镀覆层名称、镀覆层厚度及镀覆层特征5部分组成(见图1)。
3.2.1 基体材料在图样或技术文件中有明确规定时,允许省略。
金属材料用其化学符号表示,合金材料用其主要成分的化学符号表示(见表2)。
3.2.2 镀覆方法与镀覆层名称、镀覆层厚度与后处理之间用间隔符号“·”隔开。
表2 基体材料及化学符号13.2.3 镀覆方法电镀用“EP”(及electro plating)表示。
3.2.4 镀覆层名称3.2.4.1 镀覆层名称用镀覆层的化学元素符号表示。
3.2.4.2 如镀覆层的金属纯度需表示时,应将其金属纯度列入该金属元素符号后的括号(“( )”)内,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2.4.3 镀覆层由多种镀覆方法形成时,而某镀覆层的镀覆方法不同于最左侧标注的“镀覆方法”,应在该镀层名称的前面标出其镀覆方法符号及间隔符号“·”。
镀铬试验要求
镀铬试验要求镍-铬和铜-镍-铬装饰电镀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零件(钢铁基体或塑料基体)上镍-铬和铜-镍-铬装饰电镀层的要求。
规定了汽车上使用的镍-铬和铜-镍-铬装饰电镀层的厚度、外观、结合强度、防腐性能等的检测及评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内外饰件表面的装饰性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 4955-97 金属覆盖层厚度测定阳极溶解库仑方法GB 5270-85 金属基体上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GB 6460-86 金属覆盖层铜加速醋酸盐雾试验(CASS试验)GB 6461-86 金属覆盖层对底材为阴极的覆盖层腐蚀试验后的电镀试样的评级GB 6462-86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横截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方法GB 12600-90 塑料上铜+镍+铬电镀层GB/T 9797-97 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沉积层GB/T 12610-90 塑料上电镀层热循环试验GB/T 12611-90 金属零(部)件镀覆前质量控制技术要求GB/T 13911-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QC/T 625-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DIN 50017 Condensation water test atmospheres3 术语3.1主要表面汽车用装饰性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以下简称装饰性电镀层)镀覆前后的规定表面,此表面对镀件的外观和(或)使用性极为重要。
3.2最小厚度在镀件的主要表面上所测得的局部厚度的最小值。
4 需提供给供方的信息4.1 本标准规定的相关技术参数等必要信息。
4.2 基体材料和表明镀层服役环境的使用条件号或所需特定镀层的分级号如果只提供基体材料号和使用条件号,而未提供镀层分级号,供方可以在满足产品要求的前题下确定。
镀铬知识简介及镀铬分类、镀铬层厚度、硬度控制方法
镀铬知识简介及镀铬分类、镀铬层厚度、硬度控制方法(总1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镀铬知识简介及镀铬分类、镀铬层厚度、硬度控制方法一镀铬简介镀铬属于发展较晚的工艺,早在1854年就有人从三价格槽液中镀得金属铬,1856年又发明从三价格槽液中镀铬的工艺,但是直到本世纪20年代,镀铬工艺才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
镀铬工艺传到我国比较晚,有关镀铬知识的介绍和应用的记载大都是在30年代初期。
我国对金属铬元素的介绍和命名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行。
二镀铬的一般特性(一)镀铬特点1.镀铬用含氧酸做主盐,铬和氧亲和力强,电析困难,电流效率低;2.铬为变价金属,又有含氧酸根,故阴极还原过程很复杂;3.镀铬虽然极化值很大,但极化度很小,故镀液的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很差,往往要采用辅助阳极和保护阴极;4.镀铬需用大电流密度,而电流效率很低,大量析出氢气,导致镀液欧姆电压降大,故镀铬的电压要比较高;5.镀铬不能用铬阳极,通常采用纯铅、铅锡合金、铅锑合金等不溶性阳极。
(二)镀铬过程的特异现象镀铬与其它金属电沉积相比,有如下特异现象:(1)随主盐铬酐浓度升高而电流效率下降;(2)随电流密度升高而电流效率提高;(3)随镀液温度提高而电流效率降低;(4)随镀液搅拌加强而电流效率降低,甚至不能镀铬。
上述特异现象均与镀铬阴极还原的特殊性有关。
三镀铬层的种类和标记(一)防护—装饰性镀铬防护—装饰性镀铬,俗称装饰铬。
它具有防腐蚀和外观装饰的双重作用。
为达此目的在锌基或钢铁基体上必须先镀足够厚度的中间层,然后在光亮的中间镀层上镀以~μm的薄层铬。
例如钢基上镀铜、镍层再镀铬、低锡青铜上镀铬、多层镍上镀铬、镍铁合金镀层上镀铬等等。
在现代电镀中,在多层镍上镀取微孔或微裂纹铬是降低镀层总厚度,又可获得高耐蚀性的防护—装饰体系,是电镀工艺发展的方向。
在黄铜上喷砂处理或在缎面镍上镀铬,可获得无光的缎面铬,是用作消光的防护—装饰镀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
校对:
标准检查:
审定:
批准:
受控标识:
镀铬技术条件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主要零部件镀铬前后的质量要求,电镀后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金属和塑料零部件防护装饰性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2 GB/T 4955-2019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
2.3 GB/T 4956-2019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
2.4 GB/T 5270-19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层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
2.5 GB/T 6461-2019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样的评级
2.6 GB/T 10125-2019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2.7 GB/T 13911-19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
3. 电镀件外观类别及镀层体系表示方法
3.1 电镀件外观类别
A类
对成车自然观察十分容易看见,装饰价值很高的部位。
包括:方向把管、后货架、保险杠、前照灯、转向灯、后视镜、仪表、装饰件、减震器、刹把等零部件主视面。
B类
对成车自然观察容易看见,装饰价值较a级稍低的部位。
包括:标牌、平叉护板装饰件等零部件。
C类
对成车自然观察不容易看见,装饰价值低或无装饰价值的零部件。
3.2 镀层体系分类及表示方法
3.2.1常用镀层的种类及简化表示的含义见表1。
表1
3. 零部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
3.1 金属零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
3.1.1 有配合公差要求的零件,应留有适当的加工余量。
3.1.2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经电镀前处理和进行抛磨都无法除去的缺陷,如明显的凹坑,难以抛磨掉的腐蚀点,砂轮打磨伤痕及模具拉伤痕迹等。
3.1.3
焊穿、焊接熔渣、氧化皮等。
3.1.4 电镀前要进行机械抛光的零部件,
应无擦花、划伤、碰凹等缺陷,不带磁性。
3.2 塑料零件电镀前的要求
3.2.1
电镀。
3.2.2 零件表面应平整、光滑,颜色均匀一致。
不允许有收缩痕迹、气泡、气丝、裂纹。
3.2.3 在清除零件浇口飞皮时,不允许有明显的修锉痕迹和划伤痕迹遗留在主视面上。
4. 零件电镀后的质量要求
4.1 零件电镀后的质量要求在符合第6章规定的试验方法条件下进行检测。
4.2 镀层耐腐蚀性应符合表2中的规定。
表2
注:表中耐腐蚀性级别为GB/T 6461的保护等级级别,外观等级省略。
4.3 电镀外观要求及检验基准见表3。
表3
4.4.1 金属零件的镀层结合强度
镀层与镀层之间,镀层与基体金属之间应结合牢固,各层之间不得有起皮、起泡、龟裂等现象。
4.4.2 塑料零件的镀层结合强度
进行高低温循环试验后,镀层不允许出现目视可见的缺陷。
如起泡、起皮、裂纹或脱落等。
5. 零件电镀后的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
5.1 抽样
按各公司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5.2 外观质量
在300LX光照下(或自然光下),距离0.5m,目视镀层表面检查外观质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结合强度
5.3.1在外观合格的零件中抽样,选取下列方法1~2种进行结合强度检查。
5.3.2金属零件镀层结合强度试验方法
5.3.2.1 划线、划格法
用一刃口磨成30°锐角的硬质钢划刀,划两条相距为2mm的平行线或1mm2的正方形格子。
划线时,应施以足够的,使划刀一次就能划破覆盖层达到基体金属。
观察划线之间的覆盖层是否有任何部分脱离基体金属。
如果有,则结合强度不合格,加倍抽取复检,复检后仍有一件不合格,则该批不合格。
本方法适用于薄镀层。
5.3.2.2 锉刀法
根据GB/T 5270-1985中规定的锉刀试验方法进行:用一粗齿扁锉(只有一排齿)锉其断面。
锉动方向是从基体金属到覆盖层,锉刀与覆盖层表面约为45°。
试验中覆盖层不出现剥离现象为合格。
本方法只适用于较厚的和较硬的镀层。
5.3.2.3 热震试验
利用覆盖层和基体金属之间膨胀系数不同,将镀件先加热,然后骤冷的方法来检验镀层的结合强度。
5.3.2.4 钢镀铬件的热震试验
将试件放入设备中加热到300°C±10°C后,把试件放入室温水中骤冷,不出现起泡、片状剥落等与基体分离的现象为合格。
铝及铝合金镀铬零件的热震试验
将试件放入设备中加热到220°C±10°C后,把试件放入室温水中骤冷,不出现起泡、片状剥落等与基体分离的现象为合格。
5.3.3 塑料电镀件镀层结合强度试验方法
5.3.3.1塑料电镀件通过冷热循环试验,来评价镀层的结合强度。
塑料电镀件经过二个冷热循环试验后表面不出现起泡、起皱、裂纹或脱落等现象为合格。
5.3.3.2 冷热循环试验条件:
a. 在温度为-20℃±2℃的低温箱内放置1h;
b. 在温度为20℃±5℃的干净环境中放置1h;
c. 在温度为75℃±2℃的干燥箱内放置1h;
d. 在温度为20℃±5℃的干净环境中放置1h。
6.4 镀层厚度
5.4.1用测厚仪测厚
按GB/T 4956-2019的规定进行测量,符合表1规定为合格。
镀层厚度测量的部位应选择在零部件主视面上,在每一测量面积内取3~5个读数计算出镀层厚度平均值,但最小厚度不能比规定镀层厚度小5μm。
5.4.2电解测厚
按GB/T 4955-2019的要求和方法进行。
从镀层厚度、镀层间电位变化曲线判定镀层属几镍铬、厚度。
镀层厚度测量的部位应选择在零部件主视面上相对中间的任意点。
5.5孔隙率
5.5.1在外观、结合强度、厚度合格的批中,抽取产品作孔隙率检测,不合格加倍复复检仍有一件不合格,则该批不合格。
5.5.2 贴滤纸法
5.5.2.1检验溶液
贴滤纸法使用的检验溶液成分见表4。
表4
将浸透检验溶液的滤纸,紧贴在受检零件主视表面上,滤纸(滤纸面积原则上在10cm2以上,如零件小,可缩小面积)与镀层表面不应有气泡。
同时不断补加检验溶液,使滤纸保持湿润,在滤纸贴至10分钟后,揭下印有孔隙斑点的滤纸,计算蓝色斑点数目,应符合表2的规定。
计算斑点时:
a. 斑点直径<1mm,一点作一点算;
b. 斑点直径≥1mm<3mm,一点作三点算;
c. 斑点直径≥3mm<5mm,一点作五点算。
d. 孔隙率(点/cm2)=总斑点数 / 试验滤纸面积(cm2)
5.6耐腐蚀性能试验
5.6.1 在外观和镀层结合强度检测都合格的零部件中抽样作盐雾试验。
三个月内覆盖所有品种及相应供货方。
5.6.2 按 GB/T 10125-2019 中的规定进行铜加速乙酸盐雾试验(CASS)。
5.6.3 按GB/T 6461-2019中的规定进行判定,应符合表2的规定。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外观等级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