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戏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地方戏曲简介

中国地方戏曲简介

中国的地方戏曲其 中最有名的有:昆 剧、京剧、秦腔、 黄梅戏、花鼓戏、 粤剧、川剧、滇剧、 藏剧、皮影戏
其中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 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 “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 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谢谢
李难希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 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 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 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 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 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 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 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 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 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 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 “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 以旦为主的格局。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 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 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 成民间小戏,称“黄梅 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 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 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 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 有《天仙配》、《牛郎 织女》、《女驸马》等。
黄梅戏
中国地方戏曲
பைடு நூலகம்李莹
剧种大全(全国现有戏曲360多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 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 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 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 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 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 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 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 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 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 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 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 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 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 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 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 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 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 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 阳剧、襄 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 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 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 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 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 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 风味感染观众。

湖南抬阁民俗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湖南抬阁民俗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文化艺术 |湖南抬阁民俗文化的现状与特点□周闻宇/文湖南古称湘,北枕洞庭,三面环山,域内多丘陵,古为四塞之地。

三苗、扬越等氏族于西周之前便已散居于此,而后湖南经历了秦汉、宋、明三次大规模的汉族人口迁入。

人口的迁入在使得该地区汉族的人口比例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为该地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其中就包含了民间信俗与民间艺术。

抬阁作为两者的复合体,成型于南宋,明初随移民一并迁入湖南,在明清时期不断与地方小戏、地方信俗等湖南民间文化交织,与湖湘族群性格交融,最终形成极具特色的湖南抬阁民俗。

抬阁在湖南也称“故事”,其撷取众多知名戏曲与地方故事桥段内容,以凌空、飘逸的角色姿态吸引民众,并汇集了纸扎、杂技、龙狮表演、锣鼓等表演元素,以巡游形式活跃于大街小巷、田埂之间,数百年间以比斗竞演的模式实现赓续与流布,是旧时娱乐与教育匮乏的年代为数不多的民间节时游演狂欢盛会。

湖南已有宜章、长乐、珠梅的抬阁民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有马迹塘、黄阳司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未入名录者琳琅。

新时代湖南抬阁“故事”通过不断与外界互动,频频亮相于省内外媒体,在发展中逐渐呈现联合之势,愈发引起各界关注与研究,这就使得对于其民俗的流布现状、传承形态、保护情况的调研,对其多元形态、精神内蕴的归结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梳理其分布现状、传承形态、保护与研究现状,揭示其民俗特质,为相关从业者准确制定湖南抬阁民俗的保护与开发策略,振兴地方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1 湖南抬阁民俗的传承现状笔者从2018年开始便以田野踏勘、历史古籍资料梳理、新闻媒体报道收集等方式对汨罗长乐、涟源珠梅、郴州宜章、益阳马迹塘等地的抬阁“故事会”传承现状进行调研,以求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助力大众形成对湖南抬阁民俗发展现状的全面认知。

1.1 流布现状自在湖南扎根以来,抬阁民俗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广为流布,近现代虽历经战火洗礼,却仍生生不息,且有愈发蓬勃之势:如汨罗长乐“故事会”、郴州宜章“夜故事”等,在省内十余个市、县、乡、镇均有传承。

岳阳巴陵戏高霞简介资料

岳阳巴陵戏高霞简介资料

岳阳巴陵戏高霞简介资料摘要:1.岳阳巴陵戏的起源与发展2.高霞在岳阳巴陵戏中的地位与贡献3.岳阳巴陵戏与高霞的艺术特点4.岳阳巴陵戏的传承与保护正文:【岳阳巴陵戏的起源与发展】岳阳巴陵戏是一种源于我国湖南省岳阳市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巴陵戏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主要以湖南岳阳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

在当地,巴陵戏被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高霞在岳阳巴陵戏中的地位与贡献】高霞是岳阳巴陵戏中的一位杰出艺术家,她出生于一个戏曲世家,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巴陵戏有着浓厚的兴趣。

她师从名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在巴陵戏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高霞在巴陵戏的表演、唱腔、服饰等方面均有独特的见解和贡献,为巴陵戏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岳阳巴陵戏与高霞的艺术特点】岳阳巴陵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和唱腔,旋律优美,韵味独特;二是生动的表演,既有戏剧的冲突和张力,又有民间舞蹈的优美姿态;三是精美的服饰和道具,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风貌。

高霞在继承巴陵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突破,使巴陵戏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岳阳巴陵戏的传承与保护】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巴陵戏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为了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如设立巴陵戏剧院、举办巴陵戏艺术节、开展巴陵戏进校园活动等,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巴陵戏艺术人才,弘扬和传承巴陵戏艺术。

同时,加强对巴陵戏艺术的研究与保护,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岳阳巴陵戏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高霞等艺术家为巴陵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岳阳巴陵戏简介

岳阳巴陵戏简介

岳阳巴陵戏简介岳阳巴陵戏是湖南岳阳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起源于明代,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岳阳巴陵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岳阳巴陵戏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传奇剧、武打剧等多种类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有《巴陵会》、《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等。

这些剧目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岳阳巴陵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也有舞蹈、杂技等元素的加入。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以独特的发声技巧、灵活的身段和精确的动作,将戏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岳阳巴陵戏的音乐伴奏以京剧为基础,吸收了湖南地方音乐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配合着音乐的节奏,用婉转动听的唱腔演绎角色的心情与情感。

音乐与表演的完美结合,使得岳阳巴陵戏更加动人。

岳阳巴陵戏的服装和道具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装,戴着绣花脸谱,手持精美的道具,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这些服装和道具的设计精美,体现了岳阳巴陵戏的独特风格和湖南文化的瑰宝。

岳阳巴陵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近年来,岳阳巴陵戏注重与其他地方剧种的交流和融合,吸收了外来的艺术元素,使得自己更加富有活力和创新性。

同时,岳阳巴陵戏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走出湖南,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为世人展示了湖南戏曲的魅力。

岳阳巴陵戏作为湖南戏曲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岳阳巴陵戏将会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中国各类戏剧简介

中国各类戏剧简介

中国戏剧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中国戏剧中国戏剧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

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北京市: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山西省: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眉户腔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陕南花鼓戏安康弦子戏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沙河调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剧嗨字戏洪山戏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江西省: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讲戏闽剧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粤西白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海南省:琼剧临剧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河南省: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大弦戏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彝剧云南壮剧贵州省: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西藏自治区:藏戏以上,罗列了273个还在流行的中国戏曲剧种,这些剧种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自有独特的代表剧目,各自有才华出众的表演艺术家。

一句话简介平江特色

一句话简介平江特色

一句话简介平江特色
平江县特色文化有平江影戏、平江民歌、平江花灯戏、巴陵戏等。

1、平江影戏,皮影戏(平江影戏)影戏自明清,传入平江到现在已有六七百年,平江地域宽广,但影戏演唱大同小异,风格基本统一。

2、平江民歌,平江民歌是产生并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域的民间歌曲。

平江特色文化有平江影戏、平江民歌、平江花灯戏、巴陵戏等。

1、平江影戏,皮影戏(平江影戏)影戏自明清传入平江到现在已有六七百年,平江地域宽广,但影戏演唱大同小异,风格基本统一。

2、平江民歌,平江民歌是产生并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域的民间歌曲。

平江位于湖南省东北角,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一方古老的沃土,也是全国著名的。

3、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在民间被称为灯戏,是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境内和浏阳东乡-带的汉族传统戏剧,它以平江方言和长沙官话相结合,提炼为舞台语言。

4、巴陵戏,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

咸宁风俗——精选推荐

咸宁风俗——精选推荐

咸宁简介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开发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的名特优产品,是湖北重要的多种经营集中地。

百年以前,咸宁的茶叶、苎麻行销天下;20世纪六十年代,又以桂花、楠竹闻名全国。

近几年,农业方面着重打造绿色品牌,以苗木、蔬菜、猕猴桃、生猪、雷竹、水果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三个经营区域:沿江沿湖以养殖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区域;中部丘陵以茶叶、楠竹、水果为主的多种经营区域;南部山区以畜牧、药材、雷竹为主的多种经营区域。

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以“四乡六业”为主体的支柱产业,占全市农业总产值50.2%。

“四乡”即苎麻、茶叶、楠竹、桂花。

“六业”即咸安苗圃、嘉鱼蔬菜、赤壁猕猴桃、通城生猪、崇阳雷竹、通山水果。

工业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以机电、纺织、森工、建材、医药、食品加工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地方工业格局。

列入全省名牌产品的有红莲毛巾、联乐席梦思、犀利牌系列砂布砂带、金刚藤胶囊、大吨位高物耗电动葫芦、巨宁地板、滋心阴补心气口服液、针织金梭织机等8个名牌;另外还有一批优质特色产品,如:慧安水泥、飞宁方向机、推土机配件、夏日啤酒、牌洲湾酒、单双梁行车、石英晶体振荡器、220KV变压器、卫生纱布、维生素B6、永磁合金、桥梁缆索等。

文化方面咸宁独有的器乐脚盆鼓、铜鼓、嘣子、鄂南提琴、呜嘟等声名远播;古老的地方剧种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打锣腔)、巴陵戏、高腔戏等深受群众欢迎。

崇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旅游资源】咸宁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的自然风光享誉盛名。

青山绿水间,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省级风景名胜赤壁陆水湖等自然景观和三国赤壁古战场、闯王陵、水浒城、星星竹海、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明清民居、向阳湖文化村、汀泗桥北伐遗址等人文景观。

咸宁位居武汉—岳阳—庐山三个旅游热点的中心,已形成了以温泉为中心,以赤壁、通山为重点,以温泉商务疗养旅游区、陆水湖度假休闲旅游区、赤壁文物古迹旅游区、九宫山避暑旅游区、三湖连江游乐垂钓和青山水库体育健身旅游区为框架的“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六大旅游区”的旅游格局。

现代巴陵戏剧的领军人物──周扬声

现代巴陵戏剧的领军人物──周扬声
雨 打寒梅 落 晚春 , 悲 歌一 曲满 洞庭 。
对 旧社会 生 活在 社会 最底 层穷 苦 艺人 的生 动写 照
他 未及 六岁 , 继父 就 开始教 他 唱戏 , 八 岁拜 师 , 初 学
小生 , 后 工蹁 旦 。 因为变声 期 坏 了小 嗓 。 后来 改行 从
名 丑苏 来保 学 习武生 。经 过 三年 的刻 苦磨 砺 , 终 有 所成 , 且 小 有名气 , 人 们 昵称 他 “ 扬伢子” 。 与 当时 随 班 习艺 , 亦 小有 名气 的 “ 三鼎 甲” 踽子 胡 仙霞 之女 胡
在 表 演艺术 上 , 他既 尊重 传统 , 又 勇于创 新 。 原 来 他 发 蒙 学戏 时戏 路 就较 宽 ,后 来 随 着年 龄 的增 长 ,条 件 的变 化 和工作 的需要 ,他 又兼 工靠 把 、 老 生、 丑角。 改 学靠 把 , 他 仅用 七 天 , 就将 身段 复杂 , 技
真情 . 促 使周 扬声 为 巴陵戏 努力 奋 斗 了一辈 子 。 雄鸡 一 唱天下 白。1 9 4 9年 7月 , 周扬声 随岳舞
怜悯之 心油然 而生 . 于是将他 母子 收 留 . 组 成 了

寄托无 尽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 , 又简 略概 括 了他 的艺术 成就 :
( 一)
个患难家庭。
这时 , 周 扬 声 虽然 结 束 了沿 门乞 讨 、 衣食 无着
的 日子 , 却又 随戏 班过 起 了 “ 日食千 家米 , 夜 宿 古庙
1 9 3 4年 的冬 天 , 湘 西 洪 江 县 城 的街 头 显 得 格
乱 和饥 荒 , 周 扬 声还 是 过 着衣 不 暖 身 , 食 不 果 腹 的
苦难 生活 , 在社 会底 层挣 扎煎 熬 。

我的家乡湖南岳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我的家乡湖南岳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公元前505年建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接万里长江,南连湘、资、沅、澧四水,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一、民间音乐:洞庭渔歌洞庭渔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渔歌风味。

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

渔歌词往往是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

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比较集中、单一,表现的内容比较直接朴实,但也有多段体的分节歌式的叙事诗。

有情歌,绝大部分反映洞庭渔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刻划了渔民真挚朴素的爱情和高尚纯洁的情操。

其中,有儿歌,内容诙谐有趣,富有知识性和娱乐性。

分为耍歌、盘歌和骂歌。

有劳动歌曲,是渔民在行船时,为了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而演唱的歌曲,内容以即兴抒怀和传授知识为主。

二、民间舞蹈:九龙舞“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

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

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

舞龙(dragon dance)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

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

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

戏曲简介

戏曲简介

戏曲 - 简介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

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

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

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原创)戏曲 - 历史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中国戏曲大全

中国戏曲大全

中国戏曲大全篇一:中国戏曲种类分类大全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眉户戏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江西省:赣剧戈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台湾省:歌仔戏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东昌花鼓戏雷剧梅县山歌剧粤西白戏临剧海南省:琼剧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剧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广西壮剧广西苗戏广西侗戏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剧新晃侗族傩戏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河南省: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调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云南壮剧彝剧贵州省: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西藏自治区:藏剧篇二: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意义: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

巴陵戏经典曲目

巴陵戏经典曲目

巴陵戏经典曲目一、巴陵戏的概述巴陵戏是湖南省衡阳地区的一种剧种,被誉为湖南戏的“三绝”之一。

它在湘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剧情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巴陵戏的经典曲目是该剧种的精华,下面将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二、经典曲目一:《花仙子》1.剧情简介《花仙子》是巴陵戏中的一部经典剧目,讲述了一个美丽的花仙子与人类之间的爱恋故事。

剧中,花仙子与人类青年相爱,但却遭到了神仙和人类的反对,最终在困难中坚持真爱并取得了胜利。

### 2.经典曲目 - 《花仙子出世》: 开场曲,旋律优美,展现了花仙子的出现和她的美丽形象。

- 《花仙子之悲》: 描写花仙子在与人类相爱后受到神仙和人类的反对,陷入困境的心情。

- 《花仙子之歌》: 花仙子与青年共唱的一首歌曲,表达了他们坚定的爱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经典曲目二:《白蛇传》1.剧情简介《白蛇传》是巴陵戏中又一部脍炙人口的剧目,描述了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

白蛇化身为女子白娘子,与许仙生活在一起,但却受到了青蛇和法海的阻挠。

最终,白蛇化身为白蛇精,与许仙经历了诸多险境后取得了幸福。

### 2.经典曲目 - 《白蛇化身》: 开场曲,展现了白蛇化身为女子白娘子的一幕,舞台效果炫目。

- 《白蛇之爱》: 描写了白蛇与许仙相爱并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 《白蛇之祸》: 青蛇出现,设法阻挠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曲调悲凉,情感深沉。

四、经典曲目三:《锁麟囊》1.剧情简介《锁麟囊》是巴陵戏中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剧目。

故事讲述了张顺和秦铁在追求美食的过程中发现一只神奇的囊袋,里面装满了各种美食。

两人因此展开了一段欢乐又充满智慧的冒险之旅。

### 2.经典曲目 - 《拾锦囊》: 开场曲,描绘了张顺和秦铁拾得锁麟囊的一幕,节奏欢快,富有活力。

- 《锁麟囊之欢乐时光》: 描述了张顺和秦铁在囊袋中享受各种美食的快乐时刻,歌唱形式多样,节奏明快。

五、其他经典曲目除了以上三个经典曲目外,巴陵戏还有众多其他精彩的曲目,如《胡大娘卖油》、《秦香莲断臂求亲》等。

戏剧之美

戏剧之美

话剧简介戏剧种类之一,中国的一种特殊称谓。

在欧洲,一般将发端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称之为戏剧,并与歌剧、舞剧、哑剧相区别。

它从20世纪初传到中国,最初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

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它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而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则是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的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雷雨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文学季刊》1934年1卷3期。

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首演,由杜宣、吴天等导演。

建国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著名话剧院团先后重排,许多地方戏剧种也移植了此剧。

剧情是:大少爷周朴园诱骗了女仆侍萍,生下两子,后因娶"有钱门第的小姐",把产后三天的侍萍撵出门,逼得她抱着小儿子投了河,他则娶年仅十七的繁漪为妻。

蘩漪不满他的冷酷和专横,三年前和小她七岁的周萍发生暧昧关系。

周萍虚伪如父,厌倦了这种关系后便转而追求使女四凤,殊不知四凤恰是他的同母异父之妹。

原来侍萍投河遇救,嫁鲁贵,生子鲁大海和女四凤。

鲁大海在周朴园矿上做工,还做罢工工人代表。

势利贪心的鲁贵把四凤带去周家,侍萍所担心的事不幸发生。

蘩漪闻知鲁妈(侍萍)从外地回来,召其带走四凤。

侍萍和周朴园再度相遇……雷雨之夜,侍萍逼四凤起誓永不见周家人,周萍偏又与四凤私会被鲁大海撞见……侍萍让周萍和四凤远走高飞,窥知一切的蘩漪欲愤难捺,令人锁上大门,从楼上叫下周朴园,当众揭开一切……四凤和周萍相继自杀,暗恋四凤的周冲同时触电身亡……剧作初发表时,曾有序幕和尾声,结局是蘩漪、侍萍疯了,只有罪魁祸手周朴园健在,但序幕和尾声从未在舞台上演出过。

该剧通过周鲁两家8个人物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清末民初约30年的社会生活。

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中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道貌岸然的他骨子里却专横、残暴、冷酷、虚伪。

浅议辰河高腔

浅议辰河高腔

浅议辰河高腔发布时间:2021-05-06T14:55:50.45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3期作者:赵凯凡,谭红星[导读] 辰河高腔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是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赵凯凡,谭红星(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辰河高腔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是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在活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等方面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辰河高腔,历史渊源,音乐特点。

一、辰河高腔音乐文化发展现状辰河高腔从1955年到现在的文化研究发展一共经过了60年的研究探索,其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因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冲击不同时期的文化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当然在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下,中国的各类艺术可引进西方,而辰河高腔作为泸溪县文化底蕴丰富且历史长远的一个音乐形式深受了西方的亲睐,因此还获得了“东方戏曲艺术瑰宝”的美誉。

在2006年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同时期的辰河高腔发展现状都不一样。

1957年的辰河高腔进京献艺获得了京剧梅兰芳、尚小云的称赞,更是被田汉先生称“辰河高腔不愧是祖国的一种妙调、戏曲的活化石”[1]等等以及一系列文化研究发展都促进了辰河高腔的研究与发展;而在20世纪的这个时期,辰河高腔发展起伏不定,20年代目连戏从舞台消失;40年代辰河高腔班小时殆尽;50年代因国家建国的兴起慢慢恢复了生机;到了21世纪许多少数民族戏曲尤其以辰河高腔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跨学科性。

二、对辰河高腔音乐文化的简要概述1、什么是辰河高腔?1、辰河高腔是湖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它的剧种多,包括了高腔、弹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内而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

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

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

民俗文化•182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摘要 巴陵戏原称“岳州班”或“巴湘戏”,它根植于民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唱腔于一体,并形成自己的独特唱腔。

它承载着岳阳的历史以及民俗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逐渐受到流行文化以及多媒体的冲击,导致大量曲目遗失,大量艺人转行,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本文对巴陵戏的艺术特征及价值进行了阐述,对巴陵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试述了造成巴陵戏传承与发展困局的原因,最后针对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巴陵戏;传承与发展;艺术特征1 巴陵戏的艺术特征及价值巴陵戏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是湘北地方戏曲的代表,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岳阳人,我对土生土长的巴陵戏有着特殊的偏好,这既是受父母长辈的熏陶,也是因为巴陵戏那独特的韵味。

巴陵戏运用的是当地方言演唱,它的语言声调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这无疑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更易融入其中,记得小时候家乡有戏可看时,大家都早早地搬起椅子板凳候着,在演出时还有与观众互动的环节,那场面好不热闹,可以说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巴陵戏的文化源远流长,它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末就形成了,再加上湘北地区有着便利的水路交通,为各个戏曲的艺术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巴陵戏在交流过程中,既有对昆曲的继承,也有对高腔、皮黄腔的吸收,形成了其表演的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特点。

这也有利于南来北往的人民大众欣赏,岳阳楼至今保留着每天演出巴陵戏的传统,吸引着喜爱它的各方人士,这也侧面刺激了当地旅游业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及文化的传播。

巴陵戏作为民间珍贵的艺术遗产,具有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它经过近400年的发展及沉淀,向人们展现出它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也让它能在众多地方音乐中大放异彩。

2 巴陵戏的生存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还有生活的压力,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走出家门欣赏剧目,除了没有多少压力的退休老头老太太,这是巴陵戏的观众逐渐局促性的原因之一;再者,现在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能播、人人都能唱的时代,人们能够娱乐的元素太多太多,电脑、平板、手机、电视,可视的、可听的、能接收的新的东西也太多太多;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也冲击着巴陵戏的生存,要想唱好巴陵戏,必须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练,方能成就一位大家,而流行歌曲,只要想唱,随时随地都能唱,它学起来快,又朗朗上口,并且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能满足年轻人的各种味蕾,这样,巴陵戏的传承人及观众将成为一个难题,使得巴陵戏的市场发展前景堪忧。

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简介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

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

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

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剧种起源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巴陵天下戏 岳阳天下楼

巴陵天下戏 岳阳天下楼
巴 摩 赤 戏 下 r
岳阳赤下糕
●放 之
一 、巴 陵戏 是 岳 阳 的文 化 名 片 。
在 湖 南 , 地 方 大 戏 剧 种 只 有 一 个 专 业 剧 团 的 湘 , 北 门
户 岳 阳 的 巴 陵戏 算 一 个 。 早 在 1 9 9 0 年 代 ,全 国 就 只 有 仅
பைடு நூலகம்
存 的岳 阳市 巴 陵戏剧 团 了 。 1 9 9 2
二 、 《今 上 岳 阳 楼 》这 个 戏 。 是 剧 作 家 曹 宪 成 根 据 沈 继
安 、 翁 新 华 的 长 篇 小 说 《滕 子 京 谪 守 巴 陵 郡 》改 编 的 。
这 个戏 的故 事 并 不 复 杂 ,时 间跨 度 也 不 出三 年 ,人 物
关 系更是 一



,而
情节

伏跌



未 波
年 第 下 天 “ ,

团 优 ” 秀 剧
( 节 ) 目 调 演 在 泉 州 举 行 , 巴 陵 戏 《胡 马 》 啸 一 举 夺 得 十 项 大
奖 。 不 久 后 的 1 9 9 6 年 , 又 是 巴 陵 戏 《弃 花 翎 》, 博 得 文 化 部
颁 发的全 国 文华新剧 目奖 。 一


“ ,



是推
出创 作剧
目 《今 上 岳
阳 楼 》。
前者成功 的意义 自
不 待 说 ,而 后 者 成 功 的 推 出 ,用 岳 阳 独 有 的 剧 种 声 腔 语 、 言 演 唱 , 将 岳 阳 的 地 方 文 化 资 源 , 形 象 地 通 、 俗 地 再 现 于 戏 剧
舞 台 ,称 得 上 是 活 体 传 承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成 功 之 举 ,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陵戏
形成和流行于古称巴陵的湖南岳阳一带,故得名巴陵戏。

因巴陵旧属岳州,又名“岳州班”。

它主要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用湖广者、湘北方言声调演唱。

明末已有演出。

巴陵戏的昆腔,源于明代盛行的昆山腔。

清代中叶,昆腔曾在岳阳流行。

清乾隆前后,巴陵戏逐渐以唱弹腔为主。

弹腔包括“北路”的西皮与“南路”的二黄。

清末是巴陵戏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被称为“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的职业班社。

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共计540多个。

2006年5月20日,巴陵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1952年始定名为“巴陵戏”。

它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

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

曾经流行于湘南的岳阳、湘阴、汨罗、平江、临湘、华容,湖北的通城、监利,江西的修水、铜鼓等地。

清代中叶就曾到武汉、南昌、沙市、宜昌等城市演出。

清末民初,巴陵戏班岳舞台在湘北、湘西、鄂西南、赣西的38个县市颇有盛名。

声腔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

用岳州官话提炼成舞台语言。

清代中叶,昆腔在岳阳很流行。

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中提到的岳阳徐稚青,便是"工度曲"的"佳士"。

清代末叶逐渐以弹腔为主。

传统剧目共423个,分整本、半本、折子、小戏4类,以半本戏(演二、三小时)居多。

按声腔分,南北路和小调剧目占420个,昆腔戏只有3个。

名艺人中,乾隆年间的李翠官,驰名湘鄂;稍后见于记载的有高秀芝、贺四、黄升福、倪春美等;近代有杨和凤、丁爱田、许升云、胡永发、苏来保、李筱凤、张义怀、冯仙岩、丁艳香、孙艳华、周扬声等。

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打差算粮》、《三审刺客》等;新编的大型历史剧《何腾蛟》参加了湖南省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周年献礼演出。

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岳阳古称巴陵。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岳阳便有了用“楚语演唱种种伤心事”的戏曲表演形式。

另据巴陵戏历代艺人传说,明代末年,岳阳曾有洪胜班,该班生角大王洪玉良便是巴陵戏的始祖。

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昆腔也给巴陵戏的形成和发展以重大影响。

至今巴陵戏还存有纯用昆腔演唱的传统剧目《天官赐福》、《打三星》等,而且有大量的昆曲曲牌用于舞台演出。

清代乾隆年间,不少地方戏随着商业活动流布,开始了互相的影响。

这种剧种的交流,使得巴陵戏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发展起来。

巴陵戏的弹腔,分南、北路,便是受徽
调和襄阳腔的影响而形成。

随后,伴随着剧目、表演艺术的日益丰富,巴陵戏逐渐形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巴陵戏在清代末叶出现了兴盛的景况。

不少清代的演义小说中,都有岳州戏(巴陵戏)演出盛况的描写。

当时著名的专业科班和班社有“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从业人员达800余人,活动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诸县城乡。

业余的科班、班社,遍及城乡;茶楼酒肆,围鼓演唱不绝。

活跃于湘北城乡的皮影戏、木偶戏也多用巴陵戏演唱。

城乡的祠堂庙宇竞相修建戏台。

当时的岳阳城乡有戏台近40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巴陵戏与省内的其他的戏曲剧种的相互借鉴和交融也比较多。

巴陵戏艺人与湘剧艺人经常往来,经常同庙演唱,各演半日,并分居庙内东西科楼。

两个剧种的艺人相互插班学艺。

在相互的交往中,取长补短,使巴陵戏的艺术表演形式日渐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巴陵戏获得了新的发展。

流离失所的艺人们,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在政府的支持下,艺人们组成了专业剧团,先后举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传统艺术挖掘、展览演出和巴陵戏教学活动,老艺人竞相传艺,新学员虚心学习,巴陵戏的艺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些新编历史剧、改编传统和新创作的现代戏在各级戏剧会演中获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巴陵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1)声腔。

巴陵戏的音乐,分声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

声腔又分昆腔、弹腔和杂腔小调。

巴陵戏中的昆腔分为“套曲”、“正、青合套”和“散牌子”三类。

昆腔剧目仅剩三个,多数曲牌已逐渐成为唢呐吹奏曲牌。

弹腔分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调,叫“反南路”与“反北路”。

同时还有一种特殊唱腔形式:“西二黄”,即唱腔是南路,胡琴把位用北路指法,其过门能巧妙地将南北路融合一体,也就是南唱北拉,因而风味特别。

弹腔具有较完整的各种板式。

杂腔小调则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多见于丑角和跷子戏中。

巴陵戏的伴奏音乐包括唢呐牌子、丝弦牌子和锣鼓经等。

弹腔的伴奏,习惯称为“九根弦”,即胡琴、月琴和小三弦,还有唢呐、笛子、长杆子。

月琴有“满天飞”的伴奏特技。

过场曲牌分唢呐和丝弦两种牌子,多无唱词,为配合剧情和人物感情而用。

打击乐的乐器有:板鼓、课子、堂鼓、大锣、小钞、云锣、马锣等。

有一套完整的锣鼓经,成为将唱、做、念、打等表演程式组成一体的纽带。

(2)道白。

巴陵戏的道白除常用的韵白、戏白之外,也有京、苏、川、淮、晋、沔阳、通城等方言白口,用以表现某些人物不同的地域、身份和性格。

(3)性格塑造。

巴陵戏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演唱,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传统表演程式,形成了粗犷朴实、细腻生动的艺术风格。

其表演有"内八功"、"外八功"等技巧。

"内八功"是指喜、怒、哀、乐、悲、愁、恨、惊八种刻画人物心理、表达人物情感的基
本技巧。

"外八功"则泛指手、腿、身、颈及胡子、翅子、翎子、扇子、水袖等的运用。

巴陵戏的表演特别注重眼神,常用的眼神有正眼、斜眼、喜眼、怒眼、哀眼、病眼、贼眼、妒眼、媚眼、死眼等三十多种。

历代巴陵戏艺人在武打戏中吸收民间武术、杂技内容,创造了抛叉、抛椅、钻刀圈、钻火圈、翻桌、叠罗汉、顺风旗等许多表演绝技。

巴陵戏的道白除常用的韵白、戏白之外,还有京、苏、川、淮、晋、沔阳、通城等方言白口,用以表现某些人物的地域特征及其身份、性格。

(4)角色行当。

巴陵戏的行当分生、旦、净三大行。

生行有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贴补;旦行有老旦、正旦、闺门、跷子、二小姐;净行有大花脸、二净、二目头、三花脸、四七郎。

大部分行当,需要文武不挡,唱做兼工。

(5)武打动作。

在巴陵戏的武打戏中,历代艺人采用和创造了不少绝技,如轻功、软杠、抛叉、抛椅、钻刀圈、钻火圈、翻桌、叠罗汉、顺风旗等。

这些武打艺术与民间武术、杂技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6)舞台美术。

巴陵戏的舞台美术,包括脸谱、服饰、砌末等。

常用脸谱近百个,专用脸谱40多个,脸谱用色丰富,不仅表示人物的肤色,而且揭示其品格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