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醌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大黄蒽醌物质研究与应用概述

大黄蒽醌物质研究与应用概述

大黄蒽醌物质研究与应用概述李鑫;庄晨颖;董雪容;李莉;马海龙;左文明;刘力宽;李锦萍【摘要】大黄中蒽醌类物质是其最重要次级代谢产物之一,也是大黄药材中重要活性成分.蒽醌类物质具有很多药理作用,本文就大黄蒽醌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加工方法等进行综述,预测其发展前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黄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青海草业》【年(卷),期】2018(027)004【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大黄蒽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加工方法【作者】李鑫;庄晨颖;董雪容;李莉;马海龙;左文明;刘力宽;李锦萍【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8大黄为常用中药材,主要含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1~4]。

其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及其苷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5]。

大黄所具有的泻下、抗炎、降血压、抗菌、抗病毒、祛痰、抗肿瘤、降脂等功能多与大黄的蒽醌类成分有关[6]。

有关大黄单次和多次提取过程中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已有文献记载[7~10],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蒽醌类物质越来越多的生理活性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和含量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更多的药理作用被人们发现利用。

本文就大黄蒽醌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加工方法进行综述,预测其前景,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大黄蒽醌类物质提供科学依据。

猪殃殃的研究进展

猪殃殃的研究进展

猪殃殃的研究进展猪殃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传统药用植物,国内外学者采用新技术和方法从识别、提取、分析、生物活性成分和药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文根据近年来有关其形态特征、资源分布、营养及生物活性成分、药效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猪殃殃提供参考。

标签:猪殃殃;营养成分;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药效作用;机制Abstract:The medicinal plant Galium aparine L.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nti-inflammation,antibacterial,and anticancer. Many researchers have been making the investigations through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 on the recognition,extraction,analysis,bioactive components,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resource distribution,component,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Galium aparine L.,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Galium aparine L.;nutrient component;chemical component;bioactivity;pharmacological effect;mechanism一、前言豬殃殃(Galium aparine L.)为茜草科(Rubiaceae)拉拉藤属一年生小草本,别名八仙草、锯子草、拉拉藤等。

恩醌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恩醌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蒽醌类化合物1.分布天然蒽醌类化合物多存在于高等植物、霉菌和地衣中,从动物中仅发现少量恩醌类化合物。

高等植物中。

茜草科植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最多,芸香科、鼠李科、豆科[主要是山扇豆属(Cassia)]、蓼科[主要是大黄属(Rheum)和酸模属(Rumer)]、紫葳科、马鞭草科、玄参科[主要是毛地黄属(Digitalis)]及百合科植物中蒽醌类化合物也较多。

霉菌中一曲霉属(Aspergillus)以及青霉属(Penicillium)中蒽醌较多。

2.结构类型天然蒽醌类化合物多数是蒽醌的羟基、甲氧基和羧基衍生物。

绝大多数的天然蒽醌含羟基。

植物体内的蒽醌类化合物以游离形式或与糖苷的形式存在。

广义的蒽醌类化合物除了蒽醌衍生物外,还包括其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如氧化蒽酚、蒽酚、蒽酮及蒽酮的二聚物。

其结构式如下:氧化蒽酚蒽酮蒽酚蒽酚、蒽酮羟基衍生物一般存在于新鲜植物中,该类成分可被逐步氧化。

2.1蒽醌衍生物蒽醌衍生物是指蒽醌的α,β位连有不同取代基的衍生物。

(一)一取代蒽醌取代基多在β位,取代基可以是甲基、羟甲基、醛基等含碳侧链,也可以是羟基、甲氧基等取代基。

少数一取代基在α位。

顶生醌(tectoquinone)来源于马鞭草科的柚木(Tectona grandis L.fil),大戟科的Acatypha india,茜草科的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e L.)等植物。

顶生醌是少数不具有羟基取代的蒽醌之一,结构式如下:R顶生醌 H2-羟甲基蒽醌 OH2-羟甲基蒽醌存在于茜草科植物百眼藤(Morinda parvifolia)根中,体外实验有细胞毒作用,体内可抗白血病。

(二)二取代蒽醌取代基主要是羟基、甲基、醛基、甲氧基等。

含碳取代基通常在β位。

已发现的二取代基蒽醌的两个取代基多数在同一个环上。

二取代蒽醌的代表化合物是茜草素(alizarin)结构如下:R茜草素 H茜素-2-甲醚 CH2(三)三取代蒽醌自然界存在较多的三取代蒽醌。

中药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中药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导语:何首乌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而且在中医学中也被赋予了重要的药用地位。

本文将介绍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何首乌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何首乌的起源与概述何首乌,学名是生地黄,属于药用植物,以其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而闻名中外。

何首乌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气候温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等省份。

何首乌的外形为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根茎肥大,外表深棕红色,内部为黑色,具有木质质地,具有典型的藤蔓状。

何首乌主要以根茎入药,根茎经过炒制之后,颜色由黑色变为深褐色,质地也变得更加坚硬。

二、何首乌的化学成分何首乌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蒽醌类成分、六氢大青蒿内酮类成分、酚酸类成分、多糖类成分、淀粉类成分、脂肪类成分以及氨基酸类成分等。

其中,蒽醌类成分是何首乌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功能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三、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1. 强健肝肾何首乌具有养肝补肾的作用,对肝肾功能不全的人有协助治疗的作用。

中医认为何首乌具有补血养肾、明目、黑发、乌须的功效。

何首乌中的多糖类成分能够增加机体对细胞免疫的免疫力,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血糖、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等风险因素。

2. 增强免疫力何首乌中的多糖类成分具有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研究发现,何首乌中的多糖类成分可以显著增加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和巨噬细胞对红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

此外,多糖类成分还可以促进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3. 抗肿瘤作用何首乌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蒽醌类化合物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等途径抑制肿瘤的生长。

此外,何首乌中的多糖类成分也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促进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4. 抗衰老作用何首乌具有抗衰老的功效,可以延缓细胞衰老并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度论文

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度论文

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度论文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度论文蒽醌类(anthraquinones) 化合物按母核的结构分为单蒽核类及双蒽核类两大类。

蒽醌类化合物包括了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和二聚物,如蒽酚、氧化蒽酚、蒽酮、二蒽醌、二蒽酮等,另外还有这些化合物的甙类。

蒽醌类化合物是各种天然醌类化合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其分布广泛,多存在于茜草科、蓼科、豆科、鼠李科、百合科等天然植物中,是多种中药(如大黄、何首乌、决明子、番泻叶、芦荟、黄精、紫草、丹参、雷公藤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泻下、抗菌、抗氧化、利尿、止血等多方面重要的药理作用,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癌症、爱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上被广泛应用,故受到全球医药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目前, 对蒽醌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不断深入,现对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作如下综述,旨在为蒽醌类物质的深层次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积累资料。

1 抗肿瘤作用蒽醌类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能抑制人体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也有抑制癌细胞转移的作用。

孙振华等采用不同浓度的大黄素体外作用于人胃腺癌细胞上,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可以抑制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同时诱导其凋亡,大黄素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可能与其下调Bc1-2蛋白表达有关。

结肠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以41-65岁发病率最高。

潘虹等用大黄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结肠癌Lovo细胞, 发现大黄素有明显抑制结肠癌Lovo 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呈时间和计量依赖性。

汪有彪等将不同浓度的大黄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膀胱癌BIU-87细胞,发现随大黄素作用时间延长及药物浓度的增加,BIU-87细胞凋亡率随之增加,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作用24小时后,caspase-9活性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也有研究发现,芦荟蒽醌类化合物在非细胞毒性的浓度范围内,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有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和RhoB表达的作用,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体外实验研究发现,芦荟蒽醌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血管的生长和上皮细胞的迁移,这在防止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母、黄柏药对的药学研究

知母、黄柏药对的药学研究

知母、黄柏药对的药学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知母和黄柏药对的药学研究,包括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推动中药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知母和黄柏经常一起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知母,又称兔子草,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黄柏,又称黄皮树,具有解毒祛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尽管知母和黄柏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但对其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知母和黄柏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知母的主要成分包括皂苷、多糖、蒽醌类化合物等,而黄柏的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蒽醌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在其药理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理作用方面,知母和黄柏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发现,知母和黄柏对多种细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抗炎、抗肿瘤、抗溃疡。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

知母和黄柏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来减轻炎症反应。

在临床上,知母和黄柏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各种炎症。

如胃炎、胃溃疡、腹泻等疾病,以及呼吸道感染、关节炎等疾病。

二者常以不同的配伍形式应用于各种方剂中,如知柏地黄丸、当归六黄汤等,显示出了知母和黄柏的广泛应用前景。

知母和黄柏药对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对其深入的研究将为中药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未来还需要对其药理作用机制、化学成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为人们提供更为安全和有效的药物。

葛花和枳椇子药对是传统中药方剂中的常用药对,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等多种功效。

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对于葛花与枳椇子药对的药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

本研究旨在探讨葛花与枳椇子药对的药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葛花和枳椇子药对的药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研究表明,葛花和枳椇子药对主要含有黄酮、酚酸、蒽醌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第41卷第6期2023年12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V o l.41N o.6D e c.2023文章编号:16735862(2023)06054808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姜忠丽,杜昭换,赵秀红,涂向辉,毛鹏(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沈阳110034)摘要:酚类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一类植物化学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其与人类健康也密切相关,如其具有抗感染㊁抗病毒㊁抗细菌㊁抗过敏㊁抗出血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㊂目前,酚类物质主要应用于食品㊁医药㊁化工㊁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利用纳米㊁微胶囊等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产生较好的生物学效应㊂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天然来源酚类物质的开发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多酚的提取㊁分离纯化㊁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方面㊂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酚类物质的提取㊁来源及生理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难点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工业中酚类物质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㊂关键词:酚类物质;来源;生理功能;提取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 S213.21文献标志码:Ad o i:10.3969/j.i s s n.16735862.2023.06.011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p h e n o l i c s c o m p o u n d sJ I A N GZ h o n g l i,D UZ h a o h u a n,Z HA OX i u h o n g,T UX i a n g h u i,MA OP e n g(C o l l e g e o fG r a i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h e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h e n y a n g11003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P h e n o l sa r eac l a s so f p h y t o c h e m i c a l s w h i c h w i d e l yp r e s e n t i n p l a n t t i s s u ea n d p l a y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s i n p l a n t g r o w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y a r ea l s o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t oh u m a nh e a l t h,s u c ha s a n t i-i n f e c t i o n,a n t i-v i r u s,a n t i-b a c t e r i a,a n t i-a l l e r g y,a n t i-b l e e d i n g a n de n h a n c e i mm u n i t y.A t p r e s e n t,p h e n o l i cc o m p o u n d sa r e m a i n l y u s e di nf o o d,m e d i c i n e,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a n i m a lh u s b a n d r y a n d o t h e rf i e l d s.T h e u s e o f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a n d m i c r o c a p s u l e s c a n i m p r o v e t h e i rb i o a v a i l a b i l i t y a n d p r o d uc e b e t t e r b i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 s.W i t ht h er a p id de v e l o p m e n to fb i o l o g i c a lt h e o r i e s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e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a t u r a l l y-d e r i v e d p h e n o l i cc o m p o u n d sa n dt h e i ra p p l i c a t i o n s i nf o o dh a v eb ec o m ear e s e a r c hh o t s p o t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I t m a i n l y f o c u s i n g o nt h ee x t r a c t i o n,s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p u r if i c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b i o l og i c a l a c t i v i t y o fp o l y p h e n o l s.O n t h e b a s i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a l y s i s,t h e e x t r a c t i o n,s o u r c e a n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o fp h e n o l i c c o m p o u n d sh a v eb e e nr e v i e w e d,a n dt h e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sa n dd i f f i c u l t p r o b l e m sh a v eb e e n p r o s p e c t e d,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p h e n o l s i nt h e f o o d i n d u s t r y.K e y w o r d s:p h e n o l i cc o m p o u n d s;s o u r c e;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f u n c t i o n;e x t r a c t i o n m e t h o d s;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酚类(p h e n o l i c s)是指芳香烃苯环上一个-H被-O H取代后生成的含有酚羟基的一大类化合物,是植物的主要次生代谢物之一㊂根据酚羟基的数目,酚类化合物可划分为一元酚和多元酚㊂多元酚又收稿日期:20230322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J Y T M S2*******)㊂作者简介:姜忠丽(1967 ),女,辽宁盖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㊂称多酚,被称为 第七类营养素 [1],主要包括黄酮类㊁单宁类㊁酚酸类及花色苷类等㊂近20年来,在食品营养学和预防医学方面,大量研究证明,多酚类物质可以多方面促进人体健康[2]㊂1 酚类物质的种类酚类物质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类黄酮(b i o f l a v o n o i d s)和非类黄酮类化合物㊂类黄酮主要是指黄酮类化合物[3],泛指2个苯环(A 环与B 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一系列化合物;而非类黄酮类即酚酸类,其往往具有一个苯环,多为对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的衍生物[4]㊂其结构通式分别如图1㊁图2所示㊂图1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图F i g .1 S t r u c t u r eo f f l a v o n o i d s 图2 酚酸类化合物结构图F i g .2 S t r u c t u r eo f ph e n o l i ca c i d s 酚类物质通常并不以简单的形式存在,它们往往会与其他物质相结合[5],如:原花青素类常与木质素类物质结合而形成聚合物;黄酮苷在植物体中常以糖苷的形式与不同的糖结合而存在;酚酸也是以酯合或糖苷化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㊂由此就形成了酚类物质在植物体的3种存在形式,即游离态㊁结合态和酯化态㊂游离态㊁酯化态的酚类物质通常是可溶的,能溶于水和极性溶剂;而结合态的酚类物质多不溶于水,常存在于共价结合体中㊂其中,游离态多酚在水果中的含量比结合态多酚高,特别是某些颜色较深或酸涩味较重的水果,其游离多酚含量占总多酚的90%以上[6]㊂而在粮谷类中,尤其是在玉米和小麦制品中,其结合态多酚含量大多比游离态多酚多得多[7]㊂目前,对酚类物质存在形式的研究多集中在游离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和生物学功能上,而对结合态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及生物学功能方面研究得较少㊂2 酚类物质的研究现状2.1 酚类物质的来源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高等植物器官中[8],如蔬菜㊁水果㊁香辛料㊁谷物㊁豆类和果仁等,且多分布于植物的外皮即在接受阳光照射的部分㊂酚类物质最早被发现于茶叶中,约占茶叶干重的20%~30%,其决定了茶叶的色㊁香㊁味及功效㊂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按其主要化学成分可分为儿茶素类㊁黄酮类㊁花青素类㊁酚酸类四大类[9]㊂J a i t z 等[10]从红酒中鉴定出没食子酸㊁儿茶素㊁咖啡酸㊁表儿茶酸㊁顺式对香豆素㊁反式对香豆素㊁阿魏酸㊁杨梅酮㊁顺式白藜芦醇㊁反式白藜芦醇和槲皮素等11种酚类物质㊂胡建刚等[11]鉴定出黄酒中的多酚主要为香草酸㊁丁香酸㊁对香豆酸㊁阿魏酸㊁牡荆素㊁芦丁等,少数存在没食子酸㊁香豆酸㊁儿茶素㊁咖啡酸㊁原儿茶酸㊁山柰酚㊁槲皮素㊁金丝桃苷㊁鞣花酸㊁肉桂酸㊁芥子酸等㊂L a z a r o 等[12]对古巴果酒和米酒中总酚含量(t o t a l p h e n o l i c c o n t e n t ,T P C )进行了测定,其T P C 在200~12250m g G A EL -1之间㊂除了茶叶和酒之外,在果蔬及谷物等植物中也相继发现酚类物质㊂W a n g 等[13]从蓝莓中分离鉴定出花青素23种㊁黄酮醇32种㊁原花青素11种㊁其他黄酮类2种㊁酚酸13种等81种酚类化合物㊂R o n g 等[14]研究表明,在苹果皮和果肉中,多酚类物质以原花青素为主;而在果皮中的槲皮素和果肉中的羟基肉桂酸酯含量丰富㊂L e g u a 等[15]对血橙进行了生物活性化合物分析,发现血橙中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极为丰富;其中,对香豆素含量最多,其次是阿魏酸和芥子酸;而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橙皮苷(黄酮苷)为主㊂黄龙等[16]对不同品种苦瓜中的酚类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发现,苦瓜中的酚类物质主要是香草酸㊁表儿茶素㊁芦丁等㊂杨成峻等[17]在花椒果皮中分离鉴定出没食子酸㊁原儿茶酸㊁绿原酸㊁香草酸㊁咖啡酸㊁丁香酸㊁儿茶酸㊁阿魏酸㊁对香豆酸等9种酚酸及酚酸衍生物,其中绿原酸是花椒酚酸的主要成分㊂而含有阿魏酸等酚酸则是谷物类食品的一大特色[18]㊂Z h a n g 等[19]从黑藜麦中鉴定出6种酚酸945 第6期 姜忠丽,等: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没食子酸㊁3,4-二羟基苯甲酸㊁香草酸㊁绿原酸㊁对香豆素和阿魏酸),2种黄烷-3-醇(儿茶素和表儿茶素),1种黄酮类(槲皮素)和1种酚苷(阿魏酸4-葡萄糖苷)㊂翟小童等[20]在玉米籽粒的果皮㊁种皮㊁糊粉层等部位检测到酚类物质,其中含量较高的有香草酸㊁对羟基苯甲酸㊁阿魏酸等㊂W u等[21]首次发现核桃仁多酚中游离形式的胡桃醌㊁山柰酚㊁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和二氢槲皮素㊂B e l s c a k等[22]在对可可产品生物活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发现,可可豆中多酚的含量特别高,经测定,其黄烷醇类占37%,花色苷占4%,原花青素占58%㊂B u t s a t等[23]发现泰国米的谷壳㊁皮层㊁胚乳中主要存在3种酚酸,分别为阿魏酸㊁香草酸和对香豆酸,其中阿魏酸在皮层中最多,而香草酸㊁对香豆酸则多存在于谷壳中㊂2.2酚类物质的提取方法目前,酚类物质的提取分离方法多种多样㊂经典的提取方法是有机溶剂浸提法[24],其不需特殊的仪器,应用较普遍,但存在产品安全性低㊁耗时长㊁提取率低等缺点㊂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注重高效㊁节能㊁环保,因而一些基于先进仪器的新型提取方法应运而生,其优缺点比较结果见表1㊂不同提取方法对酚类物质的提取率存在着差异,常见的提取方法[25]有超声辅助提取法㊁微波辅助萃取法和生物酶解法等㊂表1酚类物质常见提取方法优缺点比较T a b l e1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c o m m o nm e t h o d s f o r e x t r a c t i n gp h e n o l s提取方法有机溶剂提取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萃取生物酶解优点操作简单㊁溶剂易取得效率高㊁溶剂耗量小时间短㊁效率高产率高㊁多用于结合酚提取缺点提取率低对人体有害且某些多酚会发生降解不能用于提取结合酚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对其要求较为严格2.2.1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较为传统的经典多酚提取方法,主要是指用水㊁甲醇㊁乙醇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从食品中提取酚类物质的过程,其具有操作简单㊁提取速度快㊁使用的溶剂易取得等优点[26]㊂T u r k m e n等[27]以80%甲醇提取红茶多酚,提取率最高可达到14.27m g㊃g-1㊂梁杏等[28]以50%乙醇提取核桃饼粕多酚,核桃饼粕多酚提取率为6.95%㊂L i等[29]以甲醇溶液为溶剂,使蓝莓多酚类化合物在40ħ的条件下被提取出来,经测定,其总酚含量在(154.7ʃ1.01)~(398.0ʃ5.8)m g/100g㊂姚永志等[3031]以水作溶剂提取花生红衣多酚物质时,其提取率为6.41%,而当用乙醇作溶剂时,则可达到7.858%㊂刘晚霞等[32]以70%乙醇为提取剂得到小米糠多酚提取液㊂O r o z c o等[33]以80%甲醇为提取剂,经过正己烷除脂和乙酸乙酯萃取后,获得糙米多酚提取液㊂2.2.2超声辅助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34]是基于有机溶剂提取法的优化处理,在溶液提取的同时用超声波处理提取液,以达到提高提取率与加快提取时间的目的㊂S h e h a t a等[35]通过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橙皮多酚,结果表明,在50ħ,57.7%乙醇浓度和44m i n 的提取时间下,其总酚含量T P C可达到292.158μg G A E/g㊂何志勇和夏文水[36]对橄榄多酚进行了提取,比较了传统有机溶剂和超声辅助提取法,结果显示超声辅助提取法比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法的多酚提取率提高了2.2%㊂杨志刚等[37]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常熟黑米类黄酮时发现,在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下,其提取率比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率高㊂D e m i r d o v e n等[38]比较了超声波和常规方法从红白菜中提取花青素,结果显示超声波比常规方法的花青素提取率提高了11.92%㊂但仍有文献报道高强度的超声处理会降低某些食品中的酚类物质含量㊂张清安等[39]研究了超声处理对黑米酒总酚含量的影响,随着超声波功率㊁频率和时间的增加,黑米酒中的总酚含量与未经超声处理黑米酒的总酚含量相比略有下降㊂Z h a n g等[40]研究了超声处理对葡萄酒中酚类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加速了葡萄酒中锦葵花素-3-O-葡萄糖苷的降解,同时处理时间越长,降解速度越快㊂到目前为止,超声对酚类物质影响的机制仍不明确㊂相信随着对超声波各特征参数与其食品中酚类物质相关性的进一步研究,未来该技术在食品酚类物质的提取中会有更好的应用㊂2.2.3微波辅助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同超声辅助提取法的原理几乎相同,其是在有机溶剂提取法的基础上加以微波辅055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助的方式将提取工艺进行优化㊂该方法具有提取时间短㊁溶剂要求低㊁提取纯度高㊁成本低等优点,而且在不破坏酚类化合物结构的情况下,还能提高提取液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㊂P a n 等[41]采用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绿茶叶中的茶多酚与咖啡因,结果表明,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较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多酚得率提高了2%㊂L i 等[42]分别使用微波法㊁索氏法和有机溶剂法提取大豆中的酚类化合物,结果发现微波法较其他2种提取方法多酚得率分别提高了50.0%和55.6%㊂陈培栋[43]研究微波处理对糙米多酚的影响,发现微波处理后糙米多酚和总黄酮类含量均超过原始糙米的50%㊂陈秋娟等[44]在对荸荠皮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微波辅助提取研究时发现,用微波辅助提取荸荠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其提取率比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率高㊂W a n g 等[45]研究发现,对苦荞种子进行适当的微波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萌发率,同时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㊂2.2.4 生物酶解法生物酶解法是一种将酶引入混合物中提高综合效率的可持续技术,通过使用酶作为催化剂破坏食品材料的细胞壁以释放生物活性成分,使其更容易进入溶剂,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㊂R u s s o 等[46]研究从紫楚菊中提取多酚,对酶辅助提取和常规溶剂萃取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酶辅助提取法的总酚得率提高了5%㊂崔春兰等[47]采用传统有机溶剂浸提法和酶辅助提取法提取苹果渣中的多酚类物质,相比于有机溶剂提取而言,酶辅助提取的提取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6倍和12.9倍㊂付晓燕等[48]对发芽燕麦酚类物质的含量㊁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发现酚类物质含量在燕麦发芽8d 的过程中显著提高,并且与传统溶剂萃取法相比,酶辅助萃取法提取的总酚含量更高㊂生物酶解法具有高效温和㊁环保㊁可持续发展等特点,避免了有机溶剂对人体的有害作用,多用于提取结合酚,但酶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且该技术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实验费用较高,技术尚不成熟,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尚未大规模投入㊂2.3 酚类物质的生理功能特性酚类物质作为一类储量丰富的可再生绿色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抗氧化㊁抗菌㊁抗癌㊁抗肿瘤㊁降血糖㊁降血脂[49]㊁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是发展含酚类保健食品的先决条件㊂近几年,在医药㊁食品[50]㊁保健品㊁化妆品等领域已经报道了酚类物质的抗氧化㊁抗菌㊁降血脂㊁降血糖㊁降低农药对机体毒性㊁吸收紫外线和结合金属离子等的作用㊂2.3.1 抗氧化酚类物质良好的抗氧化特性与其化学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酚类物质中含有大量的酚羟基,使之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从而能与自由基发生化学反应,达到清除体内过剩自由基㊁延缓机体衰老的目的㊂邵佩等[51]对藤茶抗氧化能力的研究结果显示,藤茶总多酚对羟基自由基㊁D P P H 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良好的清除作用㊂李晓静等[52]对香蕉皮单宁进行了提取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香蕉皮单宁对D P P H 自由基㊁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均具有明显的清除能力,且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 C 50)分别为0.300,1.185,0.730m g ㊃m L -1㊂另外,有研究报告对比了小麦粉㊁全麦粉㊁麸皮及糊粉层的抗氧化活性,发现其抗氧化活性依次增强,这可能与它们所含的酚类物质含量多少有关[19]㊂S a n g k i t o k o m o l 等[53]发现血糯米中的花色苷对人类离体红细胞的抗氧化活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㊂N e e l a m 等[54]发现多酚作为抗氧化剂也被证明可以保护蛋白质㊁脂质和核酸等关键细胞成分免受氧化伤害,从而降低患有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多种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性㊂2.3.2 抑菌㊁消炎及抗病毒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菌作用,可提高机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如木椰草素㊁黄芩苷㊁黄芩素等,而槲皮素㊁桑色素㊁二氢槲皮素及山柰酚等有抗病毒作用㊂与传统的抗菌药物(如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相比,其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而其有被开发为新型抑菌剂的潜力㊂白传记等[55]的实验证明,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㊁大肠杆菌㊁沙门氏菌等的生长和繁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㊂李振等[56]的研究表明,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㊂A x e l l e 等[57]研究了姜黄多酚通过调节关键脂肪因子和抗氧化酶改善胰岛素介导的脂质积累并减弱氧化应激期间3T 3-L 1脂肪细胞的促炎反应㊂M e r i e m 等[58]在研究芸香的酚类含量及体外抗氧化㊁抗炎和抗菌评价时发现,酚类物质通过抑制蛋白变性来起到抗炎的作用,并且酚类物质含量越多其抗炎作用越155 第6期 姜忠丽,等: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255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显著㊂此外,李丽等[59]还考察了香蕉皮单宁抑菌性能受温度㊁酸碱值㊁盐分等因素的影响,发现其抑菌能力不受高温处理的影响,但会随着p H的升高(2.0~8.0)逐渐减弱,随着盐质量分数的增加(1%~7%)显著增强㊂这可能是由于在碱性环境中香蕉皮单宁发生氧化反应而失去抑菌作用,而盐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协同了单宁的抗菌能力㊂G i o v a a n等[60]考察了29种多酚物质在不同浓度水平下对小麦中镰刀菌所产的单端孢霉毒素的产毒情况,其中大部分多酚物质在1.5mm o l㊃L-1或1.0mm o l㊃L-1条件下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抑制率达到70%㊂此外,花生红衣中的多酚类物质对黄曲霉毒素B1产毒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㊂因此,酚类化合物的抑菌㊁消炎及抗病毒功能对人体而言具有重要贡献㊂2.3.3降血压人体肾脏之所以能够维持血压平衡是通过 血管紧张素 的分泌使血压增高,以及 舒缓激肽 的平衡使血压下降㊂当促进这2类物质转化酶活性过强时,血管紧张素Ⅱ会增高,血压升高㊂而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化酶活性的作用[61],故可以起到降低或维持血压恒定的作用,绿原酸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增生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㊂目前已报道的多酚对高血压的保护作用机制主要由动物实验数据支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㊁提高一氧化氮(N O)生物利用度㊁改善内皮功能㊁抑制血管收缩素内皮素-1合成及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㊂虽然酚类物质降血压数据不足,许多问题仍未解决,但整体而言,有关多酚可以降低或维持血压的证据[62],还是让人倍受鼓舞㊂2.3.4降血糖酚类物质的降糖活性与其影响参与葡萄糖代谢的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㊁干扰胃肠道葡萄糖的吸收㊁抑制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有关[63]㊂一些研究者通过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证实,酚类物质在有效预防及辅助治疗糖尿病和并发症方面是有效的[64]㊂目前,大多数降血糖药物具有毒性和副作用㊂而从天然资源中提取的酚类物质具有降血糖活性且无毒性或毒性低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们日益浓厚的研究兴趣㊂Z h a o等[65]发现桑葚富含多种酚酸㊁类黄酮等酚类化合物,其中花青素类(主要是矢车菊3-葡萄糖苷)通过调控P I3K/A K T通路及降低肝脏氧化损伤的途径来降低胰岛素抵抗㊂除了矢车菊3-葡萄糖苷花青素以外,桑葚中其他酚类化合物是否也有助于降血糖活性的发挥也有待进一步研究㊂W a n g等[66]研究发现,诺丽果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临床试验和动物试验也表明诺丽果汁具有调节血糖水平的潜力㊂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大量摄入富含酚类物质食品与T2D M治疗正相关,而诺丽果富含酚类物质提取物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对葡萄糖稳态调节作用的机制仍然需要深入研究㊂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代谢紊乱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多样,除了已报道的调控途径以外,酚类化合物对其他与糖尿病有关的代谢通路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㊂2.3.5其他功能研究表明,酚类化合物对神经退行性疾病㊁癌症㊁肥胖等疾病也有所改善[67]㊂其中,姜黄素和儿茶素可以通过免疫调节和抗氧化清除特性保护神经元,从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㊂酚类物质也可以中和自由基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癌症的风险㊂此外,具有蛋白质结合活性的多酚也被证明可以通过与消化酶反应并抑制消化酶来防止脂质㊁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㊂3结论和展望酚类物质来源丰富,生理功能众多,可挖掘利用的空间很大㊂目前酚类物质多应用于化妆品方面㊂例如,芦荟提取物㊁金缕梅提取物㊁银杏叶提取物常被广泛应用于清洁型化妆品中,以茶多酚为主的茶叶提取物和富含原花青素的葡萄籽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护肤型化妆品中㊂此外,酚类物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天然多酚的生物材料的制备,其中包括金属多酚涂层㊁分层薄膜或胶囊㊁纳米微粒和多酚凝胶等㊂一方面,它改善了天然多酚水溶性差㊁稳定性差㊁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材料可以与多种药物结合用于治疗癌症㊁细菌感染㊁炎症等,由于其选用的材料均是食品级,且制备过程多利用分子间的互作,因而是一种安全㊁简便的技术手段[68]㊂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利用栅栏效应将植物多酚和其他保鲜剂复配[69],或与其他保鲜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以达到综合保鲜的效果㊂但迄今为止,酚类物质的应用仍然受限㊂其主要原因:第一,原料方面,对酚类物质目前的研究及应用仍然不够全面,今后更应扩大其研究范围,使应用取材更加广泛灵活;第二,生理功能方面,对酚类物质的功能特性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大酚类物质的成分㊁结构及与之相对应的生物活性结构的研究,探索其对人 三高 的影响机制,明确改性目标;第三,从未来发展趋势角度,应推动酚类物质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的应用,通过优化提取工艺和改性方法,使酚类物质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㊂随着酚类物质系统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富含酚类物质且对人体有益的食品㊁药品将会不断面市,对医药和保健食品等领域贡献更大㊂参考文献:[1]凌关庭.有 第七类营养素 之称的多酚类物质[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0(1):2837.[2]颜才植,叶发银,赵国华.食品中多酚形态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5,36(15):249254.[3]牛帅科,赵艳卓,牛早柱,等.葡萄果实中酚类物质研究进展[J ].保鲜与加工,2022,22(2):107112.[4]T S A O R.C h e m i s t r y a n db i o c h e m i s t r y o f d i e t a r yp o l y p h e n o l s [J ].N u t r i e n t s ,2010,2(12):12311246.[5]王玲平,周生茂,戴丹丽,等.植物酚类物质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学报,2010,22(5):696701.[6]V I N S O NJA ,S U X H ,Z U B I K L ,e t a l .P h e n o l a n t i o x i d a n t q u a n t i t y a n d q u a l i t y i n f o o d s :F r u i t s [J ].JA gr i cF o o d C h e m ,2001,49(11):53155321.[7]R O C H I NS M ,U R I B EJG ,S A L D O V A RSS ,e t a l .P h e n o l i cc o n t e n t a n da n t i o x i d a n t a c t i v i t y of t o r t i l l a s p r o d u c e d f r o m p ig m e n t e dm a i z e p r o c e s s e db y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n i x t a m a l i z a t i o n o r e x t r u s i o n c o o k i n g[J ].JC e r e a l S c i ,2010,52(3):502508.[8]金莹,孙爱东.多酚的食物来源及生物有效性[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9):101106.[9]韦铮,贺燕,黄先智,等.茶多糖-茶多酚对小鼠肠道氧化应激的改善与作用机制[J ].食品科学,2022,43(11):149155. [10]J A I T Z L ,S I E G L K ,E D E R R ,e ta l .L C -M S /M Sa n a l y s i so f p h e n o l sf o r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r e d w i n ea c c o r d i n g t o g e o g r a p h i c o r i g i n ,g r a p e v a r i e t y a n dv i n t a g e [J ].F o o dC h e m ,2010,122(1):366372.[11]胡建刚,刘镇,周建弟,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黄酒中20种多酚含量[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2):217225.[12]L A Z A R O N ,MA R I A PS ,A N A G ,e t a l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m i n o a c i d s ,m i n e r a l e l e m e n t s ,t o t a l p h e n o l i c c o m p o u n d s ,a n da n t i o x i d a n t c a p a c i t y o fC u b a nf r u i t a n dr i c ew i n e s [J ].F o o dS c iN u t r ,2021,9(7):36733682.[13]WA N GC ,Z HA N G M ,WU L M ,e t a l .Q u a l i t a t i v e a n d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p h e n o l i c c o m po u n d s i nb l u e b e r r i e s a n d p r o t e c t i v e e f f e c t s o nh y d r o g e n p e r o x i d e -i n d u c e d c e l l i n j u r y [J ].JS e p S c i ,2021,44(14):28372855.[14]R O N G T ,Y A N G R ,Y O U N GCJ ,e t a l .P o l y p h e n o l i c p r o f i l e s i n e i g h t a p p l e c u l t i v a r s u s i n g 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l i q u i d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H P L C )[J ].JA g r i cF o o dC h e m ,2003,51(21),63476353.[15]L E G U AP ,MO D I C A G ,P O R R A S I ,e t a l .B i o a c t i v e c o m p o u n d s ,a n t i o x i d a n t a c t i v i t y a n d f r u i t q u a l i t y ev a l u a t i o no f e l e v e nb l o o do r a n g e c u l t i v a r s [J ].JS c i F o o dA g r i c ,2022,102(7):29602971.[16]黄龙,邓媛元,张名位,等.不同苦瓜品种果肉中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比较[J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46604668.[17]杨成峻,陈明舜,刘成梅,等.花椒果皮多酚类成分鉴定及降血糖活性[J ].食品科学,2023,44(2):271278.[18]龚二生.糙米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18.[19]Z HA N G Y ,Y A N Y ,L I W Q ,e ta l .M i c r o w a v i n g r e l e a s e d m o r e p o l y p h e n o l sf r o m b l a c k q u i n o a g r a i n s w i t h h y p o g l y c e m i c e f f e c t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o o k i n g m e t h o d s [J ].JS c i F o o dA g r i c ,2022,102(13):59485956.[20]翟小童,韩林,乔聪聪,等.玉米籽粒次生代谢物质分布及其抗氧化活性[J ].食品科学,2023,44(2):296303.[21]WUST ,S H E N D Y ,WA N G R H ,e t a l .P h e n o l i c p r o f i l e sa n da n t i o x i d a n t a c t i v i t i e so f f r e e ,e s t e r i f i e da n db o u n d p h e n o l i c c o m p o u n d s i nw a l n u t k e r n e l [J ].F o o dC h e m ,2021,350(18):129217.[22]B E L S C A K A ,K OM E SD ,HO R Z I CDJ ,e t a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c o mm e r c i a l l y av a i l a b l e c o c o a p r o d u c t s i n t e r m s o f t h e i r b i o a c t i v e c o m po s i t i o n [J ].F o o dR e s I n t ,2009,42(56):707716.[23]B U T S A T S N ,S I R I AMO R N P U N S .A n t i o x i d a n tc a p a c i t i e sa n d p h e n o l i cc o m po u n d s o ft h e h u s k ,b r a n a n d e n d o s p e r mo fT h a i r i c e [J ].F o o dC h e m ,2010,119(2):606613.[24]夏婷,赵超亚,杜鹏,等.食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种类㊁提取方法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45(5):231238.355 第6期 姜忠丽,等: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455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25]杨新,陈莉,卢红梅,等.茶多酚提取与纯化方法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9,40(5):322328.[26]田富林,黄文晶,王展,等.植物多酚提取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20,36(9):211216.[27]T U R KM E N N,V E L I O G L U YS.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 a l k a l o i d s a n d p h e n o l i c c o m p o u n d s i nb l a c k t e a p r o c e s s e db y t w od i f fe r e n tm e t h o d s i nd if f e r e n t p l u c k i ng s e a s o n s[J].JS c i F o o dA g r,2007,87(7):14081416.[28]梁杏,陈朝银,赵声兰,等.响应面法优化核桃饼粕多酚提取工艺[J].食品科技,2015(6):241246.[29]L ID N,L IB,MA Y,e ta l.P o l y p h e n o l s,a n t h o c y a n i n s,a n df l a v o n o i d sc o n t e n t sa n dt h ea n t i o x i d a n tc a p a c i t y o f v a r i o u s c u l t i v a r s o f h i g h b u s ha n dh a l f-h i g hb l u e b e r r i e s[J].JF o o dC o m p o sA n a l,2017,62(11):8493.[30]姚永志,王子涵,左锦静.水作溶剂提取花生红衣多酚物质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6(4):110112.[31]姚永志,左锦静,王子涵.乙醇提取花生红衣多酚物质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7(3):5153.[32]刘晚霞,刁静静,贾鹏禹,等.小米糠多酚提取液组成成分分析[J].饲料研究,2019,42(11):8386.[33]O R O Z C O RF,L IL,HA R F L E T T C,e t a l.E f f e c t s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g e n o t y p eo n p h e n o l i ca c i d s i nw h e a t i nt h eh e a l t h g r a i nd i v e r s i t y s c r e e n[J].JA g r i cF o o dC h e m,2010,58(17):93419352.[34]吴建华,吴志瑰,裴建国,等.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6):630636.[35]S H E HA T A M G,A B D E I A Z I Z N M,Y O U S S E F M M,e ta l.O p t i m i z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o fu l t r a s o u n d-a s s i s t e de x t r a c t i o nof p h e n o l i c c o m p o u n d s f r o mo r a ng e p e e l su s i n g r e s p o n s e s u r f a c em e th o d o l o g y[J].JF o o dP r o c e s sP r e s, 2021,45(10):15870.[36]何志勇,夏文水.橄榄多酚的提取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1):7780.[37]杨志刚,张燕萍,杨海定.超声波辅助提取常熟黑米类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J].食品科学,2013,34(18): 118122.[38]D E M I R D O V E N A H,O Z D O G A N K N,T O K A T L IKE.E x t r a c t i o no f a n t h o c y a n i n s f r o mr e d c a b b a g e b y u l t r a s o n i ca n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m e t h o d s:O p t i m i z a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J].JF o o dB i o c h e m,2015,39(5):491500.[39]张清安,史芳芳,王袭,等.超声波处理对黑米酒中酚类物质㊁颜色及抗氧化性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6, 32(12):16.[40]Z HA N G Q A,WA N G T T.E f f e c t o f u l t r a s o u n d i r r a d i a t i o no n 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 c o l o r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m a j o r p h e n o l i cc o m p o u nd s i nw i ne d u r i n g s t o r a g e[J].F o o dC h e m,2017,234:372380.[41]P A N XJ,N I U G G,L I U H Z.M i c r o w a v e-a s s i s t e de x t r a c t i o no f t e a p o l y p h e n o l sa n dt e ac a f f e i n ef r o m g r e e nt e a l e a v e s[J].C h e m E n g P r o c e s s,2003,42(2):129133.[42]L IY,L I S,L I N SJ,e t a l.M i c r o w a v e-a s s i s t e de x t r a c t i o no fn a t u r a l a n t i o x i d a n t s f r o mt h ee x o t i cG o r d o n i aa x i l l a r i sf r u i t:O p t i m i z a t i o na n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p h e n o l i c c o m p o u n d s[J].M o l e c u l e s,2017,22(9):14811497.[43]陈培栋.微波处理对糙米理化性质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8.[44]陈秋娟,罗杨合,张志,等.微波辅助提取荸荠皮中多酚类物质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4): 1014410146.[45]WA N GJ F,B I A NZX,WA N GSM,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u l t r a s o n i cw a v e s,m i c r o w a v e s,a n d t h e r m a l s t r e s s t r e a t m e n t o n t h e g e r m i n a t i o no fT a r t a r y b u c k w h e a t s e e d s[J].JF o o dP r o c e s sE n g,2020,43(10):13494.[46]R U S S O D,F A R A U N E I,L A B A N C AF,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 d i f f e r e n t g r e e n-e x t r a c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p h y t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f i l ea n da n t i o x i d a n ta c t i v i t y o fE c h i n a c e aa n g u s t i f o l i aL.e x t r a c t s[J].P h y t o c h e m A n a l, 2019,30(5):547555.[47]崔春兰,郑虎哲,顾立众,等.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苹果渣中多酚类物质的果胶酶辅助提取工艺[J].现代食品科技, 2013,29(9):22352240.[48]付晓燕,隋勇,谢笔钧,等.不同方法提取发芽燕麦酚类物质的含量㊁组成和抗氧化活性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 2014,35(15):5457.[49]伊娟娟,左丽丽,王振宇.植物多酚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㊁降脂降糖功能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9): 391395,399.[50]苏绍辉,蒋磊.茶多酚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和饲料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2(24):6164.[51]邵佩,蹇顺华,庄虎,等.不同藤茶提取物的理化指标㊁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评价[J].中国食品添加剂,2022, 33(10):251257.[52]李晓静,韩宗元,穆雪姣,等.超声波法提取香蕉皮单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4): 120124.[53]S A N G K I T O K OMO L W,T E N C OMN A OT,R O C E J A N A S A R O JA.A n t i o x i d a n t e f f e c t s o f a n t h o c y a n i n s r i c h e x t r a c tf r o mb l a c ks t i c k y r i c e o nh u m a ne r y t h r o c y t e s a n d m o n o n u c l e a r l e u k o c y t e s[J].A f r JB i o t e c h n o l,2010,9(48):82228229.。

蒽醌的合成进展

蒽醌的合成进展

蒽醌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 综述了重要中间体蒽醌的应用以及传统工业生产方法, 评价了苯酐法、氧化法及萘醌法等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介绍了采用苯酐为起始原料通过两步法或一步法合成蒽醌的研究新进展, 认为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可使蒽醌的合成过程绿色化, 并可再生重复使用,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蒽醌; 苯酐法; 邻苯甲酰苯甲酸; 一步法蒽醌是合成蒽醌系染料及中间体的主要原料。

以蒽醌为原料, 经磺化、氯化、硝化等, 可得到应用范围很广的染料中间体, 用于生产蒽醌系分散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等, 形成色谱全、性能好的染料类别, 据统计, 蒽醌染料有400 多个品种, 在合成染料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蒽醌还可用作造纸制浆蒸煮剂。

纸浆在制造过程中需用木材加NaOH 及Na2S进行蒸解。

蒽醌及其衍生物四氢蒽醌对纤维素在高温、强碱作用下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 而对脱木质素则有促进作用。

其结果可降低蒸解温度, 缩短蒸解时间, 减少碱剂。

目前, 使用蒽醌添加剂的造纸厂越来越多, 蒽醌作为蒸煮添加剂的用量也在大幅度增加[2]。

另外, 蒽醌化合物还可用于高浓度过氧化氢的生产[3]; 在化肥工业中用于制造脱硫剂蒽醌二磺酸钠[4]; 近年来还发现了蒽醌及其衍生物对肿瘤有抑制作用[5]。

1 蒽醌的工业生产方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蒽醌产量很小, 仅有以重铬酸钠将蒽氧化为蒽醌的一种生产方法。

四十年代发展了蒽的气相催化氧化法。

后来, 在美国开始广泛采用苯酐法。

近年来, 又发展了萘醌法和苯乙烯法。

1.1 苯酐法苯酐法是由邻苯二甲酸酐(PhA)和苯在三氯化铝的存在下, 缩合成邻苯甲酰苯甲酸(OBB 酸), 邻苯甲酰苯甲酸再用浓硫酸脱水生成蒽醌(AQ)。

该法也称为付-克法, 其反应式如下:苯酐法是最古老的蒽醌生产方法。

它的突出优点是原料来源充分, 价格低廉, 工艺流程简单, 对设备无特殊要求, 易于建厂投产。

由于对1mol 苯酐需用1mol三氯化铝进行络合, 又需消耗1mol 三氯化铝与生成的OBB 酸成盐, 因此耗用大量的三氯化铝。

不同加工方法对掌叶大黄中蒽醌类和酚酸类成分的影响

不同加工方法对掌叶大黄中蒽醌类和酚酸类成分的影响

酸 (8 190 )和 儿 茶 素 (7 00 1 03 —5 1 8720 0 )对 照 品 由 中
国食 品药 品检 定 研 究 院提 供 ,供 含量 测 定 。 甲醇 为
近年 来 ,甘 肃 产 区 在 继 承 传 统 方 法 的 基 础 上 ,
围绕 国家 提 倡 绿 色 、环 保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要 求 , 重 视大 黄产 地 加 工 方 法 的 研 究 ,在 干 燥 、切 制 等 加 工 方法 采用 现 代设 备 进 行 探 讨 ,本 文 比较 改进 加 工
[ 通讯作者] 赵建邦 ,e:0 3 ) 9 80 Tl (9 14 6 9 1

4 ・ 6
21 0 2年 6月 第 1 4卷
第 6期
中 国现 代 中药
M dr hns d ie oenC ieeMei n c
为甘肃 礼 县桃 坪 3年 生 的 同批 药 材 。 晾大 黄 :鲜 大
黄切成 2~ l 片 ,直 接 晾 干 ;晒 大 黄 :鲜 大 黄 切 4fm i
成 2~4 mm 片 ,直 接 晒 干 ;烘 大 黄 :鲜 大 黄 切 成 2— 片 ,用 烘 干 机 烘 干 烘 大 黄 1 7 c) 4 mm ( 0 c 、烘 大 黄25 ( 0℃ ) ;熏 大 黄 :鲜 大 黄 切 片 后 烟 熏 。经 甘 肃
2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300 3 705 ; .甘肃省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甘肃 兰州 700 ; 33 0 4 .甘肃礼县春天药业有限责任公 司,甘肃 礼县 720 ; 400 5 .中国食 品药品检定研 究院,北京 101 ) 000
[ 要] 摘 目的 : 比较 熏 法 、晾 法 、晒 法 和 烘 法 对 大 黄 蒽 醌 类 、 酚 酸 类 成 分 的 影 响 ,为 大 黄 药 材 、饮 片 加 I提 :

悬钩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悬钩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悬钩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孟祥娟;刘斌;热增才旦;折改梅;姜艳艳【摘要】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y of Rubus in the latest 10 years were summarized to supply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exploitation of Rubus. Flavonoids, terpenoids, tannins and steroids are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Rubus. It has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ncluding antibiosis,aiitiinflammatory,antitumor,antioxidant,anti-allergic, hepatoprotective and antinociceptive.%本文对近10年来悬钩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悬钩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萜、鞣质、甾等.药理活性主要包括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过敏、保肝、镇痛等.【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1(023)004【总页数】10页(P767-775,788)【关键词】悬钩子属;黄酮;萜;鞣质;抗肿瘤;抗过敏;保肝【作者】孟祥娟;刘斌;热增才旦;折改梅;姜艳艳【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2悬钩子属(Rubus L.)是蔷薇科(Rosaceae)蔷薇亚科的一个大属,现已知75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集中分布于北美和东亚。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与作用机理研究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与作用机理研究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与作用机理研究在自然界中,有很多植物含有酚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药用、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多种用途。

然而,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机理在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酚类化合物是由酚环和苯环组成的化合物,包括黄酮、异黄酮、黄酮醇、类黄酮、花青素等,这些化合物在植物体内是通过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合成的。

1. Phenylpropanoid代谢通路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起源于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的代谢。

苯丙氨酸是所有芳香族氨基酸中最丰富的一种,它是植物体内合成酚类化合物的前体分子。

苯丙氨酸的代谢通路叫做Phenylpropanoid代谢通路,它是揭示植物生物合成酚类化合物重要通路。

Phenylpropanoid代谢通路主要包括苯丙酸(cinnamic acid)的合成和酰辅酶A (Acetyl-CoA)的参与。

在这个代谢通路里,苯丙氨酸经过酰化和加氧反应生成的苯丙酸,可以用来合成香豆素、芸香素、黄酮等多种化合物。

2. 主要酶类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酶类的参与。

其中,酚羟化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作为Phenylpropanoid代谢通路中的重要酶,它们在酚类化合物合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AL负责催化苯丙氨酸的酰化过程,而POD则主要与酚类化合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等相关。

此外,还有多种酶类参与到酚类物质的合成中,如脱氢表雄酮酸酰基转移酶(4-coumarate CoA ligase, 4CL)、肉桂酸羧化酶(Cinnamate 4-hydroxylase, C4H)、黄烷醇还原酶(Flavanone 4-reductase, FNR)、花青苷酸转移酶(flavonol 3-O-glucoside-6''-O-acyltransferase, F3'H)等。

蒽及醌类成分文献综述

蒽及醌类成分文献综述

蒽及醌类成分分析摘要: 综述蒽醌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的最新进展,包括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毛细管电泳法(CE)、质谱联用法等,举例证明了每种分析方法的特点,为富含蒽醌类成分的药材和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蒽醌类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HPLC CE 质谱联用法醌类化合物[1,2]是天然产物中一类比较重要的活性成分,是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醌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苯醌、萘醌、菲醌、蒽醌等类型;蒽醌类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程度的还原产物,例如氧化蒽酚、蒽酚、蒽酮以及蒽酮的双聚物等。

蒽醌类化合物一般为黄色、橙色或红色,许多蒽醌类化合物具有生理活性。

蒽醌类化合物大致分布在30余科的高等植物中,含量较多的有蓼科、鼠李科、茜草科、豆科、百合科、玄参科等,在地衣类和真菌中也有发现。

各种蒽醌及其苷都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主要表现为降血脂、降胆固醇、利尿、抗氧化、抗过氧化等重要作用。

但是蒽醌类化合物也有多种毒性作用, 主要引起胃肠的各种不适, 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胃肠出血、呼吸困难、心悸和流体损耗。

因此各种类型中成药、保健品中蒽醌类物质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目前分析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有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毛细管电泳法(CE)、质谱联用法等, 本文就其进展进行概述。

1、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是材料元素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材料,元素处于激发态,从而产激发出光子,形成一种荧光x射线。

由于不同元素的激发态的能量大小不一样,所以产生的荧光x射线不同,进而根据荧光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得出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物质的相对荧光光谱可作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蒽醌类属于多环芳烃,有较强的荧光。

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专属性强、信息量丰富、检测限低等优点, 已被广泛用于药物的测定工作。

四氢蒽醌类化合物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四氢蒽醌类化合物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四氢蒽醌类化合物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冯世秀;许静;陈涛【摘要】四氢蒽醌类化合物是一类比较少见的天然结构,以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居多,少量来源于植物,具有细胞毒活性、抗菌活性、抗疟原虫等生物活性.本文主要从四氢蒽醌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两方面来对天然四氢蒽醌化合物进行综述,共综述了54个四氢蒽醌类化合物,45个来源于微生物,9个来源于植物南山花的根中,其中altersolanol A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是一个有很大吸引力的抗癌先导化合物.通过对四氢蒽醌类化合物的综述,为四氢蒽醌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9(031)004【总页数】9页(P731-739)【关键词】四氢蒽醌类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抗菌活性;抗疟原虫活性;研究进展【作者】冯世秀;许静;陈涛【作者单位】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04;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04;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9蒽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是各种天然醌类化合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茜草科、廖科、玄参科和百合科等植物中,具有止血、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诱变、保肝利胆、明目、促睡眠、降血脂、增加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

蒽醌类化合物均有芳香平面大共轭结构,具有很好的脂溶性和较差的水溶性[1]。

四氢蒽醌是蒽醌类化合物的衍生物,是指蒽醌中A环上的双键发生四氢加成之后形成的萘醌骈环己烯结构(见图1),其结果大大增加了蒽醌类化合物的手性结构,使其生物活性也相应增加,水溶性也得到改善提高。

据文献报道,大多数的四氢蒽醌都是从植物内生菌中分离得到。

植物内生菌是指生活史中一定阶段生活在活体植物细胞或组织间隙内而不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细胞壁内酚酸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细胞壁内酚酸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细胞壁内酚酸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胡文冉;谢丽霞;刘娜;刘红娟;范玲【摘要】天然酚酸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细胞壁内的次生代谢产物.酚酸在植物体内具有广泛的功能.酚酸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药理活性和药用价值,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酚酸的类型及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植物体内常见酚酸的结构、合成途径、光谱特征及提取方法的最新进展,为更深入研究细胞壁内酚酸奠定基础.【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34【总页数】4页(P12020-12022,12034)【关键词】酚酸类化合物;次生代谢产物;光谱特征;提取【作者】胡文冉;谢丽霞;刘娜;刘红娟;范玲【作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8;Q501天然酚酸类化合物(Phenolic acids)属于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内的次生代谢产物。

酚酸在植物体内具有广泛的功能,对植物养分吸收、蛋白质合成、酶活性、光合作用、细胞骨架与结构建成和种间感化作用均有影响。

酚酸也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

植物在遭受低温、紫外辐射、臭氧、伤害、病虫害等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时,植物体内酚酸等酚类物质大量积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酚酸类化合物大多具有确切的药理活性和药用价值。

因此,植物体内的酚酸类化合物已受到广泛的研究。

为使人们对酚酸类化合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笔者拟从酚酸类化合物的类型及存在形式、植物体内常见酚酸的结构、合成途径、光谱特征及提取方法做一综述。

1 酚酸类化合物的类型酚酸类化合物是酚类物质的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多为对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ic acids)和对羟基肉桂酸(Hydroxxycinnamic acids)的衍生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由碳水化合物代谢衍生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

瑶药石柑子植物研究进度

瑶药石柑子植物研究进度

瑶药石柑子植物研究进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石柑子Pothos chinensis (Raf.)Merr.是传统瑶医老班药“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中的葫芦钻,为天南星科(Araceae)石柑子属Pothos L.全草植物,又名葫芦钻、石葫芦、袖子枫、爬崖香、背带藤、爬山蜈蚣、下柑藤、藤橘等,攀生于大树上或山谷阴湿的石壁上,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目前还没有人工种植。

石柑子的主要化学成分为β-谷甾醇、三萜皂苷、氨基酸、安息香酸、黏液质,果实有类似毒芹碱样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其味辛、苦,性平,无毒,入心、胃二经,具有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消积止咳、散瘀解毒、治疗风湿、骨折、小儿积疮病、蛇伤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小儿疮积、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食积胀满、咳嗽等;外用还可治疗骨折、中耳炎、耳疮、鼻窦炎等。

临床上主要配伍其他药材用于治疗毒蛇、毒蜂、蜈蚣及其它毒虫等咬伤。

近些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石柑子在抗蛇毒、抗肿瘤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

石柑子目前仅收载于《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及有关地方植物志,为瑶族人民常用草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柑子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较大的应用前景。

当前,国内外对石柑子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很少。

为了深入了解石柑子植物,发掘民间草药资源,本文对石柑子植物进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做一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1化学成分天南星科石柑子属植物在全世界共有75种,分布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马达加斯加等地。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目前对石柑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不多。

纪明昌等通过各种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波谱分析和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

蒽醌类化合物在蓼科的分布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蒽醌类化合物在蓼科的分布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皂怎造贼蚤枣造燥则怎灶) 、 虎杖 ( 孕燥造赠早燥灶怎皂 糟怎泽责蚤凿葬贼怎皂 ) , 茜草 科 的 凿葬澡怎则蚤糟葬) , 百合科的芦荟 ( 粤造燥藻 增藻则葬 ) 等, 均含有蒽醌类
[ 怨] 古特大黄 ( 砸澡藻怎皂 贼葬灶早怎贼蚤糟怎皂 酝葬曾蚤皂) 、 单脉大黄 ( 砸澡援
[ 苑] [ 愿] 泽怎遭造葬灶糟藻燥造葬贼怎皂) 、 光茎大黄 ( 砸澡藻怎皂 早造葬遭则蚤糟葬怎造藻 ) 、 唐
[ 员怨] [ 员怨] ( 砸援 灶藻责葬造藻灶泽蚤泽 杂责则藻灶早 ) 、 刺酸模 ( 砸援 皂葬则蚤贼蚤皂怎泽 蕴援 ) 、 [ 员怨] 乌苏里酸模 ( 砸援 泽贼藻灶燥责澡赠造造怎泽 蕴藻凿藻遭援 增葬则援 怎泽泽怎则蚤藻灶泽蚤泽援 ) 、 [ 圆园] [ 圆员] 酸模 ( 砸援 葬糟藻贼燥泽葬) 、 糙叶酸模 ( 砸援 糟燥灶枣藻则贼怎泽 ) ; ③蓼属
。大黄蒽
圆 援 苑摇 其他作用摇
黏膜屏障的机制来减轻大鼠腹腔感染所致的脓毒症。
醌衍生物具有不同水平的体外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活
[ 圆怨 ]
圆 援 苑 援 员摇 清除氧自由基 摇 大黄素能抑制线粒体膜脂质 过氧化自由基的产生。且发现大黄素抑制硫酸亚铁所 致的大鼠心脏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能力强于维生素
[ 源园 ] 耘 。
研究
发现, 其抗肿瘤作用随着大黄素的浓度、 时间的延长而
粤灶蚤责怨苑猿 细胞的生长, 最后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
[ 猿圆 ]
增强。且大黄素在 远园 μ皂燥造 · 蕴 鄄员 时, 抗肿瘤的作用最 强。实验发现, 大黄素可以抑制体外环境中人肺腺癌 大黄素、 芦荟大黄素等天然蒽醌类化合物主要通 。
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抗药性作用, 圆 援 猿摇 保肝作用摇 研究表明, 掌叶大黄中的蒽醌类衍生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初加工方法大黄的蒽醌及酚酸类成分比较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初加工方法大黄的蒽醌及酚酸类成分比较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初加工方法大黄的蒽醌及酚酸类成分比较研究作者:付绍智王婷婷高文远李霞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05期[摘要] 该实验目的是对10种不同初加工方法的大黄药材中的蒽醌类及酚酸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大黄产地加工方法对成分的影响。

利用HPLC同时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儿茶素7个主要成分含量,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总酚酸含量。

采用SPSS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大黄评分评级。

不同的初加工方法大黄药材总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大黄采收后是否趁鲜切制以及如何干燥,直接影响其有效成分蒽醌及酚酸的含量。

结果表明奉节产大黄烘干大块干货评分最高,支根总蒽醌和酚酸均比主根含量高,水润过程产生提高蒽醌类物质含量及降低酚酸类物质含量作用。

[关键词] 大黄;主成分分析;初加工;蒽醌;酚酸;HPLC;含量测定[收稿日期] 2013-10-16[基金项目] 重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新技术推广项目[通信作者] *高文远,Tel:(022)87401895,E-mail:pharmgao@[作者简介] 付绍智,E-mail:fushaozhi@大黄享有我国传统中药“四大金刚”之一的美誉,是我国四大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重庆三峡地区奉节及毗邻的湖北利川是大黄的传统道地产区,植物来源为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商品上习称“马蹄大黄”。

大黄的传统加工方法主要有熏干法、烘干、阴干[2]等,其产地加工无技术指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大黄项下也只是简单阐述大黄采挖后如何加工,没有其产地加工品及质量的相关记载。

大黄采收后是否趁鲜切制以及如何干燥,直接影响其主要药效成分蒽醌类及酚酸物质的含量[3-4]。

游离蒽醌类成分为大黄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5],本文以蒽醌类和酚酸类成分含量为评价标准,利用HPLC直接测定不同初加工方法对大黄中5种蒽醌类和2种酚酸成分含量的影响,探讨了蒽醌类和酚酸类成分在大黄初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大黄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及其产地初加工技术改进提供依据。

白蔹研究进展

白蔹研究进展

白蔹研究进展文中就白蔹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用成分的提取工艺及药材的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蔹提供参考。

标签:白蔹; 资源分布; 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的功效,是牛黄清心丸,万京红,痹克颗粒等多种中药成方制剂的重要组方。

近年还发现其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作用。

为了更好的对白蔹进行开发利用,笔者就白蔹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其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资源分布白蔹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

喜凉爽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耐寒,在全国各省区分布广泛,但多数野生资源破坏严重。

因其对土壤要求不高,从亚热带到温带均能栽培。

2 化学成分白蔹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国内外学者从白蔹中先后分离得到了黄酮类、甾醇类、蒽醌类、酚酸类及其糖苷、三萜类、木脂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

2.1 黄酮类化合物白蔹中所含黄酮类成分主要为槲皮素。

郭丽冰等[1-2]在白蔹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部位首次得到槲皮素。

俞文胜等[3-4]得到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

2.2 甾醇类化合物目前从白蔹中分离得到的甾醇类成分主要为α-波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豆甾醇-β-D葡萄糖苷,5a,8a-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等。

何宏贤等[5]从白蔹块根中首次分离得到β-谷甾醇。

郭丽冰等[1-2]从广东产白蔹中分离得到豆甾醇、α-波甾醇、β-谷甾醇及豆甾醇-β-D葡萄糖苷。

米君令[6]等得到β-谷甾醇、β-谷甾醇亚油酸酯、5a,8a-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

2.3 蒽醌类化合物蒽醌类是白蔹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包括有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邹济高等[7]从白蔹中提取分离得到了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赫军[8-9]等分离得到大黄素、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大黄酚。

酚类抗氧化剂的主要转化产物——醌的研究进展

酚类抗氧化剂的主要转化产物——醌的研究进展

酚类抗氧化剂的主要转化产物——醌的研究进展
于亚星;鲁海龙;孙尚德;毕艳兰
【期刊名称】《中国油脂》
【年(卷),期】2024(49)3
【摘要】酚类抗氧化剂在抗氧化过程中的主要转化产物为醌类物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醌类物质的特点,从化学结构、检测方法、抗氧化作用等方面总结常用抗氧化剂生育酚、鼠尾草酚、迷迭香酚、茶多酚、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的主要转化产物生育醌、鼠尾草醌、迷迭香醌、表儿茶素类醌及叔丁基对苯醌(TBBQ)的研究进展,另外,对一些醌类的细胞毒性进行了归纳。

上述几种酚类抗氧化剂的转化产物醌类物质,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它们中大部分具有抗氧化活性,有些则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促氧化效果。

目前,关于醌类细胞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BBQ和生育醌。

今后应加强醌类物质抗氧化作用、细胞毒性以及定量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科学认识抗氧化剂和开发新型抗氧化剂奠定基础。

【总页数】9页(P32-40)
【作者】于亚星;鲁海龙;孙尚德;毕艳兰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中原食品实验室;中粮工科(西安)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21;TS201.2
【相关文献】
1.白僵菌对酚类转化及僵蚕中4-O-甲基葡萄糖苷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2.酚类抗氧化剂的检测研究进展
3.酚类抗氧化剂及其代谢产物对鱼类的毒性研究进展
4.生育酚氧化产物生育酚醌的研究进展
5.食品接触材料中受阻酚类抗氧化剂的迁移及分析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抱茎蓼的药学研究进展

中华抱茎蓼的药学研究进展

中华抱茎蓼的药学研究进展高蓉【摘要】中华抱茎蓼又名鸡血七、血三七等,为蓼科蓼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舒经、行气止痛及止血生肌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中华抱茎蓼主要含黄酮、酚酸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抗炎镇痛、抗菌及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华抱茎蓼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为该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年(卷),期】2019(038)004【总页数】4页(P63-65,73)【关键词】中华抱茎蓼;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作者】高蓉【作者单位】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中华抱茎蓼(Polygonum amplexicaule D. Don var.sinense Forb.)为蓼科蓼属植物,又名鸡血七、血三七、红血儿及红孩儿等,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地[1]。

中华抱茎蓼具有诸多功效,如《陕西中草药》记载其具有活血舒筋、行气止痛、抗菌消炎、止血生肌、收敛止泻等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劳伤、菌痢及肠胃炎等,在《湖南药物志》中记载了散瘀止血,理气止痛等功效[1]。

尽管中华抱茎蓼在中医药和民间医药中使用较多,且疗效显著,但目前人们对该药用植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药效物质基础了解不够全面,对其治疗某些疾病的机制也尚不清楚。

因此,笔者对该药用植物现有研究文献进行研读,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该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研究中华抱茎蓼在中医药和民间医药中使用较多,但对其药效物质的研究较少。

目前从该药用植物中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酚酸、香豆素、蒽醌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分述如下:1.1 黄酮类化学成分黄酮类成分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中华抱茎蓼中也不例外,1988年就有报道该药用植物的根叶中含有异牡荆素(F1)、异牡荆素阿拉伯糖苷(F2)、异鼠李素(F3)及异鼠李素阿拉伯糖苷(F4)等黄酮成分[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蒽醌类化合物1.分布天然蒽醌类化合物多存在于高等植物、霉菌和地衣中,从动物中仅发现少量恩醌类化合物。

高等植物中。

茜草科植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最多,芸香科、鼠李科、豆科[主要是山扇豆属(Cassia)]、蓼科[主要是大黄属(Rheum)和酸模属(Rumer)]、紫葳科、马鞭草科、玄参科[主要是毛地黄属(Digitalis)]及百合科植物中蒽醌类化合物也较多。

霉菌中一曲霉属(Aspergillus)以及青霉属(Penicillium)中蒽醌较多。

2.结构类型天然蒽醌类化合物多数是蒽醌的羟基、甲氧基和羧基衍生物。

绝大多数的天然蒽醌含羟基。

植物体内的蒽醌类化合物以游离形式或与糖苷的形式存在。

广义的蒽醌类化合物除了蒽醌衍生物外,还包括其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如氧化蒽酚、蒽酚、蒽酮及蒽酮的二聚物。

其结构式如下:氧化蒽酚蒽酮蒽酚蒽酚、蒽酮羟基衍生物一般存在于新鲜植物中,该类成分可被逐步氧化。

2.1蒽醌衍生物蒽醌衍生物是指蒽醌的α,β位连有不同取代基的衍生物。

(一)一取代蒽醌取代基多在β位,取代基可以是甲基、羟甲基、醛基等含碳侧链,也可以是羟基、甲氧基等取代基。

少数一取代基在α位。

顶生醌(tectoquinone)来源于马鞭草科的柚木(Tectona grandis L.fil),大戟科的Acatypha india,茜草科的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e L.)等植物。

顶生醌是少数不具有羟基取代的蒽醌之一,结构式如下:R顶生醌 H2-羟甲基蒽醌 OH2-羟甲基蒽醌存在于茜草科植物百眼藤(Morinda parvifolia)根中,体外实验有细胞毒作用,体内可抗白血病。

(二)二取代蒽醌取代基主要是羟基、甲基、醛基、甲氧基等。

含碳取代基通常在β位。

已发现的二取代基蒽醌的两个取代基多数在同一个环上。

二取代蒽醌的代表化合物是茜草素(alizarin)结构如下:R茜草素 H茜素-2-甲醚 CH2(三)三取代蒽醌自然界存在较多的三取代蒽醌。

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的分布状况,可将羟基蒽醌衍生物分为大黄素型和茜草素型两类,这两类蒽醌衍生物主要为三取代蒽醌和四取代蒽醌。

三取代蒽醌中大黄素型和茜草素型蒽醌衍生物比较重要。

(1)大黄素型蒽醌大黄素型蒽醌衍生物羟基分布在两侧的环上,此类蒽醌多数呈黄色。

中药大黄中的主要蒽醌衍生物多属大黄素型。

大黄酚(chrysophanol;chrysophanic acid)相当广泛地存在于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中,甚至从土壤中可以得到大黄酚的二聚体chrysotalunin。

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中,大黄酚以1-ο-β-D-葡萄糖苷即大黄酚苷(pulmantin),8-ο-β-D-葡萄糖苷(chrysophanein)和其双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

R大黄酚 CH2芦荟大黄素 CH2OH大黄酸 COOHchrysotalunin自然界中大黄酸(rhein)常以游离状态和成苷状态共存。

大黄酸的二聚体番泻苷(sennoside)也可以从大黄及番泻叶(Cassia angustifolia)中分离到。

番泻苷具有两种番泻苷A(sennoside A)和番泻苷B(sennoside B)。

番泻苷A被酸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番泻苷元A(sennidin A)。

番泻苷元A是两分子大黄酸蒽酮通过C10−C10′相互结合而成的二蒽酮类衍生物,其C10−C10′为反式排列。

番泻苷元A具有光学活性,这主要由于10,10′之间的键限制其两端的蒽酮环自由旋转。

番泻苷B水解后生成番泻苷元B (sennidin B),其C10−C10′为顺式排列。

番泻苷元B是非光学活性的meso型,番泻苷B的旋光性完全来自糖的部分。

番泻苷A熔点200~240℃(dec),[α]n-147。

番泻苷B熔点180~186℃(dec),[α]n-100。

(2)茜草素型蒽醌茜草素型蒽醌衍生物羟基分布在一侧环上,化合物多数为橙红色。

中药茜草中的主要蒽醌衍生物多属此型。

紫红素(purpurin),熔点263℃,是此类蒽醌的典型化合物。

紫红素存在于茜草科西洋茜草、茜草,以及猪殃殃属(Galium)植物中。

紫红素是茜草素以外的另一种中药色素。

幼植物章这种物质很少,成熟植物及其干燥根中国紫红素可能是以苷形式存在的伪紫红素衍生而来。

紫红素(四)四取代蒽醌四取代蒽醌的代表化合物是大黄素,其苷是中药大黄中主要成分。

R大黄素 OH大黄素甲醚 OCH3大黄素(comdin)是最广泛分布的一种天然蒽醌。

在高等植物中它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在真菌中发现它的二聚体。

大黄素-8-ο-葡萄糖苷存在于蓼科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树皮和Rheum moorcrof-tianum根茎,可抑制人类精子的运动。

大黄素甲醚(physcion,rheochrysidin)通常与大黄素、大黄酚共存在植物中。

大黄素甲醚同大黄素相比,后者的β-羟基甲基化,由此导致它不溶于碳酸钠溶液。

(五)五取代蒽醌天然五取代蒽醌种类很多,其中许多从昆虫、软体动物、霉菌等中获得。

C a t e n a r i n存在于几种H e l m i n t h o s p o r i u m霉菌中,从H.catenarium中可以获得超过菌丝体干重15%的catenarin。

(六)六取代蒽醌天然六取代蒽醌不多。

Cassia obtusifolia种子中除了含有大黄酚等蒽醌外,还含有三个六取代的蒽醌:橙纯叶决明素(aurantio-obtusin),熔点265~266℃,纯叶决明素(obtusin),熔点242~243℃,和甲基纯叶决明素(chryso-obtusin),如果分别全甲基化这三个蒽醌,产生相同的五甲基衍生物。

R1 R2橙纯叶决明素 H H纯叶决明素 H CH3甲基纯叶决明素 CH3 CH3甲基纯叶决明素的β-葡萄糖苷称金决明苷(chryso-obtusin glucoside)存在于豆科决明和C.obtusifolia种子中,能强烈抑制大鼠血小板凝集。

(七)七取代蒽醌天然七取代蒽醌很少。

2,5,7-三羟基大黄素可能是自然界含羟基最多的蒽醌,它存在于地衣Mycoblastus sanguinarius中,它的极性很强,需用热丙酮提取两周。

2,5,7-三羟基大黄素2.2 蒽环酮类抗生素蒽环酮类抗菌素(anthracyclinone )可以看成是蒽醌的一个侧环上再拼合一个饱和或不饱和环的糖苷衍生物,这类化合物多来自链霉属。

它们中很多具有抗肿瘤和抗菌等重要生理活性,属于抗肿瘤蒽醌类抗生素,其主要代表化合物是多柔比星(doxorubicin )又称阿霉素(adriamycin )和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

多柔比星,熔点229~231℃,盐酸盐熔点204~205℃,[α]D 20248。

(c0.1,甲醇)和柔红霉素,熔点208~209℃,盐酸盐熔点188~190℃,[α]D 20248。

±5。

(c0.05~0.1,甲醇)是广泛应用的重要抗肿瘤剂及抗菌素。

3.理化性质3.1物理性质蒽醌苷类易溶于热水和碱溶液,在甲醇、乙醇、冰醋酸及吡啶等溶剂中溶解度较大,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难溶于乙醚、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游离蒽醌类几乎不溶于冷水,微溶于乙醇,在热乙醇中溶解度较大,一般可溶于甲苯、氯仿、乙醚、吡啶、丙酮、冰醋酸及碱溶液。

碱液中游离蒽醌产生樱红色反应,不能被有机溶剂提出;酸化后,能被有机溶剂提出。

蒽醌类或其苷类大多数是黄色或橙红色的晶体,在不同pH下可能出现不同的荧光。

有一些蒽醌化合物有升华性。

苷类在酸性水溶液中加热可发生水解。

3.2颜色反应罗红霉素 R=COCH 3多柔比星 R=COCH 2OH1.碱显色含有蒽醌的生药有颜色(如大黄的根茎呈黄色),滴加氨水或碱液则显色加深。

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色-紫色与酚羟基和羰基形成共轭体系有关。

羟基蒽醌及具有游离酚羟基的蒽醌苷均可显色,而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则需要经过氧化形成蒽醌后才能显色。

蒽醌及其苷的碱显色剂有:氨气;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3%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50%哌啶甲苯溶液;饱和碳酸锂溶液等。

2.酸显色蒽醌类于浓硫酸反应呈红至红紫色。

3.乙酸镁显色蒽醌甲醇溶液中,加0.25%~0.5%乙酸镁甲醇溶液即显色,此溶液也可作为层析的显色剂。

产生颜色的必要条件是蒽醌分子中至少存在一个α-羟基。

产生的颜色随羟基的位置而改变,一般在α-羟基的对应有羟基的蒽醌与乙酸镁反应显紫色,在α-羟基的邻位有羟基的蒽醌与乙酸镁反应显蓝色,其他α-羟基蒽醌与乙酸镁反应显橙至红色。

3.3酸性蒽醌衍生物多具有一定酸性。

其酸性强弱与分子中是否存在羟基以及酚羟基的数目和位置等有关。

含有羧基的蒽醌衍生物(如大黄酸)的酸性较强,可溶于NaHCO3水溶液。

β-羟基蒽醌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β-羟基上氧原子的电子密度降低,质子解离度增高,故酸性较强,含β-羟基的蒽醌衍生物一般可溶于NaHCO3水溶液。

α-羟基与相邻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降低了质子的解离度,故酸性较弱。

绝大多数的天然蒽醌都有羟基。

羟基的位置不同,其所呈现的酸性也不同。

只有α-羟基的蒽醌仅溶于氢氧化钠(钾)溶液,而含β-羟基的蒽醌能溶于碳酸钠(钾)溶液或碳酸氢钠(钾)溶液。

某些游离蒽醌衍生物的酸性强度如下:含-COOH>含两个以上β-羟基>含一个β-羟基>两个α-羟基>含一个α-羟基。

4.提取分离4.1提取1.乙醇提取法取中草药粉末,用90%乙醇加热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

需要时,可向浓缩液中加入乙酸铅溶液使蒽醌苷沉出。

沉淀经过过滤,水洗,悬浮于水中,通硫化氢气去铅,过滤,含蒽醌苷的滤液调至中性,蒸干。

这个方法提取的蒽醌苷可用硅胶等柱层析法或用重结晶的方法,精致提纯。

2.稀碱性水溶液提取法取中草药粉末用氨水或0.1%~0.5%氢氧化钠溶液室温提取。

碱提取液先用乙醚等除去脂溶性杂质。

然后将水液酸化,再用乙醚等将游离蒽醌类提出,回收溶剂。

残渣用甲苯、甲醇、乙醇等重结晶精致。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目前,使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离醌类成分与其他成分相比还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醌及其衍生物多数极性较大,常以游离态及其苷共存在于中药材之中。

近年来研究发现主要因素有压力、温度、时间以及夹带剂。

如夏开元等采用SFE-CO2萃取技术从新疆软紫草中分离得到了萘醌色素,全过程仅2h,萃取效率较高,且无残留溶剂。

4.超声波辅助萃取法超声波是一种高频机械波,通过超声空化体系提供能量,可瞬间实现高温和高压。

超声波在有机物降解和天然物有效成分提取等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应用。

其优点在于缩短了提取时间、降低提取成本、提高提取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