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军机处的设置。
⑵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⑶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⑷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⑵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一.知识梳理
1.内阁制度的形成
⑴丞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a加强皇权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b丞相权势过重c胡惟庸骄资擅权(直接原因)
②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隶属于皇上.
注意:废行省与废丞相之间是相关联的: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行省设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宰相职权的扩大,威胁皇权。
③影响:皇帝高度集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权过分集中,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导致太监乱政。
⑵内阁制度的形成
①原因:皇帝政务繁忙。
②过程:a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b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c明宣宗时,授内阁大学士“票拟”之权d万历年间张居正权倾朝野。
②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内阁大学士只有“票拟”权,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③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
④特点:a是皇帝为加强专制统治建立的政治机构b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百官六司
⑤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⑴清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①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限②南书房设置(康熙):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制约,皇帝集权。(2)军机处的设立(雍正)
①背景(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②特点:a机构设置: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b人员: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可随时撤换c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d地位:不是正式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
③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④影响:a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b提高了行政效率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难点)
⑴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提高(2)消极影响:①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②政治:皇权强化使人们的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③思想文化:阻碍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进步。④世界潮流: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弛二.核心突破
高行政权。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3)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
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实行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
4.正确认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1)中央集权指国家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统一行使,地方政权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2)君主专制指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垄断。
(3)二者的主要区别:二者要解决的矛盾不同。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实行的制度;君主专制是针对皇帝个人权威与臣民权力的矛盾(在封建社会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阶段特征:春秋战国——萌芽,秦汉——确立,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
(5)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①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政治演变主要解决的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侧重于加强中央集权。从秦至元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如秦朝推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历代监察制度等。该阶段同样存在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如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制度,宋朝相权分割等。在该阶段,相权为代表的臣子权力较大,君主专制受到一定制约。
②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演变主要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侧重于加强君主专制。如明朝废宰相,清朝设军机处。
三.易错知识点
1.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军国机要,但没有决策权。
2.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分散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权力3.从唐朝官制到明朝官制的变化,最能反映出相权由削弱到废除,使皇权进一步强化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四、考情分析
1.关于内阁的设立和军机处的设置要注意:(1)内阁和军机处设置的背景(2)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
2.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命题角度主要有:(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对前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高考命题一般采用综合的形式,联系各个朝代,要求认识君主专制发展的一般规律。(2)从综合的角度看,命题将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与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联系起来,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原因。五.知识链结
与必修一联系:第三单元5、6、7课,第四单元10课;与必修二联系:第一单元1、2、3、4课;与必修三联系:第一单元3、4课,第二单元5课,第五单元14课
六.探究总结
通过秦朝、唐朝和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及选官等内容,理解政府机构的改革与官员素质的提高对政府的决策和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性。
七.典型试题
1.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C
A.内阁制日益成熟B.君臣地位发生变化
C.中央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中央对地方管理日益加强
2.殿阁大学士与宰相差异主要表现在A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并未设立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相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