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zxls_20190412084723)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的变动和文艺成就

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的变动和文艺成就

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的变动和文艺成就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朝代,政治经济和文艺成就的变动都在这两个时期中得到了体现。

明朝是中国的封建时代,而清朝则是中国的封闭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变动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变动明朝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之一,其经济和政治地位均相当稳固。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制度,国家的资源和人力都被整合起来,方便了国家管理。

同时,明朝时期的商业繁荣也使得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明朝时期的大量对外贸易,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渐加深。

在这个时期里,涌现出来了许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明朝时期的文艺成就明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座光辉之山,尤其是文学成就。

明代的文学成就,早期以汉文四大家为代表,后来走向文艺复合型;先是五福神民歌,后是昆曲、豫剧、评话等各种剧种;同时亦出现了极具时代特征的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

这些文化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不仅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是后世了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宝贵资料。

清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变动清朝时期是中国正统封闭时期的代表,较之于明朝,清朝更注重统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但是,在经济方面,由于封闭政策的实施,经济的发展存在大量的局限性。

清朝经济的动态并非自主发展,反而更多地接受西方各类现代化产业的引入。

矛盾的是,这种现代工业与中国传统手工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割裂。

清朝时期的文艺成就尽管清朝时期的文学成就相对而言难以与明朝时期相比,但是,在艺术、文化和音乐方面,清朝社会的成就同样不容小觑。

在做作品中,清朝先后创造了各种形式的艺术,其中立体雕刻、壁画、工艺美术等领域均有良好的成就。

此外,在清代,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极好的发展,清代大书法家如翰林院编修石达开、著名画家、书法大家王铎、著名书画家朱耷等,都是清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

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总结

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总结

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总结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变。

以下是对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总结:政治:清朝政治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制度,皇帝作为天命的代表,统治全国。

清朝初年,政治制度主要继承自明朝,但清朝在政治上做出了一些改革。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都非常重视政治改革和实践,实行了许多政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权统治:清朝通过设置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秉持中央集权的原则,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持朝廷的统一性。

2.文官和武官分立:清朝实行八旗制度,使得清朝政治上的重要职位主要由满洲贵族和蒙古贵族担任。

这一措施加强了清朝的统治力度,但也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

3.扩大中央权力:清朝不断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扩大了皇帝的权威。

清朝的皇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决策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经济:清朝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清朝时期,经济的重心逐渐从南方转向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农业和商品生产取得显著的发展。

经济在清朝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倡农业生产:清朝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增加农业产量。

同时,清朝还实行了农田水利建设和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清朝各地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和商业中心,商业活动繁荣。

清朝时期,各地城市产品交流频繁,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3.加强对外贸易:清朝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增加外汇储备,与欧洲列强(如英国)进行贸易往来,实现了对外贸易的独立和自主。

文化思想:清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清朝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扬。

清朝时期的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思想的传承:清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3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3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
信息“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 把握题眼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3)以范围限定为“题眼”:从全球史观看——世界范围内观 察;从国家看,分清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一个国家看,分清 不同的区域,作为解答判断、排除备选项的依据。 (4)以程度限定为“题眼”:某一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具 有许多历史原因,其作用影响、意义也多个,但其地位和程 度各不相同。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程度,作为解题的突破 口。 (5)以否定词为“题眼”:历史选择题分为正向和逆向选择题, 解答时应注意题目设问是“否定”还是“肯定”型选择题。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二、经济上: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 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
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 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 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5)明清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 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 文化的交流。从此,中国经济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 界潮流。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明朝长达2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弄清其历史特点,不仅对深入研究明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整体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具有积极意义。

尤其是明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其发展特点如何,不仅直接关系著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此后的发展道路,其间蕴涵的深刻教训和启示,需要认真总结和汲取。

明朝历史的发展特点,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1.制度建设空前完备。

明朝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全面整合前朝制度并开创新制的特点。

仅以政治制度为例,如经朱元璋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形成了皇权之下中央以“五府”、“大九卿”为主体,地方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制结构;永乐后,又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旨在统一事权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

相比元朝,其官制体系既大大简化,又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衡的特点,皇权及统治效能皆空前加强。

中叶后又形成凡高阶官员人选、各部门重大决策等,首先经有关衙门提出建议或会官“廷议”,再由内阁“票拟”处理意见,最后上请皇帝裁决的制度,从而,在保证皇权独断的前提下,使决策程式具有了“集思广益”的特点。

又如,在空前完备的科举和官办教育体系基础上,永乐后,科举和学校功名逐渐成为决定士人仕途和朝廷任官的最主要依据,从而把选官的公平原则贯彻到当时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不仅普遍提高了文官的文化素养,而且大大扩充套件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各阶层对朝廷的凝聚力。

另外,明朝在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也都高度完备、独具特色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2.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总体说来,明代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相比前代有了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随着粮食品种的增多特别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植桑、种棉等经济作物的普及推广,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一、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稳定和发展,经济也有了一些进步。

在政治上,明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健全了地方自治制度。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在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都进一步发展起来,同时农业也有了一些新的技术进步,这些都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

二、明清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有着明显的封建特征。

土地属于地主,农民只能耕种土地,但不能拥有土地。

封建地主通过提取农民的劳动力和财富来获取利润,这是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 农业经济为主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

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中原向外拓展和多种植、多作物、多种形式的发展。

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明初,中国手工业和商业都有着较高的水平,棉纺织、丝织和瓷器等手工业品远销海外。

清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更是隆盛,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 国际贸易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得到了发展。

其中,明初开始对外贸易,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有大规模的输出。

明朝皇帝还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以保护国家经济和贸易网络的安全,而清朝时期更是接触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网络。

5. 货币和财政制度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铜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货币的大量流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财政制度在明清时期也有所调整和发展,赋税制度得到了改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得到了提高和规范化。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化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课件--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课件--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规模如此巨大的跨地区粮食贸易在
铜钱时代应是不可能的。 ③货—币—摘:自海吴外承贸明《易从使纸得币帝白国银到大白银量帝流国入》 迅速 货币化为主要流通货币
一、明清经济新变化—小结
经济政治旧本质: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君主专制统治
领域
发展表现
带来的影响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美洲农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农业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3、很多农民从事副业,增加收入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一、明清经济新变化—农业商品化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反映了明清农业的哪些特点?
崇祯15年(1642年) 江苏《吴县志》卷29记载:“西番麦(注:玉米),形似稷而
枝叶大,结子累累,如芡实”。 高产作物引进
粮食总产量提高
——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
各地众业兼营的的情形,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常熟、 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 和毗邻浙江嘉兴和生产湖区州域府化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 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 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
二、明清思想新变化—理学嬗变与启蒙新声
时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光启
明 朝
宋应星
徐弘祖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利玛窦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课件: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②不以孔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主张“童心说” ③提倡男女平等。 ④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尊重人性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①批判君主专制②限制君权(学校)③反对重农抑商,主张
“工商皆本”
明末清

①批判君主专制;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经世致用
(明)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徐杨 《盛世滋生图》,又名 《姑苏繁华图》(局部)
明清苏州市井风貌:“商贾辐辏,百货骈阗”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宋元
1368年 明朝建立
明至清中叶
近代
1840年 鸦片战争
一.经济:发展与革命 1、农业
高产作物 广泛种植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材料一: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
科学 传统总结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技术 西学东渐 利玛窦等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三.文学:融合与创新
领域
小说 戏曲
代表人物
施耐庵 罗贯中 吴承恩 吴敬梓
代表成果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曹雪芹
汤显祖 孔尚任
《红楼梦》
《牡丹亭》 《桃花扇》 昆曲、京剧(道光形成, 徽汉合流)
特点与地位
章回体小说 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
神话小说 讽刺小说
长篇小说 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享誉世界的名著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四.科技:总结与交流
人物
时代
著作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农政全书》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经济变革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经济变革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经济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虽然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时代,但是其间却发生了激烈的文化和经济变革。

这种变革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变革。

一、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1、文化的多元性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多元性。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开始变得多样化。

早期的文艺复兴和创新,是这种多元性的表现。

在明清时期,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学题材出现了,更多的文化运动展现了它们的魅力。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戏曲。

明清时期,戏曲逐渐成为了全民皆知的文化娱乐方式。

戏曲可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娱乐需求,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流行文化;戏曲分为南戏和北戏,让地域的文化差异体现得更为明显。

乾隆时期,戏曲更被视作文化奇迹,戏曲艺人们的演唱风格更是不断地改进和普及。

2、科技的进步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不止于上述的多元性,还表现在早期科技的进步上。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贡献和知识的累积。

这一时期的技术贡献包括了精致的器具、永久的写字纸以及高效的农业机械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也为当时的民生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1、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以手工业的发展为主要特征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造就了手工业的兴起。

手工业制作的商品,在经济上的收益也比较高,同时也锻炼了当时的艺术水平。

2、商贸的发展随着手工业的兴起,商贸的发展也成为了必须的生成因素之一。

明清时期,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贸易变得十分便利。

由于中国特殊的人口和市场情况,商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货币的制造与流通明清时期经济变革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是货币的制造与流通。

在此期间,中国的货币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这种进步与当时的商业和贸易相互合作,把中国的货币贬值的风险降到了最少。

这种货币的制造也进一步提高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

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zxls_20190412084723)

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zxls_20190412084723)

劳动力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国家
缺乏国内市场。
政策
农民被局限在
国家重农抑商和 闭关锁国政策
土地上,缺乏 自由劳动力
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2) 主要 表现
封建土地所有制下
A、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 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
的小农经济束缚着 上购买商品;(国内市场)
2、目的: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废宰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4、影响:(1)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导致 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3)内阁制应运而生。
(二)内阁制度的出现和完善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 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 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 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391件 事,即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 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 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西欧中国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对外政策思想条件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宽松受压制阻碍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贸易制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积极对外贸易对外殖民扩张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文化专制禁锢思想农业中采用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农民购买力低地主投资土地不扩大再生产要点拓展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四性的认识1
(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
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3)思想文化:法家理论的影响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过程
形 巩 补充 成 固 完善
不断 加强

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PowerPoint演示文稿

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0亿 3.13亿 4.30亿
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技术的改良
从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 中所见,当时农业上各个 生产过程中的工具都已齐 备。水转连磨、水转翻车, 以及木牛耕具的使用,对 于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农 业生产力,有深刻影响。
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就是商品化作 物的种植逐渐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它的重要地 位。
“湖俗以桑为业,而〔茅〕处治生业喜种桑,则种桑 万于唐家村上”。
“三区虽隶本县(昆山),……田土高仰,物产瘠薄, 不宜五谷,多种木棉,土人专事纺绩”。
烟草始于明末传入中国,推广迅速,雍正、乾隆之际, 遍及广东、江南、山东、直隶、湖广、陕西、甘肃各 地。
放映赋役制度变迁的趋势: 1、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 2、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此过渡直到清实行 “摊丁入亩”才最终完成。
经济发展的特点
《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
经济发展的特点
丝绸、瓷器的出口,在明 清两朝为中国赚来大量的 白银。“白银货币化” 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现象。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科学技术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药物的 总结性著作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宋英星《天功开物》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科学技术
传教士陵园
利玛窦墓碑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数理精蕴》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皇舆全览图》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王尔敏 《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傅衣凌
傅衣凌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期知识点总结

明清时期知识点总结

明清时期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其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有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这个时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点。

一、国家政治明清时期的国家政治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有许多特点和亮点,值得我们在历史学习中深入了解。

1. 明朝初期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的是一种政治思想,即“皇权至上,君主为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尺法”。

2. 中期文官和武官分权明朝中期,文官和武官开始分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建立的时期。

在此时期,文官也开始成为了国家政治的核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官场腐败明朝晚期,由于官场腐败,朝廷失去了统治的信誉。

特别是在清朝上来以后,由于朝廷官员们的不作为,危机四伏。

二、经济明清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 纺织工业明清时期的纺织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朝末年,由于官员们的管理不善,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在清朝时期,却又出现了保守派的力量,导致了经济的落后。

2. 农业明清时期的农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明朝兴起之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也正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经济支柱之一。

三、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亮点。

1. 文化人士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文化人士盛行,文化繁荣。

这些文化人士尤其关注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促成了文化与学问的多元化发展。

2. 科学技术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发明数字有很多,几颗米粒大小的针头、八分钟以上的散热器和薄膜技术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3. 文艺明朝和清朝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深厚的影响,不仅是文学研究的经典作品,还被广泛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 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试解:_______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 [解析] 选C。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皇 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 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 的外朝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
答案二:观点——悲歌 理由: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 科技: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思想:思想文化落后。 (4分)(只答出观
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观点——既是繁荣又是悲歌
理由:繁荣的理由参见答案一,悲歌的理由参见答 案二。(7分)(应明确答出“既是繁荣又是悲歌 “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 多得 6 分)
【课堂检测】
1、(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3题)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 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 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试解:_______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
[解析]选A。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 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皇权专制发 展到顶峰。
C.手工业发达 D.自然资源丰富
A
探究问题
探究一: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 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一、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经济呈现出许多特点和变化。

下面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

1. 农业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明代,明太祖朱棣实行了地方自治和赋予农民土地私有的政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政策,并进一步开辟了荒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农业生产中,明清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此外,明清时期的农业还得到了农具和农业技术的改进,如铁制农具的使用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的改进,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这一时期还有新的农作物的引进和种植,如玉米、土豆等。

2. 手工业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明代商业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许多手工业工艺突破了传统的制作方式,创新出许多新的工艺和技术。

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业工人数量增加,手工业产品的品质也有了显著提高。

在手工业领域,明清时期的玉器、瓷器、丝绸、漆器等都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手工艺术的代表。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很抢手,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这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蓬勃。

明朝时期,农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改进推动了商业的兴起。

明代中晚期的经济史书中记载了许多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如苏州、杭州、南京等。

这些城市成为商品集散地和商业交流的中心,商人和贸易商纷纷涌入这些城市。

清朝时期,这种商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清朝在经济政策上更加开明,商人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保护。

同时,清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对外贸易。

在明清时期的商业中,有许多的商业行会和商人组织,如钱庄、行馆等,它们在商业交流和商品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商业文化的产生。

二、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

第五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五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2、“致良知”与“破心中贼”
王守仁把“致良知”作为其全部理论 的总纲,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 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 卷》)
“致良知”的要义 :
首先,良知是人本心的本来面目,人 所固有。
其次,王守仁以“正心”代“格物”, 用“致良知”改造朱门“格物穷理” 说。
再次,在格物即正心的认识基础上, 王守仁用“正心”概括了儒家传统的 修身理论,疏通了正心与修身、诚意、 致知的关系。
心即人的主观精神构成了天地万物的本原。
其次,王守仁认为,心作为主观精神, 其本质为至善之德,谓之“天理”,又 称“良知”。
他说的天理就是儒家传统的道德原则,他 用的良知一词出自《孟子》,指人们先天 即有的至善之德。
再次,王守仁将天命、人性统一于吾心。
他从不同角度讲论三者的关系。自天命言, “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 则性便谓之道”(《传习录上》)。天命、 人性都是人心之天理的不同表现。
君统是治平天下一般原则的实施和 运作,其传承者必须居天子之位。
王夫之认为道统与君统是分二合一的 关系,道统与治统合一是王夫之的政 治理想。
王夫之 “集千古之智”,几乎 在所有传统哲学范畴和命题上, 都提出汇聚精华或超越前人的见 解。经过王夫之的反思和重构, 传统政治哲学发展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新高度。

顾炎武主张重振儒家经学,废除生员 制度 ,大幅度改革国家的育才选官 制度。
其要点有二:
一是改革考试内容,限制生员人 数,主要选拔兼通《五经》、 《二十一史》和当世之务的人才。
二是仿照古代的乡举里选的做法, 以“辟举”制度代替现行生员制 度。
(三)、王夫之对儒家政治哲学 的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文化专制。
6、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矛盾:
(1)表现:
① 皇权与相权;
② 中央与地方。
(2)两对矛盾的发展趋势:
①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终在明初 (明 太祖朱元璋)被废。 ② 地方服从中央,并日益依附中央。(即地方分 权,中央集权)
(3)解决两对矛盾的方式:
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
事效率较高)、密(政治决策封闭性)。
(5)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
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达到 顶峰)。
【合作探究】:为何说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 发展到顶峰。
文化在较广泛范围内传播
消极 作用
政治上:
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 自由,民主思想受压制和打
在封建社

会晚期起 消极乃至
经济上:
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 主义萌芽
反动作用
文化上: 不利于文化创新和科技进步
(二)历代监察官制的演变历程: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 西汉(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
宋朝:提点
① 增设与此相当的职位、分割其权力; ② 另改设机构。 ③ 直接废除该职位。
7、评价
政治上: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发展
积极 作用
在封建社会
早期和中期 经济上
起进步作用
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和平 稳定的社会环境,能有效 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 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 生产活动
文化上: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解析:选A。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体现 了皇权至上,本质上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故正确 答案是A。
(三)明朝地方三司分权
承宣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藩司)
三司分立
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军政) (都司)
B、清朝政治
(四)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主要考点
政治: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军机处 的设置
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 ;商帮 思想: 王阳明心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文艺:明清小说、京剧 文人画
概述:古代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
【时空框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如:秦朝设御使大夫,汉设刺史;
4.注重管理的选拔
如:两汉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隋 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中央集权化的主要表现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政治上: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军
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清前期推 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 征收。
(二)明清时期的手工业
1.制瓷业(种类丰富:青花瓷—明、彩 瓷、珐琅彩;景德镇成为瓷都)。
明清时期出现五彩瓷和珐琅彩
清代粉彩瓷
胭脂红珐琅彩鼻烟壶
2、纺织业
中心:苏杭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
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3)思想文化:法家理论的影响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过程
形 巩 补充 成 固 完善
不断 加强
高度 强化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 三公 央 九卿
中朝 外朝
三省 六部
地位变得更加 重要;首辅权 压群臣
明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尽归内

阁”

参与 票

侍 机密 拟

从 事务
权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大 权独揽)

顾 决策


X(时期)

图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内阁首辅” ≠“宰相”?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劳动力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国家
缺乏国内市场。
政策
农民被局限在
国家重农抑商和 闭关锁国政策
土地上,缺乏 自由劳动力
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2) 主要 表现
封建土地所有制下
A、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 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
的小农经济束缚着 上购买商品;(国内市场)
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
是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1、 君权与相权 含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
中央集权: 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
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
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中央与地方
2、产生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
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保证生产发展。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征:“主义机性户质出资的,生机产关工出系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 3.评价:性质: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
作用:对自然经济有瓦解作用,表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为明 清文化发展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①地域仅仅局限于江南、广东地区;行业上局限于丝织业等少 数生产部门; ②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发展缓慢,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 业阶段,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封建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没有改变。
1、新灌溉工具的应用——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清代 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2、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出现了专业生产 区域 。
二、明清经济: (一)农业
3. 农作物种类: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
明代蚕桑和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 料。
4、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明中后期实施“一条
1、原因:丞相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 付。
2、创立与发展
时期名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设立殿阁 仅备皇帝顾问兼 品秩较低,不
时期 大学士 协理章奏
参与决策
明成祖 设立 时期 内阁
参与军国大 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 和属官
明宣宗 内阁大 以后 学士
可以“票拟” 对奏疏的处理 意见
二府 三司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废相 设 内阁
设军 机处
地 郡县 方制
郡国制 刺史制
州县道 节度使
路、州 县
行省 制度
设 三司
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 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
如: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
2.加强对地方控制
如:秦朝设立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权的中央机构,皇 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 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会执 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 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归纳总结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即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
1、明朝(1368——1644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1644年明亡。
2、清朝(1636——1912年)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 统治结束。
(1)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 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 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资地征阻本租 重碍主重 租其, ,义发农制发民规展展贫章的必,,因须无 商素具力 人是备购 地什那买 主么工 置些?业 田条品 庄件。。?
行闭关,禁外贸,资本发展很渺茫。闭 阻关碍锁了国国政际策市
场的扩大
资金
国内
市场
国际 市场
土地买卖制度 和高额地租吸 引商业资本买 田置地,影响 了资本的积累 。
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命运与 西欧截然不同?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西欧
中国
政治环境
宽松
受压制、阻碍
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政策,鼓励 工商业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限 制资本主义发展
17-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比较
政治
经济
对外 关系
思想 文化
中国
西方
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 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业革命
“海禁”“闭关锁国”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 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张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思想解放
2、目的: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废宰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4、影响:(1)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导致 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3)内阁制应运而生。
(二)内阁制度的出现和完善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 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 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 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391件 事,即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 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 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