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重点句子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重点句子解析

《邓稼先》重点句子解析(一)重难点句子导析1.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解析】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解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其中优秀的部分,“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老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邓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3.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

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他因此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贡献。

所以,他是理想党员。

4.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都想不清楚。

【解析】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

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而感到骄傲。

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

语言简练,蕴意丰富。

5.是的,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解析】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

第1课《邓稼先》说课课件(共4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说课课件(共4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写邓稼先的创造才 能、坚强意志、坚定信念和愿为祖国献身的 精神。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是对邓稼先的总结评 价,也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深情。
二、说教材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文本 “分离与组合”的能力则是语文教师的“内在 功力”。一个文本的教学价值往往潜伏在文本 的各处,分散在文本的各个片段中,这个时候 语文教师就要有“分离与重组”的思维观念, 从整个文本中分离出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同时 分析彼此之间的关联,再进行内容或与价值的 重组。
二、说教材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 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巨大贡献”直接指出邓稼先的卓越功勋。 “鲜为人知”暗含邓稼先的气质品格。 正因为邓稼先为人的高贵品格和崇高气质, 才能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才能做出巨大 贡献。
二、说教材
●为了突出邓稼先的地位与贡献,文中很多句 子独立成段,十分特别和醒目。
一、说单元要求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诗 人臧克家的作品。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写 作《唐诗杂论》《楚辞校注》《古典新义》,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投身民主运动,起稿 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言说,参加游行示 威。
一、说单元要求
●《回忆鲁迅先生》是作家萧红在鲁迅先生去 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 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名人的经历、做出的贡献和他们 的崇高品格,把握课文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思 想与抱负,汲取成长的力量,反思自身的成长 与实践。
2.学习精读方法,通过字斟句,把握牵动全篇 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 妙处,借助语言留白,透过语言细节,分析写 作手法等具体阅读策略开展高效阅读。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 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课件PPT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下册第 一单元 《邓稼 先》课 件PPT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下册第 一单元 《邓稼 先》课 件PPT
背景介绍
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 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 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 宁教授无限悲痛。为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 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 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
合作探究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用“写了……事,我从中领会到了邓稼先先 生……”句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下册第 一单元 《邓稼 先》课 件PPT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下册第 一单元 《邓稼 先》课 件PPT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下册第 一单元 《邓稼 先》课 件PPT
邓 稼 先 第三单元
11杨 振邓宁稼先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下册第 一单元 《邓稼 先》课 件PPT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 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 炸了第一颗氢弹。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和 氢 弹 爆 破
殷红
yīn
殷切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下册第 一单元 《邓稼 先》课 件PPT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下册第 一单元 《邓稼 先》课 件PPT
词语积累
可歌可泣:值 使得人歌非颂常,感使动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 逞锐 强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 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按传主对象的不同,传记文学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的传主是作者自己 ,它记述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他传,就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经历的传记。 •按写作手法的不同,可分一般传记和评传。一般传记,以客观的传人记事 为主,对所传对象可以不评或少评;而评传则既重写传主的生平事迹,又 重对其事迹经历、言行思想、是非功过作分析和评价。
• 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 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 模型厅;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工作到天亮。苏联单方 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 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 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邓稼先 杨振宁
整体感知
• 速读文本,了解邓稼先的基本信息。
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1924 年 , 安 徽 省 怀 宁 县 )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美国,普渡大学)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文中提到的一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奥本海默)
你了解他们吗?
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中的邓嫁先(左)。 1986年摄于北京。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 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 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 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 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 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 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 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杨振宁和邓稼先是 中学和大学同学,有着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在邓稼先逝世七 周年时,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 传记,而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科学家,以中华民族几千 年文化为背景,以100年来的民族情节,50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 对另一位大科学家的介绍。
品味语言
4.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 所代表的品格。
“纯”是无私、纯正、纯朴之意,一个“纯”字精炼地概括了 邓稼先高尚的品格。
品味语言
5.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 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人们绝对相信他。
品味语言
7.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摄氏度。
环境描写,用风沙呼啸、气温极低正面描写戈壁滩上的恶劣 气候,写出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工作的艰难。
人物分析
1.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伦理物理物理,获 得博士学位后立即成全回国。
“立即乘船回国”表明邓稼先在学有所成后,没有 丝毫犹豫和停留就回国了,也表明他具有热爱祖国的高 尚品质和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这两段独句成段,一方面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 表明了“两弹”爆炸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邓稼先 在我国国防自卫武器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细读感悟
3.第四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光辉事迹的,可否删掉?
不可以。 原因:①第四部分重点交代了中国原子弹工程是中国人自 主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这就是从侧面表现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显得有很有更有力度。②本文的写作目的不仅仅是介绍邓稼 先的光辉事迹,更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科学精神、朋友情谊 等角度介绍邓稼先、怀念邓稼先,所以这一部分并不多余。

七年级下语文邓稼先知识点

七年级下语文邓稼先知识点

七年级下语文邓稼先知识点邓稼先是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生于1895年,逝于1951年。

他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航天之父”。

在七年级下语文学习中,邓稼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邓稼先的相关内容。

一、邓稼先的事迹邓稼先醉心于航空、航天事业,为此一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和曲折变化。

他自力更生,自学成才,参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第一次机械组装、首条飞机跑道的建设、第一次民用飞机试飞等历史性的事件。

在军工领域,他领导了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铁路炮艇“黄龙”号的建造,成功地抵御了日本船队的猛攻。

此外,邓稼先还领导了一批航空人材的培养,带出了一批著名的航空专家和工程师。

他的伟大事迹为当代中国航空、航天、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邓稼先的科学成就邓稼先在科技领域有许多较为重要的成就,他的代表性科技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成功研制中国第一架飞机1920年,邓稼先和陈发树、林为民等几位青年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工厂,邓稼先也亲自动手修理和拆装机器,这对他后来的改装飞机操作有了很大帮助。

20年代初,邓稼先开始投身于飞机制造工作。

1920年代晚期,他开始组建南京航空学校并创办中国航空实验室,先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振华1号”,历史性地实现了中国人制造自己的飞机。

2. 成功研制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铁路炮艇1932年,邓稼先被上海实业公司聘请,率领实业公司在江南造船厂研制“黄龙”号铁路炮艇。

这艘铁路炮艇是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陆地供船艇,采用了混凝土船壳、陆地运输方便等新技术。

在抗日战争时期,“黄龙”号成功地抵御了日军的猛攻。

3. 指导中国第一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邓稼先开始研制人造卫星。

1956年,他任中国科学院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负责协调各种科技研究机构展开卫星的研制工作。

经过艰辛努力,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的卫星的国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篇记⼈传记型⽂章,以中华⼏千年来的⽂化为背景,以近⼀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年朋友深情为基调,⽤饱含感情的语⾔介绍了⼀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课《邓稼先》课⽂原⽂ 从“任⼈宰割”到“站起来了” ⼀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最⿊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东胶州湾,“租借”99年。

*强占辽宁旅顺⼤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东⼴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东威海卫与⾹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个世纪以后,中国⼈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努⼒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物创造出来的伟⼤胜利。

在20世纪⼈类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转变。

对这⼀转变作出了巨⼤贡献的,有⼀位长期以来鲜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昆明西南联⼤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学位后⽴即乘船回国,1950年10⽉到中国科学院⼯作。

1958年8⽉奉命带领⼏⼗个⼤学毕业⽣开始研究原⼦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平。

1964年10⽉16⽇中国爆炸了第⼀颗原⼦弹。

1967年6⽉17⽇中国爆炸了第⼀颗氢弹。

这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宰割危机的新⽣⽇⼦!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作,⾄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贡献。

1985年8⽉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术。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邓稼先》文本解读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

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

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

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稼先》知识点能力点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稼先》知识点能力点梳理

第一单元邓稼先/杨振宁【知识提纯】1.作者微博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背景资料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字词清单】(1)字音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铤(tǐnɡ)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jū cuì ) 癌症(ái)筹划(chóu) 妇孺皆知(rú) 彷徨(pánɡ huánɡ)(2)词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品质。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答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有关邓稼先初一课文知识点归纳

有关邓稼先初一课文知识点归纳

有关邓稼先初一课文知识点归纳邓稼先课文知识点归纳:重点字词1.给下列字注音。

彷páng徨huáng 鲜xiǎn为人知选聘pìn 挚zhì友点拨:注意“彷徨”不要误读为“fánghuáng;”“鲜”是多音字,这里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2.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邓稼先课文知识点归纳:重点句子分析1、“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极端。

”这句话的前半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接着后半句用“可是”一转,运用对比的手法和表递进关系的句子,概括指出了他们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为下文写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不尊重人及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朴实、品行纯正张本。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邓稼先》必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邓稼先》必备知识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词性辨析。“谁”是疑问代词,“是”表示判断,动词;“最 ”修饰“可爱”,副词;“的”,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助词。“人”是“名 词”。综合D项正确。
02.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 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 文学作品形式。《邓稼先》一文既是一篇回 忆性散文,又是一篇人物传记。
2 背景资料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 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 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 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 学家介绍出来。他说:“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 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 表达出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 后来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
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还要注重在细节描 写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03.文学知识
1 作者档案
杨振宁,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由于和李 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 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
△△△△△△△△△△△△△△△△△△△△△△△△△△△△△△△△△△△△△△△△△△
知识链接
“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1999年9月18日,在庆 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 予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语文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 包 含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两个方面, 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 学生的语文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doc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邓稼先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向中央领导谈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左)杨振宁(右)邓稼先知识积累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

2.鲜.(xiǎn)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鲜,少。

3.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4.宰.(zǎi)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5.至死不懈.(xiè):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6.鞠.(jū)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停止。

7.奠.(diàn)基人:喻指一种伟大事业的创始人。

8.开拓.(tuò):开辟。

9.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

10.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11.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毕,全、都。

12.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13.孕.(yùn)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14.知人之明:能认识人的品行才能并鉴别其真伪的眼力。

15.谣.(yáo)言: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16.挚.(zhì)友:交情深厚的朋友。

17.震荡:震动、回荡。

18.阔别:长时间的分别。

19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20.平沙:平旷的沙漠。

这里指旷野。

21.夐.(xiòng):辽远。

22.萦.(yíng)带:弯曲的像带子一般。

23.纠纷:交错在一起。

24.曛.(xūn):昏黄。

25.蓬:即飞蓬。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柳叶,边缘有锯齿,秋天开花。

26.挺.(tǐng):疾走。

27.亡群:失群。

28.亭长:秦汉时十里设一亭,亭长掌管捕盗。

唐代为管理治安的小吏。

29.三军:春秋时代大国的军队常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

这里指全军。

30.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穷,尽。

31.截然不同:形容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32.碎首黄尘,燕(yān)然勒(lè)功:碎首,指献出生命;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33.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34.邓稼.(jià)先 35.黯兮..(ànxī) 36. 凛(lǐn)若晨霜 37.筹.(chóu)划38.署.(shǔ)名 39.选聘.(pìn)40.仰.(yǎng)慕 41.彷徨..(pánghuáng)42.呼啸.(xiào) 43.挚.(zhì)友考题例析1.(2015•四川德阳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红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家界旅游,面对那一座座从地下突兀而起的山柱,你必定会臣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B.最后一个隧洞竣工以后,这条耗资巨大、历时两年多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贯通....。

C.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八面玲珑....的人。

D.有人认为上网弊大于利。

因为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

2.(2015•广东广州中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近日,国内一所大学的影视传媒学院成立。

被聘为该学院教授的某明星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没上过大学,对做教授很“惶恐”。

对此,网友们也有话说——@清新:明星们还是先教好自己的孩子吧。

@小雯:好开心!我一定要努力考进去,做偶像的学生。

@abc:美国明星有当总统的,但没有做教授的。

基辛格曾想去某大学当教授,被该校的校长一口回绝。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内容,不超过20字。

(2)就国内这所大学的做法,请跟帖评论,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解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含义及运用。

答案:D。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的技艺精巧,非人工所能为。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就彻底明白。

八面玲珑: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各方面都能巧妙应对,面面俱到。

作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成语的本义以及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作出判断。

2.(1) 本题考查对提炼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作答时通读材料进行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大学聘明星做教授,网友看法不一。

(2) 本题考查根据社会现象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要多多关注社会热点,并对社会现象或社会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答案示例一:我不赞成大学聘明星做教授。

大学需要的是有专业知识的教授,而不是有名气的人。

示例二:我赞成大学聘明星做教授。

因为明星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能给学生更直接的指导。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

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例如,文章第三部分反复强调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的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第四部分一封短短的信,第五部分一句短短的话,都是常人眼中的平常小事,作者就是从这些平常小事中挖掘出人物身上最本质的东西。

正因为平常,就更显得真实、可信,读来就格外亲切。

3.语言颇具特色,句式多变。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把握重点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五十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内地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