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会在读取刻度时出现误差,需要教师指导正确的测量方法。
(3)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分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举例:1分米=10厘米,1毫米=0.1厘米,通过实际物品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准确读取分米和毫米刻度。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观察到部分学生在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时,读取刻度仍然不够准确。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指导,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对于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兴趣不足或者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熟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生活化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本章节内容主要包含以下部分: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理解1分米=10厘米,1毫米=0.1厘米的关系。
2.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准确读取分米和毫米刻度。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关系和大小;2.掌握分米和毫米的表示方法;3.能够熟练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计量和换算。
二、教学重难点1.分米和毫米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2.应用分米和毫米进行计量和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工具:尺子、卷尺、白板、粉笔、教学PPT;3.素材:与分米和毫米有关的图片及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观察一张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引导学生将它们分别指出,并说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呈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目标。
2. 认识分米和毫米(1)通过展示图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分米和毫米,它们的大小关系及表示方法,并帮助学生记忆并唱几首相应的数学歌谣。
(2)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内使用卷尺或尺子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然后通过白板展示各小组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数学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3)针对学生在认识分米和毫米理解上面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练习训练,例如学生使用卷尺或尺子测量不同流程和部位的长度、高度、宽度并记录,进行简单的换算过程,并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逐渐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
3. 应用分米和毫米进行计量和换算(1)结合教师的实际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例如购物、交通、游戏等。
(2)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出相应的计量或换算问题,通过简单的推导或枚举思路进行解答,并在训练过程中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敏锐度和逻辑性思考能力。
4. 强化练习结合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学生进行跟踪强化,并通过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小游戏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加深印象,提高掌握程度的目的。
五、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好坏,参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估。
(2)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估方式,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长度单位,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比如知道测量身高、物品长度等。
但是他们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更是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4.直观教学法:运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尺、测量工具、卡片等。
3.课件: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长度不同的实物,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长度。
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长度单位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卡片上。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3.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分米和毫米的模型、尺子、计时器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米和厘米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你们知道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分米和毫米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大小。
同时,教师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身边的长度,并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例如,测量桌子的长度、宽度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将20厘米换算成分米,将5分米换算成毫米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描述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与米、厘米的关系。
2.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
3.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与米、厘米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分米尺、毫米尺、各种长度不一的物体。
2. 学具: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
通过实物展示、测量活动,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
3. 练习: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描述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分米和毫米2. 板书内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测量方法、与米、厘米的关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测量课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2. 提高题:设计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使用分米和毫米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讨论。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本课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区分它们的关系。
2.学会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掌握使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1.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互相转换;2.测量长度的规则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什么是分米和毫米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图片和文字,了解什么是分米和毫米,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多种长度单位来更好地理解概念。
2.如何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通过展示实物并详细讲解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同时结合数学公式和实际测量题目,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3.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转换在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基本概念和使用规则之后,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转换方法,以便在实际测量中更加方便和有效地使用。
教学方法1.引导性探究法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实物、比较多种测量单位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规律和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讲解练习法通过讲解和解题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和转换规则,同时通过训练题目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互动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和辅助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参与讨论,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教材图片和生活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并进行区分和比较。
第二步:讲解规则并演示操作(15分钟)教师结合实物、数学公式和实际题目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并详细讲解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和反复测量的必要性。
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1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长度测量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53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2.选择家中的一件物品,如桌子、椅子、电视等,使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注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够准确表达测量结果。
6.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与长度测量相关的资料,如长度单位的历史、长度测量工具的发明等,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师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纠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通过本次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分米和毫米的知识,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3.实际应用: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测量任务,如测量铅笔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等。
2.小组内讨论如何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米和毫米知识解决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进率关系以及实际应用。
2.强调分米和毫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2.在实际测量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熟练地进行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铅笔、尺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已知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分米、毫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单元名称:认识分米、毫米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米、毫米的定义和常见物品的长度。
2.掌握换算分米、毫米的方法。
3.能够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写出正确的单位。
教学重点
1.认识分米、毫米的定义和常见物品的长度。
2.掌握换算分米、毫米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能够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写出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各种常见长度物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并问学生们你知道长度的单位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分米、毫米。
2. 讲授新知识
Step 1: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师教学板书上写出分米和毫米的定义,让学生们明白分米和毫米是长度的单位。
Step 2:换算分米、毫米
让学生们观察教师手中的分米尺,教师教学板书上写出三个含毫米的例子,让
学生体会什么是毫米。
然后教师用分米尺讲授如何换算分米、毫米。
Step 3:实际操作
让学生们用分米尺测量几件教师带来的物品,写出其长度并使用正确的单位。
然后学生们自己寻找物品测量并写出长度。
3. 拓展练习
教师准备了练习题,学生完成后讲解答案。
并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生活实
例来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实践。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导入新知识-讲授新知识-实际操作-拓展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直观认识分米、毫米并学习如何换算,再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在实践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模仿和探索,对于新知识充满好奇心。
但同时,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分米和毫米的模型、实物道具、PPT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度场景,如教室、书本、铅笔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
然后提问:“我们怎样来表示这些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分米和毫米的模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通过PPT呈现一些长度数据,让学生进行分米和毫米的转换。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分米和毫米测量实物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公开课)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并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他们能够认识厘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然而,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换算,学生们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和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进行实际长度测量和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分米和毫米的直观教具,如尺子、 ruler 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用于实际操作。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换算关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展示分米和毫米的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使用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与米的关系3.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4.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学会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2. 学具: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长度单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案例,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分米和毫米相关的测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与米的关系3.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4.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测量课本的长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2. 测量课桌的高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3. 测量铅笔的长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了它们与米的关系,并能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的设计导入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索长度单位的世界,这次我们将聚焦于分米和毫米。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识别和转换这两种长度单位。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今天我们将学习第56页至第57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尺子、绳子等,以及一些用来进行长度测量的工具,如量角器、直尺等。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用来巩固学生们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先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一些可以用长度单位来描述的物品,比如教室的长度、桌子的长度等,从而引起学生们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我会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尺子、绳子等,引入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课堂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并用实际的物品进行演示,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分米和毫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分米和毫米描述一下你的桌子的高度。
答案:桌子的高度是70厘米,或者7分米,或者700毫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身高或者家庭物品的长度来进行长度测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米和毫米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索长度单位的世界,这次我们将聚焦于分米和毫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们特别关注。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测量基础,对厘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对长度测量的精确度把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操作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灵活运用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商品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的关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然后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课本上的物体长度,并记录数据。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一、教学内容:《认识分米和毫米》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二、教学目标:1.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品的长度,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纸上。
3.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学习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
2.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
3.练习测量物品长度、比较长短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区分分米和毫米。
2.能够正确测量长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比较长短的方法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说教结合,情景模拟,练习巩固。
六、教学准备:教师:尺子、卷尺、黑板、彩笔、教案学生:铅笔、橡皮、尺子、卷尺七、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5分钟)1.教师和学生互相问候。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新课讲授(25分钟)1.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它们的长度,再请学生伸手比较。
2.讲解(1)让学生观察课前导学环节中的物品,指出它们长短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长度不同。
(2)让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卷尺的刻度,认识毫米和分米两种长度单位。
(3)讲解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品的长度,以及如何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纸上。
(4)讲解如何比较长度的大小,比如:“1分米的长度比3毫米的长度要长”。
3.练习(1)让学生分别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或铅笔),开始测量纸的长度。
(2)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测量出的结果,如“5分米、12毫米”。
(3)比较长短的练习,举例:“把三根木条从长到短排列。
”(三)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进行反馈和总结。
(四)课后作业(5分钟)1.使用尺子测量房间里的家具,记录测量结果。
2.比较一张纸和一个书本的长度,写下长度的大小关系。
八、板书设计:认识分米和毫米使用尺子测量物品长度,使学生能够记录测量结果比较长短的方法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说教结合、情景模拟、练习巩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使用尺子测量物品长度、比较长短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使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2.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和特点;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练习测量长度的技能。
教学难点:1.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测量中;2.学生对分米和毫米概念的理解;三、教学学时本教案预计用时1学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老师用一张标有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提醒学生观察图片中分米和毫米的区别,为下一步实际测量活动做好准备。
2.让学生站到教室的一侧,讲解如何使用卷尺测量长度,并且演示使用卷尺分别测量教室墙壁的长度和黑板的长度;在实际演示时,教师应该详细解释如何使用卷尺,如何在物体表面取得尽可能准确的测量值;(二)创设情境1.老师再次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区别,提出一道问题:“小明要用卷尺测量自己桌子的长度,他应该使用分米还是毫米单位进行测量?”引导学生思考分米和毫米的差异,从而能够选择出正确的测量单位。
2.接着,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将卷尺分成10份,每份为1分米,让学生依次使用分米和毫米单位测量木屑、书、铅笔等不同物品的长度;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在测量中要仔细观察,注意使用正确的测量单位。
(三)巩固训练1.通过上述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2.接着,老师设计一道综合测量题目,让学生联合使用分米和毫米单位,测量自己桌子的长度;3.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测量结果汇总到黑板上,教师针对其中出现的错误或疏漏进行检查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学生也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测量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测量技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能够正确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2.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3.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分米和毫米的换算,以及对测量结果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分米和毫米的模型、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卷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入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分米和毫米的模型,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直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的物体,记录测量结果。
4. 讲解: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换算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2. 内容:分米和毫米的定义、测量方法、换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单位换算题目。
八、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兴趣的培养。
对于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过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一、导入二、新课在新课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让学生明确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意义。
可以借助直观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对分米和毫米有更直观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较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实践实践环节是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5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分米和毫米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米尺、分米尺、毫米尺、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作业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窗户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长度、宽度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
2. 概念讲解:介绍分米和毫米的定义,解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用实物模型和尺子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如计算一张纸的面积,一把尺子的长度等,引导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如计算教室的长度、宽度等,检查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掌握程度。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互相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米 1分米 = 10毫米毫米 10毫米 = 1分米七、作业设计(1)一张桌子的长度和宽度。
(2)一把椅子的高度。
(3)一支铅笔的长度。
2. 答案:(1)一张桌子的长度为120分米,宽度为60分米。
(2)一把椅子的高度为40毫米。
(3)一支铅笔的长度为180毫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换算关系掌握得不够牢固,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分米和毫米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测量。
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对长度单位认识的进一步扩展,对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认识,他们知道米、厘米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但是,对于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却相对较弱,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单位的存在感到困惑,不易理解其与米、厘米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这两个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理解其与米、厘米的关系,能够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理解其与米、厘米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并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分米和毫米的长度。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分米和毫米的尺子、实物模型、测量工具。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测量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时商品的长度测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already know about meters and centimeters, but do you know aboutdecimeters and millimeters? 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
我们将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分米和毫米的模型,测量工具,以及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然后问学生,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度,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来测量?学生可能会回答厘米,我会肯定他们的答案,并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单位——分米和毫米。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解释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告诉他们1分米等于10厘米,1毫米等于0.1厘米。
我会用模型和实物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3. 实践: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教室里的物品长度,并用分米和毫米来表示。
学生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理解。
4. 巩固: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计算。
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解答这些题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铅笔的长度是15厘米,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2. 教室的长度是8米,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答案:1. 15厘米 = 1.5分米 = 150毫米2. 8米 = 80分米 = 800毫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如果时间允许,我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千米和米的关系,让他们能够理解更大长度单位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活动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精品教案
《认识分米和毫米》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一分米、一毫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会选择单位,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毫米,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能够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单位,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生活应用。
教学流程:复习回顾: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我们学过厘米和米。
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情境引入大家看,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向大家走来?金箍棒好厉害啊!快来看看有哪些功能。
它可以把金箍棒变得很大很大,有1分米长。
还可以把它变得很短很短,有1毫米长。
探究一:认识分米。
一、情境模式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文具盒的长是20厘米。
文具盒的宽是10厘米。
二、探究新课教师讲解:金箍棒的长是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
厘米和米中间有一个单位叫做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
1dm=10cm想一想: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度还可以怎样表示?回答: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
我们可以说文具盒的长是2分米,宽是1分米。
活动:你能用手比一下1分米的长度吗?1分米的物体有哪些?教师讲解:粉笔和插座的边长是1分米。
问题:你能画出长度为一厘米的线段吗?提示: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10刻度。
10cm=1dm问题2: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课件演示:回答: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
小结:1米=10分米三、归纳总结。
认识分米:厘米和米中间有一个单位叫做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
1dm=10cm 单位之间的换算:如何画1分米的线段:用直尺,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10。
四、练习应用1:填一填答案:2:填一填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是()。
10分米=()米6分米=()厘米4米=()分米20厘米=()分米答案:分米1 60 40 23.一根绳子长6分米,用去了40厘米,还剩多少分米?40cm=(4)dm6-4=2(dm)答:还剩2分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请同学们猜一猜,沈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自己的身高并板书。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再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要求:明天就是三八节了,老师制作了一张贺卡,你知道这张贺卡的长和宽各是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张贺卡,用尺量一量。
(长20厘米,宽10厘米)讲解: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
分米也是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米。
(板书:分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 认识分米。
(1)找一找。
1分米有多长呢?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尺子数一数,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1分米,并组织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只要是10厘米长就是1分米)
(2)画一画。
谈话:你们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画好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检查。
提问:画长1分米的线段要注意什么?(沿着直尺的边,从0画到10;两个端点不能漏了;画好后要标好长度)
谈话:请同学们用拇指对准线段的左端,用中指对准线段的右端,比画一下,看1分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3)说一说。
提问:你们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吗?(学生举例)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分米,你知道1米是几分米吗?小组合作在米尺上数一数,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组织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分米。
(4)量一量。
谈话:用米尺来量一量课桌和椅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大约各是几分米。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
2. 认识毫米。
(1)谈话: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提问:那数学书的厚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
提问:在量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满1厘米)是的,用厘米不能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毫米。
(板书:毫米)
(2)谈话: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的每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谈话:那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
(出示放大了的尺)这里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把刻度放大了。
(师生共同从1数到10)
谈话:刚才我们数了从0~1这1厘米间有10毫米,除了这个1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另一个1厘米,学着刚才那样,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吗?
反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数的结果。
也就是说10毫米的长度和几厘米一样长?(1厘米)所以1厘米=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谈话:再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毫米)
(3)谈话:请同学们再用尺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大约是1毫米)
谈话:那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或厚大约是1毫米,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可能想到:银行卡、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4)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老师量出了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你能说说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看出橡皮长35毫米的?
结合学生回答,讲解: 5毫米的地方有一根比厘米刻度线稍短一点的刻度线,因为它在5毫米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5毫米线。
再问:这根回形针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位新成员:分米和毫米(完成课题板书),还知道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为了使用方便,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毫米可以用字母mm 表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小明的日记。
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3)班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为妈妈过生日的事,想看看吗?
出示:
2019年3月7日晴
明天是**的生日,我要为妈妈买些礼物。
一早,我从2()的床上爬了起来,到卫生间,拿起1()长的牙刷,刷完牙吃完早饭,急忙来到超市。
超市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
一走进超市,我就看到了滚着烤的肉肠,每根都长约1(),真馋人!逛了一会儿,我选了一条妈妈最喜欢的小方巾,边长约是5()。
我付了款,高高兴兴回家了。
提问:小明不知道括号里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 量一量。
谈话:请每位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在小组里讨论一下,选哪个单位合适,然后量一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大约各是多少?填在练习纸上。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四、课堂总结(略)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
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