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3.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法、理论推导法、例题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引出课题。

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1)介绍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

(2)讲解开普勒定律等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贡献。

3.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1)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给出公式F=Gm1m2/r²,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1)通过例题分析,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大小。

(2)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万有引力的作用。

5.课堂练习
(1)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分析天体运动中万有引力的作用。

6.课堂小结
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和应用方法。

7.作业布置
(1)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完成课后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练习题。

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

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

开普勒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开普勒定律的基本内容。

2.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开普勒定律:a.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b. 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不断变化,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c.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公转周期平方与其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2. 万有引力定律:a.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b. 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G(m1m2)/r^2,其中F为两物体之间的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c. 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意义: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开普勒定律的基本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2. 教学难点: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推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开普勒和牛顿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讲解开普勒定律:引导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讲解开普勒定律的基本内容。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4. 案例分析: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5.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大小。
(2)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教师指导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作业
1. 请简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 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大小,并解释结果的含义。
3. 练习与应用
(1)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教师选取练习题进行讲解,示范解题方法。
第六课时
4. 复习与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引力作用下天体运动的掌握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 深入探究天体运动问题
(1)教师提出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行星运动的轨道计算。
(2)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教师指导解题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掌握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 深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教师提出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卫星轨道的计算。
(2)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教师指导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十三、课后作业
1. 分析一个给定的天体运动问题,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2. 计算行星在特定轨道上的速度、周期等参数,并解释结果的含义。
十四、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版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版

3.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天体运动探索的发展历程。

2.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4.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5.知道引力常数的大小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心说”与“日心说”争论的评述,提高交流、合作能力。

2.以科学探究的方式,了解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人类对天体运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想象力建立在对事物长期深入的思考基础上。

3.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既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牛顿将天体间的力与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想象成同一性质的力,而这种想象是建立在十分抽象的逻辑推理之上的。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步骤。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活动(一) 引入新课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

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推导得将V=2πr/T代入上式得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得到: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向高中学生传授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它揭示了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宇宙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推导,并能够运用该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

此外,学生在数学方面也掌握了函数、三角函数、微积分等知识,这为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推导过程奠定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万有引力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掌握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计算天体间的引力、求解天体运动轨迹等。

(3)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微积分等,解决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数学问题。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研究、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为探索自然规律所付出的努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1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地球重力加速度问题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过程:一、地球重力加速度问题一:在地球上是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还是两极的加速度大?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1、有的学生认为:地球上的加速度是不变化的.2、有的学生认为: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3、也有的的学生认为: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出现以上问题是因为:学生可能没有考虑到地球是椭球形的,也有不记得公式的等.教师板书并讲解:在质量为、半径为的地球表面上,如果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质量为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可以认为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由此式可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决定的.而又因为地球是椭球的赤道的半径大,两极的半径小,所以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小,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也可让学生发挥得:离地球表面的距离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小.问题二: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这个问题有学生回答问题三: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课堂练习:1、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和地球质量.之比,火星的半径和地球半径之比,那么离火星表面高处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地球表面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之比等于多少解:因物体的重力来自万有引力,所以: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所以:2、若在相距甚远的两颗行星和的表面附近,各发射一颗卫星和,测得卫星绕行星的周期为,卫星绕行星的周期为,求这两颗行星密度之比是多大解:设运动半径为,行星质量为,卫星质量为.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所以:3、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A、10米B、15米C、90米D、360米解得:(A)布置作业:探究活动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编写相关论文,可以参考下列题目:1、月球有自转吗?2、观察月亮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深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应用。

3. 实际问题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运用。

2. 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万有引力定律应用。

3. 实际问题案例的分析与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应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难题。

3. 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教材等教学资料。

2. 演示实验器材,如地球模型、天体运动模拟器等。

3. 练习题及答案。

教案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有关引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解万有引力定律1.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其中F为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m2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地球引力:讲解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以及重力的概念。

2. 天体运动: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如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等。

四、案例分析1.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

六、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4、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思路和过程;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逐步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提高演绎思维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学习物理规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物理学的科学魅力,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月--地检验,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

【难点】
月--地检验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公式。

教师追问: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能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那是什么力使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万有引力的猜想
教师讲述牛顿对苹果思考的故事:苹果成熟后会受重力掉落在地面,如果苹果树长在最高的山顶上,苹果也会受重力落到地面上,并且这个力没有明显的变化,如果苹果树延伸到月球上,这个力会不会作用到月球上?
引出猜想: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是否是同种力?。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_物理_教学设计_人教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_物理_教学设计_人教版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格丽中学721013)【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3节【设计理念】1.本课设计中,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究场所,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学习、探究,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取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本节课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从上述物理学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容的进一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容。

同时,本节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其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转接点,也引入本节新课容。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朱淑娟【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教材分析】1、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承上启下,承接上章匀速圆周运动,开启之后要学习的卫星的运动规律。

2、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是本章的核心,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3、教材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 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3.另一方面我国在航天事业上成就突出,捷报频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月-地检验的推导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月地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思想】在本节课教学,将让学生继续进行“发现之旅”---追寻牛顿的足迹,为此整个教学流程如下:由苹果落地引起猜想---月地检验---更大胆的猜想---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测定G。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一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艰难历程,让学生比较强烈的体会科学思维和方法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任务。

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神奇宇宙现象及科学史实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采用科学是清净探究法,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去充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成功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心里分析高中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具有创造能力的活动,不断鼓舞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兴趣与积极性中学习知识。

教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通过万有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采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假设和推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做出自己的评价,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教学方法科学史情景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回放播放视频(美丽星空)。

导入师:在上课之前,我先带领大家进入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地方。

(视频)1.看着这样美丽的地方,同学们感觉如何?是不是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有一种身临其境想亲自去探索期中奥秘的冲动?2.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行星运动,才构成了这神奇的宇宙,才出现了这种.种神奇的现象。

万有引力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的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理解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的运动问题的思路。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和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的运动问题。

【教学难点】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的运动问题。

【复习导入】设计思路:复习上一节所学的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导出牛顿的思考,引入地球与月球的引力有何特点?【课内探究】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学生分组交流,推荐代表回答,老师给予点评,然后明确)学生知道在地面上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约等于物体的重力,根据行星绕日中引力的推导,把引力推广到地球对月球的作用,即进行“月地检验”,从而得出地月间的引力和地面物体所受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基于此,在本节课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

一、牛顿的月地检验【讨论1】根据下列是当时可以测量的数据,如何证明月亮受力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地表重力加速度:g = 9.8m/s2地球半径:R = 6400×103m月亮周期:T = 27.3天≈2.36×106s月亮轨道半径:r ≈60R老师点拨:1、用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推导:2、用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推导过程:老师点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的月地检验符合这个规律。

结论: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遵守相同的规律。

二、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内容:2、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4、注意:例1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式中G为引力常量,它是由实验测得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B. 当r趋近于0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C. m1、m2受到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D. 公式中的F应理解为m1、m2所受引力之和.学生自己讨论该题的结果,给出答案和各选项的点评。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引力?为什么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引力的概念和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第二章:引力的概念2.1 教学内容介绍引力的概念,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引导学生理解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方向。

2.2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引力的概念和方向。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3.1 教学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解释万有引力常数的概念和意义。

3.2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万有引力常数的概念。

第四章:验证万有引力定律4.1 教学内容介绍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2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

第五章:应用万有引力定律5.1 教学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行星运动、卫星轨道等。

5.2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和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六章:地球引力与地表重力6.1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引力的概念和地表重力的计算。

解释地球质量、地球半径和重力加速度对地表重力的影响。

6.2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地球引力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地表重力的计算方法。

第七章: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7.1 教学内容介绍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解释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7.2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说明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

第八章:卫星轨道与万有引力8.1 教学内容介绍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7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7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7.2 万有引力定律》一、教材分析①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应用。

②重点讲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引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③介绍了行星运动和天体运动中的引力作用和轨道形状,以及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

④探讨了引力场和引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引力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物理思维。

②学生对天文学和宇宙物理学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行星运动和天体运动的知识和规律。

③学生具有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能够深入了解引力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三、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①了解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理解引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②掌握行星运动和天体运动中的引力作用和轨道形状,了解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③理解引力场和引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了解引力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科学思维①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行星的轨道参数和运动状态等。

②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例如设计行星运动的模拟实验和测量方法等。

③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例如探究引力定律的本质和适用范围,以及探索宇宙物理学的未知领域。

3.科学探究①探究引力定律的本质和适用范围,例如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引力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②探究行星运动和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性,例如计算轨道参数和运动状态,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③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制作行星轨道模型和测量工具,设计实验和观测方案等。

4.科学态度与责任①培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注重科学方法和精神的培养。

②强调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③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追求科学真理和创新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理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引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物理教案及反思

万有引力定律物理教案及反思

万有引力定律物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牛顿认为)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3、引入课题.板书: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2)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代入数据得:通过计算这个力太小,在许多问题的计算中可忽略例题2.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地球半径为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求:(1)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2)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重力?(3)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解:(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代入数据得:(2)(3)比较结果万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三)课堂练习:教师请学生作课本中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并提示使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题时,应注意因单位制不同,值也不同,强调用国际单位制解题.请学生同时到前面,在黑板上分别作1、2、3题.其它学生在座位上逐题解答.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随时注意黑板上演算的情况.(四)小结:1、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物体之间(天体间、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天体间万有引力很大,为什么?留学生去想(它是支配天体运动的原因).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万有引力很小,为什么?它不足以影响物体的运动,故常常可忽略不计.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题,值选,式中所涉其它各量必须取国际单位制.(五)布置作业(3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作业.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反思:成功的地方:一是教材的处理有闪光点。

7.2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思考与讨论:各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说明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力是使行星如此运动的主要原因。

引力的大小和方向能确定吗?1.模型建构2.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1)若已知质量为m的某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线速度为v,求太阳对行星的向心力。

(2)天文观测可得到行星的公转周期T,线速度v与公转周期T的关系是怎样的?写出用公转周期T表示的向心力的表达式。

(3)不同行星的公转周期是不同的,引力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关系的表达式中不应出现周期T,如何消去周期T?3.结论(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太阳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跟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太阳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3)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大小与太阳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方向:沿着太阳与行星间的连线。

二、月-地检验思考与讨论:(1)为什么月球不会飞离地球呢?(2)什么力使得苹果不能离开地球?(3)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使它下落的力,以及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作用力是不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1.检验目的与原理:(1)检验目的: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吸引力是否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为同一种力.(2)检验原理:假设是同一性质的力。

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吸引力,推导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多少?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地球和苹果之间的吸引力,推导苹果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多少?③若r=60R,则以上两个加速度之比是多少?2.数据计算验证下列是当时可以测量的数据,地表重力加速度:g = 9.8m/s2;地球半径:R = 6400×103m;月亮周期:T = 27.3天≈2.36×106s;月亮轨道半径:r ≈ 60R=3.84×108m,如何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力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结论归纳:数据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阳、行星间的引力,真的遵从相同的规律!三、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高中物理_《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一)知识技能目标1、有意义的接受万有引力定律;2、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实际问题(行星的椭圆运动)出发,建立合理的物理简化模型(圆周运动)2.经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类似过程。

3.尝试进行大胆的假设和有根据的推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体味科学规律的简洁美和物理学法则的普适性。

2.领略天上和地面科学规律的统一性,增强探究未知的欲望和信心。

3.胆识教学重点:有意义的接受万有引力定律;体味科学本质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五、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教学设计流程226060力,让学生用事实进行验证。

说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大约是地球半径的60倍,月球的运转周期为1273T=天。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38万千米。

鼓励进行有胆略的推广——行星和太阳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地球和月亮之间和地球上的万物之间有这种作用力,那么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是不是也应该有这种作用力呢?再根据圆周向心力表达式2mvFr=和2rvTπ=以及月球的运转周期为T=271/3天。

得到向心加速度为224rTπ=322.7210(/)m s-⨯证明月亮绕着地球转的力和使物体落回地面的力应该是同种力。

认为任何物体之间应该都有引力的作用。

万有引力的推广需要勇气和魄力。

学生带有感情的经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类似过程是培养态度的外部条件。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的乘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122Gm mFr=。

(板书)有意义的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领略天地规律统一性,体味科学的本质。

屏幕展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类似过程跟踪牛顿的足迹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感受科学家的智慧与魄力给学习者以视觉刺激,也给善于吸收的学习者提供营养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徐州市田家炳中学 王 健【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

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另外本节内容还注重是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节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上节内容中,学生用所学的“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节课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

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家们谦逊的美德,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协作、互相借鉴,培养团队精神。

2.认识天文观测、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科学意识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

3.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及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2.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教学媒体】1.教室电脑多媒体系统。

2. PowerPoint课件、Flash动画(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动画,月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运动及受力的动画,苹果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落地的动画)。

【教学方法】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归纳总结、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个问题:一是追寻牛顿的足迹学习了行星运动的动力学问题,找到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谁能回答一下其具体内容呢?学生:(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老师:同学们掌握的很好,根据其引力的作用规律,完全可以解释行星的运动了。

正是由于行星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作用,行星才不会飞离太阳,而是按照开普勒发现的三个规律绕太阳运动。

老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另一个问题是: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

思考该问题的探究思维程序如何呢?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说一说”和相应的探究思维程序,有助于提出“天体间引力规律的普遍性”的新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老师:那么,你们是否想过天体间引力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也就是说,地面物体与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有同样的“平方反比关系”的规律吗?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三节开头的三个自然段,体会牛顿当年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二、新课教学1.天体间引力规律的普遍性——科学推理,萌发猜想 教师:(多媒体出示如下阅读提纲,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然后再多媒体演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动画,月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运动及受力的动画,苹果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落地的动画,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阅读问题。

)果下落的力以及地球、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作用力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天体间引力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学生:可以,但这个想法的正确性要由事实来检验。

教师:很好,科学离不开事实。

牛顿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的正确性,做了“月—地检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检验的思路。

2.月地间引力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相同——月—地检验,验证猜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月—底检验的思路。

按如下板书思路逐步显示。

)教师: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教师:牛顿并没有就此止步。

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否再进一步推广呢?也就是说任意物体间都有平方反比关系的吸引力吗?3.任意物体间的吸引都有平方反比的关系——解放思想,大胆推广 教师:假设任意物体间都有平方反比关系的吸引力作用,为什么我们都没有感觉到大楼、大石头之类的物体吸引我们呢? 学生:因为身边物体的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觉察不出罢了。

教师:这个假设果真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大胆地把上面的结论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

牛顿就这样地将之推广了,于是就有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的问世。

4.万有引力定律——天地统一,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按学习物理规律的常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下列各项板书内容。

)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221rmm GF(3)单位:质量——Kg 、距离——m 、力——N 。

(4)比例系数G 叫做引力常量,普遍适用。

(5)距离的确定:○1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则为质点间的距离; ○2对均质球体则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6)意义:○1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了;○3在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起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提示,复杂运动的背后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下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5.扭秤装置巧改造,引力常量被测出——天才发明与天才借鉴 教师: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与1687年发表在牛顿的传世之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中。

但在当时,牛顿无法确定其中的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的正适当提及18世纪80年代,库仑为定量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发明了扭秤装置,实现了对微小量的巧妙测量。

卡文迪许则巧妙地利用和改进了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G。

难怪有人形象地称他们是“天才发明和天才借鉴”,我们在学习中互相协作、互相借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万有引力定律的检验需要大量的事实,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的实验是其他检验无法代替的,它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意义奠定了强有力的实验基础。

如果没有G的测出,则万有引力定律在许多问题的应用受到限制。

正是由于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才使得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1.火星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那么地球表面质量为50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约是火星表面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火星吸引力的多少倍?2.两个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若将两个半径为原来2倍的实心大铁球紧靠在一起,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A. 4FB. 2FC. 8FD. 16F3.宇宙飞船由地球飞向月球是沿着它们的连线飞行的,途中经某一位置时飞船受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合力为零,已知地球和月球两球心间的距离为3.84×108m,地球质量是月球质量的81倍。

试计算飞船受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的合力为零的位置距地球中心的距离。

参考答案:1.2.25倍;2.D;3.3.46×108m 。

四、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作用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和假设、检验和推广,从而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即:1.根据行星总是绕太阳运动而未离开太阳类比物体总是落回地面而不能离开地球的事实,猜想太阳吸引行星的力和地球吸引周围物体的力是同一种力。

(两事实类比一→猜想假设之一)2.根据地球上很高的地方与地面相比重力没有明显减弱的事实,猜想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必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进而猜想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和吸引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力是同一种力。

(两事实类比二→猜想假设之二)3.猜想以上作用力都应该遵从同样的“平方反比关系”的规律,并进行了著名的“月—地检验”。

(归纳猜想→检验假设)4.根据以上的猜想以及对猜想的检验,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推广:任意物体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因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板书以上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科学研究方法。

)五、布置作业1.交送作业:教材P38 “问题与练习”T1、T2、T3。

2.课后思考:(1)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h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多少?(2)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自转角速度为ω,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在赤道上空相对地面静止的同步卫星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参考答案: (1)10米; (2)RgR -322ω【板书设计】万有引力定律1. 天体间引力规律的普遍性——科学推理,萌发猜想;2. 月地间引力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相同——月—地检验,验证猜想;3. 任意物体间的吸引都有平方反比的关系——解放思想,大胆推广;4. 万有引力定律——天地统一,得出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221rm m GF=(3)单位:质量——Kg 、距离——m 、力——N 。

(4)比例系数G 叫做引力常量,普遍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