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北魏洛阳城

合集下载

三国魏晋时期建筑风格

三国魏晋时期建筑风格

丑丑 - 8月前三国建立后,经济有所恢复。

魏的国力最强,先后兴建邺、许昌、洛阳三个都城及宫殿。

其中洛阳在东汉旧址上重建,将东汉时南北两宫改为只有一个北宫,加强了宫前主街的纵深长度,这些为以后的都城建设所遵循。

它创建的宫殿中,主殿太极殿与东堂、西堂并列的布局,也沿用了三百年之久。

魏在都城宫室上的创新,对后世颇有影响。

吴和汉(蜀汉)是小国,在都城、宫室方面无重大建设。

南北朝时,在都城宫室上都有巨大变化,梁时的建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北朝的北魏为与南朝抗衡,公元493年由北方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至中原的洛阳,大力推行汉化,在重建的洛阳城外发展出方格网街道的外郭,开中国城市布局的新局面,为隋唐长安城的前奏。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寺院佛塔时有兴建。

两晋十六国时,战乱残酷,人民苦难,佛教遂得到巨大的发展,到社会安定、经济有所发展时,南北双方都大兴修佛寺建佛塔之风。

大建寺塔和修都城宫殿一样,对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南朝寺塔建造对木结构发展作用尤大,对摆脱汉以来宫室建筑中土木混合结构残余,向全木构架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邺城魏建国前以邺为政治中心。

它平面为横长矩形,东西宽2400米,南北长1700米,城墙土筑,基宽15~18米。

城有七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东西面各一门。

东西门相对的大道分全城为南北两半。

南部被南墙城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

城之北半部被自北墙东偏门内的南北街分为二区,东区是贵族居住区,西区是宫殿区。

宫殿区占全城四分之一以上,北、西两面倚城墙,推想应是东汉时子城所在。

自南城中门有南北街北抵宫门,遥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在这条街两侧建主要官署。

经曹操改建,邺城发展为宫殿在北,市里在南,自城南正门有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形成全城中轴线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的新模式。

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1,司马门 2,显阳门3,宣阳门4,升贤门5,听政殿门6,听政殿7,温室8,鸣鹤堂9,木兰坊 10,楸梓坊11,南止车门 12,延秋门 13,长春门 14,端门15,文昌殿 16,大理寺 17,宫内大社 18,郎中令府19,相国府 20,奉常寺 21,大农寺 22,御史大夫府23,少府倾寺洛阳曹魏立国之初先修北宫和官署,其余仍保持东汉十二城门、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

“请君只看洛阳城”——中国古都之北魏洛阳城

“请君只看洛阳城”——中国古都之北魏洛阳城

·文苑品一札载满阳光的书卷“请君只看洛阳城”——中国古都之北魏洛阳城提到中国古代的都城,势必绕不开洛阳城。

今天的河南洛阳市内有两处洛阳城遗址,分别是汉魏洛阳城遗址与隋唐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时期,其作为都城的历史更是长达540余年,曾先后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的国都。

司马光面对它,也曾发出“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

北魏灭亡后,汉魏洛阳城渐遭废弃。

至隋炀帝时期,宇文恺于汉魏洛阳城旧址以西营建东都,也就是后来的隋唐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北魏都城而存在的汉魏洛阳城。

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上承秦汉、下启唐宋”的重要作用,是反映汉唐之际都城形制演变的有力物证。

同时,它还是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者,这些在其城市的布局形制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选址之巧思中国古代都城选址讲求“择中”“相土”“形胜”“交通”等原则。

即要求都城位于疆域的中心,以形成四方辐辏的效果来加强统治,同时还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以供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有依山傍水的优越地势以便人们生产生活和防御外敌,以及水陆皆备的发达交通网络。

洛阳位于豫西山地和黄河平原交界的伊洛盆地之中,自古就有“土中”的赞誉。

它北至幽燕,南达江淮,西对关陇,东抵黄河下游平原,同疆域四方的距离大致相近。

周公称此处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同时,伊洛盆地三面环山,周围还有伊、洛、瀍、涧四水环绕,起到了天然的防卫效果。

地表覆盖着肥沃的土壤,盆地内平坦开阔的地形于农业耕种十分适宜,适合人们在此繁衍生息。

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是汉魏洛阳城的历代统治者决定定都于此的重要因素。

除自然环境外,都城的选址还需要考虑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有政治、文化上的考量——既可以更好地镇压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稳固政权,也出于北魏游牧民族对“河洛王里”中40科学24小时Science in24hours2021年第6期原文化正统性的向往。

汉魏洛阳城沿革与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汉魏洛阳城沿革与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汉魏洛阳城沿革与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境汉魏洛阳城的自然环境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重要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伊洛盆地中北部。

古代称之为中土、地中、中国。

洛阳盆地北面有天然屏障黄河和太行山,南面可瞻望嵩高之山,西据崤函,东扼虎牢。

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可谓山川之秀极也。

地处古代早期中国的中部,向周围的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是构成这里成为天下之中或天下名都的重要条件。

盆地内先后留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汉魏洛阳城处于盆地中最优越的位置。

化汉魏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城址形制变化据文献记载,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

东周(春秋末至战国)、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皆为都城,为都约540年。

城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到唐初,使用了约1600年。

该城1954年洛阳发掘队阎文儒先生首先进行地面踏查。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派队考察,已近六十年,获得了城址规模、文化内涵、空间格局等重要收获。

西周时期城址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勘察,早在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9世纪)这里就存在一座规模较大的城址,时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

其位于东汉洛阳城中部,东西长方形,大致合当时的东西六里、南北四里。

尽管目前尚无法确定就是西周初年周公所建,但由于它是洛阳发现确认的唯一西周城址,地望又与记载周公所制的成周城有关,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东周成周城址西周末年为避犬戎,周平王东迁洛邑,都王城,此即历史上的东周时期。

至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19年),王子朝在王城作乱,众诸侯在晋侯率领下迁敬王至成周城。

因该城狭小,不受王都,故绕狄泉扩其城,以居敬王。

之后,十代周王皆以成周城为都。

20世纪80年代初,在汉魏洛阳城汉晋大城北墙垣的考察证实了上述记载,城址北部东周夯土是新筑,城址中段东周夯土包砌在西周夯土外侧。

东周时期城圈东西仍为6里,南北已扩为7里,为南北长方形。

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保护思考

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保护思考

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保护思考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洛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其中,洛阳古城遗址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落之一,它呈现出了众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同时还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将探讨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其保护思考。

一、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1. 历史风貌洛阳古城遗址是中国东部地区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风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周、西汉、魏晋、北魏、隋唐时期的遗存,这些历史时期的文物和建筑物,都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同时,洛阳古城遗址中还保存了许多古迹,如白馆、西安台、狼牙山、月季园等,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2. 文化遗产洛阳古城遗址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都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

遗址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建筑,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汉代建筑、唐代建筑、魏晋时期陶器、石灰壁画、铜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为了我们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指导。

3. 国家形象作为中国文化古城之一,洛阳古城遗址在观光旅游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里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游客们来到洛阳必游之地。

洛阳古城遗址,是重要的对外交流窗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和深厚底蕴。

二、洛阳古城遗址的保护思考1. 给予更多精力和财力洛阳古城遗址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在保护上需要给它足够的重视,给予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

统筹协调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旅游经济等多方面资源,推进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2. 加强科学保护对于大量的文物和古建筑,需要加强保护措施,采取靶向性维修,尽可能保留原始痕迹。

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这些古迹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姿态。

所以现在的重点是如何维护和保护它们。

北魏洛阳城布局浅析

北魏洛阳城布局浅析

AppreciatION 鉴赏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在东汉魏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隋唐长安城承袭发展并对以后朝代都城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对外要求抵御外部入侵,对内要求局域制衡,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国家初创时,总是把都城建设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

490年,执掌北魏最高权力的冯太后驾崩平城,孝文帝随之亲政,通过不断改制,使王权逐步强化和集中,并决定将都城迁往中原腹地。

北魏洛阳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营建的。

据《魏书·高祖纪》太和十七年(493年)冬十月条记载:“戊寅朔,(孝文帝)幸金墉城。

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

”从布局上看,北魏洛阳城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一、宫城与内城北魏宫城的位置在内城的北中北魏洛阳城布局浅析周巧燕 徐博一图1: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平面布局勘探复原示意图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部而稍偏西,是在曹魏西晋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

它的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占洛阳内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图1)。

整个宫城区,地势较周围稍稍隆起,地面虽无宫墙遗迹,但地下大部分墙基仍然保留。

据勘探,宫城南墙宽8~11米,西墙宽13~20米。

宫城东墙,已探出长度为1284米、墙宽4~8米。

北墙目前尚未见到墙垣遗迹。

在宫墙设置有四门,南墙和东墙各一,西墙有两门。

其中,南墙的阊阖门为宫城正门,在距西南城角约180米处。

2001~2002年,阊阖门遗址被全面发掘,使其历史面貌得到重新展现。

1.阊阖门从平面布局上看,阊阖门是带有双阙的都城宫城正门。

双阙皆为曲尺形子母阙。

城门后置,使得双阙与宫墙相连。

城门下有夯土基座,面阔方向,除门道一间略宽为6米外,其余皆为5.7米。

进深方向,南、北间的进深为5.7米,中间两间则较窄,进深皆为3.5米,而且中柱比檐柱和金柱的柱坑既大又深,在结构上起着主体的承重作用。

魏晋洛阳都城对东晋南朝建康都城的影响-中国考古

魏晋洛阳都城对东晋南朝建康都城的影响-中国考古

魏晋洛阳都城对东晋南朝建康都城的影响钱国祥内容提要: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遗址,该城经过多次的修筑与增扩改建,其城市形制的多次变化对同时期周边其他都城和后代都城影响很大。

本文中所要涉及的问题,主要是西晋末年随着都城与中原汉人的南迁,中原文化与各种制度也都为东晋南朝所承袭,而汉魏洛阳故城魏晋时期形成的都城形制——单一宫城位于都城北部中间,这种布局也明显影响到东晋南朝的建康都城,为以后大一统的隋唐盛世王朝都城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洛阳建康都城形制洛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都城之一。

自有史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代以来1,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一直到宋、金,中国历史上有十几个朝代先后在这里正式建都或作为陪都,其做为都城的历史超过1000多年。

因此在洛阳盆地的邙山之南、古洛河之阳,古代先人们为我们先后留下了5座重要的都城遗址,即夏代的都邑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代早期都城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隋唐东都洛阳城遗址。

在如此范围内集中了这么密集的都城遗址,这在全国也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这些都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汉魏洛阳故城位于5座都城遗址的中间,城址历史悠久,经历朝代众多,使用时间最长,自西周一直到唐初,城市建筑沿用历史在1600年以上。

这座城址经过多次的修筑、废毁与再改建,城市布局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是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发展变化以及都城制度形成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不同时期的城市形制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同时期周边的其他都城和后代都城。

尤其是近年来的考古勘查与研究结果显示2,魏晋时期的都城形制较汉代都城为之一变,由都城内多个宫城布局变为单一宫城位居都城内北部中间,宫城前面出现了直通大城正门的南北轴线大街的格局。

而以往主流学者的意见3,则只是肯定北魏洛阳城是单一宫城形制,但对曹魏初期修建的洛阳宫是在汉北宫基础上营建、而汉南宫可能业已废弃,也有持谨慎倾向的态度。

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此时期为我国⼤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次民族⼤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族势⼒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劳动⼈民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休⽌的战争使⼴⼤劳动⼈民的⽣活⼗分痛苦,⼀些地⽅货币停⽌使⽤,华北甚⾄倒退到了⾃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民⽣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名俘虏,⼀个异族的奴⾪。

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的作⽤。

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佛道⼤盛,统治阶级⼤量兴建寺、塔、⽯窟等,寺院经济强⼤,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学艺术得到了解放。

总之,这是⼀个建筑技艺⼤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城市建设此时期由于纵向庭园过多造成纵向交通不便,故以道路或⼩⼴场将纵向庭院划成两组以上。

北魏洛阳城(点击放⼤)南朝建康城(点击放⼤)北魏洛阳城复原图(点击放⼤)麦积⼭⽯窟西魏壁画宫殿(点击放⼤)麦积⼭⽯窟北周壁画宫殿(点击放⼤)单体建筑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多为⽅形。

⽃拱⽅⾯,额上施⼀⽃三升拱,拱端有卷杀,柱头补间铺作⼈字拱,其中⼈字拱的形象也由起初的⽣硬平直发展到后来优美的曲脚⼈字拱。

屋顶⽅⾯,东晋壁画中出现了屋⾓起翘的新样式,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重楼⾼耸,屋顶曲线和鸱尾尚显幼稚分段式歇⼭顶(敦煌壁画)它是歇⼭顶的最初形态,为悬⼭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分段式歇⼭顶及⼈字拱(⽇本四天王寺)⼈字拱(云岗⽯窟)⼈字拱(⽇本四天王寺⼭门,南北朝风格)⽇本法隆寺⾦堂(南北朝风格)结构图(点击察看)法隆寺⾦堂⽴⾯图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的真实特征,是弥⾜珍贵的资料佛教建筑南北朝时,盛⾏“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宅地改建为佛寺。

《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

《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

《洛阳名园记》与唐宋园林的关 联
《洛阳名园记》与唐宋园林的关联
《洛阳名园记》作为一部记录唐宋时期洛阳园林的重要著作,与唐宋园林之 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部著作为我们了解唐宋园林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同时, 《洛阳名园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唐宋园林的理解和研究。
《洛阳名园记》与唐宋园林的关联
结论
《洛阳名园记》作为一部珍贵的文献资料,为我们今天研究唐宋园林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依据。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也为我们提 供了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机会。
结论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洛阳名园记》和唐宋园林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在传 承古典园林艺术的我们应该结合现代技术和需求,创新和发展当代园林设计,为 未来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的特点和风格在《洛阳名园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包括 注重自然美、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强调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这些 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文 人雅士追求自然与自由的境界,这也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反映。同时,私家园林 的兴起也使得园林设计更加注重精致和细腻。
《洛阳名园记》与唐宋园林的关联
在历史方面,《洛阳名园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分析这部著作中关于园林建设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具有重 要价值。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分析《洛阳名园记》及唐宋园林变革的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 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这部著作和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我们可 以了解到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艺术的发展以及历史的变迁。
基本内容
全面分析其所反映的佛教文化和建筑风格,为现代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 供启示;三是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将《洛阳伽蓝记》与其他历史文献和佛教 文化研究成果相对比,探究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建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但是。

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了。

并带来了印度。

中亚一带的雕刻。

绘画艺术。

不仅使中国的石窟。

佛像。

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

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

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

变得更为成熟。

圆淳。

中文名,魏晋南北朝建筑。

建筑类型,佛寺。

佛塔和石窟。

建筑特色,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

城市建筑,邺城洛阳。

建筑特征,成熟。

圆淳。

艺术简介。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

两晋到南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

战争破坏严重。

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

在这300多年间。

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但是。

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了。

并带来了印度。

中亚一带的雕刻。

绘画艺术。

不仅使我国的石窟。

佛像。

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

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

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

变得更为成熟。

圆淳。

此时期为中国大分裂。

大动荡的时代。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国。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

士族势力扩张。

特权世袭。

形成门阀政治。

此时期。

汉族和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

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

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

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

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

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

一个异族的奴隶。

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

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

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道大盛。

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

塔。

石窟等。

寺院经济强大。

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

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

总之。

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

在建筑装饰方面。

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

洛阳 城市发展史

洛阳   城市发展史

第一,夏朝斟鄩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 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 第二,商都西亳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商代曾多次迁都, 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第三,东周王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 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 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 第四,汉魏故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 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四朝在此建都 累计336年。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 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 台遗址等久负盛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外郭城、 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该都城曾集中反映 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 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 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
北宋洛阳
宋代洛阳,主要指北宋洛阳,它是宋代的西京。与都城汴京合称为“两京”。 洛阳的历史地位在唐朝已经奠定。武则天时期,以洛阳为神都,又叫洛州为都城。 后唐曾建都于洛阳。北宋定都汴京开封,称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即洛阳的陪都。
唐朝和五代十国后,洛阳的逐渐衰落
唐末战乱之后,长安、洛阳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辉煌已一去不复 返了。不过,开封建都在草创阶段,朱温在以开封为东都的同时,又以洛阳为西 都,并长期驻跸于此,所以洛阳仍保持着陪都的地位。五代时期,从洛阳本身的 城市演变来考察,时或首都,时或陪都,大体上保持着都城的地位。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最终决定开封彻底取代洛阳并一跃成为国都。 第一,唐廷失去河北和江淮经济的崛起造成唐朝经济地理和财政形势的变化, 促使唐廷愈来愈倚重通过汴水来获得江淮地区的财富,因此处于汴水咽喉位置的汴 州的地位就愈加上升; 第二,裴耀卿的漕运改革造成洛阳失去漕运中心的地位,刘晏的漕运改革造成 开封获得该地位; 第三,唐代宗和德宗时期一系列围绕着运河进行的军事争夺进一步促使开封成 为维护漕运安重镇;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洛阳的漕运条件渐渐逊色于开封。

邺城╱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各种平面图

邺城╱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各种平面图

邺城╱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各种平面图曹魏邺城邺城(1)邺北城①考古发现邺北城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城墙用夯土筑成。

城址内东西向建春门-金明门大道,为全城横轴线。

第一,该道南面有南北大道三条,其中中阳门大道是邺北城的南北中轴线;第二,该道之北发现南北大道两条。

铜雀台和金虎台是邺北城遗址中仅存于今地面之上的建筑基址遗迹。

②城市布局邺北城以建春门-金明门大道为界线,将全城划分为南北两区。

北区:第一,中部为宫殿区及中央衙署区;第二,西面是王家园林区及具有军事堡垒和宴饮游乐双重性质的“三台”区;第三,东面是高级贵族居住的“戚里”。

南区:一般衙署和城市居民生活区。

③街道系统邺北城建春门-金明门大道与中阳门大道相交,构成“T”字形城市主干道系统。

标志着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2)邺南城①城池邺南城考古已发现东、南、西三面城墙,其北墙则延用邺北城南墙;东、南、西三面城墙外侧筑有马面,并有护城河,以增强城池防御。

②城门、道路南墙中门“朱明门”形制对后世各朝都城宫城设计有深远影响;南北向道路中居中的朱明门是邺南城南北中轴线,路幅最宽,礼制地位最高。

③城市布局宫城区建筑空间并不是完全的中轴对称布局;集北魏洛阳城和邺北城之大成,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规划的直接渊源。

洛阳城曹魏、西晋、北魏沿用东汉故称汉魏洛阳城(2)洛阳城①大城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城垣均系版筑夯土墙,大城周长约合14公里;在大城城垣之外发现了顺城而建的护城河遗迹。

②城门和道路:文献记载汉魏洛阳城前后共建过13座城门,现已发现10座;城内街道共发现东西横道和南北纵道各4条。

③宫城及其宫殿宫城位于大城中北部略偏西处,平面呈南北稍长矩形,占大城总面积1/10左右。

正门阊阖门:第一,发现城门台基、门前左右双阙阙台与阙间广场、城门东西两侧院落遗迹等。

第二,北对正殿太极殿、南对铜驼街和大城正门宣阳门,位置显要。

第三,证明魏晋已实行单一宫城制;门阙形制:为秦汉门阙研究提供演进资料,也为北齐邺南城正门朱明门前双阙找到直接源头。

洛阳简介

洛阳简介

洛阳概括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洛邑、成周、王城、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洛中、嵩京、中京、西京。

嵩岳风光(4张)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嵩岳,东据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环绕、雄以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襄荆,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另有传说洛阳是中华大地的龙脉集结之所,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核心发祥地。

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多传于此。

同时,洛阳也是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中最为古老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

洛阳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代。

1960年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被认为是夏朝都城所在。

允冠百王—汉光武帝陵石辟邪(2张)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00年以上。

同时,洛阳也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也有虚指“多”“最多”之意,洛阳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历代帝王贵胄、文人骚客等均对洛阳的都城地位有着极高评价。

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汉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汉班固曰“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韦应物说“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宋太祖曰“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释源祖庭—白马寺(5张)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

洛阳简介_最美家乡

洛阳简介_最美家乡

大殿
关冢
洛阳 • 优秀旅游城市
• 洛阳依靠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 具有现代气息的市区以及洛阳南部山区的 秀美山川,洛阳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05 年入选最受欧洲人欢迎的十个中国旅游城 市之列。
洛阳牡丹
•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 欧阳修
• 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 所以洛阳美食文化浓缩为一个字:汤
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 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
• 洛阳水席是洛阳一带 特有的传统名吃。有 两个含义:一是全部 热菜皆有汤-汤汤水 水;二是热菜洛阳水 席吃完一道,撤后再 上一道,像流水一样 不断地更新。 洛阳水 席的特点是有荤有素、 选料广泛、可简可繁、 味道多样,酸、辣、 甜、咸俱全,舒适可 口。
万佛洞
龙门十二品
关林
• 中国洛阳关林北依隋唐故城, 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 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 外三大关庙之一。关林也是 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 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相传 这里是埋葬三国蜀将关羽首 级的地方。明万历二十 四年 (1596年)始建庙植柏,清乾 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今之 规模。关林占地百亩、殿宇 廊庑150余 间。现存碑刻70 余方,石坊4座,大小石狮、 铁狮110多尊,古柏800余棵, 塑像10余躯,墓冢1座。隆 冢丰碑,殿字堂皇,古柏苍 郁,幽雅伟丽。
THE END Thanks!
谢谢观赏
结束语
• 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 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 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 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 之神都。她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政治首都, 更是中华思想与文化的源头圣地,可谓中 华民族历史的精神首都,是最早的中国, 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5A景区白云山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商业布局特点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商业布局特点

69撰文/周梦杰,刘亚中《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衒之撰写的一部记载洛阳城内诸多佛寺兴建状况的重要历史著作,其意义深刻,全面反映了北魏都城洛阳的基本面貌。

文章根据《洛阳伽蓝记》所载的商业里坊名称和方位,推断出北魏洛阳城的市场布局,以及商业特点。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曾于洛阳任过职务的抚军府司马杨衒之在重过洛阳后所撰写的一部集宗教文化、地理知识、建筑风格、文学创作、中西交流于一体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此书作于东魏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

其原本已经遗失,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洛阳伽蓝记》大都是以宋刻本为祖本,本文则主要以近代周祖谟先生校释的《洛阳伽蓝记》为版本依托。

此书按照城内以及城外的东、西、南、北为序共分为五卷,是以地理著作的面貌出现的。

这本书中以北魏佛教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主要目的是详细记述不同地理方位各个佛寺的历史兴建原因、形制规模、轶闻奇事,以此为基础来反映北魏洛阳城繁盛时期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其社会的风俗、民情。

自20世纪以来,有较多学者已经对《洛阳伽蓝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也涵括较多层面。

例如:其版本的考辨、作者的考证,或者是从宗教学、文学、地理学、考古学、城市规划建筑、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但是从经济层面来进行研究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因此《洛阳伽蓝记》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本文即是根据《洛阳迦蓝记》所载,探究北魏洛阳商业的布局、特点。

魏晋以来,洛阳城的商业繁荣在北方城市中一直是很突出的。

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这样写道:魏晋时期的旧洛阳城中有三个大市,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市场就是位于洛阳城西阳门外御道北一里的金市,为黄金兑换市场,专门供达官贵人购买奢侈消费品。

另外一座市场是专为城东建设用来从事牲口贸易的市场,位置在城东建春门之外的石桥南,人们又称“马市”或者是又叫“中朝牛马市”,根据当时相关书籍的记载这里也就是“当年刑嵇康之所”。

另一座市场就是位于城北的粟市,为粮食交易市场。

《洛阳伽蓝记》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

《洛阳伽蓝记》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

《洛阳伽蓝记》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作者:岳彦如来源:《鄱阳湖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作为北魏政权的都城和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日趋完善。

《洛阳伽蓝记》细致描述了北魏洛阳城的风貌,其中不乏对动植物的介绍。

通过对该书所记载动植物的整理与分析,可知北魏洛阳城动植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街道、寺院、园林、住宅等各类空间场所,且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彰显山水审美风尚,密切联系城市环境,凸显佛教文化特色。

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分布,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点及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当时、当地特有的城市环境风貌。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动植物;城市环境;北魏洛阳城洛阳城开发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之称。

北魏迁都于此,经营十余年,国力渐臻鼎盛。

洛阳的城市规模随之扩大,人口滋生。

优越的自然环境,给洛阳带来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们与城市中其他景观在长期的共同发展中渐渐成为和谐的整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北魏洛阳城与《洛阳伽蓝记》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坐落在现在的洛阳市东15里处,与偃师、孟津相邻。

它位于黄河下游,自古被认为是“天下之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它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养育众多人口。

水与洛阳城也有密切的关系。

洛阳城历来以洛河为中轴东西分布,并对城市周围的伊河、瀍河、涧河三条河流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①。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人们安居乐业、政权建都的理想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先后发掘了十余座古城遗址,时代最早者可追溯至夏朝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虽然经历战火,但经北魏十几年的经营,洛阳城的规模更为扩大。

它不仅是北魏的都城和政治中心,也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城内人口众多。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魏末洛阳“有户十万九千余”。

北魏政权在迁都前,经过极其科学、周密的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洛阳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洛阳曾是13个朝代的都城,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迹和历史名胜,是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绝佳去处。

1. 历史洛阳作为一个历史古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商朝晚期,是尧舜时期的大城。

自汉武帝时期起,洛阳地区先后成为了12个朝代的都城,包括东汉、魏晋、北魏、后周、北宋等历史悠久的朝代。

在这些朝代中,洛阳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中心。

这些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

2. 文化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帝王、名士、文化名人相关的文化,如“洛阳纸贵”、“洛书”、“洛阳铲刀”、“洛阳扇子”、“洛阳餐食”、“洛阳花灯”、“洛阳瓷器”等。

其中,洛阳纸是洛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因其质地良好,纹路清晰,制作精细而赢得了世人的好评。

洛阳纸曾走出国门,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

此外,洛阳的传统工艺品包括瓷器、琉璃、织锦等也有着深入人心的关注和热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名胜古迹洛阳古城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众多,古城区内的白马寺、东都汉墓、龙门石窟、关林庙、大峪金谷等文化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这些景点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也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

白马寺,位于古城区白马寺街,曾是东汉高僧佛图澜的隐居之地。

寺内崇高的塔、石刻、壁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佛教文化艺术宫殿。

东都汉墓,是洛阳唐诗宋词中经常提到的“七个皇城一百零八座坟”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墓葬的代表。

龙门石窟,则是全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有着2500年的历史。

石窟中有许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和浮雕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

总之,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遗产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魏晋时期建筑风格

三国魏晋时期建筑风格

丑丑 - 8月前三国建立后,经济有所恢复。

魏的国力最强,先后兴建邺、许昌、洛阳三个都城及宫殿。

其中洛阳在东汉旧址上重建,将东汉时南北两宫改为只有一个北宫,加强了宫前主街的纵深长度,这些为以后的都城建设所遵循。

它创建的宫殿中,主殿太极殿与东堂、西堂并列的布局,也沿用了三百年之久。

魏在都城宫室上的创新,对后世颇有影响。

吴和汉(蜀汉)是小国,在都城、宫室方面无重大建设。

南北朝时,在都城宫室上都有巨大变化,梁时的建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北朝的北魏为与南朝抗衡,公元493年由北方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至中原的洛阳,大力推行汉化,在重建的洛阳城外发展出方格网街道的外郭,开中国城市布局的新局面,为隋唐长安城的前奏。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寺院佛塔时有兴建。

两晋十六国时,战乱残酷,人民苦难,佛教遂得到巨大的发展,到社会安定、经济有所发展时,南北双方都大兴修佛寺建佛塔之风。

大建寺塔和修都城宫殿一样,对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南朝寺塔建造对木结构发展作用尤大,对摆脱汉以来宫室建筑中土木混合结构残余,向全木构架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邺城魏建国前以邺为政治中心。

它平面为横长矩形,东西宽2400米,南北长1700米,城墙土筑,基宽15~18米。

城有七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东西面各一门。

东西门相对的大道分全城为南北两半。

南部被南墙城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

城之北半部被自北墙东偏门内的南北街分为二区,东区是贵族居住区,西区是宫殿区。

宫殿区占全城四分之一以上,北、西两面倚城墙,推想应是东汉时子城所在。

自南城中门有南北街北抵宫门,遥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在这条街两侧建主要官署。

经曹操改建,邺城发展为宫殿在北,市里在南,自城南正门有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形成全城中轴线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的新模式。

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1,司马门 2,显阳门3,宣阳门4,升贤门5,听政殿门6,听政殿7,温室8,鸣鹤堂9,木兰坊 10,楸梓坊11,南止车门 12,延秋门 13,长春门 14,端门15,文昌殿 16,大理寺 17,宫内大社 18,郎中令府19,相国府 20,奉常寺 21,大农寺 22,御史大夫府23,少府倾寺洛阳曹魏立国之初先修北宫和官署,其余仍保持东汉十二城门、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

魏晋南北朝考古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址

魏晋南北朝考古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址






一 、 曹 魏 至 十 六 国 时 的 邺 北 城



邺北城



漳河




邺南城



一 、 邺北城来历
曹 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曹操自领冀州, 进而统一了黄河流域。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为魏 公,在邺“建魏社稷宗庙”。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
东魏、北齐、隋唐的
邺 都城,都产生了重要 北 影响。

一 、 曹 魏 不仅是饮宴赋诗的场所,更具有军事作用, 至 对后世都城(北魏)也影响深远。 十 六 国 时 的 总之,曹魏时期的邺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 邺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北 城

、 曹 魏 、 西 晋 洛
曹丕称帝(220年)建魏后,定都洛阳。 西晋受禅于曹魏,也以洛阳为国都,至永 嘉六年(312年)西晋南迁。曹魏、西晋 以洛阳为都共九十余年。曹魏都洛后,对 城垣及都城格局做了一些重要的修复与改 建。结合文献资料,可以归纳出以下几处:
六 ✓ 建安九年(204年)实际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
国 ✓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因邺城是“王
时 业之本基”,遂为曹魏的都城之一 。
的 ✓ 十六国时期(335~370年)后赵、冉魏、前燕均
邺 北 城
建都于邺北城。 ✓ 北朝时期东魏和北齐(534~577)建都于邺南城,
邺北城仍继续使用。 ✓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攻邺后废弃。


一 、 曹 魏 至 十 六 国 时 的 邺 北 城
一 (二)布局

东汉,魏晋和北魏的洛阳皇家园林

东汉,魏晋和北魏的洛阳皇家园林

东汉,魏晋和北魏的洛阳皇家园林
王铎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1997(015)004
【摘要】该文分析了东汉,魏晋和北魏洛阳皇家园林发展的条件;探讨了这一时期洛阳皇家园林扫展规律,园景构成的特质及其从秦汉以致向唐宋自然园林过渡的历史作用。

【总页数】5页(P88-91,94)
【作者】王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54
【相关文献】
1.从《洛阳伽蓝记》论北魏洛阳城市佛寺园林 [J], 马娜
2.东汉、魏晋和北魏的洛阳私家园林 [J], 王铎
3.论东汉皇家园林的军事性质、生态特性与社会功能 [J], 敬德
4.东汉魏晋时期的洛阳太学 [J], 李馥明
5.北魏洛阳寺院园林营建考——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的考察 [J], 张鹤泉;赵延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昌门广莫门是纵贯南北的大街;
西阳门东阳门大街贯穿东西。
②共有城门13门。 东3门:建春、东阳、青阳; 南4门:开阳、平昌、宣阳、津阳; 西4门:西明、西阳、阖闾、承明; 北2门:大夏、广莫。 开西阳门,通东西横街,街宽40米,南北分界线。 阊阖门南,通南北铜驼街为中轴线。
街宽42米,两侧中央官署、宗庙、社稷、司徒府、 太尉府。符合“左祖右社”。
2.创新和对后世都城的影响 (1)城市布局更加成熟,三重城格局和里坊制的 形成增强了居民管理和军事防御。 (2)大、小市、四通市3市与里坊穿插,继承前代 改变“面朝后市”传统,还安排的更加合理。 (3)推崇佛教文化,预先规划、兴建佛寺在当时 具有开创意义。 (4)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开创先例。
四、北魏洛阳城
1、概况:471年北魏孝 文帝迁都洛阳,北魏洛阳 城仍然利用东汉魏晋的城 墙,个别城门位置和名称 有变化。 2、北魏洛阳城废除了东汉 以来的南北宫制度,使用 单一宫城制
• 3、北魏将宫城改建成长方形,设正殿太极 殿,南为正南门阊阖门,门外双阙。北为 禁苑华林园。
• 4、改建城门、街道,安置官衙府寺:北魏 将城门增加至13个,西墙增加一门。城门 更名。
③修补城垣:曹魏加厚西、北城墙,城墙外 侧增筑“马面”,都城第一次出现马面。
马面是突出城墙外部的方形或长 方形建筑,目的是为了扩大防御 观察范围,增强防御能力。魏晋 洛阳城马面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 马面实物,是中国古代城制的伟 大创举。
• ④改建城门和街道:魏明帝重建夏门于金 墉城以东,北通宣武场,南通宫苑。
二、建都历史
曹丕黄初元年(220)建魏,在东汉雒阳城废墟 上建都,更名洛阳。城墙依东汉旧都位置,部分 改建,都城格局做了修复和改变。
西晋继续以洛阳为都,但基本格局未有大的改变, 永嘉五年(311)毁于战火。
三、魏晋洛阳城
三 国 政 权 全 图
1、魏晋洛阳城布局
①仿照邺城三台在洛阳城西 北角修建金镛城,加强防御 ②宫殿是单一的宫城制度还 是南北宫城制还不清楚
• 2. 游牧民族初建国家,建筑城市,学习农 业文明,防卫外族入侵。
• 3. 鲜卑人没有土地私有观念,习惯平均共 有,统一分配居所。
• 目的:加强管理与军事防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7、规划市场:建四通市、大市、小市、与 里坊穿插,分别安排在人口密集、商业发 达的东、西、南城,且靠近伊水和洛水, 布局合理。大市周围佛寺众多,工商业发 达;小寺以水产品交易最为著名;四通市 位于城南,多胡贩、水产。
• 6、筑外郭城,规划里坊
• 北魏在原有城墙之外新建外郭城,形成三 重城布局。郭城内划分320里坊安排居民, 坊周筑墙,边长合当时1里,大小统一,排 列似棋盘。里坊内有十字街,四面各开一 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里坊制”形成。
里坊制出现原因:
• 1. 以部族为基层组织,具有军事编制性质, 容易整体迁移。
制 作
6319
洛阳的标签是什么?
牡丹之 城?
十三朝 古都?
丝路起 点?
魏晋北魏洛阳城
• 一、地理位置 • 二、建都历史 • 三、魏晋洛阳城 • 四、北魏洛阳城 • 五、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特征和影响
• 一、地理位置:与东汉洛阳城重合。今洛 阳市东15公里,邙山与伊洛河之间,南望 伊洛平川、倚山临河,地势险要。
• ⑤重建太学辟雍等礼制建筑。




明堂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 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 礼典均在此举行。其形制及理念 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 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 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 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 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 祀之礼的地方。
• 改变原来的街道格局。东、西阳门贯通, 成为南北分界线。宫城南门阊阖门至城墙 南门宣阳门之间的铜驼街作为南北中轴大 街。铜驼大街两侧设官署府寺和国子监、 太庙、社稷等。也模仿了邺城
的制度。铜驼大街两侧发 掘发现建筑台基,出土莲花、 兽面纹瓦当和涂成朱色的残墙, 应是官衙遗存。
• 5、形制 • ①城内共有8条街道, 南北向和东西向各四条;
• 8、规划佛寺:北魏在内、外城共建1367所 佛寺,皇家寺院永宁寺最大,建于熙平元 (516),构筑九层木构佛塔,塔门窗彩绘 饰金,极尽奢华。永熙元年(534)被焚毁。 塔基出土菩萨、比丘、文官、武将泥塑和 莲花纹瓦当。
永宁寺木塔塔基
五、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特征和影响
1.对前代都城的继承: (1)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建设,基本格局沿用东 汉洛阳。 (2)平面布局效仿邺城,单一宫城位于北部中央; 有贯穿东西的横街和南北中轴大街;官衙府寺集中 在中轴大街两侧;棋盘格式的规整布局;加强军事 防御。 (3)里坊设十字街,四面开门是平城的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