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的儒家思想
赛珍珠《大地》的跨文化分析
赛珍珠《大地》的跨文化分析发布时间:2021-01-07T15:54:04.053Z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12期作者:郑佳萌[导读] 随着全球化的发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郑佳萌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对中国一直存在负面的刻板印象。
赛珍珠是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美国著名作家,其著作《大地》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解构了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消极的刻板印象,进而构建了积极的乡土中国形象。
《大地》中对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减少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加快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关键词:《大地》;跨文化分析;解构;构建1932年,赛珍珠凭其长篇小说《大地》获得普利策小说将,并在1938年凭比获得美国历史上首个诺贝尔文学奖。
《大地》以王龙一家的生活的起起落落为主线,为读者创作了一幅幅旧中国农村广阔、独具特色的民俗画面,为世界读者呈现了鲜明的中国农民形象。
赛珍珠创新式地从中国人视角出发,对旧中国城镇及农村生活予以了描绘,客观地向西方展现中国,推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
一、刻版印象的解构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对中国一直存在偏见。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最原始、落后、野蛮、弱小的形象,中国文化被神秘化、离奇化。
在19世纪很大一部分欧洲及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形象是妖魔化的。
中国作为一个遥远神秘的封建主义国家,总是被贴上黑暗、不自治的标签。
相反,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西方先进和文明使得西方人以一种优越感对待中国。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中国人总是以懦弱、奸诈、卑贱的形象出现,例如马克吐温的《阿兴》里的中国形象,以及傅满洲。
这使得西方人认为中国男人总是留着长辫子,呆板,中国女人都裹脚,地位低下。
中国人总是被描述得丑陋而肮脏。
甚至在19世纪20年代,一种极端主义名族论“黄祸论”在西方甚嚣尘上,这些无不反映了西方对中国人消极的刻版印象。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读后感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读后感《<赛珍珠大地三部曲>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哇塞,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大地三部曲》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一打开,就把我拽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书里的王龙和阿兰,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冒险。
王龙,一开始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每天和土地打交道。
那土地对他来说,可不只是能种庄稼的地方,那简直就是他的命根子!就像我们离不开巧克力和冰淇淋一样,王龙离不开他的土地。
他在土地上辛勤劳作,汗水一滴一滴地洒在那黄土地上。
我就在想,要是我也像他那样每天面对黄土背朝天,我能坚持下来吗?再说说阿兰,这个坚强的女人。
她默默地支持着王龙,就像一把大伞,为王龙遮风挡雨。
她不漂亮,也不会说好听的话,但是她的勤劳和善良,比任何华丽的词藻都动人。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默默付出的人,我能像王龙那样珍惜她吗?书里描写他们经历旱灾、水灾,还有各种磨难的时候,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这感觉就像是我自己也在经历那些苦难一样。
他们的日子过得那么苦,可还是咬着牙坚持,难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要轻易放弃吗?还有他们慢慢富裕起来后的变化,王龙开始有点飘飘然,差点迷失了自己。
这多像我们身边那些一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的人啊!好在最后他又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读着这本书,我仿佛跟着王龙和阿兰一起走过了他们的一生。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和奋斗,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这三部曲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恶,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给我们出了多大的难题,我们都要有像王龙和阿兰那样的勇气和坚持,去面对,去奋斗!朋友们,你们要是还没读过这本书,那可真是太可惜啦!赶紧去读一读,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被深深吸引,被深深感动!。
《大地三部曲》中的儒家和谐思想浅析
[摘 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速,我国也出现了许多与国际相类似的发展中问题,例如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问题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一些问题。
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中,赛珍珠的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中国人有着约束和规范作用,对于在中国生活过的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赛珍珠就是其中一位。
赛珍珠将其融入她的作品中。
将依据儒家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人与他人及社会的“仁爱”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的和谐三个方面对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进行研究,探究作品中的儒家思想以及其意义。
[关 键 词] 赛珍珠;儒家和谐思想;人与自然;仁爱;修身养性《大地三部曲》中的儒家和谐思想浅析李 璨一、赛珍珠的生平及《大地三部曲》简介(一)赛珍珠生平简介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
赛珍珠的前半生(1892—1934)是在中国度过的,1892年10月,出生4个月后的赛珍珠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她在镇江风车山曾就读的崇实女中,现仍存有她的故居。
同时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根下,矗立着一座三层的西式小洋楼,这也是她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
虽然她最先开始学会的是中文,但是她的母亲一直认为他们的根在美国,所以她从小就学习中文和英文。
1910年,父母送她进入美国的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上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1914年她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该学院心理系担任助教。
但因为母亲病重,为了照顾母亲,赛珍珠辞去工作回到了母亲身边。
1917年,赛珍珠与美国农学家约翰· 洛辛· 巴克结婚,改姓巴克。
论赛珍珠跨文化“中国小说”儒家仁义观
跨文化视角解读赛珍珠的《大地》中的文化意象
跨文化视角解读赛珍珠的《大地》中的文化意象作者:王丽新来源:《消费导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赛珍珠(Pearl S.BUCk)的代表作之一《大地》对中国农村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生动真实描述,以一个外国人独有的视角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农村面貌。
本文旨在分析赛珍珠在《大地》中对于乡村中国意象的理解。
并试图从文化身份角度探究赛珍珠对于乡村中国意象理解的原因,进而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赛珍珠《大地》中国文化意象文化身份一、引言国内关于赛珍珠《大地》的研究颇多,但却鲜有对于《大地》中意象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内涵的研究。
通过赛珍珠在《大地》中的描写,一幅幅生动的乡村中国面貌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传递着质朴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
如今,中国农村相比赛珍珠《大地》中描写的面貌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文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未变。
赛珍珠作为西方作家,架起了一座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因此,本文将分析《大地》中赛珍珠对于乡村中国的意象的理解,并文化身份角度分析赛珍珠在《大地》中的对乡村中国意象理解的原因。
一、赛珍珠对于乡村中国意象的理解中国是她理想的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作为一个外来客,最让她看中的是有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传统。
她希望中国能坚持按照我们的传统文明永恒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应该是和谐的,简单纯粹的。
赛珍珠的《大地》展现了她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双重的文化背景。
她注意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共同特质并选择了乡村中国这个永恒的意象。
乡村中国《大地》的文化蕴涵是通过土地的意象展现的,并且这些意象在感情上是一致的。
文学源于人性,基于人性,终于人性。
在《大地》中,赛珍珠准确地将乡村中国展现出的意象作为人性的基础,揭露了埋藏于它们中的文化。
赛珍珠为世界打开了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窗户。
1.土地是中国农民的支柱赛珍珠的《大地》通过她塑造的一系列角色表达了土地就是中国农民的精神支柱。
从儒家思想视角看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形象
统 文 化 及 文 学典 故极 为 了解 。她 的C k : 地》 于 1 9 3 1
年出版 . 对 中 国农 民生活 的 丰 富且 如 史 诗般 的描 述 使 这 部 作 品 获 得 了 普 利 策 奖 ,赛 珍 珠 本 人 也 于
1 9 3 8年 获 得 了诺 贝 尔文 学 奖 。
在 2 0世 纪 3 0年代 之 前 . 中 国人 被 西方 描 述 为 狡猾 、 邪恶 、 怪 异 以及 残酷 。在 1 9世 纪 5 0年代 , 中
国女 作 家 , 她 出生 于美 国 , 成长 在 中 国 , 对 中国 的传
把它们神秘化 、 离奇化这种大环境 中 , 赛 珍 珠 与 众
不 同 的 把 中 国人 “ 不是放在与西方人 , 而 是 放 在 与 其 他 中 国人 的相互 关 系 中加 以描述 ” 。 【 2 1 她说 : “ 我 不 喜 欢 那 些 把 中 国人 写 得奇 异 而 怪 诞 的著 作 , 而 我 的 最 大 愿 望 就 是 要 使 这 个 民族 在 我 的 书 中如 同 它们 自己原来 一 样 真 实地 出现 。 ” I
一
、
中 国一 直 是个 农 业 大 国 .在 上个 世 纪 3 0年 代 更 是 如 此 。农 民对 于 土地 的 热 爱 , 对 于 自然 的依 赖
萨 克斯 ・ 罗默 在 《 阴险狡 诈 的傅满 楚 博 士 》 中虚 构 出
的 傅 满 楚 这 一 形 象 就 是 被 西 方 妖 魔 化 了 的 中 国 人 形象 。 瘦 高耸 肩 , 长 着 莎士 比亚式 的眉 毛 , 撒 旦 的 面 孔. 眼睛像猫一样闪着绿光 , 傅 满 楚 被认 为 是 一 个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ofanhuivocationalcollegeofpoliceoficers从儒家思想视角看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形象周捷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31摘要在赛珍珠之前很多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扭曲的赛珍珠的大地颠覆了这一形象其中所渗透的儒家思想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更好地向人们尤其向西方社会展现了一个健康的真实的生动的中国形象
谈儒家思想对赛珍珠作品《大地》的影响
谈儒家思想对赛珍珠作品 大地 膨响
吕 馨
摘 要 : 珍 珠 把 “ 重土 地 、 爱 土地 ” 想通 过 小说 体 现 出来 . 赛 尊 热 思 实际 是客 观 认 识 人 和 自然 关 系的 结论 。其 观 点 和 中 国儒
学思 想 是 不谋 而合 的 。儒 家认 为 , 天地 万物 是 我 的 朋 友 , 与 人 、 物 与 人 类 本质 上 是 一 致 的 , 地 万 强调 人 与 自然 的 融合 。这
手 漂亮 的 书法 , 身教 书为 生 , 终 笃信基 督教义 。 珍珠 赛
从 师 龙 墨芗 后 , 在其 悉 心 教 导下 , 阅读 了大量 中国经 典著 作 , 为赛珍珠 打 下 了深 厚 的 中国国学 和古典 文学
系的 学 问 。这种 关 系是 合 理 的 , 被看 作 是 符合 “ 便 道
德” 的。它体 现 了人 与人 、 与物 共生 共存 、 人 和谐 相 处
基础 。 同时将她 领进 了 中国文学 殿堂 。虽说 当时赛珍
珠 的写作 动机 是为生 活所 迫 , 这些 浓郁 的 中国式说 但
的根 本原 则 和理 念 . 人 与 自然 、 与 人 的关 系 问 题 在 人
上 . 学 突显 “ 爱 ” “ 序 ” “ 儒 仁 、秩 、 和谐 ” 的价 值 , 些 价 这
在美 国 出生 却在 中 国长大 的赛珍 珠 , 一生 与 中 国 休戚 相关 , 越 两 大洲 的 独 特 经历 令 人感 叹 : 个 蓝 跨 一 眼睛在 就被 身为 传教 士 的父母 漂洋 过海 ,带 到东方 文 明古 国的 中 国。 之后 近 4 0年 , 都在 中 国生活 , 足迹遍 及 江南各 地 。赛 珍珠 自幼 受私 塾先 生教诲 , 遍读 中 国典籍 。深 受 中 困 古典 文化 的熏 陶 。 八岁 回美 国念康 奈 尔大学 。主修 十
赛珍珠《大地》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
赛珍珠《大地》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张媛【摘要】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
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
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7页(P29-35)【关键词】赛珍珠;《大地》;研究综述;创作主体;主题;人物形象【作者】张媛【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1938年,赛珍珠的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由此《大地》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赛珍珠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作品。
查“中国知网”的“检索”,在“主题”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272条(篇);在“篇名”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在“关键词”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99条(篇);在“参考文献”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286条(篇)①。
从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赛珍珠的《大地》在中国大陆学界的研究热度,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对其研究情况展开综述无疑是有意义的。
笔者拟以“篇名”栏检索到的116条(篇)论文为线索,对此展开评析。
《大地》三部曲中孝观念的变迁
《大地》三部曲中孝观念的变迁《大地》三部曲中孝观念的变迁摘要:《大地》三部曲分别描绘了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王姓大家庭中具有不同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三代人的生活历程,展现出传统家庭伦理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发生的巨大变革。
本文以孝观念的变迁为切入点,通过对王姓家庭三代成员之间代际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赛珍珠在中西文化融合下对理想孝观念的期许,同时为读者看待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孝观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大地》三部曲赛珍珠孝观念变迁赛珍珠(1892-1973),出生于美国,四个月大时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在不同阶层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1938年,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赛珍珠因其长篇巨作《大地》三部曲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在《大地》三部曲中,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王姓大家庭三代人不同生活轨迹的生动描述,编织了一幅近代中国皖北大地上新旧文化交织的动态图景,清晰地勾勒出家庭伦理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历程,孝观念的变迁正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缩影。
孝道是中国社会的独特文化现象,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而渗透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立身之本的处事态度之中,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理所当然的东西,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甚至并不把它作为文明的产物,而是视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然而,那些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们,一旦踏进中国社会,却往往因感受到源自于孝道的文化冲击,而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孝道的独特性。
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赛珍珠生活在中国文化的转型时期,与同时期各种充满种族偏见的来华西方人士不同,她对中国世界有着真实的了解并充满真切的感情,因而她能以一种宽容、理解甚至辩护的态度来阐释中国文化,描写中国风俗。
而作为异乡人的“距离感”和“局外性”,又使她比中国本土作家更善于捕捉中国社会的文化异点,以一种客观超然的眼光去解读中国人和中国社会。
正如自传中译本主译尚营林在“译序”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视角去观察近百年的中目史与世界史”。
追寻乌托邦—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形象
追寻乌托邦——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形象【摘要】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曾经把这样的一段话赠予了一个女性:她曾经生活在中国人当中,与他们共度所有的兴衰变迁,共度丰收年景和饥荒年头,共度革命的流血和暴动,共度乌托邦的谵妄。
她就是赛珍珠,一个再现中国历史的美国人,生活在中国的四十多年让她见证了这个国家民族的形象,于是《大地》就应运而生了,这部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乌托邦式的文本既帮助西方人了解中国及中国形象,同时通过作品也昭示了对乌托邦的追寻和向往。
【关键词】乌托邦赛珍珠大地中国形象地理的大发现让中国和中国形象开始进入西方人的视野,由对大中华帝国的向往和崇拜到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的形象一直在西方人的眼中千变万化。
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商船首行中国,揭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序幕。
从《马可·波罗游记》、《大中华帝国志》、《中华帝国通史》等等至赛珍珠的《大地》,无一不是描述中国的著作,可是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大地》一样真实的再现当时的中国——乡土中国,可是这毕竟大部分又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一个看起来那么真实的“Utopia”(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的末尾表示,“乌托邦”与其说是可以期望的理想,不如说是心之向往的空想。
周宁也在《孔教乌托邦》中对其做了一个解释:乌托邦式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感受到紧张与不满并试图消解或缓解紧张与不满的产物。
它可以表现为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向往,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感伤的恋旧的倾向。
赛珍珠在《大地》中追寻的始终是一个自我意义上的乌托邦,她从王龙的发家史表现自己对善的肯定,对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正确认识,而这又恰恰符合了柏拉图《理想国》所设定的乌托邦的第一要素“性善论”的伟大。
但实际上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与作者所描述出来的并不完全相符,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与面临的困境决定着作者其实是在一片贫瘠的大地上追寻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这个乌托邦同时又承载着作者自我认知里的中国形象。
赛珍珠的"仁爱"思想
作者: 任玉稀[1];汪桃红[1]
作者机构: [1]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70-7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赛珍珠;儒家思想;仁爱
摘要:赛珍珠是历史上首位通过创作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作品中渗透的儒家思想向西方世界展现了有灵有魂的中国。
赛珍珠的四部作品《大地》三部曲、《龙子》、《群芳庭》、《我的中国世界》,分别蕴含了儒家家礼中的"孝礼"、对国家的"忠义"、推己及人的"爱人"精神。
而这一切又都归因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
研究赛珍珠作品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如何在对外文学传播中凸显中国文化精神特色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大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138《大地》(The Good Earth,1931)是赛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所著的中国农村题材的小说,是《大地》三部曲的第一部。
《大地》的素材来自赛珍珠和丈夫在安徽省北部的宿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和江苏南京、镇江的一些生活经历。
在该部小说中,赛珍珠从西方人的视角生动刻画了一个中国底层贫苦农民——王龙通过努力奋斗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的过程,描绘了清末民初中国底层农民的生存状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
国内对《大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大地》至少有七个译本,对其评价褒贬有之。
近年来,对于《大地》的批评主要体现在文化/跨文化、中国农民形象及其恋土情结、女性主义和男性形象等角度。
但目前还没有学者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深入研究小说中的伦理内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
”[1]该批评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内涵,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
文学伦理学批评包括对文本的伦理批评,主要是分析“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结构等体现出来的伦理问题”“还包括由此而体现出来的作家的伦理关怀”[2]。
因此,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从伦理关系出发分析《大地》中主人公王龙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挖掘作品的伦理价值,探讨赛珍珠的伦理书写,深入挖掘作品的教诲功能。
一、与自然的关系在《大地》中,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主要体现在王龙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家致富的土地之间的伦理关系。
“人和土地的密切关系这一主题贯穿整部小说。
”[3]王龙发家致富的过程与土地紧紧相连,土地起到了为王龙带来物质财富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是财富的象征。
拥有土地即拥有财富。
小说中王龙逐渐致富的过程是他不断买入土地的过程。
有了土地,王龙得以种植庄稼,收获粮食才有了更多收入,然后再买进更多的土地。
通过此循环,王龙逐渐成为一个大地主,坐拥良田和巨额财富。
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
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摘要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凭借着系列小说《大地三部曲》一举成名,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震惊了美国,受到了世界文坛的关注。
同时赛珍珠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奖的女性作家。
赛珍珠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的长期观察和深切体悟,在《大地三部曲》中塑造了以王龙、王虎、王源为代表说的三代人的中国形象,向西方读者描绘了一幅旧中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同时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中国农民的形象,改变了西方人眼中妖魔化的中国人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字:大地男性女性交流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凭借着系列小说《大地三部曲》一举成名,获得了文学界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赛珍珠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奖的女性作家。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将近四十年,她以创作的中国题材的小说而闻名于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向西方国家介绍古老的中国真实一面的杰出女性。
塑造了真实而朴实的中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眼中妖魔化的中国人形象,以及对中国认知上的错误。
赛珍珠的人生经历特别而丰富。
1892年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还在襁褓中的她跟随从事传教士的父母不远千里来到古老的中国,从此,赛珍珠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圈里,她身边的小伙伴,佣人为她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第一扇窗。
她喜爱中国菜,喜欢穿中式服装照相,她的汉语水平几乎和中国人一样的流利。
赛珍珠的父母特地为她请了一位中国先生当家庭教师,向赛珍珠传授地道的中国儒家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此外,赛珍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有很多她喜爱的中国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同时她也喜欢听中国民间艺人讲故事,赛珍珠从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淮北曲艺视角的赛珍珠《大地》分析
背后的原因:“金 元 杂 剧 亦 常 用 三 国 时 事,如 《赤 壁 鏖兵》《诸葛亮秋风五丈原》《隔江斗智》《连环计》 《复夺受禅 台 》等,而 今 日 搬 演 为 戏 文 者 尤 多,则 为 世之所乐道可知也。其在小说,乃因有罗贯中本而 名益显。”[1]87“说 《三 国 志 》者,在 宋 已 甚 盛,盖 当 时 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 无春 秋 列 国 之 繁,故 尤 宜 于 讲 说。”[1]86这 也 反 映 在 了本地区流传的鼓书艺术中,笔者搜集的黄淮地区 六十余部鼓书或琴书,绝大部分是传统曲目,而又以 三国和唐宋时期英雄好汉们的故事为主,其中,被表 现得最为经典的就是关于关羽的《单刀赴会》。
根据 50年代出生于宿州符离的乡民的回忆,80 年代电视普 及 之 前,鼓 书、丝 弦 (琴 书 )等 是 那 里 较 普泛和受欢迎的基层娱乐方式;根据对泗县东北乡 最僻远处乡民的求证,泗州戏则是当年此地最受欢 迎的文娱方式。
在农业时代,作为皖北乃至黄淮基层农村大多 数村庄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 的历史约自清末始,相对较短,但是曲艺中的鼓书, 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而且其唱词和唱腔 等的传承相对稳定。唐代有俗讲和变文,宋代更有 说书人的底本———话本,皆有部分流传至今者,到了 明代则经文人之手打磨成了数部传统小说名著——— 其中渊源最明确、打磨得最圆熟的,当属三国故事。 在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惟 《三国志》有印本”[1] “观其简率之处,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1]86, 他梳理了其流传不衰的脉络,并试图进一步探讨其
鼓书、琴书既是农业时代本土富于乡村文化意 韵的基层民间娱乐方式,其种种言说,又是近古乃至 中古的话语延续和文化映射。赛珍珠立足于宿州大 地的写作,也必将有形无形或直接间接地体现和表 达出地方文化的这类特征,《大地》也会在某些方面 与之共振,以成就其经典性。
赛珍珠是怎样西传中国文化的 [赛珍珠的中国文化观]
赛珍珠是怎样西传中国文化的[赛珍珠的中国文化观]摘要:赛珍珠一生热爱中国文化。
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富有个人色彩的思考,主要为没落的光辉――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依恋:心灵的慰安――对道家和佛教的体认:和谐――中国文明的总体特征。
赛珍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具有“双焦透视”、注重个人体验以及对中国文化极度推崇三大特色。
而她的中国文化观的形成又与其家庭出身、作家身份及人道主义立场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赛珍珠中国文化观特征赛珍珠(1892~1973),美国小说家,生于美国,长于中国,发表过《大地》、《母亲》等作品,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尼克松总统誉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桥梁”。
在其晚年著作《中国:过去和现在》中,赛珍珠集中表达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没落的光辉――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依恋赛珍珠前后在中国生活了40年。
其父母比较开明,为她聘请清末秀才孔先生为家庭教师,可以说,赛珍珠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系统汲取得益于孔先生。
关于儒家思想的体认方面,在《中国:过去与现在》一书中,赛珍珠主要涉及儒家学说的特色、君子人格、礼仪内蕴以及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评价四方面。
在对儒家学说的特色把握方面,赛珍珠说:“因为中国没有国家或民族的宗教,儒家学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道德秩序,提出了做每一件事的正确方法。
”赛珍珠出生于传教士家庭。
家庭的影响使得她思索中国有没有类似于基督教的宗教。
在长期的体认中。
她锁定了儒家学说。
其实关于儒家学说是否能被视为一种宗教,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并大致形成三种看法:一是儒学不是宗教;二是儒学不是宗教,但具有宗教性;三是儒学即儒教。
赛珍珠明显持第二种观点。
的确,儒家学说没有类似于上帝这样的人格神的存在,但儒家学说依然具有超越性等宗教因素。
儒家学说充满着对天、道的敬畏,儒者怀着与基督徒相似的神圣感与天进行交流感应。
在对君子人格的把握方面,赛珍珠说:“健壮的、有生气的、有感情的中国人处在克制之中――不是对暴君的克制,暴君们从来不会长命,而是自我克制。
赛珍珠的中国文化观
赛珍珠的中国文化观作者:雷斌慧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2期摘要:赛珍珠一生热爱中国文化。
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富有个人色彩的思考,主要为没落的光辉——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依恋:心灵的慰安——对道家和佛教的体认:和谐——中国文明的总体特征。
赛珍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具有“双焦透视”、注重个人体验以及对中国文化极度推崇三大特色。
而她的中国文化观的形成又与其家庭出身、作家身份及人道主义立场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赛珍珠中国文化观特征赛珍珠(1892~1973),美国小说家,生于美国,长于中国,发表过《大地》、《母亲》等作品,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尼克松总统誉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桥梁”。
在其晚年著作《中国:过去和现在》中,赛珍珠集中表达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没落的光辉——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依恋赛珍珠前后在中国生活了40年。
其父母比较开明,为她聘请清末秀才孔先生为家庭教师,可以说,赛珍珠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系统汲取得益于孔先生。
关于儒家思想的体认方面,在《中国:过去与现在》一书中,赛珍珠主要涉及儒家学说的特色、君子人格、礼仪内蕴以及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评价四方面。
在对儒家学说的特色把握方面,赛珍珠说:“因为中国没有国家或民族的宗教,儒家学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道德秩序,提出了做每一件事的正确方法。
”赛珍珠出生于传教士家庭。
家庭的影响使得她思索中国有没有类似于基督教的宗教。
在长期的体认中。
她锁定了儒家学说。
其实关于儒家学说是否能被视为一种宗教,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并大致形成三种看法:一是儒学不是宗教;二是儒学不是宗教,但具有宗教性;三是儒学即儒教。
赛珍珠明显持第二种观点。
的确,儒家学说没有类似于上帝这样的人格神的存在,但儒家学说依然具有超越性等宗教因素。
儒家学说充满着对天、道的敬畏,儒者怀着与基督徒相似的神圣感与天进行交流感应。
在对君子人格的把握方面,赛珍珠说:“健壮的、有生气的、有感情的中国人处在克制之中——不是对暴君的克制,暴君们从来不会长命,而是自我克制。
论赛珍珠跨文化“中国小说”儒家仁义观
论赛珍珠跨文化“中国小说”儒家仁义观作者:黄剑胡刘坤来源:《卷宗》2014年第07期摘要:赛珍珠跨文化“中国小说”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忠孝仁义观进行生动阐释。
论文选取其代表作《大地》、《母亲》等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描写分析,赛珍珠心中理想的中国青年是既秉承中国传统道德观又具复兴中华雄心壮志的新一代。
关键词:赛珍珠;中国小说;仁义观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赛珍珠跨文化“中国小说”范式研究成果。
赛珍珠,终身挚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国小说”中推崇中国的儒家忠孝仁义观,在复兴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今天,重温其小说,更能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儒家的思想文化中,“仁”是核心思想。
“孔子对“仁”做了以下六种解释:第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篇》)第二,仁爱重在实践。
第三,仁爱需要牺牲精神,必须能“舍小我而取大我,扩小我而为大我”即“杀身取仁”。
第四,仁爱是道德之本,是人格的基础。
第五,为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要扩大、充实个人人格的基础。
就是说以个人的爱为出发点,逐步推进并最终形成社会、人类的爱。
第六:仁即“人道”。
” [1]从家庭层面看,仁体现在“孝”上,孝为人之本,“百善孝为先”《大地》中写儿辈对父母的孝顺:王龙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为年迈咳嗽的父亲烧好开水,泡好茶,在饥荒来临时,哪怕自己去吃观音土,“只要有吃的东西总是先顾到父亲,哪怕孩子们吃不到东西,即使是他自己掉肉来养他,老人也应该吃的。
”[2]在逃荒的路上,王龙看见父亲要倒了,把父亲背在身上,一讨来吃的东西,他让父亲吃饱。
《母亲》中的母亲,即使丈夫背叛她,离家出走之后,还是尽心尽力一如既往地服侍、孝顺婆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对这一传统精神也大加赞美,中国自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割股疗亲”的故事,想必赛珍珠是知道这一故事的。
从社会层面看,仁体现在爱国精神上,为了表现中国人的爱国精神,赛珍珠把她笔下的中国人设置在战火纷飞,命运多舛的近代中国背景里面。
《大地》中的中国哲学思想
《大地》中的中国哲学思想汪桃红摘要:赛珍珠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提到一部中国古典佛学著作《法句经》,并称自己的创作受到这部经书的影响。
而影响其创作的远不止一部经书,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国传统哲学集大成者《周易》。
以中国题材的著作《大地》中中国农民和土地相互依存的血肉联系蕴含着天人合一朴素的世界观;王龙一家的兴衰历程则体现着阴阳调和、兴衰交替、“保合大和”的和谐发展观;王龙个人则是进德修业,恪守孝道的代表,却又是“不骄不忧”的处世哲学的反面例证。
《大地》是从世界观,和谐发展观和个人修养三个层面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系统体现。
关键词:周易大地中国哲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现代主义视野下薇拉·凯瑟文化身份研究”(20__SJD750038);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薇拉?凯瑟的现代性研究”(20__YW064J)赛珍珠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学界普遍认为,《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沟通,让西方人以自己熟悉的语言形式了解了另一个神秘的国度。
“她的创作是文学的,更是文化的,其文学创作的文化价值要大于其文学价值,尽管其文学性丝毫也不容抹杀。
”[1]207除去中国“俗”文化的描写,它也是一部蕴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小说。
因为在赛珍珠的眼里,中国农民都是有着生存智慧的人。
赛珍珠深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其作品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人和自然的共生互生的关系描述,阴阳两性的互动融合促进人类的繁衍之“象”;在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的互动中贯穿“易”的思想,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相对稳定的规律和趋势。
以及“致命遂志”,面对逆境,中国农民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实质。
可以看出,从中国哲学中“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来看,王龙是改造自然,处理两性关系角色中的“王”者的角色,由于自身农民阶级的局限,与“圣”人之间鸿沟不可逾越。
一、天与人、阴与阳的共生辩证关系《大地》1931年在美國出版,全书共有三部,其中第一部是赛珍珠着力最多的一部,也是描写天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大地三部曲》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Abstract
Confiicianism, which for long has influenced and governed the thoughts and behaviors of Chinese people,influenced Pearl S. Buck greatly and found its way into her major Chinese works. This thesis aims at exploring Confucianism in her masterpiece,The House of Earthtrilogy. It analyzesThe Trilogyon the basis of three main aspects of Confucianism.
Confiicianism requir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and man and himself so that man can achieve the doctrine of mean,which leads to the Confucian ideal: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InThe Trilogyonly those who maintain the harmony between these relations and achieve the doctrine of mean realized self-transcendence and their own value of life,which proves Mrs. Buck’s ideal of arriving a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的儒家思想姓名:张秀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胡泓
20060422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影响和规范着中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影响了赛珍珠本人,同时它也融入到赛珍珠中国题材的小说中。本文将依据儒家思想中三组重要的关系来探讨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的儒学思想。
本文首先讨论三部曲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的精神存在。《大地》里人与土地在物质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的不可分割体现了儒家思想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三部曲里由王龙扎根于土地到王虎离开土地再到王原回到土地的安排体现了赛珍珠对人应该扎根于土地的信念的肯定。
The Trilogytouched upon the belief of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Wang Family. They had no real faith in so-called Heaven and other gods. Instead they believe that only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can master their own fate. Their paying respects to the dead elders at certain time disclosed their spiritual destination. All these comply with Confucianism that is a philosophy of humanity and focuses on self-cultivation. Pearl Buck expressed similar idea in her biography.
三部曲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三纲对人际关系的要求是一致的,三纲是儒家思想里对父子关系,君臣关系(泛指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夫妇关系的规范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是对人们思想和道德的重要评价标准,在三部曲里也有体现。
三部曲里亦多次涉及王龙三代人的信仰问题。他们对所谓的天和其他的神没有绝对的信仰,相反他们更相信只有人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揭示了中国人精神的最终归宿。这与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哲学并强调自我修身是一致的。而赛珍珠在自己的自传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This thesis,first of all,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The Trilogy.According to Confucianism, Heaven includes both the objective natural world and some spiritual existence. InThe Good Earththe physical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land and spiritual inseparability of them reflec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Confucianism. The arrangement of Wang Lung’s rooting in land and Wang the Tiger’s leaving land and Wang Yuan,s returning to land signifies Mrs. Buck’s positive opinion on the belief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root themselves in land.
InThe Trilogy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man conforms to The Three Cardinals of Confucianism, which governs the relation between father and son, husband and wife,and king and minister (referring generally to people at higher position and people at lower position).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Ren Yi Li Zhi Xin,,,significant standards to estimate the thoughts and morals of people, also find its way intoThe Tri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