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合集下载

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报告

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报告

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报告1.引言1.1 概述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的重要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议题。

本报告旨在分析国有企业现状,探讨其转型需求和挑战,提出转型路径,并结合成功转型案例,提出政策建议,展望国有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本篇报告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首先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概述,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分别介绍了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以及撰写该报告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则包括了国有企业现状分析、转型需求与挑战以及转型路径探讨三个部分。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呈现成功转型案例、政策建议和展望未来三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让读者能够清晰了解本篇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1.3 目的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国有企业转型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转型的路径和方法,总结成功转型的案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展望未来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旨在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实现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2.正文2.1 国有企业现状分析国有企业是国家掌控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首先,国有企业在整体规模和效益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随着国家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和支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和利润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提升。

其次,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强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SWOT分析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建议——以贺州A集团为例

基于SWOT分析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建议——以贺州A集团为例

基于SWOT分析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建议——以贺州A集团为例第一篇范文:基于SWOT分析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建议——以贺州A集团为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有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国有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贺州A集团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SWOT分析1. 优势(Strength)(1)政策支持: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得到了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2)品牌效应:国有企业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口碑,品牌影响力较大。

(3)资源整合能力: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有效整合行业内外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

2. 劣势(Weakness)(1)体制机制束缚: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体制机制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人才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人才队伍老化,缺乏高端创新型人才,难以满足转型升级的需求。

(3)经营效率低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层级较多、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

3. 机遇(Opportunity)(1)国家战略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为国有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科技创新助力: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4. 挑战(Threat)(1)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放,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面临较大的压力。

(2)政策调整风险:政策环境变化较快,国有企业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应对政策风险。

(3)转型升级成本:国有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较高。

二、发展战略建议1. 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国有企业应加大改革力度,简化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激发企业内部活力。

(复习指导)模块2第9单元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

(复习指导)模块2第9单元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

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措施(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特征包产到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业时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1)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实行的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仍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

(2)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3)土地所有权不清晰。

(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1)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

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

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需求。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内部调整,也包括对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政府职能、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改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重要性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改革与转型能够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产权关系、市场机制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能够重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其次,改革与转型也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开放竞争,能够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造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品改进。

最后,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也与国家治理能力和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通过改革与转型,能够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时俱进,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影响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实施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政治因素对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有着重要影响。

政治稳定和政府决策的连续性是推动改革与转型的基础条件。

其次,市场因素也对改革与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对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的自由度会影响到改革的效果和转型的速度。

再次,社会因素是推动改革与转型的重要力量。

社会的预期和需求会对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产生影响。

最后,国际因素也是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影响要素。

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会对改革的调整和机遇产生影响。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应对策略针对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灵活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市场机制。

鼓励竞争,保障产权,加强监管,构建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其次,需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更多地扮演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角色。

再次,要加强创新驱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政府经济学_习题集(含答案)

政府经济学_习题集(含答案)

《政府经济学》课程习题集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习题【说明】:本课程《政府经济学》(编号为02035)共有单选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简答题,判断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名词解释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1.政府经济学的是一门新兴的()的交叉学科A、经济学与行政学B、管理学与行政学C、经济学与政治学D、政治学与财政学2.在政府经济学中,政府被理解为()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立法机关C、国家司法机关D、国家统治机关3.重商主义认为国家的任务是()A保证财富增加;B保证社会稳定;C保护私有财产;D供给公共产品4.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国家最重要的议事日程是()A积极参与那些私人已经在完成的活动;B做好那些私人做得不好的事情;C比私人更好地完成那些私人正在做的事情;D做那些没有私人去做的事情。

5.政治学科中的政治学一般认为政治分为统治和管理两个层次,这种区分源自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两种基本职能。

其中统治职能主要包括()A镇压反革命分子,反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B促进国家宏观经济活动协调、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危机产生;C压迫敌对阶级和敌对分子以及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犯;D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各种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6.政府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属于()A自然科学范畴;B人际关系学;C微观社会学;D管理层次的政治。

7.()认为财产所有制、家庭构成、人口繁衍、教育等社会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都要由城邦管理起来。

A柏拉图;B色诺芬;C亚里斯多德;D苏格拉底。

8.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国家的任务是()A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B保证财富的增加;C矫正市场机制的失灵;D有效供给公共品。

9.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应当是()A积极干预市场机制的政府;B以公有制为基础、工人阶级领导的政府;C遵守自然秩序的政府;D最低限度的、保护性的或守夜人的政府。

10.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地位,主张()是国家致富的保证。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课题3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相继,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第6章 转型国家

第6章 转型国家

经济发展较好的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已经 恢复到剧变前的最高水平。但是这些国家要想赶上西方 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专家认为,以欧盟平均年增长率为 2%、中欧各国年增长5%~6%这样的速度来看,中欧 国家还需要20年才能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倍,这 些国家大约要用35年的时间才能赶上欧盟的平均水平。 俄罗斯经济从1999年开始好转,并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但至今尚未恢复到剧变前的水平。俄罗斯在新世纪的头 十年内必须保持年均4.9%的增长速度才能在2010年恢 复到自己1989年的水平。
(三)经济转型的结果
经过十多年的大力推进,东欧中亚国家的经济转型基本完成, 主要表现为: 1.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已基本结束,初步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 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2.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 但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生产大幅度下降 2.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3.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急剧增加,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4.对外贸易恶化,外债负担加重
第六章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2 3 4
经济制度的转型
政治制度的转轨 外交政策的转变 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势
要论提示
● 改造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建立以私 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 建立以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自由选举为特征 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 ● 东欧国家外交力求回归欧洲;俄罗斯外交从 向西“一边倒”到灵活务实,力求彰显大国 影响。
2. 着手修复同东欧国家的关系
俄罗斯通过外交努力缓和了与东欧各国因此而产生的对 立情绪,并保持了良好关系。
3. 进一步发展同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间的联 系
俄罗斯积极推行新亚太政策,积极谋求发展同亚太大国 的关系和加入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组织及地区一体化进程。

2022年新高考全国通用历史人教版一轮知识点复习:课题29 改革开放新篇章——从计划经济到

2022年新高考全国通用历史人教版一轮知识点复习:课题29 改革开放新篇章——从计划经济到

[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 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 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命题立意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以素养立意考查改 革开放
时空定位 关键点拨
1983年,北京百货商场改革经济体制
材料反映的是1983年企业(百货商场)与人民政府签订承包合 同,该合同的规定一改过去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创收,因 而激起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热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 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 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 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 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 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 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2)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完整统一,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 乡镇企业,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开放沿海地区到开放内地,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4.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上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2)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设 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 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 区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年上海公务员《申论》(A类)真题

2022年上海公务员《申论》(A类)真题

2022年上海公务员《申论》(A类)真题2022年上海公务员《申论》(A类)真题问答题(共1题,共1分)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2022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华丽转身》的评论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稳步开展,行政成本进一步降低,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政府职能向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

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

2.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

这既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动。

2022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务院明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第25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5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特点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社 会主义制度。 ②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 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③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④从长远来看: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 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 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城市 (1)开展: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 强 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②所有制:以 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 按劳分配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我国将 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 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市场调节 为主。 ③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 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文明】2020年继续教育公需课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多选题答案供参考

【文明】2020年继续教育公需课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多选题答案供参考

【关键字】文明多选:1、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2、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4、行政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包括(加大改进的力度、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加强管理和服务、通过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的权利和责任有机统一,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5、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有(把市场决定价格作为价格形成的常态改革、推进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严格限定政府定价范围、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6、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国家权力动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国家的党政关系问题、独立的司法体系、反腐败机制、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7、社会矛盾的三个基本特点(群体性、普遍性、制度性)8、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9、我国现行市场规则存在的问题有(公平性不够、开放性不够、透明度不够)10、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农村社区化)几方面入手。

21、健康司法监督机制要()之间相互制约、监督。

A、公安局C、法院D、察院22、法治中国包含()。

A、法治国家B、法治社会C、法治政府23、健康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要()。

A、让权力有效运行B、解决权力之间的冲突C、改变权力无效“空转”的现象D、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监督24、()永无止境。

A、实践发展B、解放思想C、改革开放25、改革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

A、公有制经济主体不动摇B、充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6、有效需求不足,包括()。

B、边际消费将递减C、投资收益递减D、货币的流动性偏好27、生产要素包括()A、资本B、土地C、劳动力D、技术E、管理28、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的制度保障。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讲述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重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2.难点:戊戌变法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意义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商鞅,右图是康有为。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有何共同之处?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变法和改革?如何认识其原因、内容、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变法和改革?各自的背景、内容、影响如何?自主学习(一)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推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体化转型方面

推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体化转型方面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体化转型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

实体化转型指的是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手段,将资产与所有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为了推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体化转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一、优化国有企业资产结构。

当前,一些国有企业资产结构复杂,存在资产过度集中、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优化资产结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效益。

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资产重组等方式来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科学的决策机制,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用以保障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必须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的重点。

要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加强内部管理需要从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四、推进企业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是企业实体化转型的基础。

国有企业要逐步实现市场化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允许企业自主经营,拓宽经营范围,探索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五、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企业的实体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

六、加强监督和评估。

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

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改革的跟踪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1、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2、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受到个体经济的极大限制。

据东北、华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已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东北局报告说东北农村有1%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

华北局报告说,据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典型调查,新富农占总农户的2%。

这一现象表明( )A.土地改革未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B.农业中的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C.迫切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D.土改使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3、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

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

这表明( )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5、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6、“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政府和市场

政府和市场

政府和市场:1、法律权威与改革的两难关系三中全会提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过去提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今天改成决定性作用。

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有本质上的差别,既然说是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在市场与权力的决定方面,市场起主要作用,发挥最根本作用。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重要手段,各有长处但功能不同。

如果说两只手,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是有形的手,无形的手是市场的手,当然应该是最重要的,只有当市场这只手不能起作用的时候,国家这个有形的手才能进行干预。

但是长期以来,国家这只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市场始终感觉到有很强的政府影子在起作用,这就是吴敬琏教授常说的,我们的市场还是一半管制,一半市场在发挥作用。

半市场半管制的现象造成政府和市场关系失调,或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扭曲。

2、国家是市场失灵的矫正者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下(比如完全竞争,没有公共品,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收益和外部性),竞争性的价格体系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资源配置达至帕累托最优。

但是,市场失灵的发生恰恰是因为假定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违背。

“国家应当是市场失灵的矫正者”是庇古以来关于福利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观点。

马斯格雷夫(Musgrave)、阿罗、萨缪尔森和凯恩斯都持这种观点。

凯恩斯所强调的由于工资和价格结构刚性造成的市场失灵,是对福利经济学第一理论的另一种形式的违背,并引起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和失业。

因此,政府的作用是通过政策制定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

另外,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说明,每一种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性的价格机制来得到。

按照这种观点,如果市场形成的收入分配不是社会所普遍接受的,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扭曲”的税收政策对最初的收入进行重新分配,其余的则由市场自发完成.3、让社会回归自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中国的逻辑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中国的逻辑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中国的逻辑[摘要]现代国家建设必然包含两个历史行动:一是国家制度体系建设;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前者是根本性的,后者是决定性的。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定是在既定国家制度框架下展开,与国家制度体系保持内在的有机统一。

任何国家只有成功地完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才能达成真正的现代化。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展开,上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创造中国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应聚焦于基础制度建设。

基础制度建设的成败决定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败。

[关键词]国家制度;国家治理;国家建设[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05-0006-06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大历史来看,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三种政治形态:即先秦的封建时期、秦之后的中央集权专制时期以及辛亥革命之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每一个形态所创造的新结构、新治理与新秩序,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与动力。

第一种和第二种政治形态都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内生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性。

而第三种形态,即当今中国政治形态,实际上是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冲击的结果,虽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并非自我内生和转化的产物,它与中国既有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联性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建构与创造。

实践表明,如何在现代化转型中有效建构现代政治形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从今天中国发展的水平与态势来看,中国虽然在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上也经历过曲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其中的关键就是:独立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现代政治形态。

换言之,现代民主共和虽然不是中国内生的,但却是中国自主建构起来的。

正是这种自主建构,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理论逻辑、制度体系和发展道路。

这决定了中国今天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是基于中国发展的政治逻辑与现代文明要求的有机结合。

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

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

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分别为:公共性、服务性、公共利益至上、职能外包、主体多元化、权力依赖。

一、公共价值理念的核心是公共性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

公共管理强调公共性的时候,它会牵涉到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责任、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公共监督,以及公共道德一系列的问题。

公共性又表现为:一是合法性,公共权力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必须受民众的监督、民众的制约。

二是公共利益性,即追求公共利益就是公共管理所追求的的目标。

三是互动性,即公共管理过程是互动的,政府将保证每一名公民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二、服务性(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

服务型政府的管理分为:监督管理型公共服务,如国家行政管理;纯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环境保护;准公共服务,如发展非义务教育、新闻出版等。

三、公共利益至上公共管理部门把服务对象界定为顾客,其行为受顾客驱使,满足顾客的需要,让顾客有所选择,与顾客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四、公共管理社会化取向(职能外包)政府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尽可能多地把社会公共事务交由社会管理,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

五、权利主体多元化权利主体多元化带来以下五个作用:第一,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第三,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

第四,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

第五,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财产。

六、权利依赖权力依赖,指的是参与公共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为公营还是私营,都不拥有充足的知识和资源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它们必须彼此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

由于存在着权力依赖关系,公共管理过程便成为一种互动的过程。

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路径及方式

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路径及方式

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路径及方式摘要:发展型政府在过去通过广泛的资源动员模式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但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迫切需要政府提供更优质、高效且全面的服务。

在此背景下,服务型政府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主要介绍发展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以及发展型政府如何向服务型政府而转型。

关键词:发展型政府;弊端;转型路径;服务型政府―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中,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超过7%,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经济的年增长率更是超过8%,高速的经济增长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这些成果引起了许多学者对其经济奇迹背后的制度性因素的探究,许多学者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角度出发,分析政府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并逐步形成发展型政府理论。

一、发展型政府的主要特征发展型政府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Johnson在对日本经济研究后提出来的,其开启了东亚发展型国家的论述(Woo –cuming.1999)。

Johnson认为发展型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国家经济发展①和干预现代化进程②。

基本特征是国家实行非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政府对经济不同程度的有效干预,使经济增长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1. 发展型政府的主要特点1.1 奉发展主义的理念,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最主要的目标。

在发展型政府中,经济建设是绝对的中心,各级政府都以确保经济高速发展为主要任务。

政府中的官员任免、晋升也跟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联。

因此,不难避免各级政府―倾全力‖来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

1.2 政府干涉与市场经济模式的结合。

发展型政府在推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能够避免自由竞争的市场的无序性。

例如,政府可以把较多的资金,较先进的技术投入到某些关键行业,这在政府完全不干预的情况下是做不到的。

政府还能够通过利率、税收、工资水平的调节以及工业机构的调整来调节产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