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中国文学史---编年
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5)唐代时期:诗(6)宋代时期:词(7)元代时期:曲(8)明清时期:小说游国恩版主编: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共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次:1963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2029 BC-256 BC)1. 上古文学(文学艺术的起源、古代神话)2.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关于诗经、雅颂、国风、地位和影响)3. 先秦历史散文(殷商至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影响)4.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影响)5.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楚辞名称和来源、屈原生平和作品、离骚、其他、影响、宋玉)第二编:秦汉文学(221 BC-23 AD)1.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辞赋(秦代文学、贾谊和汉初散文、枚乘、司马相如)2. 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生平,著作、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地位,)3.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辞赋(西汉后期、班固汉书及东汉散文、王充、张衡和东汉抒情小赋)4. 汉代乐府民歌(关于乐府、思想性、艺术性、孔雀东南飞、影响、民谣)5.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起源、东汉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220 AD-581 AD)1. 建安和正始文学(曹操、曹丕、建安七子与蔡琰、曹植、阮籍、嵇康)2. 西晋文学(傅玄、张华、陆机、潘岳、张协、左思、刘琨、郭璞)3. 陶渊明(时代与生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影响)4.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影响)5.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和山水诗、鲍照和七言诗、谢朓和新体诗、梁陈诗人和宫体诗、庾信)6.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骈文、散文)7.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溯源、志怪小说、轶事小说)8.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诗品及萧统文选)第二册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581-907)1. 隋及初唐诗歌(隋代诗歌、从上官仪到沈佺期和宋之问、王绩和四杰、陈子昂)2.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3.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4.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生平和思想、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艺术成就、地位和影响)5.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平和思想、诗歌的思想性、诗歌的艺术性、地位和影响)6. 中唐前期诗人(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李益)7.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白居易诗论和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8.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9. 中唐其他诗人(韩愈、孟郊、贾岛、刘禹锡、柳宗元、李贺)10. 晚唐文学(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11. 唐代传奇(唐代传奇兴起的原因、思想与艺术、地位和影响)12. 唐代通俗文学和民间歌谣(变文、俗赋、话本、词文、民间歌谣)13. 晚唐五代词(词的起源、发展和民间词、温庭筠和花间派、李煜及南唐词人)第三册第五编:宋代文学 (960-1279)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西昆派和宋初诗文、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2. 北宋前期的词(晏殊、欧阳修、柳永)3. 苏轼(生平和思想、文论和散文、诗和词、影响)4. 北宋后期的诗词(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秦观、周邦彦)5. 南宋前期文学(李清照、张孝祥、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散文家)6. 爱国诗人陆游(生平、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影响)7. 爱国词人辛弃疾(生平、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辛派词人)8. 南宋后期文学(姜夔、四灵,江湖诗人、朱熹、严羽、文天祥和宋末爱国诗人)9. 话本和宋代民间歌谣10. 辽金文学(辽金文学的发展、元好问、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六编:元代文学(1271-1368)1.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戏曲、元杂剧、元前期剧坛)2. 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生平和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地位和影响)3. 西厢记(王实甫、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影响)4. 白仁甫、马致远5. 元前期杂剧其他作家和作品(康进之、高文秀、纪君祥、尚仲贤、杨显之、石君宝等)6. 元后期杂剧(杂剧南移及其衰微、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7. 元末南戏(南戏兴起、高明的琵琶记、拜月亭)8. 元散曲和民间歌谣9. 元代诗文(刘因和前期诗文、虞集和中期诗文、王冕、杨维桢和后期诗文)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 (1368-1636)1. 三国演义(章回小说的产生、成书过程和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影响)2. 水浒传(成书过程和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影响)3. 明前期诗文(宋濂、刘基、高启、台阁体、茶陵诗派)4. 明代的戏剧(明初到中戏剧、昆腔、浣纱记、鸣凤记、沈璟和吴江派、徐渭)5. 汤显祖(生平、牡丹亭、其他剧作、东郭记、红梅记)6. 西游记(成书过程和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7. 金瓶梅及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金瓶梅、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8. 明代的拟话本(冯梦龙与三言、二拍)9. 明代散曲和民歌(王磐、冯惟敏、民歌)10. 明中叶后的诗文(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归有光和唐宋派、李贽、公安派、竟陵派、爱国作家)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 (1636-1911)1. 清初诗文词(顾炎武等爱国作家、清初的诗派和诗人、清初的词派和词人)2. 清初戏曲作家(李玉、清忠谱、尤侗、李渔及其戏曲理论)3. 洪升和长生殿(生平和作品、长生殿故事的继承和发展、思想内容,艺术成就)4. 孔尚任和桃花扇(生平和作品、内容和成就、昆曲衰落期的传奇和杂剧作家)5. 聊斋志异(蒲松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其后的文言短篇)6. 清初至清中叶的长篇小说(水浒后传、说岳全传、醒世姻缘传、镜花缘)7. 儒林外史(吴敬梓、思想内容、艺术成就)8. 红楼梦(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影响)9. 弹词鼓词和民间歌曲10. 清中叶的诗文(乾嘉间的诗派和诗人、桐城派、江中及其他骈文家)第九编: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 (1911-1949)1. 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龚自珍、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诗文、古曲小说的衰落)2.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诗文(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宋诗派)3.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小说(新阶段、李伯元、吴趼人、老残游记)4.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章炳麟、秋瑾,柳亚子和南社诗人、孽海花)5. 近代戏曲(地方戏和京剧、传奇、杂剧、乱弹剧本、戏剧革新及话剧萌芽)6. 近代民间文学(民间歌谣、传说故事)。
汉魏六朝赋
西汉前期
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追随屈、宋传统
,以抒情为主)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贾谊(前201—前169)
,洛阳人。 年仅二十二岁,便受到汉文帝赏识,任太中大夫,参与 国家事务,为朝廷中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他性格尖锐,敢于 说话,好论天下大事,引起朝中元老的不满,被贬谪到楚地 任长沙王太傅,因此写下了他的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 》和《鹏鸟赋》。 在文体特征上,《鹏鸟赋》是楚辞体与汉赋之间的一种 过渡。重视说理,而少直接抒情;文句,除去语气词“兮” 字,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赋的内容,以假设自己与鹏鸟的 问答展开,也隐然开汉赋问答体的先河。
体的宫殿及场景,或大段铺写,或一笔带过,都有严
谨的考虑;在句式、遣辞方面,也追求铿锵的节奏与 响亮的音色。总体上说来,《两都赋》既不同于司马 相如赋的纵横疏宕,也不同于扬雄赋的瑰丽奇谲,而 是自成一种典雅和丽的风格。京都赋的基本格式,也 就由《两都赋》确定下来。
东汉中后期的辞赋,比较前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首先,充斥于东汉前期辞赋中歌功颂德的内容几乎一扫 而空,阐发儒教思想的成分也明显减少。大赋的题材虽无 太多变化,但由于统治思想束缚的松懈,抒情意味更为浓 厚,表现世俗生活的内容显著增加,因而显得较为活泼有 生气。更重要的转变,是抒情小赋的兴起。这种短小的赋 篇,不仅完全以抒情为中心,而且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 ,更直接地反映了时代的脉搏。东汉中后期辞赋的转变, 为魏晋以后的辞赋奠定了基础。东汉中期著名的传统大赋 ,有张衡的《二京赋》、马融的《长笛赋》、王延寿的《 鲁灵光殿赋》等。
汉赋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无所用, 遂免官去梁,从枚乘游于梁孝王门下,孝王死后 归蜀。武帝读他的《子虚赋》大加叹赏,把他召 到宫廷,他又为武帝作《上林赋》。除了作为宫 廷文学侍从,司马相如还曾奉命出使西南,安抚 当地人心。晚年因不满于自己在宫廷的地位,常 称病闲居。 代表作:《子虚》、《上林》二赋。
汉代散文
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 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 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 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 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 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 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 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 哉!”
神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如《廉颇蔺相如 列传》中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 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 皆靡”,“怒发上冲冠”等,使人产生一 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司 马迁常用的手法。如刘邦、项羽微时见秦 始皇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的是 自负与野心,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 的处境与性格。
再如“鸿门宴”事件,牵涉到的人物很多, 在刘邦、项羽、樊哙等人的传记中又都非 提不可。为了不重复,司马迁“详此略 彼”,在《项羽本纪》中写得极为详尽, 有声有色,而在《高祖本纪》、《樊哙列 传》中则极为简略,几乎没有多少具体的 细节描写,而只是用叙述的语言交代过去。 因此,“互见法”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 见”,在人物塑造与结构安排上都起到了 很好的作用。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 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 祸,幽於縲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 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 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 思来者。”
自考 古代文学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言秦汉文学发展概况(这一部分认真看,了解秦汉文学的大致概况)一、秦代文学(一)《吕氏春秋》(二)李斯二、西汉文学(一)散文1.政论散文:贾谊、晁错2.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3.叙事散文:刘向《新序》、《说苑》4.抒情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二)辞赋: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杨雄(三)乐府诗歌三、东汉文学(一)散文:1.论辩散文:王充《论衡》2.历史散文:班固《汉书》、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3.政论散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二)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三)诗歌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第一章西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西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第一节秦代散文和李斯一、《吕氏春秋》(一)组织编纂者:吕不韦(二)杂家著作。
(三)文学特征:寓言故事丰富多彩。
二、李斯:秦代唯一的一个文学家。
(一)《谏逐客书》(《上疏谏逐客》):铺排、对比。
(二)秦刻石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一、贾谊(一)生平(二)散文代表作:《过秦论》、《治安策》(《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三)散文创作特点:1.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
2.铺排渲染。
二、晁错(一)生平(二)散文代表作:《论贵粟疏》、《上书言兵事》、《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三)散文创作特点: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
2.具有纵横风气。
三、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第三节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一、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二、董仲舒(一)生平(二)对西汉中后期散文创作的影响(三)主要作品:《春秋繁露》(四)文章特点:三、刘向(一)生平(二)《战国策叙录》的特点:内容、文学特征(三)《新序》、《说苑》的文学特征四、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五、杨恽《报孙会宗书》的特点六、桓宽《盐铁论》第四节东汉散文的演变一、东汉散文发展大势二、桓谭文章的特点三、王充散文的创作特点四、王符文章的特点五、仲长统散文的创作特点六、冯衍散文的特点七、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一、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生平(二)《史记》的编撰体例: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三)《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1)精湛的剪裁功夫。
4,汉-清散文概述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二、 赋的特征及其名称的含义
赋作为文体,它的抒情成分少,着 重于铺叙和描写,接近于传统的散文, 但赋在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在形式 上又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且多采用主 客问答的方式来结构篇章。
赋的发展
赋在 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
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宏篇巨制,繁缛富丽,
班彪《北征赋》,是后来纪行诗、赋的开山作。
王粲的《登楼赋》写景和抒情结合, 风格沉郁悲凉,语言优美流畅,是汉 魏六朝抒情小赋中的名篇。
司马相如
•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 族,蜀郡成都人 ,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 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 《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 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 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 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 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梁国太傅贾谊向文帝上疏说:“我私下认为现在的局势, 应该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应该为之流涕的,有两项,应该为 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原则的事, 很难在一篇上疏中一一列举。那些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 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唯独我认为没有达 到那种境界。那些说天下已经安定大治的人,不是愚蠢无知, 就是阿谀逢迎,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 来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 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之地;现在国家的情况, 与此有什么不同!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在您面前详细地说明这一 切,因而提出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案,以供陛下仔细斟酌 选用呢!
汉代文学:第一章 汉代论说散文(2011)
二、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 统《昌言》 • 和帝、安帝两朝,东汉的政治已开始走下 坡路,顺帝以后,外戚宦官把持朝政的局 面逐渐形成,到了桓、灵之世,已是国将 不国。由于朝政和世风都日益腐败,忧世 和愤世之情便在文人当中弥漫开来。这一 时期,老庄的思想更加流行,一些文人在 儒家学说之外博涉旁通,思想行为通脱自 由。
二、贾谊《新书》,《过秦论》, 《陈政事疏》(治安策)
• 贾谊(前200-前168),把汉代政论体散 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 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 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 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 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 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 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 33岁忧伤而死。
• 这些文章又往往充斥着图谶符命等迷信的东西。 班固的《典引》就是这样一篇歌功颂德之作。另 外,此期论说文往往带有浓厚的道德化色彩。班 固还作有赋体文《答宾戏》,此文在形式上虽是 模仿《答客难》和《解嘲》的,却没有其中的牢 骚不平,而是表白自己“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 为业”的志向,表现出浓厚的道德化的倾向。 •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那些不拘于儒家正统, 思想和文风都自由活泼的文章。代表作家有王充、 冯衍、桓谭。冯衍《显志赋序》,桓谭《新论》, 王充《论衡》。
二、西汉中期的散文
• 西汉中期,为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是 西汉中期。这一时期,汉朝达到了强盛的 顶点,散文创作也空前繁盛。在内容和文 风方面,有三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 1、出现了一批直接为朝廷歌功颂德的作品。代表 作家司马相如,如《谕巴蜀檄》、《难蜀父老》、 《封禅文》等 。 • 2、出现了一些感慨士之不遇、抒写牢骚不平的作 品。如东方朔的《答客难》,司马迁《报任安 书》。 • 3、随着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散文作品的风 格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典雅醇厚、带有浓厚 经学气的儒者之文。代表作家董仲舒,董仲舒策 对: 《贤良对策》三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
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的美,或称劲健之美;风,偏于空灵、超逸,多表现为文章情思的跌宕流动;骨的意蕴偏于充实、刚硬,多表现为文词的锤炼加工。
27.“滋味”说
刘勰
把“滋味”和含蓄的艺术特点联系起来。
28.“讽喻”说
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适而作;文辞质朴而直截了当,明白通俗;语言口吻刚直激切,使人容易受到触动刺激;采用语调奔放而流畅的诗歌体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5.中唐诗歌
元白诗派
白居易
元稹
张籍
王建
韩孟诗派
韩愈
孟郊
李贺
其他
刘禹锡
柳宗元
6.晚唐诗歌
分类一
李商隐
杜牧
许浑
苦吟派
贾岛
姚合
分类三
皮日休
陆龟蒙
司空图
7.散文
古文运动
韩愈
柳宗元
晚唐讽刺小品
皮日休
陆龟蒙
罗隐
8.唐传奇
《古井记》
《补江总白猿传》
《游仙窟》
《任氏传》
《柳毅传》
《李娃传》
《莺莺传》
《大唐奇事记》
《枕中记》
汤显祖
吴炳
孟称舜
阮大钺
骈俪派
屠隆
梅鼎祚
高濂
周朝俊
孙钟龄
八、清代文学
1.清初诗歌
遗民诗人
顾炎武
吴嘉纪
屈大均
王夫之
黄宗羲
入仕诗人
阎尔梅
钱澄之
杜◎
陈恭尹
归庄
钱谦益
吴伟业
龚鼎孳
施闰章
宋琬
其他
王士◎
赵执信
查慎行
2.清代中期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汉代论说散文、《史记》、《汉书》、汉赋、汉代诗歌)
中国古代⽂学史——秦汉(汉代论说散⽂、《史记》、《汉书》、汉赋、汉代诗歌)⽬录2021年末,西安疫情,全市隔离在家。
利⽤这个机会,捡起来⾃⼰的⽂学修养吧,再⽴⼀个flag!为了督促⾃⼰,准备更新发布时间。
但⼀年前的笔记不允许更新时间,因此只能重新发布了。
其实⽬前已经看到两晋南北朝⽂学了,但苦于没有时间,⼀直没有整理。
倒不是没有⼀点点空闲,⽽是空闲时间都在摸鱼。
或许艰难的⼈⽣逆旅中,更需要⽂学⾷粮的⽀撑。
⽴⼀个flag,我要在闲暇时间开始整理秦汉部分了。
秦汉⽂学总论所谓秦汉⽂学,其实主要是两汉⽂学。
秦朝历时短暂,且⼜实⾏了严酷的⽂化专制朝历时短暂,且⼜实⾏了严酷的⽂化专制(法家排斥⽂学),导致了⽂学的枯萎,没有多少创作成就,导致了⽂学的枯萎,没有多少创作成就可⾔。
秦代⽂学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的《吕⽒春秋吕⽒春秋》成书成书于秦灭六国之前,仍属战国散⽂的范畴。
于秦灭六国之前,仍属战国散⽂的范畴。
李斯作有《论督责》和《狱中上书》。
秦始皇到四处巡视,每到⼀处⽴碑刻⽯,故李斯还有为秦朝歌功颂德的碑刻⽂章。
注:李斯最有名的著作《谏逐客书》是战国时期写的,不属于秦代⽂学。
谏逐客书⾂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于晋。
此五⼦者,不产于秦,⽽穆公⽤之,并国⼆⼗,遂霸西戎。
孝公⽤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今治强。
惠王⽤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之⽟,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在《游侠》中,对于游侠,司马迁倾
注感情,由衷赞叹。班固则拘泥于封 建道德,对游侠很少同情。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风格
1、感情色彩 二者虽然都遵守史家之‚实录‛原则,
但《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汉 书》常常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班固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
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 书· 司马迁传》)。 《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司马迁的 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
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淫‛的看法。
看到了诗赋‚丽‛的特点,但反对‚极
丽靡之辞,闳侈巨衍‛,要求辞赋合于 讽谕的正道,即所谓‚则‛。
六、桓谭《新论》
共二十九篇,早亡佚。
清代严可均辑本较完备。
第二节
《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一、班固《汉书》 班固(32 - 92),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人。
陵言。”武曰:“自分(料定)已死久
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 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 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陵恶自赐武,
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ōutuō
边地)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
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
年,单于弟於靬(wūqián)王弋射海
上。武能(结)网纺缴(zhuó系在箭上 的生丝绳),檠(qí ng矫正弓弩的器具)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 王病,赐武马畜、服匿(如甖yīng,小
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穹庐。王 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武复穷厄。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
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第五、六、七章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讲述
➢蔡邕的《述行赋》亦是叹治乱的作品,其感情 波动由弱到强。
班固的《通幽志》和张衡的《思玄赋》很大程度 地推动了抒情小赋的勃兴。 ➢张衡的《归田赋》代表了抒情小赋的诞生。其 艺术魅力在于“真”。 ➢东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和弥衡的《鹦 鹉赋》也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东汉抒情赋以知命为解脱,在不时出现出隐逸 倾向的同时,又积极参与现实,关心时政民生。
2、详略有致,别具匠心。既有总体概括,也有局 部细描。作品的风格同其所描写的内容契合无间, 并大量运用对偶句式。
《两都赋》在按空间方位铺陈时,用回环往复的笔 法,第一次:外内,内外;第二次:内外
➢张衡《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 模仿《两都赋》,但其创作动机是 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 下莫不逾侈”。
➢《古诗十九首》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 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 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 有限。
蔡邕因议朝政得罪,几被杀害。后与家属髡钳徙 朔方,其仇家又沿途使人行刺,幸得善人保护, 得免于死。后“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 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翠鸟诗
庭陬(zōu)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两都赋》等。又曾编撰《白虎通义》,记录章 帝建初四年在白虎观经学辩论的结果。永元元年 (公元89年)从大将军窦宪击匈奴,为中护军。 后宪因擅权被杀,遭牵连,死于狱中。所著后人 辑有《班兰台集》。
➢《史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秦汉之际的战将和 谋士。《汉书》最出色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他们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 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吐血整理)古代文学史散文艺术特色发展线索
古代文学史——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一、史传散文《尚书》文字古奥,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就是指这个特点;多数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也有一些以叙事为主的篇章,质木无文。
《春秋》记事很简略,一件事往往只用一两句话来记录,但却能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曲折的笔法表明作者的爱憎和褒贬,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记事过于简略,未能全面反映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质木无文。
从总体上看,《国语》质朴平实,但各篇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文学价值虽不及《左传》,但有的篇章亦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较浓的文学色彩。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标志着先秦散文的成熟。
《战国策》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风格,体现出战国策士们纵横捭阖、剧谈雄辩的纵横家气质。
二、诸子散文《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墨子》文章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从文学的观点看来,重理性轻感性,质实不求文采。
《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具有雄辩色彩。
《庄子》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
形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
谐趣、讥讽。
《荀子》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说理文中少用寓言而长于比喻,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韩非子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
韩非子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语言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秦汉散文一、秦代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富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
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
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第二节 西汉辞赋
(三)武帝时期的其他赋家 1、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董仲 、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舒的《士不遇赋》 舒的《士不遇赋》 2、汉武帝《李夫人赋》 、汉武帝《李夫人赋》 3、淮南王刘安及其群臣赋 、 汉书·艺文志 著录, 艺文志》 据《汉书 艺文志》著录,刘安本人 有赋82篇 其群臣有赋44篇 有赋 篇,其群臣有赋 篇,数量颇可 但今存者仅有题为“淮南小山” 观。但今存者仅有题为“淮南小山”作 招隐士》完整而可靠。 的《招隐士》完整而可靠。这是一篇楚 辞体的名作, 辞体的名作,主题是召唤隐士出山 。
(三) 枚乘的赋 1、《七发》的内容 、 七发》 2、《七发》的艺术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七发》 七发》开创了汉代大赋体式: 《七发》开创了汉代大赋体式: 第一, 七发》 第一,《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 问答体展开的。 问答体展开的。 第二, 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 第二,《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 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 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 第三, 七发》所铺陈的内容, 第三,《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 了文学的题材, 了文学的题材,这些题材在后来的赋作中得到进一 步发挥。 步发挥。 第四, 七发》 第四,《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 的矛盾,出现“劝百讽一”的现象, 的矛盾,出现“劝百讽一”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 汉赋的基本特征。 汉赋的基本特征。 第五,以逐步盘升的手法表达讽喻意图。 第五,以逐步盘升的手法表达讽喻意图。
二、西汉中期辞赋
上林赋》 (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1)内容 ) 从内容上看,这篇赋作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从内容上看,这篇赋作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帝国形象的塑造; 一是帝国形象的塑造; 二是一统观念的弘扬; 二是一统观念的弘扬; 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东汉中期至后期的诗赋与散文
东汉中期至后期的诗赋与散文我们这里说的东汉中期,指汉和帝永元元年(89)至汉质帝本初元年(146);东汉后期,指汉桓帝建和元年(1至汉献帝兴平二年(195)。
东汉王朝,实际到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又改元为延康元年)才正式结束。
不过在文学史上,通常把建安二十五年间的文学归为魏晋文学的范围。
活动于汉代文学与魏晋文学交替时期的作家,按照习惯,有些划入汉代,有些划入魏晋,而实际两者之间是彼此交错的,这一点需要注意。
从总体上说,东汉中期是汉代文学走出低谷、渐渐复苏,文学风尚发生转变的时期;东汉后期的文学则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并直接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文学。
东汉中、后期,社会形势、政治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正如本编的《概说》中所介绍的,从外戚、宦官擅政引起士人的抗争开始,以不断强大的士族集团力量与皇权之间的抗衡为中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发生了激烈而错综复杂的斗争,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开始瓦解乃至崩溃,社会处于动荡与混乱之中。
与此同时,维护君主专制的精神支柱——官方的正统儒学也失去了它的号召力,失去了对社会人心的控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人们于迷惘与痛苦之中,对人生、对社会,对个人与社会及政治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个体意识渐渐抬头(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概说》中详加论述),文学也随之发生变化。
弥漫于东汉前期的歌功颂德之风逐渐减弱,以散文为主体(包括辞赋和诗歌在内),发起了对于腐朽的统治、对于社会黑暗现象和官方统治思想的有力批判,于是形成汉代文学中第三代政论散文——批判性的政论散文;以辞赋和诗歌为主体(包括散文在内),更注重于自由地抒发情感,宣泄痛苦与苦闷的情绪,表达对于各种人生欲望的追求。
于是出现了不少新的文学题材。
不但产生了许多在东汉前期受到阻遏的表现男女欢爱之情的作品,还出现描绘女性美乃至带有明显情欲倾向的内容。
以历史的眼光看,应当注意到这是在压抑人性的统治思想瓦解过程中产生的进步现象。
适应于抒发情感的需要,文学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 (4)
Copyright © 2000-2010.Huaxia Dadi Distance Learning Services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华夏大地教育网版权所有1 第二编 秦汉文学重点:1、《史记》成书的原因、内容、体例、艺术特色,思想内涵。
2、汉代辞赋的形成阶段、主要作家作品以及艺术特色。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4、汉乐府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章 秦汉散文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 李斯与秦代散文一、理解:(一)《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主张。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的文学
二、《论衡》的基本思想
《论衡》政治上反豪族,思想上思疾虚妄,哲学 上提出“气是万物本原”,反对 讳给,抨击那种鼓 吹妖异玄虚来为豪族政治服务的新儒学,并且唯物 主义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文章 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曾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学, 长期受到埋没。
《论衡》 85篇,20余万字。作者用毕生精力,历时30
一、张衡的生平(78--139) 二、《二京赋》 三、《归田赋》 四、东汉后期的抒情小赋
一、张衡的生平(78--139)
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 人,“少善 文”,“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 而无骄高之情”。历任郎中、太史令,河间相等职,精 通天文、历诗,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第一次正确的 解释了月食的原因,并成功的预测了地震,其科学成就 在我国占有光荣的地位。在思想领域,从唯物观点出发, 反对当时的迷信思想。文学创作有很大成就,作品有 《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 等。
余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 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佚事》 重要篇章有《问 》《刺孟》《知富》《论死》《自然》 《物梦》,三“增”(《语增》《儒增》《艺增》)九 “虚”(《书虚》《变虚》《异虚》《福虚》等)
三、王充的文学主张
1、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主张文章要有“劝善惩 恶”“医济蓐络”的教育作用: 2、重视文章的实际内容,主张文章要“外内表里, 自相副称”。 3、反模拟,反抄袭,重个性,重独创
四、班固《两都赋》
因为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其代表作是《两都赋》(西、 东都赋),内容是写“西都客”向“东都主人”夸耀西都 长安的富丽繁华,希望东汉皇帝返驾西都,而“东都主人” 则夸耀东都洛阳的盛况,以驳斥“西都客”的“ 文论”, 最后归结为应该建都洛阳。作品形式仿效《子虚赋》《上 林赋》而较之更铺张,更类型化。 班固站在“东都主人”的立场,作赋目的,因为东汉帝 建都洛阳,长安故老要求迁都长安,班固写赋加以驳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汉 书》常常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班固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
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 书· 司马迁传》)。 《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司马迁的 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
如《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在巨鹿之
战时,破釜沉舟,气吞山河;在垓下之 战时,四面楚歌,凄怆悲壮。 再如《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等。 《汉书》则更注重冷静、客观的叙述, 如《苏武传》等。
章帝时,班固与诸儒讲论五经同异于白
虎观,撰成《白虎通德论》。 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汉书》已 经基本完成。
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
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的。 永元四年(92),窦宪自杀,班固被捕, 死于狱中,终年61岁。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艺术;班固为尊者讳,常常删去讽刺语 言和细节描写。
如班固将《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
宴”一节,移入《汉书·高帝纪》,但 删去了其中几处显现人物风采的对话。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班固的这些改动,
不仅降低了原作的思想性,而且使人物 的风神举止大为减色。
4、语言表达
《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
京都大赋“长篇之极轨”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汉赋四大家:
在汉赋发展过程中,司马相如、扬雄、
班固、张衡的创作及成就,充分体现了 汉代体物大赋的基本特色和成就,习惯 上称之为“汉赋四大家”。
二、《归田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
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蔡泽) 之慷慨,从唐生(唐举)以决疑。谅 (实在是)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晚年认为辞赋是“童子雕虫篆刻”,无
补于规谏,又“非法度所存”。 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淫”的看法。
看到了诗赋“丽”的特点,但反对“极
丽靡之辞,闳侈巨衍”,要求辞赋合于 讽谕的正道,即所谓“则”。
第二节
《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一、班固《汉书》 班固(32 - 92),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人。
练畅达,生动形象,更具文学性。 《汉书》简洁整饬,典雅规范,准确严 密,韵味深长,是史家典范。
《史记》文笔豪放自然,大方活泼,信
笔写来,绘形绘色,非常生动。 《汉书》文笔规整朴质,节约简雅,讲 究形式,工致而少变化,所以写人稍欠 生动,写事有点古板。
二、班固的辞赋
班固又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家,代表
班固之父班彪
《史记》止于汉武帝时,后事缺而无录。
褚少孙、刘向、刘歆、扬雄等都曾缀集 时事,或补或续之。 班彪认为这些续作“多鄙俗”,不足以 踵继司马迁之书。
班彪于是采集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
作《后传》数十篇。 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 唯纪、传而已”。 受父亲的熏陶,班固“年 Nhomakorabea岁,能属文
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
陵家,为世大戮(耻辱),陵尚复何顾 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 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
万里兮度沙幕(漠),为君将兮奋(奋
击)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 名已隤(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 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
召会(召集)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文平铺直叙。
“《史记》以风神胜,而《汉书》以矩
矱(yuē尺度)胜。惟其以风神胜,故 其遒逸疏宕如餐霞,如啮雪,……令人
读之,解颐不已;惟其以矩矱胜,故其
规划布置,如绳引,如斧剸(tuán割、 截),……令人读之,鲜不擢筋而洞髓 者。”(茅坤《茅鹿门集》卷一《刻汉 书评林序》)
“子长叙事喜驰骋,故其词芜蔓者多。
王符《潜夫论》;
仲长统《昌言》;
崔寔《政论》。
第四节
张衡和东汉后期的抒情小赋
张衡(78-139)
字平子,南阳人。
东汉中期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一、《二京赋》
在结构谋篇方面,完全模仿班固《两都
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 上、下篇。
“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取口供),武谓惠
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武气绝,半日复息。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
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同“毡”)毛并咽 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 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公羊),羝乳乃
二百二十九年的断代历史。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
“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 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李广苏建传》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
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 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 杀,胜、惠共止之。……
《答宾戏》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
《解嘲》,表现作者“笃志于儒学,以 著述为业”的志趣。 《幽通赋》则模仿《楚辞》,也是述志 之作。
班固在《两都赋序》、《汉书》一些传
赞和《艺文志·诗赋略》中表达了自己 对辞赋的看法。他认为辞赋源于古诗, 要求辞赋应有《诗》的讽谏作用。
三、赵晔《吴越春秋》
谓繁于孟坚可也,然而胜孟坚者,以其 驰骋也。孟坚叙事尚剪裁,故其词芜蔓 者寡,谓简于子长可也,然而逊于子长 者,以其剪裁也。”(胡应麟《少室山 房笔丛》)
刘熙载称:“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
现,变化无方,此庄、骚、太史所 同。” (《艺概· 文概》) 范晔称:“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 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后 汉书· 班固传》)
2、叙事方法
《史记》善于叙事,笔法千变万化,不
拘一格。笔墨酣畅,挥洒自如,简洁处 简洁,豪放处豪放。
如《伯夷列传》纵横变化;《屈原贾生
列传》婉雅凄怆;《滑稽列传》调笑嬉 戏等,皆因文而异,变幻出之。 《汉书》的叙述较为平实,其生动性、 文学性远不及《史记》。
《史记》行文变化入神,而《汉书》行
(“物”通 “歾mò”,物故:死亡。),
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彊壮出, 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一是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来塑造人物。
两次自戕、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
劝降等。
二是对比和反衬手法。
张胜贪生与苏武取义、卫律卖国与苏武
效命、李陵强调一己恩怨与苏武注重国 家利益。
赵晔的《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
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 小说的雏形。
四、袁康《越绝书》
《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
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 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 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
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 手,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通
“弆jǔ”,收藏)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
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
年,单于弟於靬(wūqián)王弋射海
上。武能(结)网纺缴(zhuó系在箭上 的生丝绳),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 王病,赐武马畜、服匿(如甖yīng,小
三是人物语言的逼真叙写。
李陵的劝降推心置腹,苏武的回答诚恳
委婉。
《汉书》:
班固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 年,共记载了229年的历史。全书分为 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 共100篇。
班马:
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
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ōutuō
边地)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
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
哭,欧血,旦夕临(哭),数月。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
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 陈道(陈述事情的整个经过)。教使者谓
第三章
西汉后期及东汉 的散文和辞赋
第一节
西汉后期的散文和辞赋
一、桓宽《盐铁论》 《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
品,它从现实问题出发,针砭时弊,颇 中要害,并保持了前期政论文浑朴质实 的特点。
二、王褒《洞箫赋》
直接启迪了东汉以乐器、音乐为题材的
作品的产生,并以穷变于声貌的成就影 响了后世赏心悦目作品的发展。
诵诗赋” 。 后来又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 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54年),其父班彪卒,自太
学返回乡里为父亲服丧。 居忧时,在班彪《后传》基础上开始编 写《汉书》。
永平五年(62年)有人告班固“私改作
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抓,书 籍也被查抄。 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 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 管和校定图书。
三、刘向《新序》、《说苑》
引用大量先秦经传子史中以及流行于民
间的故事、传说和寓言,基本上是旧文, 有些经过了加工剪裁。
四、扬雄(前53
- 18)
“四大赋”: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河东赋》。
《太玄》(仿《周易》而作)
《法言》(仿《论语》而作)。
《解嘲》(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
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 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