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 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
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学家认为:“古代社会,尊祖敬宗祭祀祖先是生活中的两件大事之一,不敬祖先是极其可耻可怕的。主祭祀权牢牢地不可分割地掌握在大宗手里,大宗的地位因主祭祀权被突出了,通过宗法系统,血缘关系政治化、等级化了。”材料试图说明的是
A. 等级制通过血缘政治体现
B. 大小宗的地位反应等级制
C. 祭祀权力掌握在大宗手中
D. 等级高低体现出宗法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大宗地位通过主祭祀权而体现,以祭祀权的大小高低形成政治化、等级化的血缘宗法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并未强调血缘政治对等级划分的影响,排队;B项,题干中以祭祀权体现大小宗地位,并非以大小宗地位反映等级制度,排队;C项,题干强调的是大宗掌握主祭祀权,并非所有祭祀权都在大宗手中,排除。
2.《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最后的赧王之亡,有以下叙述“秦昭王怒,使将军攻周。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此处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分封制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B. 秦灭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C. 宗法关系由此走向了崩溃
D. 周朝时九鼎象征天下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周赧王卒后,秦王取九鼎宝器以表明取代周王室地位,反映了九鼎象征天下权威的尊贵地位,故D项正确;A项,西汉初期分封制仍存在,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秦朝统一中国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宗法关系无关,排除。
3.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里有一条名为《牛羊课》关于牲畜繁殖的条例:“牛大牝(雌性)十,其六毋(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这段记录可以论证
A. 秦国在统一过程中推行法治
B. 法家思想
是秦国主流思想C. 奖励耕战是秦国强大的原因D. 严刑峻法导致秦短暂而亡【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秦代考核牛羊畜养情况,体现了秦朝实行奖励耕战的政
策,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不能说明法治与秦朝的统一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成为秦国主导思想,排除;D项,题干与秦朝灭亡无关,排除。
4.中国文学中,无论是小说、散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多以“风”、“月”、“花”、“树”、“山”、“水”、“鸟”等词汇居多,究竟是什么树、什么花、什么鸟、何等的风,却写的很少,这说明中国的文学
A. 忽略客观描述
B. 重视心理想象
C. 取材自然风光
D. 形式种类多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多以“风”、“月”、“花”、“树”、“山”、“水”、“鸟”等词汇居多,究竟是什么树、什么花、什么鸟、何等的风,却写的很少”可知中国传统文学注重写意,通过心理想象阐发情感志向,故B项正确;A项,题干并非批判古代文学作品对客观描述的缺失,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文学借自然风光以明志,但非取材自然,排除;D 项,题干不能说明古代中国文学的形式多样,排除。
5.日僧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会昌三年(843 年),六月二十七日夜间,长安发生了火灾:“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二十四行,四千四百余家。官私财物、金银绢药,总烧尽。”据材料可知
A. 长安允许外国人居住
B. 东市贸易以二十四行为主
C. 东市商行全部被烧毁
D. 商业贸易逐渐转向西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僧人在唐代长安求法历程中经历火灾的场面的记述,反映当时长安已有外国人居住,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不能说明长官东市贸易内容以
谁为主,排除;C项,全部说法不符合题干信息的,排除;D项,题干未提及西市贸易,排除。
6.北宋哲学家,理学家的代表人物邵雍曾有诗云:“唐(尧)虞(舜)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这表明理学
A. 已成为宋朝主流思想
B. 继承了传统儒学观念
C. 突破了传统天人关系
D. 揉合了其它思想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诗句可见作者认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浓墨重彩的大事都不过是喝酒下棋一样,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及佛教由定发慧、自净其意的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A 项,北宋时期理学始创,并非主流,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继承传统儒学,排除;C项,诗句与天人关系无关,排除。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可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天人感应
B. 君权神授
C. 科举取士
D. 格物致知【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维护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故意A项符合题意;B项,君权神授旨在神化皇权,未体现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排除;C项,题干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项,格物致知是朱熹关于求理的途径,排除。
8.下图为明永乐年间建造于天安门前后的一对华表,华表上神兽石犼(通“吼”)蹲立。石犼分别面向宫内、外,意为盼望皇帝应尽快回宫料理国事,同时劝戒皇帝不要常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多去了解底层百姓的苦难。上述关于“华表”信息的解读,最准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