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安人”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圣人之道

孔子圣人之道

孔子圣人之道一一一九大刹手锏你一定想成就自已,做最好的自已,静心沉思吧,走进孔圣人内心世界吧,去聆听孔老的谆谆教导吧!(一)群处守嘴,不惹祸;乱处守心,不出错;闲话少说,事情多做;抬起头做人,俯下身做事;有些人不必等,有些事不必争,是你的走不了,不是你的等不来;做好自己的事,干好自己的活;修好自己的心,立好自己的德。

让思想丰富,让心灵纯静;让生活充实,让人生优雅;让别人幸福,让自己快乐!(二)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

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给予是一种快乐,因为给予并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种高尚的收获;给予是一种幸福,因为给予能给你的心灵美好。

(三)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

看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

二是舍不得。

舍不得曾经的精彩、不逮的岁月,舍不得居高时的虚荣、得意处的掌声。

三是输不起。

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

四是放不下。

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不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

(四)清醒坦诚、聪明智慧。

能看到别人的错误,是清;能看到自己的错误,是醒;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坦;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诚。

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是聪;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是明;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是智;能够利用别人优点,是慧!清醒坦诚是做人之必须,聪明智慧是做事之必须。

(五)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是肤浅的人越浮躁不安;人最先成熟的不是身体,而是言谈举止间的气质和智慧,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颜,而是不顾一切的勇气;敢于背上超出承受能力的包袱,经历一段后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优秀很多;成功的人不仅仅是才华横溢,而是坚强的意志及平和低调诚实让人信任的品行。

(六)人脉关系十大定律:一是不要总显示比别人聪明;二是想钓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三是让对方做主角,自己甘愿做配角;四是目中无人,让你一败涂地;五是常与人争辩,你永远难赢;六是锋芒太露,下场不好;七是刺猬原则,保持适当距离;八是树一个敌,等于立一堵墙;九是谦虚不虚伪,不苛求完美;十是敬人等于敬自己。

独善其身,惟吾德馨——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独善其身,惟吾德馨——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孟子·尽心上>)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广义上包括穷达两种人生境遇应如何自处, 即孟子所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达不离道,蟹求我们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同流合污等 等。但在我看来,所谓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的问题语境主要是针对“穷”时的状况而言的。 所谓穷就是儒者的理想不能实现,人生的境遇处于一种相对不得志甚至是困厄的状态。在这 种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情形下,如何做到安身立命,似乎才更有意义,‘史记·孔子世家'
那么,如何才算是立命或如何立命呢?对此,儒家最经典的论述是孟子,他说:“尽其 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可见,儒家或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是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终身不二,“道德本身便成为儒者安身立命之处。”1‘礼记·儒行》:“立义以为土地。”<孟 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即仁与义的道德可以看作是人的安宅和土地,是人得以 生养的根本。“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易·系辞下》)“非有圣人之道,特以巧敏拜请畏 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矣。”(‘韩诗外传》卷六)安身立命,当以道德为本为要,可见, 儒家不仅把道德看作是治平天下的根本,而且也把它看作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关键词:儒者安身立命道德
自汉武帝以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学思想曾经成为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方的 官方意识形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体现出人们对儒学的治国安邦作用的认识和重视。 二十世纪以来,儒学失去了其官方统治思想基础的地位,但人们在对儒学的认识中似乎还是 多注意它的治国安邦、治平天下的功能,实际上儒家学说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含和功能,这就 是它可以以其思想向其学者和信众提供一种在世修养和思想寄托的安身立命之道。也就是说 通过学儒就是不信佛、不入道也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大道、终极信仰和心安理得的心身平衡 之术,从而安身立命,宠辱不惊,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这也许就是儒学为什么被看作是一 种准宗教的内在原因,这不仅是从形式上说儒家也包含一些祭祀的外在形式,而是说,儒学 本身也能向人们提供一种解决安身立命之道和情志勉慰之方,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宗教 的某些精神功能。这种安身立命之道,既不是像佛教那样看破红尘,寄托来世,也不像道教 那样期求成道成仙,而是依靠学儒者自觉加强学习、领悟、修养,从而获独善其身,以德安 身立命。这正如孔予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对于今天的学儒者、修 儒者,儒学中包含的这种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内含和功能也许更加重要。这是儒学所能贡 献给当代中国人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重新重视儒学的内在原因。本文愿就 这一问题做些讨论。

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思想

(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1、仁的思想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

这些思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

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

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2、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

他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

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发挥作用。

(三)论教育对象1、有教无类的含义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论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成人之道与君子养成

论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成人之道与君子养成
君子小人看似判若鸿泥黑白分明但孔子相这种人格精神的凝注与融合少了孔子那样全生命的投信世间惟上知与下愚不移大多数的人只要不都可以学而知之利而行的艺术之美也就无法保持死气沉沉只能令听者昏昏之达到较高的修养水准

读 史 札记 ・
论 孔 子礼 学 思 想 中的威人 之遒 与君 子养威

此, 当僭越之世 , 上下淆乱 , 名分混杂 , 就需要 “ 正名” 。
孔子在继承传统 的同时有所发 展。他将礼 义相连 ,
赋予礼以更丰富的 内涵 ; 提出“ , 礼 时为大” 的观念 , 使礼
能够适应时代 的需 要 而发 展 ; 强调 “ 执事 敬 ” “ 己 以 、修 敬” “ 、 行笃敬”, 把礼 中所含 的敬 的精神普及 于一 般生活
顾 颉 刚看 到孔 子 思想 的 两 面 性 , 个 见 解 无 疑 是 对 这
性格” 不 仅能“ , 贵其身 ” 而且 “ , 能及 人 ” 从 而使礼 成为 ,
人之为人的必要前提 , 并使 人 格 尊 严 得 以完 成 ⑨ 。
的 。孔子从来就不是 态度 激昂 的革命 家 , 但他 也绝不 是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18 92年 版 。
希腊苏格拉底 、 拉 图等哲 学家 、 太教 先知 以及 印度 柏 犹
佛教创始人 相 比, 他都是最不激烈 、 最温和 的改革派 。 所 谓温 和 , 体现在 孔子 对待 传统 的态度 上 , 是一 种
扬 弃的方式 , 而非简单 的批 判或 另起 炉灶 。在孔子 的时
② 参见刘 家和 : 论 中 国古代 轴 心 时期 的文 明与 原 《 始传统的关 系》 《 , 中国文化》 9 3年 第 1 。 19 期 ③徐复观 : 论 经 学 史二种》, 1— 1 《 第 3 4页, 海 书 上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尽可 能多 的东 西方 艺术 门类 、 论形 态 和地 理 区域 , 理 其 中 , 术 门类 包括 音乐 、 术 、 艺 美 戏剧 、 电影 、 电视 ; 理 论 形 态包 括互 文性 、 拼贴 、 复调 、 象 学 、 事 学 、 形 叙 翻 译 研究 、 知诗 学 、 认 隐喻 研究 、后 ) 民研 究 、 ( 殖 生态 伦
社 科 经
儒 家 的安 身 立命 之道
邓 庆 平
( 西师 范大 学哲 学 系, 江 南昌 3 0 2 ) 302
当传统政治儒学走向解体之后 , 儒学 的现代命 运就 引发 了几代 人 的思考 ,其 中重视 儒学 的一个 重 要 理 由就 在 于儒 家 学 说 还 有 另 一 方 面 的 内 涵 和 功 能 ,这 就是 它 可 以 向人们 提供 一 种 安 身 立命 之道 。 这既是儒学贡献给当代中国人 的宝贵财富,也是需
的历史使命,将在新世纪获得重新定位并继续在实 譬
质上推动人类 的发展。 衔
理研究等等 ;地理区域则至少包括欧美与亚洲的大
邓庆 平 : 师 , 讲 博士生 。 收稿 日 : 0 0 0 — 8 期 2 1 — 4 0 E m i a dk@s u o - a : ds o . r l y h cn
要我 们在新 的历 史 时期深 入研 究 的重 大课 题 。 有鉴 于此 ,由中 国人 民大学 和韩 国高等 教育 财
团联 合 主办 ,中 国人 Leabharlann 大学 孔子 研究 院与亚 洲研究
源, 为构 建人 类 美好精 神 家 园做 出重 要 贡献 , 是一个
非 常重 要 的问题 。
首先 ,安身立命本身就是历代儒者思考的核心
主义研究增添 了超越 的和 自由精神的向度 。许多论 文或多或少都提到了东方宗教思想对现代主义的影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一、有教无类仁者爱人。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话是说的关于“爱人”的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明确的答复,但所谓爱人,并非“兼爱”或“泛爱”,而是“爱之”和“尊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要首先做到“孝悌”,在孝悌之外,还要注意“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说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别人的道德修养。

由于“仁”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是爱人,是对人的尊重,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之一,便是“有教无类”,是把教育从贵族和奴隶主普及到平民中去,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只有把人的思想提高到“仁”的更高标准,才能真正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要真正达到“仁”的要求,在教师方面,那就是要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在学生方面,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方能“克己复礼为仁”。

“有教无类”,反映在教育对象上,也就是在招收弟子时要广开学路,广招生徒。

二、因材施教《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记载: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经孔子一番鼓励,他们就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你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侯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

”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哲后。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严循东 2021年4月30日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孔子的理想世界孔子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个体与群体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追求理想人生,可以达成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技术与经济停滞的时代,一九七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顾志耐称之为“传统停滞时代”(traditional stagnation epoch)。

传统停滞时代并非没有技术进步,而是没有长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

偶发一次性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力提高,社会的总产值,即GDP增加,人均产值因而增加,生活改善,然而人口随之增加,使人均产值重回原来的水准。

所以传统停滞时代只有GDP增加,没有人均GDP增加。

因此孔子的理想世界,不追求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只追求社会和谐,让人民在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过幸福的日子。

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展开,技术进步在科技研发和资主义制度支持下,取得长期持续不断的性质,带领世界进入顾志耐的现代成长时代(modern growth epoch),理想世界就必须在社会和谐之外,加上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

2、伦理优先的价值观孔子的理想人生最根本的部分,是伦理优先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就是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需要,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主要为伦理、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与名声;由于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所以叫作“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也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ultimate end )。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伦理的实践是道德,道德表现在行为之上为品德,具有品德之人为君子。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

孔子的理想人生包括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不断提升的境界,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予贡论孔子文言文翻译

予贡论孔子文言文翻译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也。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寿七十三。

孔子之道,传于后世,影响深远。

予贡,名端木赐,孔子弟子之一,才智过人,品行高洁,常侍孔子左右。

孔子既没,予贡追忆先师之言行,作《论孔子》一篇,以明其道。

原文:孔子之道,广大悉备,孔子之道,包罗万象。

其教也,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勇者见之而敢,洁者见之而净。

孔子之道,非一端之学,非一家之术,乃天下之至道,古今之通义也。

孔子之教,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利,以智为明,以信为诚。

仁者,爱人也;礼者,敬人也;义者,宜人也;智者,知人也;信者,实人也。

孔子之道,教人立身,教人处世,教人治国,教人平天下。

孔子之道,行于天下,无远弗届。

其教人也,不拘一格,不泥一术。

孔子曰:“有教无类。

”盖谓人无论贵贱、贫富、智愚,皆可受教。

孔子之道,教人求真,教人向善,教人求仁,教人求智。

孔子之道,教人立己达人,教人成己成物。

孔子之道,教人知时,教人知势,教人知人,教人知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盖谓人当以好学之心,乐学之态,求道于天下。

孔子之道,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盖谓人当修身齐家,以敬其事,以安其人,以安其国,以安其天下。

孔子之道,教人忠诚,教人仁爱,教人孝悌,教人友爱。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盖谓人当以忠诚事君,以仁爱待人,以孝悌事亲,以友爱处友。

孔子之道,教人慎独,教人克己,教人自省。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盖谓人当慎独其行,克己其私,自省其过。

孔子之道,教人敬天爱人,教人尊道贵德。

孔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盖谓人当敬天爱人,尊道贵德,以行其道。

孔子之道,教人求仁得仁,求智得智,求勇得勇,求洁得洁。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盖谓人当乐仁乐智,乐勇乐洁,以成其德。

孔子之道,博大精深,不可穷尽。

予贡虽未能尽窥孔子之道,然心向往之,故作《论孔子》一篇,以明其道。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摘要】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集体主义的“家天下”文化,以重视“情感管理”,强调人本位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为主导。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想成为“君子”即好的管理者,务必从这三方面进行由“内圣”到“外王”的修炼。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孔子修己安人文化孔子认为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儒家倡导“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领导者的自我管理,到对各级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再到对整个组织成员的管理,这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

以“修己”作为出发点,进而推广到“安人”的目标,“修己”,契合儒家的“内圣”之道,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道德、学识、能力方面的自我修养,当然以道德修养为重,这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安人”即所谓“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使人“安”,“安”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状态,必须使人“安”才会达到管理之“和”。

《大学》把“内圣外王”具体化,提出“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发扬光大自身的德性,即推己及人,使人民弃旧从新,亦即以己之德教化百姓,就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条是“内圣”即修己,后三条属“外王”即安人,“格物而后至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最重要的核心,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浅析孔子爱人之道

浅析孔子爱人之道

试述孔子的爱人之道摘要:“仁爱”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伦理价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其成为儒家仁爱思想最经典的表述。

对“仁者爱人”这一思想的阐释,各学者也都见仁见智,本文主要是从孔子爱人思想的简述、爱人的内容以及爱人之方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孔子的爱人之道。

“摘要”应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做一个高度凝练的概括,请在全文修改完之后对摘要加以修改。

关键词:孔子仁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基础,在《论语》一书中,谈及“仁”的有58章,“仁”共出现了109次,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

据考证,“仁”出现于孔子之前,并非孔子首创,但是直到孔子才赋予其全新的文化内涵。

孔子的弟子樊迟、子贡、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都曾分别问仁于孔子,孔子的回答,由于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其对仁的解释也各不相同。

仁者“爱人”这一解释是对“仁”之本质最基本也是最经典的表述。

而且从“仁者莫大于爱人”①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爱人是仁者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核心的要求。

一、孔子爱人之道的思想简述“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从这简短的两字中可以分析出其蕴含的问题,其一,爱什么样的人;其二,如何爱人。

前一问题就其爱人的特点而言,从对象上看是一种博爱、泛爱,从程度上看是一种等差之爱、亲疏有别之爱。

前者是心灵与理想之爱,后者则是行为与现实之爱。

对于如何去爱人,行爱人之道的方法是什么,孔子认为就是善推其所为,即善于推己及人,这里要注意的是,“推己及人”不是孔子的原话,而是后代学者的总结。

那么能够做到“推己及人”的根据又是什么呢?孔子认为是每个人都有爱人之心,以爱人之心,行推己及人之事。

这就是孔子的爱人之道。

那么人为什么要爱人?为什么要行推己及人之道?清楚这两个问题是理解孔子爱人之道的关键所在。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西周以来赖以①王聘珍.大戴礼记(主言)[M].中华书局,1983:8.维护贵族宗法制度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周礼经历了数百年的时局变化,已不免流于僵化的形式,逐渐失去其社会功用,已经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沦为纯粹的外在形式。

论孔子“安贫乐道”来历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安贫乐道”来历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安贫乐道”来历及其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安贫乐道”是圣人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侧面表现、是儒家思想的人生最高境界。

然而“安贫乐道”核心要点是“乐道”,而不是乐贫、守贫。

和“士志于道”一样,要求在治学态度上能长坐冷板凳,下沉潜工夫,不为眼前的浮名小利所动,抱定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出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科研成果,提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观点。

坚持追求真理的人文理想,恪守非义莫取的道德底线,即使暂时遭遇贫穷落寞.也能坚持价值理性.保持耿介高标,不坠青云之志。

真正做到“宁静致远,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的来历表现出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地方,例如:(1)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论述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

“安贫乐道”不是拒绝富贵,死守贫穷;不是越穷越光荣,而是在富贵不可得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安排生活,保持平和的心境。

不眼红别人的富贵,更鄙弃“不义而富且贵”,将贫穷的孔子过得清高而有气节,决不为了摆脱贫困而不顾廉耻,泯灭良心,贪污盗窃,坑蒙拐骗,吞嗟来之食而骄其妻妾。

(2)、安贫乐道是“体面”的活法“体面”的生活理解为1. 灵肉结合、义利兼容的,除了物质生活富足,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

他主张读书为学,接受诗书礼乐的教育,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如孟子后来所发挥的“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而不如禽兽,虽活得安逸,有何体面可言?所以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提高人的教育程度,充实人的精神世界。

2. 孔子的“体面”观还包含对人格理想的坚守,对修养境界的追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3. 乐以忘忧,心境平和,是体面生活必备的一个条件。

不讲礼义廉耻去追逐名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那有什么“体面”可言。

第五.孔子“体面”观还表现为推己及人境界。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孔子教导世人为人为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先后轻重,步骤分明。

孔子提出首先要解决立志的问题,其次便要修己;最后道行,德彰,仁成之后,方可游于艺。

关键词:道德仁艺一、志于道——因道而立“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中国传统的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

孔子说的是志于“道”,即首先要立志于懂得做人的道理,确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堂堂正正的做人。

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追求成圣成贤。

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这是极言闻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懂得做人之道,人生就有了意义,可以不枉此生;反之,如果浑浑噩噩,不知为人之道,寿命再长也只是行尸走肉;专业技能再高也可能危害人类,遗臭万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懂得做人之道,不再糊里糊涂,生命有了意义,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那何谓孔大圣人之“道”呢?概而言之,这个“道”包括修身冶性的君子之道和为政治国的先王之道。

(一)“道”的个人观——修己《论语·公治长》中说君子之道则有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首先要加强个人内心品德修养,行为态度要谦逊,事奉君长要诚敬;一旦干政,要恩抚百姓,使民适宜,不劳民伤财。

追求、实行孔子之“道”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这就涉及到“道”的个人观,这是一个“修己”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人格感召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作为要素。

1.安贫。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孔子并非排斥富贵,而是强烈反对抛弃“道”的原则去贪求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能安于贫贱的一位,孔子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际交往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际交往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际交往之道王玉华【摘要】孔子丰富的人际交往思想在<论语>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关于人际交往的原则、规范、价值观和目标诉求等人际交往之道,为我国人际交往方面伦理原则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深远而流长.【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1【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孔子;《论语》;人际交往之道【作者】王玉华【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山东,曲阜,273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2孔子丰富的人际交往思想在《论语》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论语》一书涉及的交往关系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即五伦之间的交往,对这些人际交往的伦理原则,孔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其概述的交往原则、交往规范、交往价值观和交往目标诉求等人际交往之道,为我国世世代代人际交往方面伦理原则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影响深远而流长。

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中,“仁”是其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

何谓“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仁,亲也。

从人二。

”段云裁注云:“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字从人二。

”“亲者,至密也。

”可见“仁”的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爱之辞。

一人独居无“仁”可言,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有“仁”的体现。

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过程和结果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孔子对不同学生的“问仁”,所作出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

《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颜渊》)。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颜渊》)。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

”[1](《颜渊》)子张问仁 ,子曰:“能行五者 (恭、宽、信、敏、惠 )于天下 ,为仁矣!”[1](《阳货》)子贡问仁 ,子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1](《雍也》)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颜渊》)答案尽管不一,但却都是从人生处世和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进行阐释的。

学习孔子的处世观,安稳过好人生

学习孔子的处世观,安稳过好人生

学习孔⼦的处世观,安稳过好⼈⽣我看过很多抨击儒学的⽂章,说得⽐较看似蛮有道理的是说孔⼦⼀⽣的不得意,儒学那么好,孔⼦⼈⽣却过得“惶惶如丧家之⽝”?对于现代以《成功学》作为衡量标准的⼈,读得太深的,没有其他的因素,只有成功就是好,失败就是差的。

已经很难交流的了。

《论语·泰伯》上说:“天下有道则见,⽆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道,富且贵焉,耻也。

”邦有道,贫贱就是⼈有问题,不会奋⽃成功;邦⽆道,富贵,肯定也是⼈有问题,不助纣为虐,怎得来富贵?孔⼦所处时代,恰好是“邦⽆道”的时期,“惶惶如丧家之⽝”,⼀个正道的⼈,不可能去求富贵的。

⽂化⼤⾰命时,很多⼈,不都也富贵⼀场了吗?苦难的是有正识正义的⼈⼠。

孔⼦讲“邦⽆道,富且贵焉,耻也”,不见得全是讲道德的原因,邦⽆道,虽然可以助纣为虐取得富贵,但结局⼀定也是悲剧的。

《⼤学》中讲“故货悖⽽⼊者,亦悖⽽出”,历史上的事例,⽐⽐皆是,举不胜举。

⽂化⼤⾰命结束了,那些靠⾛邪道富且贵焉的,也不是打回原形了吗?现代⼈取笑孔⼦不得意的时候,恰恰是真正的不懂儒学才会取笑的。

孔⼦讲“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道,富且贵焉,耻也。

”其实缩⼩到⾃⼰的家庭中来看,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家庭上,该做的做了当作“有道”,⼀些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当作“⽆道”,来看赚钱的问题。

⼈⽣中如何选择的问题,就可以学习这句话来看了。

现代社会,每个⼈都忙着赚钱。

其实,不瞒你说,我也喜欢钱,有钱,也是⼀个⼈能⼒的标志。

邻镇中的⼀个朋友,早年家庭贫困,真的穷怕了,后来⾛出社会上奋⽃,夫妻⼀⼼只扑在赚钱上,钱倒是赚了⼏百万,但是由于⽣意上太忙,⼦⼥没时间管教,就全把⼦⼥托付学校,放假时间,也未见得有时间与孩⼦交流的,反正见⾯就是给钱的事。

现在⼦⼥的性格基本就是和他对着⼲的,⼜不可捉摸。

不知道是什么回事,⼦⼥以花钱惹事为乐。

每次有和他电话联系,总是唉声叹⽓:“悔不该⼼只在钱,今天看看孩⼦,宁愿赚少个⼀百万”。

《论语》中的为人之道

《论语》中的为人之道

《论语》中的为人之道就好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论语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们在自己年岁不同的时候想起如今学的《论语》,可能又会有不同品味出的味道。

因此现在,我也只能从自己的视野里,从自己的世界里谈谈我对《论语》的所见,所感。

我认为,《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流传至今,其根本目的就是宣传儒家的为人之道,其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仁。

但是对于其为人之道,我也有些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孔子认为做人要做君子,做君子就要仁爱。

这里的仁爱即是“泛爱众而亲仁”,这也就是孔子教导其弟子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老师,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其次,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刚、毅、木、讷,近仁。

”这也就是孔子说仁之君子应当具有的气质,“刚”要求为人要正直,以此便不会见利忘义;“毅”要求为人要树立坚定志向,以此就不会畏惧困难;“木”要求为人要淳朴,这样就不会追名逐利,沽名钓誉;“讷”要求为人不谄媚,以此便不会巧言令色讨好他人。

这四点虽然说起来便能脱口而出,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却是很少很少。

我很赞同这几点,但是如果真的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我不禁就产生了些许疑惑,若是做到“木”,我们就不去追求名利,那我们又能得到什么?若是做到“讷”,我们性情耿直,说话做事太直接又会不会伤害到他人?我思考后,觉得大概是不是君子不求名利,不去讨好他人,所求的就是一种安于心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说刚、毅、木、讷不是成为君子的过程,而是君子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君子的最终结果,这也就是孔子的仁之大道。

接着,我想说说《论语》中的仁爱观,这也是是我不太认同其思想的一方面。

《论语·子路篇》中第二十三句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及在《宪问篇》中第二十三句提到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两句孔子将君子和小人做了明显的划分,这种划分是在当时的等级制度下提出的。

处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从这两句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孔子的仁爱观是有差别,有等级划分的,这也是我不太认同之处。

论孔子的君子之道——以《论语》为基准

论孔子的君子之道——以《论语》为基准

完满 的人 的称 谓 —— “ 德之 名 ”1 “ 德 之人 ”2, 不 仅 仅指 有 道 德修 养 或 德性 的人 。 因此 ,德 成 ¨或 全 _ 而 “ 性完 满 ” 才是 君子 人格 的 最根本 内涵 , 而 ,身份 地位 在 上者 ” 否被 称 作 “ 进 “ 可 君子 ” 也须 依 据德 性 是否 ,
世 俗世 界 里 , 德性 的完 满与 否 同这个 世 界 了无 干涉 。相 反 , 问 “ 子 是什 么 ” “ 何 成 为君 子 ” 会 追 君 和 如 ,
获 得一 系列 普遍 具体 的真实 规定— — 特别 是在 孔子 的精 神 世界 中 , 己 ( 体 ) 对 个 而言 , 以修 身养 性 为本 务 , 断地 提升 自己生命 的道 德 境 界 , 不 证成 自身 的 完 满德 性 , 以德 配
同之“ 的意义上是完满 自足 的, 德 ” “ 也 , 道” “ 者 得” 人通过 自身不懈地学习、 修养和践行而“ ” 得 之于 “ ” “ 体分 享 、 道 ,个 获得 了 ‘ ’ 内得 于 己 , 凝结 为 自己的德 性 ”4。所 以 , 道 , 便 _ J 依据 “ ” 道 之相 同和 相通 , 则 人 人 都是 君子 , 根据 “ ” 而 德 在多 大程 度上 通 向 了“ ” 则 人 不经 过 亲身 的修 养 功 夫便 难 以成 就 自身 的 道 ,
二 、君子 之道 的义理展 开
在 《 问》 “ 宪 之 子路 问君 子 章 ” 问 “ , 为行 何 如 可 谓 之 君子 ” , 子 给 出 了君 子 之 道 的基 本 生 成 关 孔
节 ,修 己以敬” “ ——“ 己以安人” 修 ——“ 己以安百姓” “ 修 己’ 修身也 。…… ‘ 修 ,‘ 者, 安人 ’ , 者 齐家 也。‘ 安百 姓 ’则治 国平 天下也 ”6, 示 了要 成就 自身 的君子 之 道须 以修 身 为本 、 , _ 揭 j 以家 庭 为伦 理 关 系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孔子的安全箴言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孔子的安全箴言

君⼦不⽴危墙之下——孔⼦的安全箴⾔君⼦不⽴危墙之下的原⽂据说是这样的:“防祸于先⽽不致于后伤情。

知⽽慎⾏,君⼦不⽴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百度上说是孔⼦的话,但我查了《论语》,似乎没有体现,也许在别的古籍上有吧。

不过《孟⼦》上有着这⼀句话:“莫⾮命也;桎梏死者,⾮正命也。

”也是⼀样的道理。

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正命也。

闲话少叙,⾔归正题。

我想这两位⽼夫⼦说的话应该是他们⽣命的体验,⽣活的感悟,给我们讲的是做⼈的道理。

先哲们的这些醒世恒⾔⼜何尝不是我们做安全⼯作的道理呢?“防祸于先⽽不致于后伤情”不就是说安全第⼀,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么。

“君⼦不⽴于危墙之下”,可引申为不做危险的事情,那进⼀步⽽⾔,车间⾥什么是危险的事情呢?那就是不按规定佩戴防护⽤品,不按照⽣产⼯艺规定去违章作业。

也就是要我们做到三“不伤害”之不伤害⾃⼰。

⽣命最⽆价,所以伤不起。

安全⾸先是掌握在⾃⼰的⼿⾥。

⼀⼈安全背后是⼀个家庭的幸福。

⼈⼈安全,社会才能和谐。

我们⼯作⽬的是获取快乐,快乐基于平安,平安⾸先要靠⾃⼰争取。

很多的事故和教训发⽣时,可能只是当事⼈的⼀念之差,图⼀时的⽅便,把⾃⼰⽴于“危墙”之下,⽽受到⽆谓的伤害。

这样做绝不仅仅伤害的是⾃⼰。

我们每个⼈都肩负着⾃⼰的安全,家庭的幸福,我们伤不起。

认清危墙,才能远离伤害。

⼈⼈都明⽩的道理,但不⼀定⼈⼈都做得到,这其中每个⼈对“危墙”的认识⽔平往往起决定作⽤。

所谓“危墙”就是风险,风险总是潜伏的多,明显的少。

公司推⾏的QHSE管理体系给我们带来了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的规范要求,让我们多了⼀个安全的法宝。

可是要把这些⼯作落到实处,还必须⽤我们的慧眼把具体的操作和规范的要求相互结合,才能在⼯作中尽可能的发现“危墙”,评估“危墙”,远离“危墙”,进⽽远离受伤害。

⼯作每天都有新情况,“危墙”也会变模样,对“危墙”的防范不可能⼀劳永逸。

论孔子的“安人”之道

论孔子的“安人”之道

论孔子的“安人”之道据龙源新华字典载,“安人”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屈原的《九歌咏叹》中:“安人之鬼神,其恩乃深。

”可见“安人”的概念,在远古的时代就已开始沉淀,孔子更是将“安人”的观念,提升至一种文化精神之上,把“安人”作为“安国安邦”的准则和指南,并将安人之道作为实践真理之途,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孔子认为,“安人”之道,即是要以爱心和慈悲心去对待每一个人,用仁爱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民同正义之间的良好关系,其中包含着恩报礼、以礼待人、重敬老贤、尊老爱幼、尊重君臣等精神,这便是古文“安人”的核心原则。

孔子认为,如果要“安人”,首先要有慈悲心,这是一个共同的宗旨,可以有助于政治的发展和民众的改善,因此,他继承了古代文明的“安人”思想,并将其付诸施行,认为以慈悲心治理,安静的力量,比武力更有效,尤其是在战乱与灾难之际,以此来维系民众之间的良好关系,尊重老贤等精神。

孔子还倡导仁义之道,认为以仁爱来维护国家的社会和谐,主张仁政天下,这样的政策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团结群众,促进国家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

他主张重政治,重礼义,重信仰,重义法,以这四样来制约政治,强调以礼以义来维系人际关系,以信仰和法律来调节社会关系,让人们都受到保护,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得以安居乐业。

因此,在孔子看来,“安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是仁政天下的根本原则,也是人们守礼仁义、安定国家的法则。

只有把“安人”的观念贯穿于政治、教育、社会以及家庭各个领域中,把孔子的“安人”之道付诸实践,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国家得以持久繁荣。

从传统的角度看,“安人”的思想并不仅仅是对“安国安邦”的理解,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一种精神追求。

但是在当今社会,种种政治问题依然存在,国家与民众也仍存在着深层次的鸿沟,“安人”的思想,依然散发着安国安邦的光芒,带给我们一股清新的文化精神,让我们思考,如何以孔子的“安人”之道,推动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的繁荣,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 系 又 区 别 的 分 析 , 出 “修 己 以 敬 ”、 提 “修 己 以 安
由于大 多数 普 通 人 不 可 能 直 接 参 与 到 国家 行 政 事务 中 , 庭 亲友 间就是 其首 要 的社 会 活 动范 围。故 家 孔 子 认 为 , 向 高 远 者 , 先 实 现 以 “ 悌 ” 本 的 志 必 孝 为
人 ”、 修 己 以 安 百 姓 ”( 宪 问 》) 个 递 进 发 展 阶 段 , “ 《 三
并 间 接 指 明 了二 者 应 达 到 的 最 终 目标 , 后 人 总 结 出 即
的 “内 圣 ” “ 王 ” 与 外 。
“ 亲 ”, “ 信 ” 原 则 的 “ 友 ”, 其 后 的 社 会 活 安 以 忠 为 安 为
家 的 前 途 命 运 , 以 孔 子 认 为 , “ 人 ”之 道 应 始 于 所 其 安
“ 君 ”。 “ 事 君 以 忠 ”( 八 佾 》), 之 明 君 所 行 的 安 臣 《 加
王 道 , 到 “ 民 ”的 阶 段 。 对 于 “ 民 ”之 道 孔 子 有 达 安 安
发展的最高 阶段”
在 第 二 条 途 径 中 , 于 对 象 有 可 能 直 接 影 响 到 国 由
让 我们 看一 下 孔子 自己在 “ 己 安人 ” 所 达 到 修 上
的 境 界 , 难 发 现 , 子 于 “ 己 ”方 面 已 达 “内 圣 ” 不 孔 修 。
《 语 ・为 政 》 : 论 篇 “子 日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十 ‘ 三
而立 , 十 而不 惑 , 十 而 知 天命 , 十 而耳 顺 , 十 四 五 六 七 而 从心 所 欲 , 逾 矩 。 冯 友 兰 先 生 对 此 的分 析 是 : 不 ”’
“ 孔子 ) 了五 十 , 十 , 就认 识 到 了天 命 了 , 且 ( 到 六 他 并
能 够顺 乎 天命 。 ……孔 子 到 了七十 就 能从 心所 欲 , 而 所 做 的 一 切 自然 而 然 地 正 确 ” 1 ¨】 , 这 代 表 着 圣 人 J “


“ 己 ”与 “ 人 ” 修 安
孔 子 , 位 被 誉 为 “ 圣 先 师 ”的 伟 人 , 思 想 体 这 至 其
系庞大 而精 深 。单 就 其 安 身 立命 , 人 处 世 方 面 说 , 为 我 们 可 以 概 括 为 一 个 词 — — “ 己 安 人 ”。 修
径 : 条 是 安 出 设 一
以未 人 仕 者 为 对 象 , 由 安 家 一 安 乡 邻 一 安 国一 安 天 即
下 ; 一 条 是 以 执 政 、 政 者 为 对 象 , 由 安 君 一 安 民 另 参 即 一 安 国一 安 天 下 。 于 此 我 们 进 行 具 体 分 析 :
在《 语》 论 一 书 中 , 子 对 “ 己 安 人 ” 行 了 既 孔 修 进
~ 。有 似 于 他 提 出 的 “ 地 境 天
界 ” % 。 但 在 “ 人 ”方 面 , 子 不 仅 未 能 成 为 H 安 孔 “ 王 ”, 有 “ 累若 丧 家 之 犬 ” 时 候 , 至 曾 一 度 外 更 累 的 甚
对 自己 的 主 张 产 生 动 摇 。 他 的 “ 人 ” 道 是 否 真 的 安 之 行 不 通 呢 ? 回答 这 个 问 题 需 从 两 处 着 手 : 是 孔 子 提 一
第2 5卷第 5 期 21 00年 l 0月






V0 . 5 N0 5 12 . 0e 0l L2 0
J u a fL u h u T a h r ol g o r lo i z o e c e s C l e n e
论 孔 子 的 “ 人 " 道 安 之
析 , 讨 孔 子 “ 人 ” 想 的 施 行 所 需 的社 会 条 件 和 对 “ 知 ” 人 的依 赖 。 探 安 思 上 之 关 键 词 : 子 ; 安 人 ” 想 ; 行 性 孔 “ 思 可 中 图分 类 号 :2 2 3 B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7 2 2 1 0 0 6 0 0 3— 00(0 0)5— 0 5— 5 始 向 封 建 社 会 过 渡 的 大 转 变 时 期 。针 对 乱 世 , 子 从 孔
不 少 的论 述 。他 的 学 生 子 贡 为 其 总 结 为 四 点 : 立 之 “ 斯 立 ”( 《子 张 》)的 “ 民 ”、 道 之 斯 行 ”的 “ 民 ” 立 “ 导 、
“ 之 斯 来 ”的 “抚 民 ”以 及 “ 之 斯 和 ”的 “ 民 ” 绥 动 使 。
以 此 四项 为 基 础 , 而 实 现 “ 国 ” “ 天 下 ” 进 安 和 安 。
出的具 体 的社会 行 政举 措 , 们 称 之 为 “ 人 ” 文 ; 我 安 之

比较 两 条 途 径 , 们 首 先 看 二 者 间 的 差 异 。 除 了 我 所 针 对 的 对 象 不 同 外 , 大 的 差 别 在 于 , 一 条 路 线 更 第
张 寰
4 40 ) 10 6 ( 南 理工学院 社科部 , 南 岳 阳 湖 湖

要 : 修 己安 人 ” 孔 子 思 想 体 系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本 文 着 重 论 述 孔 子 的 “ 人 ” 想 , 图从 孔 子 提 出 “ 是 安 思 试
的具体 行政措施——“ 安人” 之文和这一措施所蕴 涵的孔子 的社会哲 学及管理 思想— —“ 安人” 之质 两个 方面进行 分
动 打 下 最 坚 实 的 人 伦 道 德 基 础 , 可 能 以 自身 的 优 良 才 品德进一 步 影 响周边 的乡邻 , 其 民风 , 其 民德 , 易 倡 此 即 是 实 现 了 “ 乡 邻 ”。 随 着 社 会 活 动 的 领 域 的 不 断 安 扩 大 与 延 伸 , 逐 步 实 现 “ 国 ” 至 “ 天 下 ” 又 安 终 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