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技术与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输血前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输血前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血型鉴定等内容。
2.输血血液制品的选择和配血:包括血型配对、血型不合适时的处理、血液制品的选择和
血液制品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内容。
3.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输血前的仪器设备和场所准备、输血前的术前准备、输血前的
药物准备和输血前的安全防护等内容。
4.输血操作:包括血管通路建立、血液制品输注、输血速率和输血量控制、输血反应处理
等内容。
5.输血后的观察和处理:包括输血后的观察时间、观察内容、输血后的处理和出现输血反
应的处理等内容。
6.输血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包括输血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输血质量的评价和监测等
内容。
7.输血与传染病的防控:包括输血与传染病的关系、输血与传染病的防控策略等内容。
8.特殊情况下的输血:包括急救输血、产科输血、儿科输血等特殊情况下的输血处理。
9.输血记录与质量评估:包括输血记录的内容和形式、输血质量评估和输血效果评价等内
容。
10.输血设备和管理:包括输血设备的种类和选购、输血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等内容。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旨在规范临床输血操作,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和效果,对于提高临床输血水平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临床血液输血技术规范》

2023年《临床血液输血技术规范》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2023年《临床血液输血技术规范》的详细信息。
以下是该规范的主要内容:
1. 引言
- 介绍《临床血液输血技术规范》的背景和目的。
2. 定义
- 提供相关术语和定义,以便在规范中的理解和应用。
3. 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 详细列出适宜进行血液输血的病例和禁止进行输血的情况。
4.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 描述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的相关准备工作,如献血者筛查、血型鉴定等。
5. 输血程序与监测
- 解释血液输注的具体步骤以及在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监测与记录。
6. 输血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强调常见的输血并发症,并提供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的指南。
7. 输血品质控制
- 阐述确保输血质量的控制措施,包括血液储存、运输和使用的要求。
8. 输血记录与信息管理
- 强调对输血过程中相关资料的记录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9. 输血质量评价与监测
- 确定用于评估和监测输血质量的指标、方法和频率。
该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临床血液输血技术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血液质量。
请在实践中遵守本规范,以达到最佳的输血效果和治疗成果。
如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或疑虑,请随时联系相关的医疗卫生部门或专业人士。
(800字以上,不进行进一步的总结)。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来确保患者安全。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为了规范输血操作流程,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一、输血管理制度1.1 输血安全责任制度1.1.1 医院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输血安全工作,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1.1.2 输血科室要配备专业输血医师和护士,开展规范的输血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1.2 输血操作规范1.2.1 输血操作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确保输血质量。
1.2.2 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检查,包括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
1.2.3 输血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1.3 质控体系建设1.3.1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追溯制度,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
1.3.2 定期进行输血操作的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输血操作技术规范2.1 输血前准备工作2.1.1 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2.1.2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和血液制品,对输血液制品进行核对和检查。
2.2 输血操作流程2.2.1 采血前要做好消毒和穿刺准备,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针头。
2.2.2 输血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和患者反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2.3 输血后处理2.3.1 输血结束后要对输血器材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2.3.2 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结语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做好输血操作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输血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输血技术是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一项技术,也是一项有潜在风险的技术。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指在输血过程中,为确保输血安全,确保血液安全,确保输血效果的有效性,以及确保输血过程的有效性,开发的一系列标准化的技术规范。
一、输血前准备
1、输血前应进行血液检查,确定血液的种类、血液性质及血液成分;
2、确定输血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输血剂量;
3、检查输血器具,确保输血器具清洁;
4、检查输血液,确保输血液符合质量标准;
二、输血过程
1、输血前应放置输血器具,接管输血针,穿刺患者的血管;
2、输血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3、输血后应进行血液检查,确定输血剂量及输血效果;
4、输血结束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输血器具,并确保输血器具的清洁及安全性;
三、输血后处理
1、输血后应及时观察输血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2、输血后应及时向患者介绍输血后的护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健康;
3、输血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
4、输血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确保患者的血液安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强调,在进行输血时,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技术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保证输血质量,以达到输血的有效性。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标准

临床输血技术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制定本规。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份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者家属的允许,并在《输血治疗允许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允许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者主管领导允许、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份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者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 (D)阴性和其他希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者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者监护人签字允许,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2000.06.0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翻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前言为达到临床合理安全有效输血的目的医生—合理有效输血科—安全有效护士—安全有效一、取血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携带取血箱及血液领取单到输血科取血。
2)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科室、床号、病案号、血型及血袋号、血量、血液品种、有效期、配血结果。
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血。
3)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发血。
①标签破损。
②血袋破损、漏血。
③血液中有明显凝块,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界面出现溶血。
④血浆呈乳糜状,暗灰色,有絮状物等。
4)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二、输血1)输血前由两名护士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发热患者体温降至38℃以下时方能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护士(至少一名注册护士)携带病例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实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血袋号、血型、有效期,无误后全名签字,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输血前应先告知患者或亲属输血期间一旦出现寒战,颜面潮热,呼吸短促或烦躁不安等,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患者意识清楚时,要求患者回答自己姓名,年龄等相关内容,若意识不清,手腕标签或家属说明身份。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贮存。
输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从冷藏取出到开始输注,室温停留时间<30分钟。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输血持续6小时以上时,应更换输血器。
原因:(1)内容物沉淀过滤器,影响滴速压。
(2)有细菌污染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前15min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输血技术操作规范一、准备工作1.确认患者的输血指征,并核对医嘱。
2.核对患者身份,确认与医嘱上的信息一致。
3.检查输血装置、输血袋的完整性和有效期,并进行密封解封检查。
4.检查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是否齐全,如输血管、输血针等。
5.进行洗手,并佩戴御寒衣、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二、预先处理1.根据医嘱和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等。
2.根据患者的血型和所需的输血成分血型要求,进行配血和交叉配血。
三、操作过程2.将输血袋放在输血架上,根据需要调整输血架的高度,以确保输血管的重力流动。
3.用消毒酒精棉球擦拭患者的皮肤,找到合适的静脉穿刺点。
4.用消毒棉球擦拭输血管采血口和输血装置的插口,以确保无菌。
5.用无菌的输血针穿刺患者的静脉,确保血液畅通。
6.将输血管与输血装置连接,并将输血管的另一端插入患者的静脉。
7.调整输血速度和滴速,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需要,控制输血速度。
8.在输血过程中,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等,以及观察输血部位是否有渗血或水肿。
四、注意事项1.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全程陪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2.输血时应遵循严格的输血血型安全原则,确保输血成分和患者血型相符。
3.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输血器材和输血袋。
4.输血前后,医务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输血过程中,发现患者有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输血完成后,将输血袋和输血器材妥善处理,如分类回收、焚烧等,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
五、操作结束1.输血结束后,自行处理或上交废弃的输血器材和输血袋。
2.调整患者的卧位,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3.记录输血的时间、输血血型、输血量和患者的反应等相关信息。
4.教育患者和家属对输血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知情告知。
29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附件1-8---作业指导书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节器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已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第五血液入库、核对、贮存第十九条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形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第二十条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第二十一条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第二十二条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品种保存温度保存期.浓缩红细胞(CRC)4±2℃ACD:21天、CPD:28天、CPDA35天签字后方可发出。
第二十六条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明情况。
血液输注技术规范标准

血液输注技术规范标准血液输注是临床工作中非常常见的一项医疗操作,它可以有效地补充患者体内的血液成分,从而维持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人体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血液输注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探讨。
一、输血适应症血液输注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进行的,它主要适用于以下病情:1. 大出血:如外伤、手术等引起的大量失血,需输注血液以保持血容量和循环稳定。
2. 缺血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等导致组织缺血的病情,输血可以提供足够的血液供氧。
3. 血液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输血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细胞。
4. 免疫缺陷:如严重的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输血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5. 术前备血:手术前需要提前准备血液,以备手术过程中的失血情况。
二、输血准备在进行输血前,有一系列必要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1.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2. 血液配型: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试验,以确保输血的相容性。
3. 血液筛查:进行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排除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
4. 血液保存:对血液进行适当的保存,包括保存温度、储存时间等要求,以确保血液的质量。
5. 输血设备准备:准备好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如输血管、输血袋、输血针等。
三、输血操作流程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核对血液信息:核对血袋上的血型、血液成分以及配血结果,与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对照,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2. 注射速度控制: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嘱,控制输血的速度,常用的输血速度为20滴/分钟。
3. 注意观察: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是否有过敏或不良反应的表现。
4. 输液结束:当输血完成或医嘱终止时,及时停止输血,并及时妥善处置输血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四、输血并发症及应对措施虽然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风险,包括输血反应、感染、过敏反应等。
静脉输血标准操作程序及技术规范

静脉输血标准操作程序及技术规范1目的明确血液输注过程中的护理技术规范,便于临床护士掌握临床输血步骤及关键要求,正确、安全地为患者输注血液,避免输血错误或输血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为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为临床护士、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输血操作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及观察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静脉输血:是将血液及其成分通过静脉输人体内的操作。
4.目标无输血错误或输血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临床护士负责输血前核查、静脉输血操作及输注过程中的护理、观察与记录。
5.2必要时临床医师参与输血前核查。
6.工作程序6.1静脉输血标准操作程序6.1.1确认医师已下达输血医嘱。
6.12建立静脉通道:(1)检查输血器包装密封性是否完好,检查产品质量和有效期,确认产品型号、静脉针规格符合静脉输血要求;(2)从启封处撕开输血器包装袋,取出输血器,取下瓶塞穿刺器保护套,垂直刺入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袋;(3)倒挂盐水袋,轻捏滴斗使液体进入滴斗1/2〜2/3处,缓缓放下滴斗低端,使输血器在正常竖直状态,冲洗输血器;(4)旋紧静脉针接头,排尽软管内空气;(5)在穿刺部位下方垫一小垫枕,扎止血带,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6)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手持针头与皮肤呈20°角进针,回血后再将针头平行送入血管少许;(7)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打开调节器,输入少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液体输入是否通畅。
6.13输血前首次核查:(1)2名医护人员核对、确认发血记录单和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血袋号、血液血型、血液品种、血量、配血结果等)正确无误;(2)检查、确认血液外观质量正常、血袋无破损渗漏、血液在有效期内;(3)将确认患者信息(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的标签贴于血袋背面,在《临床输血护理观察记录表》的“输血前首次核查”处签名。
6.14输血前准备:(1)告知患者输血目的、输血操作过程、配合事项和常见不良反应的表现,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2)按医嘱给予输血前用药(如有);(3)嘱患者排尿,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并记录。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篇一: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徐州民政医院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一、受血者血样采集标准操作流程操作流程要点说明二、接收血液1、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输血前将血液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液输完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的本院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在积极配合治疗抢救的同时,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进行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菌种检测;6)遵医嘱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遵医嘱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篇二:临床输血规范各临床科室用血应严格遵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文件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的输血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和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输血护理记录,做到规范输血。
医疗部分:一、输血前评估: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章制度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医疗机构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设立输血科室或者专门的输血医疗组织,负责输血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输血科室应具备相应的设备和设施,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第五条输血科室应有专业的输血医疗人员,包括输血科主任、输血科护士和输血医师等。
第六条输血科室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保证输血医疗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第七条输血科室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记录完整和准确。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输血科室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二章输血工作流程第九条患者需接受输血治疗时,应由医师开具输血申请单,明确输血的指征和数量。
第十条输血科接到输血申请单后,应核实患者信息,确认输血的合理性。
第十一条输血科应选择合适的供血产品,确保供血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二条输血前,需要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患者的血型、Rh因子和交叉配血等。
第十三条输血科医师应向患者说明输血的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第十四条输血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第十五条输血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十六条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和副作用。
第十七条输血科应定期对输血工作流程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输血工作质量。
第三章输血质量控制第十八条输血科应保证供血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第十九条输血科应定期开展供血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确保供血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十条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供血品质档案,记录供血产品的质量信息和使用情况。
第二十一条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输血质量监控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四章输血风险管理第二十二条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输血风险评估制度,评估患者接受输血的风险和安全性。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指在医学临床实践中,针对输血过程中的操作细节、设备选用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规范,并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安全进行。
以下是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重要内容。
1. 输血血液的质量控制:- 输血血液的来源应当符合相关规定,经过合理的抗体筛查和病原体检测后方可使用。
- 输血血液的血型鉴定应使用符合资质的试剂盒进行,且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 对于ABO血型不匹配的输血,必须进行适当的交叉配血试验。
2. 输血设备的选用:- 输血过程中所使用的输液器、输血管道等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保证无损坏、无污染。
- 输液器应定期更换,并每次使用前进行检查,确保功能正常。
- 输血管道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等风险。
3. 输血操作的规范:- 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患者身份核对,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 输血前应检查患者的血液样本,比对ABO血型,Rh血型以及其他特殊血型信息,并遵守相应的输血规则。
- 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宜输血。
4. 输血安全措施:- 输血医务人员必须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掌握科学的输血技术,并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
- 输血过程中,应定期更换手套,并在每次操作前进行手卫生。
- 输血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 输血后的注意事项:- 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报告相关医务人员。
- 输血结束后,应记录好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血液的来源、输血量以及输血过程中的各项观察指标。
6. 不良反应处理:- 输血过程中,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医务人员。
- 输血医务人员必须熟悉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并处理各类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是保证患者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才能有效降低输血过程中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与信息化

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云计算技术
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临床输血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
大数据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临床输血数据中的潜在价值,为临床决策 提供支持。
移动应用
开发移动应用,方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进行临床输血操作和管理 。
技术规范与信息化管理的深度融合
数据标准统一
01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临床输血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流程优化
02
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临床输血流程,提高输血效率和质
量。
监管与决策支持
03
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加强临床输血的监管,为决策提供科学
依据。
输血工作效率。
保障输血安全
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输血信息 的实时监控和记录,提高输血 安全性和可靠性。
促进医疗资源共享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医 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 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信息化管理能够提供更加全面 、准确、及时的信息,有助于 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
疗方案。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实时监控
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对 输血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确保输血安全。
数据记录
系统能够自动记录输血 相关信息,包括血液来 源、输血时间、输血量
等。
数据分析
系统能够对输血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为医疗机
构提供决策支持。
预警功能
系统能够根据输血数据 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医 生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与优势
CHAPTER
02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输血前的评估与准备
01
02
03
评估患者病情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前言为达到临床合理安全有效输血的目的医生—合理有效输血科—安全有效护士-安全有效➢一、取血➢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携带取血箱及血液领取单到输血科取血.➢2)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科室、床号、病案号、血型及血袋号、血量、血液品种、有效期、配血结果。
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血.➢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发血。
①标签破损。
②血袋破损、漏血。
③血液中有明显凝块,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界面出现溶血。
④血浆呈乳糜状,暗灰色,有絮状物等.➢4)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二、输血➢1)输血前由两名护士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发热患者体温降至38℃以下时方能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护士(至少一名注册护士)携带病例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实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血袋号、血型、有效期,无误后全名签字,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输血前应先告知患者或亲属输血期间一旦出现寒战,颜面潮热,呼吸短促或烦躁不安等,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患者意识清楚时,要求患者回答自己姓名,年龄等相关内容,若意识不清,手腕标签或家属说明身份。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贮存。
输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从冷藏取出到开始输注,室温停留时间<30分钟。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输血持续6小时以上时,应更换输血器。
原因:(1)内容物沉淀过滤器,影响滴速压。
(2)有细菌污染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前15min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培训考题一、判断题(是非题,对者打“√”,错者打“×”,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1.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一定要同型输血。
()2.医疗机构应制定应急用血管理措施。
()3.对有指征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应有管理规定和执行记录。
()4.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遵循宁少勿多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5.7.血。
()8.贮存式自身输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
()9.《内科输血指南》规定,血小板计数﹤5×109/L,只要病人无出血就不必输注血小板。
()10.《内科输血指南》规定,血小板计数10~50×1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
()1.×2.√3.√4.×5.×6.√7.×8.√9.×10.√11.输血前要做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三者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
()12.在医学检验中,没有几项检验能像输血前检验一样,临床医生几乎完全依赖其结果的正确性。
()13.给患者输入不相容的血液成分将会导致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4.输血前检查用的血标本量一般不少于3ml。
()15.未给患者配戴腕带而又不知患者血型,最好遵循两次采集19.一位医护人员可以同时采集两位或两位以上患者的血标本。
()20.贴有标签的血标本连同输血申请单经核对无误后可以交给患者家属送输血科或血库。
()21.血清和血浆原则上均可用于输血前检验,但血清更好。
原因是血浆中有时可出现细小纤维蛋白包裹红细胞的凝块,与凝集反应不易区别。
()22.常规ABO血型鉴定应包括正反定型,二者起到互相验证和质控的作用。
我国已规定常规血型鉴定还包括Rh(D)定型。
()23.因某些疾病(例如:白血病),可导致A或B抗原减弱,容易误定血型。
()24.反定型对ABO亚型的发现特别有帮助。
原因是亚型患者红细胞上A或B抗原很弱,通过正反定型易于发现二者结果不一致,从而引起警惕。
()25.如果血型鉴定结果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血型或以往的记录不一致时,应重新采集血标本再一次检测。
()26.弱D针对受血者而言为Rh(D为Rh(D)阴性。
()27.当对受血者Rh(D作为阳性对待。
()2829()30、kidd、Duffy等血型系统的抗体。
()31.国外认为抗体筛选试验是检测不规则抗体最可靠、最敏感的方法。
()32.如果同型血不够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输注Rh同型的O型相合红细胞。
()33.如果AB型血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输注A或B型相合的红细胞,尽量不用O型红细胞,因为O型红细胞宝贵,以备留作它用。
()34.患者为Rh(D)阴性,没有检测到抗-D,如需紧急输血又无同型血供应时,男性患者或无生育能力的女患者可输Rh(D)阳性血,但应向患者家属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
()35.微柱凝胶试验(卡式配血)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直观,能自动化操作,还能保存。
缺点是价格昂贵,试验耗时长,可出现假阳性。
()11~15√16~20 ×21~25 √26~30 ×31~35 √()40、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及高钾血症和肾功能障碍输血应输洗涤红细胞。
()41、对施行骨髓移植及其它器官移植的患者输血时应输全血。
()42、联袋制备浓缩红细胞在4℃±2℃条件下可保存21-35天。
()43、全血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血浆蛋白和稳定的凝血因子,其主要功能是载氧和维持渗透压。
()44、血小板表面有ABO抗原,应做交叉配血试验,不然可导致输注无效。
()45、新鲜冰冻血浆因不含红细胞,可同型或相溶输注。
()46、可以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和营养。
()47、血小板的制备有手工制和机采两种。
()48、血浆置换能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
()49、FFP一经融化还可再次冰冻保存。
()50、冷沉淀粘度较大如经静脉推注,可在注射器内加入少量枸橼酸钠。
()5152的重要标志之一()53、粒细胞输注前必做ABO545556、白细胞输注效果主要是看白细胞数是否升高。
()57、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患者需要,缺什么成分,输什么成分。
()58、下列血液成分的比重依次为: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浆。
()59、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应在采血后6-8小时内完成,严格无菌操作。
()60、浓缩红细胞可以与药物混合输注。
()61、浓缩红细胞可以用林格氏液稀释后输注。
()62、洗涤红细胞制备后应尽快输用,4℃保存不超过12小时。
()63、洗涤红细胞可用于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的患者。
()64、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主要用于稀有血性患者输血。
()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二、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开展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负责监护的是()。
A.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B.申请该疗法的经治医师;C.有关科室的医护人员;D.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和经治医师共同负责。
2.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标本保存在2~6℃冰箱,至少()。
A.3天;B.5天;C.7天;D.30天。
3.A.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C.5%葡萄糖液;D.4.A.B.C.血浆相关抗体效价;D.血浆pH值。
5.要防止血样的稀释和溶血,溶血的标本一般不能使用,因为()。
A.溶血的血标本已经没有多少红细胞,无法作交叉配血试验;B.溶血的血标本钾离子太高,干扰交叉配血试验;C.溶血后的胆红素可以干扰交叉配血试验;D.溶血后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以掩盖抗体引起的溶血。
6.Rh血型系统缺少()。
A.D抗原;B.d抗原;C.E抗原;D.e抗原。
7.稀释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由()。
A.手术医师负责实施;D.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9.对血浆蛋白过敏反应的患者应首选()。
A.悬浮红细胞;B.少白细胞的红细胞;C.洗涤红细胞;D.冰冻红细胞。
10.由于输血或妊娠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首选()。
A.悬浮红细胞;B.少(去)白细胞的红细胞;C.洗涤红细胞;D.冰冻红细胞。
11.新鲜冰冻血浆不能用于()。
A.补充凝血因子;B.大面积创伤;C.大面积烧伤;D.补充血容量。
12.不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的情况是()。
A.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B.血红蛋白<110g/L;C.行择期手术;D.A.B.C.D.估计术中失血量不大。
14.《刑法》第333条规定,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处以()。
A.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B.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C.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D.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15.《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的,有权对实物进行封存的人员是()。
A.医疗机构负责人;B.医患双方;C.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负责人;D.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负责人。
1.D;2.C;3.A;4.B;5.D;6.B;7.C;8.D;9.C;10.B;11.D;12.B;13.D;14.A;15.B。
16.有关不规则抗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先以生理盐水冲注输液管,然后将先抽取的5ml血液弃去,再采集血标本;B.先以生理盐水冲注输液管,然后抽取5ml血液用作血标本;C.先以5ml生理盐水冲注输液管,再抽取一定量的血液用作血标本。
19.右旋糖酐会干扰配血,患者输注右旋糖酐后采集的血标本,处理方法是:()A.将受检血清用生理盐水适当稀释;B.在受检红细胞中加入适量EDTA盐水溶液;C.将受检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适当洗涤。
20.溶血的血标本不宜用于输血前检查,其原因是:()A.溶血的血标本已有部分红细胞破坏,受检红细胞量少容易造成假阴性;B.溶血标本的血清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可蒙蔽抗体引发的溶血现象;C.溶血标本的血清中游离血型抗原增多,导致交叉配血假阳性。
21.我国规定配血用的血标本必须是:()A.输血前3天之内的;B.输血前5天之内的;C.之内的。
22A23抗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血型是:()A.A型;B.A2亚型; C.AB型。
24.有一患者,采用IgG型抗-D进行Rh血型鉴定时,盐水法阴性,凝聚胺法阳性,该患者Rh(D)血型是:()A.Rh(D)阳性; B.Rh(D)阴性; C.不能确定。
25.配血用的血标本保存不当会溶血、细菌污染、补体失活及不规则抗体效价降低。
因此,血清或血浆标本在4℃条件下只能保存:()A.3天; B.5天; C.7天。
26.在血型鉴定中,只有正反定型结果相符才能正确判定ABO血型。
单纯正定型最不可靠的是:()A.A型;B.O型; C.AB型。
27.新生儿可省略反定型的原因是:()A.新生儿血清(浆)中抗体活性太弱,并且含有来自母亲的抗体;A抗-AB的目的是:()A.用来鉴定孟买型或类孟买型;B.用来确认弱A或弱B抗原;C.用来鉴定AB型。
30.抗体筛选试验用的筛选细胞通常是:()A.2~3个单人份O型红细胞组成一套筛选细胞试剂(商品化产品);B.随机获得的2~3个单人份O型红细胞组成一套筛选细胞试剂(实验室自行配制);C.用献血者2~3个单人份O型红细胞,经生理盐水洗涤3次即可组成一套筛选细胞试剂。
31.抗体筛选试验的方法很多,国外使用的金标准方法是:()A.盐水法; B.凝聚胺法; C.间接抗球蛋白法。
32.我国中小医院进行抗体筛选试验比较适合的方法是:()A.间接抗球蛋白法;B.凝聚胺法;C.微柱凝胶技术。
33.我国中小医院适合用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最主要原因是:()A.凝聚胺对Kell系统之外的大多数血型系统(包括Rh系统)敏感度高;B.凝聚胺法操作简便、快速;C.凝聚胺价格低廉。
34A35A血型系统。
36.在交叉配血时,主侧(+)、自身对照(-)、抗体筛选(+),可能的原因是:()A.患者血清中的同种抗体与供者红细胞上相应抗原起反应;B.患者血清中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引起的假凝集;C.试剂受到细菌污染。
37.在凝聚胺试验中,凝聚胺的作用是:()A.增加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B.增加红细胞表面的正电荷;C.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38.在交叉配血试验中,如果观察到部分或全部溶血,则结果为()A.阴性; B.阳性; C.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