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0年代新诗(二) ——郭沫若与《女神》
郭沫若《女神》

作者生平与创作思想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01 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
02 1914年赴日本留学,从事文学、历史等学科研究
03 1919年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和革命事业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 ”,倡导新文学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抗日宣传 工作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 工作
《女神之再生》
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一位被压迫的民族英雄 ,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
。
主题思想
通过描述这位英雄的成长历程和 革命斗争,展现了反抗压迫、争 取民族解放的主题,表达了作者 对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追求与
向往。
艺术特色
作品以浪漫主义为主导,运用了 象征主义手法,语言富有诗意,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地位价值
郭沫若的《女神》被视为中国现代 新诗的里程碑之作,对推动中国新 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产生了重要影 响。
对后世的影响
推动文学革命
作品所倡导的自由、反叛和革新精神,对后来的文学革命和五四运 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作风格启示
《女神》所展示的自由体诗和散文诗的创作风格,以及对个性和情 感的抒发,对后来的新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艺术的创新
• 《女神》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具有创新性,突破了传 统诗歌的规范和束缚。郭沫若的自由诗和白话文诗在此得 到了高度体现,他运用大量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 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丰富的文化内涵
• 《女神》体现了郭沫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他 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吸收,都 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女神》不仅具有文学 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从《女神》看郭沫若对中国新诗创作的作用.doc

从《女神》看郭沫若对中国新诗创作的作用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真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显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新诗集,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诗集之一。
它以鲜明突出的时代精神、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新颖自由的艺术形式,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开创了一代诗风。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
而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则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闻一多就对《女神》做出了高度评价:“若讲新诗,郭沫若的诗才配称新诗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事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
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产儿。
《女神》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女神》中的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充满了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深恶痛绝。
诗人身为弱国子民在日本留学,“读的西洋书,受的东洋气”,早就盼望中国能够尽快强盛起来。
诗人不仅猛烈抨击旧世界、旧事物,而且对自己的“旧我”的批判也毫不留情。
《女神》在艺术上“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具有独创性,这主要变现为其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即所谓开一代诗风的“女神体”。
《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
它以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
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女神》在诗歌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
《女神》是自由诗体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
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郭沫若主张诗要“写”,不要“做”,他说:“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这是针对旧诗格律形式而言的,并非无视诗的自身特点。
所以他同时又说:“然于自然流露之中,也自由它自然的谐乐,自然的画意存在。
”他还认为节奏是诗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
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
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
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
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文学]开一代诗风的《女神》
![[文学]开一代诗风的《女神》](https://img.taocdn.com/s3/m/a81f914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5.png)
有人说郭沫若的诗“一点诗味儿没有”、“纯粹是大喊大叫”,缺少含蓄的韵味,显得散漫、幼稚、直露、粗糙。 从现代诗歌发展的 链条中去理解郭沫若的意义。
影响。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女神》对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验性的宏大意象,超越日常生活经验,塑造出视 野开阔的巨人的形象 。 体现强烈的主体精神。 意象的创造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形成强烈反差。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 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来自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1921年,诗人将1918——1920年创作的诗歌
结集为诗集——《女神》出版。
五 四 时 期 的 郭 沫 若
一、郭沫若与《女神》
诗集所体现的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精神, 成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这些诗歌在艺术上与传统诗歌美学背道而驰, 体现彻底的反传统的艺术倾向。彻底摆脱传 统诗歌形式的束缚,对建构现代诗歌艺术产 生深远的影响。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节选
……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 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
的 律吕哟!
一、郭沫若与《女神》
1920年8月出版诗集《女神》,成为那个时代 的畅销书。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都超过了 胡适的《尝试集》,标志着对于现代诗歌艺 术的认识的深化。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
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
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
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
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读郭沫若的作品《女神》后感

读完郭沫若的作品《女神》后,我深深被其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所打动。
这部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狂热追求,展现了一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符合“五四”时期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愿望和要求。
在诗歌形式上,郭沫若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
这不仅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也展现了郭沫若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才华。
同时,《女神》所运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如大胆的想象、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等,使得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也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女神》是一部充满激情和理想的诗歌集,它不仅反映了郭沫若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心声。
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以及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于生活和理想的追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点

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点一、《女神》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精神郭沫若在《女神》中表现出的独特的浪漫主义有以下一些特征:1.表现自我。
《凤凰涅磐》中的“凤歌”“凰歌”实际上都是诗人自己在歌唱。
《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我崇拜一切,而我又“崇拜我”“我又是偶像破坏者”,歌颂了对旧社会,旧传统的破坏和革新、创造精神。
特别是在《天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天狗”,他把日、月、星球、全宇宙都吞了,“我”便成了“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全宇宙Energy的总量”!这个“自我”,就是宇宙的化身了。
“自我表现”,不仅是郭沫若对诗的基本观点,也是他“五四”时期文艺思想的核心。
《女神》是郭沫若“自我表现”这一文艺思想的体现。
《天狗》《日出》《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太阳礼赞》等,都是张扬自我,讴歌自然,并把自然界和本体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与同一时期的诗人们相比较,就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一点来说,无论是谁都不能与郭沫若相匹敌的。
2.歌颂自然。
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大自然被充分人化,地球成了母体。
在《地球,我的母亲》中,他把地球说成是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地球无限的敬爱,并且他还说“我羡慕你的孝子,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你是时常地爱抚他们”“我羡慕你的宠子,炭坑里的工人!他们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你是时常地怀抱着他们”。
多么淳朴的对地球之爱、对劳动人民之爱啊!《晨安》向地球上的一切,山河、海洋和人类文明建设,一口气问了28个“晨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热爱世界的丰富情感,显示了其无比伟大的气概。
自然和人类物质文明本来是对立的,但是诗人却以自己强烈的主观精神把它们统一了起来。
3.形式自由。
这是一方面的观点,认为郭诗的形式倡导绝对自由。
诗篇长短不一。
如《蝉鸣》只有三行,而《凤凰涅磐》则有三百八十五行。
句法十分多样,节奏鲜明,在白话文中夹杂不少外语。
郭沫若《女神》优秀课件

天狗(节选)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呀! 西北南东去来今, 一切政治革命的匪徒们呀! 万岁!万岁!万岁!
......
(六) 不安本分的野蛮人,教人“返自然”的卢梭呀! 不修边幅的无赖汉,善与恶疾儿童共寝的丕时大罗启
呀! 不受约束的亡国奴,私建自然学园的泰戈尔呀!
西北南东去来今, 一切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呀!
万岁!万岁!万岁!
光海(节选)
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
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
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
好明天的憧憬。诗中歌唱太阳、光明、
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总
结 《女神》的成功正在于时代的需要
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它呈现在我
们眼前的正是这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在
交融着叛逆与创造的“五四”精神冲
击下,迸发出强烈的个性自觉和自我
热爱。
《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 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
《凤凰涅槃》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 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炉中煤(节选)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郭沫若《女神》全诗

郭沫若《女神》全诗一天就把郭沫若先生的《女神》给看完了,看到精彩处的时候不自觉的朗诵起来,强强也受到我的感染,和我一起朗诵。
今天下午的时光真是幸福啊,呵呵。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日时根据故乡四川省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诗人的思乡情怀由此观之。
他的诗充满活力,诗中运用了大海、波涛、地球、太阳、万里长城、金字塔等豪放壮丽的青春的意象形成了高耸雄浑的意境。
闻一多曾评论《女神》说道:“若谈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前程远大崭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的旧诗词相类最北,最紧要的就是他的精神全然就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底精神。
有人谈文艺作品就是时代的产儿。
《女神》不愧时代的一个肖子。
”他感到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他在“崇拜”太阳、山岳、海洋、江河的同时,又“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
他礼赞太阳,要太阳把他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他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自我意识“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天狗》)。
《凤凰涅盘》中,凤凰“集香木自杀”彰显了全盘毁坏旧世界的精神,“是谓死灰中Cattenom”则就是缔造意志的真实写照。
《女神之再造》中,他筹钱女神们高呼:“我们必须回去缔造个新鲜的太阳。
/无法再在这壁龛之中搞甚神像!"整体表现出来猛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缔造意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整体表现出像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格。
总之,《女神》中的优秀诗篇,都活跃着一个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他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热情洋溢,对自我的力量充满自信、对光明的未来充满向往的五四青年,他厌恶一切陈腐的事物,厌恶平庸无为的生活。
郭沫若及《女神》

五、《女神》的内涵与艺术特征:
(一)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社会层面) (二)礼赞自我与自然的生命意识(人生层面) (三)歌颂大胆破坏与创新的精神(人生层面) (四)“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艺术层面) (五)自然纯真而又充满激情的抒情风格(艺术层面) (六)奇伟的构思、大胆的夸张与强烈的节奏(艺术层面) (七)绝端自由的诗歌形式(艺术层面)
1.新的人生的追求
人生的污浊、迷茫,人生的意义的虚无,当人生遇到烦恼,便失望这人生, 希望如同凤凰一样涅槃新生,这是五四时期青年的心声,也是任何时代对自己人 生不满的青年的心声。因此,这首诗具有长久的生命价值。
2.新的社会的盼望 郭沫若对传统的中国社会充满了反叛,因为它的污秽,因为它压抑了青年人 正常的人生需求。社会的黑暗、污浊,带给青年人的是改变它的盼望与勇气,郭 沫若的《女神》正是因此获得了青年读者的爱。
留下很多瑕疵;作为革命家,他多次徘徊在国共两大政党之间;作为学者,
他天才的研究贡献巨大却漏洞多多。如果我们把他看作一个永远的心理青年,
我们就可以了解他的行为,理解他的贡献,也原谅他的过错。
课程导入
一、郭沫若生平(1892—1978):永远的青年
(一)四川故乡的童年与少年
(二)青年时代的异域求学
(三)五四浪潮下的青春
煤》、《天狗》等;第三辑,写作时间跨度大,内容
较为驳杂。全书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首、诗剧3
篇。这些诗写于1916——1921年,而绝大多数则创作
于1919——1920年。《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
《女神》一问世,便以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
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真正的现代
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三)艺术分析:自由的歌声 1.奇伟的构思: 诗歌的成功,首先源于构思的奇特——我是一条天狗,一条疯狂的天狗。 2.大胆的夸张: 天狗意象的勾画,充满了大胆的夸张,看似离奇,却充满情感的合理性。 3.强烈的节奏: 作为自由诗,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源于诗人的天然的把握。
06现代文学史-第五章初期白话诗(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冯志)

第五章初期白话诗胡适《尝试集》1920;郭沫若《女神》1921;湖畔诗人《湖畔》1922;汪静之《蕙的风》1922;湖畔诗人《春的歌集》1923;冰心《繁星》《春水》1923;宗白华《流云小诗》1923;冯至《昨日之歌》1925 一、白话诗运动(一)“五四”新诗运动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
1.新诗的主张: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
”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
“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2.诗的经验主义新诗运动中,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论点的核心是要求新诗必须“言之有物”,即强调“有我”与“有人”,前者强调创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作者的主体性情与见解),后者则强调新诗要强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虽然遭到诗词界传统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但是新诗仍然站住了脚跟,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的新诗讨论阶段,至1920年白话新诗已经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相当的青年读者。
(二)胡适胡适:在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是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白话诗、话剧等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他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
《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
独幕剧《终身大事》是现代第一部创作话剧。
胡适是“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
1920年他出版了《尝试集》。
作为新诗的尝试,《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新旧参半,亦文亦白,《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几首,显示出一种新诗试验的性质。
郭沫若和《女神》

郭沫若和《女神》
◆“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 囚牢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 跳梁着的地狱呀!/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凤凰涅盘》
◆“弟兄们!快快!/快也来戏弄波涛!/ 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趁着我们的心火还 在烧,/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 /新中华底改造/正赖吾曹!”——《浴海》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B、《晨安》:诗人以最亲切的感情、最真挚的敬意, 用自豪的声音,遥向大海西岸的祖国问安,一气连喊 了27个“晨安”:
“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 /晨安!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呀!/黄河呀!我望你 胸中的冰块早早融化呀!/晨安!万里长城呀!/……晨 安!常动不息的大海呀!/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 /晨安!诗一样涌着的白云呀!/晨安!平匀明直的丝 雨呀!诗语呀!/晨安!情热一样燃着的海山呀!/晨 安!梳人灵魂的晨风呀!……”
C、气势磅礴的大背景——
2、叛逆追求的化身——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的 创造。
“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我 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 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火便是凰!凤便 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又如《天 狗》:“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我把 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 是我了!”、“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3、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诗人 理想,表现时代精神。
《女神》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神话传说、历 史人物,抒写自己的革命理想,表现自己不屈的意志、 创造的精神、对理想的追求。
4、丰富的想象、奇丽的色彩
试论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doc

试论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郭沫若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郭沫若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
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本文着重从整体上概述郭沫若《女神》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诗歌形式,从三个角度论证《女神》诗歌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女神》;郭沫若;浪漫主义;绝对自由;不定型一、郭沫若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充分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总的主题是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民族、科学。
《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1.强烈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破坏和扫荡一切旧事物、旧思想。
诗歌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思想的叛逆者、革命民族主义者的形象。
《女神》中的“我”是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大“我”。
如《天狗》,从头到尾每句诗中都是“我”,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
“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X,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
,《欲海》等诗,也都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的塑造,表现出破坏旧世界,冲破一切尘垢(包括自身的尘垢)的激情,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
第五章 20年代新诗(二) ——郭沫若与《女神》

4、《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 1 )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 形象。 ( 2 )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 新人形象。 ( 3 )是一个热烈执着地追求美好理想和个性 解放,充满着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的现代人。 ( 4 )抒情主人公已越出了“祖国意识”,有 了“人类意识”。
《女神》的思想价值
(二)《女神》的主题内涵
1、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 1 )“反抗”,源自人的解放与觉醒;“破 坏”,基于现实的黑暗、冷酷、腥秽;“创 造”,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动因。 ( 2)“五四”精神:怀疑、批判、反抗、破坏、 创造。 (3)《凤凰涅磐 》、《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现 了上述主题。
2、“泛神论”的主题
第一节 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
一、郭沫若的生平
郭沫若在新诗、历史剧、散文、 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 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 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 大贡献。他的第一部诗集《女 神》,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 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 郭沫若(1892~1978) 式的作品。
第二节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
• 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 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 受到“五四”狂飙突 进的时代精神的感召, 同时又反映了狂飙突 进的“五四”时代精 神。
(一)《女神》的写作与出版
• 《女神》分为三辑 • 第一辑由诗剧《女神之再生》、《湘 累》和《棠棣之花》组成,是以现代 的想象重构古代的故事传说 • 第二辑是《女》的主体部分,30首诗 作,《凤凰涅磐》《炉中煤》《地球, 我的母亲!》等都是名篇 • 第三辑有25首新诗。
二、郭沫若的作品
郭沫若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了解其诗歌、 小说和戏剧中的下列作品:
论郭沫若的《女神》(精简篇)

论郭沫若的《女神》论郭沫若的《女神》以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新诗集《女神》为研究对象,论述和分析其诞生的主客观条件,它所折射、激发的时代光辉,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并对《女神》进行全面系统的品评。
郭沫若《女神》五四诞生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一九一九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在这个政治动荡但又捷报频传的时期,灾难深重的中国在从积弱到奋起的关键时刻,在文化战线上掀起了五四文学革命浪潮,这一浪潮淘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种子和萌芽,一时间涌现出诸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一大批忧国忧民、痛斥旧时代、呼吁颂歌新时代的伟大作家,他们创作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风格全新的文学作品。
诞生于五四新诗初创期的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女神》是闪耀着战斗光辉诞生的,作者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一年你,以五十七篇作品为五四运动呐喊助威。
伟大的时代召唤诗人,燃起诗人胸中热情之烈火,诗人将生活实践与时代的革命浪潮相结合,于是《女神》的诞生就注定了他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林中的一位女神。
本文将从《女神》诞生的主客观条件,《女神》的思想内容、艺术光辉和意义几个方面作如下分析与论述。
一、《女神》诞生的时代背景《女神》以惊世之啼叫诞生,但她决不是偶得出世。
诗人价值取向是《女神》的光源,诗人的艺术功底是《女神》完成脱离母体的根基,诗人的社会实践是《女神》内容丰富的保证,《女神》正式在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均较为成熟的情况下诞生的。
(一)诗人创作《女神》时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
《女神》创作期间,诗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已经形成,泛神论哲学思想已经确立,并且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此时,诗人在吸取了中外的文学营养后,就确定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想,世界观决定了诗人的文艺价值的取向。
无疑,此时诗人世界观中,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已占主导地位,追溯诗人的少年世代就已接受了富国强兵的思想,随后,他以学习实际本领报效祖国的愿望到日本学习,异国他乡的耳闻目睹,使他把辛亥革命时将反帝之愿望寄托在日后祖国强大的思想转变为直接的反军阀,正面的反帝国主义,这在《夜哭》、《与成仿吾同游粟林园》、《衰的美顿书已西》等诗文中都已渐露头角,初步体现出来。
《女神》资料

《女神》内容《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按诗人创作阶段分为三辑:第一辑收入《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等作品;第二辑收入《凤凰涅磐》等五四高潮期的诗作;第三辑收入《死的诱惑》等早期主要诗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女神》背景《女神》产生的年代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自由民主思潮照亮夜空的时代。
人们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重建祖国、复兴民族的希望,开始了崭新的追求。
封建传统的旧道德、旧礼教和专制政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一种强烈的反抗、破坏、革新、创造充溢着整个的“五四”时代,《女神》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孕育而成的,它以鲜明的叛逆立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奏响了“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地位《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女神》贡献一、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主题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风,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女神》的出现使得中国新诗才真正摆脱了古典和欧化文的束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而也使得郭沫若与鲁迅一起,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思想精神——《女神》的时代精神1.《女神》的反抗精神。
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大胆反抗与叛逆精神。
诗人作为站在新时代的顶峰,以无比强烈的情怀和恢宏的气概,呼唤着二十世纪革命风暴的来临。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旧时代的逆子,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女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主要剧作
郭沫若最早的诗剧同时具有诗歌和戏剧的特点: A.诗剧:主要有《女神》中的三部诗剧(《凤凰涅 槃》也具有诗剧的特点)、《星空》中的《孤竹君之二子》 等。 B.历史剧:在20年代有3部:《聂嫈》、《王昭君》、 《卓文君》,后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有6 部,其中,4部以“战国”为题材:《屈原》、《棠棣之 花》(根据20年代的同名诗剧改编)、《虎符》、《高渐 离》;2部以“元末”和“明末”为题材:《孔雀胆》、 《南冠草》;50年代有2部:《蔡文姬》、《武则天》。
第一节 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
一、郭沫若的生平
郭沫若在新诗、历史剧、散文、 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 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 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 大贡献。他的第一部诗集《女 神》,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 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 郭沫若(1892~1978) 式的作品。
第二阶段,三四十年代,变为“诗人 — — 社会活动家”。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以 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作为浪漫诗人 的心理,性格被现实政治所束缚,创造力与 时递减。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 而逐渐强化了现实感,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 激情衰落。 第三阶段,中国内地解放后,郭沫若 身居高位,杂务缠身,作品多为应制之作, 艺术上已不足观。
二、郭沫若的作品
郭沫若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了解其诗歌、 小说和戏剧中的下列作品:
(一)主要诗集
A.《女神》1921年出版,共分3辑。 •第一辑为三部诗剧《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 《湘累》。 •第二辑为爆发期在《时事新报· 学灯》上发表《凤凰 涅槃》、《天狗》、《炉中煤》等具有“五四”时代 精神的作品; •第三辑为“五四”前后的作品。 B.《星空》和《瓶》等“彷徨”时期的作品。 C.《恢复》和《前茅》等“革命”时期的作品。
三、郭沫若的创作道路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分为 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 义的天才诗人。五四那种宽松、自由、充满 朝气的环境,形成了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 作风格,他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自我 实现程度很高。《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 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 心绪,满足时代的精神需求。
(七)文艺与政治活动
●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 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与日本妻子安 娜和三个孩子回国(比鲁迅回国晚14 年,后多次返回日本,鲁迅从此不再 回日本),同时活跃在文艺和政治两 个大舞台上(鲁迅辞官后不再任官 职)。
▲1924年4月再赴日本,同年11月回国。 ▲1925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这期间创作《聂嫈》等3部 历史剧。 ▲1926年弃文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 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七人主席团成员、 总政治部主任与宣传委员会主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上海、日本。 ▲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参加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并出版有《前茅》、《恢复》两部诗集。 ▲1937年从日本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出版有诗集《战声集》。 ▲1940年第三厅解散,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创作有《屈 原》等6部历史剧。 ▲1949年后,任文联主席等行政职务,并创作有两部历史剧。
• 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 破坏与创造精神: 《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等 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等 个性解放思想:《天狗》等 劳工神圣的民主精神:《地球,我的母亲》等 自然的礼赞及力的精神:《太阳礼赞》《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等。
(三)《女神》的艺术特色
• 1、在诗的形式上,冲破一切旧形式的束缚, 为诗歌的革新与创造树立了榜样。
பைடு நூலகம்
(五)《凤凰涅槃》
• 《凤凰涅槃》 “ 象征了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的再 生。” • 1、凤凰的形象 • 诗借凤凰“借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表 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诗人笔下 的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她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 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 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 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它是年青诗人的化身, 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 觉醒的诗的宣言。
4、《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 1 )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 形象。 ( 2 )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 新人形象。 ( 3 )是一个热烈执着地追求美好理想和个性 解放,充满着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的现代人。 ( 4 )抒情主人公已越出了“祖国意识”,有 了“人类意识”。
《女神》的思想价值
(二)主要小说
创造社作家的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郭沫若的小 说也具有创造社小说的特点。注意相关知识的了解, 如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 说集,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 一部长篇小说,以及创造社作家在抒情体小说方面的 贡献等。 A.自叙小说(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一种自 传体小说,又称“身边小说”):主要有《漂流三部 曲》等。 B.寄托小说(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 剧一致):主要有《牧羊哀话》等。
–关于其“泛神论”的内涵有争论。如 孙党伯(《关于郭沫若和泛神论的关系 问题》,《郭沫若研究》第6辑)指出 郭早期思想中误解和任意发挥“泛神论” 的部分;黄曼君则认为是“五四”自然 科学的时代精神以“人文化”为中介进 入其泛神论思想。
《三个泛神论者》
• • • • • • • • • • • • 一 我爱我国的庄子,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 因为我爱他是靠打草鞋吃饭的人。 二 我爱荷兰的Spinoza,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 因为我爱他是靠磨镜片吃饭的人。 三 我爱印度的Kabir,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 因为我爱他是靠编鱼网吃饭的人。
• “ 一切的一”中的“一”,指大自然普泛的本 体(神); • “一的一切”中的“一切”,指由“一”的本 体衍生出的自然万物。 • “一切的一”与“一的一切”,这是一种一切 都融为一体,生命与万物物我无间的大和谐境 界。(自我、自然与神三个元素融为一体)
3、爱国主义的主题
• 《炉中煤》、《凤凰 涅磐》、《女神之再 生》 。 • “五四”是中国现代 新型文化的青春期, 郭的爱国也表现为对 “青春中国”、“新 中国”的向往与追求。
第五章 20年代新诗(二)
——郭沫若与《女神》
考试大纲知识点
• 一、郭沫若创作道路 • 了解:(1)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概况。(2)创造社成 立的经过。(3)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 二、《女神》 • 识记:(1)《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中国的第一 部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新诗集。(2)《凤凰涅槃》、 《天狗》、《晨安》、《炉中煤》等是《女神》中的代 表性诗篇。 • 了解:《凤凰涅槃》的思想意义与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 分析:《女神》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 赏析:《天狗》、《炉中煤》。
• 6、语言丰美华赡,广泛运用从远古神 话到现代科技的各种典故、术语,丰 富了诗的语汇。 • 7、缺陷:[教材p103]
(四)《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 义和贡献:
1、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樊篱、扫荡旧世界的狂 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是鲁迅所张扬的“摩罗诗力” 的具体展现。 2、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 的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 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加强。 3、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 格化的 目然为主,也化用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 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证明新诗在艺术上足 以充分表现新的时代与生活,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旧诗词。
之后进入诗情的“爆发期”,并开始在国内(上海) 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作品。 1920年,《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 重要代表作发表后,郭沫若开始在文坛上引人注目。 这些作品后来大多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1年8月,《女神》(剧曲诗歌集)由上海泰东 书局出版,比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早2年。 ▲相关知识:《时事新报· 学灯》与《晨报副 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 觉悟》一起, 被称为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
四、郭沫若早期诗歌的思想来源:泛神论
–因歌德而发现斯宾诺莎(神决不是人,而 是实体自身、自然本身,神是与自然融为一 体的)为代表的西方16、17世纪泛神论哲学 以及印度的泰戈尔及古诗人迦毕尔(1440- 1518),由之再返观中国庄子及王阳明。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 (《少年维特之烦恼· 序引》)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 “我即梵”、“良知即天理”、“我即 道”。
(二)《女神》的主题内涵
1、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 1 )“反抗”,源自人的解放与觉醒;“破 坏”,基于现实的黑暗、冷酷、腥秽;“创 造”,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动因。 ( 2)“五四”精神:怀疑、批判、反抗、破坏、 创造。 (3)《凤凰涅磐 》、《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现 了上述主题。
2、“泛神论”的主题
(一)简历 :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省 乐山县沙湾镇人。 “郭沫若”是他 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 报· 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 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 (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现 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 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二)日本留学
(五)结社 ■1921年6月(一说“7月”),与郁达 夫、成仿吾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创 造社”,主要成员还有张资平、田汉等。 ■ 相关知识:1922年创办第一份刊物 《创造季刊》,后陆续创办有《创造周 报》、《创造日》(《中华新报》的副刊) 和《创造月报》、《文化批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