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与沉淀
溶液中的溶解与沉淀
溶液中的溶解与沉淀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一种均匀混合物。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离开原来的状态,分散在溶剂中。
溶解是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克服了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使溶质分子分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着不断的相互作用。
当溶质分子进入溶剂中时,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溶解层。
溶解层中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等,使得溶质分子保持在溶解层中。
当溶质分子离开溶解层时,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得溶质分子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沉淀。
溶解与沉淀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溶解与沉淀的重要因素。
首先,溶质的性质对溶解与沉淀有着重要的影响。
溶质的极性与溶剂的极性相似时,溶质更容易溶解在溶剂中。
例如,极性溶质更容易溶解在极性溶剂中,而非极性溶质更容易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
此外,溶质的溶解度也受到溶质的浓度和溶剂的温度的影响。
当溶质的浓度增加时,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当溶剂的温度升高时,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溶质的溶解度增加。
其次,溶剂的性质也对溶解与沉淀有着重要的影响。
溶剂的极性与溶质的极性相似时,溶质更容易溶解在溶剂中。
此外,溶剂的溶解度也受到溶剂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当溶剂的温度升高时,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溶剂的溶解度增加。
当溶剂的压力升高时,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溶剂的溶解度减小。
最后,温度和压力也对溶解与沉淀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以增加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动能,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离开溶解层,溶解度增加。
压力升高可以增加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溶剂的溶解度减小。
溶解沉淀平衡
溶解沉淀平衡溶解沉淀平衡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简而言之,它是指在溶解和沉淀之间达到的平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溶解和沉淀的速率完全相等,不会发生任何净变化。
在溶解沉淀平衡中,溶解和沉淀是相对的过程。
溶解是指将固体物质溶解在溶液中,形成离子或分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固体物质的分子和离子会与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均匀的混合物。
沉淀是指将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聚集起来,形成固体沉淀物的过程。
这通常发生在达到溶解饱和度后,当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浓度超过其最大溶解度时,就会发生沉淀反应。
在溶解沉淀平衡中,有两种可能的状态。
当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浓度低于最大溶解度时,溶解反应是主导的过程,物质会溶解到溶液中。
当溶液中的浓度超过最大溶解度时,沉淀反应是主导的过程,物质会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在溶解沉淀平衡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叫做离子积。
离子积是指在溶液中所有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乘积。
当离子积超过了物质的溶解度时,沉淀反应就会发生。
因此,离子积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用于预测溶液中是否会发生沉淀反应。
溶解沉淀平衡还与溶液中的pH值密切相关。
在许多情况下,pH值的变化会导致物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
例如,酸性溶液中的氢氧化物离子是不稳定的,它们很容易与H+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
这会导致溶液中的氢氧化物浓度下降,使得它们更容易溶解。
溶解沉淀平衡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溶解和沉淀的相互作用,以及溶液中的离子积和pH值。
理解溶解沉淀平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为我们预测和控制反应提供帮助。
物质的沉淀与溶解平衡
物质的沉淀与溶解平衡自然界中的物质常常发生沉淀和溶解的现象。
无论是沉淀还是溶解,都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沉淀与溶解平衡的相关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一、沉淀的定义和条件沉淀是指溶液中的固体颗粒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形成沉淀物。
沉淀通常是由于溶液中的某种物质超过了饱和度,使得多余的物质无法继续溶解而形成的。
当溶液中的某种物质浓度超过了饱和度时,物质会凝聚成微粒,逐渐增大并从溶液中沉淀下来。
沉淀的条件包括饱和度、溶解度以及温度等因素。
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所能溶解的物质的最大浓度,当溶液中的物质浓度达到饱和度时,就有可能发生沉淀。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液中所能溶解的物质的最大量。
当溶质的浓度超过溶解度时,就容易形成沉淀。
温度对沉淀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也会升高;反之,温度降低,溶解度会减小。
因此,在控制沉淀物形成过程中,温度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二、溶解的定义和条件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包围,在溶剂的作用下,溶质的粒子逐渐与溶剂的粒子间相互交换位置,最终溶解于溶剂中。
溶解的条件主要包括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以及温度等因素。
溶剂的性质对溶解起着重要作用,溶剂的极性、界面张力等性质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溶质的性质也会影响溶解,包括溶质的极性、分子大小、溶解度等因素。
温度对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也会升高;反之,温度降低,溶解度会减小。
因此,在溶解物质时,温度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物质的沉淀与溶解通常是平衡的状态。
当物质的溶解度与其沉淀速度达到平衡时,称为物质的沉淀与溶解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物质既有可能从溶液中沉淀下来,也有可能重新溶解回溶液中。
物质的沉淀与溶解平衡可以通过溶解度积(Ksp)来描述。
溶解度积是指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乘以溶质各离子的浓度的乘积。
第三章 溶解与沉淀
【例6】设溶液中Cl-、CrO42-离子浓度均为0.0010 mol· L-1。
7.70×10-13 1.50×10-16
1.33×10-5
8.77×10-7 1.22×10-8
(2)组成类型不同时,不一定 “Ksp↑,s↑”,不能 直接用溶度积比较其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类型
难溶电解质
S(mol· L-1)
Ksp
AB
A2B
AgCl
Ag2CrO4
1.33×10-5 1.77×10-10
不同类型,所需沉淀剂浓度小的先沉淀。
⑵ 第二种离子开始沉淀时,溶液中残留的第一种离子的
浓度是多少?(不考虑加入AgNO3后对溶液体积的影响) Ksp, AgCl=1.77×10-10,Ksp, Ag2CrO4=1.12×10-12 解:(2)Ag2CrO4开始沉淀时, 溶液中的[Ag+] = 3.3×10-5 mol· L-1,
若逐滴加入AgNO3溶液,试计算 ⑴ 哪一种离子先产生沉淀?
Ksp, AgCl=1.77×10-10,Ksp, Ag2CrO4=1.12×10-12
不同类型沉淀,先计算沉淀时各自所需沉淀剂浓度
解:⑴ 当出现AgCl沉淀时, Ag+浓度为:
[Ag+] ≥ Ksp, AgCl/[Cl-] = 1.8×10-7 mol· L-1 当出现Ag2CrO4沉淀时, Ag+浓度为 [Ag+]≥( Ksp, Ag2CrO4/[CrO42-])1/2 = 3.3×10-5 mol· L-1 ∴ AgCl先沉淀。
沉淀生成和溶解原理
沉淀生成和溶解原理
沉淀生成和溶解原理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溶液中存在的物质能够发生沉淀生成或溶解的过程。
沉淀生成是指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反应后形成固体沉淀的过程,而溶解则是指固体沉淀在溶液中发生溶解的过程。
沉淀生成的原理主要是由于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较低,使其过饱和而发生沉淀。
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相互作用而生成固体产物时,由于固体产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限,会超过其溶解度而发生沉淀。
沉淀生成的驱动力是溶液中各种相互作用力的变化,包括温度、浓度、pH值等。
溶解的原理与沉淀生成相反,是指固体物质在溶剂中发生溶解的过程。
当溶液中存在的物质与其溶剂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时,固体物质会分散到溶液中,形成均匀分布的溶液。
溶解的驱动力主要是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溶剂能力、溶质的分子结构等。
总的来说,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原理取决于物质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力,当溶质溶解度较低时会发生沉淀生成,而当溶质溶解度较高时则会发生溶解。
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在化学反应、溶液制备以及分离纯化等各种化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沉淀溶解平衡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沉淀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当难熔电解质的溶解速率等于溶液中相关离子再生沉淀的速率时,溶液中溶解与沉淀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例如:2.沉淀-溶解平衡特征:(1)逆:沉淀溶解平衡是可逆过程。
(2)等等:(3)动:动态平衡,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的速率相等且不为零。
(4)测定:当达到平衡时,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5)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3.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a.浓度:加水稀释,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但不变。
b.温度:多数难溶电解质溶于水是吸热的,所以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同时变大点。
c.同离子效应: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含原体系中某离子的物质,平衡向沉淀生成的方向移动,但不变。
d.其他: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巾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的物质或气体的物质,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不变。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降水的形成(1)意义: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方法a.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变成沉淀而除去。
b、添加沉淀剂的方法:如果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从而形成极难溶解的硫化物等沉淀,也是分离、除杂常用的方法。
注:化学上,通常认为溶液中剩余的离子浓度小于时即沉淀完全。
2.沉淀的溶解(1)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需要使难溶物质溶解的问题、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如果能设法不断地移去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会朝着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使沉淀溶解。
(2)方法a、生成弱电解质:在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适当的物质与某些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如香沉淀中加入解决方案结合生成邮寄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
《溶解与沉淀》课件
11. 沉淀是什么?
沉淀是指溶液中发生的固态反应,导致一种或多种沉淀物从溶液中析出。
12. 沉淀形成的原因
1 溶质浓度超过溶解度
在饱和溶液中过量溶质无法溶解,形成沉淀。
2 反应生成沉淀
反应导致生成一种或多种沉淀物。
3 pH变化引起沉淀
pH变化可能导致一些可溶物质不再保持稳定状态,从溶液中析出。
分子间距增大
固体溶质中的分子间距逐渐增大,分子自由度增加,活动性提高。
宏观形态消失
固体溶质逐渐消失在溶液中,不再处于宏观存在的状态。
溶液无法逆向分离
通过逆向物理操作无法将溶质重新分离出来。
3. 溶液中的溶质
1
离子溶质
如NaCl,溶解时产生离子,可导电。
2
分子溶质
如蔗糖,溶解时形成分子,不导电。
3
气体溶质
《溶解与沉淀》PPT课件
通过这份《溶解与沉淀》PPT课件,我们将一同探索溶解与沉淀的奥秘,了解 其原理、特性和应用,揭示背后的化学平衡和热效应。
1. 溶解是什么?
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子间相 互作用和其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
2. 固体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热溶解反应
热效应与溶液的浓度变 化相关,可用热力学计 算。
9. 溶解过程中的熵效应
1
有序度减小
溶质离子越多,体系的有序度越低,
熵增加反应
2
熵效应越大。
熵效应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
可通过熵值计算。
3
微观混乱程度
溶质分子间的随机运动增加,体系 的混乱程度增加。
10.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溶解度曲线描述溶质随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关系。温度升高,溶解度一般增 大,但存在例外情况,如氧气。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和沉淀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和沉淀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涉及到溶解和沉淀两种常见的现象。
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相互作用使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解在溶剂中,而沉淀则是在反应中形成不溶于溶液的固体物质。
本文将对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和沉淀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溶解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溶解通常涉及到溶解度、饱和溶解度和离子溶解等概念。
1. 溶解度:指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力有关,通常用克/100克溶剂、摩尔/升或其他单位表示。
2. 饱和溶解度:指在给定条件下,溶剂中已经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值的状态。
此时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取决于温度,温度升高通常会使溶解度增大。
3. 离子溶解:离子溶解是指当离子化合物溶解在水中时,其离子会与水分子进行相互作用形成水合离子。
例如,氯化钠(NaCl)溶解时,成为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的水合离子。
二、沉淀沉淀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形成不溶于溶液的固体物质。
沉淀通常与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与沉淀相关的知识点。
1.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生成沉淀的反应。
通常涉及到两种反应物溶液混合后产生的固体产物,这些固体产物会沉淀到溶液底部形成沉淀物。
2. 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在饱和溶液中,离子化合物的离子浓度之间的乘积。
对于一般的溶解度积反应,当离子浓度乘积大于溶解度积时,产生沉淀。
3. 沉淀规律:对于一些沉淀物,其生成的条件往往与溶解度有关。
例如,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超过其溶解度时,就会生成沉淀。
此外,一些其他因素如温度变化、溶液酸碱性等也会影响沉淀的生成。
三、应用实例溶解和沉淀在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实例。
1. 盐类结晶:通过溶解离子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使其溶解度超过饱和溶解度,然后进行结晶操作,从而得到纯净的盐类物质。
2. 沉淀析出:在一些化学反应中,通过反应生成的沉淀物可以用作分离、纯化和分析物质的工具。
化学物质的沉淀与溶解
化学物质的沉淀与溶解化学物质的沉淀与溶解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
通过溶解和沉淀,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介绍沉淀和溶解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沉淀的定义与特点沉淀是指在溶液中某种物质失去溶解性而凝聚成固体颗粒的过程。
当溶液中的某个物质浓度超过其溶解度时,沉淀就会发生。
沉淀的形成通常伴随着产生气体或者其他溶解物质的沉淀。
沉淀的特点是颗粒状物质的沉降速度较慢,会在溶液中呈现悬浮状态。
沉淀的形成与饱和度息息相关。
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饱和时,超过饱和度的物质将无法再溶解,从而形成沉淀。
此外,溶液中的温度和pH值也会影响沉淀物质的形成。
二、溶解的定义与特点溶解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溶于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的基本原理是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固体或液体形式被离子化或分子化,从而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溶解的特点是溶质能够均匀分布在溶剂中,并且不会出现沉淀或者悬浮。
溶解的程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来衡量,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三、影响沉淀和溶解的因素1. 温度: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因为温度上升会增加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和能量,从而增加溶质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有利于溶解反应。
2. 压力:对于固体溶解于液体的体系,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
但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体系,压力的增加会导致溶解度的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压力会增加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因此,在汽水等含气饮料中,提高压力会增加二氧化碳溶解度,使得汽水中的气泡更加稳定。
3. pH值:溶液的酸碱性质也会影响溶解度。
例如,某些金属氢氧化物在碱性溶液中更容易溶解,而在酸性溶液中则更容易沉淀。
四、沉淀与溶解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1. 沉淀反应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中。
通过观察产生的沉淀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等可以判断反应中的参与物质。
离子反应中沉淀生成与溶解的平衡关系
离子反应中沉淀生成与溶解的平衡关系离子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中涉及到溶液中的离子之间的反应。
在一些反应中,会产生沉淀物,这是由于反应生成的产物在溶液中不溶而形成的。
然而,溶液中的沉淀物并不是永久存在的,它们也会发生溶解的过程。
沉淀生成与溶解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可以通过一些因素来调节。
首先,沉淀生成与溶解的平衡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根据化学反应的平衡定律,当反应物浓度增加时,反应向生成物的方向进行。
因此,在离子反应中,当反应物的浓度增加时,沉淀生成的速率会增加。
这是因为更多的反应物分子碰撞在一起,形成更多的产物。
然而,当反应物浓度过高时,溶解的速率也会增加。
这是由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加,使得溶解的速率超过了生成的速率。
因此,反应物的浓度可以调节沉淀生成与溶解之间的平衡。
其次,溶液的温度也会影响沉淀生成与溶解的平衡。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沉淀生成的速率会增加,而溶解的速率会减少。
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溶质分子的动能,使其更容易与溶剂分子碰撞并形成沉淀。
同时,温度的升高也会减少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减少溶解的速率。
因此,通过调节溶液的温度,可以改变沉淀生成与溶解之间的平衡关系。
此外,pH值也是影响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的重要因素。
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它可以影响溶液中的离子的浓度。
在一些离子反应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与pH值有关。
例如,在金属离子与碱溶液反应生成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时,pH值的变化可以影响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当溶液的pH值较高时,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较低,使得金属氢氧化物的生成速率较低。
相反,当溶液的pH值较低时,氢离子浓度较高,使得金属氢氧化物的生成速率较高。
因此,通过调节溶液的pH 值,可以调节沉淀生成与溶解之间的平衡。
总之,离子反应中沉淀生成与溶解的平衡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调节反应物浓度、溶液的温度和pH值,可以改变沉淀生成与溶解之间的平衡。
溶液的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
溶液的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一、引言在化学中,溶液是一种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可以发生多种反应,其中包括溶液的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
本文将对这两种反应进行详细探讨,并分析它们在化学实验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沉淀反应1. 沉淀反应的定义沉淀反应是指当两种溶液混合时,溶液中某些离子会以无法形成溶解物的形态,在溶液中生成可见的固体颗粒沉淀的过程。
这种沉淀物通常是一种离子间的化合物。
2. 沉淀反应的实验现象在进行沉淀反应实验时,可以添加试剂A和试剂B的混合物。
当两者混合后,如果形成 visible solid particles,即可认为发生了沉淀反应。
例如,当添加氯化钠溶液到硝酸银溶液中时,会产生可见的白色氯化银沉淀。
3. 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需要根据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离子进行推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沉淀反应方程式示例:- AgNO3(硝酸银)+ NaCl(氯化钠)→ AgCl(氯化银)↓ + NaNO3(硝酸钠)- Pb(NO3)2(硝酸铅)+ 2KI(碘化钾)→ PbI2(碘化铅)↓ +2KNO3(硝酸钾)4. 沉淀反应的应用沉淀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水处理过程中,通过沉淀反应可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实验室中常用沉淀反应来检测物质的存在和浓度,或者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合物。
三、溶解反应1. 溶解反应的定义溶解反应是指将固体物质通过与溶剂的相互作用转变为离子或分子,从而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反应中,固体被溶解于溶液中而不产生新的物质。
2. 溶解反应的实验现象溶解反应的实验现象通常是固体物质完全消失,转变为液体或气体状态,并与溶剂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例如,将食盐颗粒加入水中,食盐颗粒会逐渐消失,形成透明的盐水。
3. 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以离子或分子的形式表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溶解反应方程式示例:- NaCl(氯化钠)→ Na+(钠离子)+ Cl-(氯离子)- H2O(水)→ H+(氢离子)+ OH-(氢氧根离子)4. 溶解反应的应用溶解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条件沉淀生成和溶解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涉及到物质的相互转化。
本文将从化学反应条件的角度对沉淀生成和溶解进行探讨。
一、沉淀生成的条件1. 反应物浓度:沉淀生成的条件之一是反应物浓度的变化。
当溶液中的反应物浓度超过溶解度时,就会发生沉淀生成。
反之,如果溶解度高于反应物浓度,则不会形成沉淀。
2. 温度:温度也是影响沉淀生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促使沉淀生成反应进行得更快。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反应物的活动性,使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3. pH值:pH值是指溶液的酸碱性程度,也会影响沉淀生成的过程。
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pH值下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当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导致物质的溶解度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沉淀生成的过程。
4.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是指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有些沉淀生成反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有些反应则可以迅速生成沉淀。
反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以及反应条件。
二、溶解的条件1. 温度:与沉淀生成类似,溶解也受到温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分子的平均动能,使其更容易克服吸引力而脱离溶剂分子,从而增加溶解度。
2. 压力: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是重要的。
例如,气体溶解在液体中时,压力的增加会使溶解度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压力会增加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促进溶解过程。
3. 溶剂性质:溶解的条件还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不同的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
溶剂的极性、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度。
4. 溶质的性质:溶质的性质也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溶质的极性、分子大小、电荷等特性都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溶质分子越小、极性越大,溶解度通常会越高。
沉淀生成和溶解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
沉淀生成的条件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溶解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溶剂性质和溶质性质。
化学反应中的沉淀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沉淀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化学反应中的沉淀与溶解度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1.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在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的产物中有一种或多种是不溶于溶液中的物质,从而在溶液中沉淀下来的反应过程。
这些沉淀物可以是单质、化合物或离子。
2. 沉淀物的生成条件沉淀物的生成与其溶解度有关。
如果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超过了该沉淀物的溶解度,就会生成沉淀物。
以下是沉淀物生成的条件:- 高浓度溶液:当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增加时,溶剂无法继续溶解物质,产生过饱和溶液,从而形成沉淀物。
- 温度变化:在一些反应中,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改变。
- 添加沉淀物:当沉淀物作为反应的一部分添加到溶液中时,可以促使更多的沉淀物生成。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它是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程度的比较指标。
通常用摩尔溶解度表示,单位为mol/L。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温度: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例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压力:固体溶解度对压力变化不敏感,而气体溶解度则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与溶解度有关,极性溶剂通常可以溶解极性物质,而非极性溶剂则不易溶解极性物质。
- 溶质的性质:溶质的分子结构和极性也会影响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5.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变化。
典型的溶解度曲线通常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递增或递减的。
在溶解度曲线上,可以找到一个特定的温度点,称为饱和温度。
在这个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与溶液中已溶质的浓度相平衡。
总结:化学反应中的沉淀与溶解度是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沉淀出不溶于溶剂的物质。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涉及到溶解度的概念和沉淀生成与转化等知识点。
下面将对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沉淀溶解反应停止,形成的固体和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此时,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浓度满足溶度积常数,并且溶液中的沉淀和溶解反应速率相等。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1、动态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即沉淀和溶解反应不断进行,但速率相等,因此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2、溶解度与温度有关: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3、溶度积常数:在一定温度下,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浓度满足溶度积常数。
这个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浓度无关。
4、沉淀的生成与转化:当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超过其溶度积常数时,会形成沉淀。
然而,形成的沉淀可以转化为更难溶的物质,或者转化为可溶性的化合物。
三、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判断沉淀的生成与转化:通过比较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和溶度积常数,可以判断是否会形成沉淀以及沉淀的生成与转化。
2、计算溶解度:已知某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和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可以计算该物质的溶解度。
3、处理工业废水:在处理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时,可以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的化合物,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4、药物制备:在药物制备过程中,可以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转化为难溶性的化合物,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
总之,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重要类型,涉及到溶解度的概念和沉淀生成与转化等知识点。
理解并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对于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沉淀溶解平衡”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单元将带领学生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践,学生将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并能够解释这些因素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与沉淀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与沉淀化学反应是许多实验室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溶解和沉淀是两个常见的现象。
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溶剂中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而沉淀则是指在溶液中形成固体颗粒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溶解的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时,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力有助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从而使溶质被完全分散在溶剂中。
这个过程被称为溶解。
通常情况下,溶剂的分子结构能够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结构相互作用,使其离开固体形态转变为分散在溶剂中的溶液。
在化学反应中,溶解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溶解后的溶质分子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反应物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更容易发生反应。
此外,溶解还可以增加反应的速率,因为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能够更快地在溶液中扩散。
因此,溶解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与溶解相反的是沉淀。
当一些溶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它们不再能够在溶液中完全溶解,过多的溶质开始形成固体颗粒,这个过程被称为沉淀。
沉淀的形成可以是由于溶质的溶解度达到了极限,或者是由于溶剂中的某些条件发生变化,如温度和浓度等。
沉淀在化学反应中通常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用作反应的指示剂,帮助确定反应是否进行到了一定的程度。
例如,当两种反应物反应生成沉淀时,我们可以根据沉淀颜色、形态等特征来判断反应的进行。
此外,沉淀还可以用作分离和纯化化学物质的方法。
通过控制沉淀的形成,我们可以将目标物质与其他杂质分离开来,从而获得纯净的产物。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和沉淀也与溶解度规律相关。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这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其他物质的溶解度则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
此外,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影响其溶解度。
例如,当两种物质形成的沉淀具有较小的溶解度时,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或添加其他剂来解除沉淀。
沉淀溶解知识点总结
沉淀溶解知识点总结一、沉淀与溶解的定义1. 沉淀:指在溶液中发生的析出现象,通常是由两种溶液混合后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的,称为沉淀反应。
在沉淀反应中,会生成一种或多种不溶于溶剂的沉淀物。
2. 溶解:指一种物质在溶剂中发生溶解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溶解是指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也有液体与液体溶解、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二、沉淀与溶解的条件1. 沉淀的条件:通常来说,沉淀是由两种溶液中的两种离子发生置换反应而产生,其条件包括:两种离子在溶液中能够相遇;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的沉淀物;沉淀物的溶解度相当小,不能在溶液中保持稳定。
2. 溶解的条件:溶解的过程主要受到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而溶质的溶解度则会因溶质的性质以及溶剂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三、沉淀与溶解的实验方法1. 沉淀反应实验:进行沉淀反应实验时,首先要准备两种带电离状态的溶液,然后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会产生沉淀。
如果产生沉淀,则可以通过过滤得到沉淀物,并进行一些化学性质分析。
2. 溶解性实验:进行溶解性实验时,通常是将固态物质加入到溶剂中加热,观察其是否能够溶解。
也可以通过测定溶解度的大小来进行溶解性实验。
四、常见的沉淀反应1. 金属与酸的反应:通常情况下,金属与强酸反应会生成金属的盐和氢气。
其中,生成的金属盐通常是可溶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会生成沉淀物,例如铜与硫酸的反应会生成不溶的硫酸铜沉淀。
2. 双水材小离子反应:双水材小离子反应可以根据双方离子在溶液中是否能相互置换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成不溶沉淀的。
例如铅离子在硫酸根离子作用下生成不溶的硫酸铅沉淀。
五、常见的溶解性实验1. 溶解性物质的试剂:通常用于溶解性实验的试剂有:酒精、醚、苯、氯仿、二甲基苯等。
不同的溶剂对溶解性会有显著差别。
2. 测定溶解度的方法:通常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测定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通过观察沉淀物的生成来进行溶解性实验。
化学反应的溶解与沉淀
化学反应的溶解与沉淀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溶解与沉淀是常见的反应类型之一。
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逐渐消失,转化为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而沉淀则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逐渐聚集并沉积下来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探讨溶解与沉淀的机制及相关实例,以加深对这一化学现象的理解。
一、溶解的机制溶解是固体物质在液体中消失的过程,涉及到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大部分情况下,溶解是通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实现的。
具体机制包括两个步骤:分散与溶解。
1. 分散:当固体溶质与液体溶剂接触时,溶剂分子通过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改变溶质的聚集状态。
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是使溶质分子离开固体晶格结构的主要推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等。
2. 溶解:一旦分散到一定程度,溶质分子就会进一步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这种过程通常与溶质分子的离子性质有关。
当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与自身分子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分子会被减弱聚集力的溶剂分子所包裹,从而实现溶解。
实例:将食盐(NaCl)加入水中,水分子会通过氢键与盐中的离子进行作用,使盐的晶格结构逐渐解体。
当作用力足够强大时,晶体中的Na+和Cl-离子被溶剂包围并完全分散,最终形成溶液。
二、沉淀的机制沉淀是指溶解性物质在溶解液中由于逆向反应、温度变化等因素而重新聚集并沉积下来形成固体的过程。
沉淀反应可由溶解反应的逆过程实现,也可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或引入其他试剂来改变溶解平衡。
1. 溶解反应的逆过程:某些溶质在溶剂溶液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分子将开始重新聚集形成固体。
这种情况下,逆向溶解反应会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下降,溶质开始沉淀下来。
2. 改变反应条件:沉淀反应也可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实现,例如调整温度、浓度、pH值等。
在改变条件后,原本溶解的物质可能发生逆向反应而重新聚集形成沉淀。
3. 引入其他试剂:通过引入其他试剂或反应加剂,可以改变沉淀反应的驱动力,促进溶质再次沉淀。
沉淀溶解平衡
一、溶度积规则—浓度对沉淀的影响
AnBm(s) nAm+ (aq)+ mBn- (aq)
QJ = {c(Am+ )}n{c(Bn- )}m
沉淀—溶解平衡的反应商判断,即溶度积规则:
☆Q> Ksp 平衡向左移动,沉淀析出; ☆Q= Ksp 处于平衡状态,饱和溶液; ☆Q< Ksp 平衡向右移动,无沉淀析出;
Ksp = 1.1´10-10
QJ
>
Ksp
,所以有BaSO
沉淀析出。
4
沉淀的完全程度
严格地说,溶液中没有一种离子的浓度等 于0,在实际中,若组成沉淀的离子在溶液中 的残留浓度小于1×10-5mol/L时,即可认为沉 淀完全。
二、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共存电解质对沉淀的影响
1、同离子效应 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其含有相同
3、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共存时:
c(Na2SO4)/ mol×L-1
0
0.001 0.01 0.02
0.04 0.100 0. 200
S(PbSO4)/ mmol×L-1
0.15 0.024 0.016 0.014 0.013 0.016
0.023
①当
co
(SO
24
)
< 0.04mol
×
L-1时,c(SO
= 1.12 ×10-4 mol•L-1 ×58.3=6.53 ×10-3 g•L-1
思考题:求 Ca3 (PO4 )2的S与 Ksp 间的关系
Kspθ =(3s)3 (2s)2 = 108s5
S = 5 Ksp 108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溶度积规则 —浓度对沉淀的影响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共存电解质对沉淀的影响 pH 值对溶解度的影响 —沉淀的酸溶解 配合物的生成对溶解度的影响 —沉淀的配位溶解
溶解与沉淀
13
6
金属氢氧化物溶度积
氢氧化物 Ag(OH) Cu(OH)2 Cd(OH)2 Hg(OH)2 Pb(OH)2 溶度积 1.6×10-8 5.0×10-20 2.2×10-6 4.8×10-26 1.2×10-15 氢氧化物 Zn(OH)2 Ca(OH)2 Al(OH)3 Fe(OH)3 Cr(OH)3 溶度积 7.1×10-18 5.5×10-6 1.3×10-33 3.2×10-38 6.3×10-31
溶度积 1.6×10-24 3.3×10-18 1.0×10-45 4.0×10-21 3.2×10-19
9
金属氢氧化物与金属硫化物溶度积对比
氢氧化物 Ag(OH) Cu(OH)2 Cd(OH)2 Hg(OH)2 Pb(OH)2 Zn(OH)2 Ca(OH)2 Al(OH)3 Fe(OH)3 Cr(OH)3 溶度积 1.6×10-8 5.0×10-20 2.2×10-6 4.8×10-26 1.2×10-15 7.1×10-18 5.5×10-6 1.3×10-33 3.2×10-38 6.3×10-31 硫化物 溶度积
[Cu ] =
2+
K sp [ S 2− ]
= 6.3 ×10 − 26 mol / L
8
金属硫化物溶度积
硫化物
Ag2S CuS CdS HgS PbS 溶度积 6.3×10-50 6.3×10-36 7.9×10-27 4.0×10-53 8×10-28
硫化物
ZnS FeS Hg2S CoS NiS
Ag2S CuS CdS HgS PbS ZnS FeS Hg2S CoS NiS
6.3×10-50 6.3×10-36 7.9×10-27 4.0×10-53 8×10-28 1.6×10-24 3.3×10-18 1.0×10-45 4.0×10-21 3.2×1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写出平衡式: 溶解 AgCl(s) 沉淀
Ag+(aq) + Cl- (aq)
S
S
∴Ksp,AgCl = [Ag+ ][Cl-] = S2 = (1.33 ×10-5)2 =1.77 × 10-10
(2)溶度积与溶解度
溶解度(S)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1L水形成饱和溶液时, 所溶解某物质的量(即物质的量浓度)。
不同类型沉淀,先计算沉淀时各自所需沉淀剂浓度
解:⑴ 当出现AgCl沉淀时, Ag+浓度为: [Ag+] ≥ Ksp, AgCl/[Cl-] = 1.8×10-7 mol· dm-3
当出现Ag2CrO4沉淀时, Ag+浓度为
[Ag+]≥( Ksp, Ag2CrO4/[CrO42-])1/2 = 3.3×10-5 mol· dm-3
泌尿系结石中无机矿物的比例
尿酸,14%
L-胱胺酸,1%
其它钙盐和 镁盐,15%
草酸钙,70% [COM,COD,COT]
尿结石的成石机理
尿结石的形成
尿中晶体成 份过多,胶体 成份失常,造 成继发性结石 的沉积 扩大为 继发性 颗粒 再增加, 在尿路 某狭窄 部位停 留 形成核 心,作为 结石增 大的起 点
2 1
Ksp S
S1 1.37105 mol L1
(2) 设Ag2CrO4的溶解度为S2(mol · dm-3),则: Ag2CrO4(s) 2Ag+(aq) + CrO42-(aq)
平衡
2 S2
2 3
S2
Ksp (2S2 ) S2 4S2
S2 1.31104 mol L1
∵ QC >Ksp ∴有CaF2沉淀析出。
Note:当Qc稍大于Ksp时,理论上应该产生沉淀,
但我们却观察不到沉淀,WHY? 原因:a. Qc不是按活度a,而是按浓度C计算的, a<C,则Qc <Ksp
b. 过饱和现象
c. 人眼观察能力有限,沉淀物≥1.0×10- 5 g/L
时,肉眼才能感觉到浑浊现象
=5.4×10-6 mol· dm-3 ﹤10-5 mol· dm-3
Ag2CrO4开始沉淀时,Cl-已沉淀完全。
实现选择性沉淀的另一方法是控制溶液pH值
例. 如果溶液中Fe3+和Mg2+的浓度均为0.10 moldm-3,
使Fe3+定量沉淀而使Mg2+不沉淀的条件是什么?
解:
Fe(OH)3
Fe3+ + 3OH-
到一定量溶液后,才生成白色AgCl沉淀。Why?
Ksp,AgI比Ksp,AgCl小得多
I-生成沉淀所需Ag+更小,QC ,AgI先达到Ksp ,AgI而沉淀。
分步沉淀 → 离子间的相互分离
分步沉淀的注意问题:
1.
加入沉淀剂后体系中哪种离子先发生沉淀? 当第二种离子开始沉淀时,第一种被沉淀离子的 残留浓度有多大?分离是否完全?
溶度积 只与温度有关。它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 中的溶解能力。
【例】 氯化银在298K时的溶解度为1.91 × 10-3 g· L-1,求 其溶度积。 解: 已知氯化银的摩尔质量M为143.32g .mol-1:
1. 将氯化银的溶解度S单位换算为mol· L-1:
1.91 ×10-3/143.32 = 1.33 ×10-5(mol· L-1)
2.
3.
对同一类型的沉淀,Ksp越小越先沉淀,且Ksp相
差越大分步沉淀越完全,对不同类型的沉淀,其
沉淀先后顺序要通过计算才能确定。
例. 设溶液中Cl-、CrO42-离子浓度均为0.0010 mol· dm-3。若 逐滴加入AgNO3溶液,试计算 ⑴ 哪一种离子先产生沉淀? ⑵ 第二种离子开始沉淀时,溶液中残留的第一种离子的浓度 是多少?Ksp, AgCl=1.77×10-10,Ksp, Ag2CrO4=1.12×10-12
虽然 Ksp,AgCl > Ksp, Ag2CrO4 ,但 SAgCl <S Ag2CrO4
类型 AB A2B AB2
难溶电解质 AgCl Ag2CrO4 Mg(OH) 2
S(mol· L-1) 1.33×10-5 6.54×10-5 1.12×10-4
Ksp 1.77×10-10 1.12×10-12 5.67×10-12
Ksp = [Fe3+][OH-]3 = 1.1 ×10-36
Fe3+ 沉淀完全时的[OH-]为:
36 1 . 1 10 11 1 3 [OH- ] 3 4 . 79 10 mol L [Fe3 ] 1105
BaSO4的Ksp=1.07×10-10,求298K时BaSO4在纯水中和 0.010 mol · l-1Na2SO4溶液中的溶解度。 解:<1> BaSO4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S,则 S = [Ba2+] = [SO42-] = (Ksp,BaSO4)1/2 =1.03×10-5mol· L-1 <2> 设BaSO4 在0.010 mol · l-1Na2SO4中的S:x mol· L-1 则 BaSO4(s) Ba2+ + SO42平衡 x 0.01+x ≈ 0.01 mol ·L-1 x ·0.010 = 1.07×10-10 x = 1.07×10-9 mol · L-1
b
QC (CAn ) (CBm )
Ksp =[An+]a[Bm-]b
达到沉淀-溶解平衡!
② 溶度积规则
Qc = Ksp 饱和溶液,处于沉淀-溶解平衡
Qc < Ksp 不饱和溶液,或沉淀溶解 Qc > Ksp 生成沉淀
(4) 沉淀的生成(QC >Ksp)
要使某物质以沉淀方式从溶液中析出, 必须设法增大有关离子浓度,使其离子浓度 幂的乘积大于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平衡 就向生成沉淀方向移动。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入适当的沉淀剂。
尿结石的形成学说
肾钙斑学说;基质学说; 过饱和结晶学说;抑制物学说
一水合草酸钙晶体
二水合草酸钙晶体
患病猫尿中的结晶:左为1000x放大光学显微照片,右为扫描电镜4000x放大照片。
在普通猫尿中加入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形成的人工晶体。 质谱分析表明其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只有30%。
肾脏小管被三聚氰胺阻塞源自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的效果相反,但前 者比后者显著得多。当有两种效应时,可忽 略盐效应的影响
二、分步沉淀
Definition:
溶液中有2种或2种以上离子与同一沉淀
剂反应产生沉淀,首先析出的是离子积QC最
先达到溶度积Ksp的化合物。
例如, 在含有同浓度I-和Cl-的溶液中,逐滴
加入AgNO3溶液,最先看到淡黄色AgI沉淀,至加
∴ AgCl先沉淀。
⑵ 不考虑加入AgNO3后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则Ag2CrO4开始 沉淀时溶液中的[Ag+] = 3.3×10-5 mol· dm-3,此时溶液中残
留的[Cl-]符合[Ag+]· [Cl-]= Ksp, AgCl关系。
[Cl-] =Ksp, AgCl/[Ag+]
=1.77×10-10/3.3×10-5
S mn
K sp m n
m n
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必须是有条件的: 1. 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2. 难溶电解质溶于水后要一步完全电离。
(3) 溶度积规则
① 离子积Qc:任一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溶解 AaBb (s) 沉淀
a
aAn+(aq) + bBm-(aq)
解:假设溶液混合后的体积为50.0ml,则
cCa2+ = 0.0010×20.0/(20.0 + 30.0) = 4.0×10-4 mol· L-1 cF- = 0.010×30.0/(20.0+30.0) =6.0×10-3 mol· L-1 ∴ QC = cCa2+ .c2F= (4.0×10-4) . ( 6.0×10-3)2 = 1.4×10-8
标准溶度积常数
对于AaBb型的难溶电解质:
溶解 AaBb (s) 沉淀
aAn+(aq) + bBm-(aq)
n
[A K sp c
]
a
[B c
m
]
b
Ksp =[An+]a[Bm-]b ——溶度积
上式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 中离子浓度幂之乘积为常数。
0.00100
0.00500
0.0100
1.325
1.385
1.427
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某种不含 相同离子的易溶电解质,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 度比同温时纯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例:AgNO3中加KNO3, AgNO3溶解度增大。
其他离子(如K+,NO3-)存在下,溶液中离子数 目骤增,离子间相互作用加强,离子受到束缚而活动 性有所降低。单位时间内离子与沉淀表面的碰撞次数 减小,使AgNO3的溶解速率暂时超过了沉淀速率,平 衡向溶解方向移动,直到达到新的平衡时,难溶电解 质的溶解度就增大了。
第三章 溶解沉淀
物质的溶解度只有大小之分,没有
在 水 中 绝 对 不 溶 的 物 质 , 如 AgCl ,
CaCO3,PbS和CaC2O4(肾结石的主要
成分)等都为难溶强电解质(溶解度小
于0.01g/100g水)。
结石发病率情况 (每10万人中)
地区 美国佛罗里达 东莞(门诊统计) 深圳(普查统计) 80年代 90年代 上升率 +32.5% 15.7 20.8 +38.6% 101 140 1997年: 4870 男6120,女4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