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精品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dc1e3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00.png)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 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 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 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 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 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 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 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 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作品: 诗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 秋》等。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 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 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 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至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第14课 水调歌头
苏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意,鉴赏苏轼豪放的词风 2.分析诗歌意象,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苏东坡”。
籍贯: 四川眉山人。
身份: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 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e11e3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0a.png)
(5)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和对明月的 赞美及向往的句子是:明__月__几__时__有________?_把__酒__问__青__天_______。 (7)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任何事都不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 了悲苦与欢乐的句子是:人_有__悲__欢__离__合_______,月_有__阴__晴__圆__缺_______。 (8)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__但__愿__人__长__久____,__千__里__共__婵__娟____ ” 两句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福。 (9)苏轼视月亮为有生命、有情感的朋友,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 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但__愿__人__长__久______,千里共婵娟 _______________。
2.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词中的“此事”指的是(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答案】 时间 缘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空1分,共3分)
3.“低绮户”中“低”字改为“窥”字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2分)
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 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 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问题 探究
长久,千里共本婵意娟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赏析】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 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 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既写 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思亲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 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8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8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d55001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e.png)
题目解说
水调歌头——词牌名 词调来源于隋炀帝所制的《水调》曲
疏通文意
1.疏通诗歌意思。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苏轼的弟弟苏辙, 字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 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 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天上暗指“朝廷”,词人想要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 难以容身。
水调歌头
“何似”是指哪里比得 上,既然天上回不去, 还不如在人间,这里的 “人间”指做地方官, 词人想到做地方官同样 可以为国家出力,词 人 想通了,积极乐观的态 度战胜了消极的思想。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 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
水调歌头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为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表现出词人面对时间、空间以及人生一些重大问题时所持的态 度,充分展现出其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同时还表达了词人对天下 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的乐观旷达的胸襟。
明朗、豁达。
小结
这首词的借月抒怀,其中既有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 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说明词人最终做出怎样的决定?
朱红色的楼阁
怨恨 为什么
转朱 阁, 低绮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雕绘着花纹的门窗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周全,齐全
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课件PPT
![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7ac59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c.png)
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文人墨客场景
场景设定
01
设定古代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景,如庭院、花园、书房等,营造
氛围。
角色分配
0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照水调歌头的词意,各组进行角色扮演和互动演绎,深入理
解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创意写作:以水调歌头为题材进行创作
创作准备
拟人手法鉴赏
分析词中将自然景物拟人化的手法,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拟 人,引导学生体会其生动形象和情感表达效果。
PART 03
音乐欣赏与演唱技巧指导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经典版本音乐欣赏及评价
欣赏原唱版本
播放原唱版本,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 整体风格和情感表达。
对比不同版本
评价经典版本
组织学生讨论经典版本的演唱技巧和 表现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音 乐作品。
播放不同版本的演唱,让学生对比不 同演唱者的处理方式和优缺点。
演唱技巧指导:发声、节奏等
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包括呼吸、共鸣和吐字等方面。
节奏训练
通过节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歌 曲的节奏和节拍,提高演唱的准
词牌起源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 “凯歌”、“台城游”等 ,来源于隋唐时期的教坊 曲。
发展历程
自隋唐以来,水调歌头在 文人墨客中广为流传,逐 渐成为古典词坛上的重要 词牌之一。
代表作品
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 秋》是该词牌的代表作之 一,被广为传唱和赞誉。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水调歌头的历史背景 、基本格律和押韵规律, 学会欣赏和运用该词牌进 行创作。
《水调歌头》背景及作者
介绍苏轼的生平、创作背景及风格,理解《 水调歌头》的内涵和意境。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4张PPT).ppt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4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8ffce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9.png)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热切、昂扬】我欲/乘风/归去,【轻缓、低沉】又恐/ 琼楼/玉宇,(哎……)高处/不胜/寒。【振奋、明快】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近 作
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文学
者
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对后世影响很
大。苏门父子三词客,与苏洵
、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
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
写 作
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背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景
苏轼谪居密州,这时他的弟
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
诵
诗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词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chán
/共婵娟。
忆念一份 月韵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读 懂 词 把酒:端起酒杯。 意
不胜:经不住,承受不了。
弄:玩赏。
共:一起欣赏。
苏轼在千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 做了什么,你听出来读出来了吗?
欢饮大醉 把酒问天 起舞弄影 怀人无眠
吟诵一段 月语
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朗
读
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PPT图文
![《水调歌头》PPT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88211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d.png)
《水调歌头》PPT图文•引言•诗词内容•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文化价值•图文呈现01引言《水调歌头》是唐朝诗人苏轼的一首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此诗以中秋赏月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诗中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歌赋、散文书法均有卓越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介绍当时苏轼被贬至黄州,身处逆境,却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诗人在赏月之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和人生追求,从而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时,正值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触景生情。
创作背景02诗词内容原文呈现全文展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完整呈现。
重点词句突出显示苏轼在词中运用的独特表达和经典词句。
注释解读词句注释详细解释词中难懂或具有深意的词句,如“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等。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和动机,帮助理解词的主题和情感。
意境描绘场景再现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再现苏轼词中所描绘的明月、酒醉、思念等场景。
情感表达深入剖析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爱情、家国等方面的情感,引导观众产生共鸣。
03艺术特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
双调结构由酒入情,由情入理,情感波澜起伏,变化多端。
起伏有致首尾呼应,回环往复,表现出精巧的结构美。
呼应紧密结构巧妙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音韵和谐炼字精准句式多变动词、形容词等运用得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象和情感。
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相间,使语言富有节奏感。
030201语言优美通过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出天上人间的奇异景象。
天上人间以明月为寄托,表达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和思考。
明月意象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想象,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情感升华想象丰富04思想内涵对月怀人明月千里寄相思通过描绘皎洁的月光,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4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4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7f4b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3.png)
哪里比得上。何Biblioteka 在人间。胜,受得住、经得住。
意思是词人在月 光下起舞,影子 也随着舞动。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
译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 文 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处的严寒。
(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门窗。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睡的
人(指词人自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
千里共婵娟。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
情景交融
材料链接一: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 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 者已是不惑之年,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苏辙已有七年不见。
研读诗歌,赏明月悟深情
2.面对中秋明月美景,词人发出对什么的思考?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课外拓展,积少成多
积累写月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 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
• 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1037—1101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f2ac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2.png)
道家倡导超越现实,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词中“我欲乘风归去”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03
天人合一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词中“月有阴
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念,
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 务,词人苏轼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 革,关注民生福祉,这也是儒家思 想的体现。
道德修养
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志向,体现 了儒家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01 02
无为而治
词中“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对高处之寒冷的感受,隐喻道家思想中 的“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解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和 意境,理解这些元素如何共同
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明月意象
深入解析词中明月的意象,理 解其象征意义和在词中的重要 作用。
意境的创造
探讨词中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描绘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 境,以及这个意境对读者情感 的影响。
审美效果
分析这些意象和意境所营造出 的审美效果,以及它们在增强
关注社会现实
该词启示了后世文学应关 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 声,使文学更加贴近生活 ,更具人文关怀。
04 《水调歌头》的文化内涵
诗词中的文化元素
传统节日
词中提到了中秋佳节,这是中国 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家人团 聚,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习
俗紧密相连。
历史背景
词人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时 ,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
苏轼《水调歌头》ppt课件(27页)
![苏轼《水调歌头》ppt课件(27页)](https://img.taocdn.com/s3/m/8a05c5a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e.png)
分析:表面问天,实际上 想知道当今朝廷的情况。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译文:我想要乘借风力返回天宫,
又怕在那洁白玉石修筑的月宫里,那 么高的地方,一定寒冷得受不了。
分析:也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
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高处不胜寒:人在高位,有许多不如 意的地方。
⑦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 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 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 人自己)。
⑧不应:不该。 ⑨何事:为什么。 ⑩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⑾此事:指人的“欢”和“合” 和月的“晴”和“圆”。 ⑿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⒀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下片:对月怀人,抒写对兄弟 的怀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 怀作结。
问题探究
1、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 中思索,词中那几句最能看出他的 人生感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2、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 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 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①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 想象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 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魅力。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 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 事∕偏向∕别时∕圆。人 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7张PPT)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6f029e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5.png)
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 寒”。留在人间,可以自在起舞,更有 难以割舍的亲人。
词人徘徊在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 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此时,苏轼 的内心应该转为通达、豪放而热烈。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学生答案二:
词人喝得大醉,乘着酒兴不免惆怅涌上
辗转却无眠
心头,没有睡意。中 而词人调任密州为官,和弟弟苏辙分别已久,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词。请同学们 诵读全词,圈点标注出写“月”的词句,概括词 人笔下的“月”的特点。
赏月,感受意境之美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远望天上月,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虚实结合,想象大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PPT课件 (共22张PPT)
![《水调歌头》PPT课件 (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337773ad02de80d4d84098.png)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 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 “圆”。
读句 品味
欣赏品味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归纳小结:
上阕: 望月(写景) 下阕: 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琼楼玉宇
想象: 明月
宫阙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 人的思念。
作业:
1 、背诵、默写这首词。
2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 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冬日夜晚,寒气袭人 。我坐在 温暖的教室里,思绪万千……
谢谢!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 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 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 延长音。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思考讨论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 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 怀人(抒情)
三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 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朱阁、 绮户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四 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
想象: 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 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 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 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 站不稳的样子。
《水调歌头》优秀PPT课件
![《水调歌头》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f49d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3.png)
沉浸其中。
CHAPTER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人生哲理思考
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对比
通过描绘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 生活的向往。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揭示了人们追求理想、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对宇宙奥秘探索
艺术手法与特色探讨
浪漫主义风格体现
丰富的想象
诗人运用大胆的想象,创造出超 越现实的奇幻世界。
强烈的情感
诗人抒发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 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热烈。
独特的意象
诗人通过明月、美酒、天宫等意 象,构建出浪漫主义的诗境。
象征手法运用
明月象征
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寄托了 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艺术特色
该词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微变化,展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名句欣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不畏艰 难、乐观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CHAPTER 06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诗歌 比较
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起源及特点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起源
苏轼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比较
苏轼与华兹华斯的比较
两者都善于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但苏轼的诗歌更加 豪放洒脱,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则更加 细腻柔美。
苏轼与拜伦的比较
两者都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追求个 性和自由。但苏轼的诗歌更加含蓄内 敛,而拜伦的诗歌则更加奔放热烈。
不同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诗歌异同
全词以月为主线,通过描绘月景来表 达情感,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水调歌头》PPT课件(18页)
![《水调歌头》PPT课件(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0a2978a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9.png)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们能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只。 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品读赏析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
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 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品读赏析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 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 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 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
此事古难全 。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水调歌头》一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 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 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积极、乐观、执着的心理。 D.《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 奋进的情绪。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
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想象丰富,境界旷达。 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8张ppt)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0a8abe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6.png)
现了词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译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文
朱红色的楼阁。 动词做名词,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拟人,借景抒情,“转”“低”,描绘了月光 的移动,暗示时间的推移,表明夜已深。
展 阅 读
以“明月”为主题的诗词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以“明月”为主题的诗词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文
本义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旨句,直抒胸臆,推己及人,突破 了时间的界限,打通空间的阻隔,表 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豁 达的情怀。
译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两“ 句但 为愿 何人 历长 来久 为, 人千 们里 所共 称婵 道娟 ?”
第
课陆 章
堂 练 习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
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1534b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3.png)
这首词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中秋词”的绝响,上片写作者在中秋 之夜对月怀人的感想,下片写作者在月色中思念弟弟的心情。
诗词的地位与意义
文学地位
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情感表达
该词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意境描绘,成为了中国诗词中的 佳作,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
《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的作者介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
作背景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
容解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影
响与评价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 诵技巧与感悟
诗词的艺术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意象运用
诗人运用明月、酒、青 天、江等意象,营造出 一种空灵、清新的意境
。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 明月的长存,强调了人
生无常的主题思想。
语言优美
诗人运用优美的语言, 将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 ,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节奏感强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和短暂。
0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文学价值
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文化传承
该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9张PPT)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ba257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2.png)
朗读课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娟。↗
助读材料
1.苏轼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自求外放, 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谪居密州, 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此时母亲已去世19年,父亲、妻子 已去世10年。
作者简介
他既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的变法主张,又不 完全同意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的政治措施,在新旧党 轮流执政的五朝中,他屡遭排挤,数度浮沉,道路极其 坎坷。但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还能以宽广的审美眼 光去拥抱大千世界,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风雨一生,豁达一世
朗读指导
朗 读 应 做 到:
1.语速缓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 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拓展阅读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中被描写最多的自然物。在古代,它的别称有: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 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月亮比作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词自(
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对月吟诗,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别号东坡,北宋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 书画家。苏轼和他的父 亲苏洵、弟苏辙都是诗 文大家,当时并称为“三 苏” 。苏轼的词,笔力 雄健,内容广阔,风格多 变化。他在政治上属保 守派,为王安石等变法派 所不喜,所以长期贬居外 地,一生坎坷,漂泊不 定。
写 作背景
苏轼和弟弟苏辙情 谊深厚。写此词之时, 他宦途失意,贬官密州 (山东省诸城县),心 情抑郁。这时苏辙正在 济南任职,兄弟两已有 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 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 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 下这首词。
听朗读,整体感知
内 容 探 究
明月几时有? 起笔突兀 {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想象奇特 {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心情矛盾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热爱生活 { 何似在人间!
情感内涵: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 自我慰藉,对生活的热爱。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合作探究
人们常说 “文如其 人”,通过这首词 的学习,你觉得苏轼 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 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 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 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 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 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 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 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 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 得福吧!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李白 ---杜甫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 响起. ---席慕容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
上 阕 : 问 月
下 阕 : 问 人
转朱阁, 主 旨 低绮户, 衔接上阕 句 照无眠。 不应有恨, 转入抒情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胸襟博大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美好祝愿
}
}
}
}
情感剖析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 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
音 乐 欣 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