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谈中国诗》课内素材挖掘与运用(人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髙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导语】《谈中国诗》被编排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髙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当属文艺学论文学习单元.厘淸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髙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泄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髙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泄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岀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髙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脳”,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髙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彎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附,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髙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四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莺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稱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需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一般四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岀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而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蟹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朿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徳、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四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总的静默.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线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徳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徳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 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別多, 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鹫如出恫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一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四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而两巧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髙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第二是歌徳的《漫游者的夜歌》: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 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四洋狗”.《红楼梦》的.四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 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仮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 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岀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髙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徳疗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方法1 •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四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淸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 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淸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而均做岀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用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炉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厲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二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而科学.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学生思考后,明确:与四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髙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淸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岀,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英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四、品味文章的语言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方法二:教师岀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髙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而且逐渐腐化.2冲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二《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四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教师提示: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 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而影响.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借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英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岀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四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英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五、课文总结反思《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总体来说,本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组织紧密、严谨,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当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细化的地方.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我在设计、处理《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时,也力图向这五个目标靠拢.第一、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教授认为有三级意义: 初级意义一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一-有良好的、枳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我在本文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秉承这一理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立为: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加深对中国诗诗创作和鉴赏的认识.2、能力目标: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中国诗歌同类现象.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完成情况看,对照本课的三维目标,我认为学生了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及作品,分析、提炼出了中国诗的特征,并且能够运用掌握到得中国诗的特征,学以致用的分析具体的诗歌,知识和能力目标实现了•课堂上大家积极投入,对中国诗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并且通过品读部分诗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诗的热爱,学生积极的参与,愉悦的表情表明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实现了. 所以,我认为本堂课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让学生在“学到东西曲锻炼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级意义上均有所收获.第二、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从范用上来说的, 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 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应该说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本堂课我立足文本, 在解决教学重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上採用了“跳读勾画——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握文章观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提供的方法,思路淸晰的提炼岀要点•课堂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从而达到髙效率的结果.第三、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应该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惹的交流.《新课标》中在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中,直接提岀“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意个性化阅读“的要求•总体来说,在课堂的生成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例如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结合《寻隐者不遇》体会诗歌暗示性的特征,学生就能够深入诗歌, 积极思考.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深入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加深对中国诗暗示性特征的理解.第四、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四•这样的课不仅是比赛时可以上,应该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上•所以我认为一堂课应该多些实际有用的东西,少些花架子.我就意图体现这一理念,我有意只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导他们对内容自主分析、提炼、归纳•当有学生出现疑惑或错误时,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比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这一环盯中,有位女同学归纳说:“中国诗讲究在篇幅上讲究短小精悍,外国诗篇幅较长•”她没有注意到文本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外国诗歌篇幅越短越妙•”所以作岀了错误的判断•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否立了她的观点•文章的要点就在智葱的交流与碰撞中越辩越明•我想如果在课堂上能长期坚持,假以时日,定能培养、提髙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五、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本堂课,在时间驾驭上还是有遗憾的,由于在“比较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上费时较多,导致对诗歌暗示性特征在具体诗歌中的体现和达到的效果挖掘还不深入,结尾比较匆忙•除此之外,在个别地方教学语言也还不够精炼•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教版髙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9193字]编借推荐:下载Word文档。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5
人教版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精讲钱钟书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先生还是幽默大师,其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
一位听到过他演讲的德国教授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他是我生平仅见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
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节译而成的,节译稿约5000字,入选课本时编者又作了删节。
一、积累·整合1.补充注释比拟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尖刻斩截:文中指锋利深刻干脆利落。
逗:文中是表现、呈现的意思。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遥思远怅:怅惘地远望。
怅,“望其还而未至为恨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深挚于涕泣和叹息:深切诚挚到流泪叹息〔的程度〕。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2.结构主旨第一局部:说明“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比拟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拟中,介绍“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自己整理的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教案[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悉中国诗歌的特点,提高诗歌解读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分析,了解作者构思的匠心。
2.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语言的匠心。
教学难点1.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分析文章的布局特点。
2.分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1.一遍又一遍地读,以便大致了解。
这篇文章写的很经典,很古雅,但每一个选词造句,写作布局,好的结构,娴熟的演讲,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背诵。
2.意义共谋与语法学习。
要理解这篇文章,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写作结构。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一开始就进行论证,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循序渐进地展开,分别论述,在论述中不失时机,随时对比,引经据典,使文章跌宕起伏,风格独特。
3.不求全图,只求雕琢精华。
理解这篇论文的另一个关键点不是求全图,而是求精雕;尤其是妙言的机智的评论,在文本中是生动和巧妙的,应该仔细理解。
教具多媒体投影上课计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了很多诗词。
你能背诵几首诗吗?(学生尽量背三两首诗。
)那么,这些诗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畅所欲言:语言生动、简洁、结构跳跃等。
)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诗歌的特点,那么我们来听一听精通中西的钱钟书老师是怎么说的。
(板书科目《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显示投影:钱钟书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5年赴牛津大学学习,获得b . litt(Oxon)学位。
后来,他去巴黎大学学习法国文学。
回国后先后担任昆明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语系主编。
解放后,他成为清华大学的外国语教授。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3.10《谈中国诗》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5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3.10《谈中国诗》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xx),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素材
钱钟书的成就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钱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1.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
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2.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
中国是诗书礼义之邦,中国的学问源远流长,中国学早已蔚成世界之显学。
在这个领域,一方面是勤谨笃实,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却是陈陈相因,难以出新。
思想方法上的僵化固守和学术方法上的划地为牢,极大地阻滞了前进的速度。
在这种亟待变革的形势下,钱先生的治学方法应运而生。
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
3.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
钱钟书先生生活在一个农业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所固有的狭隘保守观念;他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但是,他却没有学究的陈腐迂阔做派。
钱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有别于同时代的一般作品而与世界文学潮流颇为合拍。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ppt课件(全站)
面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再总结全文。
03
主要内容
文章介绍了中国诗的特点,如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清淡等;阐述
了中国诗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的演变;比较了中国诗与
西方诗歌的异同,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语句解读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这句话形象地 表达了中国诗篇幅短小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中国诗追求简洁、凝练的 审美倾向。
05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例如,将中国诗比作“长河流水”,形象地表达了其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 特点。
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或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如将自然景 物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文化自信。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 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版本及特点
注重基础性
教材所选诗歌篇目经典,注重 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突出文化性
教材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弘扬,增强学生的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
教材版本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强调鉴赏性
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 其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03 文学常识拓展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先秦时期
诗经、楚辞等原始诗歌形式出现,Leabharlann 定了中国 诗歌的基础。01
魏晋南北朝
文人诗的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曹植 、陶渊明等著名诗人。
03
宋代
宋词兴起,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诗歌 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更为紧密。
05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素材7 新人教版必修5
谈中国诗文法览胜善于用“比”形象生动作者善用“比”,文中大量的“比”使我们认识到了中国诗与西洋诗的不同,更加了解了中国诗的特点。
(1)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句,不仅很好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还使文章的语言更形象、生动。
如为了证明中国的抒情诗早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作者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通过这一“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形象,使我们体悟到中国诗歌的成就很高很美。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形象地证明了中国的诗歌符合爱伦·坡的诗“愈短愈妙”的主张,中国的诗歌短而妙。
(2)本文善用类比的方法,用读者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增强了说服力。
为证明“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作者用了中国绘画里早已有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用中国的辩证法作类比,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诗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3)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很多地方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使观点阐述得更清楚明白。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通过比较使作者阐述的观点更加明晰。
用心爱心专心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语文教学:《谈中国诗》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语文教学:《谈中国诗》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谈中国诗》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龚志华《谈中国诗》通过对中外诗歌的列举和对比,对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阐明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
同时对中西诗本位思想提出批判,表明了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
【写作素材】1、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2、在《谈中国诗》中,钱先生写道: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顰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钱钟中书先生的这段话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中国诗歌的了解。
中国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诗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中国诗音调和谐、语言凝练、含蓄隽永,读来令人神往。
中国诗歌是我们民族文1化的精髓,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子孙都理所当然地热爱中国诗歌,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
3、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人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
他上课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10谈中国诗语文课件PPT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喻论证 本文谈的是“中国诗歌”这一笼统抽象的概念,作者不是空洞地谈理论, 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道理阐述得深入浅 出。如讲到中国诗歌的篇幅短小时,作者以“闪电战”和“轻鸢剪掠”“樱桃核” 和“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喻之,形象生动。
说到中国诗轻淡的笔力和安和的词气时,由“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像吹着 芦管”和“像乐队合奏”这样形象的比喻和外国诗雄厚、沉重的笔调相比,明 白如画。最后讲到中西诗内容作风暗合时,打了一个比方“研究我们的诗准使 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 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设喻生动、亲切。
——《劝学》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4.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 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 长。
——邓拓
[知识·梳理]
[整体·感知] 《谈中国诗》以幽默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中 国诗歌的特征——含蓄蕴藉,富于暗示。同时谈了“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 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对“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进行了有力的批评。 文中渗透着作者深刻的文化心理和强烈的理性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诗歌 文化的热爱和崇尚之情。
【答案】 静默 沉默
(2)一蹴而就·一挥而就 两者都形容“轻而易举、容易成功”的意思。但“一蹴而就”多用于否定 句中,用于不能轻易就取得成功的巨大工程、伟大事业,形容求之过急。“一 挥而就”含褒义,多用于肯定句中,用于一笔就能成功地书写、绘画等,形容 熟练敏捷,运笔神速。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实现书法梦不是________(一蹴而就/一挥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为 此,他博览群书,勤学苦练,到后来,已经能够提起笔来,________(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语文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课件
观点二:居高临远,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作 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 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 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 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 古到今,那就更多了。
观点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演讲以说理为主, 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当然,学 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 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2)轻松幽默的语言。大量运用类比和比喻,语言轻松、幽 默,似随口而出,而意趣盎然。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 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 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 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 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
夯实基础自主学 课堂内外话阅读
课堂探究破重难 课时作业
夯实基础自主学
夯基固本 熟记要点 自主学习 整合知识
1.走近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文学研究家、作
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夏
志清语)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
(4)情调·情绪 都与思想感情有关。“情调”指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 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情绪” 指①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②不愉快的情感。 【即时小练】 有一群喜欢把自己挚爱的家映射到镜头之下的人。他们所 拍摄的或是充满童趣的可爱之家,或是温馨浪漫的幸福之家, 或是 异域 情调 的华 丽之家。每 一幅图片都在表达 一份快乐 的情绪,都在述说一个幸福的故事。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
10谈中国诗学习目标1、理解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较阐明中国诗特征的方法,品味语句含义,体会幽默技巧。
3、把握作者观点,加深对中国诗的了解。
作家作品简历:钱钟书(1910—1998),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深造,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等。
其中小说《围城》有独特的成就。
钱钟书就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她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与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与透辟的理解。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就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课文背景: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翻译而成的。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羡妒..(pín cù)..(xiàn dù)精髓.(suǐ)颦蹙无垠.(yín) 饶恕..(ráo shù) 叫嚣.(xiāo)轻鸢.(yuān) 一蹴.而至(cù) 数.见不鲜.(shuò xiān)★字形辨析★词义辨析静默·沉默:“静默”,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沉默”,不爱说笑,不说话。
※此前的媒体瞧片会上,影片所描写的1942年河南灾荒的故事让影厅内气氛压抑,全国代替。
媒体在散场之时并没有爆发出往常观瞧冯小刚导演影片时的掌声,而就是以全场静默..※4年来成绩起伏不定且不断经历换帅风波,而眼下,中国女排干脆陷入选帅难的尴尬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22张PPT)
四、小结
这节课品味了钱钟书《谈中国诗》 比喻语言的精妙,又学习写了比较 鉴赏短文,以后大家发短信,可以 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情达意!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 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在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心等待,就可以每一个人都具有特殊能力的电路,但大多数人因为不 知道,所以无法充分利用,就好像怀重宝而不知其在;只要能发掘出这项秘藏的能力,人类的能力将会完全大改观,也能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能力我这一生不曾工作过,我的幽默 和伟大的著作都来自于求助潜意识心智无穷尽的宝藏。那些最能干的人,往往是那些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里,仍不断传送成功意念的人。他们不但鼓舞自己,也振奋他人,不达 成功,誓不休止。灵感并不是在逻辑思考的延长线上产生,而是在破除逻辑或常识的地方才有灵感。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 进的目标。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什么叫做失败?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 失败这回事。一次失败,只是证明我们成功的决心还够坚强。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什么叫做 失败?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要成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才 能,只要把你能做的小事做得好就行了。成功的唯一秘诀——坚持最后一分钟。只有胜利才能生存,只有成功才有代价,只有耕耘才有收获。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 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 面去。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没有方法能使时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拓展阅读
文化奇人钱钟书
他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是一位踏踏实实的中国作:、学者,他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他没有叱咤风云的权势,也没有惊险神奇的经历,甚至没有“大师”“权威”的气势与派头,有的只是“叫驴拉磨”般的读书精神和学问修养。
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学术上探幽入微,钩玄提要,甘愿寂寞,辛勤研究,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饮誉海内外,他一生的工作就是提炼和熔铸人类以往文化的精华,并努力把它推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管有多少曲折和苦头,自己受到过多么不公正的对待,他都不更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历经风风雨雨,用他满腹才华和生花妙笔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提供着最好的精神产品,为世界的知识宝库积累着财富。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品格。
对现代青年来说,他无疑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人物。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他是平凡的,不平凡的是他的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是他甘饴寂寞、淡泊自守的精神!他就是中西文化研究泰斗、化奇人、著名钱王后裔钱钟书。
写作运用: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眤作出结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启示人们。
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在“对比”“比较”“博学”“兼顾”“融会贯通”“精神文明”“珍惜”“传统文化”“继承”“创新”“诗与诗人”等相关话题、材料和命题作文中。
角度一:阐述与“对比”“比较”相关的话题
《谈中国》诗》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话的。
只有存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讲行对比的情况下。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文中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
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角度二:阐述与“博学”“兼顾”“融会贯通”相关的话题
《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钱钟书的《谈中国:》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
学理。
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昧无穷。
运用范例
1、人生如赛跑,或许更像行程——“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冯骥才之“路”得之,人生不求一路狂奔,但须一路兼程,延展“吾生须臾”的人生路程。
其实,“运动赛跑”与“人牛赛跑”是两种不同的心境,前者欲快速,后者求丰富。
前者更明了直接,后者却往往难以言喻。
固然,求速度不失其积极意义,然而在人生中只拿着一路飞奔的尺度去评价,难免心生急躁,如冲刺后的精疲力竭,落入迷惘与空洞。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应以平和之心去求索路之丰富与充实。
因求索一生的长远,心境平和及行路笃定坚实,走到人生的边上。
钱钟书与杨绛老人的一生实为深远,数历浩劫,几经流离,时间对钱杨二老有限更稀缺,然终因他们心中满怀一份人生路程的求索之境,不骛于“赛跑的速度”,用漫漫时间刻出了《围城》《管锥编》这样的巨著,不慕于赛场边上的喝彩与掌声,用皓首穷经的经历走出了其一生的长远路程。
静思二老的人生赛跑,对人生之丰富的求寻不可谓一种避世,而应是智慧。
试比时下冲出象牙塔的作家们,有多少人用快餐文学向利益的飞速快感献媚,真正能静心治学以求深远之作的人太少了。
钱杨式的人生,人生赛跑是行路,是耕耘,更是对生命真谛的信仰。
在行程中求索,人生因放慢而充盈。
“路程”对于人生更有精神境界之味,坚于行驶拓展人生之路的人往往体悟深长,精神高尚。
弘一法师圆寂前曾书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思及大师一生的数历红尘,由绚烂归至平淡,这便是一条长远的人生之路,然而这“路程”与其说是遭际,不如说是追求,对人生精神高地的追求。
如大师一样掸去时代加诸的尘埃,用一种肃穆庄严的态度去圆满内在的精神修为,这样的人生之途才可延展。
生命短暂但精神求索却令其漫长,由此观之。
人生的路程应是内心精神之路,而非是无知欢愉之路。
时下通病,多为“躁”字之谓。
急躁、浮躁、心急气躁,其实质多为运动式的赛跑,一心求快,或在欲望之中纵情色欲作“精神的路程”。
众生多不清醒,须知求速求快的是竞技,求实求丰的是人生,声色犬马、酒池肉林,是物淖,是人生路程的死巷道。
大道如前人之行,质朴无声,洗尽铅华。
怀着对人生路程的求索,更是众生蜕变于浮杂一生的不二之途。
或如纪伯伦之言:“大地在沉睡,我们仍在行路。
”当去求索延展人生的路程了。
(《延展生命
的路程》)
2、钱钟书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与其读书之认真和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中这样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日积月累,钱钟书积累了大量的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所以在写《谈中国诗》的时候,信手拈来,很是自然。
3、“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
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正含意,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l 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交诗多,宗教诗少。
这就是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