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教育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发展。
对话教育理论提出者、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改造自己。
双方进行着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有很多东西在对话过程中从彼此身上汲取而获得,对各自的认识偏差,不断地加以克服和矫正,即双方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携手同行。
正如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垂直关系,而是水平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统治者,与学生一样,成为对话者,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共识、共享、共进。
一、优化小组讨论,使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那怎样做才能使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呢?
我曾听过一堂课:一位教师教学“5的加减法”时,在分析为什
么“4+1=5”时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
我旁观了一个小组,他们是这样进行的:
组长:“为什么4+1会等于5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
(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
)“那么a(没说话那个同学),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a:“是不是因为4和1可以组成5,所以4+1等于5呀!”
“对呀!老师上节课讲4的加减法就是这么讲的呀!”
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
同时两个没有说过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
组长便请他们说。
其中一位同学说:“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原来有4根小棒,又拿来1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4+1=5。
另外一位同学又补充说:“4比5小1,那4加上一个1不就是5了吗?”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可见要优化小组讨论,除去应提高讨论题目的质量和克服组织讨论的随意性外,主要应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讨论上下工夫:(1)培训小组长;(2)尊重每一位同学,不能轻视和歧视别人;(3)明
确小组讨论的任务。
教育学生懂得参与小组讨论的主要任务有三方面:说、听、想。
首先,应大胆积极地表达个人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新发现;其次,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能抓住别人发言的要点,边听边想,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使学生“在交流中进行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
”
二、实行民主教学,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使得教师在精神领域中居高临下,学生“匍匐”于讲台之下,彼此都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对话缺乏“生态条件”。
要改变这种状态,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要构建对话的机制: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
倾听是广义的,可以听其言,可以观其行,也可以思其想。
对话双方需要营造安全而自由的氛围,“走近”对方,“走进”对方。
教师要努力解读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有时还要凭借“教学敏感”帮助学生把“欲言而不能”的内容表达出来。
每次上数学课,总有一些学生在别人回答完问题后仍举着小手,好像余兴未尽,嘴里不断地嘟噜着:“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老师,我还想说。
”……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部分老师会漠视孩子们高举的小手,或对他们安慰道:“下课再告诉老师行吗?”可课后我们又有多少时间来聆听学生的想法,与孩子真心地交流呢?上课如果连“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都做不到,
主动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教师应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接纳、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
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学生自编口诀后,为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口诀,问:“你认为6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吗?”于是各种不同的意见出来了:
生1:我认为一六得六最好记,四六二十四最难记,我现在用每次加6的方法就能记住了。
比如我记住三六十八再加六就是四六二十四了。
生2:我也认为四六二十四难记,我只要记住二六十二,然后用十二加十二就是四六二十四了。
生3:我认为只要多读读、多背背都好记。
……
对话是平等的、真诚的、创造的,它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教学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对话过程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运用智慧去面对很多事先无法预料的新问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种持续的智力操作,集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于全程。
三、改进大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
大组汇报是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畅所欲言的重要方式。
大组汇报时,一般应先让各小组代表把讨论情况,包括共同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向全体同学汇报清楚,接着让全体同学,针对各小组汇报的内容,特别是分歧的意见,自由发表见解或者进行补充,或者展开争论,从而形成生动、热烈的学习场面,使人人从中获益。
在出示一道题目后,我采取了这样的教法:首先,各自独立探索这道题有哪些解法?然后,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最后,通过大组交流,发现题目的各种不同的解法。
整个交流的过程,学生之间互教、互学、互惠,注重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充分结合,把由一个教育指导的大课堂变成多个能者为师的小课堂。
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对话正是发现真理、展示与把握意义的过程。
”
四、积极评价,维护其成功情感的体验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交流活动作出积极评价。
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教学常用的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和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等单位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平时活动的大操场,让学生分组测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满不满一公顷?我把两个班80个学生排到操场上,让他们排成一个边长为20个学生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10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学生列式计算:10×10=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满1公顷呢?学生通过思考,知道要100个。
这时学生对平方米、公顷的大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的面积差不多是1平方米、1公顷呢?我接着问学生。
学生开始讨论、交流,在小组之间对此问题评价。
当天的课外作业,我布置了学生回家估算一下自己住的房间面积是多大,并在家长的指导下,求出它的实际面积,学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任务。
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进行了师生间的对话活动。
有的学生说:他在爸爸的帮助下,测量了自己家阳台的面积,知道了应该用平方米作单位;有的学生家买了新房,正在装修,他看到漆匠在粉刷墙壁,忽然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粉刷的面积不是整个房间的总面积,因为房间里有窗、还有家具,他带着这个问题问父母,又问老师自己的判断对不对……这堂课,我觉得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我更多地把问题抛向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除了老师的评价、还有他们自己的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评
价等等。
学生在接受一种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观点时,他也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纠正不正确的思维方向,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另外,质疑、问难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是创新活动的起点与动力。
学生在小组活动、组际交往中由于思维的不断碰撞,问题不仅多,而且会越来越尖锐。
我们应该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质疑、问难的时空,让学生提问题,并采用争一争、辩一辩的形式来解决棘手问题。
给学生留足质疑、问难的时空,真正让对话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发挥出无穷的作用。
正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
”确实对话是追求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条途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
这一隐喻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旧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