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合集下载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2. 时间的测量: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3. 时间的分类:时间的分类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

三、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1. 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比较中西方两种传统时间观念的异同点。

2. 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探讨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原因。

3. 中西方时间观的影响: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1. 中西方时间观的历史演变:对中西方时间观的发展进行历史纵观。

2. 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分析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从而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五、现代时间观的思考1. 现代科技对时间的影响:现代科技对时间观的影响,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

2. 个人时间观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个人时间观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六、结论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逆的事物,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时间观念进行解析,并比较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异同。

通过探讨时间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代时间观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间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宇宙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续性,是一种通过测量来刻画的物理量。

它不可捉摸,无法具体感知,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2.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对时间的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时间的定量结果。

人们从古至今,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时间。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 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从时间隐喻看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异同

从时间隐喻看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异同

从时间隐喻看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异同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耐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通过语言的隐喻表达,我们可以窥探到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及思维差异。

本文试图从时间隐喻的表述上研究中西方文化的时间隐喻概念差异,从文化的视角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更好地避免由于时间观造成的文化冲突,为跨文化交际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时间隐喻时间观念一、引言时间概念作为构成世界的维度,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研究和讨论的主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曾经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往往传达了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于是中西方之间的时间观念自然就有了较大程度上的差异。

二、隐喻的概念隐喻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通过熟悉的概念来对抽象概念进行表征的手段。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的存在是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和物理经验。

时间隐喻指的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征时间,即将别的语义范畴里的观念、表达、关系映射于时间范畴中,从而获得对时间的理解和表征。

时间隐喻能使我们能够用较为简单的话语表达时间这一抽象复杂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能反映出隐喻使用者在理解时间这一概念时的认知方式三、中西方时间隐喻的认知及观念差异(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与“Time is money.””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时间的变化是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是一种始终沿着自身做永远螺旋式运动的,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更替,都有圆周式的去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活动。

于是,一切都处于循环往复之中,时间更是一样。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自然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流逝,于是就有了“钟鸣漏尽,更长漏永,日不移影”这些表达,还有被正式列入联合文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十四节气”无不体现了农业社会文明对时间认知的深远影响。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摘要: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能形成不同的时间观。

时间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减少文化冲突。

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时间观的产生原因与表现,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趋同现象。

关键词:时间观文化差异趋同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多元制时间观与单一制时间观所谓多元制时间观,就是不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为一个时间同时可以作几件事情;而单一制时间观则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定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

就多元制时间观来说,人们在同一时刻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完成之后并无明显标记,人们即使制定了计划也不一定遵守,有许多其他因素可以左右计划的执行。

而在单一制时间观中,人们将时间视为必须严格控制的日用品,时间的支配必须精打细算,工作、生活要制定严格的计划,而且计划必须严格遵守,一次专心做一项活动。

中华民族是比较典型的多元制时间观的民族,中国人受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影响,在时间的使用上体现一种模糊性,强调的是对时间的适应。

认为世上万物是随着时间的周期轮回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即行动的每一步骤大多由周围的环境临时决定。

人们可以同时计划几件事,也可以同时做多件事。

因而灵活性强,但计划性较差、效率较低。

表现在社交活动较少提前预约,朋友亲戚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约定,这在西方是很不礼貌且难以容忍的。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时间观念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时间的看待方式、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对待准时的态度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准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非常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在西方国家,如果你迟到了一个会议或者约会,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较为灵活。

虽然准时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人们对于时间的弹性更大,迟到一两分钟并不会被视为大问题。

其次,中西方对待时间的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注重高效地利用时间。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分开,努力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不拘泥于时间的划分。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在工作之余与同事或朋友一起吃饭、喝茶,这种社交活动被视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

此外,中西方对待时间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金钱,人们注重时间的效益和经济价值。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他们会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以此来衡量时间的价值。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自然流动的现象,人们更注重时间的质量和内涵。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将时间与情感、思考等联系在一起,他们更注重时间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差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提前预约,以确保时间的安排。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即时安排,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随机性。

另外,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分割成小块,以提高效率。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整体的流动和变化。

综上所述,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对待准时的态度、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中西时间观及行为差异

中西时间观及行为差异

文化本质上是人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大而无形,无处不在,制约影响着人们的一切行为、思想观念。

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际中被赋予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特质,因此,民族相互交流的过程也可视为文化碰撞的过程。

文化是需要人类的各种行为来表现的,其各异的信息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径传递,除了有力的思维外壳语言外,还需要借助许多非语言行为,时间是其中重要的传递途径之一。

时间在文化系统中既可是视为观念意识,也可视为一种无形的语言形态。

时间本身是客观的,但同时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特定的顺序、结构和意义,不同民族由于受到不同的时间规范的制约,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形成丰富多彩的时间观。

从中折射出的文化意蕴颇具特色,可以窥见不同民族成员的文化特色、行为方式及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西方近代工业文化时间观的差异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土地、农业是传统中国文化形成、建构的根本。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厚重而深刻。

以农为本,以耕为生农民对季节的体察和感受格外细致人微。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与人们的生计休戚相关。

“节气歌”既是长期生产实践中酿就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农民感知时间的独特方式。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来说几乎是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但历年节气日气候状况可能各异,这种生活经验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时间的感性认识在此形成一个变幻的周期。

因此,中国哲学中非常注重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时间的流动变化进行描述,对于时间的考察方式多是从实际经验出发,注重整体过程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从大层面上把握时间的走向,却由于生活方式的局限无法对时间进行分割式的分析,具有模糊性与哲理性并存的特征。

同时,在长期的农业生活中,受制于天时的循环变化影响,形成了时间观上循环倾向。

这种时间观认为,时间像一个圆圈,世界上万事万物在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种循环观念与汉民族传统的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引言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差异。

其中之一是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面的不同之处。

东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观念通常较为灵活。

东方社会更倾向于以人为本,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意识。

因此,东方文化中的时间通常是相对的,并且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常常优先于时间方面的要求。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管理也是灵活性较高的。

计划和安排常常会受到变动和适应的影响。

东方文化更注重当下,追求自由和灵感,因此会对时间的束缚相对较少。

这种灵活性可使个体更具弹性和适应性,但也可能导致项目的延迟或不按时完成。

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更为规范和线性。

西方社会常常将时间视为有限且可分割的资源。

时间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公正而不可逆转的事实,其价值被高度重视。

因此,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时间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时间管理也往往更为严格和有条理。

人们惯于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并努力按时完成任务。

时间的高效利用被视为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这种强调时间约束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压力和紧张感,并限制个体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结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灵活性和强调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更强调规范性和高效性。

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熟悉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必然的言行又反映必然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转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楚。

”时间观念是各类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观点,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切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咱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必然程度上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别而产生。

例如,一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用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超级沮丧,乃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致使拒绝。

为了尽可能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两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不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世界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我以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别的意识。

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

(2)变通和协商。

跨文化交际的进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进程,单靠一方的尽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

中西差异

中西差异

二、价值观差异
1.由于喜欢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中国人一般都有很强的依赖性。 2.西方人崇尚独立人格与自由。 3.中国人注重自我,人品对于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这种性 格的基础上关注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如果只 考虑到个人的利益则说明你人品很差。西方人的法制观念是很强 的,他们往往崇尚独立,而不是由政府教会一点上中国 文化则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对孩子 关爱有加喜欢一切都为孩子计划好,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 子身上又过分的宠溺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即使在今 天的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国有企业的员工 还是很不愿意失去安全的工作。
五、思维模式的差异
1.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含蓄、委婉。 2.西方人就喜欢直截了当。 3.例如,当受到表扬或者赞美时。中国人习惯上总要说“过 奖了”、“不敢当”之类的客气话,而西方人则会说“谢谢 你的鼓励”之类的话,表示对对方评价的肯定。西方人常常 不明白中国人这种含蓄、间接的回答方式,而中国人对西方 人的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也同样表示难以理解和接受。 4.再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好的方面就像喜庆,所以新 娘在婚礼上一般都穿着大红色的嫁衣,而西方人认为白色代 表了爱情一样的纯洁,因此新娘在婚礼上都是穿着洁白的婚 纱,在中国白色是死了人才穿的,被认为是不吉祥的象征。
四、交谈礼仪差异
1.在西方,个人的利益是不能侵犯的。人们日常交谈是 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的。他们不喜欢谈论关于结婚了没 有、多大了、信仰什么宗教、年收入多少等问题,认为 这些问题都很粗俗的。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会问 别人从哪里到哪去。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也不会问价钱。 2.不同于中国的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西方人则喜欢有 什么就说什么,说话方式比较直接、大胆。美国人喜欢 有自己的空间。两个人说话时时一般要超过五十厘米, 不能靠得太近。和别人同坐一桌或靠近挨着别人坐时最 好是先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后再坐下。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一、单向计时制与多向计时制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即“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②。

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与一个人的时间结构有关。

持有单向计时制时间观念的人对事情有明确的规划,按照计划一件一件地做事。

对于单向计时制的文化来说,同时做几件事是不负责任和缺乏效率的表现。

多向计时制则相反:人们没有详细的日程安排或明确的计划,即使有计划也不一定按照计划行事,而是想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即使是在办公的地方,我们随处可见一个工作人员正在同时应对几个人或同时处理几件事情。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人属于多时制,习惯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根据人际关系来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

然而,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城市中生活速度日益加快,人们愈来愈重视时间的安排。

严格的计划和支配时间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本批赴泰汉语志愿者教师多来自北师大,已经习惯了北京忙碌而有节奏的生活,对事情有明确的规划,他们的时间观念更倾向于单向计时制。

而泰国人则属于典型的多向计时制,没有清晰的日程安排,经常有“临时通知”的事情。

例如:(1)周三,王老师去上课,可是教室空无一人。

王老师以为学生又迟到了,所以在教室等,可是半小时后还是没有学生来上课。

王老师只好去问其他老师,才知道学生这天要去参加其他的活动,不来上课了。

周四,王老师正在给高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楼下突然响起广播,通知学生们到楼下集合。

学生们收拾书包就下去集合了,也不管课程讲到了哪里。

周五,要进行课堂测验,王老师拿着考卷到教师,发现全班有一半的学生都去寺庙参加活动了,所以只能推迟测验。

在泰国的学校,这是个普遍现象。

学校不会对未来一个月甚至一周的活动有明确的计划,而是临时通知学生要去参加活动,课程由此取消。

对此,泰国教师已经习以为常。

可是初到泰国的志愿者教师对于教学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包括这节课要讲什么,这个月要完成什么,都是提前计划好的。

中西方文化交际中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文化交际中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文化交际中时间观的差异对比作者:芦金梅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5期摘要: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

以东西方文化为例,因为分别持有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所以在时间行为上表现出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的差异。

不同的时间观念反映到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引起交流的障碍甚至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在了解差异的基础上理解差异,并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不断学习借鉴西方时间观中有益的成分。

关键词:时间观;跨文化交际;交流障碍;融合时间观是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交换信息,具有自身独特的交际功能。

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曾这样说过:“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

时间并不像英国人类学家所描述的仅仅是一种习惯,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规范。

”一、东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差异的表现(一)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時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安排和使用时间的方法。

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

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重视历史,主张把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

1.中美称呼差异(1)中国的称呼。

中国人对称呼是很严谨的。

经常用“老”这个词来表达对年长者的尊重,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代表成熟,经验丰富和智慧。

(2)美国的称呼。

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

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

(二)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把世界各地使用时间的习惯概括为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多元时间制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采取这种时间制的人们习惯于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对计时、用时随意性强。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一)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安排和使用时间的方法。

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

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重视历史,主张把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

1.中美称呼差异
(1)中国的称呼。

中国人对称呼是很严谨的。

经常用“老”这个词来表达对年长者的尊重,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代表成熟,经验丰富和智慧。

(2)美国的称呼。

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

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

(二)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把世界各地使用时间的习惯概括为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多元时间制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采取这种时间制的人们习惯于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对计时、用时随意性强。

而遵循一元时间制观念的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只安排一件事,强调办事的准时和计划性。

中国人采用的时间是趋于多元制的。

因为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是从农业活动开始的,人们把月亮圆缺,季节更替和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

而西方人采取一元时间制。

一元时间制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时间表,讲究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

在一定的程度上,西方人受时钟的“铁腕”控制,它极客观地操纵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分析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分析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分析摘要:作为非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时间的使用及其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反映了许多文化差异。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从时间观念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时间观念;文化维度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必然。

在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时间的观念可能会导致误解,甚至导致沟通失败,因此这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二、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1980)为跨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一些理论被视为现代跨文化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霍夫斯泰德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文化维度。

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差距,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短期时间观和长期时间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现实的主要单位和价值的终极标准。

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个人的集合,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东西。

集体主义认为,民族、社会、种族等群体是现实的基本单位和根本价值标准。

这种观点并不否认个人的现实。

但最终,集体主义认为,一个人的身份是由与他人交往的群体决定的,他的身份基本上是由与他人的关系构成的。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表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

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强的文化往往有明确的社会规范和原则来指导几乎所有情况下发生的行为,而规避不确定性程度较弱的文化的社会规范和原则就不那么明确和严格。

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表示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权力距离大的文化成员视权力为社会的基本因素,强调强制力和指示性权力,而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则认为权力的运用应当合法,重视专家或合法性的权力。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产生交际障碍和失误。

本文拟从哲学根底、时间形态、时间取向、时间制式、时间形态等几个层面,比拟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期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东西方时间观,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比拟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制约与支配。

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时间观念。

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1.1中西方时间认知之哲学根底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

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60对干支,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

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那么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这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拟模糊,并且表达时间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

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

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那么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

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化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异。

1.2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是时间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通常根据其文化在时间取向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立场。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一)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一)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珍惜时间(time thrift)的概念在16世纪就开始在西方流行。

当19世纪钟表大规模生产以后,时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有了更深入的影响。

虽然时间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认知概念,但分属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各自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同,人们赋予时间的意义和利用时间的方式也就不可能没有差异。

因此当中国人和美国人(美国人是西方国家中制定时间表最严格细致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中美间的差异)进行交际时,时间作为一种无形的向导,就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一、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渊源二、时间观念差异的体现上面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介绍了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渊源,下面将用实例进一步阐述部分理论。

1.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最后的期限(deadline)最后期限这个词语之所以能在美国出现,完全是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在作怪。

由于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条长线,人有出生就会有结尾,不像中国人所想,今生用完还有来生,今天过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他们就有一种“时间危机”,好像如果不和时间赛跑,时间就会飞快流逝,永不再回。

因为珍惜时间,在美国现代企业的生产调控领域中首先出现了“最后期限”一词。

美国人对这个词相当重视,如果逾期,双方都不会愉快。

2.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谁是时间的奴隶一个初入美国社团的中国人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每个美国人手中都有一个schedule book或者叫diary book。

当你要和他(她)约定某个时间出去吃饭时,他(她)会打开这个本子确认一下那个时间是否有空。

制定近期(几周到一两个月)计划是美国人未来时间取向的典型体现。

近年来中国人虽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制定计划,工作手册的出版与发行量证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养成这种工作习惯。

中国人参加社交活动出于谦卑的传统是比较守时的,但是活动的时间往往是没有限制的。

例如,人们在约定见面时,只定开始的时间,却从来不提结束的时间。

《中外时间对比》课件

《中外时间对比》课件

全球化使得时间的重要性 更加凸显,人们更加注重 时间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全球化也带来了时间观念 的冲突和矛盾,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们可能存在时间 观念上的差异。
技术发展对时间观念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人们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好地管理时 间。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时间利用方式,例如在线学习、远程办公等,使得人们可 以更加灵活地安排时间。
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更加依赖计时工具和时间管理软件,对时间的掌控能力更强 。
社会变迁对时间观念的影响
社会变迁使得人们的时间观念逐 渐改变,例如家庭和工间观念的变 革,例如人们对快节奏和高效率
的追求、对慢生活的向往等。
社会变迁也使得时间观念的差异 更加明显,不同社会阶层和年龄 段的人们可能存在不同的时间观
详细描述
中国人通常更注重时间的有效利用,强调计划和效率。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更注重时间 的灵活性,强调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外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同
侧重点。
03
中外时间表达方式的差异
时间表达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英文中时间的表达顺序为先小时后分钟,例如“10:15”,而中文则先说分钟再说小时,如 “十点一刻”。
《中外时间对比》ppt课件
CONTENTS
• 中外时间观念的差异 • 中外时间利用的差异 • 中外时间表达方式的差异 • 中外时间观念变化的趋势 • 中外时间观念的融合与冲突
01
中外时间观念的差异
文化背景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等亚洲国家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 利益,而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文化背景导致中外在时间安排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时间表达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的对话

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的对话

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的对话时间,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法回避的一个概念。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下,对时间的看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中西方的时间观念差异,并希望能够达到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目的。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根源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化传统。

西方时间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可以度量和管理的量。

中华传统文化中,时间的观念则和阴阳五行、天文历法、农耕文化等息息相关。

因此,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传统中,对时间的看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中西方对时间的不同看法1、时间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可以统计和管理的量,例如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年等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的概念则更多地体现在天文历法、节气、农事等方面,例如“节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2、时间的重要性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人们通常会用时间来赚钱、工作、社交、学习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则被看作是人生中的一种自然因素,它的存在是无法改变的。

因此,中国人通常会把时间用于家庭、照顾子女、跟长辈聊天、参加社区活动等。

3、时间的管理西方人通常非常注重时间的管理,他们会用各种工具来帮助自己管理时间,例如日历、时钟、提醒器等等。

而中国人则更多地采用“随缘之心”的态度来面对时间,这种态度让人们更加放松、自在。

三、如何理解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理解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更加融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互动。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差异:1、尊重和包容。

中西方的时间观念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否定对方的时间观念,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对方的观点、看法和方式。

2、相互学习。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对方的文化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 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付之阙如。

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不变说”的超时间观,又如《大乘起信论》标榜的“一心二门”论,其中涉及与“心真如门”相关的“真如不生不灭”的超时间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或者割爱或者点到为止。

(3)综述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类型的时间观,重点介绍延续两千余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圣·奥古斯丁到牛顿、康德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先哲的时间哲学。

比方说,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哲学涉及的某些时间问题,例如,是上帝在现成的时间流程中创造世界万物?还是上帝既创造了世界万物,又创造了用来创造万物的时间流程和万物演变的时间流程?均在略加点染之列。

第三组理论专题是: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中几个发人深省的方面作一些对比研究。

笔者概括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观察时间与体验时间;(2)时间之“体”与时间之“用”;(3)依存时间(相对时间)和纯粹时间(绝对时间);(4)实在性时间和非实在性时间;(5)线行性时间和周行性时间。

要作两点说明:其一,为了设定以上五个可资对比的方面,笔者不得不自创了一组同中西方时间哲学有关的术语。

其二,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各自的时间观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不过是列举出其中的较为醒目者而已。

一、事象世界及其时间流程 时间是流动不已的。

时间之流总是事象的运动变化中的时间之流。

换言之,事象世界的动态过程或行为过程中蕴涵着时间进程。

既然探讨时间之流的问题牵涉到事象及事象世界,所以有必要对后者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所谓事象,包括有形体之象的各式各样的物体,有相状之象的声音、气味、味道、硬度、温度、湿度等等,有动态之象的位移、运动、变化、发展、动作、姿态等等。

凡事象皆有形象,都是可观察感知的。

(参见拙文《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

〖ZW)〗从某种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即可认定,事象及其形象均为“合成性”的,因此有可能在事象哲学的视域中对它们作出相应的“分解”。

同理,从上述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还能认定,事象世界内的时间之流也是“合成性”的,对任何样式的时间进程也能进行相应的“分解”。

分解事象世界内的各种时间之流,需要寻找一组既相关又合适而且可操作的术语,笔者选择了胡塞尔在阐释现象学方法时创立的“悬搁”、“还原”、“剩余”等可操作的术语。

应该作一点声明:当我使用此类术语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胡塞尔赋予它们的原义。

事象及其形象在事象哲学层面上的分解可以采取几种方式,其中的一种方式只涉及事象的可观察感知的形象。

运用这种方式可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则是属于或被称为“实象”或“映象”的方面。

倒过来讲,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实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就是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

打个比方,如果事象及其形象是个硬币,其一面是“物象”,翻过来,另一面就是“实象”。

说到底,“物象”、“实象”云云,不过是同一形象的两个不同的“显示面”或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

举个例子,被我们叫做“书桌”的那个事象有形体之象,桌面是长方形的,有四条桌腿……如此种种,从一个方位去审视,这里有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的“物象”,至于它又是视觉之内的“实象”就不作考虑了(已经“悬搁”起来了)。

换一个方位去审视,我们看见了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在视觉中有一个关于书桌的形体的“实象”,至于这个“实象”是否来自它之外的“物象”则勿须过问了(已经“悬搁”起来了)。

对事象世界内蕴涵于各种形象中的时间之流,也可运用上述方式作出相似的“分解”。

还记得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说过的一句名言:“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中的水是不断更新的”。

其理由是,一切都在变动,河水也潺潺流动,第二次涉足的河水不再是第一次涉足的河水了。

河水流动暗示时间流动,时间流动潜藏于河水流动之中。

时间之流像河流一样滚滚向前,因此第二次涉足的时间段已经不同于第一次涉足的时间段。

流动的河水之象以及相关的时间之流,从一个方位上讲,它是“物象”中的时间之流。

换个方位讲,它又是赫氏观察感知着的“实象”中的时间之流。

其实,事象的形象中的时间流程在传统的本体论意义上是“中性”的。

区分“物象”中的时间流程和“实象”中的时间流程,区分“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不过是按照事象哲学的要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事象世界及其形象中的时间流程而已。

这种区分并不包含传统的“唯物”或“唯心”之类的本体论或认识论的预设或承诺。

之所以对“中性”的时间流程作出上述区分,是因为笔者筛选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作为思考与时间有关的哲学问题的基石。

感觉知觉的“实象”经常潜入记忆之中,在回忆活动里转化为与“实象”对应的“心象”。

同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也经常转化为回忆中的与“心象”相关的时间流程。

“实象”和“心象”中的时间流程,再加上想象着和思考着的时间流程,构成了“时间意识”或意识到的时间流程。

时间意识经过提炼、整合萌生了“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笔者选取的研究某些时间哲学问题的起点和支点。

古今中外的哲人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或他人谈论着的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然后推演并建构他们的时间观和相应的时间哲学。

正因为如此,由事象世界中的时间之流“还原”而成的时间观念,同样可充当对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的起点与支点。

二、时间观念的样式之划分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是我长期反复思考的有关时间哲学的理论问题之一。

我考虑的是,最基本的时间样式到底是二分的、三分的、还是四分的。

“二分法”是研究者对时间样式进行分类的最常见的模式。

麦克塔嘉特(J M E Mc Taggart,1866~1925)的模式颇有代表性,他提出将时间划分为A系列和B系列。

时间的A系列以先后为标志;时间的B系列以现在、过去和未来为标志。

这样的“二分法”模式颇有道理,而且简便可行。

不过,此等时间流程的二分模式,尚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我也考虑过“三分法”的问题,这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推广一步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的部分是历史时间;心理时间的部分是体验时间。

把上列时间划分的“二分法”和“三分法”模式结合起来,不难形成如下的看法:所有的时间流程都有个先后的问题。

心理时间或体验时间,人文时间或历史时间,除了有个先后问题之外,还包括有“现在”、“过去”、“未来”的问题。

何谓“物理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在何处起步去划分时间观念中的三种时间样式?用什么方式才能在时间观念中凸显出这三种时间样式?回答上列问题之前,先讨论另一组更具有基础性的问题。

前文已经谈到,事象哲学认定,事象或事象世界是“合成”的,因而可以进行“分解”。

另外还谈到,用某种方式将事象的形象分解为“物象”方面和“映象”或“实象”方面,是切实可行的。

除此之外,还能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对“合成”的事象或事象世界进行有别于前一种方式的“分解”。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式针对事象的形象,第二种方式直指事象本身。

运用第二种方式对事象进行分解必须设立两个前提:其一,任何事象或整个事象世界都是由“物”的要素、“人”的要素和“心”的要素化合而成的,所以有可能从事象或事象世界内分解出物理事象、人文事象和心理事象。

其二,对三类事象的“悬搁”与“还原”,仅仅涉及审视方位的转换,而勿须作出传统的一元论,二元论或多元论的本体论预设。

(为了节省篇幅,有关如何分别“悬搁”与“还原”出三类事象的过程问题,姑且存而不论。

) 前文亦曾谈到: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同样是“合成”的,同样可以进行“分解”。

现在有来讨论本节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了。

根据刚才列举的两个前提,我们也能按第二种方式对进入观念中的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进行“分解”,分解出自然时间或物理时间,人文时间或历史时间,心理时间或体验时间。

“分解”的步骤可作如下的简述。

其一,将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中的物理时间和人文时间“悬搁”起来,不加考虑,可“还原”出心理时间,即心理事象中的时间流程。

时间观念中的心理时间是时间哲学或心理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所谓心理时间大体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⑴感知到的与“现在”有关的时间流程;⑵回忆中的与“过去”有关的时间流程;⑶预期中的与“未来”有关的时间流程;⑷想象中或思考中展现的时间问题。

其二,将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中的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悬搁”起来,不加考虑,可“还原”出人文时间,即人文事象中的时间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