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兴趣视角下的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探析

朱晓红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是学前教育界研究的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是幼儿社会化进程的第一个台阶。本文首先探析社会兴趣的内涵,揭示出社会兴趣与幼儿入园焦虑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发挥社会兴趣对幼儿心理与行为的驱动作用,使其对幼儿园里的一切好奇、向往、感兴趣,从而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关键词:社会兴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2012年10月9日,我国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目标,着重强调了幼儿对群体生活的适应。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其生活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如何适应幼儿园生活是每一位小班幼儿都要面临的挑战,亦是一直困扰家长和教师的问题,怎样帮助他们克服程度不同的焦虑,我们可以从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弗雷.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中得到启发。

一、社会兴趣的内涵解析

阿德勒在其1933年出版的《社会兴趣:对人类的挑战》,一书中阐述了他的社会兴趣理论,“所谓社会兴趣是指人的一种心理特性或心理过程,它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人类同伴、人类社会及整个世界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倾向”[1],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它: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包涵兴趣、同情、认同能力,社会常识,合作、协同能力,价值观,独立能力,对未来社会的关心等;另一个是目标维度,社会兴趣所指向的目标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2]。幼儿的社会兴趣是其全部社会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帮助幼儿克服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心理条件。在此笔者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析它的内涵:(一)个体天生对外界社会感兴趣,有获得社会接纳与认可的需要

透过阿德勒的理论,我们了解到社会兴趣是个体的天性,积极的社会兴趣反映的是个体对环境、外界的友好态度和倾向,拥有积极社会兴趣的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需要社会的认可,并从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中获得满足,获得对自我的——————————————

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基金立项,课题批准号NMGJDXYB003

作者简介:朱晓红(1969—),女,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肯定。同时,消极的社会兴趣会让个体表现出对外界的拒绝与排斥,或是害怕与退缩,从而表现出适应不良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孩子为了获得表扬,会积极地做出一些被期待的、正面的的行为举动去迎合家长。进入幼儿园后,小朋友之间有了模仿和竞争,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同时外界环境的正面反馈与认同也让幼儿感到满足和兴奋。这样的反映是天生的,自发的,亦是家长和教师应当把握的教育契机,顺应儿童这一天性实施的教育将会获得极大的成效。

(二)亲子依恋是幼儿社会兴趣形成与发展的前提

阿德勒断言当婴儿坠地,开始与外界接触时,社会兴趣就开始发展,母亲是第一个与社会兴趣有关的人物。要使个体形成高水平的社会兴趣,就要及时准确地察觉到婴儿个体的需求,根据需求培养亲子关系,并在亲子依恋形成的基础上发展个体对外部人群、外界社会的兴趣。可以说,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自身以外的人,第一个自身以外的环境因素。对母亲的微笑是第一个具有社会性意义的行为,也可以说社会兴趣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母亲与婴儿形成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基本决定了婴儿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兴趣。婴儿首先对母亲产生依恋与兴趣。在母亲的正确引导下,逐渐习得一些生活需要的、程度适宜的社会技能,这些技能便具有社会的意义。安全的亲子依恋赋予了生活在家庭中的儿童的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将成为儿童适应未来生活的一种心理资源。

(三)社会兴趣影响个体面对外界环境与生活的态度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决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水平,社会兴趣对幼儿社会性的其他方面如性格、情绪情感及生活风格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3]这表明社会兴趣本身是个体社会性状态与水平的心理根源。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兴趣发展程度较高,他就会对自身、对同伴与他人、对周围的社会环境都产生兴趣和欲望,并会用信任与关心的态度来对待同伴与环境,对生活与社会群体抱有一种乐观的、向上的态度,并懂得恰当的处理分离与团聚的情感。阿德勒说,“人之所以朝向无用的生命发展,就是因为缺乏社会兴趣。”阿德勒还指出“快到6岁的时候,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这套形成模式可以说早期教育的成果,会跟随孩子一生。

二、幼儿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影响其入园焦虑的程度

社会兴趣作为个体的一种态度体验,同样具有人类情绪情感的适应功能。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促成儿童社会兴趣的自然发展,更要驱动他们乐于探索外部环

境,使其成为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入园适应焦虑问题。而所谓幼儿入园焦虑是指其刚进入幼儿园时因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生理、身体方面、情绪情感方面以及交往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不正常反应[4]。研究表明,幼儿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最先影响的就是幼儿入园这一重要的行动,幼儿入园焦虑会因其社会兴趣发展水平的高低而表现不同。

(一)缺乏社会兴趣的幼儿会产生重度入园焦虑

社会兴趣是个体面对新环境的心理准备和意识前提。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获得并拥有面对幼儿园这一新环境的勇气和能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小班幼儿参与社会生活,扮演社会角色的第一步。但是缺乏社会兴趣的幼儿,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拒绝接触任何新环境,一提到进入幼儿园就会立刻躲闪和拒绝,并迫切的要求离开。这类幼儿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下活动,对于新的环境和挑战甚至不敢去尝试和触碰。一旦进入幼儿园,会表现出持续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游戏活动、嚎啕大哭扰乱活动、攻击老师拒绝安慰,同时还会表现出拽门、撞墙等一些攻击或自虐行为。

(二)社会兴趣发展水平低的幼儿会产生中度入园焦虑

前面说过,亲子依恋的形式与状态,直接影响到幼儿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与程度。具有低水平社会兴趣的幼儿,在面对新环境时表现很落寞,他们不会采用极端的手段表现自己的焦虑,只会从心理表现出一种持续的排斥情绪。对新环境不反抗也不接受,大部分情况单独自处,不参与活动,不哭不闹。对新环境没有兴趣和热情,缺乏融入新环境的技巧与方法,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适应和熟悉,才能逐渐开始接受幼儿园的新生活,但是这种长期的拒绝与不适应,会给幼儿的心理造成阴影。

(三)社会兴趣发展水平高的幼儿入园会产生轻度入园焦虑

社会兴趣发展良好的幼儿,具备的是一种安全型的依恋形式,他们能正确看待与父母的分离,能正确面对新环境和新人物。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后,会表现出短暂的害怕和焦虑,但是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开始对新环境中的新鲜事物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探索与尝试活动。这类幼儿可以认为是没有入园焦虑的。高级的社会兴趣水平,使得他们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并试图从新环境中获得认可和肯定。具有高级社会兴趣的幼儿,希望获得自己身边的人的认可,会努力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社会兴趣就是他们此时的表现的心理基础与动力。因此,对刚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予以积极的鼓励和加油,要比生硬的提出要求和规则有效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