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肿瘤的治疗措施
免疫学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新方法
免疫学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新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出现失调而导致的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多与免疫系统攻击和破坏身体正常组织有关,因此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逐渐涌现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免疫学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新方法。
一、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通过调节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
其中,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剂是免疫抑制剂。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或减弱免疫系统的活性,阻断免疫反应链的级联反应,从而减少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损害。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氯喹、硫唑嘌呤等。
此外,还有一类免疫调节剂是免疫增强剂,它们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活性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指根据疾病发生机制中的特定分子靶点,通过直接作用于这些靶点来阻断疾病发展。
这些药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和针对性,能够减少副作用,并且能够更为有效地治疗疾病。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靶向治疗药物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一些靶向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和B细胞抑制剂已经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三、免疫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是利用免疫系统中的特定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修复或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抑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免疫细胞治疗包括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和异体免疫细胞治疗两种形式。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就是采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处理后再重新输注给患者。
而异体免疫细胞治疗则是采集其他健康个体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处理后输注给患者。
四、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将修饰过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基因治疗可以通过向患者体内导入抑制或促进免疫反应的基因,来模块免疫系统的功能。
通过基因治疗,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反应或者减少过度的免疫反应。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为主,包括非甾体抗炎 药、免疫抑制剂等,同时配合物 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血液检测(如抗核抗 体检测)和组织活检等结果进行诊断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为主,如免疫抑制剂、糖皮 质激素等,同时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 治疗。
硬皮病
诊断方法
根据皮肤变硬、僵硬和厚实等典型症状,结合血液检测和皮肤活检进行诊断。
体格检查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 查,寻找可能的病变部位和体 征。
初步筛查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选 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进行初步筛查。
确诊与评估
结合初步筛查结果,进行组织 活检与病理学检查等进一步确 诊手段,并对病情进行全面评
估。
治疗方法
03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用于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减轻症状 。
功能。
手术及其他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关节严重畸形、器官功能衰竭等, 可考虑手术治疗。
血浆置换
通过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有害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达到缓解症状的 目的。
放射治疗
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采用放射治疗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
向患者普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知识,包括病因、 症状、治疗及预防等。
分类
根据受累器官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特异 性自身免疫病两大类。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 多个器官和系统;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如甲状腺自身免疫病、1型糖尿病等,主要累
及某一特定器官。
发病原因及机制
01
02
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与治疗
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与治疗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各种疾病。
然而,有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也会失控,攻击自己的正常细胞,导致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免疫系统的调控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一、免疫系统的调控免疫系统的调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反应的情况下对它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则是在免疫系统受到疾病侵袭的情况下引导其攻击病原体。
1. 调节免疫系统的方法调节免疫系统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免疫抑制剂:这是一种能够抑制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细胞的药物。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异反应等疾病。
比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药物。
(2)免疫活化剂:这是一种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药物,主要用于免疫低下的患者。
比如白细胞介素-2等药物。
(3)免疫增强剂:这是一种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药物,主要用于免疫低下的患者。
比如干扰素和甲基多糖等药物。
(4) 中医药治疗法:中医药的治疗思路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通过调节人体气血环流和脏腑功能以及恢复人体内环境平衡等方面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
2. 引导免疫系统攻击病原体的方法引导免疫系统攻击病原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疫苗:疫苗是一种能够激活免疫系统攻击病原体的药物。
接种疫苗可以引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感染病的发生。
(2)抗体制剂:抗体制剂是一种能够直接攻击病原体的药物。
抗体制剂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控制疾病的进展。
比如抗狂犬病病毒抗体、抗乙肝病毒抗体等。
(3)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引导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来治疗肿瘤的方法。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细胞免疫治疗药物,如T细胞耐受、CAR-T细胞治疗等等。
这些治疗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免疫系统的治疗除了调节免疫系统外,有些疾病需要通过治疗来改善免疫系统的状态。
1.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细胞而引起的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免疫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起着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发生。
本文将探讨免疫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一、预防免疫系统疾病预防免疫系统疾病的关键在于维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对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同时减少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的摄入。
2. 规律运动:适度运动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等。
3. 管理压力:长期承受压力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
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如瑜伽、冥想等,以及与朋友和家人进行交流,减轻压力对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
4.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如公共厕所、垃圾等。
5. 正确接种疫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各种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以增强免疫力。
二、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免疫系统疾病类型,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2.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免疫系统功能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例如,对于癌症等疾病,免疫疗法可以帮助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3. 骨髓移植:对于一些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如重症免疫缺陷病、白血病等,骨髓移植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疗法通过使用健康供者的干细胞来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解决问题。
例如,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引起的肾脏合并症,可能需要进行肾脏移植手术。
5.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种用于治疗特定免疫系统疾病的药物,如风湿性关节炎、肠炎等。
肿瘤的免疫治疗
• (7)联合特异性肿瘤免疫细胞治疗:PD-1抑制剂联合CAR-T等新型的特异性肿瘤免疫细胞治疗。
泼尼松、甲强龙等,对于病情较重的,还需要加上环磷酰胺、霉纷酸脂等免疫抑制剂。 • 对于发生细胞因子风暴的患者,需要与时使用IL-6抗体,托珠单抗(商品名:雅美罗)。
2021/3/12
30
2021/3/12
31
2021/3/12
32
2021/3/12
3年OS 5年OS
1mg/kg 16% 13%
3mg/kg 26% 26%
10mg/kg 15% 11% 16
疗效
• 在绝大多数、未经挑选的实体瘤中,单独使用PD-1抑制剂的有效率并不高:10%-30%左右。但经典 型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60%以上。
• PD-1抑制剂疗效的持久性:一旦PD-1抑制剂起效,其中部分患者可临床治愈,PD-1抗体治疗晚期肺 癌长达5年以上的随访数据提示:大约16%的患者临床治愈。
2021/3/12
6
免疫治疗分类
• 主动免疫治疗(作用于免疫系统本身): 1.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细胞因子(IFN-α、IL-2) 2.抗原依赖:主要是肿瘤疫苗:肿瘤细胞疫苗,肿瘤多肽疫苗,核酸疫苗等(TG041、L-BLP25) 3.非抗原依赖:调节T细胞功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单抗,PD-1单抗,PD-L1单抗)
2021/3/12
17
患者筛选
• (1)PD-L1表达: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检查PD-L1表达。PD-L1表达超过50%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5年生存率40%左右。
免疫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免疫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引言:自古以来,人类与各种有害微生物战斗着,拥有一套强大而复杂的免疫系统。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个看似完美的系统却会失灵,并导致许多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将介绍免疫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一、常见免疫系统疾病(段落标题一)1.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性关节炎。
最常受累表现为非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红、肿和压痛。
目前,非甾体抗炎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压力和骨质流失。
此外,针对肿胀程度较严重的患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也被用于减轻症状,并帮助控制疾病进展。
2.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指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甲亢或甲低等情况。
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硫唑嘌呤、碘化钾、β受体阻断剂和甲氧基异丙肟等药物使用。
这些药物的目标是抑制过度活跃的甲亢或促进缓慢的甲低。
二、新药治疗方法(段落标题二)1. 基因治疗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治疗已成为一种新领域。
该领域中,利用修饰后的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恢复或增强正常功能。
针对一些罕见而致命的免疫系统遗传性缺陷,如严重免友细胞缺乏症,基因治疗显示出潜力。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是人体内调节T细胞活性的分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很有潜力的药物治疗选项,特别是在某些肿瘤类型中。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T细胞上免疫抑制受体与抑制配体的结合来增强免疫活性。
临床试验表明,在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三、个体化治疗策略(段落标题三)1.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类由生命体外源性蛋白质或核酸制造而成的药物。
由于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上存在差异,基于个性化诊断结果给予适宜的咨询和指导,将会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2. 精准医学策略精准医学旨在根据个体的基因、表型和环境等特征,实现独特的针对性预防、诊断和治疗。
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评估患者病情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合并症等因素,为制定个 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药物和剂量。
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4 常见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
01
关节肿痛、晨僵、类风湿因子阳性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
治疗原则
02
早期、联合、个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
免疫抑制剂等)、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注意事项
03
避免过度使用关节,保持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依据
面部蝶形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结果。
发症迹象。
02
病因治疗
针对免疫性疾病本身进行治疗,控制免疫反应,减轻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
03
对症处理
根据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具体表现,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降
低颅内压、控制癫痫等。同时,可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知识
向患者解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常见症状等,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发 生风险。
定期监测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心血管系统异常。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心血管系统受累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使 用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物等。
肿瘤免疫治疗的原理与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的原理与应用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方法。
原理是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使其识别和摧毁肿瘤细胞。
与传统的放化疗、手术和靶向治疗相比,免疫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避免许多副作用,并且具有更持久的疗效。
目前,免疫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增强T细胞免疫应答是重要的治疗原理之一、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它们可以识别和摧毁异常细胞,包括癌细胞。
免疫治疗的一个关键目标是激活和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
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如使用肿瘤相关抗原疫苗或肿瘤相关抗原修饰的细胞疫苗,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T细胞的CAR-T细胞疗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活和增强T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抑制肿瘤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另一个重要的治疗原理。
肿瘤细胞有许多机制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使得免疫治疗的效果受到限制。
因此,抑制肿瘤的免疫逃逸能力也是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方法来抑制肿瘤的免疫逃逸能力,如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
肿瘤免疫治疗已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多种免疫治疗药物获得了FDA的批准,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这些药物已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
此外,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的CAR-T细胞疗法也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对于部分难治性或晚期肿瘤的治疗效果更加突出。
此外,肿瘤相关抗原疫苗、细胞疫苗等免疫治疗方法也正在不断发展和应用。
然而,肿瘤免疫治疗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是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不同患者、不同肿瘤类型甚至同个肿瘤中的不同细胞群体可能对免疫治疗的响应不同。
二是免疫治疗可能引发严重的免疫毒性,包括免疫应答过度、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是肿瘤细胞可能通过一些机制逃避免疫治疗的攻击,从而导致治疗效果有限。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直肠癌、急性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直肠癌、急性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作者:谢明明吕新亮李国华邸彦清张金良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1期【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直肠癌;急性白血病;文献复习;医案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
随着医学发展,SLE治疗逐渐多元化,患者寿命逐渐延长,随之而来关于SLE合并肿瘤日益成为关注热点。
国内外文献均有关于SLE合并实体瘤或SLE合并血液系统肿瘤的报道,但SLE 同时合并直肠癌、急性白血病患者目前尚无报道。
本文报道1例SLE合并直肠癌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应的文献回顾分析。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2022年6月8日就诊。
以多关节痛、脱发26年,伴口腔溃疡、发热2个月为主诉。
患者26年前因多关节疼痛、脱发就诊于哈尔滨某医院,确诊为SLE、狼疮性肾炎,治疗予醋酸泼尼松30 mg·d-1。
后因上述症状反复,醋酸泼尼松加至40 mg·d-1,加用白芍总苷、沙利度胺、硫酸羟氯喹,规律减激素,醋酸泼尼松2.5 mg·d-1联合硫酸羟氯喹长期维持。
5年前因关节疼痛,增服雷公藤,醋酸泼尼松加量至12.5 mg·d-1。
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謇涩,口唇麻木,左上肢麻木,查脑磁共振提示SLE脑病,予足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好转。
出院后规律减激素,口服环磷酰胺、羟氯喹。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伴头晕、乏力,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偏低,补体C3、C4偏低,免疫球蛋白IgM偏低,抗核抗体、抗双链DAN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SSA抗体均阳性,停服环磷酰胺(环磷酰胺累积量共13.8 g),予丙种球蛋白10 g×5 d,醋酸泼尼松25 mg·d-1,疗效不佳,并逐渐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38.0 ℃,无寒战,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泻时每日20余次,便秘时2~3 d 1次。
肿瘤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肿瘤免疫治疗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但为了生存和生长,肿瘤细胞能够采用不同策略,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不能正常的杀伤肿瘤细胞,从而在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各阶段得以幸存。
[1-2]肿瘤细胞的上述特征被称为免疫逃逸,为了更好地理解肿瘤免疫的多环节、多步骤的复杂性,陈和提出了肿瘤-免疫循环的概念。
肿瘤-免疫循环分为以下七个环节:1、肿瘤抗原释放;2、肿瘤抗原呈递;3、启动和激活效应性T细胞;4、T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5、肿瘤组织T细胞浸润;6、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7、清除肿瘤细胞。
这些环节任何地方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抗肿瘤-免疫循环失效,出现免疫逃逸。
不同肿瘤可以通过不同环节的异常抑制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有效识别和杀伤从而产生免疫耐受,甚至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肿瘤免疫治疗就是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
包括单克隆抗体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性抗体、癌症疫苗、细胞治疗和小分子抑制剂等。
近几年,肿瘤免疫治疗的好消息不断,目前已在多种肿瘤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中展示出了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多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已经获得美国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临床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由于其卓越的疗效和创新性,在2013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3]。
中文名肿瘤免疫治疗外文名Tumor immunotherapy目录1分类2肿瘤生物标记物分类(一)单克隆抗体类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抑制剂1. PD-1/PD-L1通路与PD-1/PD-L1抑制剂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 PD-1)抗体是目前研究最多,临床发展最快的一种免疫疗法。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免疫系统作为人体的防御系统,起着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侵袭的重要角色。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也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这些疾病可以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两大类。
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炎症性肠病等,而免疫缺陷病则包括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治疗和管理免疫系统疾病的方法各异,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免疫系统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和抗风湿药。
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减轻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非甾体抗炎药和抗风湿药则可以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
免疫缺陷病的药物治疗则主要以抗病毒药物为主。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生长,从而减轻病情并延缓疾病进展。
艾滋病的治疗中,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能有效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复制。
二、免疫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是另一种常用的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方法。
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增强或抑制机体免疫反应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治疗常用的手段包括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免疫抑制剂则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减少自身免疫性损伤。
免疫缺陷病的免疫治疗主要以免疫替代疗法为主。
这种方法通过给予机体正常的免疫细胞或免疫因子来补充免疫系统的缺陷,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例如,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常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替代患者原有的免疫系统。
三、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制剂在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物制剂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大分子药物,可以模拟或抑制机体的生物过程,起到治疗作用。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生物制剂被广泛用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结缔组织病治疗目前最佳方案
3.长期跟踪:建立完善的随访机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安全优先:确保治疗方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循医疗安全规范,降低治疗风险。
三、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Ds):用于缓解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二、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2.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全面干预疾病进程。
3.系统化管理:建立患者档案,定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4.长期随访:患者需定期复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合法合规: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指南,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2篇
结缔组织病治疗目前最佳方案
一、方案目标
针对结缔组织病(CTDs)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本方案旨在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治疗策略,以实现对病情的有效控制,降低疾病活动度,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4.康复治疗:
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
四、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感染等诱因。
3.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4.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肿瘤坏死因子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它在脱离细胞中发挥着多种作用,不仅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研究,而且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TNF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等。
这些疾病常常引起慢性疼痛、疲惫、无力等症状,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TNF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广泛研究的目标。
在健康人体中,TNF会在感染、创伤和炎症等状况下发挥免疫功能。
但是,在自身免疫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产生了过多的TNF,导致炎症反应过度。
因此,研究人员利用获得的TNF知识开发了一些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方法。
目前为止,TNF-alpha正抗体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肠道疾病等自身免疫疾病的最成功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报告,Remicade和Humira是最常用的抗TNF药物。
抗TNF治疗通过抑制炎症过程中的过度活化细胞、继而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有一些副作用。
抗TNF药物有时会导致感染、肝脏毒性和免疫反应等副作用。
此外,研究表明,TNF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可能远不止抑制免疫反应。
最近的研究表明,TNF在调节细胞凋亡、免疫调节以及造血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细胞凋亡是一种细胞死亡的过程,死亡细胞的产生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和组织结构。
可以使免疫细胞之间的沟通和干扰正常进行。
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状况下,细胞凋亡的稳态被破坏,导致炎症性损伤。
TNF参与调节细胞凋亡过程,可以在细胞凋亡和损伤之间产生平衡。
TNF在免疫调节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在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中通过介导免疫细胞的迁移和活化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
此外,研究表明,TNF和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关系还与造血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十二指肠腺癌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十二指肠腺癌1例摘要病史摘要:患者,女性,51岁。
既往类风湿关节炎病史4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6个月。
患者间断发热6个月,多次在本院就诊,行多项检查,均未明确发热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无效,给予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反复发热。
此次以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10天就诊,腹部CT提示考虑胆总管壶腹部癌伴肝内外胆管扩张。
十二指肠降部病理:十二指肠(球部)腺癌。
症状体征:间断发热6个月,乏力纳差,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小便尿黄。
诊断方法:血常规、尿常规、铁蛋白测定、炎症四项、红细胞沉降率、补体、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谱、类风湿5项、肝功+心肌酶、肿瘤标记物、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
治疗方法:给予甲泼尼龙80mg/日,静脉滴注6日,后减量至甲泼尼龙40mg/日,静脉滴注7日,后口服甲泼尼龙24mg/日维持治疗。
保肝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465mg/日+复方甘草酸苷120mg/日静滴),抗感染(哌拉西林舒巴坦钠(百定)5g/12h静滴)。
行“腹腔镜检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手术治疗。
临床转归:行“腹腔镜检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手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口瘘出物引流不畅,进而引起“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死亡。
适合阅读人群: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肿瘤科、普通外科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十二指肠腺癌、发热、黄疸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是一种以自身抗体产生、补体激活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好发于年轻及中年女性。
尽管SLE的诊断和治疗的改善改变了预后,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高于普通人群。
导致该人群死亡的原因,除了肾损伤、心血管疾病和感染外,恶性肿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LE患者的总体恶性肿瘤风险略高[1]。
现报道1例SLE合并十二指肠腺癌,以间断发热6个月,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10天为主要表现,针对本病临床表现,旨在提高对SLE合并十二指肠腺癌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及转归。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组合疗法与免疫耐受性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组合疗法与免疫耐受性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备受关注,被认为是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
然而,免疫治疗在一些患者身上并未达到期望的疗效,这往往与免疫耐受性有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策略,通过组合疗法来增强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并克服免疫耐受性的挑战。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症的治疗方法。
它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细胞转移治疗和疫苗治疗等多种策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抑制性免疫受体,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免疫细胞转移治疗则是通过将经过改造的免疫细胞输注到患者体内,增强免疫系统的攻击力;疫苗治疗则是通过注射疫苗激活患者的免疫反应。
这些治疗策略都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消除癌细胞。
二、免疫耐受性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挑战尽管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疗效,但在一些患者身上却并未取得期望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免疫耐受性的存在。
免疫耐受性是指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反应。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使其抑制对癌细胞的攻击。
此外,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改变免疫细胞的表面标志物,使其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这种免疫耐受性的存在使得肿瘤免疫治疗变得困难。
三、组合疗法的应用为了克服免疫耐受性对肿瘤免疫治疗的限制,科学家们提出了组合疗法的概念。
组合疗法是指将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组合疗法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增强免疫系统的攻击力,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免疫细胞转移治疗的组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抑制抑制性免疫受体,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而免疫细胞转移治疗可以通过输注经过改造的免疫细胞,增强免疫系统的攻击力。
将这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形成互补效应,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2. 疫苗治疗与免疫细胞转移治疗的组合疫苗治疗可以激活患者的免疫反应,使其产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戴明珠1,2,李成荫2,吴 斌2,李延萍2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医案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21.02.00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血液系统是常见的受累系统之一[1]。
SLE合并白血病可增加死亡风险[2],然而因合并白血病早期常缺乏典型症状,难与SLE活跃期相鉴别,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故临床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现报告1例SLE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并分析此类病例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等,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5岁,2019年12月12日就诊。
以间断发热10余年,再发4 d为主诉。
患者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自测最高体温37.4 ℃,干咳,自觉咽部有痰,难以咳出,伴晨起头痛,未服药治疗。
2019年12月12日患者自测体温37.6 ℃,伴心悸,故来重庆市中医院就诊。
入院症见:间断发热,伴咳嗽,咳少量黄色黏痰,偶有胸痛、气促、心悸,无胸闷、腹痛、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有甲硝唑过敏史。
既往有SLE病史11年,确诊后曾服用激素2年,自行停药,后未规范治疗。
2018年11月患者于重庆市中医院风湿病科第1次住院,有口腔溃疡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43×109·L-1,抗核抗体测定(1∶1000)阳性(核颗粒型),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U1-nRNP抗体均为阳性,补体C4 0.06 g·L -1,唇腺活检阳性。
诊断为SLE、干燥综合征、白细胞减少症。
服用醋酸泼尼松20 mg,每日1次;地榆升白片0.2 g,每日3次;利血生片20 mg,每日3次。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肿瘤刘海燕【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2(000)036【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作者】刘海燕【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肿瘤为当今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两大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isease,AID)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部分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可能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潜在的危险因素。
另外恶性肿瘤也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等风湿性病样表现[1,2]。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两者之间的联系可能有以下几种机制:相同的病原因素、自身免疫过程激发恶性转化、治疗。
免疫失调被认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都相关。
恶性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引发人们寻找那些没有显著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的肿瘤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
事实上,在血液性和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都检测到各种各样的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自身抗体相对应的靶抗原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DNA的转录、复制,RNA的成熟及翻译。
而肿瘤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就目前弄清的几种靶抗原,如肝癌中抗核仁抗体的三种靶抗原:NOR-90/人类上游结合因子(Hubf)、原纤维蛋白、B23 蛋白,均参与着核糖体RNA 的处理过程,在细胞生长和增殖过程中这些蛋白质含量或活性均有明显升高。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下面就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与恶性肿瘤关系做一综述。
1 类风湿关节炎与恶性肿瘤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基本病理表现为可动关节的滑膜炎。
较多文献肯定RA中癌瘤好发于免疫系统。
1985年Deborah就报道了489例RA 患者平均随访12.2年,发生淋巴组织增生恶性肿瘤(LPM)10例(2.2%);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7例,何杰金氏病2例(相关危险=12.5),慢性淋巴性白血病1 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现状与挑战
陆前进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南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现状与挑战作者单位:410011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性病科,中南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医学表观基因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陆前进);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中南大学代谢内分泌研究所,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周智广)通信作者:陆前进,Email:qianlu5860@gmail.com陆前进 周智广 【摘要】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指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抗原,引起组织器官损害的一类疾病。
AID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系统性两大类,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尚无根治药物,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适时应用能够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
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或威胁生命。
而且,还有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不敏感。
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安全有效治疗药物和方法应用于临床。
随着对AID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新的治疗靶点,研发了许多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表观遗传干预等,针对细胞因子、B细胞和共刺激分子的生物制剂等治疗新策略成为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补充,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这些治疗方法目前还不能取代糖皮质激素成为AID临床治疗的一线药物。
本文就AID的治疗现状与存在的挑战做一综述。
[关键词] 自身免疫疾病/治疗Currentsituationandchallengesofthetreatmentofautoimmunediseases LuQianjin,ZhouZhiguang.DepartmentofDermatology,The2ndXiangya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HunanKeyLaboratoryofMedicalEpigenomics,Changsha410011,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uQianjin,Email:qianlu5860@gmail.com【Abstract】 Autoimmunediseases(AIDs)refertoimmunedisordersinwhichtheimmunetoleranceofselfantigensisbrokentoleadtomultipleorgandamages.AIDsarecategorizedintoorgan specificandsystemicAIDs.TheexactmechanismunderlyingAIDsisstillelusive,andchallengesremaininthetreatmentdecisions.Conventionaltherapeuticstrategiesrelyoncorticosteroidsandimmuno suppressivereagents,whichcancontroldiseaseconditionsandhaveincreasedthesurvivalofpatientswithAIDs,butthedrug associat edadverseeffectsnegativelyimpactthequalityofpatients'life,sometimescanevenbelifethreatening.Moreover,somepatientsarenon responsivetoconventionaltherapy.Thus,noveltherapeuticstrategiesarerequired.Basedontheprogressmadeinelucidatingmo lecularmechanismsunderlyingAIDs,noveltherapeutictargetsareidentified.Genetherapy,celltherapy,epigeneticinterference,andbiologicalmedicationhavebecomeimportantsupplementtoconventionaltherapyandhaveimproveddiseaseactivities.However,chal lengesremainandlimitthesestrategiestobecomethefirstlinetherapy.Inthisreview,wesummarizedthecurrentsituationandchal lengesofthetreatmentofautoimmunediseases.【Keywords】 Autoimmunediseases/therapy 早在1904年,JuliusDonath和KarlLandsteiner最先报告了在患者尿液中检测到的在寒冷环境中致红细胞破坏的抗体,首次提出了“自身抗体”的概念,并揭开了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们对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研究的序幕[1]。
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相关性反应
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相关性反应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而有希望的癌症治疗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抑制和杀死癌细胞。
然而,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却因人而异,部分患者获益显著,而另一部分则没有明显效果。
这种差异性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免疫相关性反应的存在。
免疫相关性反应是指患者接受肿瘤免疫治疗后,免疫系统与肿瘤细胞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如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浸润等。
这些反应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广泛应用。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上的抑制性受体,如PD-1和CTLA-4,从而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效应。
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会引发免疫相关性反应。
免疫相关性反应可分为局部和系统两个层面。
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治疗部位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浸润。
这些反应可能导致治疗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溃疡和瘢痕等症状。
局部反应可通过局部处理控制,如使用局部激素类药物或局部冷敷等方式。
然而,严重的局部反应可能会导致治疗的中断或终止。
系统性免疫相关性反应是一种较为罕见但更为严重的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影响全身的器官和系统,如肝脏、肺部和肾脏等。
最常见的系统性免疫相关性反应是免疫性相关性甲状腺炎和免疫性相关性肝炎。
免疫相关性甲状腺炎是由于免疫细胞对甲状腺组织的攻击而引发的甲状腺炎症。
该反应通常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
免疫相关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
免疫相关性肝炎通常是由于免疫细胞攻击肝脏细胞而引起的肝脏炎症。
肝炎的表现可以是轻微的肝功能异常,也可以是严重的肝功能衰竭。
治疗免疫相关性肝炎通常需要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和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
除了局部和系统性免疫相关性反应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免疫相关性反应值得关注。
例如,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免疫相关性神经毒性反应,表现为神经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
肿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与处理
肿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与处理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不仅对身体的器官和结构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还对免疫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免疫系统在我们身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识别和消除异常细胞以防止肿瘤的形成。
然而,当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会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抑制身体的免疫反应。
本文将介绍肿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应对能力。
一、肿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 免疫逃避:当免疫系统识别到异常细胞时,会触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来消除它们。
然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它们可以改变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来干扰免疫细胞的识别机制,或者释放出一些免疫抑制因子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2. 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可以改变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
例如,肿瘤细胞可以产生一些免疫抑制分子,如TGF-β和IL-10,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
此外,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减少抗原表达和抗原呈递来避免免疫细胞的攻击。
3. 免疫耐受:肿瘤细胞可以诱导免疫系统对其产生耐受性,使免疫系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攻击。
这种免疫耐受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或改变免疫细胞的表型来实现的。
二、处理肿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的方法: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以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分子是一些蛋白质,它们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来保护免疫系统免受过度激活或过度抑制。
然而,肿瘤细胞可以利用这些免疫检查点分子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这些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2. 免疫细胞疗法:免疫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的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CAR-T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
CAR-T细胞疗法是通过收集患者的免疫细胞,经过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然后将改造后的免疫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肿瘤的治疗措施2014年08月22日17:20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文章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马莉莉姜林娣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AD)和炎症性疾病,其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是经典的系统性AD。
大样本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均提示,AD患者较一般人群肿瘤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200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干燥综合征患者发生边缘区淋巴瘤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6.6倍,霍奇金淋巴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升高3.5倍,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易发生弥漫大B型细胞淋巴瘤。
除血液系统肿瘤比较常见外,AD因病因、疾病人群特征、受累的系统、治疗药物等不同,可伴发不同类型的肿瘤。
2008~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公共卫生研究所分析肿瘤登记数据,发现男性RA患者罹患肺癌、肝癌和食道癌的风险明显增加,而女性SLE患者更易合并肝癌和生殖道肿瘤。
台湾长庚医院搜索2003~2007年健康保险重大疾病登记数据库显示,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患者合并肿瘤的总体标化发病率(SIR)分别为5.36[95%可信区间(CI)4.12~6.87]和1.80(95%CI1.10~2.79),值得注意的是在诊断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第1年内,肿瘤SIR分别高达24.55(95%CI18.62~31.79)和9.17(95%CI4.82~15.93)。
肿瘤发生可早于、同时或晚于AD,无论是风湿病专科医师还是肿瘤科医师均需警惕两种疾病并存的可能。
倘若两种疾病同时被诊断,基于循证证据的治疗方案选择将是一种挑战,因为目前缺乏基于两种疾病合并存在人群的设计严谨、样本量足够大的随机对照研究(RCT)。
但是,临床上也不乏针对两种疾病有共性的治疗措施,且有些干预措施在其中一种疾病获得了高质量的循证证据,因此,仍能通过寻找不同等级的直接或间接证据来帮助AD合并肿瘤患者制定治疗措施。
避免和治疗诱发因素与加重因素感染生物源性因素生物源性因素是启动AD与肿瘤发生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病原体可能是两种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例如爱泼斯坦-巴尔(Epstein-Barr,EBV)病毒既被证实是SLE、RA等AD发病的驱动因素,同时也是肿瘤如淋巴瘤、鼻咽癌的病因;在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中还提示结核杆菌、支原体感染与肿瘤并存有相关性。
另一方面,免疫抑制剂是缓解AD活动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极易合并感染。
2010年,桑塔纳(Santana)等系统综述了SLE、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子宫颈癌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在SLE女性患者中,子宫颈癌患病率没有明显上升,但HPV 感染率、感染所致的鳞状上皮损伤等癌前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此外,癌前病变还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
病毒疫苗的肿瘤预防越来越多证据涉及病毒疫苗对肿瘤的一级预防。
以HPV和子宫颈癌为例,2012年,一项系统综述提示,注射HPV疫苗的女性发生HPV16相关宫颈原位癌的相对危险度(RR)为0.45(95%CI0.38~0.54),发生HPV18相关宫颈原位癌的RR为0.14(95%CI0.08~0.25)。
另一些研究尝试应用病毒疫苗治疗肿瘤。
2013年有两项临床试验,荷兰一项Ⅱ期临床试验,应用HPV16合成长肽疫苗治疗进展期或复发的妇科肿瘤,另一项为中国专家在鼻咽癌患者中开展的Ⅰ期临床试验,应用编码EB病毒抗原的重组改良载体疫苗治疗。
这两项研究均显示良好的安全性,但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估证据尚不足。
上述研究提示对高危人群在疾病发生前或发生后监测感染的必要性,根据患者特征与病原学检测结果,对感染微生物进行有效干预可能使患者更多获益。
在AD合并肿瘤人群进行感染的三级预防可能使两种疾病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
药物除了对多数原位癌通过手术切除以及对少数AD单纯对症治疗外,大部分情况下,共存两种疾病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应用与膀胱癌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药物最初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肿瘤,后发现其免疫抑制的药理学特性,又在AD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环磷酰胺是重型SLE 的一线药物,2013年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最新建议指出,甲氨蝶呤是治疗RA的锚定药物。
但是,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使罹患肿瘤风险增加不容忽视。
1996年,谢里尔(Cheryl)等回顾性分析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沃伦?马格努森(Warren G.Magnuson)临床中心随访的145例韦格纳肉芽肿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环磷酰胺治疗,7例患者发生了膀胱癌,发病率是美国一般人群的31倍。
2001年,安(Ann)等搜索了瑞典住院患者注册系统,共追踪到了1065例韦格纳肉芽肿患者,膀胱癌的SIR为4.8(95%CI2.6~8.1),进一步证实环磷酰胺与膀胱癌的密切关系。
免疫抑制剂应用与淋巴瘤免疫抑制剂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削弱了免疫系统对肿瘤的监视能力,尤其是淋巴细胞本身发生的突变,致淋巴瘤的发生风险增加。
2008年,加拿大拜尔纳茨基(Bernatsky)等开展的SLE药物治疗与肿瘤关联的病例队列研究显示,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发生血液系统肿瘤的风险比比(HR)为2.29(95%CI1.02~5.15),在延长随访6年后,该研究小组又进一步排除了SLE疾病活动与肿瘤的相关性。
免疫抑制剂应用与皮肤恶性黑素瘤2014年发表的有RA合成类和生物类、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物安全性的系统综述中指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增加了RA患者恶性黑素瘤发生风险(HR为1.5)。
抗肿瘤药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抗肿瘤药物可诱发AD。
例如博来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生殖细胞肿瘤、头颈部肿瘤,横断面研究发现2%~46%应用者发生肺间质纤维化等肺损伤;治疗肝癌、血液系统肿瘤的干扰素能诱发SLE。
因此,AD合并肿瘤患者来说,根据所患疾病的特征,避免选择加重任何一方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其他影响因素环境中某些理化因素是AD和肿瘤共同的致病原因或加重因素。
例如,铅接触者肺癌、淋巴瘤、白血病发生概率增加,铅又与雷诺现象、血管炎、骨关节炎等有关;紫外线的过度暴露造成皮肤癌高发,同时,紫外线引起的光过敏是SLE的重要诱发因素;烟草、酒类等摄入过多是肿瘤的危险因素,也是AD的可能诱因与预后不良因素。
采集患者病史时,职业史和个人经历的详细询问有利于发现这些因素的存在,并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如脱离特殊工作环境,加强毒物排除,预防性措施如使用防晒乳液、遮阳工具在内的紫外线防护手段,戒烟戒酒等健康宣教。
药物的选择自身免疫性疾病(AD)合并肿瘤患者尽可能选择对两种疾病皆有利的药物,权衡利弊,避免有确切或可疑有害证据的药物,例如合并淋巴瘤或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避免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NSAID是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等炎性关节病的首选治疗药物。
2013年我国学者一项荟萃(Meta)分析证实NSAID对非吸烟人群膀胱癌的发生有明显保护作用[相对危险度(RR)=0.57]。
另一项Meta分析研究了NSAID与恶性黑素瘤的关系,仅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NSAID能降低黑素瘤的发生[RR=0.88,95%可信区间(CI)0.80~0.96],队列研究不支持两者的相关性。
这些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处理类似合并症患者提供循证决策依据。
羟氯喹该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基础治疗药物,2010年一项系统综述表明羟氯喹能降低SLE疾病活动性,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特别提到羟氯喹对SLE患者预防肿瘤发生有保护作用。
羟氯喹能稳定溶酶体膜,是重要的细胞自体吞噬抑制剂,而自体吞噬增强是肿瘤细胞抵抗治疗的机制之一,因此,在临床上尝试羟氯喹单用或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肝癌、肺癌等。
例如,2012年,针对进展型非小细胞肺癌的Ⅰ期随机试验,7例患者单用羟氯喹,19例患者联合羟氯喹和厄洛替尼,羟氯喹最高剂量应用到了每日1000mg,显示较好的安全性。
新型抗肿瘤药物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因其免疫抑制作用而用于治疗AD,许多新型抗肿瘤药物同样对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被逐渐尝试用于治疗AD,其中,比较成功的例子例如利妥昔单抗。
2012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将利妥昔单抗列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滤泡性淋巴瘤等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2013年一篇有关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型淋巴瘤系统综述的综述(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显示,利妥昔单抗已成为淋巴瘤治疗的核心药物。
此外,利妥昔单抗对通过CD20(+)B淋巴细胞的清除发挥出其对体液免疫明显的抑制作用。
2013年,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对RA治疗的建议中推荐利妥昔单抗为传统合成类和一线生物类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达标治疗不成功的替代药物,在合并淋巴瘤、结核杆菌感染或既往有脱髓鞘病史的患者中,利妥昔单抗可以作为一线生物制剂,部分专家建议除合并淋巴瘤可以治疗外,RA合并其他类型的肿瘤也可以使用利妥昔单抗,因现有研究未发现其致肿瘤风险。
2014年,西班牙一项利妥昔单抗治疗非肾受累的SLE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提示,利妥昔单抗可以改善疾病活动度、低补体血症和抗dsDNA抗体阳性等免疫学指标以及减少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关副作用,对关节炎和血小板减少有显著疗效。
同样,近期发表的系统综述也证实利妥昔单抗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肿瘤的外科干预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AD合并肿瘤的患者,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病灶,特别是由肿瘤诱发或与肿瘤关系密切的AD,如皮肌炎和(或)多发性肌炎等,肿瘤的切除减少了AD的抗原来源,使后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008年,安德拉斯(András)等报道一项有21年临床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外科治疗肿瘤1个月后,肌炎患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均显著下降。
循证决策2000年,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学专家古亚特(Guyatt)教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论著,提出循证决策的两个关键方面:①证据应从最强到最弱分级;②医疗决策仅依靠证据远远不够,还要考虑患者的价值取向和意愿。
以疗效评价研究为例,临床研究证据根据来源、科学性、可靠性分成5级。
1级:随机对照研究(RCT)的系统综述;2级:单个样本量足够的RCT;3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4级:系列病例观察;5级:专家意见。
本文在解答AD合并肿瘤治疗的临床问题时,从Pubmed上首先搜索系统综述和Meta 分析,若缺乏最高等级研究,依次降级搜索。
寻找到证据是循证决策的基础,但不是终点,更为重要的是评价文献的质量,以求找到最佳证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证据的可行性,最后,还应进行后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