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的大众文化_郭德纲_小沈阳与周立波现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
可否认,娱乐是大众文化的功能之一, 它反映和满足的是人
们的日常文化娱乐需要。 但在满足这种本能的过程中无可
避免地会出现因过度迎合欲望本身而忽视文化内涵的问
题, 这也成为了大众文化受到批判的主因。 但值得注意的
是,大众文化本身是丰富的,正如菲克斯所描述的,大众文
化是一种“充满抵抗精神”,“积极主动”的一种文化形态。 ⑨
热潮使他们脱离了个人的范畴而上升到社会现象的高度。
正如瑞典著名语言学家、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者索绪尔
指出的,“社会现象”不是指语言和社会有联系,也不是指语
பைடு நூலகம்
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 而是从社会学意义上说的一种
“集体意识”。 ⑦在这种集体意识的背后,大众文化的作用不
容忽视 。 它不仅改观了文化的封闭状态和单一的格局 ,同时
.4 2011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各抒己见
视觉文化时代的大众文化:
郭德纲、小沈阳与周立波现象
刘 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08 级研究生,上海 200433)
9 0 年代以来,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文化逐渐 赶超了文学的影响力, 语言在文化构成中的中心地位 已被“形象”所取代,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①而海德格尔也早就指出,“世界图 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 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 志着现代之本质。 ”②在这种“视觉转向”的时代背景的冲击 下,形象所承载的符号意义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它在不断消融审美距离的同时也在内部进行着不断地自我
反省和调整。 以小沈阳为例,在春晚一炮打响后,“小沈阳”
成为了各大媒介议论的焦点,其中网络上的讨论尤其激烈。
有网友对小沈阳走红作出分析后指出他在娱乐大众的遮蔽
各抒己见
下 “媚俗 ”及 “自虐 ”的倾向 ,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呼应 。 还有人 发出“我们是否需要小沈阳”的疑问,呼吁大众重新认识“通 俗”与“低俗”的关系。
“形象” 的参与为大众文化内涵的丰富增加了可能性。 这一点也同样被视觉时代的文化生产者们所感知到。 从郭 德纲到小沈阳和周立波, 他们都在自身的形象设计上下足 了功夫, 将视觉形象作为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设 计和表现,从而实现自己文化内涵及定位的外现。 而在“视 觉转向”的影响下,大众作为文化的消费者和接受者,同样 也受到来自视觉形象的影响 。 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 ,他们的 视觉传播是如何实现的, 对文化现象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影 响? 通过对他们视觉形象的分析 ,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 “郭德纲”、“小沈阳”及“周立波”等文化现象的内核。
地域文化认同的诉求。 正如霍尔·斯图加特所指出的,“文化
认同”是一种共有的文化,但除了许多共同点之外,那些深
刻重要的“差异”才是构成“真正的、现在的我们”的要素。 ⑧
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地域文化正是这
个“差异”的要素的一种,大众在不断接受共有文化熏陶的
同时也在寻求自我差异的认同。 而周立波的出现恰恰迎合
结语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文化与审美的界限被 打破,形象和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被重新认识和解读。 在这一全新的语境中, 大众文化娱乐化和消费主义的特点 得到了延伸, 大众在视觉盛宴中既享受着娱乐的快感的同 时也对审美的泛化进行着自省。 郭德纲、小沈阳和周立波现象正是这一新时代文化的产 物。 他们在使用视觉符号影响和改变着大众文化的同时也接 受着来自大众文化的审视。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投射着文化观 念的改变和发展,而如何从视觉角度去把握分析大众文化的 变化也将成为我们今后视觉文化研究中的重点。 ■ 注释: ①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 店,1989.156 ② 海 德 格 尔. 林 中 路. [M]. 上 海: 上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1997.86 ③ 林 寅.小 沈 阳 上 位 ,“低 俗 文 化 ”出 位 ? [J].新 闻 天 地, 2009(03):41 ④ 上海方言,指一个人的行为作派。 ⑤ 上海方言,指头和脚的修饰是判断人的精神面貌的 主要依据。 ⑥ 程乃珊.周立波可以走多远[J].上海采风,2009(08):65 ⑦ 转引自隋飞.解读小沈阳现象.[J].青年记者,2009(07): 86 ⑧ Stuart Hall, Paul Du Gay.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M].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6.4 ⑨ 约 翰.菲 斯 克.解 读 大 众 文 化 [M]. 南 京 :南 京 大 学 出 版,2001.1-13 ⑩ 丁 莉 丽 . 视 觉 文 化 : 语 言 文 化 的 提 升 形 态 [C]. 孟 建 , Stefan Friedrich.图 像 时 代:视 觉 文 化 传 播 的 理 论 诠 释.上 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61
激发了大众对时代文化强烈的参与欲望和体验热情。 郭德
纲、 小沈阳和周立波现象正是在这一时代下诞生出来的文
化产物,通过这些文化现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发现
大众文化的变化与新趋势。
1.地 域 文 化 的 认 同 与 对 抗
“我们是喝咖啡的,他们是吃大蒜的,怎么能一样呢? ”
这是周立波被问及他和郭德纲等人之间的差异时所给出的
198
.4 2011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体欢迎的同时, 也因其地域性强的特点成为了周立波的硬
伤。 虽然近两年来周立波一度前往北京等地进行 “海派清
口”的演出,也通过电视平台走向全国,但较之郭德纲小沈
阳,他的全国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二、郭德纲、小沈阳、周立波现象背后的大众文化
从郭德纲到小沈阳到周立波, 他们在大众中所引发的
一 、视 觉 形 象 的 表 达 — — — 郭 德 纲 、小 沈 阳 和 周 立 波 的 视 觉形象分析
1.传 统 的 继 承 者 与 反 叛 者 — — — 郭 德 纲 的 视 觉 表 现 一件长衫,一柄纸扇,郭德纲所展现给大众的是一种极 具中国古典韵味的说书人形象。 这种视觉形象恰恰是郭德 纲的文化表现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在郭德纲出道之前,相声艺术已经在“雅化相声”的道 路上走了四十多年, 并在 80 年代达到巅峰后日渐颓势,文 化市场的萎缩已是有目共睹。 而郭德纲所处的天津地域又 恰巧是传统曲艺最兴盛的地区,卧虎藏龙者大有人在,用他 自己的话来说,“走在天津的大街上,10 个人 有 8 个 人 会 说 相声,那两个人会唱快板”。 在市场萎缩和人才过剩的双重 压力下,郭德纲的演艺之路显得无比坎坷,他以一个传统艺 术继承人的身份见证了相声的落魄, 在这种艰难的的环境 中摸打滚爬了数年之后, 郭德纲以一个传统文化的反叛者 形象出现在了北京的舞台上— ——他穿着一身长衫, 说着一 口津味儿十足的相声,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包装下,他 掺入的却是与“雅化相声”截然不同的世俗性元素。 他讽刺 主流相声的教条化, 将娱乐大众的功能摆在相声表演的首 位 ,用自身的 “俗 ”来和主流相声界的 “雅 ”对立起来 。 他以其 特有的自我解嘲的口吻讽刺了整个主流相声界:“我和中国 相声界有个约定:我负责幽默,他们负责品位。 ” 郭德纲以这种包装着传统外衣的反骨形象赢得了观众
了这种诉求的需要 。 他所创立的 “海派清口 ”,实际上是以上
海方言来侃文化现象,这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表现形式,但
正是这种地域性建立起了一种植根于上海本土的文化认
同。
即便他拒绝春晚的邀请,继续在上海唱着他“一个人的
春晚”,上海观众依旧会热情地支持着他的“海派清口”。
2.大 众 文 化 的 自 省
大众文化在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娱乐过度的批判。 不
答案,虽然他本人一再强调这一比喻没有高下之分,但是这
其中隐含的意味还是被乐此不疲地地讨论着 。 有趣的是 ,这
段“咖啡大蒜论”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无数争议,但与此同
时,周立波的本地支持率却节节攀升,其“喝咖啡就是把苦
留给自己,把芳香洒向人间”的提法更是广为流传。
在“咖啡大蒜论”流行的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是大众对于
如果细看这些评论,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小沈阳究竟是 低俗还是通俗的讨论的中心还是在于他是否以自贬自抑的 形象去迎合了大众最浅层的娱乐心理。 大众对于这个问题 的关注是建立在对他们对于文化的审美意象的本能追求之 上的。 “从审美角度来说,传统‘韵味’丧失,审美距离消融, ‘艳俗’风格大行其道,是当前‘视觉转向’所带来的结果,但 却不是‘视觉文化’的必然途径,而是大众文化语境中‘视 觉’被过度迎合、语言传统被冷落、‘形象’被过度复制的结 果所致。 ”⑩在视觉文化的时代,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在视 觉符号的刻意引导下变得更加明显,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大 众文化就会在其引导下必然走向 “艳俗 ”。 在开怀大笑之后 , 大众往往将接受内容置于审美的标准下与传统文化进行比 较,以获得对社会及自我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文化 内部会产生各种意见和争论, 并引导大众文化走向一种更 加理性的共识。
的欢呼。 他被冠以“草根英雄”的头衔并从“非著名相声演 员 ”的个体范畴上升到了一种文化现象 。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 来看,郭德纲之所以能红,就红在他对传统的继承以及他对 传统的反叛, 这两者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前社会 大部分人群的心理: 即受制于现实又渴望反主流反权威的 心态。
2.传 统 审 美 的 颠 覆 — — — 小 沈 阳 的 视 觉 形 象 解 读 2009 年的春晚上,小沈阳以一身 苏 格 兰 短 裙 打 扮 和 标 志性的 “嚎 ”引爆了全国热议 ,由此开始了他的喜剧生涯 。 虽 然近两年他逐步摆脱了最初的形象模板,但 2009 年春晚上 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形象设计仍让众人津津乐道。 在小沈阳一炮走红之后,各界反应不一,有人认为小沈 阳虽然低俗却不乏趣味,尤其是他对刀郎、刘欢的模仿惟妙 惟肖 ,足见其功底足够扎实 。 反对派则将抨击的主要目标集 中在他颠覆性的视觉形象上。 有人从小沈阳、李宇春等“中 性者”的走红,得出了“中国人审美出现了严重偏差”的结 论,甚至将小沈阳的蹿红作为中国娱乐圈进入“审丑时代” 的标志③。 不可否认,小沈阳的视觉设计有刻意出位的嫌疑, 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 如果小沈阳以如今的形象作为他的 荧幕初秀 ,恐怕难有今日的风光 。 大众对小沈阳的认同从根 本上说是建立在对他的视觉形象的认识之上的, 小沈阳通 过他那“三大件”和标志性的“嚎”建立了一种更贴近生活原 生态的俗文化, 利用形象的直接刺激获得了观众的笑声和 掌声,而这也正是这一形象设计的本来目的。 3.地 域 文 化 的 提 升 — — — 周 立 波 的 视 觉 展 现 如果说郭德纲的形象定位是传统,小沈阳是出位,那么 周立波试图传递给大众的就是他的上海“派头”④。 一丝不苟 的老派发型,一双刮得铮亮的皮鞋,周立波的形象设计深得 那 句 上 海 老 话 的 精 髓— — — “噱 头 噱 在 头 上 ,蹩 脚 蹩 在 脚 上 ”⑤。 而他的出场更是一场精心布置的视觉盛宴:在《上海滩》的 背景音乐上,周立波穿着风衣,戴着墨镜,顶着“许文强”的 礼帽从被烟雾掩住的石库门中跳出来。 这一身西装笔挺的 装扮和承载着无数上海人记忆的出场秀已然已成为了周立 波文化表现中一个符号。 周立波的视觉设计是他个人定位的外部展现, 他的这 种包括多种海派文化符号的传统包装, 在表现出对观众的 尊重的同时 ,更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提升 。 正如程乃珊女士指 出的,“这样的一位先生台上一站, 观众自然不会在台下嗑 瓜子 ,呼朋唤友 ,大声接手机了 。 ”周立波的这一特定的形象 设计,“令传统上海方言的表演提高了一个层次, 令其白领 化和都市化了。 ”⑥他的这种形象展现为他的“海派清口”建 立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标志, 但这种文化符号在获得目标群
可否认,娱乐是大众文化的功能之一, 它反映和满足的是人
们的日常文化娱乐需要。 但在满足这种本能的过程中无可
避免地会出现因过度迎合欲望本身而忽视文化内涵的问
题, 这也成为了大众文化受到批判的主因。 但值得注意的
是,大众文化本身是丰富的,正如菲克斯所描述的,大众文
化是一种“充满抵抗精神”,“积极主动”的一种文化形态。 ⑨
热潮使他们脱离了个人的范畴而上升到社会现象的高度。
正如瑞典著名语言学家、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者索绪尔
指出的,“社会现象”不是指语言和社会有联系,也不是指语
பைடு நூலகம்
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 而是从社会学意义上说的一种
“集体意识”。 ⑦在这种集体意识的背后,大众文化的作用不
容忽视 。 它不仅改观了文化的封闭状态和单一的格局 ,同时
.4 2011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各抒己见
视觉文化时代的大众文化:
郭德纲、小沈阳与周立波现象
刘 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08 级研究生,上海 200433)
9 0 年代以来,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文化逐渐 赶超了文学的影响力, 语言在文化构成中的中心地位 已被“形象”所取代,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①而海德格尔也早就指出,“世界图 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 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 志着现代之本质。 ”②在这种“视觉转向”的时代背景的冲击 下,形象所承载的符号意义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它在不断消融审美距离的同时也在内部进行着不断地自我
反省和调整。 以小沈阳为例,在春晚一炮打响后,“小沈阳”
成为了各大媒介议论的焦点,其中网络上的讨论尤其激烈。
有网友对小沈阳走红作出分析后指出他在娱乐大众的遮蔽
各抒己见
下 “媚俗 ”及 “自虐 ”的倾向 ,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呼应 。 还有人 发出“我们是否需要小沈阳”的疑问,呼吁大众重新认识“通 俗”与“低俗”的关系。
“形象” 的参与为大众文化内涵的丰富增加了可能性。 这一点也同样被视觉时代的文化生产者们所感知到。 从郭 德纲到小沈阳和周立波, 他们都在自身的形象设计上下足 了功夫, 将视觉形象作为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设 计和表现,从而实现自己文化内涵及定位的外现。 而在“视 觉转向”的影响下,大众作为文化的消费者和接受者,同样 也受到来自视觉形象的影响 。 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 ,他们的 视觉传播是如何实现的, 对文化现象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影 响? 通过对他们视觉形象的分析 ,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 “郭德纲”、“小沈阳”及“周立波”等文化现象的内核。
地域文化认同的诉求。 正如霍尔·斯图加特所指出的,“文化
认同”是一种共有的文化,但除了许多共同点之外,那些深
刻重要的“差异”才是构成“真正的、现在的我们”的要素。 ⑧
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地域文化正是这
个“差异”的要素的一种,大众在不断接受共有文化熏陶的
同时也在寻求自我差异的认同。 而周立波的出现恰恰迎合
结语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文化与审美的界限被 打破,形象和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被重新认识和解读。 在这一全新的语境中, 大众文化娱乐化和消费主义的特点 得到了延伸, 大众在视觉盛宴中既享受着娱乐的快感的同 时也对审美的泛化进行着自省。 郭德纲、小沈阳和周立波现象正是这一新时代文化的产 物。 他们在使用视觉符号影响和改变着大众文化的同时也接 受着来自大众文化的审视。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投射着文化观 念的改变和发展,而如何从视觉角度去把握分析大众文化的 变化也将成为我们今后视觉文化研究中的重点。 ■ 注释: ①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 店,1989.156 ② 海 德 格 尔. 林 中 路. [M]. 上 海: 上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1997.86 ③ 林 寅.小 沈 阳 上 位 ,“低 俗 文 化 ”出 位 ? [J].新 闻 天 地, 2009(03):41 ④ 上海方言,指一个人的行为作派。 ⑤ 上海方言,指头和脚的修饰是判断人的精神面貌的 主要依据。 ⑥ 程乃珊.周立波可以走多远[J].上海采风,2009(08):65 ⑦ 转引自隋飞.解读小沈阳现象.[J].青年记者,2009(07): 86 ⑧ Stuart Hall, Paul Du Gay.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M].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6.4 ⑨ 约 翰.菲 斯 克.解 读 大 众 文 化 [M]. 南 京 :南 京 大 学 出 版,2001.1-13 ⑩ 丁 莉 丽 . 视 觉 文 化 : 语 言 文 化 的 提 升 形 态 [C]. 孟 建 , Stefan Friedrich.图 像 时 代:视 觉 文 化 传 播 的 理 论 诠 释.上 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61
激发了大众对时代文化强烈的参与欲望和体验热情。 郭德
纲、 小沈阳和周立波现象正是在这一时代下诞生出来的文
化产物,通过这些文化现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发现
大众文化的变化与新趋势。
1.地 域 文 化 的 认 同 与 对 抗
“我们是喝咖啡的,他们是吃大蒜的,怎么能一样呢? ”
这是周立波被问及他和郭德纲等人之间的差异时所给出的
198
.4 2011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体欢迎的同时, 也因其地域性强的特点成为了周立波的硬
伤。 虽然近两年来周立波一度前往北京等地进行 “海派清
口”的演出,也通过电视平台走向全国,但较之郭德纲小沈
阳,他的全国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二、郭德纲、小沈阳、周立波现象背后的大众文化
从郭德纲到小沈阳到周立波, 他们在大众中所引发的
一 、视 觉 形 象 的 表 达 — — — 郭 德 纲 、小 沈 阳 和 周 立 波 的 视 觉形象分析
1.传 统 的 继 承 者 与 反 叛 者 — — — 郭 德 纲 的 视 觉 表 现 一件长衫,一柄纸扇,郭德纲所展现给大众的是一种极 具中国古典韵味的说书人形象。 这种视觉形象恰恰是郭德 纲的文化表现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在郭德纲出道之前,相声艺术已经在“雅化相声”的道 路上走了四十多年, 并在 80 年代达到巅峰后日渐颓势,文 化市场的萎缩已是有目共睹。 而郭德纲所处的天津地域又 恰巧是传统曲艺最兴盛的地区,卧虎藏龙者大有人在,用他 自己的话来说,“走在天津的大街上,10 个人 有 8 个 人 会 说 相声,那两个人会唱快板”。 在市场萎缩和人才过剩的双重 压力下,郭德纲的演艺之路显得无比坎坷,他以一个传统艺 术继承人的身份见证了相声的落魄, 在这种艰难的的环境 中摸打滚爬了数年之后, 郭德纲以一个传统文化的反叛者 形象出现在了北京的舞台上— ——他穿着一身长衫, 说着一 口津味儿十足的相声,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包装下,他 掺入的却是与“雅化相声”截然不同的世俗性元素。 他讽刺 主流相声的教条化, 将娱乐大众的功能摆在相声表演的首 位 ,用自身的 “俗 ”来和主流相声界的 “雅 ”对立起来 。 他以其 特有的自我解嘲的口吻讽刺了整个主流相声界:“我和中国 相声界有个约定:我负责幽默,他们负责品位。 ” 郭德纲以这种包装着传统外衣的反骨形象赢得了观众
了这种诉求的需要 。 他所创立的 “海派清口 ”,实际上是以上
海方言来侃文化现象,这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表现形式,但
正是这种地域性建立起了一种植根于上海本土的文化认
同。
即便他拒绝春晚的邀请,继续在上海唱着他“一个人的
春晚”,上海观众依旧会热情地支持着他的“海派清口”。
2.大 众 文 化 的 自 省
大众文化在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娱乐过度的批判。 不
答案,虽然他本人一再强调这一比喻没有高下之分,但是这
其中隐含的意味还是被乐此不疲地地讨论着 。 有趣的是 ,这
段“咖啡大蒜论”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无数争议,但与此同
时,周立波的本地支持率却节节攀升,其“喝咖啡就是把苦
留给自己,把芳香洒向人间”的提法更是广为流传。
在“咖啡大蒜论”流行的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是大众对于
如果细看这些评论,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小沈阳究竟是 低俗还是通俗的讨论的中心还是在于他是否以自贬自抑的 形象去迎合了大众最浅层的娱乐心理。 大众对于这个问题 的关注是建立在对他们对于文化的审美意象的本能追求之 上的。 “从审美角度来说,传统‘韵味’丧失,审美距离消融, ‘艳俗’风格大行其道,是当前‘视觉转向’所带来的结果,但 却不是‘视觉文化’的必然途径,而是大众文化语境中‘视 觉’被过度迎合、语言传统被冷落、‘形象’被过度复制的结 果所致。 ”⑩在视觉文化的时代,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在视 觉符号的刻意引导下变得更加明显,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大 众文化就会在其引导下必然走向 “艳俗 ”。 在开怀大笑之后 , 大众往往将接受内容置于审美的标准下与传统文化进行比 较,以获得对社会及自我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文化 内部会产生各种意见和争论, 并引导大众文化走向一种更 加理性的共识。
的欢呼。 他被冠以“草根英雄”的头衔并从“非著名相声演 员 ”的个体范畴上升到了一种文化现象 。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 来看,郭德纲之所以能红,就红在他对传统的继承以及他对 传统的反叛, 这两者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前社会 大部分人群的心理: 即受制于现实又渴望反主流反权威的 心态。
2.传 统 审 美 的 颠 覆 — — — 小 沈 阳 的 视 觉 形 象 解 读 2009 年的春晚上,小沈阳以一身 苏 格 兰 短 裙 打 扮 和 标 志性的 “嚎 ”引爆了全国热议 ,由此开始了他的喜剧生涯 。 虽 然近两年他逐步摆脱了最初的形象模板,但 2009 年春晚上 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形象设计仍让众人津津乐道。 在小沈阳一炮走红之后,各界反应不一,有人认为小沈 阳虽然低俗却不乏趣味,尤其是他对刀郎、刘欢的模仿惟妙 惟肖 ,足见其功底足够扎实 。 反对派则将抨击的主要目标集 中在他颠覆性的视觉形象上。 有人从小沈阳、李宇春等“中 性者”的走红,得出了“中国人审美出现了严重偏差”的结 论,甚至将小沈阳的蹿红作为中国娱乐圈进入“审丑时代” 的标志③。 不可否认,小沈阳的视觉设计有刻意出位的嫌疑, 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 如果小沈阳以如今的形象作为他的 荧幕初秀 ,恐怕难有今日的风光 。 大众对小沈阳的认同从根 本上说是建立在对他的视觉形象的认识之上的, 小沈阳通 过他那“三大件”和标志性的“嚎”建立了一种更贴近生活原 生态的俗文化, 利用形象的直接刺激获得了观众的笑声和 掌声,而这也正是这一形象设计的本来目的。 3.地 域 文 化 的 提 升 — — — 周 立 波 的 视 觉 展 现 如果说郭德纲的形象定位是传统,小沈阳是出位,那么 周立波试图传递给大众的就是他的上海“派头”④。 一丝不苟 的老派发型,一双刮得铮亮的皮鞋,周立波的形象设计深得 那 句 上 海 老 话 的 精 髓— — — “噱 头 噱 在 头 上 ,蹩 脚 蹩 在 脚 上 ”⑤。 而他的出场更是一场精心布置的视觉盛宴:在《上海滩》的 背景音乐上,周立波穿着风衣,戴着墨镜,顶着“许文强”的 礼帽从被烟雾掩住的石库门中跳出来。 这一身西装笔挺的 装扮和承载着无数上海人记忆的出场秀已然已成为了周立 波文化表现中一个符号。 周立波的视觉设计是他个人定位的外部展现, 他的这 种包括多种海派文化符号的传统包装, 在表现出对观众的 尊重的同时 ,更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提升 。 正如程乃珊女士指 出的,“这样的一位先生台上一站, 观众自然不会在台下嗑 瓜子 ,呼朋唤友 ,大声接手机了 。 ”周立波的这一特定的形象 设计,“令传统上海方言的表演提高了一个层次, 令其白领 化和都市化了。 ”⑥他的这种形象展现为他的“海派清口”建 立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标志, 但这种文化符号在获得目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