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时代的微电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时代的微电影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正逐渐走进大众文化时代。微电影在大众文化时代的背景下产生,必然会带有某些大众文化的影响,同时它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力量积极的参与到大众文化的重构之中。当然,微电影在参与大众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其本身也会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质。关键词:微电影;大众文化;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26-02

2005年,《一个馒头的血案》用其新颖的形式和极富黑色幽默的恶搞元素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其与真正的原创“微电影”有所区别,但也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微电影”的发轫之作。此后,微电影创作便朝着专业化、商业化、平民化的方向逐渐发展起来。2010年由中影集团策划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可以说是微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中“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新颖的形式和感人的内容红遍整个互联网络,也成为了微电影成功的典范之作。随后,大量制作精良的微电影逐渐涌现出来,例如,有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莫文蔚领衔的《66号公路》以及”筷子兄弟”自导自演的《父亲》等等。这些作品不但在内容上引人入胜,同时也大胆引入了商业化植入广告,这让微电影的发展不仅在艺术层面给人以美的体验,也为其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契机。

一、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一场文化的变革也正在悄然的进行着。人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被学者搬上了电视荧幕,一夜之间,火了易中天,也火了《三国演义》;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电视栏目所充斥,不知有多少人每个星期五都守在电视机前,就为等待《中国好声音》新选手的精彩表演;人们心中的偶像也不再是以前的黄继光、杨利伟,却而代之的是李代沫、文章、章子怡等电视电影明星。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人们证明,大众文化时代已经来临。正如批评者所说的,“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侃爷、丑角和明星占据着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夸张、做作、神侃、混聊、故作轻松,充满噱头或者浅薄轻佻、卖弄风情的各路‘明星’充斥电视、电影、广告等传播媒介。这是一个小品的时代、侃爷的时代、明星的时代。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明显地‘转了个弯儿’。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享乐化了。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①

在这个大众文化的时代,中国文化开始向模式化、工业化的快餐式娱乐文化倾斜。文化艺术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等都逐渐弱化甚至让位给了感官享受和休闲娱乐的功能。艺术作品已经由传统的个人化创作转向为工业化制作,人们更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娱乐功能,审美文化逐渐让位给了工业文化,艺术作品更多的是被快速消费而非细心欣赏。当然,我们也很欣喜的看到,更多的艺

术作品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商业价值和单纯的快感的营造,而是更多的去关注人们的内心深处和社会各个角落,人文关怀日趋凸显。最近火爆荧屏的《中国好声音》,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声音形象的表现力,同时也为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甚至残障人士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大众文化的舞台中央,既有商业的铜臭又有人性的光环。

微电影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既用商品的逻辑去生产作品,又用艺术的逻辑去反复打磨加工。微电影已经深深的被打上了大众文化的烙印。观众们所看到的,《泡芙小姐》系列所展示的是当下都市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商业内核——为网络(“优酷网”)生活方式做代言。它虽然有轻松流畅的故事和令人向往的小资情调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视听时空,但是只是平面的展示,却无具有深度的阐释空间,它的美是转瞬即逝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精神恰恰是他最为缺乏的。

二、与大众传播媒介结盟

对于一些学者而言,是机械和技术的发展使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变化,这种观点被成为技术决定论。那些相信技术决定论的人会认为,文化领域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是新技术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有另一些人把技术当做是中性的,认为人们使用技术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技术之所以能影响文化,完全是由使用的人和文化赋予它的力量的大小来决定的。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当

今中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大众传媒的力量逐渐的开始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且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顺理成章的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说在大众传媒诞生初期,它仅仅是社会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的话,那么现在的大众传媒则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他服务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大众群体,并且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既主动挖掘大众的兴趣点,同时也积极为大众创造兴趣点,从而起到攫取市场谋得商业利益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与大众文化走在了一起,也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也正是依托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成熟和普及,微电影应运而生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微电影的分析无法疏离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考察。微电影创作,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电影创作,但是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他创作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并且播出时间短。同时就传播媒介而言,微电影是基于网络视频技术的运用以及各类媒体之间融合的趋势而产生的。网络媒体不但为其提供了播放平台,网络媒体天然的大规模受众也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正是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媒介特征才造就了现在的微电影。微电影在创造“媒介奇观”、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烙印,也正是基于大众传播媒介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微电影。

三、微电影与大众文化

谈及文化离不开媒介,作为媒介中的内容,特定的媒介产品更对

文化的发展和重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微电影是在大众文化时代的背景下产生,必然会带有某些大众文化的影响,同时它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力量积极的参与到大众文化的重构之中。当然,微电影在参与大众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其本身也会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质。

首先,微电影种类繁多,他所形成的微电影文化也是多元化与同质化的矛盾统一体。从内容和形式层面上来讲微电影无疑是新颖的,他区别于以往的影视作品,内容往往关注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内心世界,并且在形式上大多“浅”化表达。对于微电影来说,表达“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正因为如此,微电影会更轻松地使用流行元素,运用幽默,搞怪,恶搞、惊悚等表现手段,都让观众在短暂的观影过程中获得了感官和情绪的愉悦。②微电影欢迎更多更“有意思”的内容加入进来,然而它在对更多“有意思”的内容敞开大门的同时,也是对于其他所谓“没有意思”的内容的一种排斥。多元化和同质化所指的也就是这种矛盾共存的关系。而微电影的这种特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所折射出的也是大众文化的特质。大众文化积极与大众媒介结盟,于此同时却无形中排斥了其他的文化选择,使受众成为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

其次,若从审美的角度去观照微电影以及大众文化,不难发现,大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向文化工业的转变,而微电影则是审美目的和功利性的结合。在康德看来美和功利是被区分开来的,美是无功利的。但从微电影的角度上来说,二者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从大众的接受角度上来讲,人们对于微电影的关注是自发的是原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