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20亲仁

合集下载

2024年国学弟子规课件亲仁.

2024年国学弟子规课件亲仁.

2024年国学弟子规课件亲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国学弟子规》中的“亲仁”章节。

该章节主要讲述了亲情、友情和仁爱的内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详细内容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和睦相处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亲仁”的概念和内涵,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的重要性。

3. 通过学习“亲仁”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亲仁”的内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的良好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弟子规》读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友情和仁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亲仁”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详细讲解“亲仁”章节的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亲仁”思想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亲仁”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亲仁”思想,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国学弟子规》——亲仁2. 主要内容:亲情: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友情: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仁爱: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宽容待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谈谈你对“亲仁”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践行“亲仁”思想。

2. 答案:“亲仁”是指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一种品质。

例如:在家庭中,帮助父母做家务,尊敬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学校中,关心同学,乐于助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在理解“亲仁”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国学知识:弟子规原文及解释

国学知识:弟子规原文及解释

【导语】弟⼦规,是圣⼈的教诲。

⾸先要孝敬⽗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慎⾏、讲求信⽤。

下⾯是分享的国学知识:弟⼦规原⽂及解释。

欢迎⼤家阅读参考! 篇⼀ 1、弟⼦规圣⼈训⾸孝悌次谨信 【解释】弟⼦规,是圣⼈的教诲。

⾸先要孝敬⽗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慎⾏、讲求信⽤。

2、泛爱众⽽亲仁有余⼒则学⽂ 【解释】博爱⼤众,亲近有仁德的⼈。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学习有益的学问。

⼊则孝 3、⽗母呼应勿缓⽗母命⾏勿懒 【解释】⽗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母交代的事情,要⽴刻动⾝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母教须敬听⽗母责须顺承 【解释】⽗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母,向⽗母请安;晚上伺候⽗母就寝后,才能⼊睡。

6、出必告反必⾯居有常业⽆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母去向,返家后,⾯告⽗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母忧虑; 7、事虽⼩勿擅为苟擅为⼦道亏 【解释】事情虽⼩,也不要擅⾃作主和⾏动;擅⾃⾏动造成错误,让⽗母担忧,有失做⼦⼥的本分; 8、物虽⼩勿私藏苟私藏亲⼼伤 【解释】公物虽⼩,也不要私⾃占为⼰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母伤⼼; 9、亲所好⼒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释】⽗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去做;⽗母厌恶的事情,要⼩⼼谨慎不要去做(包括⾃⼰的坏习惯); 10、⾝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的⾝体受到伤害,⽗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贤 【解释】⽗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柔吾声 【解释】⽗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态度诚恳; 13、谏不⼊悦复谏号泣随挞⽆怨 【解释】如果⽗母不⾼兴时不听规劝,等到⽗母⾼兴的时候,继续规劝;⽗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怨⽆悔,以免陷⽗母于不义,铸成⼤错; 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解释】⽗母亲⽣病时,要替⽗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时不离开⽗母床前; 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绝 【解释】⽗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母的养育之恩;⽣活起居,戒酒戒⾁; 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 【解释】办理⽗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母要诚⼼诚意;对待去世的⽗母,要像⽣前⼀样恭敬。

弟子规_弟子规全文解释

弟子规_弟子规全文解释

弟子规_弟子规全文解释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入是在家。

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

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

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当先。

【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原文】: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

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弟子规亲仁篇心得体会

弟子规亲仁篇心得体会

弟子规亲仁篇心得体会"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儿童的行为修养和道德礼仪进行教导。

其中的亲仁篇,强调了"亲仁"的重要性。

在读完亲仁篇后,我不禁思考自己与亲仁的关系,以及亲仁对我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弟子规"亲仁篇的心得体会。

亲仁,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从小我们就听过"亲仁者必其言"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只有拥有了亲仁之心,才能发出慈悲的声音,用温和的口吻与他人相处。

读完亲仁篇后,我深刻认识到亲仁并非止于道德规范,而是一种内心感悟。

亲仁的第一步,是要先从自我出发。

作为一个学生,我要做到自律自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这样,我才能拥有良好的气质,与他人相处时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同时,我也要尽力去理解他人,换位思考,体谅别人的困难和痛苦。

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以德化人,与人为善。

亲仁的第二步,是要关心他人的生活和情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就像亲仁篇中所提到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应该主动了解朋友们的状况,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关怀和帮助。

只有在与他人真诚的交流中,我们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友谊,从而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

亲仁的第三步,是要在行动上诠释这种美德。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称道亲仁,更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实践。

亲仁不仅限于家庭和朋友关系,也包括与社会的互动。

我们可以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只有当我们用实际行动积极投入社会事务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亲仁之道的深刻和意义。

亲仁的最高境界是以仁之心看待世界。

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我们应该用宽容、理解和尊重的眼光看待他人,不批评、不嘲笑。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我们要秉持"广学,厚古,慎罚,明理"的原则,保持虚心,不断进取。

弟子规-亲仁

弟子规-亲仁

亲仁“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

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

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品,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

”“有缺坏,就補之。

”“非圣书,屏勿视。

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

”结果年轻人气盛想要行刺,但是没有能够成功,结果就逃跑了,跑到了现在江苏省这个地方。

有一天在桥上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个老者见到张良,老者是个高人,看到张良来了,故意把鞋就踢到了桥下的水里,就跟张良很不客气的说,年轻人,你来把我这个鞋子捡上来。

张良看到这个老者这样说话,也很同情他,哎,一个老人嘛,他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吧。

你看古人因为有孝道的根基,他就能够尊敬老人,于是张良就下了河水、河边,把鞋子捡上来。

捡上来以后老人就把脚一伸说,你给我穿上。

张良一看这老人家这样真够跋扈的。

又想想,对老人要有恭敬心,不要见怪,于是就给他很好的穿上鞋子。

结果老人看了张良这种举动很满意,他说,孺子可教也。

这个年轻人还是可教的,受教。

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恭敬心。

于是就跟他讲说,我有一个大法传给你,你五天以后,咱们在这个桥上等候,天亮的时候,你一定得到。

五天以后,张良天刚亮就来到了桥边,发现老人已经在那等候,老人很生气的对张良说,你怎么跟老人家约会都迟到,今天不能够传给你了,五天以后咱们再在这个桥边再见面。

于是五天以后,这个时候张良就天没亮就来了,来了以后一看,老人家又已经在那边等了。

结果老人家又要把他撵回去。

说五天以后你再来,结果五天以后,张良干脆晚上就不睡觉了,半夜就到了桥边在那儿等,结果等了一段时间,天没有亮,老人就来了,这个时候,老人家点头说,好吧,我现在就传一部《太公兵法》给你。

弟子规亲仁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亲仁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亲仁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亲仁”部分的全文如下: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这部分内容的解释如下:
1.同样是人,品行却各不相同,普通的俗人很多,而品德高尚的仁者却很少。

真正的仁者,大家都会敬畏他,他说话时直言不讳,脸色也不会谄媚讨好。

2.能够亲近仁者,是非常幸运的事,因为这会使我们的品德日益进步,过错也会日益减少。

如果不肯亲近仁者,就会有无限的害处,因为小人会趁虚而入,导致什么事情都会做坏。

这部分内容强调了亲近仁者的重要性,因为仁者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与他们交往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

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小人的影响,因为小人会破坏人们的品德和行为。

1。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弟子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入是在家。

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

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

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

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弟子规全文解释_弟子规全文翻译

弟子规全文解释_弟子规全文翻译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入是在家。

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

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

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

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弟子规》完整版,全文逐句解释,做人的道理这里都有

《弟子规》完整版,全文逐句解释,做人的道理这里都有

《弟⼦规》完整版,全⽂逐句解释,做⼈的道理这⾥都有1、弟⼦规圣⼈训⾸孝悌次谨信【解释】弟⼦规,是圣⼈的教诲。

⾸先要孝敬⽗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慎⾏、讲求信⽤。

2、泛爱众⽽亲仁有余⼒则学⽂【解释】博爱⼤众,亲近有仁德的⼈。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学习有益的学问。

3、⽗母呼应勿缓⽗母命⾏勿懒【解释】⽗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母交代的事情,要⽴刻动⾝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母教须敬听⽗母责须顺承【解释】⽗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母,向⽗母请安;晚上伺候⽗母就寝后,才能⼊睡。

6、出必告反必⾯居有常业⽆变【解释】出门时告诉⽗母去向,返家后,⾯告⽗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母忧虑;7、事虽⼩勿擅为苟擅为⼦道亏【解释】事情虽⼩,也不要擅⾃作主和⾏动;擅⾃⾏动造成错误,让⽗母担忧,有失做⼦⼥的本分;8、物虽⼩勿私藏苟私藏亲⼼伤【解释】公物虽⼩,也不要私⾃占的为⼰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母伤⼼;9、亲所好⼒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的去做;⽗母厌恶的事情,要⼩⼼谨慎不要去做(包括⾃⼰的坏习惯);10、⾝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的⾝体受到伤害,⽗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贤【解释】⽗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柔吾声【解释】⽗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候要和颜悦⾊、态度诚恳;13、谏不⼊悦复谏号泣随挞⽆怨【解释】如果⽗母不⾼兴时不听规劝,等到⽗母⾼兴的时候,继续规劝;⽗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要⽆怨⽆悔,以免陷⽗母于不义,铸成⼤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母亲⽣病时,要替⽗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时不离开⽗母床前;15、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绝【解释】⽗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母的养育之恩;⽣活起居,戒酒戒⾁;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解释】办理⽗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母要诚⼼诚意;对待去世的⽗母,要像⽣前⼀样恭敬。

弟子规泛爱众而亲仁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弟子规泛爱众而亲仁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弟子规泛爱众而亲仁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教育著作,强调了对众生的爱和对仁者的尊重。

其中“泛爱众而亲仁”是其中一个核心理念。

泛爱众意味着要广泛地关爱所有人,不分贵贱,不分善恶;而亲仁则是指要特别珍视那些道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

这一原则不仅贯穿于弟子规的教学内容中,也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人伦道德和社会伦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而亲仁”的内涵,解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通过对这一理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弟子规这部古代经典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进而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履行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文章结构部分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引言: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以及目的和重要性。

2. 正文:分为弟子规的背景、泛爱众而亲仁的内涵和解释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而亲仁三个小节,详细阐述相关内容。

3. 结论:总结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而亲仁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必要性,并以结束语作为结尾。

文章结构的设置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使文章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有助于阅读和理解。

目的部分: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弟子规》中关于泛爱众而亲仁的要义,探讨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泛爱众而亲仁的内涵进行剖析,希望读者能够深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将其应用于实践,提升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准,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有益社会、有爱心情、有担当的人。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弟子规的背景《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儿童启蒙读物,也是一部传统的教育经典之一。

该书是在明清时期刘大夫编撰的,主要内容是教导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古代中国,教育一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弟子规》亲仁读后感《弟子规》亲仁篇教导我们,同样的人,品格优良是不一样的,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人生境界、有情操的人,这是讲择师。

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一个是好老师,一个是好同学。

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

只有这样,我们一生才能够得到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乃至敬德修业成就圣贤的人品。

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

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每天身旁都是狐群狗党,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下流。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良师益友的提携。

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会下对抉择,人生才会愈走愈轻松,假如没有做对抉择,那人生会愈走愈沉重,所以“亲仁”非常重要。

中国古人说:“天地君亲师。

”这是因为人伦大道,必靠师而传承,无师则人道衰,故师的作用等同于天地。

友以辅仁,亲近良师益友,才能学有所成。

人应当有博爱之心,爱一切人,但首先是亲近有仁德之人。

它告诫我们,人的内在一定要有道德作为基础,用圣贤人的这些智慧,来巩固我们内在的道德思想及修养,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在种种诱惑面前能把持住而不受干扰。

如果没有得到这些熏习的话,在当今社会,一不小心把持不住,就有可能陷进去而自己都不晓得。

尤其是沾染上赌博、色情等一些不良的习气,可以让你一辈子堕落下去,危害相当之大。

所以,我们不可一日远离良师益友,不可一日不读圣贤书。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

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弟子规全文翻译解读

弟子规全文翻译解读

弟子规全文翻译解读《弟子规》是一部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经典,被誉为儿童道德启蒙的宝典。

全文共计20节,每一节都包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下面就对《弟子规》全文进行翻译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和教育意义。

第一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文言文中的“弟子规,圣人训”表明了这部经典是由圣人的教诲所编写而成的。

第一句“首孝悌”,强调了尊敬父母和兄长的重要性。

而“次谨信”,则要求孩子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则准,行动要保持谨慎可靠。

第二节:泛爱众,而亲仁。

讲究泛爱众生,同时更要亲近善良仁爱之人。

这是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心和善良品格的重要教导。

第三节:有余力,而学文。

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

这一句教导了孩子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荒废学业。

第四节:上智下愚。

要向智者学习,避免与愚者交往。

这句话强调了与优秀人才为伍的重要性,避免不良的影响。

第五节:先正己,而后正人。

首先要自己端正行为,才能影响他人。

这一句教导了孩子们要从自身做起,不要总是指责别人。

第六节:致知力,格物力。

要不断追求知识,努力钻研。

这是在鼓励孩子们要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第七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要任务是调养好自己的身心,然后才能顺利经营家庭,辅助国家治理,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从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第八节: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是孔子的名言,强调了人的天性本相近,但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可以使人们相互之间有所不同。

第九节:若小开,乃亲之。

这句话告诫我们,收敛小私利,才能关怀他人。

第十节:若无事,不操心。

人无事时,不要胡思乱想,保持内心的清净。

第十一节:口不言,身无动。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言行上要保持一致,言出则准,不要言行不一。

第十二节:言有物,行有终。

所言必须能够兑现,行动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第十三节:三思而行。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三思而后行,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弟子规亲仁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亲仁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亲仁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著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弟子规》的全文,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李毓秀所著,用于教导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培养品德和礼仪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分五卷,囊括了孝道、友爱、敬老、尊师、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教诲。

第一卷: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弟子规》中的孝道内容主要包括尊敬父母、孝顺兄长、关心家庭、持家有道等。

这一部分的教诲意在培养儿童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通过《弟子规》的教导,孩子们能够明白孝顺的重要性,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事之中。

第二卷:友爱友爱是培养儿童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

《弟子规》中的友爱内容包括友善待人、礼貌待客、团结合作等。

友爱是一种乐于助人的品质,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儿童可以培养自己的与人为善的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形成和谐相处的能力,从而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卷:敬老尊敬老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弟子规》的敬老内容主要包括尊敬老师、长辈,关心帮助老年人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儿童能够明白敬老的重要性,懂得尊重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学会听取长辈和老师的指导。

第四卷:尊师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弟子规》中的尊师内容主要包括尊敬师长、恭敬师长、虚心向老师学习等方面。

这一部分的教诲是为了培养学生尊重老师、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学会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和指导。

第五卷: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是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和善、有爱心的人的重要内容。

《弟子规》中的待人接物内容包括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公正正直等。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儿童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且培养出公正、正直的品质。

总结:《弟子规》是一本为儿童和青少年编写的教育著作,它通过一系列的教诲,培养了孩子们的品德、礼仪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弟子规》,儿童能够明白孝道、友爱、敬老、尊师、待人接物的重要性,并将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国学_弟子规课件_亲仁

国学_弟子规课件_亲仁
一天晚上,有一小偷溜到陈寔家里 。陈寔心知有人,于是咳嗽一声,小偷 马上躲藏在屋梁上面。陈寔看见衣襟一 角,知道人在梁上,却并未喊人捉拿他 ,而是把子孙们叫到面前训示:‚今后 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上进,勿走上邪路 ,做‘梁上君子’。作坏事的人并不是 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 了坏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 变成了小人,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 为!‛小偷感惭交并,下地叩头请罪。 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赠丝绢布匹于屋 梁上的盗贼,,鼓励他改过自新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译文: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 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提高,过错也跟着减少。
‚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
汉字字体识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学者名叫淳于髡。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 命为齐国的大夫。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 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7位贤能之士。 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 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像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 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 天之内就推荐了7个贤士,那贤士是不是太多了?‛淳于髡回答说‚不能 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 行动。人们要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 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 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既也算个贤士,所以让 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 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出处:《战国策〃齐策》
历史上的教训

图文国学《弟子规》亲仁课件

图文国学《弟子规》亲仁课件

图文国学《弟子规》亲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图文国学经典《弟子规》中的“亲仁”部分。

具体章节包括:1. 亲仁第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2. 亲仁第二: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3. 亲仁第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与亲人、朋友和长辈相处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弟子规》中“亲仁”部分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的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3. 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弟子规》中“亲仁”部分的内容,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亲仁”部分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音频、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家庭中的小故事,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亲人、朋友和长辈相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弟子规》中的“亲仁”部分。

2. 教材讲解:分别讲解“亲仁”部分的三个章节,让学生了解在与亲人、朋友和长辈相处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亲仁”部分的内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4. 随堂练习:针对“亲仁”部分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亲仁”部分的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亲仁第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亲仁第二: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亲仁第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亲仁”部分的理解和体会。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古代启蒙的书籍,讲的是什么,又是有哪些意义。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原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弟子规亲仁的解释

弟子规亲仁的解释

弟子规亲仁的解释弟子规亲仁的解释导语:《弟子规》,其总序开篇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弟子规亲仁的解释,欢迎借鉴!亲仁作者:李毓秀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

【亲仁】我们想到这一生每一个人都希望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往来的朋友当中,都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养都很高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的希求。

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有动作去寻觅这样良好的好朋友。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品质要逐渐地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在的涵养也要随着人生的阅历来增高。

所以,此地讲“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

我们晓得当今要找这样好的人很难,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效法孟子。

怎么说?孟子出生之后,孔子老早就已经不在人间了,相差有几百年的时间。

孟子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所以就私下拜孔子为老师,他就读他的书,每天向他学习。

所以,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成为亚圣。

人在这一生,即使我们遇不到好老师,但是好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善良、这一辈子最忠实的好朋友。

我们看第三十一条:【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里就讲到在我们从小的范围来看,从社会的阶层来看,人的确有好几种人;如果范围把它扩大,从肤色来讲,整个世界上肤色不同的种族都有。

这里就告诉我们,无论层级,无论种族,我们不分族类,“流俗众,仁者希”。

我们普遍的看来,一般都是属于中等阶级,都是属于一般的凡夫,佼佼者往往比较少,所以这里就讲“仁者希”,有仁德之人往往在社会上不容易见到。

所以这里就讲即使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

这个“不齐”就是不同,每一个族类它有等差。

但是一般来讲,“流俗众”,就是一般程度差不多的居多数,流俗众。

但是好的有如凤毛麟角,这些好人、好老师虽然比较少,但是我们仔细一点,在周遭还是有很多很好的良师益友。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弟子规》亲仁读后感(通用23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亲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1“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人生境界、有情操的人,这是讲择师。

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一个是好老师,一个是好同学。

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

只有这样,我们一生才能够得到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乃至敬德修业成就圣贤的人品。

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

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每天身旁都是狐群狗党,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下流。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良师益友的提携。

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会下对抉择,人生才会愈走愈轻松,假如没有做对抉择,那人生会愈走愈沉重,所以“亲仁”非常重要。

中国古人说:“天地君亲师。

”这是因为人伦大道,必靠师而传承,无师则人道衰,故师的作用等同于天地。

友以辅仁,亲近良师益友,才能学有所成。

人应当有博爱之心,爱一切人,但首先是亲近有仁德之人。

它告诫我们,人的内在一定要有道德作为基础,用圣贤人的这些智慧,来巩固我们内在的道德思想及修养,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在种种诱惑面前能把持住而不受干扰。

如果没有得到这些熏习的话,在当今社会,一不小心把持不住,就有可能陷进去而自己都不晓得。

尤其是沾染上赌博、色情等一些不良的习气,可以让你一辈子堕落下去,危害相当之大。

所以,我们不可一日远离良师益友,不可一日不读圣贤书。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弟子规20亲仁同期声:解读《弟子规》第二十集“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而《弟子规》作为儒家启蒙教育读本,更是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把“亲仁”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编排。

从今天开始钱文忠老师将为我们讲述《弟子规亲仁》篇。

“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要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志士仁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呢?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二十集“亲仁”。

钱文忠:最一般通行的划分是把《弟子规》划成八个大部分,那么从今天开始《弟子规》就进入了第七个部分叫“亲仁”,要亲近仁义道德、要亲近讲仁义的人。

这个第七部分非常有意思,从篇幅上看,这一部分非常简短,简短到什么地步呢?一共只有16句,48个字。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亲仁”这个部分就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部分尽管简短,但是非常重要。

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仁”是儒家传统一个核心的观念,或者我们说是最核心的价值。

不过通常认为《弟子规》在“亲仁”的部分讲的这个“仁”字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指非常具体的人。

什么样的人呢?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在品德方面具备了“仁”这样一个核心价值的人物。

《弟子规》认为,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为孩子从小有意识地营造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孩子从小的交朋友的情况,小朋友从小跟哪些长辈玩、和哪些同辈交往、游戏,这是非常重要的。

《弟子规》认为应该和那些有人的人来交往。

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大家都是人,但是类不齐,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

我曾经讲过一句话,也经常被人引用,我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猪还大。

人和猪有共同点吧?当然有了,都是动物,都是哺乳类动物,那么人和猪之间当然共同点就很少了。

但是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共同点恐怕比人和猪还少,所以我讲人和人的差别有时候比人和猪还大,猪大不了就是比较懒惰,吃了睡睡了吃,但是猪不会搞阴谋诡计的,没有听说过猪会去折腾另外一头猪的,或者猪挖个坑把另外一头猪埋下来,没听说过。

但是有的人会干,这就是叫“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什么叫流俗啊?随大溜的,很一般的人,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混日子的人很多。

仁者稀,对啊,在孔子里面仁者才三个嘛,哪三个呢?同期声:在这个世界上,符合仁人标准的人很少,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至圣先师孔子他眼中的三个仁人又会是谁呢?钱文忠:一个是微子,一个是箕子,一个是比干。

这三个人还都是商代的人,这三个人在孔子眼里符合仁的标准。

微子是殷商时期的贵族,他有个弟弟很有名,谁呢?纣王,纣王是一个非常淫乱的人,纣王很暴虐,到了周王这个时候,商朝已经露出灭亡相,这个国要亡了,所以微子就对他这个弟弟屡次进谏,但是纣王听不进去,听不进去怎么办呢?微子出走,他就离开了当时的国都,武王克商,我们知道周武王后来发兵,把商朝攻灭了。

而这个时候一般人会怎么样?逃掉了,我的国家被攻灭了,我原来劝我的弟弟他不听,现在国家被灭亡了,我逃掉算了,浪迹天涯,苟延性命于乱世,而微子不是,肉袒面缚乞降,古人投降不像今天的投降仪式都比较简单,鞠个躬、哈个腰、我投降,拿个白毛巾挥挥我投降,古人没那么简单,上身脱光,赤膊,绑起来,自己绑起来,过去讲究还得要嘴里含点东西的,嘴里要含一把草,你杀了我算了吧,把我草一样埋掉,所以他脱光了上身,把自己绑起来,主动前来投降。

这里面就体现了他的品格,什么品格我们会想?一个投降的人,第一认罪,认为商朝,我这个弟弟的确暴虐,不讲仁义,所以你武王攻灭了我们,我们认为武王是代表了比较善良的力量,是代表了仁的力量,所以我心甘情愿地来投降。

第二、非常重要的就是他这个举动的后果,他这么一投降以后,周朝开国的君王一看,你纣王那么坏的一个王,过去的规矩是什么?一个朝代攻灭前一个朝代,往往不是全部,但基本都是,要把你前一个朝代的血脉给你斩断了,那我不会放心,让你的子孙在,那你子孙将来造反怎么办?一般都要把商朝的皇室的血脉给斩断,但是因为微子这样的情况,主动地在灭国以后来投降,所以让他继承殷室,什么意思?把他这一支留下来,不把你赶尽杀绝,并且允许他祭祀自己的祖先。

所以,微子就被封在哪里呢?封在了商朝的发祥地,哪里?商丘。

那么这个国号就是宋,允许他用天子的礼乐来祭祀自己的祖先,这个在古人看来是天大的事情啊,在孔子看来当然是天大的事情了,你把祖宗的血脉保留下来了。

孔子眼里的第二个人是箕子,箕子比微子高一辈,他是纣王的叔叔,当时有人看到纣王那么坏,你的侄子那么坏,就劝他算了,你离开殷商,不要在你侄子的国家里。

而这个箕子怎么说?他说:“如果我离开了,就变成了彰君之恶,把国君的恶暴露给大家。

”他是国君的叔叔,如果连自己的叔叔都不愿意在自己家里待了,你想想你这个侄子是怎么回事?所以他说我不能走,一来会彰君之恶,二来会自说于民。

那好像就显得我去讨好百姓,我故意要卖个好给百姓,所以我不走。

他的选择是独自一个人隐居在箕山,隐私在他封地的山里面,并且假装自己疯了,被纣王发现了以后还把他囚禁起来。

把这个叔叔关起来,关在哪里?今天河南的西华县这一带,把他关在那里。

而就在这个地方,箕子构想出一个伟大思想,什么思想?洪范九畴,洪范九畴这个思想我们在这里不能详细介绍了,这是非常了不起、中国古代宝贵的思想资源,包括了对自然世界、对人生、对人的行为、对治国安民、对天文、对历术、对气候、对祸福等等的哲理思考。

箕子是儒家的先驱之一,他不是那么简单的,他是儒家的先驱,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思想上面继承了大禹,下面开启了周公的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的学说要往上追溯,还追溯到箕子。

第三个人,也就是孔子眼里的第三个仁人,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比干。

比干是中国古代最最著名的忠臣,忠臣的第一人,有的时候被称为亘古第一忠臣,有的时候被称为国神,一个国家的神。

也就是在纣王的时候,他去劝谏,劝谏这个非常暴虐荒淫的商纣王。

比干说:“主过不谏非忠也”我看见自己的国王有过失,我不去进谏,那我就不是忠,我不够忠。

“畏死不言非勇也”我如果因为怕死不说话,那我就称不上勇敢。

“过则谏不用则死”我发现国君有过,我就进谏,如果国王听不进,我就死。

这个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话,所以这个被我们古人看为忠之至也,忠的最高的典范。

他曾经强谏三日不去,他去劝这个纣王,纣王也听不进去,比干就在那儿唠唠叨叨,提意见提了三天,也挺厉害的。

那么纣王被他搞得烦死了,就问他:“你这样跟我搞,你凭的是什么啊?谁给你那么大的胆子啊?连续给我提三天的意见。

”比干说:“是善心仁义所以自恃”我靠的就是善行和仁义。

纣王就非常荒唐的一个王,非常坏的一个王,就放火了,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那你是把自己当圣人,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还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们一般人的心有几窍?四窍,这我们应该都知道,心房、心室各两个,我们有四窍。

那么过去中国传说圣人的心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有七窍。

所以纣王就下令剖开比干的心看一看,实际上把比干给杀掉了,终年63岁。

这一幕感动天地、亘古流传,这就是比干。

同期声:微子、箕子、比干,这是孔子眼中的三个仁人,是真正品德高尚之人,当然我们也希望在生活中能够与这样的人交朋友。

但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辨明哪些人可交、哪些人不可交。

《弟子规》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钱文忠:《弟子规》接着讲“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如果真正是仁者,那么大家都会对他有敬畏之心,看到他非常敬畏。

什么是仁者呢?“言不讳,色不媚”他说话的时候非常地正直,他不会是花言巧语,不会是嘴上一套说得很好听,口蜜腹剑,不会,这不是仁者,仁者应该是实事求是说话,非常直率地说话。

色不媚,也就是他的举止、他的行为不会很献媚。

换句话说,仁者不会拍马屁的,他不会溜须拍马。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人才叫是有仁德的人呢?第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情怀,仁爱爱人也,首先要有爱心。

第二、这个人应该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依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这是什么呢?克己复礼,你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由着自己个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会的秩序、不管社会的道德,这是不行的。

第三、应该具备崇高的境界和道德的修养。

第四、应该智、勇、言兼备,并且遵循中庸之道。

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识。

勇,你要有勇气、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言,你要会表述、会表达,按照圣人之言来表述、来弘扬这种仁义的思想、来推广这种仁义的道德。

必须智、勇、言兼备,同时还不够,你还要奉行中庸之道,你不能走极端,你必须中庸之道来强调一种和谐、平稳、雍容的这样一种境界。

最后一点更重要,仁人,也就是仁者具备了品德的人,要有具体的行动和行为,你不能自己关在门里大讲仁义道德,或者就在课堂上讲仁义道德,或者说就把它作为书面上的一些教条,不行,你要有行为,要努力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就是后来讲的修齐治平,这是仁者的要求。

《晏子春秋》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弟子规》里这段话,什么故事呢?晏子出使晋国,到了一个地方叫中牟,一个地名,他看见路边有一个人很奇怪,什么样一个人呢?戴着非常破旧的帽子,翻穿着破旧的皮衣,背着一捆柴火,正好在路边休息,看见这样一个穿得很破烂的,明显是干苦力活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古人是有办法的,古人非常重视“望气观人”,我看你这个人的样子,我就判断你是什么样的人,晏子是很擅长这个,晏子就判断这个人是个君子,他就看了一眼路边有这么一个人,晏子认为他是君子,就走过去问他:“您是谁啊?您是干什么的呢?”那个人就回答说:“我叫越石父”,他的名字叫越石父。

晏子问:“那你怎么打扮成这个样子?穿得那么破,还扛着一个柴火在路边呢?”越石父说:“我是中牟这个地方的,我是这个地方一家人家的奴仆。

我之所以在路边蹲着,是因为我如果见到了齐国的使者,我就准备回齐国去。

”那么晏子不正是齐国使者出使晋国嘛,晏子说这有意思,你算碰见我了。

那么晏子就问他:“你怎么会给别人做奴仆的呢?好好的人怎么会给别人做奴仆呢?”越石父就说:“因为我不能避免自己的饥寒”换句话说,他大概是不大会去照应的自己的生活,也不大会在这个社会上我们讲淘浆糊,混口饭吃,他不会。

“所以我也吃不饱、穿不暖,所以我只能做了别人的奴仆。

”晏子又问:“那你做奴仆做了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三年”。

晏子接下来就问越石父:“我可以花钱把你赎回去吗?”过去是人口可以买卖的,今天这是违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