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涵。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
2.如何让学生在解读文章时,把握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呢?(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解读文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过万重山漫想”的体现,理解其寓意。
3.合作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什么新的认识?(2)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3.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过万重山漫想”的例子。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吗?(2)让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进行写作。
(2)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章“散文”部分,具体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通过作者乘船穿越三峡的所见所感,引发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2. 分析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抽象思维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与思考:(1)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与讲解:(1)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2)讲解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3)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维拓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板书内容:文章结构:起承转合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思维拓展:想象、抽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本节课所学,以“我的漫想”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列举至少三个例子。
2. 答案:(1)作文答案略;(2)例子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的理解;2. 分析与讲解环节中的写作技巧的掌握;3. 板书设计中的思维拓展部分;4.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分析写作技巧的练习。
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山水之美”,重点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该文节选自郭沫若的《长江大桥漫想》,通过对长江大桥的描写,展现出祖国山河的壮丽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文章的结构,领会作者通过对长江大桥的描绘,表达出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难点:领会作者通过对长江大桥的描绘,表达出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江大桥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桥的雄伟壮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桥的景象。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参与讨论。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发音。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 理解词语: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讲解词语,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
教师活动:布置练习,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相互讨论。
学生活动:回顾所学,做好笔记。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2. 重点词语:巍峨、壮丽、雄伟、波澜壮阔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情感:热爱祖国山河,赞美劳动人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心中的长江大桥》为题,写一篇作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想象与联想》部分,详细内容为教材第7679页,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过万重山漫想”这一主题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
重点: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内涵,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自然景观的短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引发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79页,让学生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并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正在穿越一座神秘的山脉,你会想到什么?”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篇优秀的例文,分析其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借鉴。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进行短文创作。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互相交流、讨论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7. 展示与评价:每组选取一篇作品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板书内容:a. 主题内涵:穿越山脉,展开想象b. 创作方法:运用想象和联想c. 优秀例文分析d. 课堂练习:短文创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创作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想象丰富,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过万重山漫想》,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写作背景介绍以及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九章“江山如此多娇——山川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的把握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辅导阅读技巧。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词、短语进行仿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短语:山川、蜿蜒、巍峨、波澜壮阔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4. 主题:热爱祖国山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画出生词、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积累。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散文阅读与写作”,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该文章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散文的品读水平。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人生观。
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自然的感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写作技巧:象征、隐喻、排比3. 主题思想:热爱自然、感悟人生、勇敢面对困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散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表达人生感悟的散文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人生观”。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1. 作者描绘的三峡壮美景色和船上生活;2. 作者在穿越三峡过程中,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思考;3. 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审美情趣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结合课文,讲解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讲解其表达技巧和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过万重山漫想》2. 主题:人生、历史、文化3. 重点:审美情趣、表达技巧、哲理思考4. 难点:历史文化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
2. 答案要点:围绕文章主题,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穿越三峡的思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反馈;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定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2)学会从多角度对诗歌进行评价与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山的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诗人的人格魅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脉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万重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诗歌内容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内容分析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分析进行评价,关注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延伸1.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进行一次户外自然景色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诗歌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过万重山漫想》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4. 诗歌分析指导:相关书籍或文章,提供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重点章节为第二、三自然段,通过对文中描绘的山川景象和作者内心感受的深入剖析,使学生领会到自然的壮美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过万重山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以及对自然美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典、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生词学习:引导学生查字典,学习生词,并讨论词义。
3.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第二、三自然段,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情感变化。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正在过万重山,描述内心的感受。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7.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表达的自然美和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成语:崇山峻岭、心旷神怡、豪情壮志等。
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句子:第二、三自然段的典型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万重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同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2. 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4. 主题探讨5. 作业设计一、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1.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语文高中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会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分析文章;3.学会运用适当的词语表达感受。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过万重山漫想》的原文;3.学习笔记和讲义;4.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放映一些登山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谈谈自己对登山的印象;2.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过万重山漫想》。
二、导读(15分钟)1.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预测一下文章的主旨和要点;3.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
三、阅读与理解(3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文章,并进行内容的初步理解;四、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2.教师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等,并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语言表达(30分钟)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话展开表达,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段话;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感和语音语调的练习,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表达。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小结,强调学生要牢记文章的主旨和要点;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自己写一篇登山的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和个人表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五单元第二课《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以李白的《蜀道难》为引子,展开对蜀道、峨眉、三峡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和联想,进而表达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
2. 能够领会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入思考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文章中抽象的哲理和深层次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重点:分析文章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李白的《蜀道难》为背景,引导学生想象蜀道的险峻和艰难,激发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技巧,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悟,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历史、宇宙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题材,写一篇读后感或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过万重山漫想》2. 板书内容:课文结构:引子描写联想思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语言特色:诗意、浪漫、哲理、想象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散文阅读与写作”,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通过本文教学,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对人生的艰辛与美好进行深刻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进行散文创作的技巧。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掌握散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阅读笔记、写作素材积累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课。
a. 作者为什么要过万重山?b. 作者在过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c. 作者通过过万重山的经历,得出了哪些人生感悟?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我心中的那座山”为主题的散文。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的作文,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那座山”为主题,写一篇散文。
答案要求: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表达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山的那边》,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阅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散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徒步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以此次徒步活动为素材,创作一篇散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该文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详细内容包括作者对大自然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展示课文内容,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查阅生词,准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出本课主题。
2. 预习检测: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3. 课文精讲: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描绘大自然的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哲理。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修辞手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描绘大自然的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重点词语和句式: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方便学生记忆。
3. 作者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人生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文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细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提供;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散文的阅读与写作》,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和探索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其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旅行时的所见所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的语言特点。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游记散文的写作技巧,如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表达情感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景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描绘,并进行小组交流。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篇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内容:a.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b. 景物描绘与情感表达c. 写作技巧: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的旅行故事”为题,写一篇游记散文。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表达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关于游记散文的阅读,提高文学素养,积累写作素材。
同时,组织一次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为写作提供素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游记散文写作特点分析。
2. 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细化。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章节,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课文以作者亲历的长江三峡之旅为背景,展开对人生的深入思考,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对生命、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旅行过程中对人生的思考,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阅读笔记、作文纸、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其作用。
(3)解读作者的人生感悟,引导学生思考。
4. 例题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解释其意义。
(2)仿写一个拟人句,描绘自然景观。
5. 随堂练习:(1)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分析其作用。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随堂练习,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引子结尾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3. 人生感悟:对自然、历史、生命的思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至少找出三个例子。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2. 答案:(1)例句1:把长江比作一条巨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长江的雄伟壮观。
例句2:把山峦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山峦的层峦叠嶂。
例句3:排比句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总体思路、局部思路);
2、体会文章的主旨;
3、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人说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而三峡就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
自古以来,它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文字,其中就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生齐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官后又被调回京城时的愉快心情的写照。
那么,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征同志在经过三峡后,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文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板书)
二、解题
“万重山”就是三峡,(可提问)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
“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
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三、理清思路: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
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
明确:(1)船出夔门     凭舷眺望(船行峡中)      船过三峡
(2)“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千百年后,假如┉┉”
提问:漫想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
时间
              &nbs
p       工具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所听
所想
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个”
千百年后的人们对我们的精神的态度
小结:从全文看,本文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起点,由三峡的齐险展开想象,先想到“第一个过三峡的是谁”;围绕第一个过三峡展开,想到“他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工具”以及他启程是的“所听”“所想”,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起点。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领会文章的主旨。
(一) 提问:第一个过三峡的人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难?他又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明确(1)物质方面    精神(舆论)方面      知识方面
学生回答(2)“他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
(二)阅读第九段
第九段共出现四次的“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九段,其他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1)“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的是什么?
(2)他为什么“不知道,也没有想。
”?
明确:(1)前路有多长、多险       以及自己的遭遇。
(2)“不知道”是因为先民对自然的认识还极其有限
    “也没有想”就是“不去想”,表现了他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大无畏精神。
(三)作者为什么还要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还要想到千百年后人们对我们精神的崇敬?
明确: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个”,人类才能不断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不断去开拓,使“历史昂然向前”。
这里,作者拓展开来,由讴歌“第一个过三峡的人”进而讴歌无数具有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的人,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想象后人对我们精神的崇敬,也正是阐明了这种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小结:综合上面的解读,我们可以出:作者的“漫想”之所以扣住“第一个”展开,主旨非常明确,那就是,讴歌无数具有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穿过三峡的人……”对这句话,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曾经感到的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什么呢?
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一种胜利的喜悦。
是战胜艰难险阻,破天荒第一次开辟三峡通道后的一种自豪。
未曾感到的喜悦:是后人三峡观赏美景的喜悦,以及有此领悟到“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
的喜悦”的哲理的喜悦。
“我”感到了“胜利的喜悦”以及“观赏美景”的喜悦。
以及领悟到“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哲理的喜悦。
换句话说,作者既体验到首创者的胜利的喜悦,也感到首创者给后人创造的幸福的喜悦。
总结:由此可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讴歌具有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读本》中的《访沈园》《北平的四季》。
2、完成课后练习二。
3、预习下一课
[1]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