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共80页文档
第十六章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第十六章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172499784868762caaed52e.png)
氧化磷酸化 质子转移的机制有两种假设: (1) 氧化—还原回路机制 该机制由Mitchell 提出。他认为线粒体内膜 呼吸链的各个氧化—还原中心即FMN、CoQ、细胞色素 以及铁—硫聚簇的排列可能既能执行电子的转移,又 能转移基质的质子。前一个被还原的氧化—还原中心 被后一个氧化—还原中心再氧化, 同时相伴而产生 的是质子的转移,包括质子由基质泵出和在线粒体内 膜外的质子回流到基质一边。
氧化磷酸化
(2) 质子泵机制
这个机制的内容是,电子传递导致复合体的 构像变化。质子转移是氨基酸侧链PK值变化产生 影响的结果。构像变化造成氨基酸侧链PK值的改 变,结果发挥质子泵作用的侧链暴露在外并交替 地暴露在线粒体内膜的内侧或外侧,从而是质子 发生移位。这种系统即认为是质子泵的机制
氧化磷酸化 3、ATP合酶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电子传递
二、电子传递
(一)电子传递过程
电子传递过程包括电子从还原型辅酶上通过 一系列 按照电子亲和力递增顺序排列的电子载体所构成的电子传 递链传递到氧的过程。 需氧细胞内糖、脂肪、氨基酸等通过各自的分解途径, 所形成的还原型辅酶,包括NAD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途径 被重新氧化。还原型辅酶上的氢原子和离子型氧结合成水。在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大 量自由能则使ADP磷酸化成ATP。
氧化磷酸化 4、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
(2)磷酸化抑制剂
与F0结合结合,阻断H+通道,从而抑制ATP合成。如:寡 霉素(oligomycin)、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icyclohexyl carbodiimide,DCC)
电子传递
5、铜原子: 位于线粒体内膜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上,形成 类似于铁硫蛋白的结构,通过Cu2+、Cu1+的变化传 递电子。
Chapter 8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Chapter 8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2607803210661ed9ad51f32b.png)
NAD+
甘油-3-磷酸
磷酸二羟丙酮 线 粒 体 膜 间 隙
甘油-3-磷酸
FADH2
FAD
NADHFMN CoQ b c1 c aa3 O2
线粒体基质 NADH通过穿梭系统带一对电子进入线粒体,只产生2分子ATP。
(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
在哺乳动物的心脏和肝脏等组织中,存在着活 跃的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这一穿梭系统涉及 胞液和基质中的苹果酸脱氢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以及线粒体内膜中的载体。转运步骤如下: 1)NADH进入内膜 ①在苹果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胞液NADH将草酰乙 酸还原为苹果酸。 ②苹果酸经二羧酸转位酶进入线粒体基质。 ③在基质中,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催化苹果酸重 新氧化为草酰乙酸,使线粒体内的NAD+还原为NADH ,经呼吸链氧化。
膜间隙:含许多可溶性酶、底 物及辅助因子。 基质: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 粒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 体 DNA, RNA,核糖体。
细胞质中脱氢、产 生CO2
细胞膜 产H2O、 产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原核生物细胞
1. 呼吸链的概念 生物氧化体系中的传递体所组成 的电子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叫电 子传递链。
2. 呼吸链的组成——电子传递体
2、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如寡霉素等直接抑制ATP的合成。ATP的合成受到 抑制后,质子浓度梯度得不到释放,电子传递过 程在难以泵出质子时也会慢慢停止。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和解偶联
质子浓 度梯度 抗霉素 A 氰化物 一氧化碳
鱼藤酮 寡霉素 2,4-二硝基苯酚 (解偶联剂) 安密妥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和解偶联
电子经由不同的呼吸链产生的P/O比值
膜间空隙
第五章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第五章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62ccca6c87c24028915fc39a.png)
述
第
三.生物氧化的特点
一 都是加氧、去氢、失去电子,都生成CO2和H2O 节,
(1)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条件较温和
生 而体外反应条件剧烈
物 氧
(2)能量逐步释放出来,不会因骤然释放而损害 机体,同时能量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体外能量突 然爆发式释放出来
化 (3)生物氧化所释放出的能量中,大部分转换为 概 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
应物产物的氧化还原电位计算。
生 氧还对:生物氧化包括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 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每一种物质都有氧化态和还
物 原态,称为氧还对。 氧 生化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是指在pH7,25℃,氧 化 化态与还原态物质浓度(近似活度)为1mol/L
等标准条件下,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测定得
概 到的氧化还原电位,符号为E0′。在生物体中,发 述 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每一氧还对,其电子转移势能
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生命所需要的能量。
代 谢 的 三 个 阶 段
第
二.生物氧化的方式
1.脱氢氧化反应
一 (1)脱氢 节 在生物氧化中,脱氢反应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许
生 多有机物质生物氧化的重要步骤。催化脱氢反应 的是各种类型的脱氢酶。
物
COOH
COOH
氧 化
CH2 CH2 COOH
CH
+
CH
节 ATP的生成方式
生 (1)底物水平磷酸化:前一章EMP和TCA循环。
物 (2)光合磷酸化:光驱动电子在光合链中传递
氧
释放出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化 (3)氧化磷酸化 :该章重点内容
概
述
第
五.高能化合物
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bd8c91b0717fd5360cdc71.png)
氧还-回路机制示意图
质子转移的两种假设机制
(2)质子泵机制
这个机制的内容是,电子传递导致复合 体构象的变化,氨基酸残基在膜内侧结合H+, 构象变化后在膜外侧释放H+,从而把H+从膜 内侧运到膜外。
三种类型的Fe-S cluster
半胱氨酸的巯基硫
Fe
Fe2-S2
Fe4-S4
每传递2个电子,可 驱动4个H+从膜内侧 运到膜外侧。
NADH-Q还原酶 催化的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链各个成员
2.辅酶Q
辅 酶 Q ( Coenzyme Q ) 又 称 泛 醌 (ubiquinone),有时简称为Q或UQ,是一种脂溶 性物质,它可以接受1个电子还原成半醌中间体,再 接受1个电子还原成对苯二酚形式。由于其脂溶性强, 可以在线粒体内膜中扩散。它有一个长长的碳氢侧 链,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是具有10个异戊二烯单位 的侧链,简写为Q10,在非哺乳动物中这个侧链可能 只有6~8个异戊二烯单位。
琥珀酸-Q还原酶 催化的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链各个成员
4.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还原酶又称复合体Ⅲ、辅酶Q- 细胞色素c还原酶。它的作用是将还原型辅酶 Q的电子传递给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还原酶 中含有细胞色素b,也含有2Fe-2S聚簇。
细胞色素(cytochrome)
细胞色素是一类含有血红素辅基的电子传递蛋 白质的总称。还原型细胞色素具有明显的可见光吸 收,可以看到α、β和γ三个吸收峰,其中α峰的波长 随细胞色素种类的不同而各有特异的变化,可用来 区分不同的细胞色素。氧化型细胞色素在可见光区 看不到吸收峰。细胞色素中的血红素有三种,分别 称为细胞色素a、b和c,同一种细胞色素血红素因结 合的蛋白质不同,其α吸收峰的波长会发生小的变化, 如 细 胞 色 素 还 原 酶 中 含 有 的 细 胞 色 素 b 就 分 为 bH (b562)和bL(b566)两种。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70页PPT文档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70页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6131c8b76a20029bd642dee.png)
-31.4 -40.8
~ 高能键,水解断开,并可传递能量
4、最重要的高能化合物ATP
(1)ATP的分子结构
NH2 NN
O - OPγ~ O O-
O P ~β O O-
O Pα O O- C H2
N O
N
OH OH AMP ADP
ATP
(2)ATP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
①生物体通用的能量货币。
• 产能反应产生的能量物质主要是ATP • 提供反应所需能量 ; • 提供细胞活动的机械能; • 提供细胞吸收物质时的能量; • 产生电效应; • 转变成光能或热能
各类组织细胞
各种破碎方法
碎片置于试管中
向该试管中加入纯化合物(如葡萄糖)分析各类代 谢中间产物及酶,逻辑推断。
D、代谢途径阻断等方法
属体外研究,了解某一反应被抑制之后 的结果,从而推测某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变化,如 使用酶抑制剂
E、利用遗传缺陷型
基因突变→遗传缺陷型→某种酶缺乏→某代谢 反应受阻→某代谢中间物积累/某产物不能合成
• 类型:脱N氢A酶DH链和FADH2链
氧化酶
-2H 电子传递体
MH2
氢传递体
2e
1/2 O2
2H+
O2-
H2O
二、电子传递链的组分
1、烟酰胺脱氢酶类——递氢体
NAD(P)+ + 2H
NAD(P )H+H+
2、黄素脱氢酶类——递氢体
FAD + 2H
FADH2
3、铁硫蛋白类——递电子体
Fe3+ + e
NADH链
III
CIVIIFAH2链NADH链:复合体I、CoQ、III、Cytc、 IV FADH链:复合体II、CoQ、III、Cytc、IV
第21章--氧化磷酸化(生物氧化-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
![第21章--氧化磷酸化(生物氧化-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d0519c3af121dd36a32d82ff.png)
二、电子传递和氧化呼吸链 P118
电子传递链 磷酸化 (氧化) (ATP合成)
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链定义
在线粒体内膜上,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组成的、按一 定顺序排列的、与细胞利用氧密切相关的链式反应体系,称 为(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呼吸链是代谢物上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一系列电 子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分子而生成水的过程。
子载体的标准势能是逐步下降的,还是上升的?
电子从NADH或FADH2转移给氧的过程,自由
能变化为正值,还是为负值?
电子传递抑制剂试验
Reduced
Oxidized
Reduced
Oxidized
Reduced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利用呼吸链各组分特 有的吸收光谱:离体线粒 体,无氧而有过量底物 (还原状态),缓慢给氧, 观察各组分被氧化的顺序。
NADH脱氢酶
复合物I:NADH到泛醌
NADH-Q还原酶(NADH脱氢酶、复合体Ⅰ)
(判断题 ) NADH脱氢酶是指以NADH为辅酶的脱氢酶的总称。
江苏大学2005年
厦门大学 2005 年
复合物I:NADH到泛醌
NADH-Q还原酶(NADH脱氢酶、复合体Ⅰ)
也称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是一个大的酶复合物, 由42条不同的多肽链组成,成分包括含(FMN黄素蛋白 和至少6个铁硫中心)。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显示复合物I 为L形,L的一个臂在膜内,另一臂伸展到基质中。
兑换率
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的ATP
酵解阶段: 2 ATP 2 1 NADH
丙酮酸氧化:2 1NADH
生物氧化-电子传递
![生物氧化-电子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7d10cef49e31433239689361.png)
动物机体能量的产生与转移与利用
营养物质经过生物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营养物质经过生物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 此过程中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 此过程中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 另一部分被“截获”并储存到ATP分子中(使 分子中( 另一部分被“截获”并储存到 分子中 ADP+Pi ATP, 即磷酸化),可以作为有用功 即磷酸化), ),可以作为有用功 在各种生理活动,如肌肉收缩(机械能)、 )、神经传 在各种生理活动,如肌肉收缩(机械能)、神经传 电能)、生物合成(化学能)、分泌吸收( )、生物合成 )、分泌吸收 导(电能)、生物合成(化学能)、分泌吸收(渗 透能)中利用。 透能)中利用。 因此, 因此,ATP(三磷酸腺苷)被称为机体中通用 (三磷酸腺苷) 的能量货币。 的能量货币。
高能磷酸化合物有转移其磷酰基的倾向, 高能磷酸化合物有转移其磷酰基的倾向, 形成较低能量的磷酸脂。ATP是磷酰基的传递体 是磷酰基的传递体。 形成较低能量的磷酸脂。ATP是磷酰基的传递体。
线粒体——细胞的动力站 细胞的动力站 线粒体
生物氧化过程主要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 生物氧化过程主要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内膜上分布着 许多的酶和电子传递体,构成两条呼吸链 呼吸链。 许多的酶和电子传递体,构成两条呼吸链。内膜上结合的 颗粒(内膜粒子,或称基粒、三分体等)具有ATP合酶的 颗粒(内膜粒子,或称基粒、三分体等)具有 合酶的 活性, 活性,称FoF1ATPase 。
1、 烟酰胺脱氢酶类
NAD+
辅酶
NADP+
作用: 作用:递氢体
递氢机制
呼吸链
2H + NAD+
NADH + H+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1375cfc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9.png)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在心血管 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某些遗传性疾 病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和肌萎缩侧索硬 化症(ALS)与电子传递链的缺陷有关。
神经系统疾病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 病和亨廷顿氏病等也与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 化的异常有关。这些疾病通常伴随着线粒体 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的增加。
02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从还原剂(如NADH或FADH2)传递 到氧分子,同时伴随ATP的合成。
03
氧化磷酸化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是细胞呼吸链的主要 组成部分。
氧化磷酸化的过程
电子从NADH或FADH2开始, 经过一系列传递体(如复合体 Ⅰ、Ⅲ、Ⅳ)传递到氧分子。
在这个过程中,质子被泵出线 粒体基质,形成质子梯度。
土壤修复
利用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原理,促进土壤中有机污染 物的降解和转化,实现土壤的生态修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靶点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涉及的酶和蛋白质可以 作为药物设计的潜在靶点,用于开发新的药物。
药物筛选
利用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建立药物筛选模 型,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疗效的药物分子。
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
废水处理
通过模拟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过程,开发高效、环保 的废水处理技术,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03
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合成高能化合物,如ATP、 GTP等,这些化合物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04
氧化磷酸化还参与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调节,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 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生物氧化(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第二章 生物氧化(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24aff305bcd126fff7050b42.png)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电势 第二节 生物氧化概述 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 第五节 线粒体穿梭系统
1-还原电势
第一节、氧化还原电势
一、氧化还原电势: 1、概念: • 氧化还原反应:凡在反应过程中有电子从一种物质 (还原剂)转移到另一种物质(氧化剂)的化学反应。 往往是可逆的 • 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提供电子的物质。 • 氧化剂:夺得电子的物质 • (氧化)还原电势: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 子)的倾向。 • 氧化-还原电子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偶联构成的, 任何氧化还原电子对都有特定的标准电势
1-还原电势-生物体内还原电势
生物体内一些反应的标准氧化还原电势(P117)
还原剂 铁氧还蛋白(还原态) 氧化剂 铁氧还蛋白(氧化态) E’0伏 -0.43
H2
NADH(+H+) NADPH(+H+) Cytb(Fe2+) 泛醌(还原态) Cytc(Fe2+) H2O
2H+
NAD+ NADP+ Cytb(Fe3+) 泛醌(氧化态) Cytc(Fe3+) 1/2O2+2H+
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一、线粒体的通透性
•外膜:自由透过小分子和离子 •内膜: •不能自由透过小分子和离子,包括 NADH、ATP、ADP、Pi和 H+。 •有电子传递体、ATP合酶(FoF1) •膜间隙:含有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和一 些辅助因子。 基质:有丙酮酸脱氢酶、TCA的酶、脂肪 酸氧化的酶、氨基酸氧化的酶、DNA、核 糖体、ATP、ADP、Pi、Mg2+、可溶的中 间产物、其他酶
正极反应: Cu↔Cu2++2e
18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18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b7e6988f83d049649a665804.png)
+ NH3
CH2 CH2 H3C S
+
A
18.1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概述
氧化磷酸化——指NADH和FADH2上的电子通过 一系列电子传递载体传递给O2,伴随NADH和 FADH2的再氧化,并将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 形成ATP的过程(即氧化与磷酸化发生偶联)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的实质——需氧细胞内糖类、 脂类、蛋白质等通过各自的分解途径所形成的还原 型辅酶,包括NAD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被重 新氧化。还原型辅酶上的氢原子以质子的形式脱下, 其电子沿着一系列的电子载体传递,最后转移给分 子氧。而质子和负离子型氧结合成水。在电子传递 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自由能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在传递过程中,电子的传递仅发生在相邻的电子载 体之间,它的传递方向每个电子所具有的电化学势 能的大小。
O P O O
-
P O
3-磷酸甘油酸磷酸
乙酰磷酸
11.8千卡/摩尔
10.1千卡/摩尔
O R C O
O H3N
+
O P O
-
O A
O P O O
-
C O
酰基腺苷酸
O
氨甲酰磷酸
O P O A O
-
RCH C O N H3
+
氨酰基腺苷酸
b)
O O P O
-
焦磷酸化合物
NH2
O O P O
焦磷酸
-
N
N N N H H OH
18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生物氧化概念 生物氧化的特点 生物氧化的本质及过程 NADH和FADH2的彻底氧化
一、生物氧化概念
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包括物质分解和 产能 O CO + H O
第4章--电子传递体系与氧化磷酸化
![第4章--电子传递体系与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d4a44c9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2.png)
生物氧化的化学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
脱电子、氢,加氧 ——氧化反应 接受电子、氢,脱氧 ——还原反应 供电子体或供氢体
偶联进行
受电子体或受氢体
第4页/共76页
• 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比较
生物氧化
体外燃烧
反应条件
温和
剧烈
(体温、pH近中性) (高温、高压)
反应过程 逐步进行的酶促反应 一步完成
H+
ATP F0F1 ATP酶
化学渗透假说原理示意图
磷酸化
+++++++++
线粒体内膜
氧化
__________
NADH+H+
2e-
ADP+Pi
3H+ ATP
第52页/共76页
磷氧比( P/O )
呼吸过程中无机磷酸(Pi)消耗量和原子氧(O)消耗量的比值称 为磷氧比。由于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传递一对电子消耗一个氧原 子,而每生成一分子ATP消耗一分子Pi ,因此P/O的数值相当于一对电 子经呼吸链传递至原子氧所产生的ATP分子数。
例 实测得NADH呼吸链: P/O~ 2.5
M
氧化型代 谢底物
NAD+ NADH+H+
FMNH2
Fe
FMN
CoQ
S
CoQH2
2e 2Fe2+
细胞色素
b- c1- c -aa3
2Fe3+
2H+
1
2 O2 O2H2O
琥珀酸 延胡索酸
FADH2呼吸链电子传递和水的生成
2H+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https://img.taocdn.com/s3/m/971ac81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d.png)
(五)Cytc
接受复合体Ⅲ传递来电子,并传递给复合体Ⅳ 辅基:血红素C 位于膜间隙 可以移动的水溶性电子
20
(六)复合体Ⅳ (Cytc氧化酶 )
将电子从Cyt c传递给分子氧,催化分子氧还原为 H2O, 泵出2个H+ /2e- 。
辅基:Cu-Cu中心(CuA ) 血红素a,血红素a3 Fe-Cu中心( CuB )
多个异戊二烯
半醌型泛醌
泛醌
15
16
17
(四)复合体Ⅲ(CoQ-CytC 还原酶)
1. 接受CoQ传递来的电子,并泵出4个H+ /2e-
2. 还原酶的辅基: 血红素b L
血红素bH
Fe-S
血红素c1
18
4.复合体Ⅲ的电子传递途径:
QH2
Cytb,Fe-S,Cytc1
复合体Ⅲ的电子传递
Cytc
19
8
(二)复合体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
1.另一条呼吸链的入口 2.将电子和氢从琥珀酸传递给CoQ 3.辅基: FAD
Fe-S簇
heme b
4.电子传递途径: 琥珀酸 FAD,Fe-S簇 CoQ
复合体Ⅱ的H2
FADH2 Fe3+S Fe2+S
FAD
21
22
复合体Ⅳ的传递途径: Cytc CuA Cyt a Cyt a 3 C uB O2
23
电 子 传 递 链
24
25
第二节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26
一、概念: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代谢物脱下的氢原子通
过多种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 氧结合生成水的传递链,也叫电子传递链 ( electron transfer chain )。 递氢体:传递氢的酶或辅酶 电子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酶或辅基/辅酶
生物氧化氧化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生物氧化氧化电子
![生物氧化氧化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生物氧化氧化电子](https://img.taocdn.com/s3/m/bf96af60a26925c52cc5bf42.png)
11.1生物氧化、氧化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生物氧化、氧化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
糖,脂,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生成CO2,H2O并释放出能量,这个过程称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需氧细胞呼吸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作用,又称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
特点:反应条件温和,多步反应,逐步放能。
生物氧化在活细胞中进行,pH中性,反应条件温和,一系列酶和电子传递体参与氧化过程,逐步氧化,逐步释放能量,转化成ATP。
真核细胞,生物氧化多在线粒体内进行,在不含线粒体的原核细胞中,生物氧化在细胞膜上进行。
二、氧化电子传递过程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还原型辅酶(NAD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途径,使其重新氧化,此过程称为电子传递过程。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还原型辅酶中的氢以负质子(H —)形式脱下,其电子经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电子传递链)转移,最后转移到分子氧上,质子和离子型氧结合生成H2O。
三、氧化电子传递链由NADH到O2的氧化电子传递链主要包括FMN、辅酶Q(CoQ)、细胞色素b、c1、c、a,a3及一些铁硫蛋白。
氧化电子传递链位于原核生物的质膜上,真核生物中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
电子载体的标准势能△G o /是逐步下降的,电子沿着电势升高的方向流动。
其中有三个部位的势能落差△G较大,足以形成ATP(ADP磷酸化需要的自由能=7.3Kal/mol.)。
这三个部位正好是氧化磷酸化部位。
细胞内供能物质的彻底氧化产物是CO2、H2O其中CO2主要是在三羟酸循环中产生,水是在电子传递过程的最后阶段产生。
四、电子传递链的酶和电子载体呼吸链中的电子载体都是和蛋白质结合存在(包括NAD+、FMN、铁硫中心、细胞色素)。
这些蛋白质大都是水不溶性的,嵌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NAD+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FMN是NADH脱氢酶的辅酶。
1、NAD+和NADP+脱氢酶分别与NAD+或NADP+结合,催化底物脱氢,这类酶称为与NAD(P)相关的脱氢酶,多数脱氢酶以NAD+为辅酶,少数以NADP+为辅酶(如G-6-P脱氢酶)少数酶能以NAD+或NADP+两种辅酶(Glu脱氢酶)。
2014 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2014 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4b500a6c0b1c59eef8c7b488.png)
非标准状态下,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物和产物浓度, 用能斯特方程式计算,求出反应的电动势。
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
1. 电子传递过程: 指还原型的辅酶(NADH、 FADH2)通过电子传递再氧化的过程。
电子传递链:由一系列具有氧化还原作用的载体组成,
电子、质子通过呼吸链中4个复合体概况
(四)电子传递抑制剂:
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
电子传递的抑制剂: 1. 鱼藤酮 、安密妥 、杀粉蝶菌素
NADH || CoQ
2. 抗霉素A
Cytb || CytC1
3. 氰化物、硫化氢、叠氮化物、CO
铂酸-Q还原酶(复合体II)、细胞色素还原酶(复合体
III)、细胞色素C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IV ) 。
• 主链上形成三个复合物,包埋在线粒体内膜,每
一复合体包括几个电子或氢传递体,三个复合物之间 由两个小电子载体(CoQ和CytC)相连。
•有三个ATP形成位点.
氧化呼吸链各组分的顺序排列是由以下实验确定的
并且按其对电子亲和力递增的顺序排列, 即电子从 NADH(-0.32V)系列电子传递体 氧(+0.82V)的方向传递。
2.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的组成特点
• 呼吸链中的传递体大多和水不溶性蛋白相结合,多
数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中。传递体包括氢传递体(电 子、质子)和电子传递体两大类。
• 组成包括:NAD-Q还原酶(复合体I )、CoQ、琥
第二节 氧化还原电势 (E°)
还原电位可以 通过电化学装 置定量地测定。 其原理可以通 过一对电子从 锌原子转移到 一个铜离子 (Cu2+)的简 单的氧化-还 原反应来说明。
生物化学课件:13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生物化学课件:13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e31c124a5f0e7cd18425366f.png)
电子传递的能量计算
ΔG°′=-nFΔE°′ ΔE°′= E0正极 - E0负极
三、电子传递与ATP合成
• 细胞内ATP 的合成是在ADP水平上进行的 ADP + Pi → ATP
• 异养生物体内高能磷酸键的形成方式有两 种:
– 底物水平磷酸化 – 氧化(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一)生物体内ATP的生成方式
(一)呼吸链的组成
复合物I
NADH-CoQ 还原酶
(NADH脱氢酶)
辅助因子: FMN,Fe-S
复合物II
复合物III 复合物IV
琥珀酸-CoQ 还原酶
(琥珀酸脱氢酶)
辅助因子: FAD,Fe-S
CoQ-细胞色 素c还原酶
辅助因子: Fe-S,血 红素
细胞色素c 氧化酶
辅助因子: 血红素, Cu离子
2.复合体Ⅱ(琥珀酸-CoQ氧化还原酶):
功能: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琥珀酸→ FAD;Fe-S1; Fe-S2 ;Fe-S3 →CoQ
➢ 2005年,我国饶子和院 士在Cell杂志上发表论 文“Crystal Structure of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 II” (Cell. 2005 121(7):1043-57) ,首 次解析了复合物Ⅱ的三 维结构
能
关于能量代谢的说明
➢ 传统的能量代谢理论认为,有机物脱下的H 经氧化呼吸链传递时: 1 FADH2可生成2 ATP 1 NADH•H+可产生3 ATP。
➢ 现在普遍认为呼吸链递氢和递电子所产生的 能量并不完全用于ATP的生成: 1 FADH2只生成1.5 ATP 1 NADH•H+只产生2.5 ATP。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370b74335727a5e9856a6156.png)
线粒体内膜的功能有3个方面:
1.氧化脱羧生成CO2的同时,NAD+、FAD还原为
NADH和FADH2,这发生在线粒体基质或面向基 质的内膜蛋白质上; 2.电子从NADH和FADH2传至线粒体内膜上,并同 时形成跨膜质子泵; 3.将储存在电化学质子梯度的能量由内膜上的 ATP合成酶合成ATP。
二、线粒体的跨膜转运系统
(一) 细胞溶质还原当量的跨膜转运
在胞液中代谢产生的NADH上的电子可
通过一定的穿梭系统转运进入线粒体内
膜的电子传递系统中
穿梭系统: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磷酸甘油穿梭
1.苹果酸穿梭
线粒体膜 胞液 NAD+ 苹果酸 基质 苹果酸 NAD
+
苹果酸脱氢酶
苹果酸脱氢酶
NADH + H+
草酰乙酸
α-酮戊二酸
NADHCoQ氧化还原酶 *简写为NADHQ还原酶,即复合物I,是一种黄
素蛋白。它的作用是催化NADH的氧化脱氢以 及Q的还原。所以它既是一种脱氢酶,也是一 种还原酶。
*NADHQ还原酶含有46个
多肽链。它的活性部分 含有辅基FMN和5-7个铁 硫簇。
辅基FMN
NADH + H+ + FMN FMNH2+ NAD+
呼吸毒物-阻断电子传递
某些物质能抑制呼吸链传递氧和电子,使氧化作用
受阻,自由能释放减少,不能合成分子ATP。 呼吸毒物:阿米妥、鱼藤酮、抗霉素A、CO、CN-等。
抑制部位
ATP ATP ATP FMN 代谢物→NADH→ Fe-S →CoQ→Cytb→Cytc1→c→aa3→O2 ↑ ↑ ↑ ↑
阿的平 阿米妥(麻醉药) 抗霉素A 鱼藤酮(杀虫药) CO CN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