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边塞征战诗
《关山月》【参考答案】 1.AC (选A给2分,选C给3分。A.“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错, 应为从“征人”的角度观察。B.对三、四句诗意思的解释,正确无误。 C.“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 志”错,曲解诗意。D.对诗歌意境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相符。E.对诗歌主 旨的理解,正确无误。) 2.(6分)(1)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漫天遍野的大 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2)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相互独立的意 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 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3)景因情而怨,情 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 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 残,心未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 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E.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作者通过“雪晓”“寒灯”“ 断 漏”“ 斜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都非常的相似。请问两首词都主要运用 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3、请把全诗翻译成白话文。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答案: 14.C E(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并非“以动衬静” E.“漏声断”是 漏声滴断的意思。C3分 E2分) 15.(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 (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 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②以景结情 (借景抒情)。(1分)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 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 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高考示例】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2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 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 么样的情感? “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 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高考链接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蓟(jì )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回答下列问题: ⑴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⑵王诗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高诗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⑶同为边塞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不同?
鉴赏步骤及方法
• 1、概括意象 • 2、分析情感 • 3、明确手法
课堂示例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 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 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频繁调动,怨生活单调,怨气候酷寒,怨 戎马生涯,久戍不归。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 黩武的谴责。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边塞征战诗》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
意象 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
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
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选项
突出特点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
情感
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 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边塞征战诗》
高考语文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 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 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旅有关的字词。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互文、用典等。
技法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链接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
教材 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
边塞征战诗、羁旅行役诗鉴赏
这里,我们认为施补华的观点很有道理。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此诗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咏叹。先来看诗中的欢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跃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当然,如果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上什么关键,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以考虑给分。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
五、归家无望的哀伤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 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报 国无门的无奈。 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将士归家无望的哀伤和 报国无门的愤懑
三、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揭露官兵之间的矛 盾,表达反战主题。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控诉边 将的无能、骄奢,讽刺朝廷不公与腐败等等。
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 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 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威猛英勇将士的赞美
2、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 时空对比等效果。
3、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 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
的艰苦。
4、用典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 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 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 平。
四、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 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 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 塞风光作为背景。
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 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 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 象。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边塞征战诗鉴赏..
•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
• •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 用? • •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 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 补充注释 • ①辕门:指军营的大门。②吐谷浑:中 国古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 裔。 • 参考译文: •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 之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 速出击。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 北岸和敌人展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 火,现在就传来了已得大捷的消息。
宋代: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 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 些惆怅。
鉴赏要点分解:
第二是要推敲作品中蕴藏的 不同思想感情。
# 辨别不同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良人罢远征。
边塞诗歌中的用典: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
• 参考答案 •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 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戌卒离别家 乡到边关的路。 •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 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 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 ”“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 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边塞征战诗鉴赏
• 一、概念: • 以异域自然风光、边塞战争、戍 边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 1.战具
•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战车、铁衣、 铁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等。 • 羽书即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 书。羽书、金鼓、战车、烽烟、羽书等展 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铁骑、旌旗饱含 着军容整肃的自豪感。
• 4、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5、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反对无 休止的战争,渴望和平的生活。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杜甫《兵车行》
•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借问梅花 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也 是指乐曲《梅花落》,这里将曲调《梅花 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 成一种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 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 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 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 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征人思乡、闺妇盼归
• 渔家傲· 秋思 • 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6.英雄人物
• 卫青: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 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 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善于以战养战, 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 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 立私威。 •
古诗题材鉴赏:边塞征战诗
1、歌颂祖国边塞雄奇壮丽、奇异独 特的景观。
大漠雪,燕山月似钩。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主战思想:描写艰苦激烈的戍 边生活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 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 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如,《从军行》《使至塞上》《 燕歌行》《兵车行》等
(一)标志·典型意象:
人物:单于、都护、将军、征人(少妇)、胡儿 景物:秋月、落日、雪山、冰雪、大漠、孤城、 边关、黄河、长云、黄云、雨雪、风沙、碎石; 器物: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刁斗、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轮台、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 楼兰等。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等 音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 身上那凝而不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 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 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雪的战斗 豪情。
二、知类型、明共性
(一)标志·标题
“行”“军”“戍” “征人”“塞上”“塞下” “从军”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词会出现在标题中。
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期间,封常清曾几 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 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这首 诗是岑参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
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 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 斗气志。
边塞征战诗鉴赏
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PPT课件整理
13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 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 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 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 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
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
现柔和温暖。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 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PPT课件整理
6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 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的 。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 明。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 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PPT课件整理
9
•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 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 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 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 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PPT课为件国整理牺牲的豪侠实质。 17
边塞征战诗鉴赏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忘 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 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表 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 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 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 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 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 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 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 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
第二把飞刀
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王昌龄《从军行(七)》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 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 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 光。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衬托出唐军 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 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 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 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 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 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 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 国主义精神。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 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 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 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 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 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 《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 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 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 《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 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 扩展。
边塞古诗赏析
边塞古诗赏析边塞古诗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边塞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
没完没了的,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
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
“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
边塞征战诗诗歌鉴赏
解读边塞诗主旨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形象,弄清景物描写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抒之情的关系。
2.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词句。 3.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
时代背景。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 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边塞征战诗的常见主题分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 兰。李白《塞下曲》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 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南园》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 ,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 ,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 显示必胜的信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一夜落满关山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 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 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国运的盛衰) 2、中晚唐诗: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戍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 用?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 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 雪、风沙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 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胡 羌 羯 夷等少数民族 碛(沙漠) 轮台 龟 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 关、凉州、楼兰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等。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古代诗歌鉴赏
之边塞征戍诗鉴赏
一、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指以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诗歌。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 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 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自从南朝以来,边塞征戍的题材逐渐为诗人所注目,但还没有条件足以形成一个诗歌流派。
到了盛唐,由于边塞战争频繁(包括抵御少数民族骚扰入侵的自卫战争和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开疆拓土的侵略战争),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考试而进身容易得多,在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奇情壮彩的边塞征战诗便大大发展起来,成为唐代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
作为代表诗人,当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主。
(一)首先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唐时,体现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情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忧伤。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更多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尽管仍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一些凄厉和惆怅。
(二)在边塞征战诗的大题材下,每首诗都有各自的思
想感情特点。
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战士的乡愁和妻子的离恨,有边塞生活的艰辛和边塞战争的残酷,有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抒发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
全诗苍凉悲壮、深沉含蓄。
有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有西北边地的奇异风光、边塞风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华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要注意体会跃起于边塞征战诗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痛恨庸将(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三)边塞征战诗体现出来的风格不同: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四)注意与战争有关的词语:如“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
又如一些曲子,如“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苦)”(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杨柳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