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陵墓部分
一、名词
1.十三陵牌坊:十三陵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
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2.大红门:清代陵制。清西陵、清东陵中是整个陵园的总大门。单檐庑殿顶,有三个拱券式门洞。红色墙体,黄
琉璃瓦顶。
3.石像生:石象生又称石翁仲,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为石雕人物、
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神道两旁排列着一群石兽,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石兽如同一批“卫士”护卫着皇陵。这些石兽又名“石象生”、“石翁仲”或“石兽群”,是陵墓的装饰性建筑。
4.棂星门:棂星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的一种形式,出现时间不晚于唐代。棂星门通常是两个立柱,上搭一根
横木,称为额,形成门框,内装对开门。棂星门是从古代的乌头门发展而来的。有说棂星门指的就是天门。所以宫室,祭祀建筑(如天坛,社稷坛)坛庙和陵寝建筑都设有棂星门。
5.陵门:找老师答疑。
6.长陵祾恩殿:棱恩殿和故宫中的太和殿一样大,总面积达1956平方米。它有一点比太和殿更突出,这就是它的
柱、梁、檩、椽和檐头全部使用楠木,殿内的32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丝楠木制成的。
7.石五供:石五供始见于明代永乐帝长陵,后为定制,从佛教中借用的供养祭器。清代陵制规定凡帝、后陵均设
置石五供,位于二柱门以北的正中神道上。由石祭台和一个炉、2个花瓶、2个烛台组成。
8.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
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到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9.宝顶:皇家陵寝主人的坟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称宝顶,底下是地宫。宝顶用白灰、沙土、黄土掺和成“三合土”,
一层一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同时加用铁钉,所以十分坚固。
10.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城北约45公里的万寿山南麓。明代迁都到北京后,从永乐到崇祯的14代皇帝中,除景
泰帝都葬于此,通称十三陵。诸陵各距山峦,顺依地势,以长陵为中心错落拱卫,形成了气势磅礴、恢宏壮阔的陵区总体。十三陵的规划设计充分展现出陵墓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充分体现出自然美与建筑美的交相辉映。
11.唐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
工程才基本完工。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二、画图
1.明长陵总平面示意图(中建史P.140或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P.143)
2.长陵祾恩殿平、立面(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P.143)
三、思考
1.陵墓建筑的发展演化过程
1)秦陵:以高为贵,以方为尊,为现存最古老的陵墓。
2)汉陵:形成了完善的规则,形成了帝陵建筑群,出现石像生(东汉起),东汉的规模相对减小。提倡薄葬。
3)三国至隋: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盗墓严重,主张薄葬,陵墓规模减小,地上不留痕迹。
4)隋唐陵:天下富足,厚葬盛行,追求高大,以方为贵。
5)五代十国,国家分裂,陵墓不求高,规模小。
6)宋陵:规模似不大,地上建筑变化不大,重视墓室。地下墓室工整,装修精致,出现陵区,规模小。宋有生前不营宫陵的定制。工期和经济的制约,形似相近,规模雷同。
7)元陵:少数民族,四方征战,随死随葬,无处可寻,流沙覆盖。
8)明陵:体系工整,时代特点鲜明。
9)清陵:沿袭明陵的制度,只是规模上不如明陵。
2.明十三陵总体规划布局及其艺术成就
规划布局:十三陵中诸陵各距山峦,顺依地势,以长陵为中心错落拱卫,形成了气势磅礴、恢宏壮阔的陵区总体。长陵十三陵的首陵,规模最大,地位最显要。它的前方设置了一条长6.6公里的神道,神道以石牌坊为起点,沿线设大红门、碑亭、望柱、18对石象生和一组棂星门。不仅是长陵的神道,也是整个陵区共用的神道。
通过它,以少量的建筑控制住广阔的陵区空间,强化了陵区的整体性。十三陵群陵的成团布局形式,是一个重大创举。
艺术成就:1)长陵祾恩殿中的12根金丝楠木柱举世罕见。2)注重建筑族群和自然的呼应融合。3)注重选址,看中风水的“形”与“势”。4)重视对个体局部,细节性的建筑空间构成——重形。表现为尺度宜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5)重视建筑组群布局及其远观效果——重势。表现为建筑宏大气魄,性格鲜明。6)重视大小、高低、远近、离合、主从、虚实、动静、快慢的结合。变现为时空关系的转换,形与势的转换。
3.明十三陵遵循的礼制制度
1)等级森严的陵墓制度,视为国家典章制度的组成部分。
2)十三陵有四种类型:初始型:以宋陵陵制为主,略有变革。创新性:有所创新,称为后世典范。逊制型:大多数陵“逊避祖陵”,减小规模。特例型:
3)只有帝陵无后陵。
4)殉葬——专制色彩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