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溶液浓度计算涉及到实际应用,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溶液的配制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
3.溶液浓度的计算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溶解过程的微观机制理解。
2.溶液浓度计算中单位换算和应用题的解决。
3.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精确性。
教学设想:
d.结合实际案例,介绍溶液在生活、工业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价值。
2.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a.利用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溶解过程的微观机制,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
b.在进行溶液浓度计算教学时,设计梯度性练习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单位换算和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4.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学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3.溶液的配制:讲解溶液配制的原理、方法以及所需仪器,如烧杯、量筒、滴定管等。
【教学方案】《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分辨典型溶液
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都伴随能量变化。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通过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构建概念的能力。
6.通过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7.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的形成及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024年版)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核心素养目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对食盐溶解过程的微观揭秘,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建立微粒观;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判断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知道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与微粒运动有关,初步建立能量观;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掌握乳化的原理,并了解溶液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解决措施: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动画和演示实验境 【情景创设】播放图片:生理盐水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1.氯化钠注射液是无色的,它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氯化钠是怎样溶解于水中的?一探:【提问】将一定量的食盐放入水中,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食盐去哪儿了?【微观探源-播放食盐溶解的动画】【微观探源-播放蔗糖溶解的动画】二探:液【展示图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提问】1.生理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说明了溶液具有什么特征?2.如果把生理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说明溶液具有什么特征?【提问】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3、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吗?【讲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并展示常见的溶液,让学生根据规则进行判断三探:质 时 的 【情境导入并提问】为什么摇一摇就能使饮料变冰呢?思考、判断【引导】设计实验【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氯化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讲解】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呈现图片】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乳 化 【提问】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演示实验】洗涤剂和油污作用【讲解】乳化的原理【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都能洗掉油污,去污原理相同吗?归 纳 讨论、交流、表达、最后归纳出溶液化。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溶液的初步学习,使学生建立溶液的概念,并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2.知道溶液、溶质和溶剂和概念;3.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4.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化学实验中也多次使用过溶液,而且知道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然而对于溶液,学生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均一性。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引课师:我手里有两杯纯净水,向其中一杯中加入2药匙硫酸铜,另一杯中加2药匙泥土,现在烧杯里的物质还是纯净物吗?(停顿)还能称之为水吗?生:不是。
不能。
师:(举泥土的烧杯)在化学上我们称这类的混合物为悬浊液,(举硫酸铜溶液)这类的混合物为溶液。
那什么是溶液?它是怎么形成的?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生: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师:请同学们参照这两杯液体,结合学习目标,利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26-27页上半部分和28页下半部分。
并将你的收获和疑惑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我的收获和疑惑的空白处。
现在开始看书。
生:看书。
师:停。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的收获。
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名同学各读一遍,全体同学齐读一遍)师:你能说出我们身边哪些物质是溶液吗?生:蔗糖水、食盐水等。
(如果有人说出非溶液的例子,可以让其他同学说下是否认同?)师:泥水为什么不是溶液呢?生:师:大屏幕展示均一性和稳定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结合实验探究过程,撰写一篇关于溶液形成过程的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观察现象和结论等内容。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溶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有所抵触。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请大家课后完成这些作业,进一步巩固溶液知识。如果有疑问,欢迎随时向我请教。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溶液的形成、特点和应用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生活中的三种溶液实例,并简要说明其组成和用途。通过这个作业,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6)拓展延伸:介绍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记忆。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2.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3.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重点:①建立溶液概念②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难点:①从微观上认识溶液②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关键点:溶液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及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探究:新课程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使每一位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3、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4、启发式教学:贯穿互动教学模式的始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四、教学过程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P32 1,2题
优等生选做:优化设计提高题
薄弱生必做:优化设计基础题六、教学反思。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定义、溶 Nhomakorabea过程、特点及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问题,如饮料的配制、药剂的稀释等。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分析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不能通过滤纸等。
4.举例说明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饮料、药剂、化肥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通过对溶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溶液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验、生活实例等多角度深入探讨溶液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溶液的概念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能正确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比照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2〕从微观上认识溶液【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实验材料及器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海水、河水、湖水和地下水等天然水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洁的水。
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二、新课学习一、溶解的过程活动天地:观察食盐的溶解视频:观察食盐的溶解在一只盛有约50 mL水的小烧杯中,参加匙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直至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
触摸烧杯,感受温度变化。
[氯化钠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氯化钠溶解]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氯化钠溶于水各局部的液体都具有了咸味,且咸的程度相同]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想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不会从水中别离出来。
]像这种,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均一性、稳定性]氯化钠溶液就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在此混合物中,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0-9m〕,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
取出氯化钠溶液的任意一局部进行比拟,会发现其组成完全相同。
这是溶液的均一性。
不管放置多久,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别离出来。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液的特征。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教学准备】50 mL烧杯、试管、试管架、烧杯、玻璃棒、洗瓶、高锰酸钾、碘、蔗糖、食盐、硫酸铜、乙醇、汽油、植物油、胶头滴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情境创设: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许多溶观察、思考、倾听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液,如制取氧气用到的过氧化氢溶液,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用到的硫酸铜溶液,制取二氧化碳用到的稀盐酸溶液,等等,教师展示实物“硫酸铜溶液”和“稀盐酸”,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的想像能力新课讲授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与探究(一)按如下图完成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50 mL烧杯三个、药匙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结论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请学生们观察实验情况: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时发现这些物质在水中不见,你们能从微观方面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吗?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学生培养学生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刚才实验中的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教师设疑:如果将碳酸钙等不溶水的物质加入到水中,能否形成溶液?溶液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不能,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溶液的形成课时一》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由学生已经知道的几种溶液和混合物的概念提问混合物里的成分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播放蔗糖和食盐溶于水形成溶液的实验视频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糖水蔗糖(固体)水食盐水氯化钠(固体)水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6.讨论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是否也是无色透明的呢?展示学过的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总结一些常见离子在溶液中的颜色,为后面的金属盐溶液题目做准备。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播放实验视频2.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3.师生活动2:总结溶质溶剂溶解情况碘水碘难溶于水碘汽油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下一个课题即将要学习的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重要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等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
此课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课件展示,并注意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化学中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且排在后面的酸碱盐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也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好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掌握生活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将课本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做成课件形式,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分析讨论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实验内容更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展示课件的同时,通过现场操作多个探究性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3、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鼓励学生上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向全班强调基础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教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固体药品的正确取用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之前所学实验操作的直观印象。
教学策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多个教师演示实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更加直观,还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亮点在于: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布置作业小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亮点使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料、药剂等为例,引导学生发现溶液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实验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溶液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后遇到问题时及时提问,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感知溶液的存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明确溶液形成的原理。
3.总结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引导学生总结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巩固他们对各种分散系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
2.理解溶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掌握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
4.了解溶解物质的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物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溶质和溶剂。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玻璃杯、不同溶解度的物质(如食盐、砂糖、小苏打等)、温水。
2.图片或实物: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以往的实验经验。
•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实验探究(20分钟)•学生们自行组队进行下面的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
•步骤:–步骤一:每组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盐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二:再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砂糖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三:再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小苏打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四:观察每种溶液的外观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规律。
3.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介绍溶质、溶剂和溶解的概念。
•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要求学生举一些例子进行区分。
4. 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逐个检查并讲解正确答案。
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规律,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区分。
•学生们将总结的内容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中。
五、课堂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总结你对溶质和溶剂的理解。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写下你对下一节课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构成(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景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溶液在消费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实验和科学探求的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景象的能力,学会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先生学习化学的兴味,感受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难点:对溶液特点的理解学法指点【新课导入】溶液在消费和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糖水、盐水、食醋等等,和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关。
因而科学的认识溶液,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利用溶液。
本节内容次要以小组合作,实验探求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同学们要积极参与实验探求,大声表达本人的观点,大胆质疑,学有所得。
【学习导航】扬帆:自学并完成以下填空题:1.溶液:是或物资分散另一种物资里,构成、的物。
交流与表达:我发现了:1.溶液的特点: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颜色、密度等)都相反。
不变性:当外界条件(温度、溶剂量、压强等)不变时,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成绩2.一种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资吗?交流与表达探求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我们还可以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形状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请同学们根据所做的实验完成下方的总结。
总结与归纳:溶质可以是,也能够是或体。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液体是;两种液体相溶时普通把量少的叫做,量多的叫做;如果其中有水,不管水量多少,普通把水叫。
探求三:溶液的命名请同学们认真浏览下方【材料】内容,学习溶液命名的方法,为实验中所得的溶液命名。
【材料】命名方法:溶液的名称通常为“溶质的溶剂溶液”,若溶剂是水,溶剂名称可以省略,例如:硫酸铜溶于水叫做硫酸铜的水溶液,简称硫酸铜溶液,所以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
探求四:溶液的运用溶液在消费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大家的生活毫不相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形成_第一课时_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认识乳浊液,并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体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提问:同学们平时喝过哪些饮料?它们都是溶液吗?•引出课题: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教授活动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药品:蔗糖、氯化钠晶体、水•仪器:玻璃棒、两个100ml小烧杯、药匙实验步骤:. 分别将蔗糖和氯化钠晶体放入两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 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记录:•蔗糖和氯化钠晶体逐渐消失在水中,形成透明溶液。
结论:•蔗糖和氯化钠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溶液。
提问:为什么这两种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呢?播放动画:蔗糖和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现象。
讲解:•构成蔗糖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蔗糖溶液。
•氯化钠溶于水时,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思考问题:. 形成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从烧杯中取出部分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有固体析出?总结:•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和混合物的特征。
提问:蔗糖溶液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过渡:•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那么其他物质能否作为溶剂呢?活动探究二: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序号:1、2、3、4•溶剂:水、水、汽油、汽油•溶质:碘、高锰酸钾、碘、高锰酸钾实验步骤:. 分别将碘和高锰酸钾放入盛有水和汽油的烧杯中。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如饮料、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问方式,回顾已学的溶液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探究,深化理解
-设计一系列实验,如蔗糖溶解实验、氯化钠溶解实验等,让学生观察溶解过程,总结溶液的特点。
4.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并尝试自行解答。问题可以涉及溶液的形成、性质、制备方法等方面。
5.深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医药、环保、食品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领域,撰写一篇短文,分享你的发现。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请注意保持字迹清晰、内容准确。
2.小组合作的实验报告,需注明每位组员的具体贡献。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师应分层设计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组成、特点及分类。
2.学会制备溶液的方法,能够运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掌握溶液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液的形成、性质和制备方法,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溶液现象,如饮料、药水等,了解它们的组成和特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解释溶液的概念,区分溶质、溶剂、溶液。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都伴随能量变化。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构建概念的能力。
2.通过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的形成及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