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历史

我的家乡——泉州风土民俗:1. 茶文化:闽南人好饮茶。
泉州也不例外。
以茶会友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具。
2. 元宵节:每年的元宵节,泉州会举办游街。
基本上是从涂门街到文庙,开始游街仪式。
晚上的文庙人最多,以社会活动过节,俗称“闹元宵”,出门游上元,看花灯、焰火、猜谜语、攻炮城,举办文艺踩节:化装游行有宋江阵、踩高跷、迎阁、骑马队,乐队有南音、十音、车鼓阵、笼吹,舞蹈有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剑舞、扇舞等。
据说元宵晚吃甘蔗对牙齿好。
3.春节:春节的时候泉州人会互赠柑橘,其中以安西蜜桔,永春金桔最佳。
关于压岁钱的给法,只要没成家的人都可以再拿压岁钱。
4.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5. 十六岁生日:泉州人注重过16岁生日。
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
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和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
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名胜古迹:1.涂门街: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
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
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
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福建泉州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泉州的风俗习惯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每一种风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福建泉州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泉州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清明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泉州的清明节庆祝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会烧纸钱、烧纸衣服、烧纸车等,这些都是为了祭奠祖先。
此外,泉州人还会用鸡蛋、花生、糯米等食材制作出传统的“清明糕”,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美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
泉州人会在中秋节期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
此外,泉州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争灯”比赛。
这个比赛是用竹子做成的灯笼,争相抢夺中间的红球,看谁先抢到谁就是胜利者。
二、婚俗泉州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泉州,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先是新娘出门,接着新郎到新娘家里迎娶。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如破解谜语、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勇气。
到了新娘家后,双方要进行“抢亲”仪式,就是新娘的家人要阻拦新郎的入门,新郎要通过各种方法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
在泉州,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喜饼”。
喜饼是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形状像一个小小的圆盘,上面印有新人的名字和结婚日期。
在婚礼上,新人要亲自将喜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民间艺术泉州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泉州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泉州木偶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性,他们通过木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配合着各种音乐和唱腔,让观众沉浸在其中。
除了木偶戏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南音、客家山歌、太平歌词等。
泉州的民俗风情有哪些值得一看

泉州的民俗风情有哪些值得一看泉州,这座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城市,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每一种民俗风情都是泉州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
泉州的民俗风情中,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悠扬婉转的旋律,古朴典雅的韵味,让人陶醉其中。
演奏南音时,演唱者用独特的闽南语腔调,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
那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乐器的合奏,仿佛能穿透时光的壁垒,带领人们领略千年前的风雅。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庙宇,时常能听到这美妙的南音,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泉州人民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泉州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高甲戏以其夸张的动作、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而闻名。
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脸上画着浓重的妆容,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现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无论是英勇的武将、机智的谋士,还是多情的佳人,都在舞台上活灵活现。
观众们在台下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紧张屏息,沉浸在这充满欢乐和惊喜的表演之中。
每逢传统节日,泉州的民俗风情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春节期间,泉州人会举行盛大的游神活动。
街头巷尾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们抬着神像巡游,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游神队伍中,有舞龙舞狮的精彩表演,还有身着古装的仪仗队,热闹非凡。
而在元宵节,泉州的花灯则成为了主角。
各种造型精美、巧夺天工的花灯挂满街头,有传统的宫灯、动物灯,也有充满现代创意的科技灯。
人们在花灯下穿梭,猜灯谜、赏灯景,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闽南传统建筑也是泉州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红砖红瓦的古厝,燕尾屋脊高高翘起,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古厝的布局严谨,注重通风采光,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在门窗、墙壁上,展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
还有那气势恢宏的土楼,圆形或方形的建筑结构,不仅具有防御功能,更是家族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是多种宗教兼容并存,民间信仰繁杂,节日活动丰富,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工艺技术独特,且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闽越族和汉族的习俗。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元素:
1. 宗教:泉州是多宗教的城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在历史上都有传播。
2. 方言: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
3. 节日:泉州民俗古朴,除了具有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还有随着泉州市各区人民生活习惯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节、三月的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樟树王节、六月的鲤城关帝文化节、永春魁星文化旅游节等。
4. 嫁娶文化:泉州传统的婚姻习俗,包括相亲、订婚、结婚等。
5. 饮食文化:泉州的传统美食有蚝煎、天公豆、深沪水丸、鱼丸、崇武鱼卷等。
6. 丧葬文化:泉州传统的丧葬习俗,包括入殓、出殡、安葬等。
7. 方言文化: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
总之,泉州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值得深入探索和了解。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
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和人民的智慧。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探寻那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泉州的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以其古朴优雅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方式而闻名。
南音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演奏者们配合默契,丝丝入扣的音符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悠远的时空。
演唱者则用闽南语婉转吟唱,歌词往往富有诗意,讲述着爱情、生活和历史故事。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时常能听到这悠扬的南音,让人陶醉其中。
泉州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出彩,演员们通过夸张的动作、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将各种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剧情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高甲戏的舞台总是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说到泉州民俗,怎能少了拍胸舞呢?这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民间舞蹈。
舞者们赤裸着上身,头戴草箍,随着节奏强烈的音乐,一边拍打着胸膛,一边跳跃扭动。
他们的动作豪放有力,表情欢快热烈,展现出泉州人民的豪爽与热情。
拍胸舞通常在民俗活动中表演,如迎神赛会、喜庆节日等,为现场增添了浓厚的欢乐氛围。
除了音乐和舞蹈,泉州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存。
其中,开元寺是泉州佛教文化的代表。
这座古老的寺庙建筑宏伟,保存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每年的佛诞节等宗教节日,开元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而清净寺则是泉州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泉州的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更是大放异彩。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挂灯笼,还有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位于福建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泉州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活动,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泉州的土楼是其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由厚重的土坯和石块建造而成。
泉州地区的土楼被誉为“活化石”,既是传统村落的居住建筑,也是土族文化的象征。
著名的土楼群有南靖土楼群和田螺坑土楼群,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次,泉州的木偶戏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主要以手法、声腔和表演为特色,以其栩栩如生的木偶形象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泉州木偶戏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传统的泉州南音、泉州刺绣、泉州剪纸和泉州民间舞蹈等都是泉州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泉州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护和传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例如,举办展览、举办艺术节和开展培训等活动,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和创新。
总之,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这座城市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泉州的独特魅力。
泉州的民俗文化

拍胸舞
拍胸舞在泉州农村极为流行, 对它的源流说法不一。一说源自梨 园戏《李亚仙》的折子《莲花落》, 是郑元和浪迹街头,与众丐行乞时 边唱边舞,以抒胸臆;一说是早已 有之,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马 远《踏歌图》,即为描绘拍胸舞场 面。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 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 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 《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 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 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 足、拍胸、扭腰;双手起落,有节 奏地拍胸挟腋、偶而又投足拍腿、 屈臂击肘。时而跳跃、时而跪蹲、 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 豪迈矫健,情绪热烈,风趣浪漫。
什么是泉州民俗文化
•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 现代考古的发现,南安大盈青铜器的出土, 说明在先秦久远的年代,早就有人类在这 个地区繁衍生息。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的发展,在泉州这个区域内,形成了非常 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草莱初辟的泉州 先民———“闽越人”,他们有“以舟为车, 以楫为马,以海为田”的故地习俗;有千 里跋涉、举族南迁的“中原人”,他们带 来了华夏民
谢谢观看
请多指教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拍胸舞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
家乡 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
五年四班黄宇轩
目录
• 1、什么是泉州民俗文化
• • • • • 2 、拍胸舞 3 、南音 4 、高甲戏 5 、南戏 6 、谢谢观看
南戏
宋末元初,用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 要声腔的泉州南戏开始形成,很快流行于原 泉州府、漳州府所属各县及广东海陆丰等闽 南语系地区。明末清初,南戏达到鼎盛时期, 除遍布台湾岛外,更随着华侨的足迹传入东 南亚诸国。 早期形成的南戏有 梨园戏和悬丝傀儡戏 (提线木偶),明清 间,又有布袋戏(掌 中傀儡)、打城戏、 高甲戏等相继崛起。
泉州的节庆习俗有哪些值得了解

泉州的节庆习俗有哪些值得了解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它们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泉州传统文化的瑰宝。
以下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了解那些值得深入探究的节庆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泉州有着独特而热闹的庆祝方式。
年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清洗衣物、器具,寓意除旧迎新。
贴上喜庆的春联和精美的窗花,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桌上少不了象征团圆的鱼丸、肉粽等美食。
零点钟声敲响,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能扫地、倒垃圾,以免把财运扫走。
从初二开始,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
元宵节在泉州同样备受重视。
花灯是这个节日的主角,街头巷尾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也有现代的创意花灯。
人们在这一天赏花灯、猜灯谜,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此外,还有游龙灯、舞狮子等精彩的民俗表演,让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清明节,是泉州人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墓地、献上鲜花、祭品,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在这个节日里,家族成员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缅怀逝去的亲人,传承家族的记忆和文化。
端午节,泉州人除了包粽子、赛龙舟外,还有独特的“嗦啰嗹”习俗。
“嗦啰嗹”队伍会走街串巷,唱着吉祥的歌谣,为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七夕节,在泉州又称为“七娘妈生”。
这一天,家中有未满 16 岁孩子的家庭,会准备供品祭祀“七娘妈”,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中秋节,泉州人除了赏月、吃月饼外,还有“烧塔仔”的习俗。
人们用红砖砌成塔形,里面堆满柴火,在夜晚点燃,火焰冲天,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冬至,泉州人有“冬节不回家无祖”的说法,在外的游子都会尽量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搓汤圆、吃汤圆,象征团圆。
泉州的闽南文化民俗有哪些独特之处

泉州的闽南文化民俗有哪些独特之处泉州,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坐落在福建省的东南沿海。
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民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闽南文化民俗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发展,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闽南话,作为泉州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音韵和词汇,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泉州人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闽南话,声调丰富,抑扬顿挫,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
比如“呷饱未”(吃饱了吗)、“利厚”(你好)等常用语,简单却饱含亲切。
这种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情感的纽带,让泉州人在乡音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泉州的闽南建筑也是一大特色。
那红砖红瓦、燕尾屋脊的古厝,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厝的布局严谨,注重对称和通风采光。
屋脊上的燕尾高高翘起,仿佛要展翅高飞,象征着吉祥如意。
而那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更是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工匠们的巧思和精湛技艺,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走在泉州的古街巷弄,古厝错落有致,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
闽南的宗教信仰在泉州也表现得十分多元和融合。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处。
开元寺、清净寺等宗教场所见证了泉州宗教文化的繁荣。
特别是开元寺,那宏伟的建筑、古老的双塔,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祈福。
而每逢宗教节日,寺庙里香火旺盛,人们虔诚地祈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
这种宗教信仰的多元与融合,体现了泉州人民的包容和开放。
闽南的传统节日在泉州更是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精彩纷呈。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走亲访友,互道新年祝福。
而在元宵节,花灯展是必不可少的。
各种形状、色彩斑斓的花灯挂满街头巷尾,让人目不暇接。
端午节时,赛龙舟则是重头戏。
龙舟在江上飞驰,鼓声震天,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勇争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欢乐的庆典,更是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方式。
闽南的饮食文化在泉州也是独具魅力。
面线糊、肉粽、土笋冻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泉州的特色

泉州的特色
泉州是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
以下是一些泉州的特色:
1.历史文化: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和博物馆,如开元寺、东西塔、清净寺等,展示了泉州深厚的历史底蕴。
2.宗教文化:泉州是中国宗教文化的汇集地,这里有多样的宗教建筑和文化遗产,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让泉州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
3.自然景观:泉州的自然景观也非常迷人,如清源山、九日山、戴云山等,都是旅游爱好者探险和观赏的胜地。
4.民俗文化:泉州的民俗文化独特而丰富,如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都是泉州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5.美食:泉州的美食文化也非常出名,如土笋冻、牛肉丸、鱼丸等,都是泉州的传统特色美食。
6.侨乡特色: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许多泉州人旅居海外,为泉州的文化和经济带来了独特的元素。
7.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如红砖楼、闽南古厝等,展现了泉州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风情。
总的来说,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风景优美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
泉州有哪些特色民俗活动值得体验

泉州有哪些特色民俗活动值得体验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动,每一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以下就为您介绍一些值得体验的泉州特色民俗活动。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嗦啰嗹”。
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端午习俗。
在活动中,人们头戴“簪花围”,扮成铺兵、旗手、花婆等角色,抬着龙王头,敲锣打鼓,走街串巷。
队伍中有人唱着“嗦啰嗹”的歌谣,歌词诙谐有趣,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沿途的居民则在家门口设香案,迎接队伍,祈求平安吉祥。
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拍胸舞”也是泉州民俗的一大亮点。
舞者赤膊上阵,头戴草箍,随着音乐的节奏,双手依次拍击胸、肋、腿、掌,动作矫健有力,豪放洒脱。
这种舞蹈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质朴的美感,展现了泉州人民的热情与豪爽。
无论是在重大节日还是民间庆典上,拍胸舞的出现总能瞬间点燃现场的气氛,让观众感受到泉州民俗的独特魅力。
说到泉州民俗,怎能少了“火鼎公婆”呢?这是一种富有喜剧色彩的表演形式。
由公婆二人分别扮演“火鼎公”和“火鼎婆”,公执长柄竹扇,婆执彩帕,在欢快的音乐中,围绕着燃烧的火鼎,做出各种夸张、滑稽的动作。
他们的表演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充分体现了泉州人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
“永春纸织画”则是泉州民间艺术的瑰宝。
它以纤细的纸丝编织而成,画面朦胧而富有诗意。
制作纸织画需要经过裁纸、编织、裱褙等多道工序,工艺十分复杂。
在永春,您可以亲自参与纸织画的制作过程,感受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泉州南音”更是泉州民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它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以其古朴优雅的旋律、丰富多变的唱腔而闻名。
在南音的演奏中,常见的乐器有琵琶、洞箫、二弦等。
聆听南音,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
“提线木偶戏”同样令人称奇。
表演者通过手中的丝线操纵木偶,使其做出各种细腻而生动的动作。
木偶的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仿佛具有生命一般。
(完整word版)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一、一日三餐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
作为正餐的补充。
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
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
在安溪、永春。
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
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
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
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
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
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
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
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
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
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
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
泉州端午节的特色民俗活动

泉州端午节的特色民俗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各个地方都有
不同的庆祝方式,泉州的特色民俗活动更是深受游客喜欢。
以下是泉
州端午节的特色民俗活动:
1.划龙舟比赛
划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在泉州,每个龙舟都是由
二十四个人驱动的,其中十二个人坐在左舷,另外的十二个人则坐在
右舷上。
在比赛中,龙舟和船队成员都需要全力以赴地伴随着锣鼓声
和哨声,以最快的速度划行到终点。
2.背篓比赛
背篓比赛是泉州端午节的传统项目之一。
比赛中,选手需要背着一个
篓子,里面装满了沙袋。
选手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边背着篓子跑,一边从篮球架上拿下立着的篮球,一共拿八个篮球。
这场比赛所体现
的是泉州传统工作文化、勤劳精神和敬业精神。
3.舞狮表演
舞狮表演常常被用来展现文化底蕴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在泉州端午节的舞狮表演中,人们手持彩龙头和一条狮子尾巴,一边扭曲身体,一边摆动双臂来表现狮吼和狮跳场面,生动夺目,赢得了游客的广泛好评。
4.祭乩
泉州又被称为“妈祖故乡”,每年的端午节,当地往往会举办祭乩活动。
这种祭祀活动是用来祈求灾难消失,祸福到来,同时考验乩身上的“光”,以此来预测未来的好坏。
通过祭乩活动,传承了泉州乩表演这一特殊的道教文化。
端午节在泉州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以上就是泉州端午节的特色民俗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为当地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一种娱乐方式。
如果您有机会去泉州,一定要去观看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民俗文化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民俗文化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福建东南沿海。
它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探寻那些值得一探的民俗文化瑰宝。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泉州的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南音以其古朴优雅的旋律、委婉深情的唱腔,传递着千年的情感和故事。
演奏南音的乐器也别具特色,如琵琶、洞箫、二弦等,演奏者们通过细腻的指法和独特的技巧,将南音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常常能听到南音的悠扬之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泉州的高甲戏也是一大亮点。
高甲戏以其夸张的动作、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而广受喜爱。
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出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高甲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民间传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高甲戏的舞台总是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再者,泉州的木偶戏更是令人称奇。
木偶戏艺人通过手中的丝线,灵活地操纵着木偶的一举一动,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
木偶们或舞枪弄棒,或长袖善舞,表演得栩栩如生。
泉州木偶戏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除了表演艺术,泉州的民俗节庆也是丰富多彩。
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泉州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
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将城市装点得如梦如幻。
人们穿梭在花灯之间,猜灯谜、赏灯景,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而在端午节,泉州的赛龙舟活动则是激情澎湃。
龙舟手们齐心协力,伴随着激昂的鼓声,在江面上奋勇争先。
岸边的观众们欢呼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泉州的民间信仰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对妈祖的信仰尤为深厚。
妈祖是海上的保护神,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妈祖庙遍布各地。
每逢妈祖诞辰等重要节日,信徒们都会前往妈祖庙烧香祈福,祈求平安和丰收。
泉州过年最有趣的风俗

泉州过年最有趣的风俗
泉州地处福建,传统文化的熏陶多多。
过年期间,一些传统的风
俗活动仍然被家家户户继承。
一、拜年
亲戚朋友之间互拜大年,祝福彼此美满吉祥。
二、放鞭炮
不少家庭会盛大放鞭炮,以寓意新的一年吉祥福气,来临时业火气劲。
三、凑花灯
泉州有“凑花灯”的习俗,小孩在家里搭设“花灯”,邀请家里老人
和亲戚朋友来凑花灯,看谁先解开灯饰,即可获得灯上饰物。
四、驱邪迎财神
为了把浮华拒于四面八方,逢年过节都要设祭祀感恩对物质、谢天谢地,另在家门口放置驱邪迎财神的小塔,以保吉祥平安。
五、猜成语
家家户户都将以中国的传统老谜——成语来进行娱乐游戏,以消磨时光。
泉州民俗文化作文

泉州民俗文化作文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一个充满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城市,每逢传统节日,这里总是热闹非凡,
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泉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大魅力所在。
泉州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节日庆典、饮食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方面。
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传统节日庆典了。
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泉州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铁花、放孔明灯等,场面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传统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了泉州的民俗文化。
此外,泉州的饮食习俗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人喜欢吃海鲜,
尤其是海蛎煎、海蛏煲、海蛎粥等美食,这些都是当地特色小吃,深受人们喜爱。
而在传统节日,人们还会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如年糕、粽子、糖藕等,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更是传承了泉州的饮食文化。
除此之外,泉州还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而闻名。
如剪纸、刺绣、漆器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泉州的乡村中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展示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是丰富了泉州的民俗文化。
总的来说,泉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成为了这座城
市的一大魅力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泉州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泉州的民俗文化将会更加绚丽多彩,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体验。
泉州民俗文化 ppt课件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 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 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 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 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 “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 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 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 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五里桥
俗称“安平桥”,横跨晋江安
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 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 年),经13年建成。为花岗石 砌成的石墩石梁桥,是我国古
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
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
海内外,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 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 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 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 重达25吨,两侧有石护栏;桥 上有亭5座:桥东“超然亭”, 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
初一:敬天公
旧俗初一子正之时 (零点)一到,四处 爆竹声响成一片, 人们即在家中厅堂 设案,摆上三牲、 果合、清茶、金楮 等供品,燃三炷清 香,点烛,恭拜 “天公”,敬祀祖 先。这种祭祀一直 持续到初四。
开正
+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 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 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 开正的贡品:拜神明的神桌上,可供上水仙花 或是牡丹、梅花等,以及应景的年节相关供品, 如柑塔(柑橘叠成塔状)、年糕(甜粿,有年 年高升之意)、萝卜粿、芋头糕、发粿(祈求 发财之意)、长年饭,粿和饭上插着“春花”, 增加新春年年有余和发财如意的吉祥意味。香 炉前供着三束扎上红纸的面线,奉上三杯清茶, 以及甜茶(如红枣茶)、甜料(如甜花生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民俗文化的沃土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泉州的节日民俗文化尤为风光,热闹,慎重。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冬至等等。
元宵节,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
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元宵花灯似满天的星星,点缀在泉州元宵的夜空。
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争奇斗艳的灯河。
男女老少盛装打扮,走上街头,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
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
古人的描述足以让人领略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
泉州花灯点亮在史书里,一路照耀古今。
座灯、宫灯、无骨灯、锡雕灯、走马灯、鲤鱼灯,造型美观。
花灯展览、文艺踩街。
万人空巷,举城同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地方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确定为“旅游文化节”。
如今更集光、声、电于一体,美不胜收。
侨乡人陶醉在花灯的海洋里,光明之城在五彩缤纷中迈向未来。
端午节在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
高高翘起的龙头,势欲腾飞。
水花四溅处,飞舟如脱弦之箭,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
两岸观者人山人海,他们摇旗呐喊,一时呼声雷动,锣鼓喧天。
英雄的故土,是英才辈出的地方。
侨乡端午有一种游戏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
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装着鸭子的笼子。
抓鸭子的人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桅尾抓鸭子。
有人走到桅杆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观众阵阵欢笑。
端午,侨乡把奋进和腾飞写在希望的五月。
泉州的传统艺术拥有一批风情万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因此,泉州又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
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韵味隽永的南音艺术,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
梨园戏,鼓乐悠扬,茶香袅袅,舞台上青衣花旦正唱《陈三五娘》,唱亮迷人的民间艺术。
一个流传在闽粤之间的古代爱情故事,一个关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毅然私奔的青年男女的故事,诉说悲欢、梦想与渴望。
观众凝睇沉思,一段晶莹的往事,在他们的眼眸中闪动。
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扇幸福之门在祝福声里打开,聆听着春天款款而至的跫音。
爱的故事在梨园戏里楚楚动人。
木偶戏的粉彩工艺,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这鲜活的精灵,插上秦汉、晋唐的翅膀,穿越历史烟云,翔舞在历史文化名城。
艺术家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16条纤细悬丝,牵出700余出传统剧目。
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丫环奴仆,乃至雄鸡、小猴,无不形神毕肖。
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别离的故事。
那小小的戏台上,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南音袅袅,时而像岩洞滴水那么飘逸悠闲,时而像林间啼雀那么婉转多情,时而像骤雨叩窗那么激起欢悦。
一条古音乐的河流,从中原古韵中流淌而来,弥散在辽阔的泉南大地。
千年的音符成为翡翠般的活化石,不老的宫商角徵羽,历久弥香。
一首《梅花操》,一首《八骏马》,如此的勾魂摄魄!从闽南的古厝下启程,以超越时空的方式漂洋过海,播下的种子,生长一种思念,在游子心中发芽。
高甲戏,戏如人生。
美与丑之间,谁是主角?一颗南海明珠,闪亮在名城,唱响了京城。
傀儡丑的活泼风趣,让满堂牛鬼蛇神竟能生辉。
乡村,集镇,城市,老人们在舞台边一起咿咿呀呀地唱着戏文,已成为一道风景,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时光回溯到明末崇祯时,舞台上昏君、庸臣、权宦、无赖、骗子荒唐可笑的故事,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入木三分。
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
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雕刻……千姿百态,纷呈异彩。
在劳作生产等习俗中,泉州人无不精通,俗称“泉州兄,个个猛”,尤其是建筑、手工、做生意。
泉州的民族舞蹈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如拍胸舞、火鼎公婆、彩球舞、车鼓舞等等。
拍胸舞,矫健的舞姿,舞出侨乡豪迈的气概。
古越闽人对蛇图腾的崇拜,从岁月深处舞动起来。
剽悍的男子汉组成舞队,赤脚,袒胸露背,没有任何乐器伴奏,随着领舞者一声吆喝,齐刷刷地抬起左掌,向着自己的右胸猛力拍击,接着,是右手拍向左胸,而后扬起手臂和手掌分别下击肋部和大腿,变幻有序,发出响声——噼啪!噼啪!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蟾蜍出洞、半月斜影。
边歌边舞,情绪热烈,风趣浪漫,粗犷明快。
这是闽南独特的风情画卷。
火鼎公婆,滑稽可笑的表演,引来众人或驻足观赏,或徒步追逐。
扮演老公公者身穿羊羔黑裘,下穿宽筒裤,一手拿着长烟管,一手执着芭蕉扇;老婆子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厚底绣花大红布鞋,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执着大圆蒲扇。
公婆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中柴火烧得通红。
侨乡人的日子在这舞蹈中,过得兴旺红火。
此外,泉州的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也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
泉州的多元宗教,历史长河对外开放,形成共存局面。
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湾同胞尊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诚敬奉。
温陵迎妈祖,独具闽南特色的活动热闹非凡。
春风吹拂,碧波万顷的东海之滨,开锣鼓、头旗、绣旗、执士队、神轿、凉伞、庄仪团……人潮汹涌,簇拥着
和平女神。
这里是花的海洋。
侨乡女身着鲜艳的红衣,手中拿着几炷点燃的香,心中表达着共同的祈愿。
妈祖不但是一种信仰,也是扎根于海峡两岸民众心中的一种亲情文化。
人间最为永恒的是那种泽披四海的大爱,它令天地动容,值得我们用一生珍藏。
泉州的民居建筑,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于世。
典型的泉州传统民居建筑有很高的成就和规格,尤其是明清建造的正规的宫殿式民居。
这类民居,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官式大厝”,红砖建筑,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相似。
中轴对称,富丽堂皇,屋顶悬山曲线、燕尾翘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鳞次栉比,出砖入石,古色古香,气势宏伟。
被称为福建的民居奇葩。
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
前后座之间有石埕,山墙之间有防火通道。
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泉州的人物服饰,更是独领风骚。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东女,还有东海埔女,曾倾倒了多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与采风者。
惠东女,上衣接袖衫还以褐红、蓝为主,玄色裤子上加上蓝色布边,一股三垂的银裤链开始被妇女采用;黑、绿刺绣花纹,四角有金黄穗子的褡裢;红绸布刺绣的踩轿鞋。
黑、红、蓝、绿、银灰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色调,具有十分和谐繁荣搭配效果。
那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协调的造型,与惠东沿海蔚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相映成趣。
东海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欢在头上簪花插钗,成了头上的“花园”、“发髻中的彩虹”。
蟳埔女服装服装简朴宽松,上衣的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但衣袖均比惠安女长,穿在身上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
色调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上衣为青、兰色,与碧海兰天、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有一种特别鲜明的色彩感观,黑色的裤,显示其稳重,宽筒裤,也是便于劳作需要。
泉州的饮食文化上,更是别有风味。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丰富的食品资源,用以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侨乡的风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扬四海。
那香甜而不滑腻的元宵丸,是逢年过节的家常甜点;那色香味形俱佳又经济实惠的“烧肉粽”,老少咸宜。
面线糊、海蛎煎、石狮甜、衙口花生、深沪水丸、崇武鱼卷、安溪柿饼、永春老醋、安海土笋冻、泉州绿豆饼,南安花
生、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号食品,则是海外赤子魂牵梦绕、激起无限乡思乡恋的故乡风物。
如今,泉州温陵美食街的落成与开业,更成为泉州风味食品的窗口之一。
当严冬即将消融在点燃的红烛里,一碗汤圆飘着故乡的气息,温暖着游子的旅程。
生活的滋味在过节中回味:主妇们张罗着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糯米粉和水搅拌,揉成粉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笑脸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那白白的汤圆,象征着纯洁的亲情;红红的,象征着吉祥如意;圆圆的,象征着家庭团圆。
冬至搓圆,令那些散落在故园角角落落的故事和笑声,又围拢在一起。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为主旋律的综合节俗也因地制宜,应运而生。
如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广场民间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民间歌咏节,又如德化陶瓷节、安溪茶艺节、惠安石文化节、石狮灯谜艺术节、晋江服装鞋帽节、南安建材博览会等,融产品推介、旅游观光、艺术博览、民俗风情于一体,尽显当代泉州新风尚。